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养生特点8篇

时间:2024-04-02 14:37:28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特点篇1

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主要体现于理学、工学及二者有机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如理工类院校在数学、生物、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组织工程等学科,具有坚实的教学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中的重要问题,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与发展的宗旨,因此,利用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培养能利用工程学手段,解决人类生命及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教学资源与条件的不同,理工科院校与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亦相异。理工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电子、机械、生物等学科;熟悉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信息、计算机、生物材料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善于利用工程学方法与手段,解决专业相关领域的问题。培养目标具有准确的定位与时代性,即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优势,体现其在工程学科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学科的交叉性与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密切跟踪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业科技人才。

根据教学与科研条件、研究方向的不同,国内理工类院校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具有上述共性,又各有侧重与特色。如清华大学提出旨在培养能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物理、化学、数学和其它工程学原理,应用于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能利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疾病预防、诊治及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高级专业人才;浙江大学则明确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知识、医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生物医学电子、医疗仪器、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东南大学强调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学、化学和材料学为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开展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宽阔视野、思维活跃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其强大且基础雄厚的工科和医学背景,重点培养在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具有开展交叉研究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能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工程等领域的技术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与光、电、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器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等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始于从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我校于1993年获生物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将生物力学硕士点(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生物电子学硕士点(电子与信息学院)整合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生,2002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4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06年获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根据我校生物、电子、材料等学科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多年积累的与优势,结合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与需求,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具体的能力确定为: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服务于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学会按分工要求在团队中从事具体工作,完成指定任务,进行组织协调,进而能够具备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生物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与领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与特点。要求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们日常生活、人类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积极跟踪新理论方法、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识与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需要根据学科、行业发展与岗位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观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既反映了各校的学科优势、特色与定位,又具明显的共性,即强调学科的交叉复合特性,培养能将工程技术和医学、生物等基础理论相结合,解决人类生命健康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理工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各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形成了"注重质量,强调实践,紧密结合科研"的教学特色,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浙江大学则强调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仪器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东南大学从1988年开始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进行7年制工医双学位人才培养,2000年开始进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2007年建立医工结合生物医学工程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形成了生物医学电子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两个重要的特色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则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建立与基础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动手操作与创新研发能力,大力推进医工(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自1997年起系统地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2011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按照全新的教育大纲和创新的实验模式培养面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近10年的本科教育实践,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医学电子仪器与生物医学信息为主,兼顾生物医学材料、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基本形成了多学科方向交叉的知识体系。尤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广东地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优势与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本素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近年来,积极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领军企业、医疗、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改革,如自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开设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优秀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有机会进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生命学科的学习与科学研究;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实行“2.5+1.5”的培养模式,“英才班”将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此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深圳迈瑞电子有限公司、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广州总院、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优越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为学生的就业不断开拓新的渠道;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即有机会加入“学生研究计划SRP(StudentResearchProject)”,参与老师指导的科研实践,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共同学习研究。学习、研究期间,取得优异成绩或成果的学生,推荐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近年来进行各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加强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4)注重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近年来,各高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1)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大类培养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实行按院系招生、学生入校两年后再分专业的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长选择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科技大学秉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实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提出“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将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与浙江大学既具相似性,又各有侧重。华南理工大学以注重精英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如按大类分电子、机械、化工、材料、经贸等各大类专业精英班,“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等。

(2)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如卓越人才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几年,各高校均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卓越人才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特点包括: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61所高校,第二批共有133所年高校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进行联合培养。如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促进中美高校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制定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等。此外,近年来,各校纷纷与欧美、澳洲著名大学建立了各种灵活的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教师双向交流,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等。

(4)个性化人才培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与特长,注重个性化培养,如,一方面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修读“双学位”,另一方面,也接受其它专业学生修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双学位”;通过“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攀登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能力。

