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体科学研究8篇

时间:2024-03-20 11:14:57

人体科学研究

人体科学研究篇1

一、成人研究维度

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和成人教学论等。似乎只要教育学中有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都应该有,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学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研究主体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来充满了成人字眼,但却对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规律、学习特征、内在发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独特性的研究。”追本溯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研究活动严重缺乏“成人”意识,更是远离了充满生机的“成人世界”。脱开“成人”与“成人世界”而空谈“教育”,往往失却了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深入演绎的逻辑空间。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学科研究维度

人体科学研究篇2

从内容上看,该书被划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在国内外经验的梳理与分析中展开了成人教育学的历史溯源。具體来说,在“异域追踪”部分,该书列举了赫尔巴特、罗森斯托克、林德曼、诺尔斯等人的贡献;在“本土寻迹”部分,该书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论述中强调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思想、宗旨、态度和行动。第二章在国内外经验的梳理与分析中展开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历史溯源,与第一章不同,该部分更加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的学科认定、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更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第三章反思了当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经典案例的分析前提下,着重强调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比总结以及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框架整合。第四章和第五章着眼未来,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阐述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前瞻性的思考和选择,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纲领、目标、意义、作用、内容与方法。由此可见,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既离不开国内外的经验成果的对比分析,也离不开学科理论的专业发展,还离不开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首先,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现实性的学科发展困境、学术难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其中,我国需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学科研究限制,明确成人教育学科的学科边界,建立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从而逐步健全与完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换言之,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将成人教育作为一个有组织、有规范的整体,并对该学科的目标、内容、水平、方法进行专业的阐释与划分,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以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界定为例,要想促进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我国应当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前提下,对复杂的概念和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归类与定义,夯实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认知基础。

其次,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需要在经验性对比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增进大量艰苦的、创新性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工作,更加坚实、稳固、特色化地建构起属于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理论,在国内外成人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国应当审慎分析、科学对比,将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学术动态、实践现状进行多向比较与分析,让成人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得以在全方位的实践调研分析中得到验证与完善,继而顺利推进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总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动态化的、严肃的学科性工作,我国既需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案例的分析,又需要重视认知的深化与理论的拓展,从而在结合我国成人教育市场现状与需求的前提下,使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中国化的发展目标。

人体科学研究篇3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研究;实证主义;人文精神;融合;追求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10-04

Integration of Positivism and Humanism i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Anthropology

QIU Jun

(PEDep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nature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in sports anthrop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rsuing the positivism, it discussed how to participate the investigation by oneself, how to observe and how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details.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rsuing the humanism, 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value the theme when selects the research topic, how to reflect human touch in research, and how to express to show human feelings. In the e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positivism and humanism i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anthropology

Key words: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positivism; humanism; integration; pursue

体育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从学科特性上讲,和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一样,在研究的方法学上必然要受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是因为在研究的旨趣上,它和自然科学一样,其目的是力图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尽可能普遍的知识,因此,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奉为圭臬和法度的实证主义当然是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基石。然而,体育人类学在研究的方法学上受到实证主义影响的同时,在具体的研究中,由于学科特性使然,不能不关怀人,不能不关怀人的过去,人的现在,人的未来。因此,它在研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和人文色彩。那么,体育人类学在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番思考。

1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科学精神的追求

西方科学,自培根(Francis Bacon)批判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全面改造人类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强调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整理感性的材料,倡导归纳法,以及牛顿建立古典物理学以后,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固定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所谓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就是以研究的经验事实为起点,通过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观察后形成研究假设,然后验证研究假设,经过验证被证实,形成科学知识。概括地讲,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就是注重事实,注重假设,注重实证。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成功,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科瑟,1990),企图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方法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建立起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真正的“社会科学”。那么,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体育人类学在研究中如何追求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呢?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科学精神,除了重视研究中定量数据的收集、挖掘的客观性、规范性,使之与定性分析解释更好的结合起来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亲身参与和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 田野方法被称为是人类学看家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学标志。体育人类学是在人类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以人类学作为母学科的体育人类学,在研究的方法学上不能不采用田野方法。那么,体育人类学研究中运用田野方法是否和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呢?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田野方法与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在本质上与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这是因为体育人类学和其他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都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去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首先需要亲身参与和体验,需要介入和观察事物的表象。田野方法就是强调研究者必须亲身参与并付诸于现场的实践,以获得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这种以亲身参与和体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展开研究的基础和基石。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要先进行深入考察,才能写出人类学论著来,强调人类学家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马林诺夫斯基反对老一代人类学家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坚持作为一种文化科学的人类学,必须经过亲身的观察,才能有自己的资料基础,才能避免本民族对他民族的文化上的偏见。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亦是如此,体育人类学家寒川恒夫研究游戏的历史民族学;濑户口照夫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的赛牛;威廉姆·盖尔纳研究西半球最古老的比赛“波卡波卡”(参加比赛者用橡胶制的球滚进指定的地洞中,比赛者不是用手和脚控制球,而是用膝盖和臀部来处理球,使球入洞,因而被认为是篮球的起源)所做的田野工作,都是深入到遥远的现场,进行调查找寻最直接的遗存和遗迹。体育人类学为研究人类体育的遗存所做的田野工作,包括为田野工作而设计的调查方案和问讯的步骤,都是和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相吻合的。

