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8篇

时间:2024-03-28 11:08:03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1

9月份如同一个分水岭。之前,国内物流装备生产企业正享受着朝阳行业好赚钱的幸福,忙得热火朝天;进入9月,很多企业突然感到了冬天的寒意,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停工现象。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热闹的气氛也明显消减了许多。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蔓延到我国物流装备行业,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考虑要如何过冬了。

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源于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这种非正常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危机的出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差了10多倍。

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行业遭受重创,也给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表现为市场上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流产生冻结。企业筹借不到资金,银行资金充裕却不敢放贷,使得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减少,资金链条断裂,导致美国房地产和汽车价格下跌,结果百姓更不敢消费。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状况迅速波及世界主要国家。中国自然也未能独善其身。不过,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有自己的“防火墙”,现在也是它最健康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已经显现。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的经济外贸依存度达到70%,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今年9月份我国GDP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一位数;税收增幅从20%以上下降到2%,预计10月份的税收将是负增长。

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不仅仅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的确起到了“强力制动”作用,而导致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还包括宏观调控、产业升级、房地产出现泡沫、新《劳动法》颁布、人民币升值等,并且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早已存在:

一是宏观调控。前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过热现象,政府不断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如调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在今年年初还对这些措施进行了加强。

二是产业升级。我国企业过去多是为国外企业代加工生产,这在广东地区尤为明显。而中国劳动成本的上涨,导致在产业升级中,大批中小型加工企业纷纷倒闭,或者向内地搬迁。

三是中国房地产出现泡沫。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发展,使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四是新《劳动法》颁布。新《劳动法》的出台使国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造成一些企业利润率迅速下滑。

五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汇率从2005年7月的8.3升值到最近的6.8左右,升幅超过22%。

这五个因素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来势汹汹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无异于雪上加霜,造成了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景气。

影响到底有多大

毋庸置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要转折的双重影响,作为服务于整体经济发展的物流装备业,必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也许不能再继续保持近年来20%以上的快速发展了。最先尝到金融危机之苦的是叉车企业和一些外向型企业,现在,包括货架、托盘、输送分拣设备、单元化产品、以及系统集成、物流信息化等几乎整个物流装备行业都明显地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正日益加重。

据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叉车行业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从销售情况看,近3年来,我国叉车年销量和出口量均以3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叉车销量达到93632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3.93%;其中叉车出口31287台,同比增长51%。而7月份之后,叉车销售尤其是出口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实早在2007年,国内叉车市场就出现了需求增速放缓的征兆。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2007年我国工业车辆销售量约1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36.6%;其中,国内市场叉车销售量为11.4万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26.66%;出口形势更好,其中,电动工业车辆(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和电动步行式叉车)出口16200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51.7%,内燃叉车(含集装箱叉车)出口30600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78.6%,叉车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洲和俄罗斯等地。显然,我国叉车销量增长越来越依靠出口拉动,因此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而恰在此时金融风暴迎面袭来,叉车企业受到的巨大冲击可想而知。

据本刊记者初步调查,进入9月份后,国内多家知名叉车企业的销售订单锐减,生产量下降50%以上。部分叉车企业还出现了裁员现象,更有一些叉车企业无奈之下挂牌出售,却无人问津。

与叉车行业相比,目前货架、单元化产品、输送设备、系统集成、物流信息化和自动识别等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比较小。

以货架行业为例:2008年上半年,货架产品仍供不应求,货架生产企业订单排得满满的,对小额订单干脆不接。但是由于钢材成本非常高。企业的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今年下半年,为了完成上半年的订单,货架企业的产量依然很高,并且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增加了。但货架企业普遍担心的是,原本谈好的项目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被延期或者取消。同时,今年年底前拿到的订单会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明年的生产和效益。

输送机行业:与货架行业类似,由于合同执行周期较长,输送设备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太明显。也有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一些客户取消了合同,或者合同延期执行。

物流信息化和自动识别行业受到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以某知名自动识别企业情况来看,今年下半年的订单较往年有所减少,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因为其客户生意不如以前,一般性的订单基本被取消。重要的订单也在推后。由于该企业在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金,眼下还能应付。

如何迎接挑战

面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我国物流装备业将何去何从?物流装备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对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这场金融危机到底要拖多久?