课程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以及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理工科院校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实践部分,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颇为相似,主要有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大学体育,以及人文、社会和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以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为主,包括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主干课程,并设置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要基础课程;各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课,同时也最能体现其专业特色。一般以其优势学科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如浙江大学按数字医学信息、生物传感器与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学三个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东南大学则分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四个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包括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等几个方向课程;清华大学按学科方向分为医疗仪器、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和微纳医学等四个主要方向,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则包括按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主要涵盖了医学电子仪器、医学影像、医学信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材料等五个方向,分别开设了医学传感器、医疗仪器设计、生物医学测量、医学超声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生理系统仿真建模、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等重要课程。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临床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综实验包括工程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与信息工程3门综合实验课程,设置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医学仪器等3门课程设计。由于广东省医学资源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仪器行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这种地域的产业优势,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本科实习基地,和具优越医疗资源的医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与毕业实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暑期实习计划”,即由老师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经院系和老师推荐,学生有机会在暑期到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事业单位实习。

在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新型课程和特色课程方面,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建设,如《医学图像处理》和《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实行双语教学,正在为全英文授课做准备;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或创业教育;为新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计划进一步开展新生研讨课、系列专题研讨课。

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它对解决人类生命与健康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相关产业发展亦极为迅速,如何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生物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理工科院校在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理工科的资源优势,培养研究与应用兼顾的高级专业人才,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充分利用广东省的医学资源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地域优势,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材料方向发展迅速,先后成立了国家人体组织工程重建工程中心、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此,华南理工大学正在为利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的优势,加强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地进行探索。

中医养生特点篇2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浦东新区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医健康服务业的深远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域,应不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服务业,促进浦东经济和社不断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1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现状

1.1中医医疗服务业 浦东新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新区公立医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民营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尚无提供高端中医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1]。

新区从2011年起持续开展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流程优化、文化氛围浓厚的综合中医药服务区,截止2015年,浦东新区所有中医(中西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新区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8项中医适宜技术向全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共培训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共有1498人次中医工作者通过临床技术操作培训,并在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94226例。2015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138463人次,占比17.3%,中医饮片处方数1128803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3508444人次。二三级医院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092707人次,占比26.3%,中医饮片处方数898198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1013647人次[1]。

1.2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 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共有从业人员1.8万余人。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包括各类按摩、推拿等服务)、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占比67%。在咨询、按摩、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中,开展3项以上服务内容的有263家机构[1]。

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以来,新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区内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成立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管理办法》,并遴选10家准入试点联系单位,开展首批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首批学员共有96人取得了由新区中医药协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同年10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对6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经营单位授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铭牌。此次授牌仪式代表着新区中医药协会首次对非医疗性质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经营单位开展资质认定工作,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

1.3中医药技术产品研发产业 2013年,浦东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新区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研发,并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销售额为31.5亿元,2014年销售额为37.2亿元,增幅达18%。2014年度缴纳税额3.5亿元,出口创汇额为1015亿元,企事业研发投入为8.45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的22.7%。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中药企事业单位共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73件,国际专利授权118件;已获得新药证书11件、生产批文33件、临床批件49件,并有20个项目已进入临床批件申请阶段、14个项目进入新药证书申请阶段,有2个项目计划开展国际临床研究[2]。

2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困境

浦东新区在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中医医疗方面存在高端医疗服务缺乏,高层次人员匮乏,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存在市场准入条件低,人员素质不高,开展项目比较单一,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仍是空白状态,中医文化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及服务贸易人才缺乏。因此,浦东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解决发展困境,依托国家中医药综合配套改革区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

3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3.1提升中医医疗与康复服务能力 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开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中医医院或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中医诊所连锁发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门诊,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丰富中医医疗服务内涵,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注重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模式。

3.2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养生服务 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协会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规范、设置标准、管理办法等,建立以行业管理为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星级评审为手段的具有浦东特色的养生保健机构管理模式,引导其规范发展。探索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丰富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体检服务,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健模式。探索发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创建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护理机构。

3.3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中医药主题文化基地建设,开展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特色街、中医药健康服务文化园建设的规划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系与渗透,打造若干条集中医特色医疗、养生保健、国医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旅游线路,让中医药服务得以创新和扩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旅游的更新更高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3.4推进中医药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大力推进中医药基础研究、软科学、应用技术类成果的创造,并依托浦东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平台,以张江科技园区医药企业为核心骨干,建立中医药技术外包园区,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械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4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4.1完善政府政策 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突破体制,加快社会办中医机构发展,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加大财力支持 推进财政立项拨款,建设中医发展基金,并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专项拨款,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并确保专款专用;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强化薄弱环节资金,探索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企业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4.3优化人才队伍 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立项资助、项目建设以及组织相关培训的方式,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卫生学校开展合作,重点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中医药贸易人才"、"中医国际化人才"等,促进相P人才的培养。