12 追求观察的客观准确 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的体育活动,以及人的体育活动所体现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生活意义,因此必须对人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中的人的观察,做到客观准确、深入细致,这种客观准确的观察通常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其一是分离观察看与被观察者的文化处境。人类学者的研究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这种“别人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与研究者不同的别人的文化处境,就是对“他者”的关注。这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文化距离,研究者与他者的空间距离在客观上为研究者的准确观察提供了事实上的保证。在追求观察的客观准确上,人类学还强调“主位”和“客位”的观察方法,主位与客位来自于语言学,原来指使用一语言者对于另一语言的细微的语音区分。在人类学中主位的观点是指观察者(被研究者)对自身的文化看法;客位的观点是指观察者(研究者)对被观察者的新代表的文化的解释。客观准确的观察在第二个方面的反映是在观察中有意识地避免偏见和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尽量获取被研究者全面完整的资料和情况。体育人类学中的人,无论是观察者(研究者),还是被观察者(被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和特定的社会中,这种文化和社会对具体的人而言是既定的现实的,因而对其影响也是真实的、深刻的、观念性的。反映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上也是如此,在具体的研究中容易发生文化局限性现象,也容易产生“非我族类”的偏见,以及文化等级主义的偏见。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理念的体现,也是要摒弃这些偏见,避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做到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人类学家都应该不带任何偏见地评价现实情况”。

13 追求对细节的关注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科学精神的追求,还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对细节的关注既是衡量田野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学研究手径的重要体现。一个好的人类学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对研究资料有第一手的充分把握,还需要有对研究资料细节的关注。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发现。例如:2001年,中国人类学者王铭铭对法国阿尔卑斯地区毕西仰枕市(BrianQon)一个村庄——圣安德烈山村的人类学考察,他从一个法国大学教授退休后在圣安德烈山村买一块土地,修建了自己的房子,当时这位外地教授的到来,当地村民表现出了反感。通过这一事实进一步观察当地的村民,发现法国农村的村民与王铭铭研究过的中国农民有很多相近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小农意识”。这样的发现就是对细节的关注进而获得重要研究发现的范例。在体育人类学研究中也有这样的范例,威廉姆·埃里斯在对波利尼西亚的三文治群岛社会的田野调查中,注意到三文治群岛盛行比赛活动,居民对很多比赛活动相当热心。三文治群岛是未开化的社会,正是对这盛行比赛这一细节的关注,为未开化社会也存在闲暇和文明这一观点的立论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当然,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并不是忽视对研究课题的总体把握,而是在围绕研究主旨的前提下,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观念,不放过研究中心微小的细节,微小的证据,通过对微小的细节、微小证据的考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研究中做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更为深层的探索和考察。

2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人文精神的追求

人文精神源自西方,人文精神在西文中对应的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性,强调对人的尊严和幸福的追求;二是理性,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三是超越性,强调对生活意义和生存意义和追求。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讲是对人类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和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珍视和关怀。它与科学精神在研究的着眼点、意义与功能、以及表达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就体育人类学而言,检视其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选题中的人文价值,研究中的人文关怀和研究表述上的人文情怀方面。

21 重视选题的人文价值 和人类学一样,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选题通常会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化,个别化的体育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选题中关注个别化的体育文化现象,关注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不是猎奇,而是关注这些个别化的体育文化现象和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的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所谓人文价值,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正在发生的,它对人所具有的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它对人所反映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它对人所具有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它对人所反映的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它对人所反映的智力意义和智力价值。当然,人文价值的表现和阐发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具体的实在的,它反映在体育人类学上也是具体的,反映在研究选题上也是具体的。我们知道,人类学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人的文化,体育人类学作为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体育活动,或者说用人类学的方法将人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来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体育活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研究它对人的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它所反映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它所反映的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它所反应的智力意义和智力价值。

