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8篇

时间:2024-04-01 10:55:58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1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2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3

关键词:教学;多媒体;得与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失”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0-001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如何使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语文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5

关键词 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在学生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也必然是其学习自我效能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并对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学业成就感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理应对它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它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所谓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因此,他特别强调: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的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期待好结果固然是每个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活动 (学习)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董奇、周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自我监控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

二、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要素:

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它们都是主观判断,所以就有准确和歪曲之分: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便是正确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或高或低,都是错误的。所以,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语文学习中培养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从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重要性可见,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相当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帮助初中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行为动机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认知因素,虽是个体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胜任能力的主观判断,但会受到来自客观现实的制约。个体行为效果好不好,自然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由此观之,自我效能感这种主观判断与个体的自我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一个自我概念过高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会偏高,但其自我认知失真,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造成学习的挫败。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基于此,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初中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

成功的经验使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失败的经验使人心灰意冷丧失信心,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就是指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时,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语文学习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语文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鼓励,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获得自我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教师则需要去观察学生的表现,找寻不同学生语文学习的闪光点,从而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再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去展示特长,表现自我,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教师同时要注意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多方面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各种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立领域和生长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2.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成功的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当某个学生看到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同学在学业上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希望取得成功; 但若看到和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学取得学业成功,则会增加其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同样能完成任务,进而达成学业目标。

教师根据该原理,可以在初中生语文学习活动中抓学习典型,树学习标兵,给学生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榜样,让学生在与榜样做比较的时候,通过参考榜样的表现来判断自身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树立的学习榜样或者标兵,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让一般的学生通过看到榜样的表现,觉得自己也可以达到,这样榜样才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替代性的强化作用。

(二)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灰心,相信努力与好的结果是相伴随的,从而还是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在失败时倾向将失败原因归于是自己能力不足,认识不到努力会带来很好的结果,易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

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取得成败经验,进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让他们关注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明确只有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则一定会导致失败; 即使是努力之后的失败,也要让学生看到其积极的价值,虽败犹荣,为下一次成功积累经验,鼓励学生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失败。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 语用学 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1]。这就把语用能力的培养列为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语用知识的指导,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令人忧虑了。而现阶段学生出现的“哑巴英语”可能正是其语用能力欠缺的表征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不是同步发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能保证语用能力的同期发展。在二语习得教学中,需要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国内外学者就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呼吁将语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并倡导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使用这些知识的机会以利于其语用能力的发展[2]。另外,研究也发现,为了避免语用失误,有必要将语用原则纳入教学内容[3]。教材通常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核心,而现阶段国内对于初中英语教材的分析研究主要从知识体系、文化导向、文章体裁、学习策略等维度进行,较少从语用角度进行评估。因此,基于语用学的角度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能对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帮助初中学生获得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有着切实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英语教材现状

通过对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初中英语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新目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初中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中语用知识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梳理和归类,可以发现现有的初中英语教材在语用层面上系统性、全面性欠佳,此外,教材交际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教材还存在着语用失误。

1.语用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从言语行为、语域、礼貌、文化、语篇这五个语用元素出发,可以发现现阶段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的言语行为所占的比重最多,而涉及到语域等语用元素比重很少。而在比重最多的言语行为中,教材大多都只涉及了其中一小部分,主要集中在请求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等,而对其他大多数的言语行为没有提及。比如说,《新目标》五册书涉及到36种言语行为中的16种,且每册书中的言语行为数量不均衡,初二11种,初三7种。而《新标准》共涉及了17种言语行为,其所占比例也不太均衡,有些比例高达27%(如询问信息),有些仅为8%(如问候)[4]。