4.4注重行业监督 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的非法行医、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督与执法,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文化旅游等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使其能够逐步提高行业自律和维权能力,承担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

4.5加强舆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营造广泛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规范中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行为,抵制不实宣传和报道,促进和营造良好的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特点篇3

【关键词】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融合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教育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却难以实现。师承教育强化学习中医经典,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因学生师从个人,其知识结构会有所局限,且难以规模化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因此,如何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承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师承教育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带教老师在学生跟师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诵读经典及临证方式跟师学习。因此,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中医经典,秉承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反映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为夯实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带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诵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凡为医者,需略通古今”,师承教育要求学生对古今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辩证思维。师承教育中,学生始终跟随带教老师,师徒互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够直接接触病患,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辩证思维。

第三,良师因材施教,立足言传身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承教育中,带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

(二)局限性

尽管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难以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师承教育中,由于是跟师学习,存在学术保护的思想,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中医思维等有所局限。

第二,师承教育没有规范化的标准和统一的制度,所授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以带教老师的个人喜好为主。

第三, 师承教育由于是跟师学习,难以规模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并且师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教育发展资金较少,无法在教育规模及学术创新上有所扩大和突破。

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高等中医院校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院校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形成了多层次的中医教育体系,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

第二,课程设置规范,对接临床需求,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第三,博采众长,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师承教育不同,院校教育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所学不局限于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二)局限性

尽管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标难以很好实现。

第二,由于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难以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第三,院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从面向临床变成应付考试,学生机械化记忆医学知识,中医临床思维欠缺,忽视了中医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偏离了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几点实践

基于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相互融合,中医人已开始探究并付诸实践。在努力提高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中医人才,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重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的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双惟实践班。为了探索高等中医学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双惟实践班中选拔优秀的中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中医摇篮班,以“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临床水平。2012年,学校积极转变中医人才培养的观念,不断地创新中医人才培养的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在九江临床医学院设立了中医早临床班。早临床班的学生与其他普通的中医学生相比要早一年接触临床,并且早临床班实行“导师制”,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导师指导临床学习。2014年启动了师承实习,以直接临床情境为平台,以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导师的口传心授和学生的体会感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实现毕业实习与师承实习有机结合,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了把师承教育更好地融入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传承中医知识,学校组织举办了“中医大讲堂”活动,自2013年起聘请国医大师、部级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知名专家学者做客“中医大讲堂”。如邀请部级名中医熊继柏主讲《中医经典学习与应用》、余天泰主讲《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郑洪主讲《危机、生机与转机:百年中医之变》、何晓晖主讲《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张小萍主讲《传承经验 发扬光大――我的中医成长之路》、熊周勇主讲《我的中医心路历程》、唐祖宣主讲《我的岐黄之路》等,巩固了学生的中医思想,在学生中营造了“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基础教育中的“中医摇篮班”,到专业教育中的“九江早临床班”,再到实习教育中的“医学生师承实习”,近8年来,我校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层探索,在院校教育中适度融合师承教育,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想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仅仅只是尝试性开始,但我们相信在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这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若应用推广开来,会获得教育模式的双向共赢。

四、结语

21世纪,中医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医教育已从传统的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也正积极地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又融入师承教育的重传统、重临床以及因材施教等特点,使二者扬长避短,相互融合。笔者认为,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中医学教育水平,提高中医人才质量的有力方式。随着当代社会对中医的深入认识,中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传播。建立健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视野,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卓越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28(04):1-3,9.

