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8篇

时间:2022-03-18 10:46:25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试用期管理 试用期限 试用考核目标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招聘面试。为了提高面试的准确性,各种方法无所不能用其极,面试宝典、谎言识别技术、面试心理学、心理测试等等,就是希望能选对人。但是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只是通过面试或者测试有时是很难完全对一个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这就要从一个经济学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谈起。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美国的三个经济学家阿尔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里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理论,并因此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中斯宾塞的研究着重于劳动力市场,他从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性,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但是雇主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交易双方希望达成交易,双方就要向对释放必要得到“质量信号”,提供充足的信息以供双方判断,应聘者可以向企业证明自己的水平和“质量”,企业方则可以向应聘者提供企业的愿景、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但是在目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聘者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即应聘者会为了追逐更高的回报通过捏造虚假学历、夸大业绩水平等方式掩饰自己的真实水平。但招聘企业要想全面了解一个应聘者的能力和水平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一方面企业不想把合格的应聘者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不想因为失察而聘用了不合格的人。因此,试用期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招聘企业可以通过试用期培训、设计合理的试用工资和转正工资、延长试用期期限等方式进行人员甄选。

一、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贝克尔曾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投资各种形式中,贝克尔重点考察在职培训。他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关于“一般培训”,贝克尔指出,“一般培训在提供这种培训之外的许多企业都是有用的。”也就是说一般培训的内容除了在本企业使用在其他企业也是能用的。关于“特殊培训”,贝克尔指出,不同类型的培训所提高的生产率在提供培训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显然也是不同的。它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的生产率的培训可以称为特殊培训。完全特殊培训可以定义为把受培训者用于其他企业时对生产率没有影响的培训,也即特殊培训的内容在本企业利用率更高,但是到其他企业未必有用。

企业为试用期员工提供了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能力强的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能力强的员工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会考虑到自身已经接受了企业的特殊培训,能够在本企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加倾向于留在企业继续发展;相反能力一般的员工在接受企业的特殊培训后,必须和能力强的员工一起接受企业的严格考核,他们考虑到接受培训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而当他离开该企业后特殊培训的收益并不能在其他企业获益,所以这类员工会在试用期结束后选择离开企业。目前,很多企业都设立的试用期考核机制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产生的。试用期员工必须达成考核目标后方可转正,这样就有效对员工的能力进行甄选。

二、试用期与转正工资差异及试用期限

当企业通过面试、测试等方式无法准确甄别员工信息时,就要更加有效的利用试用期这个识别工具。应聘者往往很关心试用期工资及试用期限。如何设置试用期工资和试用期限才能更好的甄别合格与不合格员工呢?

试用期工资设置要考虑到既能吸引合格员工又要阻止不合格员工的加入。所以在设计试用期工资时要考虑两方面:第一,转正工资要能够满足合格的求职者,使合格的求职者在任期内获取的工资收入不小于到其他企业所能获取的平均工资收入;第二,试用期工资水平要能阻止不合格求职者的加入,使他们到本企业就职所获得工资收入小于到其他符合其能力的企业所获得的工资收入,这种情况下,不合格求职者如果通过“逆向选择”进入到本企业的收入将低于到其他适合他能力水平企业的收入。企业在设计某一个岗位的试用期及转正工资差异时也要考虑到可操作性,转正工资过高会增加企业人工成本,这也是企业所不希望看到的,即在保证能够吸引合格的求职者的前提下,转正工资越低越好。企业越容易识别的不合格的求职者时,试用期与转正后的工资差异可以适当小一些;反之,应该加大差异。企业通过低试用期工资,高转正后工资,不合格者考虑自己转正的几率很低就会放弃进入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的甄选成本。

试用期期限也可以用来对试用期员工进行甄选。延长试用期限,企业就会更容易获取员工的信息,鉴别出求职者是否合格的可能性就加大,不合格蒙混过关的几率降低,企业的筛选成本也随即降低,这个时候试用期工资也可以适当提升,以便保持对优秀的应聘者的吸引力。提高试用期工资的也是有限度的,不应高于到其他企业所能获取的平均工资收入,否则也会提高不合格者通过逆向选择从而蒙混过关的企图,增加了企业的筛选成本。

具体实践过程中,法律要求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转正工资的80%,我们也采取了必要的调整,我们会给试用期员工一个相对较低的试用期工资和较低的转正工资,同时许诺一旦通过试用期考核,企业按照实际转正工资支付员工工资并补偿应获取的试用期工资与较低试用期工资差额。通过这种方式,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用工法律风险,同时保持了工资对优秀应聘者的吸引力。

三、试用期考核目标的设置

目前,试用期员工的考核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在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中,试用期更大程度上是新员工“适岗”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试用期时新员工适应新岗位,学习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流程,习得工作技能的过程,只要试用期员工没有太大的工作失误到期即可转正。这种观念容易被不合格员工所利用,他们会拿出100%的精力对待试用期工作,企图安然通过试用期。往往不合格员工进入企业后无法通过日后的考核而最终流失,企业还需要继续招聘,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招聘成本。