教材对语用知识编排的系统性也不足。以《新目标》为例,其所涉及的言语行为中,具体到道歉言语行为,教材中共出现了20次,覆盖了大部分道歉言语行为策略,但是并没有完全覆盖所有的子类型。请求言语行为在《新目标》共出现33次,其主要以情感引导、建议、许可、能力和责任为主,其他请求类型基本没有涵盖,没有体现出请求言语行为的系统性。具体到所涉及的请求策略,涵盖了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两大方面,但是并没有覆盖这两大类下的各个子项目,显性直接请求策略、回避直接请求策略、间接请求策略下的愿望、建议和强暗示策略没有在教材中出现,且相关请求行为也没有按照请求强度的强弱顺序在教材中得以呈现。此外,教材普遍缺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言语行为,比如说称赞、拒绝等。

2.交际性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尤其是对话,大多由一方控制着话题,整个交谈中话语轮换显得不够灵活,与整个会话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同时,会话中缺乏交换信息,交际一方在听了另一方的回答后,很少做出评价或反应,即便是在真实语境中会出现的反馈提示如ah,yeh等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在《新目标》Go for it!七册上教材中尤为明显,但在九册(2014年3月版)教材中的交换信息可以明显看到有所增加。但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角度来讲,七册上是初中生初学英语的阶段,从交际角度来讲,其出现的反馈提示应该更多,而教材忽略了这一点。此外,教材中的对话话轮都是由完整句子构成,整个对话缺乏交际性,看起来会话参与者只是在练习英语句型而不是在交换信息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换言之,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语言交际的情境性,那么很难说这种教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正得体可靠的语用知识。

3.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在交际中,由于表达方式或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缺乏对对方社会背景知识等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实际交际效果的现象[5]。语用失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教材中的语用失误是造成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忽视了对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语言结构等因素的顺应,出现了较多的失误。以人教版的初中英语Go for it!为例,其出现了145处语用失误。在原本应该用find out的地方误用了find,本该用look up的地方误用了check。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These are my parents的表达方式。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语言结构语用失误较之于交际语境语用失误和语言语境失误明显得多。

二、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建议

基于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的现状分析,立足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以及Bialystok提出的二语习得二维模式,建议现行教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更好地帮助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

1.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

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是基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理论。该假设承认意识在二语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学习者首先必须“注意”到输入中某些个别的形式,然后才能处理该种形式[6]。换句话说,注意是将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必要充足条件。注意假设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注意,即对输入的注意是所有学习的必要先决条件,注意是输入转为吸入的必要条件;另一个是理解,即对意义深层理解[6]。在语用学中,注意指二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如请求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等的意识性;理解指二语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并恰当地使用这些言语行为。

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语用知识的注意,并通过不断重现的形式逐步固化学生对这些语用知识的认识。语用知识尽可能地全面,这样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注意形成的知识才更全面、更深刻。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应尽可能地按照类别将其归类并作出说明。在给学习者提供具体例子时,可以介绍听者和说者的相关信息,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交际的具体场景以及请求的强加程度等相关语境因素。因为随着社会距离、社会权势和强加程度等语境因素的变化,会话者所采取的请求策略及其内、外部修饰语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次,语用知识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循序渐进,有章可循。比如说请求言语行为通常是有外部修饰语的,那么教材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系统地讲解外部修饰语中的针对方便与否、得到预先承诺、提供理由等6种常用的外部修饰语。在具体到每一个外部修饰语的时候,教材可以系统地讲明其出现的位置、表现形式、在请求言语行为表达时所起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能够学习和参考的范例。比如说在讲授针对方便与否时,教材如果对其形式、位置及功能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其语用特点及原因。例如:

Sue:Hello Brenda...could I have a quick word with you please?

