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区域规划的特征8篇

时间:2024-03-23 17:41:38

区域规划的特征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2

风景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具有影响作用。本文从地域特征分析入手,对地域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进行分析,促进我国园林城市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 地域特征分析

1.1 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

地域特征是某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2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标志。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地域性、整体性、人文性特征[1]。地域特征是某地区的基本标志,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地域特征中的主要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一旦其中一方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会随着变化,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得到明显体现。

1.2 地域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联系

地域特征自然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平衡的重要形式。风景园林规划是在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地域特征的手段;从风景园林规划的准则来看,园林设计以尊重为主,改造为辅[2],由此可见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引导辅助作用;地域文特征中包含多种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是自然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指导作用。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特征中自然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植被因素2方面。自然环境他也正中包括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势特征等方面[3],L景园林设计师设计时,注重把握这些因素独立特征与联系。例如: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自然发展的最基础性特征,不同的气候特征使园林规划设计的规模,植被等产生影响。例如:东北地区气候以干燥为主,南方气候以湿润特征为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依据地区气候特征,选择园林设计的建筑材料,园林内部植被种类;或者不同的地势类型,比如:平原和盆地地区进行园林设计时,也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构图形式等产生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要达到设计效果,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意义,充分结合自然因素,实现园林设计综合性设计发展。

2.2 植物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的设计产生影响,植被种类自身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对植被的选择不仅要从基础性园林进行分析,注重不同植被之间的会产生不同的园林效果。例如:我国北方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银杏树种植在主道两侧,秋季里,洒落一地的银杏叶成为风景园林中一道亮丽的色彩,增添了风景园林的欣赏性色彩。此外,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中植被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也会增添园林的美感。丰富现代园林建设创新性特征。

2.3 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人文情怀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民俗习惯等多种人文情怀,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这些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中蕴含大量“人”的因素,体现园林设计人文性色彩,例如: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中[4],通常会将“一双,一对”的传统理念作为园林设计的因素之一,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的体现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建设人文人文情怀色彩,增强了风景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特征,体现了园林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防东方文化的重要体现。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注重将人文情怀与自然因素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特征的完美融合。

3 结论

地域特征是当地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双重性体验,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能够引导设计师对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因素综合分析,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综合性发展,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和地域特征,促进城市建设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丁晨D.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地域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地域特征的园林规划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现代风景园林以及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1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特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2 地域特征的内容

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2.1地域自然特征的主要内容。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1)气象气候。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2)地质地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自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2地域人文特征的主要内容。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

3.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自然特征。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3.2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能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以海宁市老01省道(海宁大道至观潮大道)绿道工程方案为例,设计从城市功能和形象塑造入手,结合海宁的城市文化――即潮文化(延伸出人文潮、科技潮、体育潮,潮潮澎湃)、自然风貌的特征,将区域打造成体现盐官古镇风景旅游特色,增色海宁城市形象的生态景观绿道。从而将绿道分成三段式来打造,突出海宁特色景观绿道。深化以“潮”、“绿”、“忆”主题为核心的框架体系,强调海宁以文化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

4 结束语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

参考文献

[1]王葆华,杜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强势文化下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陕西建筑,2008(12).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3

[关键词]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一、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地域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1. 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 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 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 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 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

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 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四、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葆华,杜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在全球强势文化下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陕西建筑, 2008(12).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4

关键词:区域区域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为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的方法,是城市发展中必须具有的思维。

1区域观

本文所称的区域观,是立足于区域背景,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区域观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差异性的特征。

1.1整体性

区域内部是自成一体的系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有自己的运行法则和规律。区域中的每个元素都被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布局所左右。比如某个城市的性质,由其所在区域空间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

1.2综合性

区域中的事物和事态都是在区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问题时,对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通过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强调各要素之间、地区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

1.3差异性

区域内的空间由于受其本身具有的特性的限制,以及各空间相互非均质作用的影响,在区域内部形成特定的空间差异和职能差异,最终表现为在区域间形成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显著差异,成为区域的地域性特征。