体育活动中有比赛,体育人类学也研究体育活动中的比赛,在一项具体的比赛选题的研究中,体育人类学研究不仅仅是记述和描述具体比赛是如何进行的,它还会注意到具体比赛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例如:人类学家林耶格在研究阿拉斯加的奈尔森岛的茨那克村爱斯基摩的比赛游戏,发现这个岛上的竞赛活动目的不在于战胜其他人,而在于发挥自己的最好本领。这些爱斯基摩人特别喜欢不计胜负的弹球游戏,把它当成发挥自己技术的场所。比赛并不看重胜负,为什么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体育比赛不计较胜负?林耶格研究发现,这是因为这里人们长时间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为生存而战斗,已经早就深刻地认识到人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靠其他人。因此他们都奉行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非竞争性的价值观。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比赛活动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作为研究者如果不是怀着一种对人的生活关怀和生存关怀的人文情怀,是很难发现也很难解读这样一种特殊的体育比赛现象的。

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Roninfox,1961)的《印第安人村庄的棒球:古老巫术的新用途》,在考察棒球传入新墨西哥科奇提印第安人村庄的过程中,指出棒球这种新的体育竞技项目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娱乐形式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施行古老的巫术用于医治目的手段。美国一位体育人类学者的《种族、认同、体育:延续的权力》的选题,则着眼于体育对于印第安人维持自身种族独立性所起的作用,体育有助于与其他种族群体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其他种族对印第安人的理解,有助于印第安人对自身种族进行意义再造这样的人文视角。又例如,邓宁·埃利克得在《文明进程:民族独立的曲线与现代体育的发展》的研究中将现代体育的发展纳入民族独立发展这样一个文明进程中去认识它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就现代体育的发展研究体育,选题的人文价值和研究意义一目了然。上述学者所进行的体育人类学研究,无论宏观的研究还是微观的研究,也无论是个案的研究还是族群意义上的研究,选题虽有不同,但都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的存在的价值,即选题中的人文价值,这正是体育人类学研究选题中所追求的本质意蕴。

22 追求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命运的关怀。那么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中如何体现对人的人文关怀呢?具体地讲,就是在研究中不仅要注意到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人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要注意到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人还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存在;不仅要注意到人的个体价值,而是还要注意到人的个体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的联系及其相辅相成;不仅要注意到人的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还要注意到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要注意到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还要注意到人的享受需要。芬兰学者伊斯图·洛皮亚(Lsto Ruopplia,1974)“游戏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研究,把游戏和儿童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的社会化和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苏恩·那格波(Soren Nagbol,1994)的“阿马戈尔的海尔格兰岛”的研究,侧重研究环境与生活在阿马戈尔的海尔格兰岛上的居民身体经验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就体现出了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的人文关怀。阿兰·麦特卡夫(Alan Metcalfe)在《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上发表的《英国北部的一个个案研究:1850-1914年体育设施的发展》的论文,这样一个选题乍一看起来是在时间的维度上研究英国北部地区体育设施发展,但实际上作者在研究中将体育设施作为一种物质和社会资源的存在方式,通过这样一种物质的存在方式,研究不同社会背景的阶层,不同族群之间的权力博弈及其互动关系,研究体现出了学者的人文关怀。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行者”的研究中,研究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里恩土著人社会经济生活状态,在考察特罗布里恩土著人节庆中的娱乐舞蹈消遣时,并没有就娱乐舞蹈消遣而描述娱乐舞蹈消遣,而是注意到在这些活动中土著人酋长将自己在平日里以各种合法名义接受的平民捐献,又以节庆时的赠礼,在娱乐舞蹈时赠送了出去,从中发现了这些活动背后更深层的生活意义,和维系情感和权威的社会意义。追求研究中的人文关怀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特征的重要方面。

23 注意表述中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的思想、学识、修养、人格情绪的综合体现。人文情怀包含三个元素。人性,主要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视角去思想问题,追求真理;超越性,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强调物我交融的境地,追问物我交融的意义。人类学中研究成果的表述,注意人文的笔触和人文情怀是人类学研究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在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上和论文的撰写上倾向于以人文的情怀,人文的笔触描绘对人性的关怀,对人性的叙述。在对相关事实的解剖和解释上也和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中以数据说话不一样,描绘解释,披文入情,注意与事实相关的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品格意义。借助文字描述研究中人类与体育相关的生活;借助文字描绘体育中人类活动的抉择;借助文字剖析解释体育中人类生命的意旨和意义;借助文字对体育中的人和物作出精神上的巡视,这一切的叙述都需要研究者倾注于人文情怀。例如,体育人类学研究一个地区或一个村落所特有的比赛,比赛是情绪表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比赛的展开往往和当地民间的故事、音乐、戏剧、绘画紧密相关,对于这些比赛的描写,体育人类学不可能不以人文的情怀,人文的笔触去描述。又例如,体育人类学要研究一个地区或一个村落所特有比赛或特有的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渲泄情绪的功能,由比赛和体育活动所提供的释放因生产、婚庆、葬礼等生活中的大事所带来的各种情绪的机会,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不可能不披文入情,不可能不投入情感巡视。因此,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在表述上所具有的人文情怀,是体育人类学研究中人文精神追求的应有之义,也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美】Donald W.Cdlhoun,著,小椋博\平井肇译:竟技.文化.特质[M].道和书院,2002.