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来形容这场全球金融动荡也许再恰当不过了。对于金融危机何日能够

痊愈,全世界多个权威经济组织与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概括起来,乐观说法是一年后可以结束,悲观预测则会持续5年。

无论如何,当前,各国都在积极出台经济振兴方案。为了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重新站起来,美国、欧洲和日本政府不断推出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救市措施。然而,其效果很一般,投入的资金好像打水漂一样,在荡起几圈涟漪之后,水面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美国政府拿出“救市方案”没多久,通用汽车面临破产、花旗银行即将倒闭的问题又浮出水面。由此可见,经济严重下滑的负面影响正在加深。

中国政府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非常迅速。9月以来,国务院已连续颁布了诸多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包括投资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4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等。但是。这些措施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跨过金融危机这道槛?正处于高速发展周期的中国物流装备业何时才能继续高歌猛进?目前仍然是未知数,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实际上,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装备业的影响已经开始量化在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收效不理想,如果国际经济继续衰退,企业势必会减少投资项目,减少物流工程改造项目,减少物流装备采购需求,这将会对物流装备行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下滑,甚至负增长。果真如此,物流装备企业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遭遇最困难的危机,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物流装备企业已经开始转变经营策略,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准备安全度过经济寒冬。

其中,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叉车企业。较早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国内某知名叉车企业采取的措施就有一定代表性:首先,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以适应现在订单突然减少的局面。其次,苦练内功,把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到新的档次,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销量。

相对于叉车企业的做法,货架企业的应对措施包括:回访老客户,争取新订单;不再对小订单挑三拣四,以保证业务量少受影响;加强回收应收账款:在业务操作上更加小心谨慎,坚决不承接可能产生坏账的项目。

输送机行业厂商的应对措施包括:保证项目的成功率,保证稳定拿到项目;加大市场宣传投入,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少数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始考虑并购,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金融危机对于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和咨询服务商的影响并不严重,这恰好是其进行市场整合的好机会。

自动识别行业厂商的应对策略是:不断研发新产品;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尽量把产品价格降下来;保持12个月以上的现金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等。

专家支招

2008年这场“突发性的危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当时。由于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经济不景气,消费市场低迷。今天看来,两次金融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两个时期企业的应对策略也会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经过记者的了解和对一些行业专家的采访,我们总结出三条经验供物流装备企业参考:

第一,坚守“现金为王”理念。保持镇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会长王继祥认为,“在这个‘冬天’里,谁拥有现金,谁就可以生存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企业不要盲目扩张,等到经济形势明朗时再寻求最佳投资商机也不迟。物流装备企业应该保证资金安全,注意回款情况,尽量收缩投资项目,做好过冬准备。”从目前看,为保持企业的正常发展,至少要保有12个月以上的流动资金。

第二,最重要的是物流装备企业要树立信心。并且向客户传达企业的信心。正如总理所说,“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传递信心就需要通过广告、会议、活动等各种形式宣传企业品牌,展示良好形象,树立企业信心。因为有了信心,客户才愿意与企业做生意。其实与进行投资相比,企业在宣传方面投入的费用要少得多,也更易做到。一些物流装备企业的宣传费用正在增加,说明它们在严冬来临的时候对宣传更加重视。例如,知名物流软件企业博科资讯最近就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启动“赢在物流”的大型活动。实践表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宣传造势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度过难关,并在经济形势好转以后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往往危机来临的时候也是商机大量涌现的时候。企业应当在面临危机时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在危机过后,抓住商机迅速崛起,实现超常规发展。因此,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时,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商机,为今后的发展早作准备。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2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5到10年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可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中国的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在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改变?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性质

首先我想谈一下,金融危机爆发了两年以后,如何看待这场危机的性质,以及如何预判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为了更好地研判未来5-10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想非常有必要把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以及过去两年的演变做一个总结。这场金融危机和13年前爆发在亚洲金融危机本质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做法,这场危机的本质在我看来,尤其是和上一场金融危机相比,有三个基本的不同,三句话能非常简单概括总结出来。第一句话爆发于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金融体,西方人喜欢把英国、美国、欧洲称之为世界的核心,把我们称之为世界的,用他们的话来讲这是世界核心经济体的危机。