2区域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 根据项目的特征性,从多个相关区域中研究

每个规划项目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个特性,可以从城市、流域、国家乃至世界来研究它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功能。要避免就项目论项目的狭隘观点,应首先对规划区特性进行初步判断,研究与其有关联的区域。

2.2 通过区域分析比较,形成规划特色

规划区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它的用地、建筑、空间以及居住者这些内部因素,更多的在于它在城市、区域中的所处的位置,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规划时要在区域中进行同质、同类的项目比较,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形成规划特色,达到联合、共赢的效果。

2.3 加强区域联系,形成空间布局

规划区是区域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用地使用,分析规划区内各个地块与区域中轴线、用地的关系。

(1)强化区域轴线

首先判断规划区与区域轴线的关系,如果位于区域轴线上,要在规划中强化这一轴线对于地块的影响。如果不在区域轴线上,规划中是否可以形成其他与外部有联系的轴线。

(2)与周围用地功能衔接

规划区与区域中的其他用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划用地既受到周围用地的影响,又影响周围用地。规划中要全面考虑与周围用地的功能衔接,又要考虑将来对周围用地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3.1 概况

玫瑰湖风景旅游区位于济南市平阴县城的西北部,北邻黄河,西至山头西山,南至翠屏街,东至黄河路,东南紧邻平阴城区。规划区是城市的城西洼地,原是黄河的滞洪区。由于济平干渠的修建,使干渠以南的用地变为可建设用地。区内动植物多样,东西两侧是形态优美、连绵的山体,现有河湖、湿地、水渠、鱼塘等近10000亩水面,另外区内还有近10000亩的杨树等速生林,原生态湿地特征明显。规划总面积约20.01平方公里。

3.2 通过多区域比较,进行差异化研究,确定目标定位

3.2.1 旅游资源地域特性

平阴是玫瑰之乡,且资源禀赋独特,区位优越,其总体特征以玫瑰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湿地山水自然资源为主。(见表1,表2)

表1玫瑰湖风景旅游区资源特征

表2玫瑰湖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表

3.2.2旅游资源的区域比较

1、黄河流域的主要湿地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丰富,已形成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玫瑰湖风景区的湿地景观优势不明显。(见表3)

表3 黄河流域主要湿地一览表

2、济南市旅游区分析

(1)济南市旅游资源分级

对济南市区城市环城休憩带上分布二十个优良级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分为五个等级。西部缺乏等级较高的旅游资源(见图1)。玫瑰湖湿地具有成为高标准、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先天条件。

(2)济南黄河风光带上主要旅游区

规划区处于济南黄河滨河风光休闲旅游带上,但沿线已经形成多个风景区,分别以湿地、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形成品牌形象(见图1)。规划应避开这些已有主题,树立自己的玫瑰品牌。

3.2.3规划定位

(1)总体定位――黄河之滨、玫瑰之乡、浪漫之都

将“玫瑰之乡”、“湿地景观”和“黄河生态”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玫瑰为主题,以黄河风光为底蕴,创造玫浪漫的景观意向,形成“具有丰富山水特色和人文资源的绿色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区”。

(2)发展目标

根据在济南都市圈和鲁西地区中的旅游产品地域分工,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大势,建设成为具有国内水准的黄河湿地休闲度假基地和中国特色旅游开发的典范。

3.3 提升区域特征,形成规划特色

从区域的角度,审视规划范围在黄河、山体、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特征,提出本次规划的创意(见图2,图3)。

3.3.1水之滨

(1)黄河

平阴形成“南山北水”的山水格局。规划区在城市西北部,北临黄河。规划中将北部打开,形成一览无余的开敞空间,引入黄河景观,使河、湖、城相呼应。

(2)保留水面

沉砂池位于规划区中部,由于隶属于济南水利局,规划中予以保留,作为黄河沙洲景观,进行水上活动。其东侧滨水用地靠近城市,作为滨水娱乐区,是整个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