试用期员工考核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事项而不是一般日常工作事项,企业必须设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明确各个阶段的考核目标及实际工作表现要求,通过完善的考核,既可以为员工是否可以转正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成为不合格员工无法胜任工作提供依据,避免法律风险。在考核过程中,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考核指标的确定,另一个是考核目标的确定。后者的科学性也决定了第一条的合理性。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实行的是目标协商制,每个考核周期上级主管会跟员工协商下个考核周期的考核目标,谈判能力的强弱对最终任务量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绩效目标制定过程本身,就注定其对绩效没有太多的激励作用。目标任务完成了员工会感觉自己的目标定得不算高,完不成他会归结为目标定得太高,可见这种目标确定方式本身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和能力;二是为价值分配提供依据。从这两个目的来说,绩效考核强调分层分类,强调相对区别,只要能在组织里面把那些表现优秀、良好、合格和较差的员工区别开来就可以了。所以在为试用期员工设计考核目标是完全可以设计三级目标:基本目标、期望目标、挑战目标。基本目标可以理解为是我们的任务底线,也可叫“绩效红线”,如果一个员工试用期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将视其为不能胜任该职位。期望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某一时段,同一职位所有员工产出的平均数。也是员工业绩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被考核者“跳一跳”可达到的目标,是大多数人(60%-80%)正常发挥情况下可以达到的目标。还有一种目标是挑战目标:是上级对下级的最高期望值,也是被考核人需要付出超常努力,作出重大、系统变革才能达成的目标。试用期员工的考核目标应该设定在基本目标以上不可过高,通过正常的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过高的试用期目标反而会打击合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综合以上论述,企业必须加强员工试用期管理,提高企业的雇佣的准确性,降低雇佣成本。进入试用期前,企业应跟拟加入企业的员工沟通好试用期工资及转正后工资,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可以架设起一道“防火墙”,以此挫败不合格员工的企图。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试用期员工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并通过培训评估筛选出合格的候选员工。试用期结束前,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文化适应度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实现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用人决策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斯宾塞.《劳动市场信号》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2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识码:1006-431l(2012)02-0282-02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的经济功能的最好形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1 市场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的,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引导科技资源流向。通过市场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投入更多的人财物研发和成果转化,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公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宏观调控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反应,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制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2促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可增加科研反应速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市场通过信息传导机制调整技术资源。供需双方博弈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信息。市场需要什么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在哪里,进而调整各种要素配置。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更扁平化。正确决策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进而加快下一轮成果转化。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20世纪集成电路时隔7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1.3促进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而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集散地,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整理和成果供需信息,包括哪些成果更具竞争力、哪些单位提供类似成果、成果价格、市场对成果的反馈信息、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供方根据市场信息不断改进研发方式,调整研发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方根据消费者对的商品市场的反应或者对未来商品市场的预测来调节成果需求。市场机制促进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1.4促进成果转化得到足够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需要巨额资金,这完全依赖政府不现实。市场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融资平台。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高科技成果可以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与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科技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托、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

2 成果转化偏离市场导向的现状及原因

2.1科研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表现为:研发机构不设立市场信息收集部门,调研人员市场态度不认真、方法不科学;为节省经费,缩短调研时间:有些领导想当然“拍脑袋”上项目,以“主观愿望代替市场需求”,调研流于形式。有些项目一旦上马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使得技术开发出来时既不市场领先,也无市场需求。

2.2转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表现为:财政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不足,同时存在着重复上项目、资金浪费的现象;银企结合不足,“企业信用严重缺失、金融放贷如临大敌”的局面没得到改观,一些企业拖、赖金融信贷资金,恶化诚信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对成果转化信贷热情:风险投资处于新兴阶段,机构实力不强,基金管理和运作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紧密,成果转化金融工具不多,科技成果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科技成果的局面还未形成。

2.3成果“买卖”对象错位成果“收购方”本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国内科研院校产生的成果似乎都针对“政府买家”。把成果卖给政府还是企业,实际差别是谁来承担风险。因为政府类似最大的保险公司,能承担的风险巨大,购买成果时不计成本。而且购买成果的官员也没有风险,科研人员主要关注政府需求。可对企业来说,任何技术转让都有一定风险,甚至直接关系企业生存。企业购买这类并非根据企业需求立项开发的成果后,须进一步开发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实际上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这种基于“政府买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捕捉真正的市场需求。

2.4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成熟度偏低。大部分成果仍然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缺少放大试验,甚至有些成果缺乏必要的小试和中试等重要环节,尚未走出实验室。这些成果真正放大后,能否经得起实际检验,就是成果的发明者也难以明确回答;二是太超前,市场需求不旺盛。有的成果虽然属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尚未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概念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会提高生产成本,市场也不会很广阔,因而很少有企业愿意转化。三是单一成果多,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企业往往需要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科学可行性外,还应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发可行性,以及经济可行性。

2.5人才不足且转化动力不足成果转化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驾御能力强、综合调控手段先进、经营理念科学以及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服务人员和应用型人才不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级技工非常稀缺。同时,当前成果评价与职称晋升缺乏市场导向,成果是否得到推广,是否被社会认可,并不影响职称晋升或工作业绩。这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市场需求,通常注重技术水平和资助经费,着力点首先是完成科研项目的论文、著作、报奖、专利等任务,其次才关心成果转化。而往往科研工作完成后,又开始下一轮科研项目申报,无暇顾及成果转化。再加上转化过程复杂、市场经验缺乏,研究者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的动力和勇气。

2.6中试环节薄弱中试是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主要由孵化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承担。我国孵化器建设时间不长,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只能为企业提供试制场地、物业管理等初级服务,无法解决中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市场方面的困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较注重计划项目研发,结台市场开展中试工作不够。此外,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0.7:100,与发达国家1:10:100的比例差距较大。

2.7服务不规范有些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对技术了解不深,只起联络和沟通作用,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还需要企业自己判断,这些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导致整个行业公信力缺乏。这造成无论是供需双方都担心成果价值和价格背离,阻碍大规模成果转化。

3 对策

3.1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尽可能向熟悉市场的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推动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对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要由过去由科研院所牵头逐步调整为以企业牵头,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使研发成果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引导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3.2加强科研的市场调研建立研发的市场牵拉机制,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力争在科研立项时就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研开发之前要通过市场满意度、竞争者、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来确定创新领域和方向,减少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市场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如参与创新目标确定,创新成果构想的筛选和创新预算的制定,与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对正在研究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技术部门,确定创新成果的目标市场。转变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专家确立选题和评审立项的做法。把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科研单位“生产”科技成果的能力及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另外,让成果接受单位成为需求成果的独立经营实体。把用户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研发一生产一消费”链条完整连接,使研制出的新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

3.3鼓励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改变考核评奖时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置于市场价值之上的做法,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自行转化成果,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科研人员自行转化和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凡是能够向企业转化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由企业负责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由各方协商解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开发成果并向企业转化。

3.4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让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则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撬动和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专注投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招商引资、资本市场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推广信贷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誉评估,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筹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上市对于创投资金退出机制的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未上市股份转让市场。加大银、证、保合作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发展。

3.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开发、引进和使用,形成洼地效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各类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将其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取得效益同科研人员的收入挂钩,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职称、待遇资助等评价标准,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有计划地加强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3.6加强中试环节建设大幅增加中试环节资金投入,使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开放现有中试基地,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偿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孵化器在中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中试环节的科技开发工作。

3.7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所、技术资产评估管理,避免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定期公开最新的成果信息、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使产业和研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经济、法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加强客户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方面发展,将中介方的利益维系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收益中,促进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的前期投入、中期监督及后期收益评估,确保中介机构的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王国权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3-54

[4]韩健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市场导向[N]科技日报,2010-9-10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3

您好!