第二句话这场危机起源是私人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危机。这个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又特别值得我们回味。因为和上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场危机很显然是爆发于雷曼兄弟等私人部门的危机,与此相关的是,美国、英国、欧洲、日本等的国家信用并没有受到损伤。而亚洲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国家的危机,在那种情况下,俄罗斯国债卖出不去,泰国无法在国际社会融资,韩国外汇储备不够用。

第三句话,这场危机本质上讲、从起源上讲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而不是产能过剩的危机,也不是供给方出现了巨大冲击的危机。这场危机并不是因为消费不足带来的,也不是像石油危机那样出现了生产主要原材料供给不足的危机,恰恰相反,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过度消费所带来的危机。这场危机是若干部门包括企业和家庭过分借贷,因此带来了负债过高、资产相对缩水的危机。尤其是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后,各家企业资产方随着市场价格的下降迅速缩水,但负债并没有变,因此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

看到了这些之后,我们非常好理解发达国家在过去两年就忙活一件事情――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以如日中天的国家信用做担保和后盾,发行国际上钞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发行国际上仍然认可的债务,通过增发国债和钞票弥补和修补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用它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把有权证券价格炒上去。在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政府注资的方式得到修补之后,这场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和起因得到了控制。

因此我们看到,过去两年内,全球性的资产价格得到了迅速的上升,2009年全球平均资产价格了上升25%。只要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只要是国家信用没有破产,注资、印钞票等方式马上可以奏效。当然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受到了伤害,伤了元气。

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应该这么总结,它是过去20年以来,从1990年苏联、东欧事变之后所发生的对整个世界格局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事件。影响力在未来若干年还将持续存在。

总的说来,这场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句话――这场危机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极化了,使得1990年苏联、东欧之后,美国一枝独秀、独霸天下基本的格局事实上改变了。

未来经济金融领域新的格局性的特征

对于中国而言,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提前了3-5年,没有这场危机,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超过日本可能还要再等3-5年;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我们国家参与国际新的治理体制、金融改革等活动日程至少还要推迟5-10年。正是由于金融危机,G20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不引人瞩目的机制被推向前台,我们国家领导人反复被邀请参加G20会议。金融危机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多极化,也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突然间得到了上升,使得我们在国际上很多的场合被迫要发言、要表态。实事求是地讲,对此我们并没有准备好。

为了准备好扮演中国的角色,我们需要对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做一个预判。我想三件大事将可能主导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

第一件大事,未来5-10年全球国际货币体制很可能会出现缓慢的,但是最终是巨变的变化过程。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的财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OECD平均每个国家的国债占水平上升到20%以上,平均国债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00%左右。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国经济继续需要维持和刺激,答案只有一个――必须保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一个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会使得在未来3到5年全球流动性相当充足。这件事情会有一系列直接的后果,包括资产价格继续攀升,包括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可能由过去2%上升到4%,甚至更高。这件事情最终将带来更加重要、最终有影响力的结果――由于英国、美国、日本,包括欧洲,货币发行量非常大,货币政策非常宽松,长此以往,经过5年10年的运作,这些发达国家的国际货币地位会逐步下降。今天在全球各地热烈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让过去一个货币独大的局面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流动性过剩最后会产生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在我看来这是未来5到10年国际经济金融可能出现的格局性的变化。

第二,全局性的变化,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期内表现为对我们的轮胎、钻井钻杆、钻井炮筒和一次性注射针筒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发达国家在经历这场金融危机之后正在反思全球化整个的进程。在此我引用美国总统奥巴马最高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两段话,我想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西方主流政策精英基本看法。两年多前,萨默斯在帮助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讲过如下的话,“全球化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当初所想象的那么多的好处,固然全球化使得美国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得到了更多的销售和利润。但是问题在于,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大量生产鞋袜、生产低端制造业产品的工人下岗了,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能力从全球化受益的企业收取更多的税收以补贴下岗的工人,从而带来了广泛的社会问题。”

今年1月27日,萨默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做了更加精确的表述,“再过300年,我们的后代将会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也许对这场金融危机不屑一顾。他们会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一个短暂的交通事故,但是我们的后人将着重墨描述另外一个事实,今天的世界有十几亿人口正在迈向现代化,十几亿人口实现幸福现代化生活的梦想。摆在我们西方人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呢?如何让十几亿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已经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几亿人口的利益相符合,我们必须为此设计出一套新型的全球治理和管理全球化的制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精英们,他们想的事情是如何让全球化的过程更加符合未来的发展利益。所以在我看来,我们不可能再指望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继续把10%的产能通过贸易顺差的方式卖到他们国家。中国的产品大量卖到国外的市场,由此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这样历史性的、全局性的、世界性的现象恐怕一去不复返了。从国际政治考虑,从西方自己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未来国际贸易大的形势,应该是非常严峻的。