[2]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3]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中医养生特点篇4

我国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市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省南宁市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等省市迅速发展,至此养生旅游已演绎成全国的旅游热点。近年来,作为我国医学科学特色的中医药为养生旅游注入了新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浦东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浦东新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提供参考借鉴。

一、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中医药资源丰富

浦东新区现有设置中医科的公立t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 家。民办中医医疗机构59家,其中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美容美发类机构共263家,沐浴类机构121家,其他21家。新区中医药文化单位7家,其物馆有上海市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有益大本草园、大团中医药文化展示园(在建),产业园有前滩尚博创意产业园,诊疗机构有上海国医馆,展示馆有公利医院中医文化展示馆、周家渡社区中医文化基地(在建)。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目前,浦东新区公立医院中医业执业医师602名,民营医院中医执业医师120名。

(二)中医药氛围浓郁

浦东中医作为“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医辈出,尤以明、清及近代为著。据记载,清道光、光绪及民国期间为之列传者达44人,其中的秦昌遇、秦之枕、王锡琳等不仅医术精湛,深得患者信赖,且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造就中医人才,留下传世佳作。民国时期,现在浦东的川沙、南汇地区又涌现许多名医,如上海国医学院创始人陆渊雷、“海派膏方”形成的代表人物秦伯未以及曹仲衡、顾筱岩、张伯臾等均誉满全国。在中医前辈的启迪影响下,浦东中医蓬勃发展,2009年,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又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医药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2012年至2015,浦东新区基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总计服务全区170余万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4年底,新区累计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近10万例。浦东通过形式不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向不同人群大力开展中医药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2-2015年共举办了主题宣传活动110余场,直接参与人数2.5万余人,辐射人群约计10万人次以上。

(三)旅游产业基础好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6年来,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通过体制、机制调整,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均衡、创新、融合发展,为浦东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后,浦东旅游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喜人的局面,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截止至2015年,浦东新区共有星级宾馆46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13家,星级以下宾馆230家;共有旅行社220家,其中有出境游资质20家,外资1家;共有A级景区20家。其中,5A级3家,4A级6家,3A级11家。旅游行业2015年全年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45.36亿元,接待游客3633.7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和总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四)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2006年,浦东新区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财政局、发改委、卫生计生委等14个委办局构成,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十一五”期间设立2亿元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新区财政落实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中医专项经费和1500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8年,建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2010年浦东新区卫生局设置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2011年在疾控中心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2013年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同时在妇幼保健所、眼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通过机制体制建设,从组织体制上加强了中医药事业的管理,为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引领不足,产业发展乏力

总体认识有待提高,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行业,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政府政策角度看,尚未出台关于针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缺乏引导;从行业角度看,尚未深入地开展对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市场的探索和研究,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中医药文化主题旅游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仅有上海市中药博物馆、益大本草园等少数几个旅游景点,而且仅限于观光游览,没有开展有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项目。此外,浦东新区目前已有的旅游设施只是一般的基础设施,还无法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酒店陈设不能体现养生文化、没有食疗药膳为主题的餐厅,交通设施、娱乐项目体验上与养生文化相关度不高。

(三)产业资源整合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浦东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缺乏融合,部分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上海桃花节”、孙桥快乐丰收节、浦东古镇(川沙古镇、高桥古镇、新场古镇,六灶古镇等)等旅游节事及景点尚未与中医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开发。另外,现有的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开发遵循的还是陈旧的养生旅游模式,如参观博物馆、听讲座、品药膳、观植物、买药材,难以真正实现和满足人们的养生需求,尚未形成以中医药养生体验为主,适应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结构。

(三)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匮乏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中医养药生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相对于传统旅游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既要懂得旅游服务相关技能,又要掌握中医药文化,另外还要具有涉外旅游的语言能力以及专业化的中医养生旅游策划和管理能力。而目前这些专业还没有实现对接,中医养药生旅游复合型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的短缺,势必制约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模式概述

根浦东新区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现状及特色,结合浦东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应采用产业渗透发展模式,即中医药养生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不断向对方渗透融合,以形成集都市观光、中医药养生于一体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中医药养生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即以中医药养生产业的介入为手段,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渗透融合,在增加众多中医药养生体验项目的基础上,从形式上增强旅游景点的中医药养生内涵和旅游吸引力,形成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二是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是指旅游产业向中医药养生产业渗透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因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断主动向中医药养生产业延伸发展,其渗透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赋予中医药养生资源以旅游功能,并以此为空间载体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以两大产业功能互补为基础,来实现产业自身的融合发展。

