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8篇

时间:2022-05-01 23:02:48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1

【关键词】国产化;计算机芯片;测量数据;处理

0 前言

在设计长期加电工程项目的测试系统时,要求长期加电测试期间由操作人员进行远程控制,完成数据的实时监测、数据处理、故障预警及事后数据处理分析与判读,为此数据处理系统需处于持续工作状态。

长期加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其中重要的测试数据需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往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多基于Intel芯片、Windows系统及Oracle数据库。本项目采用基于龙芯CPU的计算机,使用Linux操作系统以及达梦数据库。使用双机热备方式进行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监测、分析和预警。除常规测试的数据处理、分析与判读功能外,还具备长期连续加电的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对应处理与监控不同信息来源的状态和数据,可实现软件模块间的无缝切换。

1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处理系统主要用于对整个测试系统中的重要参数、指令等进行接收处理、保存,从而全面掌握系统状态,并进行故障预警及记录。

基于国产计算机芯片的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功能要求,主要由四个软件模块实现,分别为: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

1.1 系统内部接口

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监测、存储等功能由各软件功能模块组合完成,各软件模块间的主要数据交互有:

1)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发送的数据处理结果并保存;

2)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组播的数据处理结果并进行监测;

3)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读取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结果与指令信息,进行判读分析。

各软件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1.2 系统外部接口

1)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对外接口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可同时接收外部多个设备采集发送的参数信息并进行存储,接收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数据处理结果。

2)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的外部接口

测量数据实时处理软件与外系统的数据交互主要包括:接收外部测控软件控制指令、接收外部设备组播发送的数据帧。另外还具有数据挑路转发功能,将特殊数据挑路并发送给特定的设备进行处理。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与外系统的接口如图2所示。

测量数据实时处理软件的对外接口关系图见图3。

2 关键软件模块设计

2.1 数据存储及管理

测试系统长期加电状态下,会持续产生大量数据,其中重要的测试数据,包括测量数据、控制信息等均会集中存储在数据库中。由于测试系统产生的数据频率高、容量大,造成实时处理软件无法将数据直接实时存入数据库中,通过运行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存储软件,先将数据处理软件组播的参数处理结果进行缓冲,然后定时批量导入数据库,达到减少数据库接口的调用次数,提高存储效率的效果。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运行在麒麟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为提高系统可靠性,操作系统不启动图形界面,软件采用后台服务方式运行,数据接收、存储等信息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配置。

软件分为数据存储与数据库管理两部分,数据存储部分运行在数据服务器上,为测试系统实时数据处理提供达梦数据库存储接口,数据库管理部分为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可以运行在任意Linux图形客户端,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并进行管理。

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通过FTP获取测试参数配置XML文件,保存了数据传输的协议及参数配置信息,可接收各测试设备发送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存储。

2.2 智能监测及诊断

为解决长期加电测试状态下系统监测问题,需要通过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实时接收各测试设备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解析、参数监测、故障报警等功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异常状态信息进行记录,统一监测系统的安全状况和工作状态。

智能监测及诊断模块还提供对故障模式的分析功能,可针对多个参数状态的不同组合预先定义多种故障模式,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故障模式对当前参数的状态进行分析,如满足故障模式条件,则进行预警及记录,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方式直接向测控系统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达到智能监测的目的。

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需要监测的参数众多,无法在界面上展现全部的参数,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定义的方式根据需要加载显示不同的参数,达到界面元素参数组态可配置的效果。

2.3 数据实时处理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需完成多类数据的处理及数据发送功能,根据功能要求软件可划分为多个小模块,功能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是数据处理系统的关键,主要功能是对系统接收到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以组播方式发送到网络,供智能监测及诊断软件和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使用。

数据实时处理软件模块运行状态中对人机交互功能要求不高,为提高软件可靠性,操作系统可在非图形化的基本模式运行,软件所需要的参数配置文件可通过FTP从服务器获取,软件提供远程控制功能,可通过测控软件进行控制。

2.4 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

数据处理系统中多个软件将测试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为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浏览界面,通过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提供对数据库中测量参数结果的浏览、查询、分析功能。数据库中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查看的数据包括:各设备发送的参数信息与控制指令数据。

数据分析及判读软件使用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的数据库结构,读取数据存储及管理软件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处理结果。

3 总结

数据处理系统方案采用基于龙芯CPU架构的计算机为硬件环境,系统软件采用Linux操作系统和达梦数据库,首次开展基于国产计算机芯片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应用研究,并应用国产化的软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测量系统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实现高可靠的数据处理。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2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3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4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林地建设;推进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7-02

国家储备林是指通过人工林栽培或现有林改造、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包括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人多地少、缺林少绿是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林情,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仅占世界的5%、3%,人口却约占全球的23%,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限”,对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刚性需求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森林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1]。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对于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1 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必要性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木材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的矛盾。在供给量方面,随着2020年“三个1亿人”和城镇化率达到60%,木材供应缺口将达2亿m3;在结构性方面,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我国原木、锯材进口量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量的1/3,国际压力巨大。珍稀树种和大径级原木进口断供风险加大,全球先后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大径级原木出口,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已增加到246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国木材供需缺口急剧增大。供给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按照中央要求,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导,科学经营,精准提升质量,大幅提高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这就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2 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广阔前景