沉砂池是规划区水循环的关键,通过调节闸接收湿地中的中水、雨水,为工业区提供工业用水。

3.3.2.山之谷

(1)玫瑰谷

保护西南山体,培育山林,并且在山上遍植玫瑰,打造玫瑰花山谷作为特色景观,成为养生、养心的世外桃园。

(2)北山峰

黄河转弯处的山峰是景区的制高点,是观黄河、观湿地的最佳处,成为统筹景区的核心景观点。

(3)山水廊道

规划区西南为山体,依托山水的格局,在湿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形成通山达水的绿色廊道,使山水湖相融。

3.3.3城之缘

(1)贯穿城市轴

玫瑰湖风景区通过玫瑰路与城外的胡庄风景区相呼应,形成城市旅游轴线,又在城市主要发展轴线青龙路上和翠屏街上,贯穿“两纵一横” 三条城市轴(见图4)。明确规划区沿城市轴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功能。

(2)结构性调整

220国道改线:由于220国道穿越规划区,对湿地生态保育有不良影响,且对规划地块分割较大,因此将规划区内220国道调至济平干渠以南,基本与济平干渠平行。

翠屏街:向西延伸与220国道相交。

东关大街:规划区内部分降低为景区道路。

二道坝:由于是地方自建,移至济平干渠北面,在保护济平干渠,形成市政设施廊道的同时,增加了规划区可建设开发用地。

污水干管:西污水干管使用率低,规划近期保留,远期取消,改为沿青龙路设置一条暗渠。

(3)周边用地优化

翠屏街南部分布大量污染工业对整个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结合其区位优势,调整为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青龙路沿线东侧原居住用地,结合湿地公园作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3.4 强化区域联系,形成空间布局

规划区分为片区,景区,园区,景点四个等级。规划区共分为四大片区,13景区,27个园区,若干景点(见图5)。

四大片区指湿地公园片区,黄河农业片区,玫瑰谷片区,城市建设片区四大片区,是根据地理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轴线确定的。

沿黄河保留大地肌理,利用现状农田、池塘,形成黄河农业片区。西靠山体,借助山体景观、生态优势,形成玫瑰谷片区。

青龙路、翠屏街是城市的两条主要发展轴线,穿越规划区。玫瑰湖风景区又通过玫瑰路与城外的胡庄风景区相呼应,形成城市旅游轴线。因此,规划范围中沿青龙路、翠屏街设置旅游度假用地以及旅游区的服务用地,形成城市建设片区作为城市用地的延伸,并在玫瑰路的旅游轴线上设置湿地公园片区。

4 结语

本文以以平阴县玫瑰湖风景旅游区概念规划为例,通过纵向、横向的区域比较,从目标定位、规划特色、空间布局三方面,对区域观在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有利于系统的、全面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2 ]彭震伟著. 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 3 ]李德华著. 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4 ]胡序威. 区域与城市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 5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 6 ]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5

1  运输经济区域

1.1  定义

运输经济区域属于专项经济区域,其研究的对象是交通运输产業在地域范围上的分布特征。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规划的前提,也是行业实施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于运输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极少,王建伟教授从经济区域的同质性、内聚性、比邻性、利益共同性和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出发,给出运输经济区域的定义是:以交通地理空间上的比邻性为前提,以社会经济资源的同质性或内聚性为标准,具有相似的交通特征和运输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域。此定义从运输经济区域的产业内在涵义出发,结合经济区域的共性,深刻的揭示了运输经济区域的含义。

1.2  研究现状

目前对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却极少,仅见的 文献 是张文尝等学者主编的《交通经济带》一书和管楚度教授编著的《交通区位论》一书中有阐述。张文尝研究员提出:“为了准确地对运输通道进行命名和分析,必须划分运输经济区”。他从交通地理的角度,依据各区相似的交通地理特征和经济联系,结合区际运输通道的布局现状与今后发展,将全国划分为五大运输经济区(即东北区、东部北方区、东部南方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管楚度教授根据交通区位线的类型,在全国区域内,根据 自然 条件和主要节点( 政治 中心和经济中心),按照节点的层次等级,提出两种类型交通区位线的区划草案。