[2] 【澳】林恩.休谟\简.穆拉克编著,龙菲\徐大慰译人类学家在田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6-158.

[4] 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 历史学家的技巧[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0.

[5] 胡小明国外体育人类学主要学说的编译和研究[C].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成果汇编,2006.

[6] 佟新女性的生活经验与女权主义认识论[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3-78.

[7] 万象客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潮的视角主义[M]北京:国外社会科学,1992.8:39-42.

[8] 汪丁丁跨学科的范式[M]北京: 社会科学战线,2004,6:170-183.

[9] 文军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M]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4,5:75-80.

[10] 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4,355,361,374,387.

人体科学研究篇4

摘 要 近几年来,人们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逐渐将其拓展到竞技体育的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监控、疲劳监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运动人体科学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了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竞技体育 应用 作用研究

一、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包含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等,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学者经过仔细讨论与酝酿最终将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竞技体育顾名思义,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并且最终目的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一项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说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竞技体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其发展。

二、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

(一)运动人体科学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融合了多门人体生物工程学以及运动生理学等学科,以体育运动和人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探索出规律,进一步对运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做出科学明确的阐述,满足了社会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并且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在实践层面,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很好地保障运动员在训练或竞技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耗损,降低受伤几率。

(二)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竞技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应用运动人体科学,将其作为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能够有效提升运动效果。不少运动员并不是很清楚运动人体科学,对自身身体的结构功能不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在平时的运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伤,或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不能及时对肌肉等组织进行恢复性运动,长久下去,必将导致永久性地损伤。因此,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竞技体育中非常有必要,在其科学指导下,不仅能够有效强化运动员的体育技能,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还能够保障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增加他们对自身机体的了解,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竞技项目,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技体育水平。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引入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学科,拓宽学生的人体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身,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规避不必要的伤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三、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涉及了各个方面,并且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性能要求,再根据客观的测试指标,结合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而做出全面系统的预测与评价。

体育选材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科学的选材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必要将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内容纳入预防医学的普及范围之内。竞技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其次才是体育成绩。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应合理运用运动处方,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身体机能以及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化的训练。而运动处方制订的重要理论依据便是运动人体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能够充分结合健康与运动,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

运动人体科学旨在让运动员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传统的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强调动作的规范指导,部分较为复杂的动作也都是采取分解训练的方式,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模仿动作的“形”,而这些高难度动作往往需要运动到人体大部分组织,如果不了解每个动作具体要运用人体机能,只是生硬模仿的话,很有可能违背人体工程学,造成肌肉组织的拉伤或关节错位,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以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并且对其今后的人生也有深远的意义,即便不再从事竞技体育,也能保持良好的终身锻炼意识。

另外,运动人体科学所包含的运动生物力学对高校的竞技体育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老师对运动生物力学这一学科的认识逐渐提升,并且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原理加深学生对竞技体育技能的理解,培养他们自主创新体育动作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对竞技体育的作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在保障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竞技体育专业化人才,强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与进展[J].价值工程.2011(28).

人体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 工科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人体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 R32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30-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而上海地处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则更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接受大量留学生,因此全英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留学生教育相较其他院校而言开始的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其中,来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进修的大多是从事医疗器械与食品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肯尼亚、卢旺达、叙利亚、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来到中国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培训,因此,进入学校后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学生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学习[1]。关于对工科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笔者已经有所阐述[1]。对留学生的解剖学教学计划基本上参照我院研究生要求执行,但在教学、考试方面的要求稍低。本文将人体解剖学在工科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1 目前教学现状及遇到的困难