我国从2017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必须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才能缓解木材产量急剧减少所造成的供需缺口持续增大的矛盾。通过一般树种和珍稀乡土树种相结合、长短周期相结合、新造林和现有林改培相结合的方式,集约高效培育工业原料林,并定向培育珍稀树种林、大径级用材林,建立林木后备资源体系[1]。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后,可实现从一般树种速丰林,向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林及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的定向转变,增加活立木储备、生态产品和中高端品种供给[2],预计每年可新增木材供应约1亿 m3,基本实现木材供需平衡,逐步缓解国内木材的供需矛盾。

3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主要从基地建设、融资创新、制度创立、科学管理等方面着手。

3.1 基地建设为储备林建设“夯实根基”

自2012年起,我国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在7个省(区)试点示范。在试点示范基础上,2014年国家储备林划定100万hm2,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省(区、市)。截至2015年底,中央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储备林建设面积达199.3万hm2。目前,我国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拟于2016―2020年,在全国25个省设18片基地,涵盖东南沿海、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建设国家储备林1 400万hm2。

3.2 金融创新为储备林建设“增肥施料”

资金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工作有力推进的重要因素[3]。我国国家储备林建设采取补助政策:一是现有林地改培。改培一般树种大径材林,补贴金额为4 500元/hm2,改培珍稀树种林7 500元/hm2;二是新造人工林。新造一般树种大径材林补贴金额为4 500元/hm2,珍稀树种7 500元/hm2;三是中幼林抚育及造林补贴。森林抚育1 500元/hm2,造林补贴3 000元/hm2。

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计划安排广西省建设国家储备林15.07万hm2,中央安排补贴资金3.37亿元,但这些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资金缺口巨大。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12月和2016年6月,国家林业局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定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林等林业建设。首个试点省(区)广西一期建设国家储备林50万hm2,获得新型林业金融产品的 100亿元贷款,享超长期贷款期限(27年,含宽限期8年)和低利率。此外,中央财政贴息3%,贴息年限3~5年,同时要求地方上配套贴息;还要完善抵押政策,以林(木)权抵押为主,兼顾其他资产抵押;另外,要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并开展商业性保险。

截至2016年6月,贷款规模达519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185亿元、农业发展银行334亿元,签约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20多个,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22.5万hm2。特别是广西、天津、河北、吉林森工等地创新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广西“统贷统还、融资担保、契约管理、按期还款”,天津“分贷分还、借用管还、政府回购、委托代建”,张家口“市级统筹、市县分担、平台运作、合同管理”,吉林森工“域外转型、产业升级、促进改革、保障民生”。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

3.3 制度创立为储备林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储备林建设已纳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在《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管理办法》等,编制了《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并建立起系统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制度先行,使得储备林建设有章可循,为研究推广其可持续经营模式,加快基地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3.4 科学管理为储备林建设“增翅添翼”

为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科学管理,充分借鉴世行贷款项目的经验和模式,强化契约管理、系统化工程管理和模型设计,总结了高效培育模式和珍稀树种混交林改培模式等,共包括43种模式57个案例,推进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标准体系的建立。

3.4.1 良种为本奠基础。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选用“来源清晰、种源纯正、质量过硬”的优良品种造林是国家储备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2 良法抚育促高产。储备林基地造林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抚育管护。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做到精确施肥。建立小班跟踪管理系统[4],做到定期定点测土,保证养用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3.4.3 多模式经营结硕果。无论是种植混交林,还是改培现有林,都要遵循“按需择伐,摒弃皆伐”的培育模式,逐步实现林地培育“近自然化”[5]。每次间伐都把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半熟树”去掉,调整林分密度结构[6],并从新生苗中选择优良单株培养新的“目标树”,大小树共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创新造林模式,把强阳性的、生长速度截然不同的树种混交套种,解决短期收入和长期受益问题,以短养长,长短互济,一举多得。

4 建设成效评估体系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我国全面保护天然林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生B文明建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大规模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尽快探索出一条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安全发展道路,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加快推进。

5 参考文献

[1] 许传德.关于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2014(9):36-39.

[2] 王宏,陆元昌.木材储备基地及其多功能森林经营建设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1):12-17.

[3] 华秀春,和国顺.玉龙县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6(3):231-232.

[4] 明.弥勒市竹园林场国家储备林(后备林)划定成果探讨[J].绿色科技,2014(8):92-94.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5

关键词:仓储式机房EPC工程总承包模块化装配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一、仓储式机房试点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仓储式机房是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由独立运行的多个模组复制扩展便可构成仓库级的大型数据中心,其采用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具有建设成本低、部署速度快、应用推广方便等特点。为了验证仓储式机房在低成本、高效节能、快速部署方面的优势,本试点工程项目采用“集成商总承包”方式建设,即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二、试点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流程及主要建设内容

1、试点工程总承包模式分析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又称交钥匙工程总承包,即工程总承包方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2、试点工程建设流程

设立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指定项目经理,项目部下设设计组、采购组、施工组、财务组、综合组等。项目部制定了《仓储式机房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办法》和《仓储式机房试点工程项目招标采购流程》,并编制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质量目标和成本计划。