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现状来看,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如上述张文尝研究员的研究仅仅从主观定性的角度给出了运输经济区的划分,并没有给出划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而且这种划分也显得过于粗糙;管楚度教授主要侧重于交通区位线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严格角度讲,不属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范畴。因此有必要对运输经济区划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2  划分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型 工业 化以及城市化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趋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满足区际、区域内以及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正成为交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建立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与政策一般都依托于综合经济区域,如,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在这些区域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这些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同,势必影响全国及相关区域的交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二是这些规划的制定是基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体现了运输的适应支撑功能,而忽略了运输的引导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运输区域的划分等重要命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作用大大缓解,以高速公路为例,至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8万公里,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框架也初成规模。但是,当交通运输基本能担负起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功能后,其应更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引导功能,交通运输业在长期的量上的建设后,面临一个质的突破,因此,交通运输通过长久的形态建设后,现在关键的在于其完成功能建设,即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引导功能。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以区域的视角来进行交通运输的研究、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和大势所趋。

3   划分原由

要在现有的经济区域划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基于以下考虑:

(1)从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看,空间上的运输要求和运输活动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特征及政策限制所共同形成。其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特性和运输对象的经济效益的空间范围所决定,而与行政区划上的省与省之间的界限并无多大关系,而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运作以行政区划的省为基本单元并无充分理由。

(2)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层次体系来看,缺乏管理上的层次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交通部、铁道部等进行全国性的交通运输规划,如交通部的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水路的“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规划,铁道部的“十五”及2010年铁路发展规划。再往下一层次就是各个省确定自己的省道建设。而交通运输的内在要求却如上所述,并不以行政区划上的省份做依托,其要求按照交通运输发展内在的要求进行比行政区划的省份更大或者更小 (这决定于区域运输特征)运输区域来进行规划管理,换言之,在国家层面和行政区划的省份层面间缺乏一个运输区域层面,因此,如此的规划、建设、管理难免会在定位上和目标管理上有所错位,影响效益的最大发挥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价值体系来看,由于运输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域的不一致性,导致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管理边界上的错位,这种管理边界上的错位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非一致性。而价值是决策的灵魂,没有统一的价值体系,又必然会导致决策思路的非一致性。各决策主体 (行政区划上的管理主体)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等来进行本区域内的决策,而忽视了运输区域的整体性,导致运输区域功能的缺陷与功能的最大发挥。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部某省和西部某省在行政区划边界上的高速公路短短几公里的联接线,居然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最后在交通部的协调下才得以完成两省高速公路的衔接。

(4)从 交通 运输的协调 发展 来看,由于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非一致性,由此而出现的不顾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省与省之间的无序竞争,如场站的盲目建设、运营车辆的无序投放、运价的无序变动,甚至人为的设置外来者的进入障碍,以政府竞争取代市场竞争,以政策优惠竞争取代服务竞争等等,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统一管理、有序协调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尤为迫切,其要求从交通运输 经济 的内在联系、特征出发,以运输经济区域为基础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因此,从全国层次的交通运输长远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来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亦具有长远的意义。

4 划分操作思路

4.1  划分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其包含如下含义:首先所用的指标所需数据必须可得。划分运输区域,涉及面及其广泛,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数据支撑。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其次,区域划分所用的技术路线、方法方案应该可行,能够在现有的数据上准确地进行运输区域的划分,做到全国内区域不重不漏,而且能充分体现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

(2)综合性原则

在运输经济区划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的是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但由于运输的派生性,其划分与人口分布、矿产区域、某类产品区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需综合考虑各种对运输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首先,采用的指标属性应是综合性的,所有指标除涉及运输外,还应涉及社会、经济等与运输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其次,采用的指标类型是综合性的。既要有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的总量指标,也要有抽象化的数值来表明相互关系的相对指标;再次,运输区域的划分亦不是仅仅单一的按照技术方法进行划分,还得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结合实际限制条件进行区划结果的调整,以强调其实用性。