我于201x年7月1日成为一名饲料公司市场部的试用员工,到今天3个月试用期已满 (之前5月份在公司实习过十天) ,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在岗试用期间,我大部分时间是待在生产车间学习。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粉料、虾料和膨化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品质方面的知识.我以为作为市场部职员来说,只有专心往了解自己的产品才能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主动向品管职员及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品质方面的知识。另外,我也随同同事出差几次,做了市场调查与市场服务.通过出差,我熟悉到了市场部的工作内容,学习到了跟客户沟通的技巧,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在学习与积累。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4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经济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悄然发生变化,建立在人口红利、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投资、高污染、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低科技贡献率基础之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流动性过剩、金融风险、债务危机等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面临着“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双重威胁。经济增长由金融危机时期的“周期性减速”进入发展红利消退导致的“结构性下滑”,[1]“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趋势。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为应对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通过简政放权,开放民间投资,提升服务业比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省市选取一定区域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意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制度的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2013年9月30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启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2015年4月,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揭牌,把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是继经济特区、国家经济新区之后,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各地自由贸易园区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积极探索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②在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转型期,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承担着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示范、带动、服务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其功能设计应充分体现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因此,分析自由贸易园区与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关联,探讨自由贸易园区引领“新常态”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价值取向,以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国内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设计,探讨其在经济转型期推动经济制度创新、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完善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我国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项重要探索内容。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按照国际化、法制化的要求,探索建立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国际贸易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构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市场准入管理模式,转变行政审批管理方式,推进审管职能分离,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公平的环境,让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竞相迸发,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积极推进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试点推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制,改企业年度检验制为年度报告公示制,放宽企业准入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为提高行政效能,自贸区逐步完善企业投资贸易的信息网络平台,创建不同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工商、质检、税务、鉴定等职能部门办事窗口各自独立的格局,整合了各部门职能、简化了办事流程,形成了“一表申报、一口受理,部门流转、综合审批、统一发证”的运行方式。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创立以来,逐步完善企业准入的“单一窗口”模式,并推进其向企业工商变更、统计登记、报关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等环节拓展,扩大“单一窗口”受理事项范围,提高整体服务效能。④其他三大自由贸易园区积极效仿上海经验,大力推进“单一窗口”模式。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综合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⑤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建设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和“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国际贸易领域,四大自由贸易园区统一实施了“单一窗口”管理模式,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货物进出口和运输工具进出境的应用功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实现贸易许可、支付结算、资质登记等平台功能,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平台。“一口受理”或“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企业运行成本,在自由贸易园区注册一家企业原来至少需要29个工作日,现在最快只需4个工作日就能办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手续;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也压缩了三分之一以上。在着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准入环境的同时,自由贸易园区相应加强了对事中、事后的监管。逐步推进监管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着力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对自由贸易园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自由贸易园区经济运行的管理和风险防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海关、质检、工商、税务、金融监管及外汇等部门协作,依托地方政府主导的电子口岸等公共电子信息平台,整合监管信息,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体系,共同提高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的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探索把服务相关行业的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探索将原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法律、会计、信用、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建立社会组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服务对接机制。从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控、公众参与,多元化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切实维护统一开放、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自由贸易园区政府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设置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削减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从不该管的领域退出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自动调节经济运行。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经济更具活力、更具效率和更具效益地发展。推动政府职能向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监督、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把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真正解决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保障经济安全,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深化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增长指标导向下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增长却难以推动结构优化和升级;政府以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出口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却是高速增长下的产业低端化。当前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世界产业链中上游攀升,支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肩负着探索经济转型新路径,实现发展模式新跨越的重要使命,需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引导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由贸易园区功能设置重点在于推进投资领域对外开放,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意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透明开放的投资服务体系,引导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入驻。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及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3]备案制的实施彻底改革原有的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照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投资企业只需向自由贸易园区主管部门备案,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资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即可自行组织建设。企业自行决策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并自担风险,从根本上削弱政府拥有的强大行政审批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强化了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各地自由贸易园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减少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等六大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并将对外开放措施扩展到自由贸易园区的新增区域。[4]第二批设立的三大自由贸易园区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探索扩大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方式。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加强粤港澳合作,推进仓储、港口贸易、物流、加工制造、金融领域合作,从过去的加工产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转型,为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并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等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进实体经济与国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⑥激发强大的聚变、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实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一体化,以及大珠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融资租赁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增加对内、对外辐射效应,凸显自由贸易港功能,天津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业;滨海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立足两岸、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国际旅游岛、“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合作平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促进闽台产业的对接,努力打造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促进闽台产业的深度融合。⑦各地自由贸易园区意在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扩大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和效益转变,凭借高新科技知识聚集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链阵地,引领区域乃至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积极谋划引进来的同时,自由贸易园区也在为企业走出国门探索新路。目前,我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纺织、服装等行业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逐渐丧失了成本的优势,急需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推动过剩产能走出去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总理曾指出,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强劲,而中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与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契合度。[5]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也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还可以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因此,自由贸易园区内在地包含了促进对外投资的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实体投资以备案制代替核准制,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的管理和服务,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和年检工作。支持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设立专业境外股权投资项目公司、投资母基金等。为构建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创建了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涵盖了综合咨询、境外投资备案、投资项目推荐、投资地介绍,行业分析、境外投资专业服务等功能,形成了第三方搭平台、专业机构提供市场化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在推进企业境外投资的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在积极探索个人境外投资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方案,加快启动个人境外投资试点。自由贸易园区对外投资制度的创新和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投资效率,减少了运行成本,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助推剂。截至2014年8月底,自由贸易园区办结79个境外投资项目,对外投资17亿美元。其他三大自由贸易园区效仿上海的有益做法,积极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及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允许企业或个人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股权投资企业、项目公司,以及从事境外投资的股权投资母基金。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自由贸易园区逐渐成为境外投资的前沿阵地,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倒逼国内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自由贸易园区实现了对经济特区、经济新区、保税区的超越,改变了传统的以特殊政策尤其是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的模式,进行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低效率和高消耗的生产部门或产业链环节退出,向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消耗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转移,以适应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