3、试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3.1、试点工程建设内容

本试点工程为改建工程,原厂房为地上一层,建筑高度9.99m,屋架下净高8m;改建后为地上二层,一层层高4.8m,二层层高3.2m。

该试点区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形式,2层钢框架结构体系,机房净高8m,主要功能包括试点机房、参观廊、楼梯间、配套的水泵房及设备平台。

3.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特点及施工难点

由于仓储式机房是一项全新的机房建设方案与建设模式,对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各方面都需要摸索前进。

1、项目管理方面

试点采用的新理念、新技术较多,项目部需要与设计、设备厂家等做到充分沟通与了解,同时要综合协调土建、动力、机柜建设、采购、维护等多部门,并做好合同管理及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进度里程碑事件。

2、设计方面

项目第一次尝试整体设计,设计内容从土建、机电延伸至策划、设备研发、机改、维护手册、系统测试等等多个新领域,从单纯的设计向咨询与技术集成的方向转化,设计需要面对的新领域与新问题比较多。

3、采购方面

试点应用了一系列空调、电源等新技术设备,对采购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4、施工方面

试点项目探索的新领域多,工程需要顾及现场条件的不可控因素相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工作按设计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临时变动和修改,对工程工期和进度计划影响较大,如何为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将是总承包项目现场管理的重点。

试点项目总工期较短,土建、机电、机房专业不同的施工队伍共同施工,场地拥挤、周围环境和设施条件差,施工组织协调的难度较大,如何处理好三个标段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将是总承包项目施工组织的难点。

三、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进度和费用综合控制

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及控制

1.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总进度计划

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按照《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和同类工程经验,充分利用设计院现有的人力、技术、信息和项目管理等资源优势,对试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计划与合理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详细合理的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部管理人员按计划严格控制项目节点进度,跟踪、控制各实施阶段的进度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总的工期要求。

2)加强对专业分包队伍的考核管理,落实分包责任制,合理配置人员、机械、材料等资源。

3)现场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帮助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影响进度的各种问题。在土建施工和室外设备安装中,现场管理人员重点对基础开挖施工、钢架结构安装、电气施工、室外冷水机组安装等施工安全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和控制。

1.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进度优化与控制

1)基础混凝土的养护:施工规范规定基础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为10天,但是由于室内温度低,养护15天后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才达到设计强度的70%,其施工荷载和设计荷载基本达到一致,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经过与设计组的同事们进行合理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基础上面可以覆土,不会影响其养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工期浪费。

2)室外机的安装:在室外冷水机组安装时,由于厂家技术人员对现场条件考虑的不是很周全,比如行车路线少、路面地下管线多、现场路面能运行的最大吊车载重有限,导致室外机不能正常安装,工期延误1周。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仔细研究各种可行方案,最终确定采用人工推运安装的方式,耗时10多个小时,安全地把机组安装成功。

3)空调室内机的安装:在模块A室内机安装时,由于建筑设计在考虑分割墙的情况下没有考虑钢架楼梯固定问题,土建施工时,为了将钢架楼梯固定,导致隔墙向机房内侧移动10公分左右,而建筑图纸没有及时更新。盾安室内机安装人员按原图与隔墙距离施工,导致室内机组与机柜偏差7-10公分,左侧冷凝管在机柜上方,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解决对策,最终采用对管道连接点做好焊接及防漏水保护,并对管道进行试压和保温,最后通过试水确定其影响性不大,不会带来机房安全隐患。

4)新风机组的安装:在二层新风机组安装时,在进行焊接的时候钢梁的安装按结构图纸施工,导致新风机组整机无法搬运进去,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经过与厂家反复沟通协商,决定将机组拆成几个部分,吊装到二层后再进行重新组装,拆小了安装来解决问题。

5)水管道试压及清洗:管道安装完成后,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与设计及监理一起制定管道试压及清洗方案,并且对管道设计中遗漏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包括增加了过滤阀,解决了冲洗中存在的死角,消除了微小残留物进入机组对机组的破坏等。

6)工期的控制及拖延:施工企业所采购的设备在采购期内一拖再拖,造成设备采购进度延期,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施工期间缺乏对施工人员、材料、机械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现场土建施工从2012年8月中旬开始,具体的工期进度为3个半月,应该是在2012年11月底完工,但实际上是2012年12月底完工的,耽误了整整1个月。分析如下:土建施工队由于室内温度低,导致其基础养护耽误了5天,机电安装队采购的配电柜及电缆由于发货慢导致其安装耽误了7天,设计院由于修改方案导致土建施工队增加工作量耽误了8天,机房监控安装单位龙控方面由于人手不够、调试工作量大等原因,其安装工期耽误了10天。

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管理及费用控制

2.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管理

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审批流程见下图:

图2-1试点工程总承包工程变更流程图

2.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费用控制

图2-2试点工程变更原因引起的变更成本所占比例图

1)设计环节:由于本工程为试点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需求变化产生变更,由技术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40.9%;由各专业配合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1.6%。