(3)指向性原则

能够反映运输、经济的指标有上千种,各个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学术观点、研究目的等选择不同的指标。在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时,我们所作的各种指标的选择、技术方法的确定,皆是由我们的目的所确定。所作的选择直接指向就是关注于运输的内在区域联系。

4.2划分技术路线

在运输区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考察运输自身的内在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在考虑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与运输发展相关的指标群,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搜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的处理。

其次,考虑到众多的指标中,其对区域划分的解释量贡献是不一样的,并且众多的指标之间,肯定会存在大量的高线性相关性,而这种指标间的高线性相关性可能会对区划方案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方案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全部指标数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便确定个数较少且相互无关的主成分指标,在尽可能多保留信息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指标来代替众多的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第三,按照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以区内相似性、区间差异性为标准对全国以行政省份为基础的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初步划分成几大运输区域。若香港、澳门、 台湾 由于数据的缺乏,或者由于数据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可以暂时不进行考虑,或者直接单独划为一个区域。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6

1 运输经济区域

1.1 定义

运输经济区域属于专项经济区域,其研究的对象是交通运输产業在地域范围上的分布特征。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规划的前提,也是行业实施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于运输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极少,王建伟教授从经济区域的同质性、内聚性、比邻性、利益共同性和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出发,给出运输经济区域的定义是:以交通地理空间上的比邻性为前提,以社会经济资源的同质性或内聚性为标准,具有相似的交通特征和运输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域。此定义从运输经济区域的产业内在涵义出发,结合经济区域的共性,深刻的揭示了运输经济区域的含义。

1.2 研究现状

目前对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却极少,仅见的文献是张文尝等学者主编的《交通经济带》一书和管楚度教授编著的《交通区位论》一书中有阐述。张文尝研究员提出:“为了准确地对运输通道进行命名和分析,必须划分运输经济区”。他从交通地理的角度,依据各区相似的交通地理特征和经济联系,结合区际运输通道的布局现状与今后发展,将全国划分为五大运输经济区(即东北区、东部北方区、东部南方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管楚度教授根据交通区位线的类型,在全国区域内,根据自然条件和主要节点(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按照节点的层次等级,提出两种类型交通区位线的区划草案。

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现状来看,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如上述张文尝研究员的研究仅仅从主观定性的角度给出了运输经济区的划分,并没有给出划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而且这种划分也显得过于粗糙;管楚度教授主要侧重于交通区位线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严格角度讲,不属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范畴。因此有必要对运输经济区划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2 划分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趋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满足区际、区域内以及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正成为交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建立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与政策一般都依托于综合经济区域,如,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在这些区域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这些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同,势必影响全国及相关区域的交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二是这些规划的制定是基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体现了运输的适应支撑功能,而忽略了运输的引导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运输区域的划分等重要命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作用大大缓解,以高速公路为例,至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8万公里,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框架也初成规模。但是,当交通运输基本能担负起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功能后,其应更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引导功能,交通运输业在长期的量上的建设后,面临一个质的突破,因此,交通运输通过长久的形态建设后,现在关键的在于其完成功能建设,即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引导功能。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以区域的视角来进行交通运输的研究、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和大势所趋。

3 划分原由

要在现有的经济区域划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基于以下考虑:

(1)从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看,空间上的运输要求和运输活动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特征及政策限制所共同形成。其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特性和运输对象的经济效益的空间范围所决定,而与行政区划上的省与省之间的界限并无多大关系,而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运作以行政区划的省为基本单元并无充分理由。

