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8篇

时间:2024-03-28 11:08:03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一、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誉为高校第一课,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思政课需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教学的难度更大。当前已经全面进入网络社会,传统的互联网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构建起极其强大的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开展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期,明确所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很多的困难,其中一点就是学生认为内容过于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和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大大提高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学习之中。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必要前提。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更加行之有效、生动活泼、多样多彩的教学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

3、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思政课有着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既有基础理论的教学,又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讲解和传播。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能在分秒之间到达学生个体,大大的减少了中间的传播途径。或者说,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了改变,网络的难以监控性也给信息的过滤和监管带来了巨大困难。参差不齐的各类信息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大学校园内,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绝对教学主体的角色,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热情和思维激情;教学方法落后守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落后,考试方法陈旧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积极面对网络新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教学传统,又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无时无处无人不网”。网络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正极大的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随着网络手段的介入而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首先,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青年学生上网本来是件好事,网络可以使大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和视野。网络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大学生能从中以轻松得获得无数的知识信息。网络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使得大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而且,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可以提供或虚拟社会生活的情境,从而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信息量并提高其质量。这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网络的快捷性,能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进行联系和沟通,快速的突破心理壁垒;网络的交互性,能保证大学生随时随地的与不同的人进行信息的交流,快速的互动,提高互动的频率,也能增强学习的效果;网络的隐蔽性,能减弱学生心理上的壁垒,更加敞开心扉的与人交流,也能保证老师掌握更加真实可靠的学生心理,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其次,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干扰和冲击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

主要表现在一些主导着价值观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积极争取的权力。从当前国际网络的语言环境来看,网络上的主要话语权还是被少数的西方国家所把控。网络成为了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和政党用来传播其认可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其利用来对付不同阵营中主体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处在青年的初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快速形成却又未能成熟稳定,思想处在极其敏感的阶段,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容易波动,不能准确甄别信息的真伪和科学与否,比较容易受到蒙蔽,从而导致迷失政治方向。

2、网络信息的难以操控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趋于复杂化。

我们过去在课堂的教学,信息是可控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青年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教育内容的信息来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读报纸、学习文件、高校内部的党校教育等等。而到了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接收来此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任何一类信息,且难以监控。正如前面所言,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区分是非的能力,但毕竟还年轻,很多的思想还没有足够的成熟,比较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和影响。这些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和监控的信息到达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时,一些负面的信息很可能会与思政课课堂所宣传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相违背,会导致学生的疑惑不解甚至是是非观念的模糊乃至截然相反的不同政治立场。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教学已经越来越复杂化。

3、网络信息给思政课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来了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无论在知识内容的传播上还是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都充当者权威的角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即便是有一些自我的思考,至少也是在可监控的范围内。而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显然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对教师的权威角色产生了置疑,甚至有了逆反心理。教育者将不再是主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品德变化的决定因素。如果教育者不适应网络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或者不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无法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也会使其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也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媒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充分利用校级平台,建设正面网站。

网络的信息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任由网络上部分的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间传播,有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发生异样的波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以学校为平台的网络阵地,建设正面网站,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中并不缺乏类似的成功案例。例如: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网站,也有像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坚持正确导向,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广大学生所喜好的好网站。但拥有这些网站的高校毕竟只是少数。每一个高校都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高校的主阵地都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因此,高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所要求的,建立高校自己的网络阵地,搭建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新平台。

2、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占领网络新阵地。

高校有大量的网络传输的渠道,如果运用得当,它将可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之一。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方式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包括校园网、校园无线网、手机网络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充分的利用这些有利的传播途径,为我所用,让其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工具之一。例如,时下最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渠道。学校或者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院系、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即时与学生互动,把教育教学拓展到教室以外,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段全地域的覆盖大学校园。

3、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远程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俗称的“05方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行优化处理后,教学的内容多,时间少。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如果能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远程教育,把课堂内教育与课后的网络平台教育相结合,就能很好的这个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的课程教学,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实际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以巩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作者:缪文武 单位:昆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先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41-02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5)比较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同,化解分歧,实现统一。

(6)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运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社会与高校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4

[论文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模式。

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故此,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分析

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修养、个性心理以及身体等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它包括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批判、冒险、献身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也包括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毅不屈、果断自信、求真务实为主要内容的优良品质。由于创新活动过程存在着高度复杂性和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在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必须把培养严谨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甘为人梯、无私无畏的自我奉献精神作为重点,塑造他们的高尚品格,磨练他们的创新意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这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个人对时代所提出的问题的敏感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使命感、创新欲望、创新兴趣和创新激情等。创新思维则一般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观点或思路,用以解释或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包括探究性思维、发现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刻性。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教学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起到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科学概括。大学生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同时就是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创新性思维的启迪、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3.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说,身心不健康的人是“废品”,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是“次品”,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人是“危险品”。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创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一定要克服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将政治理论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要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前提下。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发展。