四、完善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在传统贸易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低端制造业领域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约束日益加重,继续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改变依靠出口,特别是依靠传统制造业出口的贸易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5]一方面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一方面推动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国门。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传统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自创建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园区一直秉持贸易便利化原则,努力构建自由、开放、高效、有序的贸易规则体系。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转变贸易方式,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引领我国对外贸易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攀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立伊始就以培育新的贸易方式为手段推动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⑧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和资源配置平台建设,深化贸易平台功能,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推动文化、文艺产品贸易,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⑨支持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发展企业离岸业务,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推进期货保税交割,开展质押仓单融资业务,探索融资租赁物登记制度和境外融资管理新模式。天津、广东、福建等地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积极创新贸易业态,强化贸易功能集成,推进贸易方式转变。三地自由贸易园区在贸易服务平台、融资服务、离岸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文化服务贸易基地、绿色供应链合作、知识产权服务、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汽车平行进口、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再制造业务、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培育贸易新兴业态和功能,力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之路和运作模式。同时,各地自由贸易园区还通过贸易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的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自由贸易园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实施“一线开放、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模式,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不断探索口岸监管制度创新,如果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规划面积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可按现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规定申请扩大区域面积。自由贸易园区内非海关特殊监管区,仍实施现行通关监管模式。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加强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创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贸易、运输、加工等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⑩海关通关作业模式。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总结了“先进区、后报关”、“企业备案制”、“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23项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以及“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分线监督管理制度”等6项监管改革措施向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广;“企业设立实行‘单一窗口’”、“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等6项改革措施在各省区市借鉴推广。贸易监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优化了口岸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减少进出口货物在岸时间,节约了贸易成本,实现了贸易便利化的目标。据悉,2014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41.3%,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36.8%,降低企业运行成本10%左右。制度创新红利初显,市场活力明显释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逐步展开。为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和贸易功能的转型升级,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以增强国际航运的服务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大力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优化沿海捎带业务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其他三地自由贸易园区效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航运发展经验,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协同运作模式,增强航运服务功能。同时三地自由贸易园区又根据自身定位,创新了独特的航运制度。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建立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枢纽,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推动港澳国际航运高端产业向内地延伸和拓展。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海运快件国际和台港澳中转集拼业务,支持部分对外开放口岸对有关国家人员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业,力争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支持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设航空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园区意在通过航运制度和航运模式的创新,深化航运业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化航运人才培养、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提升航运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海运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区域航运中心。总体来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与开放程度,形成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向全球贸易链中上游攀升。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制度,努力推动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内在瓶颈。金融制度的滞后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激发制造业的活力和创新力,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提升,金融改革势在必行。自由贸易园区作为当前最前沿的开放领域,连接国外的重要窗口,内在地包含着试点金融创新的功能。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也都把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作为一大主题,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业开放,培育新型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合理定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后,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制度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强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探索与国际接轨、与自由贸易园区相适宜的外汇管理体制,推进跨境投融资和人民币跨境使用,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投融资自由化。鼓励跨国公司在自由贸易园区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探索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模式。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增强区内金融服务业功能,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建立金融市场国际交易平台,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为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重点,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支持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51条金融细则,大力推进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自由化,支付结算便利化,企业资金管理规范化,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金融机构集聚常态化,从制度层面构建了自由贸易园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整体框架,明确了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方向。金融业已成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交易、清算、托管等一整套金融服务平台体系逐渐清晰,必将有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余三地的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借鉴上海经验,构建自身的金融制度创新体系,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建立与自由贸易园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简化人民币涉外账户分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权限下放给银行。提高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允许境外借款结汇使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宽境外发债的审批和规模限制,允许所筹资金可调回自由贸易园区使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创新租赁业政策,拓展融资租赁业务经营范围、融资渠道,简化涉外业务办理流程,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准入标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环境。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利用自身在融资租赁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筹建中国天津租赁平台和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推进租赁资产公示和租赁资产登记、公示、流转等试点。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分别结合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特点,大胆推进金融制度和监管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新途径。自由贸易园区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在改革金融制度、发展金融工具、培育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增强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功能。

六、结语

面对当前经济呈现的向“新常态”转型趋势,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希望在深化改革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自由贸易园区作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大责任。因此,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自由贸易园区更应发挥引领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度最高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以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国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元春.保持定力适应调控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06-12.

[2]杨光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世界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4(2).

[3]曹广伟.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6).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5

摘要:介绍了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工艺概况和调试过程,以及氧化沟流场和溶解氧场测试结果。该工程各构筑物、设备皆能够正常运行,出水水质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标准,其生物除磷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电耗在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处于先进水平,调试结果证明该工程是成功的。

关键词:城市污水 除磷脱氮 工程调试

 

1 工程介绍

1.1 调试概况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调试[1]的目的是:确保各构筑物、管路系统和机电设备能够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确保各项运转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建立各设备和单元操作的操作规程;优化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为今后的正常运行、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调试小组首先根据设计文件制定调试大纲,再分阶段提出调试计划,具体从事调试工作。调试小组及时把调试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以汇报的形式报告给深圳市给排水工程建设指挥部,并通报调试有关单位。

调试有关单位每周一在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召开例会,讨论、协调、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指挥部不定期召开调试工作汇报会,研究解决调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调试汇报会和做出重要决定的每周例会,皆由调试小组形成会议纪要,通知调试有关单位执行。

调试小组首先进行设备检查和空机调试(水下设备一般不进行空机调试,以免烧坏)。然后利用该厂一期工程出水进行氧化沟清水试验,并进行沟内流速场测试。待清水调试无故障后,氧化沟再转入污水调试和污泥培养阶段,并测定溶解氧场,其它构筑物则直接进行污水调试。最后进行全流程的、较长时间的系统调试。

1.2 工程概况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90年,一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1999年动工修建,目前已经建成投产。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设计规模为25万m3/d,进厂原污水和处理后出水的水质指标(即gb 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见表1,此外表中还列出了进水水温、出水ph和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要求。

表1 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设计进出厂水质等指标 指标 进水 出水 备注 bod(mg/l) 150 ≤20 校核进水浓度200 mg/l cod(mg/l) 250~400 ≤60 进水考虑工业污水成分 ss(mg/l) 150 ≤20 校核进水浓度200 mg/l tn(mg/l) 30     氨氮(以n计mg/l)