2)采购环节:防火封堵、电伴热、增加的管道及蝶阀等没在清单中体现,其增加成本也没在投资中加以考虑。由于工程量清单不明确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47.2%;

3)施工环节:由于美观原因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分别占总变更成本的5.4%和4.9%。

四、结束语

目前,在工程的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甲方的施工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对整个的工程进行监管和控制,有效地推动整个项目工程的进展。综上所述,甲方对整个项目工程的管理作用已经日益显著,因此就需要科学家密切的注意和研究,从实际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全新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项目管理工程的开展和进步。相信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下,甲方的优势作用可以更好地在项目工程管理中进行。

Analysis of warehouse-style communication room pilot EPC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ed schedule and cost control

WANG YueCAO Kun-yuanJI Peng-fei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Beijing 100080)

Abstract:

Key words:

作者简介:

王悦(1977-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通信楼宇及塔桅设计,北京,100080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6

以精细管理为标准,抓关键环节,推动储粮管理水平提升

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2002年以来,聊城直属库在仓储方面投入4400余万元。一是改造了所有28栋仓房的仓顶防水,总面积达55000m2,其中8栋仓房18400m2进行了屋面聚氨酯发泡保温隔热功能提升;二是使用宝丽板、因特板分别对20栋旧仓房、8栋新仓房进行仓内吊顶处理,仓内墙进行仿瓷处理;三是给20栋仓房安装了固定环流熏蒸设备,改造8栋仓房移动式环流为固定式环流系统;四是将所有的仓房门窗更换为保温密闭门窗;五是改造了仓房配电及输电线路,安装仓内防爆灯226个、轴流风机205个,输电线路2800余米全部埋到地下,电力开关设计安全、美观;六是改造库区排水沟3200m,库内排水系统通畅有效;七是购置了补仓机、出仓机、高空作业车、拖拉机和大型振动筛、旋振筛、清理筛等设备70余台套。经过多年努力,聊城直属库仓储设施得到完善,储粮功能得到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三项储粮新技术全面应用;保冷密闭、仓顶隔热等控温保粮措施全面推广;大型环保式粮食清理机械、自动扦样设备、输送机械在出入库中得到多种类、系列化的普及。强化措施,确保储粮安全一是严格落实粮情检查制度。坚持“一、三、七”检查制度。每周仓储科长分组带队,逐仓查粮情。坚持雨中、雨后检查制度,尤其是对垛存玉米、小麦的储存更强化责任,做到雨前查是否苫盖、雨中查漏、雨后及时检修,并做好记录。加大虫害检查及预防力度,配备了400根害虫陷阱器,安装了254个防虫网以降低虫害感染。二是各项保粮措施及时有效。制定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保管工作技术要点、储粮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发现储粮安全隐患能立即消除。三是抓保水通风。离心风机通风降温快,但能耗高、水分损失大,小麦出仓时的水分通常都低于11.0%,给企业带来了较大损失。几年来,除入库新粮在秋季利用离心风机短时间内降温均温外,全部采用0.75kW轴流风机实施保水通风。以2010年冬季通风为例,共对54个仓廒粮堆进行了轴流风机保水通风,其中23个仓廒粮堆均温小于5℃、25个仓廒粮堆均温在5℃~10℃之间,水分减量仅为0.2%~0.3%。在实现储粮安全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工作标准,严格日常管理一是抓粮面平整和清洁卫生。粮面的平整和仓内卫生不仅是安全储粮的基本要求,也体现着粮食保管员的工作标准,展示着中储粮的企业形象。多年来,保管人员一遍遍清扫大杂、平整粮面、拉线取直铺走道板,打扫卫生死角,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二是抓器材设备管理。器材、药品和小型设备及配件全部实行分区、分类、挂牌、上架,机械设备分区定位放置。我库常年有40余台机械设备处于使用状态,在做好日常保养、定期维修的同时,准备1套~2套的备用设备,做到随坏随换,随换随修,保证了粮食出入库顺利开展。三是抓仓储日常管理环节。制定了帐卡薄表及保管员日志填写“范本”和分季度保管工作要点,促进工作程序化。督促做好出入库现场管理,随时清理地面、机械上的撒落粮、杂质、垃圾,活完底净。建立值班交接班制,明确了交接标准。四是认真、及时组织“回头看”,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工作不足,落实整改措施,促进工作发展。严格考核制度,落实管理目标一是制定了《聊城直属库仓储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每季度组织一次库内仓储工作考评,从粮仓“四无”情况、仓内管理、库区卫生、整体印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量化评分;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三分之一仓的抽查,并根据季节确定检点,对前四名通报表扬;每周由科长分别带领普查,发现问题通报批评。每次检查考核结果,均量化分值,作为年底二类岗竞岗的评分依据。二是制定了《分库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人事、综合、财务、监管(仓储、统计、经营和管理)等内容归口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考核,量化考核结果,现场反馈,努力推进分库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分库管理对标。三是制定了《聊城辖区直管库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每季度对各库中央储备粮及跨省移库粮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下发了整改通知书,督促直管库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实现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以质量意识为主线,强化过程管理,实现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