(2)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层次体系来看,缺乏管理上的层次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交通部、铁道部等进行全国性的交通运输规划,如交通部的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水路的“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规划,铁道部的“十五”及2010年铁路发展规划。再往下一层次就是各个省确定自己的省道建设。而交通运输的内在要求却如上所述,并不以行政区划上的省份做依托,其要求按照交通运输发展内在的要求进行比行政区划的省份更大或者更小 (这决定于区域运输特征)运输区域来进行规划管理,换言之,在国家层面和行政区划的省份层面间缺乏一个运输区域层面,因此,如此的规划、建设、管理难免会在定位上和目标管理上有所错位,影响效益的最大发挥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价值体系来看,由于运输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域的不一致性,导致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管理边界上的错位,这种管理边界上的错位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非一致性。而价值是决策的灵魂,没有统一的价值体系,又必然会导致决策思路的非一致性。各决策主体 (行政区划上的管理主体)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等来进行本区域内的决策,而忽视了运输区域的整体性,导致运输区域功能的缺陷与功能的最大发挥。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部某省和西部某省在行政区划边界上的高速公路短短几公里的联接线,居然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最后在交通部的协调下才得以完成两省高速公路的衔接。

(4)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来看,由于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非一致性,由此而出现的不顾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省与省之间的无序竞争,如场站的盲目建设、运营车辆的无序投放、运价的无序变动,甚至人为的设置外来者的进入障碍,以政府竞争取代市场竞争,以政策优惠竞争取代服务竞争等等,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统一管理、有序协调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尤为迫切,其要求从交通运输经济的内在联系、特征出发,以运输经济区域为基础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因此,从全国层次的交通运输长远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来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亦具有长远的意义。

4 划分操作思路

4.1 划分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其包含如下含义:首先所用的指标所需数据必须可得。划分运输区域,涉及面及其广泛,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数据支撑。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其次,区域划分所用的技术路线、方法方案应该可行,能够在现有的数据上准确地进行运输区域的划分,做到全国内区域不重不漏,而且能充分体现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

(2)综合性原则

在运输经济区划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的是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但由于运输的派生性,其划分与人口分布、矿产区域、某类产品区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需综合考虑各种对运输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首先,采用的指标属性应是综合性的,所有指标除涉及运输外,还应涉及社会、经济等与运输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其次,采用的指标类型是综合性的。既要有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的总量指标,也要有抽象化的数值来表明相互关系的相对指标;再次,运输区域的划分亦不是仅仅单一的按照技术方法进行划分,还得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结合实际限制条件进行区划结果的调整,以强调其实用性。

(3)指向性原则

能够反映运输、经济的指标有上千种,各个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学术观点、研究目的等选择不同的指标。在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时,我们所作的各种指标的选择、技术方法的确定,皆是由我们的目的所确定。所作的选择直接指向就是关注于运输的内在区域联系。

4.2划分技术路线

在运输区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考察运输自身的内在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在考虑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与运输发展相关的指标群,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搜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的处理。

其次,考虑到众多的指标中,其对区域划分的解释量贡献是不一样的,并且众多的指标之间,肯定会存在大量的高线性相关性,而这种指标间的高线性相关性可能会对区划方案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方案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全部指标数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便确定个数较少且相互无关的主成分指标,在尽可能多保留信息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指标来代替众多的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第三,按照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以区内相似性、区间差异性为标准对全国以行政省份为基础的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初步划分成几大运输区域。若香港、澳门、台湾由于数据的缺乏,或者由于数据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可以暂时不进行考虑,或者直接单独划为一个区域。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sign of th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ew camp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ideas on how to design a localization campu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planning ideas of ancient city.

关键词: 古城设计;校园规划;地域化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lanning;Campus Planning;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经历了一个大量兴建大学新校园的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众多的新校园里发现校园普遍存在缺乏地域特色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校园布局模式出现之后,大家效仿导致各地校园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可行的地域化校园规划理论的指导。为避免出现校园缺乏地域特色,有必要寻求一种地域化的校园规划策略。

南京是一个大学众多的城市,笔者目睹了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不少校园设计质量非常高,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新校园不少缺乏当地的地域特色,也缺少东南大学等老校园的人文氛围;特别是一些采用典型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设计,与地方文脉明显割裂。而南京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的古都城,在笔者接触到南京审计学院新校区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借鉴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建设一个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校园。