二、对高校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我国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些模式多是从传统模式演变而来,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因而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很难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和从属的地位,而教师却居高临下,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潜力的发挥,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只有摆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学生主体观,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以保证学生知行相统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注人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受束缚,视野不开阔,缺乏创新和挑战权威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轻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因而也就难以保证学生知行相统一。

3.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缺乏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环境。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人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4.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的学习评价模式,大都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考试为手段,评价方式单一,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考试是教学的导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构建新型的学习评价模式,将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环节、行为规范和创新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以及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等.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评价体系。

三、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模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模式。1.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各门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教育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开好各门必修课的基础上.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开设“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企业经营哲学”和“科技哲学”等选修课: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中国经济概论”、“中外经济热点问题分析”等选修课: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与道家思想”、“商务职业道德”等选修课。相关选修课的开设,既能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领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讲课的基本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包括联系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世界各国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等。二是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针对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讲授材料,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专业知识进行举例和说明,这样可缩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老师深入学生中间,通过谈心、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学校、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和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四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和伟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密切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深人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及时充实、渗透到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克服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教师的水平.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4.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对一个人能否真正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刻内涵、脉络体系,而且坚持把它作为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结合青年学生活泼、热情、好学但较单纯、易冲动、看问题易偏颇、心理承受能力弱等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如结合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启发他们懂得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受挫是生活中的对立统一,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以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5.课堂讲授与引导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教师讲授内容过多过细,学生总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容易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阶段。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应逐步养成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自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学生的自学,应注意加强引导和检查,除基本教材外,还要给学生指定必要的阅读书目,对自学情况,还要有适当的考核措施。比如,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并以此作为平时考核的基本内容。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双主体;全员育人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30135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制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速度的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生队伍的壮大,不仅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增加了难度。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进行观念转变,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需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把研究生的各种合理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研究生需要的特点,进行潜能开发,价值提升,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因人而异,分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去实施,而要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在物质环境氛围营造、精神环境氛围营造以及制度环境氛围营造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研究生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挥,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环境营造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是树立双主体的理念。研究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如果仍像以前一样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转变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的结合,坚持双主体教育观念,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有效开展的前提和要求。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启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动力要素,因此,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观念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第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同时作为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研究生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研究生要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各种形式去帮助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研究生要积极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研究生要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三是树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工程从理论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光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如何,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育人和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育人的共同努力。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应该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环境,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环境。比如: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掀起有关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宣传热,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进行有关家庭美德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总之,只有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全方位发挥各参与主体作用,坚持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方仪.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3]张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4]杨光玮,蒋舜浩.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02.

[5]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6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思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新媒体;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1.1传统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概述方法好似黑夜里为行人照明的灯笼。传统的思想教育教学的方法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学生则是非常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制,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使教育大打折扣。

1.2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受教育者的真实状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重形式、轻实效、耗费时间长,声势大,却收不到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力量,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

1.3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新时代的发展下,随着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发生变化,教育者的转变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很多隐形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过多的把时间放在课本理论的讲解和文件的学习上,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有利教育相结合。特别是愈来愈多的信息以因特网和多媒体为载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容出现老化,无法与新媒体等技术接轨,“05方案”的施行更是推动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转变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2开放性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研究

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将学生的思维彻底解放,挖掘他们的主动创造力,提高积极参与感,使他们从内心开始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放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人的开放,开放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加强互动。其次,信息的开放,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整合网上的教育资源,关注实时动态。

2.1开放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放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受教育者也有开放性的学习思维,教学地点不仅仅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开放性教学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轨、教学与学生主体脱节的现象。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创新性、耦合性。

2.2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在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传输知识的观念,采取互动式教学,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自由表达不同的观点,发生思维的碰撞,提高同学的参与感。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实物演示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案例教学法也是实用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维,全方位地去看事情,开发创新性思维。