鉴于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统一思想,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抓好质量管理。一是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在员工中反复强调:确保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不仅是我们的基本职责,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抓质量就是抓效益。使“质量第一”的观念在全体员工中深入人心,自觉践行。二是通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促进辖区直管库和基层收购库点提高质量意识。直属库明确了各单位一把手的质量管理责任,督促各库点配备足够的粮食清杂设备,认真搞好入仓前的清杂整理和质量把关工作;通过监管人员在收购期间现场扦样、入仓结束后组织验收等措施,确保了入仓粮食质量合格。严格入库程序,把好粮食质量关一是在新粮上市前,搞好新粮质量调查,掌握第一手信息,制定合理的粮食收购质量标准。二是入库检验环节,充分发挥自动扦样机优势,科学扦样,保证样品代表性。实行“封闭检验”制度,加强检验环节的监督,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杜绝人情粮、关系粮、转圈粮。三是粮食入仓环节。根据粮食杂质含量设计合理的清理流程和设备组合,分别采取“两筛两吹一吸”或“一筛两吹一吸”的方式进行杂质清理。四是认真做好现场复检和仓内杂质清理工作。值班保管员认真检查害虫情况和是否有掺杂使假现象,并督促装卸人员随时扒尖降低自动分级,及时清理轻杂。强化粮食质量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实行了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联保制度。即明确1名质检员负责联保1个保管组的中央储备粮质量,在入库检验、混合样扦取、日常储存质检等环节中,与包仓保管员一起负有质量管理连带责任。入库期间,联保质检员对粮食扦样、检验的整个过程负有监督职责;粮食入满仓后,联保质检员督促指导对该仓进行综合扦样,并与保管组长、包仓保管员一起对样品的代表性负责。二是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和检验结果的重现性,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央储备粮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质量检查办法》等规定,分点分区扦样检验,建立完整记录,摸清每一区域粮食质量状况。三是强化质量动态管理,完善质量档案。定期检测粮食质量各项指标,着重对接近不宜存、达到和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进行品质检测。建立一整套粮食储存期间质量管理档案,包括入库时粮食的原始检验记录,第一次全仓自主扦样检验记录、分公司质检中心验收及历次检验报告和定期不定期自主品质检测记录等。四是通过推广应用AlP动态潮解膜下环流熏蒸技术、PEF粮面压盖储粮技术、仓内吊顶隔热技术、轴流风机保水通风降温技术等,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延缓了储存期间中央储备粮品质劣变。几年来,除个别年份外,辖区中央储备粮均实现质量合格率与品质宜存率100%,实现了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目标。

以安全储粮为目标,注重实效,推动仓储科技发展

直属库每年都要拟定3项~5项试验项目,提供科研经费,组织项目实施。依托大项目和校企合作,锻炼队伍一是开展校企合作。直属库同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先后联合开展了“膜下自然潮解环流和常规熏蒸效果对比试验”、“粮面压盖准低温储粮模式研究”、“平房仓储藏小麦表面压盖后粮温与品质变化研究”、“熏蒸尾气处理新技术研究”、“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分布型研究”5个试验项目,已完成3个并取得了良好成果,其余2项正在进行中。二是参与科研大项目研究。直属库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网络化多功能粮情监控集成技术和系统”的三个子课题(多功能粮情测控软件平台与系统研究开发、储粮粮堆温度变化规律与温度传感器布置模型研究、粮食质量在线检测研究开发)的试验基地任务和2个总公司科研项目(中央储备粮粮情测控开放式软件平台研究开发、储备小麦清理技术与净麦储藏运行模式研究)的试验基地任务,这些项目都已顺利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直属库员工除协助专家教授做好试验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数据处理等工作外,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被项目组采纳并获得好评。通过专家言传身教和开展科学试验,拓宽了视野、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科研水平,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自主创新,解决生产实践中突出问题一是根据储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粮温变化模型、保水通风、害虫防治、粮食清理、大豆储存、粮食品质变化规律、新陈度鉴定等方面开展了37项科学储粮试验。二是集思广益,“三小”创新活动蔚然成风。几年来,我库仓储人员共取得了40余项“三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成果,比较成功的有刹克龙除尘系统、粮面平整机、麦秸清理机、仓内可折叠物架、测温电缆扦插器、新型防虫线等,并取得4项国家专利。这些成果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在仓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三是组织人员在粮食扦样与清杂整理方面进行研究。2008年以来,针对现有除杂设备的特点,研究了不同设备组合的清理效果,并就设备的缺陷向厂家提出了修改建议。2010年,开展了自动扦样机在粮食散装入库中的应用效果研究。2009年在承办了总公司粮食清杂整理现场会后,结合几年来的应用效果,为分公司选择辖区适合的清理设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几年来,直属库组织撰写了20余篇论文,分别刊登在《粮食储藏》、《粮油仓储科技通讯》、《粮食流通技术》、《粮食与食品工业》、《粮油食品科技》等专业期刊和入选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论文集;取得国家专利4项。2010年,论文《鲁西地区高大平房仓粮温变化规律研究》被评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优秀科技论文”,直属库被评为“山东分公司科技储粮先进单位”。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7