(二)体制机制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旅游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在浦东新区旅游业协会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专委会,联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研究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旅游产品标准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初期,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统筹的方法,设立专项基金,以项目招标的方式试点扶持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配置、旅游线路规划试行、相关产品开发等。同时,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企业发展,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拓中医药养生旅游方面的新业务,积极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企业。

(三)产品开发

挖掘、培育中医药养生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即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线路)、游览、购物、娱乐(休闲)等行业,使之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链。

餐饮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食疗药膳配给研究工作,提供养生粥、养生汤等较易配给的食疗药膳服务;另一方面,打造专业性中医食疗药膳餐厅,提供标准的三餐食疗药膳,餐厅设有中医养生专家坐堂,提供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的健康体检,并推荐针对性的食疗药膳。

住宿方面,一是在现有的酒店宾馆中择优选择试点单位,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装饰研究工作,装饰以中医药书画为主,并提供中医药养生宣传手册等;另一方面,打造富有内涵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民宿,以浦东区域内各古镇周边的民宿开发为主,鼓励区内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周边民宿的开发。民宿开发应结合本区域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特色,深挖中医药内涵,提供食疗药膳、养生茶饮、文化展示等专业性、系统性中医药养生服务。

交通(旅行线路)方面,一是择优选取区内知名旅行社,试点研究中医养生旅游线路踩线、产品设计等,将区内中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初期,试点探索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各1条,将中医药博物馆、主题园、展示馆、养生会所等中医药资源与区内旅游资源融合; 另一方面,在旅游交通工具上强化中医药元素,如配备中医养生专家开展养生专题讲解及简易保健技能传授,发放中医养生宣传手册等。

游览方面,一是在区域内兴建中医药主题景点,如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文化街、中医文化展示馆等。例如,在新场古镇打造中医药文化街,文化街以中医药文化为底蕴,突出民族医药特色,街区内设医馆区、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区、中医药特色养生区、中医药商品区等。另一方面,将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到区内著名旅游景点。如,在上海科技馆中增加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浦江游船上提供中医药养生茶饮服务;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增设“海派中医”展示区。

购物方面,一是在精致饮品提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如,中药茶饮系列、中药养生粥半成品系列、中药养生汤半成品系列。另一方面,在区域内兴建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以“迷你店”为主,“旗舰店”为辅。

娱乐(休闲)方面,一是将中医药资源与区内著名节事活动融合,开展综合性娱乐休闲活动。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提供以中医养生文化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提供以中医养生膳食宣传结合体验互动等服务。另一方面,择优选取区内养生保健单位,以推拿、火罐、艾灸、刮痧等为主,开展中医养生技能体验与互动服务。

四、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关产业资源,尤其是旅游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有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市场引导。同时,要完善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旅游及中医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加强行业自律,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有序、科学快速地发展。此外,要努力创建“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提供保障。

(二)加强中医药资源挖掘

浦东中医药养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对这些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还远没有得以充分的利用。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时代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时代特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尤其是加强对“海派中医”内涵的深度挖掘,使之成为开发具有浦东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动力源泉。

(三)配置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

中医药养生旅游设施既包括专用设施,也包括通用设施。针对目前浦东新区缺少中医药养生旅游专用设施的现状,应科学规划、统一部署,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为原则,在区域内兴建食疗药膳餐厅、药茶饮品店、中医文化主题酒店、中医文化展示馆、中医养生会所、中医文化主题公园、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商店等产业设施。此外,还应对通用旅游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和优化完善,使之符合开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需求。

(四)推动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有效促进浦东新区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充分融合。通过政策支持、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有C融合体,优化产业内在结构,消除产业内耗,使产业内部一体化程度得到提高,实现集约发展。此外,要加强推进中医药养生旅游与医疗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护理产业、美容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达到不同产业间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范畴、规模和模式。