3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地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其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为社会所欢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注意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授课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的主要目标,主动适应新媒体的环境,抓住其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1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新媒体的使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约束,信息交流更加便宜,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自由度更高,有效加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下学生获得交流信息的方法、途径更加宽广、容易。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生动有效的信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理论的实用性,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2新媒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路径传统单一讲课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变得愈来愈淡化,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新媒体技术,QQ、微信成为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应用软件。针对这些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媒体技术,和高校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包括对一些社会热点的感受和观点,从而制定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学内容,使个人思想和教学理论相结合,正确树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最终使其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有助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贴近时代的进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2]赵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郭冬梅.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资源。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两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特别是在《论语》和《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通过对《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中寻找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比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要素,反映了社会现状,服务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需要。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同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联系的,是服务于他们理想的政治制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柏拉图生活的雅典城邦时期同样处于混乱不堪的政局,他们都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恢复到以前和谐美满的状态或者理想城邦的状态。因而,他们在年轻时都积极参与政治,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最终都抑郁不得志而著书立说。相似的社会现状和人生经历,使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趋于一致,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以等级制为基础的德治国家。

《论语》和《理想国》的政治思想本质属于美德政治学,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然指向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孔子和柏拉图都将“德”、“善”作为政治的终极目标,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和主要的手段,也作为培养、选拔治理者的根本标准和基本要求。同时,他们又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将这种美好的政治制度建构在了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之上。具体来说,《论语》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治理念,认为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德治。对此孔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方面阐述了德的核心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11;另一方面,从不同治理方式结果的对比来证明德治的必要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2。孔子所认为的这种德治,必须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143的等级有序的各安其道的社会。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是一个善的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因为“对于优秀的人,把那么多法律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2]141。柏拉图相信有天生的鞋匠和天生的统治者,因而依人的“天赋”差别,将“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了三个等级:治国者、护卫者和劳动者,只有三个等级的人各负其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国家才能成为“正义”之邦。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针对被教育者的思想建构活动,确立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社会秩序,因此,从《论语》与《理想国》中教育思想本身来看,两者教育思想在实质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指向执政。在孔子和柏拉图看来,政治、道德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无论建立的是大同社会还是理想国,这样的国家统治者都是圣人或者哲学王,而培养圣人或者哲学王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因此,《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1]227,《理想国》则指出当政者只需要做好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2]138,明确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因而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但是,由于对国家结构的认识差异,导致了《论语》与《理想国》对德治国家建构方式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以西周为现实样本,将理想国家理解为以氏族为基础的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因而,造成了《论语》中的德治国家必然以血缘关系的家庭为基础,表现的是“家-国-天下”的思维逻辑,构建的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德治国家,要求统治者先修身,再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而柏拉图则是以雅典城邦为现实样本,将国家理解为一个公共的组织结构,各个部分都依赖于和服务于公共的利益,《理想国》认为国家的正义具有优先地位,是以国家正义、国家道德为出发点,进而推演公民个体道德,因而建构的是一个以国家为本位的理想国。所以,尽管《论语》与《理想国》两者的政治目标相同,但其内部建构逻辑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内部建构方式的差异,使孔子与柏拉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出现了诸多差异。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比较

基于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基于对“美德”的共同追求,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东西方的思想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有着共同之处。首先,倡导和谐是《论语》与《理想国》在教育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礼之用,和为贵”[1]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72,认为无过、无不及的恰当状态是最好的,而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如孔子在评价仲由时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4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亦是如此,他认为音乐和体育两种教育技术“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2]123,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2]169,并且理性的有秩序的活动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专注做自己职业规定的事情,而拒绝“模仿”他人,从而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其次,《论语》与《理想国》都将德育作为首要和核心内容。孔子和柏拉图都将道德教育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论语》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著作,其论述了个人如何修养道德,统治者如何修养道德才能成为圣人,统治者如何教化民众才能成为礼制国家等。《理想国》赋予当政者教育的责任后,进一步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将道德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的和关键的内容,并认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2]260,凸显了道德教育在其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地位。