关键词:RFID技术;冷链仓储管理;集成测试;成功应用;经验启示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21世纪发展前途最大的信息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标签封装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芯片与天线设计和制造技术等。当前,中国已将RFID技术应用于诸多领域,包括铁路车号识别、身份证和票证管理、动物标识、特种设备与危险品管理、公共交通以及生产过程管理等。2017年3月,天津市小蜜蜂公司将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中,成功实现了集成测试,有效提高了冷链仓储环节的识别效率与准确性。由此,文章将深入分析此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而为RFID技术在整个物流业乃至跨境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案例概述

天津小蜜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小蜜蜂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营RFID、通信、无线、楼宇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并致力于成为领先的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小蜜蜂公司一直重视为仓储物流领域提供具有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建立智慧型仓储物流管理体系。2017年3月,小蜜蜂公司成功完成了RFID应用于某大型物流企业冷链仓储管理项目的集成测试,此次项目测试主要在客户的Smart WMS智慧仓库管理系统中融入RFID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业务流程中,包括理货、备货、标识、入库上架、移库、出库下架等业务。小蜜蜂公司旨在通过此次测试与客户一起实践,让客户真正了解RFID技术在冷链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帮助其有效解决业务效率低下、业务操作流程混乱、仓库商品信息不全面、盘点不精准等仓储管理问题,实现对冷链仓储管理业务的高效管理。

在测试实施前,小蜜蜂公司的Smart WMS团队多次组织项目现场勘察和调研活动,并与客户积极沟通与交流,为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做准备。同时,小蜜蜂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并由其制定测试计划表,在测试准备期间,小蜜蜂公司团队对客户的仓储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按照仓储业务流程,进行RFID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经过充分的测试准备后,小蜜蜂公司团队开始进入现场进行测试,工作人员与设备进入仓库现场后,在叉车上进行RFID设备集成安装,并采用公司自主设计和制作的铝合金支架,对电源、车载式读写器、天线、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可调整式固定。集成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开展了卸货与码货作业,并在集装箱内、码货、取货叉托盘过程中进行RFID读取测试,进而依据测试数据调整软件参数、天线角度和设置策略;之后,小蜜蜂公司团队在每层货架上安装了RFID电子货位标签,并进行了上架和下架测试,进一步将货物读取标签安装在叉车上,以获取精准的货物位置信息,最后通过平板电脑显示上述信息。整个上架和下架测试持续了一天半的时间,期间小蜜蜂团队多次对RFID中间件、读取托盘标签与货架标签的天线、参数设置分别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完成上述测试后,小蜜蜂团队运用与测试相匹配的设备,陆续在现场进行了平面仓库RFID测试、高位叉车RFID测试和自动化仓库固定式RFID读写器测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数据读取率、数据采集灵活度和数据反馈效率。

此次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的测试项目,是一种以客户需求和具体环境为中心的应用测试。测试对象包括整个方案的过程和结果,其开展的场景与实际应用环境非常接近。同时,测试团队以实现精益化冷链仓储管理为目标,将客户仓储管理业务流程与软件的智能算法相结合,以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为RFID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RFID应用成功的经验做法分析

(一)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满足多元业务需求

天津市小蜜蜂公司在冷链仓储管理集成中,成功应用RFID技术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准确定位了应用测试目标,满足客户I务需求,从而提供先进技术与商品服务。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小蜜蜂公司优先定位了专业型提供冷链仓储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例如,供应商具有提供总体供应链服务,第三方跨境电商、海关查验服务、商检、高质量冷链仓储物流、进口食品国际交易服务等能力。在定位客户方面,深入了解与掌握客户仓储现场工况环境,客户期望等。包括,RFID系统的规划到设计、评估到实施,不断运营与后续支持,为客户提供一种立体化、全方位与灵活处理方案,助力客户构建新时代智慧的仓储物流管理。例如,个性化定制开发、软硬件一体化商品、生命周期管理与咨询等服务。通过应用RFID技术,充分满足仓了储物流领域的客户实际业务需求,由此提供优质商品与服务。

(二)测试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提高了RFID应用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将RFID技术成功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在测试实施前,小蜜蜂公司Smart WMS团队为此次测试项目设立了包括项目经理、软硬件支持人员的专门项目小组,并由其制定测试计划表。项目小组依据客户的冷链仓储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以及预计效益,制定了测试目标,以及涵盖约200个测试事项的计划表,为具体测试提供了参照依据,从而提高测试成功率。同时,在测试前,Smart WMS团队多次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和调研,并与客户积极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客户仓储现场的工况环境和仓储管理业务操作流程,并进一步结合关于RFID应用的智能算法、过滤机制等,开发与仓储现场相适应的手持、车载、固定式RFID中间件以及测试Demo应用软件,提升RFID与客户冷链仓储管理系统的匹配度。此外,在测试准备过程中,小蜜蜂公司与多家读写设备、各类标签等硬件的供应商合作,选用高性能RFID设备,并为叉车、托盘与自动化仓库中准备了相应的先进配件,以此推进RFID在冷链仓储管理体系中的运用,提高客户仓储业务的效率。