Brenda:Yes,e in.(Yates & Springall,2010)

以上对话中,Sue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请求行为之前用了针对方便与否这一外部修饰语来先问Brenda方便与否,以此来保护自己和听者的消极面子,其一般都在中心请求策略之前以疑问句式的形式出现。那么教材可以把其形式、位置、功能及具体实例进行介绍和列举,这样学生关于针对方便与否这一外部修饰语的知识会系统化而避免了零零散散。同时,基于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成长特点,适当地重现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注意并巩固已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更加顺畅地使用。

2.增加课后语用知识输出的活动设计

语言输出假设有三大功能,即能让学生注意到语言的结构、意义、用法等问题,能对学生获得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进行假设性的检验,能提高学生的元语言意识[7]。学习者在对语言进行输出时,应对该语言的规则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输出能让学习者更加有意识地去关注新的语言形式的结构、实现途径和可能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纠正他们的错误。增强语用知识的输出,可以更好地帮助初中学生获得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

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中输出的活动版块设计,交际活动和角色扮演是常用的模式,基于语用学的角度,教材在这种活动版块设计的基础上也许还可以更加详尽地提供语境、语域、礼貌、文化、语篇等相关语用信息,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具体的实现模式。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教材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设置同一请求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距离、相对权势以及强加程度下的角色扮演练习。通过对不同变量场景的活动练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并琢磨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情境下的不同实现方式,以提高其语用意识。

3.注重学生语用意识的反思板块设计

语用能力的发展需要两个独立的过程,即语用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语用知识表达流畅性的发展过程[8]。学习者在获得了语用知识之后,必须将所学所知的语用知识较为顺畅地使用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要让学习者的交际较为流畅,除了加强语言的输出之外,还可以让反思活动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输出和理想交际效果之间的距离,以此不断修正输出,缩小该距离。

通过增加反思活动的设计,初中生可以结合某一个单元所学的语用学知识进行总结、评价,以便加深印象,突出教学效果。反思活动的设计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了输入、进行了输出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将语用知识表达流畅。反思可以由老师在课堂内指导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不同年级的反思板块活动设计也需要兼顾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比如说,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可以以形式找寻进行,即要求学习者去找到所给出的语料中有关所教授的语用知识点中哪些可能是本族语者所输出的。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以形式对比的方式进行,即让学习者去对比自己在相同语境下的输出和本族语者输出的不同。通过此类反思板块活动的设计,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自如地使用语言。

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整个教学中不断渗透对语用知识的讲解和语用意识的培养。而教材无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初中英语教材在现行基础上更加注重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面上为学生提供权威全面和系统的语用学知识,在点上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可参考的具体例子,并在课前热身和课后复习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那么教材也许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减少语用失误提供一个可以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0(2).

[2] 胡美馨.言语行为语用意识培养在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实现[J].外语研究,2007(4).

[3] 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6).

[4] 霍文保.初中英语教材的语用评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 张新红.社会用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0(3).

[6] Schmidt,R.Conscious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Tutorial on the Role of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Learning[A].In R. Schmidt(ed.)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7] 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471-483.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

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二、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味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上出应有的“语文味”。

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w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或是思想内容有所偏窄,或是情感表达有些偏激,或是表达方式有点稚嫩,或是谋篇布局不太严密,或是语言特色不够鲜明。一句话,经典性严重不足。有的作品尚没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历史的考验,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没有经典性的语文篇目,你想让教师教出“语文味”,确乎勉为其难。

1.2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关。由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方向、任务、目的并不十分清楚,其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都缺乏准确性、针对性、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不阅读文本、不品味语言、不朗读、不板书等现象。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琅琅书声,看不到师生对文本研习时热烈交流的场景,听不到学生对文本阅读自我体验与个性感悟的交流,甚至一堂课下来竟然在黑板上见不到教师写的一个汉字,这是语文课吗?要知道,语文味应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篇章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特色上。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多花力气,那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怎么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1.3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还在于教师不熟悉对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多媒体以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等优点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在笔者看来,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际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要知道,富有张力的语言如果都用直白的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文字还有什么想象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这只会使语言的独特意味和情味丧失殆尽。

2.初中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昧”

2.1明确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首先,教无定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教出情、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一句话,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努力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

2.3教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即品味语言。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