≤15   tp(mg/l) 4     磷酸盐(以p计mg/l)   ≤0.5   水温(℃) 14~28     ph   6.5~9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   ≤80%

图1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

该工程采用的主体工艺是三沟式氧化沟,见图1。由于生物除磷的需要,氧化沟前单独设置厌氧池。为了确保厌氧池达到严格的厌氧状态,又在厌氧池前增设回流污泥浓缩池。

回流污泥浓缩池停留时间约0.8 h。回流污泥进入池两侧进泥渠,经配泥孔进入池内。上清液与厌氧池的出水一起直接流入氧化沟配水井,并带走大量的硝酸盐。约50 %回流量的经重力浓缩的污泥通过排泥管,与来自沉砂池的原污水一起进入厌氧池。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30 min,循环推流式,设置有水下搅拌器。

二期工程共采用4座三沟式氧化沟,每座设计规模6.25万m3/d,设计水深5.8 m。转刷安装于氧化沟工作桥下,电动调节堰门分设于氧化沟两侧边沟。

氧化沟各设备运行由时间控制按周期运行,每个周期分为6个阶段,见图2。

图2 三沟式氧化沟(硝化-反硝化)运行方式

a阶段。运行时间为1.5 h。污水进入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曝气转刷全部关闭的缺氧状态的ⅰ沟,完成反硝化作用。ⅰ沟内混合液一部分进入ⅱ沟,另一部分作为回流污泥排出。ⅱ沟内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进行硝化作用。好氧状态的ⅱ沟内混合液进入ⅲ沟。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沟内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关闭,出水经电动调节堰门排出。

b阶段。运行时间为1.5 h。污水进入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的好氧状态的ⅱ 沟。ⅰ沟内所有转刷和水下搅拌器也全部运行。ⅱ沟内混合液进入ⅲ沟和ⅰ沟。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

c阶段。运行时间为1 h。污水进入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的好氧状态的ⅱ 沟,ⅱ沟内混合液一部分进入ⅲ沟,另一部分作为回流污泥排出。ⅰ沟内所有转刷和水下搅拌器全部关闭,处于预沉淀状态。剩余活性污泥从ⅰ沟排出。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

d,e,f阶段。运行状态分别与a,b,c阶段基本相同,只是将ⅰ沟与ⅲ沟互换。

2 调试过程

2.1 单元调试

2001年11月19日,调试小组开始了设备检查和空机调试的准备工作。12月3日,开始进行氧化沟设备检查及空机调试工作。12月4日,开始进行提升泵房的调试准备、调试前检查和空机运行试验。

2001年12月25日,开始向1#氧化沟和2#氧化沟注入一期工程的二沉池出水。注水过程中,发现氧化沟出水集水槽的伸缩缝漏水,注水暂停。12月28日,经施工单位整改,氧化沟出水槽漏水问题解决,氧化沟开始引入一期工程二沉池出水。然后,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设备清水运行调试,并检查厌氧池设备。

2002年1月10日,二期工程浓缩池和厌氧池从氧化沟泵入一期工程二沉池出水,开始进行设备清水运行调试。

在上述设备检查和清水调试过程中,调试小组始终没有发现严重问题,但发现了许多小问题,已经分批提交给设计、监理、施工、安装和厂家。迄今为止,直接影响运行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尚有一些遗留问题在整改中。

2002年1月15日,二期工程开始进入污水,进行带负荷污水调试和污泥培养的准备。

2002年1月21日,根据该厂两期工程的特点,将该厂一期工程的活性污泥,通过污泥脱水系统的浓缩池,溢流进入二期工程的进水系统,污泥培养正式开始。1月25日,两氧化沟的mlss分别达到了1.6 g/l和0.9 g/l,1月29日分别达到1.6 mg/l和1.1 mg/l 。2月28日,1#氧化沟中沟和边沟mlss分别达到4.1 g/l和4.4 g/l,2#氧化沟达到3 g/l和2.9 g/l,已经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标志着该厂污泥培养阶段已经结束。氧化沟出水清澈。

2.2 系统调试

单元调试圆满完成后,污水处理厂系统投入较长时间的试运行,进行进一步的系统调试工作,以证实系统的处理性能,发现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优化运行参数,确保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和处理效果。

系统调试将通过多次pdca循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工艺参数,改进系统处理效果,直到系统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详见图3)。

图3 系统调试pdca循环

2002年3月9日,二期工程系统调试开始进行。由于单元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充分,故系统调试工作非常顺利,出水水质很快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2002年6月,系统调试工作顺利结束。

3 处理效果

3.1 进出水主要污染物

2002年3月开始,调试小组对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进出水水质和工艺参数进行了全面化验分析。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两氧化沟出水的ss最大18 mg/l,最小5 mg/l,平均12 mg/l,大大低于设计要求的≤20 mg/l(见图4)。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bod最大10 mg/l,最小1~2 mg/l,平均5~6 mg/l,皆大大优于设计要求的≤20 mg/l(见图5)。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cod最大49~58 mg/l,最小11~12 mg/l,平均30 mg/l,大大低于设计要求的≤60 mg/l(见图6)。

图4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ss变化

图5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bod

图6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cod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ph在7.23~8.17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的6.5~9。

综上所述,二期工程出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标皆达到并大大优于设计要求。

3.2 进出水营养物质

二期工程出水氨氮设计要求≤15 mg/l,实际两沟出水氨氮最大仅5.34 mg/l,平均在 0.22~0.67 mg/l之间,大大优于设计要求(见图7)。

图7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氨氮

调试期间,出水总磷两沟平均在0.26~0.27 mg/l之间,小于0.5 mg/l(见图8)。

图8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总磷

3.3 氧化沟污泥指标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氧化沟中沟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在1 752~5 448 mg/l之间,平均 3 456~3 478 mg/l,符合设计要求的3.4 g/l。

由于二期工程未设初沉池,故活性污泥中泥砂较多,有机物相对偏少,氧化沟中沟的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偏低,仅占mlss的43%。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氧化沟中沟的污泥容积指数为78~96 ml/g,在100 ml/g以下,说明污泥沉降性能良好。2#氧化沟边沟的svi为95.96 ml/g,污泥沉降性能不如中沟。