第三个格局性的变化就是绿色、环保上升为升意识形态,我称之为“绿色主义”。绿色、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曾经是全球引领浪潮的运动,西方人、欧洲人主导的运动,但是今天这场绿色运动已经升华为绿色的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而不是运动,指的是一种理念和信仰,一种宗教。在西方人看来,全球气候变暖是头等大事,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我们一切的一切必须围绕着这样一个重要的目标展开。根据我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在西方,从幼儿园的孩子到退了休的政府官员、退了休的企业高管,从平民阶层到经营阶层,都已经转变了他们的看法。2006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很多大的公司,国外跨国公司、主要的商业媒体都转而承认并认同人类活动带来气候变化,而从现在必须开始减排。这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穷国与富国之间争论的焦点,这也对我们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是机遇。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呢?中国经济经历30年的发展,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益,但是再往前看,我们的发展确实还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我看来,不管挑战有多大、困难有多大,我们必须认清一件事情――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增长潜力仍然是巨大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尽管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仍然是贫穷的,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即便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不到7000美元。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来看是赶超型的经济,我们的企业、政策、各行各业仍然还可以从全球最先进的国家学习到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管理方式。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如何学习好,而不是在技术最前沿进行推进。

更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我们有上海、北京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的城市和地区,我们也有像安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地区,我们更有像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这样相当贫困的地区,这部分地区大量的民众基本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仍然愿意勤奋工作,仍然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率,所以这一点使得我们国家内需的上升大有潜力。我做过各种各样的推算,在我看来,保持比较快的,比如9%左右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有潜力的。我并没有说我们应该追求高增长,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增长的质量,但是与此同时,不应该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7%、8%,甚至6%中低速增长的前景。这一点坦率地讲,经济学界是有争论的。到目前为止我是少数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释放这个潜力呢?三个基本的挑战要有非常好的回应。

第一个挑战,:迅速地由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内地市场发展的内需主导的增长方式。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取得很多的成绩,也做出很多的努力,但是还不够。我讲一个简单的数据,提升内需重要的表象是如何减少对外贸顺差的依赖度。外贸顺差3年前占我们GDP的比重大概是10%左右,两年前我们降到了7%左右,去年是6%,今年很有可能能够降到2%左右。根据我的推算,今年外贸顺差将在1000亿美元左右,我们的经济总量5.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的占比下降这个已经是事实,而外贸顺差的下降不仅仅是外需萎缩所带来的被动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内需发展创造的。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到各个地方调研,发现很多出口企业在纷纷转向内销,这些企业告诉我,内销的利润往往比外销还高。我们自己经济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槛,内地大量的居民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了,内需的提升应该比较快,只不过希望更快一点,因为这是影响全局的国际政治问题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3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合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 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危急中的机遇

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4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管理 问题

Abstract : The financial crisis threatens China enterprises. And the human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The control of the cost in th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ut if it is operated wrong, it will cause worse. If it is more serious, it will causes mass disturbances and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mainly problems which our country'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first, the clear speaking, the confidence and the stable situation; second, supporting and reserving the talented persons to adjust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third,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enterprise process and reducing the cos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nally, strengthening employees' motivation and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ir performance.

