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经济特征8篇

时间:2024-03-22 14:40:05

信息经济特征

信息经济特征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系统

1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2.1 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 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 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 可发挥转换成本与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与“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 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与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安全性。电子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货币与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安全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

(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安全电子交易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 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与其供应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 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作用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发布策略,而应以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与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3.6 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视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信息经济特征篇2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系统

1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2.1 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 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 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 可发挥转换成本与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与“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 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与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安全性。电子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货币与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安全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

(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安全电子交易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 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与其供应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 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作用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策略,而应以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与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3.6 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视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信息经济特征篇3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系统

1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2.1 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 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 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 可发挥转换成本与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与“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 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这种全球化趋势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与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赖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2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安全性。电子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货币与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安全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 (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安全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安全电子交易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 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与其供应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 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作用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发布策略,而应以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研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与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3.6 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信息经济特征篇4

1.1信息产业的界定和特点

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产品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结构的总称。信息产业有传统信息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之分111其中现代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全球信息产业平均每年以15%~20%的速度快速增长,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与传统信息产业包括的行业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传统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图书馆业、档案馆业、博物馆业、情报业、新闻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咨询业等产业,现代信息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产品和零部件、软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电信服务、数据库、信息服务等产业;各自投入的资源不同,导致技术创新速度有所不同,现代信息产业比传统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更迅速、生命周期更短、创新更频繁。

1. 2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1.2.1信息产业生产竞争激烈,具有固定生产成本高、边际成本(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低的特点

现代信息产业信息产品的生产竞争激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智力投入,技术含量极高,而且高智力投入与信息产品的产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信息产品的研制有可能失败,要求企业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前期投入巨资,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究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一旦产品研制成功,生产信息产品所需的再生产成本则相对较低,再增加产量,所增加的制造、销售、支持成本将大大降低,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将给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1.2.2生产出的信息产品具有高异质性特点

高异质性是指厂商生产信息产品在产品功能上、性會爸上、版本上和价格上体现不同,用差异化信息产品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由于企业用户相对于学校用户的支付意愿、购买倾向更高,因此厂商可提供功能更全面、性能更完善、版本更高的软件给企业用户,“企业版”软件售价可以较高,而将功能、性能、版本稍低的软件提供给学校用户,“学校版”的软件售价较低,这种价格歧视的营销战略可以使生产者剩余价值达到最大。厂商通过针对各种用户生产不同版本的高异质性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用户需求,有效实现了市场扩张,充分扩大市场销售来抵消其研究开发费用。

1.2.3信息产业具有高转移成本特点,能够带来用户锁定

许多信息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追加投资时,就会发生锁定,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早期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国外信息产业实现用户锁定成功范例很多,像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这还不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培训等其他费用,如此巨大的高转移成本使得用户频繁改变厂商几乎不可能,那么继续购买厂商的更新升级的补充产品将使用户锁定“越陷越深”。国内信息产业实现用户锁定成功范例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rifrastructme),该工程包含巨大的转移成本,所提供的数据丰富,不仅包括期刊、报纸、会议论文、专利等不同类型信息资源,而且还包括各行业知识、政策法规及统计数据等;该网检索方法众多,不仅包括单库检索、分类导航,而且包括跨库检索、统一专辑导航、知网节链接等多种方法;知识搜索链接日益丰富,由原来的全文搜索发展到现在的工具书搜索、数字搜索、学术定义搜索、图形搜索、翻译助手等功能,这些简单易用,实现实时的知识聚类更新、多样化的检索排序和最丰富的知识链接功能为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的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工程自建设以来,通过不断对现有产品更新、升级,扩大检索方法,丰富知识链接,有效地实现了用户锁定,扩大了用户群,目前CNKI系列数据库已在海内外17000多个高校、科研、医院、企业、政府、中小学等各类机构所采用,现有用户群达2600万人。

本文拟通过现代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简要探讨。

2.高校图书馆应借鉴现代信息产业成功经验,加快与现代信息服务业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长远发展规划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作为传统信息产业之一的图书馆,已有久远发展历史,具有以上分析中提到的经济特征,千百年来图书馆一直是搜集、组织、管理和提供文献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收藏文献信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的挑战13。信息高速公路的构筑,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用户可直接上网,满足他们基本的、简单的信息需求;各种新型的专业化信息服务部门应运而生,使得人们不仅依靠图书馆获取信息,还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信息机构谋求信息服务。由于这些信息服务部门都具有徤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可观的产业规模,这就使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图书馆危机四伏,从而大大削弱了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中心的重要地位,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中介作用,就连拥有4个研究图书馆、81个分馆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在面临这种新的挑战下,也发出了即将“关门”的警告。这对图书馆生存的空间形成挑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必须借鉴现代信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加快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长远发展规划。