(五)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

应充分利用浦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中医药资源,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多元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在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产学研医”结合中的源头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组建产品创新联盟,加强对旅游、中医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附加产品,包括中医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美容产品、中医药保健器械、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文化纪念品、中医药创意产品等。旅游项目发开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文化性、趣味性,融合观光游览、科普学习、休闲娱乐、养生体验、文化宣传于一体,强化中医药文化内涵,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六)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走产品差异化及特色品牌战略路线,开发出独特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结合“海派文化”特征,准确定位旅游形象,打造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应注重中医药节事活动的开发,提升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上海桃花节,打造浦东中医药文化节;将中医药食疗养生融入孙桥快乐丰收节,打造浦东中医食疗药膳节。同时,加强“膏方节”的深度打造与开发。此外,应依托浦东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七)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水平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是目前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应依托浦东中医药院校及相关行业协会资源,建立中医药养生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组织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中医药文化培训,培养一批既懂中医文化又懂旅游服务并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资质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区内现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浦东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八)加大产业宣传力度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产业主体及社会对中医药养生旅游认同度不高,市场氛围还不成熟。政府应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广泛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氛围。同时,应加强开展中医保健养生知识宣传,推介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文化宣传与旅游推广相结合,广泛宣传与精准推送相结合,集中宣传与长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浦东新区“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整合营销传播平台,完善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对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进一步提高浦东中医药养生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养生特点篇5

1误区

1.1疗养院的辅助科室医生应和医院辅助科室医生掌握一样的医疗技术军队疗养院的医疗队伍的素质明显高于地方疗养院,甚至高于某些县级医院。因此有些人就认为军队疗养院辅助科室医生应和医院辅助科室医生掌握一样的医疗技术。其实,疗养院辅助科室与医院辅助检查科室截然不同,疗养医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关心人们的基本健康为核心[1],忘记这一点就不能做好疗养工作。第一,根据工作需要分工形式不同,医院医务人员专业分工细致,甚至同一专业还要划分,如彩超与普通B超。而疗养院则要求一人应掌握多种检查仪器的使用与诊断,如特诊科医生要求掌握B超、心电图、脑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多项技能。第二,医院与疗养院病员不同。医院病员量大,多为急性期,入院急、出院快。疗养院病员相对少,多为慢性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第三,医院医疗仪器较为先进,各种设施配套齐全。疗养院医疗仪器相对落后,一般缺乏配套设施。如多数疗养院辅助检查不能进行病理证实等等。第四,疗养院病人多数已经在医院确诊,在疗养院只是做恢复性治疗。因此,疗养院的辅助科室应负责疗养员的体检、病情监督、应急急救等方面的工作。疗养院医生要求一专多能,而不应只专一项,并且熟悉疗养员的患病特点和能够协调利用各种现有仪器,否则就不能做好疗养院辅助科室医生的工作。

1.2服务意识淡漠,忽视科室环境建设服务与环境是疗养院区别于医院的重要特征之一。良好的环境和服务能给病人带来良好的心理环境。疗养院临床科室的良好服务,已成为做好疗养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辅助科室与病人接触时间短,因此一些人只重视医疗质量,而忽略服务质量和科室环境建设。辅助科室既是疗养院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疗养院服务的一部分,辅助科室的服务与环境同样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疗养院由福利型向保障型转化的今天,心理保障无论在疗养中和疗养外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辅助科室的服务与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3辅助科室可以脱离疗养院独立发展由于不满足于病源相对不足和病种单一的疗养院工作,一些辅助科室追求医院式发展模式;脱离疗养院的实际情况,追求本专业高尖技术和极端病例的研究而忽略基础疗养病例的研究;追求大量门诊病例,忽略疗养病例的特点。医院辅助科室的高尖技术多与大型手术和高尖设备相关,一般的疗养院不具备这些条件。疗养院辅助科室应结合本院特点(不同的疗养院病源不同,特点不同)脚踏实地开展和提高业务,好高骛远只能给已不景气的疗养事业雪上加霜。

2发展方向

目前人们对亚健康的重视和我军对疗养工作的重视,为疗养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上疗养院在亚健康学科建设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为疗养院的辅助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疗养员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健康及亚健康人员的体检工作应是疗养院辅助科室的业务方向。掌握与本科室全部检查仪器相关的疗养特色的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一专多能的人才应是疗养院人才培养的方向。

疗养院的优越环境和温馨的辅助科室就诊环境,加上良好的服务,也可以吸引较多的病源,促进疗养事业的发展。疗养院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物理环境,更应当拥有一个由服务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辅助科室既是疗养院的物理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疗养院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服务质量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在辅助科室也尤为重要。特色疗养专科发展如理疗、推拿按摩、物理治疗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辅助科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们应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疗养院的地理环境和相关专科特点,来确立辅助科室业务发展方向。