1 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意义

地域特点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并反映在感知层面上的特点,既包括自然要素形成的特点,也包括改造自然取得的物质与文化成果。地域化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应植根于并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的特征,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而在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中,也有注重因地制宜的地域化规划思想,如《管子》里所提到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这种规划思想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南京城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布局,它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充分体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

古南京城的规划在形成城市的地域化特色上,至今仍对城市的规划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同时,古城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结合地域条件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可以加以借鉴。其次,校园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域化的大学校园规划中,借鉴古代城市优秀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的意义与可行性,可以在校园中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规划空间格局。

2 古城规划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构想

我们尝试在整体地域建筑理论、与广义建筑学整体设计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古城设计思想运用于地域化校园设计的策略。策略包括古城调查分析过程与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两个部分,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查要素结合地域化设计观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古城的特点加以分析,提取可用于设计的特点与规律。然后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地域特征设计语汇设计形态的过程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见框架图)

地域化的设计观,倡导设计应以地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三个方面为基础,使发展与这些因素相结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心理认同归属感,并表现出本地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古城的规划调查阶段,将一般性的城市调查要素,如历史文化环境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等[2],结合地域化设计的基础,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大类;并对次一层级的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如地形、水文、气候、园林、建筑形态等等其中一些要素与地域特征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见框架中符号),这些将作为特征分析的重点内容。

在古城规划分析阶段,首先分析规划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处理特征:如山、水、建筑、道路、城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布局、结构与形态等。其次,分析规划与建筑形态特征:如建筑形式、群体、公共空间等。然后,提取可供校园规划借鉴的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思想,作为指导地域化校园的原则。

最后在设计阶段,将前面归纳出的古城设计思想、地域化特征与设计方法,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地域化校园设计策略,分为规划、建筑、园林三个层面,每个层面有所侧重实现一些地域化的特征要素。如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并借鉴古城规划中各种人工环境要素(道路、建筑等)与自然环境(山、水、气候等)之间的关系;建筑层面主要考虑群体、单体形式、公共空间;而园林设计则结合规划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力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地景。

3 南京古城地域化规划思想与分析

区域规划的特征篇8

城市色彩指的是建筑和城市附属设备外观色彩的要素总和,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主要的一项重要条件,因为具有较大的体量、色彩相对稳定,因此作为城市的恒定色在城市色彩作用中体现着重要作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建筑色彩选择一般只是以建筑设计的补充存在,一般只是设计过程最后阶段才会对其予以考虑。这种操作方法对色彩在建筑和城市环境当中呈现的作用是主动性的,但是同样也限制了色彩和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调节互动功能。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主要的工作目的便是进行主观能动控制,使用主动的控制手段从色彩为出发点,协调城市的整体表现形象,以防止混乱或者突兀的色彩影响整体的城市形象。将城市建筑色彩做良好把握,其实就是认清了一个城市的基本色调构成,所以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方式的研究,能够切实的提升城市色彩规划和管理的科学运行依据[1]。

2区域概念下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2.1区域概念

区域这个概念非常的宽泛,人类的生活生产与区域息息相关。其余色彩控制指的是用特定的地域文化当成背景,城市色彩区域研究是在城市文脉总体上形成出现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具备有自身专属的地域颜色气氛。很多情况下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信息,首要任务便是优化与设计城市建筑的单体颜色,要是没能遵循这个基础原则,就算再次突破求新,也就只是一个区域化的个性特征,对整个区域协调性色彩组成而言,意义其实是很微弱的。

2.2色彩规划的区域性原则

城市建筑色彩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的,像是城市的气候、纬度、地形等,因为气候条件会对建筑材料造成影响,因此材料作为色彩的客观基础,也就促成了气候条件成为了影响建筑色彩的一项关键要素。组成地域性原则的另外一项原则便是城市历史文化要素,不一样的社会制度、习俗风貌、和文化意识等差异的共同作用,组成了不一样色彩的构成传统,同时也让不同城市地区的人们对色彩有了不同的喜好与认知,所以要想对这个城市开展建筑色彩规划,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等区域性知识特征[2]。