2.1初立经营信息的思想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信息管理观念,树立经营信息的思想。这里所说的经营信息与“以营利为目的”的管理方法是有区别的|41,图书馆属于公益事业,具有公共社会文化活动的属性,图书馆引入经营理念是为了学习经营方法,解决图书馆现有管理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图书涨价和图书馆经费紧张,使得图书馆的资金缺口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与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图书馆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图书馆开展了以创收为目的的有偿服务,但这种有偿服务是不计文献资源成本和投入来实现的,开展有偿服务只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经费。经营信息的目的是把经营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的业务管理中,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拓展服务领域。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经营信息活动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的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实施条例例〉也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并规定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过去那种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局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营信息上来,主动出击,充分了解信息的发展趋势和用户的需求,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抢占信息市场,拓展信息服务范围,面向社会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在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营信息的经济效益,达到互惠双赢。

2.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注重文献的二、三次开发,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有一个角色转换问题,即从图书、报刊等出版物中挖掘出知识,在重视收藏本质的同时,注重文献的二、三次开发,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有用的知识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一定要长期连续地进行,只有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才能利用现代科技设备,通过高素质人才对其甄别梳理、归纳,从中萃取出精华的东西。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借鉴CNKI成功的经验,时时想着读者的需要,积极挖掘和激发用户主体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信息服务工作经验优势,借助Internet打破图书馆之间的分割局面,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整合图书馆之间多方信息资源,既要从文献中,从公开出版资料及内部资料中收集信息,还要加大对各类信息源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并广泛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开发出反映不同主题的、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使图书馆在收藏信息的基础上,增强信息的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针对教育等特定行业搜集有关招生、就业方面的新闻和相关信息,开展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并将用人单位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作成信息简报、专题分析、定题报告等信息产品,提供给有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的用户。

2.3信息产品开发出来后应针对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特点,对信息产品进行版本划分,实行差别定价,销售信息产品

由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去主动选择产品,这样做既充分满足了用户需要,又利于生产者开展对用户调查研究,了解各类用户在生产经营、教学科研中急需的信息需求,为今后的信息开发打下良好基础。采用差别定价销售信息产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作用,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图书馆的作用,从而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支持,促使图书馆走良性发展道路。

信息经济特征篇5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

网络经济则是指建立在网络基础上并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角度也可以把网络经济定义为: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获取和使用的经济活动就是网络经济。 基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工业经济社会有较大不同。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是指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即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批漏的活动,以及财务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既要包括操作这个系统的人和做为系统处理对象的那些数据,也包括系统所处的那个环境。所以,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如同金库中的资金,信息安全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确保信息的生存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中心任务。信息系统是为承载、传输、处理、保存、输入、输出、查询信息提供服务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

一、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有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是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二、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

网络经济是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直接经济的生产方式。 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工具。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机器大工业利用自然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标准化 、大规模 、大批全地生产各种商品的能力 ,那么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则表现为利用信息资源增加无污染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与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网络经济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在因特网中,经济活动与空间距离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里是指与传统经济相比,并不是说空间因素制约完全消灭了,电子商务仍然受到物流不畅的制约。 由于网络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的进程,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增强了。全球化只有在网络时代才真正成为现实,在此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经济打破空间的限制还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都将走向开放的经济体制,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制在网络时代是注定无法生存的。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经济。二是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指在因特网上构筑的虚拟空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性.而不是指传统经济中的由股票 、证券 、期货 、期权等有价证券的虚拟资本交易活动构成的虚拟经济, 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是由于网络本身的性质造成的。在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中,资本是决定性的要素。网络经济的虚拟性表现为有形资产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而无形资产最多的人肯定是最富有的人。与网络经济虚拟性相关的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由有形思维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向无形思维方式为基础的虚拟思维方式转变。三是生产、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网络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信息经济特征篇6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

网络经济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必然引起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资源进行集中化的大规模的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那么在网络经济时代主要是以信息资源为依托,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尽量的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与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网络经济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在因特网中,经济活动与空间距离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里是指与传统经济相比,并不是说空间因素制约完全消灭了,电子商务仍然受到物流不畅的制约。 由于网络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的进程,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增强了。全球化只有在网络时代才真正成为现实,在此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经济打破空间的限制还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都将走向开放的经济体制,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制在网络时代是注定无法生存的。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经济。