(三)测试环节覆盖较广,有效规避了应用的不确定性

此次测试项目中,小蜜蜂公司将RFID全面融入到客户冷链仓储管理系统中,测试环节包括叉托盘测试、上架和下架测试、平面仓库测试、高位叉车测试以及固定式读写器测试。并且,项目小组在每个环节中均开展了全方位的测试内容,例如,在上架与下架测试中,工作人员在叉车上安装了货物读取标签,以获取货物位置信息,规避RFID在冷链仓储管理中应用的不确定性;针对货物上架的具体测试操作,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对货物标签、货位标签分别进行扫描,扫描数据通过无线网路与数据库通讯进行比对,确认数据无误后,完成上架;针对货物下架的具体测试操作,工作人员依据下架任务找到货物后进行扫描,进而完成下架操作。再如,对平面仓库进行测试时,根据此仓库货物需要用铁框托盘进行堆叠码放的特征,测试小组在铁框托盘上安装了抗金属标签,并进行高层和底层的托盘读取测试,同时,将货位标签作为地标安放在货物前面的地上,开展地面RFID标签测试。总体来看,小蜜蜂公司对冷链仓储管理不同环节进行了RFID应用测试,有效规避了不同情况下RFID应用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仓储管理可视化、全局化和协同化。

(四)有效运用多方协作模式,场景选择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在此次项目测试中,小蜜蜂公司充分运用多方协作模式,场景选择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是成功将RFID技术应用于冷链仓储管理集成的主要经验之一。例如,在Smart WMS业务发展中,采用“联系+发展”的协作模式,创建各行业仓库管理过程中入库、退库、调拨等核心业务环节,以及各方面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形成了企业仓库管理完整体系。此外,整个方案过程和结果的测试场景选择与部署,接近实际应用环境,有效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具体而言,在现场测试环节中,仓库穿廊的地方温度为-4℃至-5℃,库房内部恒温在-20℃以下,持续性测试了4-5天。并且,在实际现场测试过程中,安装了相应测试设备,对不同场景与仓库进行全方位测试,由此为测试的成功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三、几点启示

(一)加大RFID技术的科研投入,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

RFID企业应加大RFID的科研力度,加速RFID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生产创新、应用创新,以及中间件的发展创新,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应加大RFID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数量。并且,应针对物流仓储管理产品,研发新一代RFID标签检测仪,运用物流识别检测技术,进行完整准确的数据统计、物流仓储分类细化与环境识别,从而减少物流仓储损失。另一方面,研发企业要加大RFID远距离快速读取技术的创新力度,建立RFID的货物管理平台,通过对货物入库、出库、盘点等核心业务优化升级,提升物流仓库管理业务水平。同时,企业应加大RFID的自动识别功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提供货物实时动态消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创建准确性、盈利性和客户满意的物流仓储管理,实现物流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优化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货物冷链仓储信息

将RFID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可以发挥其自动识别与精准定位等功能,实时监控货物在物流全过程的相关信息。由此,企业应不断优化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构成,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中间件与服务器等,大幅提高冷链仓储环节货物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具体而言,可通过优化电子标签方式,扩大读写器作业范围,精确过滤和整理仓储入库货物数据,并对各个车间的仓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定位和追踪。同时,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应将RFID技术与MES相结合,实时控制冷链仓储的各个环节,保证物流顺利开展。例如,应借助安装于各个车间的读写器,实时读取与传输各类仓储信息与数据;借助MES的实时监控功能,进行货物冷链仓储工作的指令下达与调度,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自踊与信息化程度。通过优化此系统方式,可以实时监督与调控货物的冷链仓储信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

(三)加强RFID安全系统建设,保护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

随着人们网络安全意识的觉醒与日渐扩大,保护隐私数据与信息已成为RFID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企业应从保护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客户隐私数据出发,加强RFID的安全系统建设,一方面,RFID相关企业应在原有数据保护技术基础上,创建适用于RFID的新型安全系统,对物流仓储环节的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对应用RFID系统的物流管理数据进行筛选,利用细粒度加密方法对数据采取加密处理。通过建立密钥管理模块和管理协议,对数据隐私进行保护,防止客户隐私数据泄露。同时,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大对RFID安全系统的监管力度,确保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有效保护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客户隐私数据与信息。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篇8

关键词:油罐 气密性

植物油脂一般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储藏过程中很容易氧化分解,游离脂肪酸含量不断增高,酸价升高,并逐渐酸败变苦。产生酸败变苦的原因,主要是受氧化作用及微生物作用所致。所谓氧化作用,就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在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而“双键”是不稳定,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首先在“双键”处形成氧化物,氧化物再继续分解,生成醛类或酮类物质,由于醛酮具有挥发性苦辣气味,所以脂肪也带有这种气味。

为确保储油安全,必须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一套以控制储存油脂的生态因子为主的综合生态储存技术,通过一系列控温、控湿、控气储藏新技术来降低或弱化油脂氧化的发生,从而保证油脂储藏过程中质量。生态储藏、绿色储藏,已成为我国粮油储藏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油脂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油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我库已经积极应用控温储油技术,对油罐的表面采用奥普信涂料进行涂抹有效控制罐温,为进一步优化储油环境,我库积极实施了气调储油。