1.1 语言交流障碍

我院留学生多来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应用能力比我院一些教师甚至还强。比如有一名印度留学生,在英国有3年的研究生经历,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英文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仍会遇到困难。第一个问题是留学生的口音很重,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 t、k、p 读成浊辅音 d、g、h。而教师大多接受的是标准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教育,从没有听过带有口音的英语。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留学生用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的英语与教师的“中国式口音”混杂起来,造成“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不明白”的情况,使得彼此交流经常会产生误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个问题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多而生僻。全身骨头就有206块,肌肉就更多了,有600多块,再加上身体九大系统各个部分的器官,需要记忆的单词以千计数。这其中很多单词非常生僻,如头侧部耳上方叫“颞部”,胳膊又分“臂部”和“前臂部”等。即使是专业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这些专业术语的写法和发音,这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1.2 文化和素质方面障碍

我院留学生在教育体系、教学理念、课堂组织上和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学习上有一些困难。目前,我院留学生中人数不多,因此,常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放在一起上。这样的小班课程能明显感觉到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主动,布置的作业不仅能完成还能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常常会因为利用很多时间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使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而一些留学生则不愿学习,上课时间概念不强,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这些问题和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1.3 教材缺乏,课时限制

工科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并无明确的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材[1],而我院使用的教材多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材。当然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全英文教材就少之又少了。目前我院对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内人编写的双语教材。这个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相对应,教师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对于那些英语接近于母语的留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另外,这些教材多是为医学专业学生而编写,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医学的留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除了教材方面的困难,课时方面也有所限制。人体解剖学课程在医学院的课时相对较多,内容丰富,总学时约30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为尸体解剖和观摩,以动手操作为主[2]。而工科专业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总共36学时,且没有安排尸体解剖和实验课[3]。与医学院比较[4],教材相同的情况下,课时却压缩了将近1/4,在学习的时候常感觉重点不突出。而我院的研究生虽然课时相同,但大多已在本科上过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工科专业留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基础课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那些已有基础的学生相同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困难的。

1.4 教师工作量和回报的矛盾。

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大:要找英文教材、重新编写教材、备全英文课件和练习口语。在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比平行中文课程多好几倍的工作量。有人曾做过统计:中文课程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5∶1,而全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20∶1。既然全英语教学备课时间要多出4倍,那么回报是否也同样加倍呢?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全英文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与一般课程教学工作量是等同的,甚至在申报一些教学奖项上也有偏颇。大学的教学奖项大多偏重于本科教学,而针对研究生则很少。这种政策上的偏重极易导致教师不重视全英语课程,甚至出现申报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为主,例如我校对教师的考核情况,其中科研比重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年底考核,晋升职称更是直接与科研挂钩。教师使用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却在教学效果、课筹、工作量计算上都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显得回报比率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全心全意的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甚至抵触全英语教学。

1.5 教学手段缺乏

与医学院校不同,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辅。我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理论课时为48学时,辅以实验课时16学时[1,5]。而留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就更简单了,只有36学时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欠丰富。一门本应以动手操作和观摩为主的课程,变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这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顾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因此难以讲的很深很透,更谈不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了。

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总结,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医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对本教研室而言,全英语教学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与同行专家的交流,经过对存在问题的仔细分析,笔者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2 解决方法

2.1 勤练内功,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

从同国际接轨的方面来说,应加强全英语教学的培训和锻炼。匮乏的师资是长久以来困扰全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师资的培养需要长久的计划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强师资的选拔。鉴于医学课程与英语专业跨度较大,所以最好的师资莫过于经过专业英语培训的医学专业师资。本教研室教师均为医学专业院校毕业,且有多一半的教师还曾到国外访问交流,在教师资源上还是有优势的。这些教师如果加以专业英语培训将会是非常好的全英语教学师资。其次,重视师资培养。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口语与听力的熟练应用,所以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放在这两方面技能上。当然,最好的培训方法莫过于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最后,还要增加双方沟通。关于语言障碍方面,我院留学生与医学院留学生的语言习惯很相似[6],如英语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口语带有浓厚的口音和大多是清辅音和浊辅音分不清。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加强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经常与留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发音特点及表达方式,这一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和习俗。在备课方面不仅仅简单的背诵英文教材,更应该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使得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准确熟练地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近几年,我校在全英语教学师资培养和英语培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如设有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项目等。每年会选送一批人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英语,这些措施使得教师的全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本教研室毕竟开始全英语教学时间短,加上受汉语母语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方面还在摸索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强记解剖英文词汇,用英文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全英语教学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改编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材