3.4 污泥脱水效果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在原一期工程的脱水间里新增加了3台离心浓缩脱水机,扩大了污泥脱水能力。

二期工程的剩余污泥直接在离心机中浓缩脱水,一期工程污泥脱水则需要经过带式压滤浓缩机浓缩,然后再经带式压滤脱水机脱水。二者相比,二期工程的工作流程较短,操作更简便。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离心机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平均在69%~71%之间,大大优于设计要求的80%。与一期工程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平均82%相比,二期工程的脱水效果显著提高。

3.5 生产运行情况

根据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编制的《深圳市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情况报表》,自2002 年3月进入试运行系统调试以来的生产运行情况见表2。

表2 二期工程2002年生产运行情况 月份 污水量(万m3) 进水量

(万m3/d) 单位电耗

(kw·h/m3) 干泥(t) 单位产泥量

(t/万m3) 一期 二期 一,二期 二期折算 3 241.9 214.1 7.14 0.23 194.93 91.52 0.43 4 258.0 225.0 7.50 0.22 218.57 101.82 0.45 5 276.0 289.3 9.33 0.22 258.82 132.45 0.46 6 247.0 280.7 9.36 0.24 518.00 275.54 0.98 平均 255.7 252.3 8.33 0.23 297.58 150.33 0.58

由表2可见,2002年3~6月期间,二期工程进水量在7.14~9.36万m3/d之间,平均8.33万m3/d,仅占设计进水量12.5万m3/d的67%,仍然不足。

由表2可见,二期工程单位电耗在0.22~0.24 kw·h/m3之间,平均0.23 kw·h/m3 ,这在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无疑处于先进水平。

由表2可见,二期工程单位产泥量在0.43~0.98 t干泥/万m3污水之间,平均0. 58 t干泥/万m3污水,这在国内外同类污水处理厂中也相对偏低。

4 氧化沟流场和溶解氧场

4.1 氧化沟流场

2002年3~4月,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流场测定,共布置了28个测量点,每点测量 7个不同深度的流速,流速测量点位置见图9,流速测量结果见表3和表4。

图9 流场测定中流速测量点位置

由于两个边沟的工况完全一样,所以流场必然完全一样,故只须测量其中一个边沟的流场即可。无论是边沟还是中沟,其内部工况是中心对称的,所以其流场必然也是中心对称的,故只须测量其一半流场即可。为了测量方便,测量点布置在工作桥附近。

由表3和表4可见,除边沟断面1的水深5 m

表3 中 沟 流 速 水深 1 m 2 m 3 m 4 m 5 m 5.5 m 5.8 m 断面1 0.68 0.67 0.62 0.70 0.72 0.75 0.71 断面2 0.42 0.39 0.42 0.54 0.54 0.62 0.42 断面3 0.58 0.59 0.56 0.56 0.58 0.49 0.48 断面4 0.64 0.32 0.48 0.46 0.34 0.39 0.38 断面5 0.49 0.50 0.60 0.49 0.47 0.49 0.47 断面6 0.54 0.52 0.50 0.51 0.50 0.46 0.47 断面7 0.50 0.50 0.51 0.51 0.52 0.49 0.48 断面8 0.52 0.53 0.50 0.50 0.51 0.49 0.49 断面9 0.68 0.54 0.54 0.62 0.54 0.52 0.50 断面10 0.63 0.52 0.53 0.53 0.51 0.57 0.52 断面11 0.61 0.59 0.58 0.56 0.56 0.52 0.50 断面12 0.64 0.54 0.49 0.46 0.44 0.39 0.38 断面13 0.68 0.67 0.62 0.70 0.72 0.75 0.77 断面14 0.73 0.71 0.71 0.69 0.70 0.78 0.70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m/s。

表4 边 沟 流 速 水深 1 m 2 m 3 m 4 m 5 m 5.5 m 5.8 m 断面 1 0.32 0.45 0.35 0.33 0.28 0.25 0.26 断面 2 0.32 0.48 0.42 0.35 0.38 0.33 0.36 断面 3 0.33 0.37 0.44 0.69 0.62 0.50 0.52 断面 4 0.36 0.43 0.65 0.60 0.60 0.49 0.41 断面 5 0.42 0.39 0.42 0.54 0.54 0.62 0.57 断面 6 0.45 0.45 0.46 0.44 0.43 0.41 0.35 断面 7 0.63 0.45 0.42 0.48 0.46 0.42 0.44 断面 8 0.53 0.45 0.45 0.42 0.43 0.42 0.44 断面 9 0.51 0.49 0.46 0.47 0.45 0.44 0.40 断面 10 0.50 0.38 0.49 0.45 0.41 0.43 0.40 断面 11 0.28 0.23 0.13 0.15 0.10 0.11 0.15 断面 12 0.62 0.58 0.47 0.44 0.43 0.42 0.40 断面 13 0.42 0.38 0.42 0.38 0.38 0.35 0.33 断面 14 0.45 0.46 0.45 0.43 0.41 0.35 0.37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m/s。

以下和边沟断面11外,所有的实测流速皆大于0.3 m/s,满足设计要求。

但是,边沟断面1和边沟断面11的流速具有特殊性。由图9可见,两处皆位于氧化沟水流转弯以后的回流区,故纵向流速较小。但是,由于测量结果未能反映作为回流区应该具有的侧向流速和竖向流速,所以两处的实际流速应该更大,而且回流区紊动强烈,所以两处皆不可能出现活性污泥沉积的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氧化沟流场基本良好,任何位置皆不会出现活性污泥沉积。

4.2 氧化沟溶解氧场

2002年3月,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溶解氧场测定。共布置了10个测量点,溶解氧测量点位置见图10。溶解氧测量结果见图11和图12。

图10 溶解氧测量点位置

图11 2002年3月边沟溶解氧测量结果(缺氧)

图12 2002年3月中沟溶解氧测量结果(好氧)

由于受到溶解氧探头电缆长度的限制,每点只能测量水下1.5 m深度处的溶解氧,但是,氧化沟混合充分,该处的溶解氧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断面的情况。

由图11可见,在转刷不开、水下推进器全开的条件下,氧化沟边沟处于缺氧状态,此时平均溶解氧在0.1~0.9 mg/l范围内,全部数据平均为0.36 mg/l,满足工艺要求。