二是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不同于现实的物品交易,网络经济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具体的交换物质物依托,这些现象主要都是因为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网络本身就是虚拟的,没有实体的抽象的交易行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和现实的交易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有形资产上占据比例大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而相反在无形资产占据比例大的则是最为富有的。并且在网络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和现实的交易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在受到有形思维的限制,要向着无形的虚拟的思维方式转变。

三是生产、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时代,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在像传统的经营方式那么刻板,墨守陈规。网络经济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经营方式,不在是大规模的,批量式的生产,造成大量库存的积压,周转资金受到了限制。网络经济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便捷,大量的获取消费者信息,然后在网络上进行订货,将客户的需求直接反馈到生产中心,这样每生产的一件产品都是有目标的,都是有主的,生产之后就会直接销售出去,不会有库存的积压。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周转资金,使资金可以利用到扩大再生产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投资中,并且可以减少因为库存带来的积压风险。这种事先预定的网络经营模式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这种销售模式完全取消了中间经销的环节,缩短了销售流程,一方面便捷了销售模式,另一方面在经销处加价的部分可以让利给终端客户,两方面都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对于这种销售模式都比较偏爱,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比较具有如下不同:

一是产生的条件不同。 会计目标是以资金为主的自然资本要素市场的产物。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知识和信息将逐步取代代表自然资源的资金的主要地位,市场所追逐的将是知识和信息要素,知识流、信息流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知识 、网络和信息将成为会计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同。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在各个部门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资源上的共享,便于部门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通过会计管理软件可以将所提供的具体信息进行筛选调整,达到企业的具体需求。通过会计软件的筛选汇总之后,将会计信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信息使用者能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有利于会计报告的生成。

三是生产会计信息的规则和方法不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和实时数据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集成技术、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帕乔利的会计循环、会计科目必将被新的会计处理规则和方法,诸如事项会计法、事件驱动的REA模式(Resources, Events and Agents accounting alternative model)、多维会计法等会计模式所替代。

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相关性显得十分重要,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变为比较重要。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储、保管、传输在网上进行,网络运行中安全的威胁因素较多,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信息是以“会计频道”或会计标准组件的形式提供,更能满足适应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3 在针对用户的基础质量方面,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有可理解性,还必须有可支持性,以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特定的会计信息;在针对决策的总体质量方面,不仅要向投资者、债权人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更要向管理者实时提供信息等资源的整合情况,以便随时作出调整:在关键质量的构成部分的可靠性指标的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方面,除了要有谨慎性、反映真实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外,还要有安全性、中立性和可控性指标,以保证信息产品使用方便和没有潜在的瑕疵。

参考文献

[1]唐须海.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经济论坛,2002.

[2]刘亚莉.论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2.

[3]戴成超.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4]郭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吉林大学,2007.

信息经济特征篇7

关键词:征信;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资源;普惠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3-0003-05

信贷市场上广泛存在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交易成本的上升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从宏观上讲,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违约风险,将对信贷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因此需要建立征信体系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现有文献中,对征信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和博弈论等理论为基础去解释征信的产生、发展和功能等问题。本文对征信理论基础问题追根溯源,以金融发展为背景,从金融中介理论出发来阐释征信的本质特征,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分不同的侧面利用规模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对征信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剖析。

一、征信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

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信息是完全的,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可以自动达到一般均衡,因此在理想的金融市场中,金融中介因失去功能而变得多余。然而,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中长期存在,从信贷领域而言交易双方难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共享。这样贷款者很难依据风险程度确定利率水平,而只能根据借款者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利率,从而使高风险者获益而低风险者受损,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而且,“道德风险”也难以避免,主要表现为拖欠债务等失信行为。从总体上讲,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为解决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以可负担的成本建立信息的收集、甄别和共享机制,提高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交易双方的信息透明度。征信作为专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征信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效果(见图1)。

从微观上讲,通过信用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授信人决策时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对受信人的了解程度,完善交易前的筛选机制,提高根据风险决定利率水平的定价能力,从而降低逆向选择的程度。而且,信息的共享和长久保存使得交易双方的一次交易变成受信人与整个社会在存续期间的重复博弈,完善了对违约者的事后惩戒机制,降低了违约概率,也就相应地降低了道德风险,减少了对贷款人的事后监督成本。从宏观上讲,征信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完善的征信体系可以提高守信者交易成功的概率,提高失信者参与交易的成本,从而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帮助市场上每个交易主体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