尽管世界各国不断采取措施,而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还是有增无减,并从虚拟经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有越演越烈之势,至今尚未见底。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如今欧美客户大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的出口量。出口型企业首当其冲提前入冬,金融、地产、航空等紧随其后。另外,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再,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阴影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威胁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资源,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尤显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不堪重负或破产、或因不堪用工成本增加而选择降薪裁员,对于笼罩在此大环境下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但企业面临着在新法环境下员工管理及裁员、减薪、解聘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操作不当产生争议会让用人单位雪上加霜,严重的会造成,产生严重后果。如何适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如何科学规划人力资源,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用工与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存活发展?本文从实务操作角度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导用人单位制定严密的人事管理操作流程和实用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分析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方式与方法,交流危机管理新经验、新趋势和新理念,共同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机遇与挑战,把握企业人力资源走向,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风险,帮助用人单位顺利度过难关,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适时调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企业战略代表着企业的宏观发展方向。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企业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作用。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已经通过控制产量来减少损失;商业企业的营业额也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企业纷纷采取紧缩性的战略,这种策略更多的是企业决策者对后市缺乏信心的表现,而随着社会对经济危机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地认识之后,很多企业发现经济危机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够欣喜的看见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还有部分企业采取了扩张性的战略。无论是扩张型、紧缩型还是稳定型的战略,都是企业决策层面的选择,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同时,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在金融风暴中,由于国内外公司的倒闭,一些华人精英踏上了归国之路,形成大量优秀人才的回流,给企业招聘和补充技术性人员带来很大的选择性。寻找杰出人才不仅仅是个人或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为了打赢争夺人才的战争,招聘工作必须发动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鼓励有天赋的创造型人才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树立必胜信心,保持稳定大局

作为企业家,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清楚地意识到:金融危机只是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而自己的企业能否渡过难关,自身管理才是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有本事的人,在顺境中赚钱,在逆境中也赚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要明白: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更何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到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应对措施,相信此次金融危机必将成为历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员工良好的沟通,使员工明白当前的形势。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团队文化建设、有助于改进管理者作出的决策,接纳各级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促使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稳定是大局,要及时掌握并分析员工的思想情绪。由于金融风暴、由于产能急剧下滑、由于裁员,公司肯定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甚至风雨飘摇都有可能。这个时候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发展就是稳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员工管理工作。

3.搞好员工激励,提升工作绩效

纵观中外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培训与激励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话题。"管理一生,激励一生,培训一生"是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名言。而且越是困难的时候,激励和培训越重要,是最好的凝心聚力的方式。人力资源教科书别指出在生产的淡季让我们别忘记培训,这是经验性的指导性意见,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激励和培训也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培训将员工集中起来,至少可以让大家觉得企业还在努力积极地应对困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也会增加他们对企业的信心。但培训也有策略。可去掉非关核心技能、属于福利性质的培训,还要特别加强培训后的落实方案,让人才培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型计划。再者,还可将培训的投资重心,放在表现优异的核心员工与专业技术人才身上,才会产生最佳的投资报酬率。所以,在金融危机事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员工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4. 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企业流程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考虑通过优化整合企业流程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流程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企业流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企业流程主要指企业业务、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物流、企业信息、企业资金、企业市场以及企业供应链等方面的流程。而这其中企业业务流程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因而,它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我国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透过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能够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国企业应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业务流程梳理是真实地还原当前的工作次序,通过现状还原发现能够取消的环节,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可以进行重新组合的环节。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

1.重商主义,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贸易自由化,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新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二、金融危机形式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 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言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出现。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英国首相布朗“把英国的工作留给英国劳工”的言论,都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步入衰退之时,全球自由贸易可能面临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所笼罩的危险。

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倾向于贸易保护是历史惯例。如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一些保守派媒体和政客提出购物要买美国货,在经济危机中首先被裁的应是在美工作的外国人,全然不顾这些外籍员工同样是纳税人,同样为美国缴纳了大量“救市所需税款”这一事实。保守势力要求,获得逾15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银行“要优先保证美国公民的工作”。

各国“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愈演愈烈。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同时也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本国的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

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金融危机催生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经济步入衰退总是如影随形。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显著放缓,国内就业压力就会凸显。为了取悦部分利益集团或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发达国家政府总是将就业问题归咎于外国商品挤占了本国市场份额,从而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例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诉诸反倾销反补贴立法、指责外国政府操纵汇率并要求外国货币大幅升值等。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当地时间13日最终通过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最终还是保留了虽有所软化但仍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常识表明,面对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绝不是出路,而恰恰有可能成为一剂加剧世界经济困境的“毒药”,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金融危机。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美国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全面爆发。10月,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胡佛总统于1930年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顿。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美国在危机之初挑起的贸易战有直接关系。此后,国际社会又耗费数十年,才逐步拆除了这一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因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而且让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什么也保护不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等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战,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信奉保护主义的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贸易保护主义有弊无利,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贸易保护法案并不是救命良药,而是一剂可怕的毒药,最可怕的是受伤的是整个世界: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报复,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很快伤及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自身。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也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

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一些贫穷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使目前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人道主义危机。过去几年,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不少贫穷国家经济逐步发展、民众生活逐步改善。但随着金融危机持续发展,不少贫穷国家再次陷入困境。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竞争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而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命运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各国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早日渡过难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黄晴.人民日报海外版.