显然,由于氧化沟刚从好氧阶段进入缺氧阶段 时溶解氧会高一些,然后逐渐降低,所以实测的边沟溶解氧数据有一定范围是合理的。

由图12可见,在转刷和水下推进器全开的条件下,氧化沟中沟处于好氧状态,此时平均溶解氧在4.12~7.37 mg/l范围内,全部数据平均为5.22 mg/l,满足工艺要求。

同样由于氧化沟刚从缺氧阶段进入好氧阶段时溶解氧会低一些,然后逐渐提高,所以实测的中沟溶解氧数据有一定范围,也是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氧化沟的溶解氧只能达到3 mg/l左右的水平,而罗芳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好氧状态的中沟2002年3月17日测点2实测的溶解氧最高达到7.54 mg/l,当日中沟各测点平均溶解氧高达7.37 mg/l,大大高于文献所载的其它氧化沟,这应该是该厂处理效果优异的原因之一。这一现象说明该厂的设计优秀,曝气、搅拌设备良好,而且管理水平高。当然,工艺并不要求如此高的溶解氧,在实际运行中可以适当减少所开曝气转刷的数量,以减少能耗。

5 结语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6

摘要:介绍了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工艺概况和调试过程,以及氧化沟流场和溶解氧场测试结果。该工程各构筑物、设备皆能够正常运行,出水水质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标准,其生物除磷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电耗在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处于先进水平,调试结果证明该工程是成功的。

关键词:城市污水 除磷脱氮 工程调试

1 工程介绍

1.1 调试概况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调试[1]的目的是:确保各构筑物、管路系统和机电设备能够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确保各项运转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建立各设备和单元操作的操作规程;优化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为今后的正常运行、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调试小组首先根据设计文件制定调试大纲,再分阶段提出调试计划,具体从事调试工作。调试小组及时把调试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以汇报的形式报告给深圳市给排水工程建设指挥部,并通报调试有关单位。

调试有关单位每周一在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召开例会,讨论、协调、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指挥部不定期召开调试工作汇报会,研究解决调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调试汇报会和做出重要决定的每周例会,皆由调试小组形成会议纪要,通知调试有关单位执行。

调试小组首先进行设备检查和空机调试(水下设备一般不进行空机调试,以免烧坏)。然后利用该厂一期工程出水进行氧化沟清水试验,并进行沟内流速场测试。待清水调试无故障后,氧化沟再转入污水调试和污泥培养阶段,并测定溶解氧场,其它构筑物则直接进行污水调试。最后进行全流程的、较长时间的系统调试。

1.2 工程概况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90年,一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1999年动工修建,目前已经建成投产。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设计规模为25万m3/d,进厂原污水和处理后出水的水质指标(即gb 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见表1,此外表中还列出了进水水温、出水ph和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要求。

表1 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设计进出厂水质等指标 指标 进水 出水 备注 bod(mg/l) 150 ≤20 校核进水浓度200 mg/l cod(mg/l) 250~400 ≤60 进水考虑工业污水成分 ss(mg/l) 150 ≤20 校核进水浓度200 mg/l tn(mg/l) 30     氨氮(以n计mg/l)

≤15   tp(mg/l) 4     磷酸盐(以p计mg/l)   ≤0.5   水温(℃) 14~28     ph   6.5~9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   ≤80%

图1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

该工程采用的主体工艺是三沟式氧化沟,见图1。由于生物除磷的需要,氧化沟前单独设置厌氧池。为了确保厌氧池达到严格的厌氧状态,又在厌氧池前增设回流污泥浓缩池。

回流污泥浓缩池停留时间约0.8 h。回流污泥进入池两侧进泥渠,经配泥孔进入池内。上清液与厌氧池的出水一起直接流入氧化沟配水井,并带走大量的硝酸盐。约50 %回流量的经重力浓缩的污泥通过排泥管,与来自沉砂池的原污水一起进入厌氧池。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30 min,循环推流式,设置有水下搅拌器。

二期工程共采用4座三沟式氧化沟,每座设计规模6.25万m3/d,设计水深5.8 m。转刷安装于氧化沟工作桥下,电动调节堰门分设于氧化沟两侧边沟。

氧化沟各设备运行由时间控制按周期运行,每个周期分为6个阶段,见图2。

图2 三沟式氧化沟(硝化-反硝化)运行方式

a阶段。运行时间为1.5 h。污水进入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曝气转刷全部关闭的缺氧状态的ⅰ沟,完成反硝化作用。ⅰ沟内混合液一部分进入ⅱ沟,另一部分作为回流污泥排出。ⅱ沟内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进行硝化作用。好氧状态的ⅱ沟内混合液进入ⅲ沟。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沟内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关闭,出水经电动调节堰门排出。

b阶段。运行时间为1.5 h。污水进入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的好氧状态的ⅱ 沟。ⅰ沟内所有转刷和水下搅拌器也全部运行。ⅱ沟内混合液进入ⅲ沟和ⅰ沟。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

c阶段。运行时间为1 h。污水进入所有转刷和潜水搅拌器全部运行的好氧状态的ⅱ 沟,ⅱ沟内混合液一部分进入ⅲ沟,另一部分作为回流污泥排出。ⅰ沟内所有转刷和水下搅拌器全部关闭,处于预沉淀状态。剩余活性污泥从ⅰ沟排出。ⅲ沟处于沉淀和出水状态。

d,e,f阶段。运行状态分别与a,b,c阶段基本相同,只是将ⅰ沟与ⅲ沟互换。

2 调试过程

2.1 单元调试

2001年11月19日,调试小组开始了设备检查和空机调试的准备工作。12月3日,开始进行氧化沟设备检查及空机调试工作。12月4日,开始进行提升泵房的调试准备、调试前检查和空机运行试验。

2001年12月25日,开始向1?#氧化沟和2?#氧化沟注入一期工程的二沉池出水。注水过程中,发现氧化沟出水集水槽的伸缩缝漏水,注水暂停。12月28日,经施工单位整改,氧化沟出水槽漏水问题解决,氧化沟开始引入一期工程二沉池出水。然后,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设备清水运行调试,并检查厌氧池设备。

2002年1月10日,二期工程浓缩池和厌氧池从氧化沟泵入一期工程二沉池出水,开始进行设备清水运行调试。

在上述设备检查和清水调试过程中,调试小组始终没有发现严重问题,但发现了许多小问题,已经分批提交给设计、监理、施工、安装和厂家。迄今为止,直接影响运行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尚有一些遗留问题在整改中。