军队疗养院辅助科室要扬长避短,在难以做到高、精、尖的情况下,我们应走点、面、全加优质服务的疗养特色之路,为疗养员营造一个温馨而又能诊治疾病的家。利用我们与众不同的优势来体现与众不同的价值,这样疗养院的辅助科室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史一峰,陈丽娟.论疗养文化建设.中国疗养医学,2004,13(1):2

中医养生特点篇6

关键词:健康旅游;中医药资源;政策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 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1] 白鸥.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研究,2010,03:44-49

中医养生特点篇7

[关键词] 胜任力; 口腔医学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R 78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2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适应了中国卫生医疗事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手段已在诸多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笔者将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引入口腔医学生的本科培养模式之中,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精英培养新模式。

1 胜任力概述

胜任力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誉为“胜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最早将胜任力的理念引入学术界[1]。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

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胜任力的这一内涵被不断拓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除人力资源管理外的其他领域。

从大学口腔医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可以概括为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绩优者所具备的可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是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某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胜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应该着重培养后天特征,结合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站在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培养其胜任力,从而确保受教育的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进入该行业的胜任能力[2]。

2 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特点

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这与企业员工的胜任力培养截然不同,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同时今后还要面对口腔医疗临床实践,因此除注重对学生的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同时注意对学生抗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以便培养出术业有专攻且素质全面的口腔医学生。

笔者认为学生的胜任力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在外的表面层,体现在口腔专业知识技能、思维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与行为易被培养和评价;二是潜在层,如发散型思维、挑战风险的意愿与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对不易被挖掘与感知,被认为是人的“潜能”;在潜在层与表面层之间还应存在着一个中间层,中间层的胜任力介于表象和潜在的能力之间,这种能力就是本科胜任力培养的着重点,如口腔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

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应当侧重学生中间层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口腔医学生胜任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1 对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应对经济全球化下严酷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升综合国力,就必须要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依靠创新性人才。

口腔医学生虽然仍处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积累,但也不能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便是口腔医学生阶段的创造活动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颖产物,他们的创新可能很多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却是具有首创的意义。

3.2 对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口腔医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有相当部分从原有的理论研究或创新型人员转向产业一线的应用型人员。产业应用型人员需要能够很好地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胜任这类应用性工作,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口腔医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实施,使口腔医学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或其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4]。这样培养的口腔医学生才能真正与社会需求

相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实践素质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为促进口腔医疗事业发展的有利推手。因此应当在本科阶段多举行有创新意义的竞赛、活动等,鼓励口腔医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

3.3 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为人类的生存与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一直是一个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服务于民众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人们也一直认为,医学的职业精神会通过医学教育传承给医学生,医生在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实践中会秉承与践行这种价值观和责任感[5]。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民

众常谴责医学界偏离了职业精神、违背了伦理规则。因此,对于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职业精神及医风医德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出医技精湛的医生,更要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医学本科生胜任力培养的实践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4.1 通过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创新胜任力

的培养,全覆盖胜任力内涵

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分离的模式,创建“一贯制”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在培养全程中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开展早期接触、反复接触临床教学改革等,加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胜任力培养。

通过引入早期接触、反复接触科研环节,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并实行了创新班主任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多段式”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等项目,同时开设科研设计训练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应用等职业发展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国情、校情,循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建设

国际化口腔专业全英文课程、邀请国际医学大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国际交流营、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举措,营造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成就导向、学习国际先进学术知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等各方面胜任力的培养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4.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胜任力培养

组织出台口腔医学各科实践教学标准。依托四川大学新增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设立了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社会实践锻炼四大教学模块,保证参与学时的个性化选择,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多段式导师制及创新班机制,由各科学术带头人牵头、优秀的导师指导,自主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国家及学校“三大实验计划”,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组织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林则杯”口腔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创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过“三馆一廊一杂志”即:“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图书馆”、“华西口腔校友长廊”、“《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学生采编部”的持续建设工作,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医院为平台建设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训练了学生的医疗技术,更是强化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学生对口腔医疗岗位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习范围。兼顾口腔医学生的职业特点,除在常规的业务科室轮转外,还在消毒供应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实习,实现口腔人才的全面发展。