二、征信的本质是金融中介功能的分离与专业化

金融中介是处于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买卖金融资产的机构。抽象地讲,金融中介是与金融市场相对应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制度性安排(见图2)。金融中介理论围绕金融中介为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19世纪以前,“信用中介论”占据主导地位,认为金融中介是“存款人的集中”和“贷款人的集中”,具有“信用创造”和“资产转换”的功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推动金融中介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金融理论的热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促使资金富余者将资金委托给专门从事信息生产的人或者机构来从事放贷业务,这样就沿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将资金委托给从事信息生产的人(机构)”的逻辑更加有力地阐明了金融中介存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戴蒙德于1984年提出“贷款者委托金融中介机构对借款者进行监督(贷前和贷后)”,从“防范道德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金融中介的功能。

回顾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发现,通过信用信息的归集、加工和应用来开展信贷活动、防范信用风险是金融中介存在的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讲,金融中介是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汇集的中心和节点,以此也可以体现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地位。在经济金融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金融中介的l展使得资金流动高度契合了物流、信息流的要求,助推社会资源以高效快捷的方式进行配置,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金融中介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日益增多、结构日益繁杂而且效率需要成倍提升,客观上就产生了将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环节分化出来,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类机构的现实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征信机构可以视为金融中介中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类别,是对信用信息服务功能的强化,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细分行业。因此,征信机构作为金融中介的组成部分,既具有金融中介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又作为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具备独有的特征。

三、征信的核心特征

(一)征信行业发展具有规模经济特征

征信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具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建成完善的征信体系。无论发展模式如何,征信机构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共享和对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都呈现出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在各国的征信系统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因此准入门槛较高;发展成熟阶段成本降低而收益明显提升(见图3)。主要原因在于征信行业具有网络经济的性质,一旦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构成双向的信息流网络,需要继续投入的资源和维护成本较低,同时随着征信产品应用者的增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

在美国、英国等市场主导型国家的征信行业发展初期,征信机构众多,规模较小,经营覆盖的区域较窄,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之后,形成现在少数机构垄断征信市场的格局。对于征信行业后发国家而言,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去购买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雇用征信专业人才、架设信息输送网络以及开发征信服务和产品。这一阶段,由于需要采集的信用信息数量巨大,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征信产品的使用率不高,收益远远小于成本,市场主体缺乏进入征信行业的实力和动力,大多数是由政府和行业组织等机构出资建设公共征信平台,完成征信制度建设、基础信用信息收集和征信市场培育等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完成后,征信行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此时收集数据、架设网络和培育市场等成本大幅下降,信用信息的数量、更新速度和应用领域在逐步扩展。这一阶段,大量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逐步出现,征信机构的构成从单一的公共型向公共型与社会型并存的格局发展。在信息主体的相关信息已经实现全面共享、数据更新机制比较成熟、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和社会信用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之后,征信市场开始进入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在规模经济和正外部性的作用下,征信行业的投入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此时,征信机构的实力更强,征信产品和服务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样性、专业性、个性化等特征。

由于征信行业具有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双重特征,在征信市场发展的任何阶段进入成本都比较巨大,特别是到了成熟阶段,即使有新的进入者也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因此,征信市场上一般只能存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市场主体,表现出自然垄断的性质。目前,世界范围内征信业发展的高度集中也在实践上印证了征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二)征信产品具有准公共性特征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指具有效用的非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是那些能够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和服务。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能同时严格地满足以上三个特性,如果能够全部满足叫作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公安和司法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三个特性皆不满足是纯私人产品,这方面例子最多,比如衣服、食品等仅供个人消费的物品。介于二者之间,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带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为准公共产品。

首先,从效用上看,征信产品不是提供给某一特定的y行、企业或者个人的,而是可以面向整个社会共同提品和服务;而且从消费环节看,征信产品具有联合消费的特点,任何信用信息需求者均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的效用。其次,征信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只要获得许可,在征信系统运转良好时,一个消费者查询某个信用主体的信用报告时,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查询同一主体的信用报告,同时也不会因此减少其他人享用该信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征信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增加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第三,征信产品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征信产品一般按照谁付款谁消费的原则运营,将不付费的主体排除在外。可见,征信产品不是纯公共产品,而是既带有公共产品特性又带有私人产品特性,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效益上可以定价且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见表1)。

(三)征信体系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其他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完善的征信体系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显著地促进信贷市场的稳健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能够提升信贷可获得性,推动金融普惠,促进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可见征信体系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或者称为显著的“正外部性”。