2.3城市色彩规划的区域规律

现代城市不一样的功能区,其所呈现的色彩基调也是不一样的,像是工业区建筑色彩大都是简洁、明快的,有助于人们形成较高工作氛围,而商业区域的建筑色彩更多选择的是显眼、别致和追求视觉刺激的,以求获得刺激人们视觉和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文化区域的建筑色彩多为含蓄雅韵的,可以将当地的文化特征做表述;娱乐区域的建筑色彩则是活泼、鲜明可以调动人们乐观情绪的;居住区内的建筑一般是为了建设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颜色选择大多是温暖、明亮和柔和的色彩。依照上述特征,一些研究设计人员在对城市的建筑色彩做研究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分区的方式,按照建筑其自身的不同性质与自身具有的专属特性而区分各个不一样的区块,对每一个区块再进行分别调查,最后综合结果将整体色彩规律总结。

3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区域差异的分层研究

3.1宏观差异研究

3.1.1宏观层面划分

宏观层面的城市色彩区域是在城市文脉总体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城市其都具备自身固定的地域颜色气氛,划分基础一般是自然地理其余,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一同作用。自然地缘地理资源是城市景观建筑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建筑色彩建设的前提。从大的范围内分析,分成了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地区城市差异等。我国地貌广阔、人口众多,个人的性格特征、地区人口的性格共性、社会阶层以及各个阶层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感官认识。各个社会文化领域对于色彩关系所有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地区建筑色彩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南北差异是我国最大的一条差异线索,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我国的南北差异都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东西部差异主要是因为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落后,加之自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后果。北方地广人稀,大片的黄土地色彩单一,因此人们强烈的需要使用浓烈鲜艳的色彩进行心理视觉的填补,所以建筑上看到的颜色大部分是明亮的炽烈的。另外又因为我国规古代王朝多建立在北方,皇家骑士与北方民族人民豪放性格,应用大对比色块更加的具有张力。南方地区有丰富的自然植被、物产种类也更为多样,人们的视觉区域较为繁复,因此在建筑时多倾向使用青砖白墙等颜色与自然环境相调节,而内部的装饰数量也不多,都是一些性质精致,颜色素雅的搭配。

3.1.2城市色彩应用对比

进行城市的色彩规划,首先需要认清该城市的特征与定位,坚持分区规划、服从整体的原则表现城市的自身特色。像是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成都等一些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定位起来相对容易,而另一些像是深圳、厦门、三亚等一些新兴的非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改革开放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也较容易定位。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介于在这两者之间,要定位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就需要重点看待。在定位这些城市的时候需要从哲学、历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层次的了解看清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以找出最准确的城市文化形象,再集中力量强化这种文化形象,让其成为该城市的特色。进行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全面分析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准定位才可能取得突出效果。

3.2微观层面研究现代城市大多具备明确的功能区域特征,也就是微观区域划分。一个城市中可以分成文化区、生活区、宗教区、工业区和行政区等等各个区域。在体现不同功能区的时候也会使用不同的色彩。城市特定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目的在于实施之后的色彩具备高质、高效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这是对色彩进行的一种全面、准确的认知判断。运行过程中多是依照城市的区域功能做全面控制,一些特大城市的区域划分比较复杂,一般组成是多个功能独立的区域,有些还是有特定功能特色的区域,像是科技园区、中心商务区等等。在设计的时候,先要确定这个区域内的重点色彩景观设计与控制区域,订立城市区域的色彩方案,选择城市色彩主色、配色和点缀色等等,建筑色彩的设计特点颜色一般是以建筑结构的外观设计特点为准的。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因为区域性原则对于规模较大、建设的速度较快、内在功能较为多元化的城市更为适用。以广州为例,城市色彩设计人员在订立色彩规划的时候,依照的是广州的功能结构将其分成了9个不同的色彩控制区,并且分别对不同的区域确定基础色调而提出了色彩的控制导则。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