4.3 弘扬医学职业精神,塑造高尚人格胜任力

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向医学科学、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临床技能的

同时抓好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在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全面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7]。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开设了临床前技能培训课程,完全模拟临床实景,同学们通过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体验换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诊患者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以医生的身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华西口腔医学院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临床实习接诊过程中,时刻重视对实习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最广泛、最基本的途径。

5 结束语

对于中国医疗事业单位来说,每一名口腔医学生都是各个高校培养的“产品”,而评价这个“产品”的核心标准之一就是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本文从胜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三个要素,并总结了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口腔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 [J]. Am Psychol, 1973, 28(1):1-14.

[2] 胡颍, 徐刚. 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J]. 中国集体经济,

2007(3):179.

Hu Ying, Xu Gang. Competence-based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col-

lege student[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07(3):179.

[3] 贝. 胜任素质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30(5):98-101.

Chu Bei. An enlightenment of competence to talent training in col-

leges[J]. J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 Edition, 2008, 30(5):98-

101.

[4] 郭朝晖, 曹欢. 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 合作经

济与科技, 2011(412):102-103.

Guo Chaohui, Cao Hu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llege talents with

competence as the focus[J].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2011

(412):102-103.

[5] 徐龙.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教育和管理初探[J]. 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6):694.

Xu Long. A probe into the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m-

munity general practioners[J]. Applied J General Practice, 2006,

4(6):694.

[6] 于双成, 金祥雷, 于雅琴.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

景及本质特征[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12):

11-14.

Yu Shuangcheng, Jin Xianglei, Yu Yaqi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e-

dical education reforms in USA[J]. Medicine Philosophy: Huma-

nistic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2011, 32(12):11-14.

[7] 郝福良, 张旭东, 董玉英, 等. 加强医德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口腔

医师[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6):821-822.

Hao Fuliang, Zhang Xudong, Dong Yuying, et al. Enhancing me-

中医养生特点篇8

【关键词】师承教育 中医药院校 院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师承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师承教育的概念范围,在中医教育领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养、长期临床跟师、强调医德培养等鲜明特点,有利于培养中医人才。在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国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师承教育有着门户观念重、教育规模小等缺点。随着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不应当全盘否定中医师承教育,应当避开缺点,发展师承教育的优点,将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担负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责任。

二 中医药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素养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医教育面临着被西医化的命运,中医课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呈现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院校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学习中医知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中医传统素养。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学生学艺不精,对中医经典了解太少并且临床经验严重缺乏。面对严谨的医学,中医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中医专才的培养需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从1956年第一所中医药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了40余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但是近年来著名中医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表示现在全国著名中医不足500人。可见,中医专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加强开展,中医药文化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老一代优秀中医的品格和经验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

3.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医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和从业者,首先要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转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强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院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三 中医院校引入师承教育的建议

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建立中医信仰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较大,人们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形成了以严密逻辑步骤推导,即以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医强调以辩证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古代师承授受的方式有两种,即“亲炙”和“私淑”,“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继承该人的衣钵。这种师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师的学术思想里,形成学术信仰。因此,中医药院校适当运用师承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对学术的兴趣,并从中获取中医信仰。

2.培养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基本功扎实

传统师承教育重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师承教育因此有“以文为先、医文兼通”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注重中医典籍研读与背诵,认为只有背诵与研读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才能达到活学活用。这种学习形式虽然枯燥,但对于医学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院校教育中应当借助师承教育对于中医典籍的重视,强化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锻炼好基本功。

3.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鼓励医学流派的发展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认知方式有重体悟、重推理、重经验、重实践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弟子跟随老师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所学典籍反复印证,丰富经验,提高技能。这种形式老师能清楚掌握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易形成特点鲜明的医学流派,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医类院校加强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推动医学流派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调德艺双馨,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古人认为,医乃小技,但技术性强,唯有被老师认定的具备“大慈恻隐之心”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师业。唐代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着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古代师承教育中,名师遴选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观其悟性,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挖掘师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会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养料。

5.精品小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专业人才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文献
    刊号:31-168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