[3]周世俭.财经, 2009-02-10.

[4]明金维.新华国际时评,2009-2-14.

[5]李小年.文汇报,2009-2-16.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6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 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 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 危急中的机遇

笔者预计,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7

全球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最近的10年内,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使国民迅速富裕起来。

顺其自然

全世界都依赖于中国和中国企业制造的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而中国则依赖于全世界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但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局面,中国能做什么?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能做什么?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和中国企业什么也不用做。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经济也会上下起伏不定,这是自然规律,单个企业能做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做不了。毫无疑问,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要把某人作为“靶子”来追究责任很简单,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今天糟糕的经济现状呢?首先要做到“顺其自然”。

避免短视促销行为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进行大规模的特价促销和降价处理是中国企业最不能做的错事,这样做只会削弱品牌的力量。

没有什么营销策略能比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一直重复始终如一的营销主旨更有效了。如果你用特价优惠和降价等措施打破了一贯的营销主旨,你就正在错失一个既能与企图提供折扣和降价处理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又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绝佳机会。

跟随经济局势而改变营销战略使很多企业落入陷阱。当经济时局稳定时,它们攀附高端市场,推出昂贵的产品;时局不好时,它们又走向低端市场,提供低价产品或者打折降价处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紧跟市场风向,不断调整策略,这种做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那些在经济疲软时期以跳楼价打折促销的品牌,将很难再让顾客以正常的价格购买它的产品,因为它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已不再物有所值。

对于高端产品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其在价格上的领导地位。法国第二大葡萄酒和蒸馏酒生产商――人头马君度集团(Rémy Cointreau GrouD)――就做得很对。“即使我们不得不遭遇销量和利润下滑,我们还是不打算放弃提价”,公司高级执行官尚・马礼・李博特(Jean-Marie Laborde)说,“我们的目标是锁定在长期的,我们的梦想是看到我们的品牌能站立在同类价格的顶端。”

削减不相干的成本

当然,并不是说面临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就应该什么都不做。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接受销量会不断下滑的事实,削减不相干的成本,尤其是那些与延伸或扩张计划有关的成本(例如开一个新工厂或者把产品线延伸到低端去)。

其中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方面是,那些原本对企业的营销没有多大帮助,仅能满足管理层自娱自乐的项目。例如,最近本田汽车宣称要退出F1比赛,本田在F1大赛里到底做了什么?多年来,本田公司在赞助F1项目上投入了无数的钱,仅去年该公司就为参加F1大赛花费了约2.17亿美元,但有实质的意义吗?显然没有,因为本田公司的焦点并不在跑车上,所以F1大赛不会对本田的品牌提升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放弃推出更多口味的产品

另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做法是,企业放弃不断推出新产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总是想增加一些新的品种以吸引一些新的消费群,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新的品种就很难吸引到新的消费群体。另外,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已有和熟悉的产品,而不想把金钱浪费在尝试新的品牌或新的产品口味上。

在美国市场,可口可乐目前销售着14种不同口味的可乐,其中两个口味可乐(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就占其总销售额的87%,而四种口味的可乐(可乐,樱桃可乐,健怡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占到其总销售额的96%。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多种口味就没有多少意义,在经济衰退时期就更显得多余。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现在也许是回到最初、放弃其中10种口味的时候了。

回归心智定位与聚焦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也只有在经济处于低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哪些是好的战略,哪些是糟糕的战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力十分旺盛,于是很多企业都会说:“我们也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虽然我们没有专家品牌的市场份额高,但我们也能活。”而现在,大部分过度延伸的品牌都处境艰难,奄奄一息。

正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问题一样,20多年来,我和我的伙伴们不断地抨击这三个庞然大物毫无节制的产品线扩张和品牌延伸,但它们根本听不进去。我们认为正是糟糕的营销和战略让通用汽车从全球最大的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而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天的到来。所以,现在是来实践我们所倡导的“回归心智定位”和“聚焦定律”的时候了。