气调储油是一种较新的储油方法。这是近年来研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一项技术,欧美的油脂管理与储藏已大部分应用充氮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油脂气调储藏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充氮气储油、充二氧化碳储油、真空储油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降低储油容器内的氧气分压,阻止或降低空气对油脂的自动氧化作用。主要方法是向油罐中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置换出油罐上部空间和油脂中的空气,从而使油脂与空气隔绝,防止油脂氧化酸败。

南京铁心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储各级储备油脂达4万多吨,根据实际情况,在成熟应用控温储油的基础上,与南京财经大学和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紧密合作,积极实施油罐充氮气储油试验,试验的第一步就是对油罐进行气密性改造,达到密闭的条件。

1、试验材料

1.1试验油罐及油脂质量

试验罐为8011号罐,2010年建成。对照罐为处于同样环境和条件的8013号罐。两罐直径24米,高度20米,罐容为8000吨.实际储油均为7500吨。品种为四级菜籽油,油面高度为18.011米。油面距离检测口高度为2.62米,空间体积1189m?。

1.2试验设备

空压机为GA15P-8.5型号螺杆空气压缩机,无锡阿特拉斯压塑机公司,额定压力0.8 MPa,排气量40.8 L/S,额定轴功率15 KW。

制氮机为YDN-300变压吸附制氮机,中储粮南京库研制,产气量300 Nm3/h,产气浓度大于等于97%,出口压力0.6-0.8 MPa,空气消耗量13.0 m3/min,装机容量90KW。

氮气浓度检测仪检测范围为0-100%VOL,分辨率:0.01%VOL

同时,准备两根PVC管,两片法兰,软管等其他材料。

2、试验过程

试验油罐采用钢板对接焊造,整体气密性较好。罐顶在建造时预留有大小不等的设备安装口。根据工艺要求,要对罐顶检测口、透气孔、通光人孔、雷达液位计孔等进行改造。

具体改造方案为:检测口处加PVC管深至油面下与空气隔绝;透气孔、通光人孔进行密闭;原有的雷达液位计孔加双向安全阀;测温孔改造为出气孔;与出气孔呈直线的通光口改造为氮气进口。

油罐改造完毕后,外接移动式制氮设备,即可开始本次试验。

2.1对检测孔进行改造

准备一根φ108的PVC管,在顶部加一法兰片,放置原取样口处,原取样口顶部焊接同尺寸法兰,用于固定PVC管。将PVC管深至油液面以下5,用于隔绝油罐空间与检测孔的气体,此PVC管作为取样口;同理,准备一根φ80的PVC管,将原雷达液位计孔改为出气孔,出气管深至液面以上10,保证出气孔距油面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氮气浓度检测装置安装在取样口处,用于日常氮气浓度检测。

取样口、出气口改造示意图

2.2对罐顶透气孔进行密闭

将原透气孔风帽割掉,在顶部焊接一个φ200的法兰,同时准备一块φ200的盲板,将原透气口封死。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防火,避免火花产生的火灾。

2.3对罐顶周边三个通光口进行改造

罐顶上共有3个通光口,每个通光口都用橡胶垫封死,以保证盖板具备良好的气密性。将与出气口呈直线的通光口改造为进气口。具体做法是在通光口盖板上焊接一根φ25的管道,外接一个球阀,通过软管连接库区外的制氮机。

2.4安装一部双向安全阀

在原雷达液位计孔处安装一部双向安全阀,主要用于观察油罐空间压力变化。若罐内空间压力达到既定上限时,安全阀会自动跳起,防止油罐因罐内空间压力变化引起形变。

罐顶改造示意图

2.5安装连接管

在油罐的两道消防管处架接一跟连接管,在连接管底部做一个阀门,用于连接软管;软管连接移动式制氮机。

氮气置换流程图

3、油罐气密性测试

3.1气密测试的检测仪器准备

目前常用压力衰减法检测油罐气密性,检测仪器为压差计、秒表和喷壶等。气密测试是检测罐内气体的静压变化,通过乳胶管连接在氮气浓度检测口上。用压差计记录仓内压力变化。秒表用于记录压力衰减的时间。喷壶内装水和洗洁精,用于油罐气密性检漏。

3.2气密性过程中的检漏方法

油罐进行密封处理后,还会存在一些缝隙,因此要进行气密性检漏。通常采用肥皂水检漏,可用于漏气量较少的部位检漏。

检漏过程中,重点检查改造过的法兰连接处。若该部位有气泡产生,应重新进行紧固处理。

3.3气密性测试方法

油罐测试采用正压,气密测试开始前,做好检测口的密闭与气密检测装置安装的准备工作。然后启动空压机朝罐内打气,并用压力差计记录罐内压力变化。当罐内压力超过500Pa时,关闭空压机出气口阀门,当压力到500Pa时开始计时,当压力衰减到250pa时停止计时。

3.4气密性测试结果

秒表记录压力从500Pa250Pa的压力半衰期,检测次数为三次。检测数据分别为92″、94″、93″,平均值为93″。

4、试验结果分析

参照平房仓40″和浅园仓60″的标准,根据前期有关粮食充氮气保管的经验,试验油罐经过改造,半衰期为93″,可以进行充氮气保管,对油罐的气密性改造是成功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