具体地讲,征信体系覆盖的经济主体越多、信息内容越完整且应用的范围越广泛,那么征信体系的作用就越大,也就是对于信息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就越大,外部性的影响也越大。换个角度讲,由守信主体构成的信用网络规模越大、以征信体系为基础的信用交易越频繁,那么征信体系的重要性越高,地位越重要,发挥的正外部性作用越明显。相反,由失信者组成的团体越大,信用交易的规模和范围越小,那么征信体系就越不重要,甚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正外部性,减少甚至消除其负外部性,促进社会成员普遍建立信任感、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机制,将显著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实守信,信用的价值就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缺乏信用,就会影响经济主体的活动范围、频率、深度,减少商品交换规模或者延缓交易,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拖累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征信体系正面的辐射作用越强大,社会的信用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市场机制建设,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征信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征信体系作为基础,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微观层面看,征信产品和服务可以帮助交易对手了解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从中观层面看,征信体系是金融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用于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从宏观层面看,以征信体系为基础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和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然而,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马太效应,表现出“嫌贫爱富”的特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受到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如果用长尾理论曲线来描绘(见图4),金融机构比较多地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外,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八定律”特征。征信体系的存在能够为中小企业、贫困人群建立信用档案,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向弱势群体提品和服务的成本,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拓展金融机构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整体上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进而提升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金融行业对征信产品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始的信用报告,而是在精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和批量化处理等方面寻求更高级的征信服务。同时,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征信服务的需求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而是扩展到证券、保险、电子商务、公用事业、企业雇主和消费者个人等群体,这些都为我国征信市场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供给角度讲,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为征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量和多样化的数据、高效的数据处理模式和便捷的服务渠道,从而为征信业务升级和服务领域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之,征信体系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对促进金融结构演进、金融功能强化和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展望未来,征信体系建设应该顺应金融发展的需要,以征信基础理论为指导,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蔡晓钰.关于金融中介理论的历史演进及述评[J]. 当代经济管理,2005,(2).

[3]张兴祥.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J].江淮论坛,2005,(4).

[4]曼昆.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转换、理论创新与方法变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0,(2).

[6]克里斯・安德森(美)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白钦先.基于普惠金融导向的征信体系发展研究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10).

信息经济特征篇8

【关键词】约束条件;主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

引言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加强经济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是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转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仍存在着内容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且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直至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概念,取代了之前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形式,希望能够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但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过于简单,各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尚不明确。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市场环境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现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所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发表了《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 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 3),其中便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首次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并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念,为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了AAA、APB和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质量要求。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四项主要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构建设想。例如,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是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及其构成内容等部分组成;陈国辉教授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包括: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即决策有用性,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葛家澍教授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无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关于第二类,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

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如职工对其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进行监督和调控的需求;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需求;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真实状况的了解需求。因此,“有用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在有用性这一核心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须受效益大于成本这一原则的约束,否则,凡是有用的信息都要提供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会计信息的效益和成本又很难量化。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搜索和加工处理成本、报告与审计费用、机会成本等。会计信息成本最终通过间接的方式转嫁给各个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方法应尽量简化,其计量的结果要相对准确,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会计信息的收益包括的内容非常广且大部分难以确切计量,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信息使用者收益等。

会计信息能否真正做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即“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特征,相应的次级质量特征应是合规性、完整性。

合规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按我国会计法规的要求,提供合法合规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统领,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首先符合合规性会计信息才有可能做到真实性。

完整性要求尽可能地披露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关的信息,不遗漏一些可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包括会计上通常所界定的符合重大性标准的信息。会计信息重视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个侧面的描述,来达到总体上反映真实经营活动的目的。没有完整性的配合,真实性也会失去意义。

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只有相关的信息才可能是有用的信息。为保证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说明异同,以判断优劣和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做到横向可比,尤其是同一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间同类信息的比较,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要做到纵向可比,可以揭示企业当期发展程度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比较,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充分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时是事无巨细,相反需要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有损于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影响决策。从效益大于成本这一约束条件看,也不应提供过多过细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讲,只要该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量的方面讲,当该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判断重要性的重要原则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更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存在着实质和形式不一致的前提下。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一致。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是唯一的,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二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分别按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选择的会计确认方法,非此即彼,存在着矛盾。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的选择,应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为:

图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图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和某一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出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不可能构建出一套“完美无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4.

[3]吴水澎,陈汉文,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16-218.

[4]迟旭升.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72-74.

[5]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