面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等缺点,应适当地进行教材的补充和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的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以此来扩充并更新日常的教学内容[7-9]。因我院留学生大多为研究生且英语水平较好,对这几批留学生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教材往往价格较贵,将给这些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因此,可从学校图书馆借用外文原版教材,也可根据情况采用电子版英文教材。目前给留学生使用过《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Sylvia S主编的原版教材,电子版使用的是《Gray's Anatomy》等教材。当然除了改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技巧,可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等。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C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减少专业术语量和难度。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做到既完整、连贯、全面,又能够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形象生动。突出与留学生相关专业的联系。

2.3 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全英语教学要付出成倍的工作和付出,如果长期的辛苦努力得不到回报,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于教师的工作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国内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中山医学院采取的是提高留学生班上课的基点和课筹,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侧面上激励教师参与留学生班的教学。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提出,在各个高校是否能够把参与本校全英语教学作为晋升或者考评的必要条件[10]。我校目前对全英语教学的支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提高全英语教学基点。我校计算教学工作量以教学基点为基础,根据理论课时和所选学生数浮动。计算公式为理论教学工作量=总学时×[教学基点+(选课人数-40)/选课人数]。一般课程教学基点为1,而全英语课程教学基点为1.5。②设立专门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本校已开设有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级全英语示范课程以及市级全英语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应的基金支持。③对全英语课程予以科研项目支持。本校设有校级全英语核心项目,上海市设有市级全英语示范项目等,均有大量经费投入。这些政策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毕竟是小范围,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委和学校等相关部门还需要设立以下长期政策:①增加全英语课程基点。②设立全英语精品课程。③把全英语教学也加入职称考核评定。④加设全英语课程的科研项目。

2.4 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选择最适合工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校教学课件均已采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医学基础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观察临床手术、解剖动物等实践性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如德国海德堡生物塑化机构制作的视频《anatomy for beginners》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很适合作为留学生的课堂辅助材料。②采取以CBI为主导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CBI教学法[11],即基于内容教学法,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一[12]。CBI教学法的使用是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优手段之一,可以大力推进该教学法的使用与研究[13]。本教研室采取的措施是每次设一讨论主题,课堂上以“圆桌型”座位方式,有小组讨论和整组讨论等形式[14]。如讲运动系统章节部分,安排讨论的议题是“腰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先安排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讨论,然后进行组间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对于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会影响讨论效果。

CBI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①用最直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首先要介绍医学术语,在介绍人体结构时要在特定的姿势和状态下,如介绍解剖学的3个面:水平面(将结构分成上下)、垂直面(将结构分成左右)和冠状面(将结构分成前后)。教师拿一面包,指导学生用小刀从3个面将其切开,帮助其理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牵扯到大量专有名词,很多词汇生僻,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比如胳膊叫上肢,大腿叫下肢,屁股叫臀部,上臂屈侧肌肉叫肱二头肌。笔者采取让同学们点读的方式,当学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点读出消化道的起止点;当学到运动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摸到骨头,并念出该骨名称。②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引领学生理解结构功能。如理解肺的通气,把肺泡比喻成气球,肺通气的动力则为吹起的力量,阻力则为气球回弹力。经过这番比喻,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便迎刃而解。③用极大的耐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留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国学生不同,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不习惯填鸭式的中式教育,喜欢在课堂上随时发问。在全英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要求学生们将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课后集中讨论。下课后,他们会问很多问题,内容甚至超出医学基础范围。教师都予以耐心的解释,即使遇到一些难题当时解决不了,教师也会搜索相关资料,下次课堂继续解答。这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克服语言障碍,耐心和爱心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重要。④科学记忆法帮助记忆。医学基础专业词汇繁多,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些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在给留学生教学中则采取了总结记忆法。每章节最后,都把功能相关联的专业名词串连在一起,方便记忆。

3 小结

笔者在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以便扫清交流障碍;教学方案、教材要改革和改编,对工科类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出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计划[5],更好地开展工科专业留学生全英语解剖教学。本教研室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加强教师自身培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对全英语教学有所帮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改善,相信全英语教学会越来越专业。但对工科类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摸索提高全英语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15]。虽然大多数本科也设有英语教学,但目前大多为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留学生,但留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全英语教学要有所发展,还要面向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展开,我们期待同仁们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共同进步,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期望高校、教育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全英语教学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全英语教学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艳,陈昌乐.如何给非临床医学生上好人体解剖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90-91.

[2] 宋敏,曹更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3,17(15):242-241.

[3] 刘建斌,童小华.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尝试[J].华章,2013,8(8):183.

[4] 王军,刘健华,原林,等.解剖学“大爱无疆、无语体师”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解剖学研究,2013,35(1):65-67.

[5] 王艳,随力,蔡文杰,等.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发展思路探讨[J].心理医生, 2011,5(9):821-822.