企业就像一个衣柜,当有一天你发现衣柜一团糟的时候,就决定要将衣柜里的一切都理顺,还会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也要把物品都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此一来,你的衣柜就会一直保持整洁有序。然而,三个月过后,衣柜又是一团糟了。

企业的运行与之非常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不断延伸产品线,而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降低成本,令公司聚焦在一个概念上,你必须不断修剪分枝。

不断地寻找新颖而不同的东西,忘记、摒弃掉那些老的东西,这是人类的本性。在经济上升期,这些不相干的想法或许会有用,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绝不适用。所以,现在到了回归本原,将企业重新聚焦在最初令其成功的地方的时候了。

营销的长效定律

值得强调的是,营销的效果将在长期内得以体现,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这就是营销的长效定律。因此,人们很容易从品牌或是公司的聚焦点偏离而去,推出一些没有意义的新产品或服务。也许短期内你无法感受到其影响,但在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后你就会发现。

例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市场上,沃尔沃完全聚焦于“安全”:沃尔沃的广告在谈安全,沃尔沃的公关在谈安全,沃尔沃甚至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实验室以测试汽车的安全性能。到了1992年,沃尔沃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高价位欧洲汽车,其销售量超过了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

但是,沃尔沃随后便失去了它的焦点:沃尔沃的广告开始宣传“性能”和“奢华”,沃尔沃公司甚至推出了跑车和敞篷车(它并不是看重“安全性”的购买者所期待的汽车)。

“仅仅是安全还不够”,沃尔沃公司全球广告主管这样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表明并非如此。以去年为例,在美国市场上,宝马和奔驰的销售量都已经是沃尔沃的3倍。下面是3个汽车品牌11个月的销售数据:

・宝马:231053辆

・梅赛德斯奔驰:206482辆

・沃尔沃:68149辆

沃尔沃落入了一个我们所说的“众所周知”陷阱。众所周知,沃尔沃是安全的汽车,所以我们不必浪费金钱去谈“安全性”了,让我们扩大品牌,在“性能”和“奢华”的汽车市场上也“分一杯羹”吧。其结果是:既弄丢了焦点又失去了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是一个陷阱,很多企业都陷入其中。每个人都知道你的定位,也许这是事实,但是没关系,连续不断、年复一年地强调相同的概念,品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请记住,心智是健忘的,如果你没有不断提醒他们,你的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就会忘记你代表的是什么。同时,逐步成长的年轻人开始不断进入到这个市场,而他们需要知道你究竟代表什么。

绝佳的营销机会

最后,金融危机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也影响了企业的信心。自然地,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营销投入的回报也将大打折扣,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大幅度地削减营销预算。对于少数具有远见的企业而言,这也许正是一个机会。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篇8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树立信心,要看到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条件和机遇。

(1)生产部门: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到各自分管的联系点组织员工学习刘xx同志在总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员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员工们了解到了,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们。激发了基层干部和员工应对危机挑战、促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通过晨会,周会,月末会议各类会议传达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想办法、找措施、争取尽快度过危机期。公司举办的“练内功、提建议、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活动,也是从根本上解放员工的思想,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安全方面,公司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板报、墙报、橱窗、灯箱等宣传载体作用的同时,还建立起安全挂图展览室、安全音像资料库、安全电教室。经常在运输总公司网上浏览《安全责任论坛》。组织员工学习安全常识、在线讨论、观看影像资料。以小新闻、小故事、小漫画的方式,编写安全知识手册,印发安全工艺流程图,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氛,激发了员工“想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坚持开展“生命价值”、“岗位荣辱”、“细节善恶”3项特色教育,宣传安全哲理、安全道德、安全知识,组织员工们进一步学公司的“安全生产禁令”和《员工守则》,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在此基础上,每月对员工进行随机教育,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组一事一议活动,及时化解矛盾,杜绝思想偏差。开展“我要安全大家说”活动,采取剖析案例、现场演示、音像回放、模拟推论等形式,让员工从身边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我要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为让人人有心得、有感悟、有收获、先后开展安全文化“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跨系统联动水上应急演练,提高全员水上消防应处置能力;举办一次“事故案例大家谈,事故亲历自己讲”的安全演讲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思;举办一次安全事故漫画展览,增加员工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一次安全警语和温馨提示征集活动,让安全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评选一次安全文化先进班组,弘扬身边的安全典型。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