尽管《论语》与《理想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有着上述共同点,但是由于孔子和柏拉图对德治国家建构的逻辑不同,以及他们政治实践经验的不同,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在教材上,《论语》提倡以六经六艺为主要教材,其中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教材,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辅助内容,而仁是其核心内容,圣贤是《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理想国》经过苏格拉底的辩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必须是经过严格审查的音乐文艺作品,以及体育锻炼、数学、哲学等内容,其中辩证法是最高境界,哲学王是其终极目标。其次,在教育对象上,《论语》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04,主张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而《理想国》则认为人天生就有差别,主张在城邦内对不同阶层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劳动者阶层只接受普通教育,护卫者阶层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只有哲学王才能继续接受辩证法的教育,因而是一个按照人的等级不同实施内容不同的教育的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都曾经心怀壮志,试图游说当政者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如孔子周游列国来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游历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等,因此,他们在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同时,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论语》与《理想国》都根据其目标和内容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中不乏共同之处。首先,《论语》与《理想国》都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论语》一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首先就表明了对学习要持高兴的态度,进而又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68,进一步阐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样,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我们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因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2]71。所以,“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2]73,从而把公民培养成为“天性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2]69。其次,《论语》与《理想国》都强调知行并举。《论语》特别重视知行的一致性,指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44,而君子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18。《理想国》则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70,并且各阶层的人只能“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2]98,从而使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方面,《论语》注重启发式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根据颜回、子贡、子路等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由内及外,提倡内省的方式,“吾日三省吾身”[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3,以达到更高的道德修养;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通过“礼”来实现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统一,做任何事情都要“立於礼”[1]9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更多的是由外及内的方法,重视教师的点悟、启发和诱导作用,特别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的教育方法,由外及内的激发被教育者“反思”和“沉思”。柏拉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的最早阐发者和提倡者,他在《理想国》中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提出净化教育环境的主张,甚至要求对《荷马史诗》等文本中不当的内容进行删减,这方面与《论语》有极大的不同,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先王之道,斯为美”[1]8,对古典文献抱着敬畏的态度;同时,柏拉图主张,在教育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筛选优秀的儿童,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为男女提供相同内容的教育,并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和所处阶层进行游戏教育、文法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军事教育和哲学教育,最终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来培养和遴选出最高统治者,从而塑造各负其责的社会分工体系。

四、《论语》与《理想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启示

列宁指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些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3]这为我们考察《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指导。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思政教育;协同理论;研究

中国分类号:G621

1 引言

协同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自然界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一个统一整体的重要观点,在这个系统下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本文是基于此理论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并探求其内在规律,最终能够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本文的基本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努力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呈现出广义信息交换的开放状态,才能成容易形成良好的有序结构。在周边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越开放,信息交换量越大,越开放,系统发展越快,有序结构的活力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承载者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内部往往被视为一块比较孤立的系统,或者是还没有将其提升至学校战略层面来考虑,进而致使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找到一种多维互动的运行机制,经常在与高等教育的其他子系统“博弈”中处于弱势及被排斥的地位。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内部要素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学生自我认同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配备问题等,无疑,这必然会有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提升。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作用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作用的本质归纳为: 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发展目标,在高等教育内外部提供的能量、物质及信息的支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要素相互适应、作用、配合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动态发展趋势。

任何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在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范畴下发生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按照高校全面工作的内在要求,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目标为基本取向,在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青团建设的联系、党内与党外的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校与社会的融合等方面产生多维互动效应。此外,既然是发生在高等教育体制内的行为,还必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从一个相对的角度来看高校内部资源,如大学教师、学校经费、校内硬件设施以及学校的文化和校园环境等,都可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必不可少的外界环境;然而如果从高校外部资源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也可以成为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3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3.1协同性层面

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是工作运行的核心部分,但按照协同论的内涵来讲,任何单一要素都不可能独自承担工作的全部,只有与其他子系统产生联合作用,才能发挥出结构的最佳功能。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不仅需要自身的纵向布局规划,而且还需要横向层面中的与校内( 如与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有效对接等) 和校外( 与家长、社会的良好沟通等) 系统产生协同关系。此外,向学校决策部门及时汇报情况也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各种资源的调配和支持。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效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校内校外两个系统、两种资源的高度协作与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工作顺利推进,达到工作的预期目的。

3.2整体性层面

我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相反是受大量内外部因素以及内外部系统影响与支配的,如校内外边界资源支持系统,这些资源、系统相互之间也可能产生对接联系或互动共享的行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不仅需要单向度地把握现状、分析归因、制定措施以及反馈信息的过程,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定要素及其影响和作用于它的其他因素。如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不仅要重视方案的系统分析,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服务对象的接受程度,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免流于形式,由此既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又要保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而促使工作整体效能达到最优化目标。

3.3动态性层面

协同论强调“研究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可以看出,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其实涉及的范围与控制因素都是巨大的。校内各部门之间物质、信息流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所需要的教室、充足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拨付等;校外子系统的不可控因素

3.4反馈性层面

众所周知,某项工作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要在基本过程完成后,通过信息反馈环节,掌握实际状况,查找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方法并达到最终的预期目的。其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的是一种大反馈过程: 它不仅是工作纵向度的信息输入( 把握现状、分析归因、制定措施) 到信息反馈( 反馈给工作机构和学校决策层) 的过程,而且还体现了信息的横向输入到输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获得学校其他部门和校外资源帮助,并向其反馈信息,及时沟通等) 的过程。这样,在一种大循环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从而及时按照预期目标调整和控制整个工作过程。

4 结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决策、机制、管理和实施的协同,目标、任务、方法和渠道的协同,领导、队伍、制度的协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建设、师德建设、学生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注重大学生思想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等协同,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