[6] 倪世容,倪似愚.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全英文教学的体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 2282.

[7] 张洁,靳二虎.留学生影像诊断学见习课全英语教学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94-395.

[8] 王玉,黄光英,张明敏,等.我校全英语留学生班中医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1):53-54.

[9] 王璇,吴蕴棠,黄国伟.留学生营养学全英语教学实践和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7):168-169.

[10] 何文智,杨军辉,陈安,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7):131-132.

[11] 马璟,杨世艳,唐莹.CBI教学模式在航管专业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3):45-46.

[12] 何广惠,江卫华.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1):74-77.

[13] 张丽华.CBI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9(4):262-263.

[14] 崔颖.CBI下6T教学法在商务交流技能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96-101.

人体科学研究篇6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是“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存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的精神”[1]。体育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3个方面。科学的方法要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遵循人的身体发展规律,依照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体育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随着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的。要把握好体育发展的脉络,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的发展,从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通过对体育的再认识看清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科学思想内化于心,才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剑,邱丕相.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4(5):65-66.

[2]潘东,冯非,崔健.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41-4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5-6.

人体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运动人体科学 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QU Ji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To understand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s, learning attitudes et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ole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is unoptimistic. P.E.-majored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the interest and goal of study.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Key wordsP.E.-majored student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tudy; status

0 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研究运动对人体锻炼、保健、康复等作用的规律。目前,该学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掌握好该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本文对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7级190名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真正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打造成为体育文化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19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7人,占61.6%;女生73人,占38.4%。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7.0%。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由表1可见,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知识缺乏兴趣,有高达89.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的学习计划,而学习兴趣恰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计划, 57.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专用的笔记本,68%的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外认真学习。究其原因,超过70%的学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想或不愿意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而愿意学习的群体中,24.3%和47%的学生是为了考研和奖学金,有一定的功利性。调查还发现一个看似很矛盾的结果,多数的人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该学科知识,但却有高达87.8%的同学认为该学科的知识有利于自身将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改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春艳的研究表明,①62.9%的学生存有学科学习倦怠现象,这与本文中有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不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一致。另外,从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品质方面来讲,②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总体水平在中上游,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非智力学习品质如学习计划、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水平较低。

2.2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由表2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高低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关系不大。高达83.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一方面的确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技术课以专项划分,学生上课规模不大,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课多采用集中授课制,班级规模较大,师生沟通相对不便。近50%的学生因为不喜欢该学科的教师而影响了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张燕杰的研究表明,④客观上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提职标准政策的引导;主观上相关政策指向高学历、高科研能力,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

表1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表2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表3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影响

2.3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学校因素

由表3可见,由于院系领导和相关教师对该学科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影响了33.1%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设立的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考试和重修等制度也体现了院系领导和老师对该学科的重视与否,32.6%认为这些制度及执行的力度的不力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的学习,领导和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殊不知,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又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也要掌握运动技能的原理和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体育专业学生文武兼备,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则是打造文武兼备的体育文化人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严格执行理论课考试和重修等规章制度,从而在舆论和制度方面给予学生理论课学习的压力及动力。66.7%的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资料不够满意,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的更新速度缓慢。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属于实验科学,尽80%的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可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验课的学时数、开出率、内容设置及效果方面还不尽人意。研究表明,⑤⑥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在大多数学校尚未单独设课;一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实验课时;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实验教学任务在量和质上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培养和激发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措施

3.1 明确需要,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目的教育

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从而影响了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定要加强目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3.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看出,学生渴望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而不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同时,学生还希望能与教师经常沟通和交流。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引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而作为教师自身,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会让学生从内心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3.3 加强实验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的比重

加强实验课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应提高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错误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思想。根据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特点和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并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进行管理和教学。

项目支持:商丘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08)

注释

①杨春艳.体育专业学生学科课程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0(2):278-280.

②张剑杰,包卓利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88-91.

③丁俊武,尹文.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品质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6(1):135-136.

④张燕杰.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的缺失[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91-93.

人体科学研究篇8

一、深入展开研讨,广泛凝聚共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中国社会和高校都在思考和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一年多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同志的讲话,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回归大学本位的第一步,是中国人民大学实现“十年腾飞”的五大重点战略之首;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更需要创造“厚重”的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应该率先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此,学校决定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领导,成立跨部门、跨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工作小组。该小组历时16个月,学校召开21次多个层面、多种类型的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梳理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经验,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实践,先后起草15稿,最终经学校党政联系会议集体研究和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路线图框架。2013年4月22日,学校召开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动员大会,正式决定自2013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

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突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三方面内涵:(1)回归大学本位,坚守大学精神。大学本位就是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终极目标都在于培养人才,都应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培养人才也正是进一步坚守探究知识、追寻真理、教学相长的大学固有之精神。(2)注重品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坚持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倡导“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使命意识,激励学生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若干年来,人格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学校忽视,乃至有学者批评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已明显偏离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3)注重自主学习,加强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我们将以上三个方面浓缩为16个字: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

三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继续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四项原则;继续做好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等重点工作,继续致力于不断完善课程、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建设。

二、突出研究型大学特点,构建研究型

学习制度

新的路线图力求发挥我校在学科地位、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促进研究型教学和学习,努力创造符合一流研究型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树立研究型学习理念。推动一系列重要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为中心到探究问题为中心,从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从讲义、教材为中心到更密切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过于单一的专业学习到培育厚重的复合性知识基础,从国内学习到扩展国际视野、跟踪学术前沿,从知识、能力教育到全面的人格养成。

二是确立8项研究型学习制度。新的路线图从兴趣培育、目标管理、主要路径、条件支持、价值引导等五大方面,系统设计了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其中“精实课程制度”(Rigorous courses)的核心目标是“少而精、重实效”,倡导深度教学,强化基本训练,确保有效学习;“国际研学制度”(Exchanges abroad)的核心目标是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名师沙龙制度”(Salons with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是为了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纯正的学术趣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拓展支持制度”(Expanding student support)旨在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校支持,在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导师制度”(All-round academic advising)重在密切师生关系,特别落实一年级的新生教育和四年级的分类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培养目标;“研究实践制度”(Research practice)将为学生创造更多调查研究机会,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选认证制度”(Certified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是要使跨学科学习得到制度性的保障,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公益服务制度”(Honoring public service)则是加强研究型学习的价值引导,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推动16个人才培养项目。即: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读史读经典、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国际学习与交流、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学生发展分类指导、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此外,学校还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协调。委员会的主任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成人员包括了相关分管副书记、副校长,各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和校友。继续发挥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养成的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格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德高望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组织开展新生党员“红船领航”和“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领导力训练、大力倡导公益服务,进一步改进人格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推进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强化跨

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课程和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改革和建设,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一是推进课程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一是: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练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学习评估,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安排合理的课程教学中训练研究型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为此,学校系统地调整和加强了以下18个方面的具体制度:(1)减少毕业要求总学分,特别是课程学学分和总门数,平均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2)合理规划学程安排,充分利用4年学制和每年夏天的国际小学期,尊重学习规律安排课程,同时避免不同学期学习安排畸轻畸重;(3)聘任新生导师,面向全体新生,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启发研究型学习兴趣;(4)调整基础技能课程设置,强化外语应用能力训练;(5)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线和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避免课程过度集中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6)调整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加强跨文化沟通课程和自选讲座建设;(7)重视原典研读课程建设和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全面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和东西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培育厚重素养;(8)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历史类课程建设,适当增加学分和教学要求,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9)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要求跨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10)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11)改进学生发展分类指导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指导需求;(12)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规范,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确保必要教学环节得以执行,落实课后学习要求,提高课后学习质量;(13)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4)改进课程助教制度,增加课程助教数量,提高助教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助教在课程改革中的支持作用;(15)全面调整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注重能力考核,细化考核要求,增加平时考核环节和内容,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16)加强课程的配套教材建设,精练教材内容,提升教材的质量和国际性;(17)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延伸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8)增加课外教育机会,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是推进专业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二是:通过适度开放所有专业,创造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更加现实地谋求专业设置与自主选择、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再平衡,既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又对学生加强引导促进理性学习,努力实现复合知识结构、培育创新潜质、强化就业优势三重专业改革目标。为此,学校进一步推进了以下9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建设:(1)要求全校所有专业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跨专业学习;(2)要求所有课程依据一定的程序和修课学生比例对所有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注册学习;(3)取消原有的副修审批制度,并减少副修专业和学位的学分要求,学生可自主决定副修专业和学位;(4)实行毕业前副修专业和学位审核认证制度,学生只要达到副修要求,即可获得相应副修证书;(5)学生按照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习的跨专业课程,符合副修要求的可以冲抵相关课程学分;(6)学校在国际小学期期间组织开设各专业副修课程,方便学生注册学习,避免主修课程与副修课程的时间冲突;(7)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先实现所有专业副修计划课程的信息化,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8)针对学生注册学习集中的专业和课程,学校利用节假日单独组班授课,方便学生学习;(9)学校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对专业课程开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