2002年1月15日,二期工程开始进入污水,进行带负荷污水调试和污泥培养的准备。

2002年1月21日,根据该厂两期工程的特点,将该厂一期工程的活性污泥,通过污泥脱水系统的浓缩池,溢流进入二期工程的进水系统,污泥培养正式开始。1月25日,两氧化沟的mlss分别达到了1.6 g/l和0.9 g/l,1月29日分别达到1.6 mg/l和1.1 mg/l 。2月28日,1?#氧化沟中沟和边沟mlss分别达到4.1 g/l和4.4 g/l,2?#氧化沟达到3 g/l和2.9 g/l,已经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标志着该厂污泥培养阶段已经结束。氧化沟出水清澈。

2.2 系统调试

单元调试圆满完成后,污水处理厂系统投入较长时间的试运行,进行进一步的系统调试工作,以证实系统的处理性能,发现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优化运行参数,确保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和处理效果。

系统调试将通过多次pdca循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工艺参数,改进系统处理效果,直到系统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详见图3)。

图3 系统调试pdca循环

2002年3月9日,二期工程系统调试开始进行。由于单元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充分,故系统调试工作非常顺利,出水水质很快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2002年6月,系统调试工作顺利结束。

3 处理效果

3.1 进出水主要污染物

2002年3月开始,调试小组对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进出水水质和工艺参数进行了全面化验分析。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两氧化沟出水的ss最大18 mg/l,最小5 mg/l,平均12 mg/l,大大低于设计要求的≤20 mg/l(见图4)。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bod最大10 mg/l,最小1~2 mg/l,平均5~6 mg/l,皆大大优于设计要求的≤20 mg/l(见图5)。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cod最大49~58 mg/l,最小11~12 mg/l,平均30 mg/l,大大低于设计要求的≤60 mg/l(见图6)。

图4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ss变化

图5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bod

图6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cod

调试期间,氧化沟出水ph在7.23~8.17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的6.5~9。

综上所述,二期工程出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标皆达到并大大优于设计要求。

3.2 进出水营养物质

二期工程出水氨氮设计要求≤15 mg/l,实际两沟出水氨氮最大仅5.34 mg/l,平均在 0.22~0.67 mg/l之间,大大优于设计要求(见图7)。

图7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氨氮

调试期间,出水总磷两沟平均在0.26~0.27 mg/l之间,小于0.5 mg/l(见图8)。

图8 二期工程两沟进出水总磷

3.3 氧化沟污泥指标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氧化沟中沟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在1 752~5 448 mg/l之间,平均 3 456~3 478 mg/l,符合设计要求的3.4 g/l。

由于二期工程未设初沉池,故活性污泥中泥砂较多,有机物相对偏少,氧化沟中沟的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偏低,仅占mlss的43%。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氧化沟中沟的污泥容积指数为78~96 ml/g,在100 ml/g以下,说明污泥沉降性能良好。2?#氧化沟边沟的svi为95.96 ml/g,污泥沉降性能不如中沟。

3.4 污泥脱水效果

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在原一期工程的脱水间里新增加了3台离心浓缩脱水机,扩大了污泥脱水能力。

二期工程的剩余污泥直接在离心机中浓缩脱水,一期工程污泥脱水则需要经过带式压滤浓缩机浓缩,然后再经带式压滤脱水机脱水。二者相比,二期工程的工作流程较短,操作更简便。

调试期间,二期工程离心机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平均在69%~71%之间,大大优于设计要求的80%。与一期工程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平均82%相比,二期工程的脱水效果显著提高。

3.5 生产运行情况

根据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编制的《深圳市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情况报表》,自2002 年3月进入试运行系统调试以来的生产运行情况见表2。

表2 二期工程2002年生产运行情况 月份 污水量(万m3) 进水量

(万m3/d) 单位电耗

(kw·h/m3) 干泥(t) 单位产泥量

(t/万m3) 一期 二期 一,二期 二期折算 3 241.9 214.1 7.14 0.23 194.93 91.52 0.43 4 258.0 225.0 7.50 0.22 218.57 101.82 0.45 5 276.0 289.3 9.33 0.22 258.82 132.45 0.46 6 247.0 280.7 9.36 0.24 518.00 275.54 0.98 平均 255.7 252.3 8.33 0.23 297.58 150.33 0.58

由表2可见,2002年3~6月期间,二期工程进水量在7.14~9.36万m3/d之间,平均8.33万m3/d,仅占设计进水量12.5万m3/d的67%,仍然不足。

由表2可见,二期工程单位电耗在0.22~0.24 kw·h/m3之间,平均0.23 kw·h/m3 ,这在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无疑处于先进水平。

由表2可见,二期工程单位产泥量在0.43~0.98 t干泥/万m3污水之间,平均0. 58 t干泥/万m3污水,这在国内外同类污水处理厂中也相对偏低。

4 氧化沟流场和溶解氧场

4.1 氧化沟流场

2002年3~4月,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流场测定,共布置了28个测量点,每点测量 7个不同深度的流速,流速测量点位置见图9,流速测量结果见表3和表4。

图9 流场测定中流速测量点位置

由于两个边沟的工况完全一样,所以流场必然完全一样,故只须测量其中一个边沟的流场即可。无论是边沟还是中沟,其内部工况是中心对称的,所以其流场必然也是中心对称的,故只须测量其一半流场即可。为了测量方便,测量点布置在工作桥附近。

由表3和表4可见,除边沟断面1的水深5 m

表3 中 沟 流 速 水深 1 m 2 m 3 m 4 m 5 m 5.5 m 5.8 m 断面1 0.68 0.67 0.62 0.70 0.72 0.75 0.71 断面2 0.42 0.39 0.42 0.54 0.54 0.62 0.42 断面3 0.58 0.59 0.56 0.56 0.58 0.49 0.48 断面4 0.64 0.32 0.48 0.46 0.34 0.39 0.38 断面5 0.49 0.50 0.60 0.49 0.47 0.49 0.47 断面6 0.54 0.52 0.50 0.51 0.50 0.46 0.47 断面7 0.50 0.50 0.51 0.51 0.52 0.49 0.48 断面8 0.52 0.53 0.50 0.50 0.51 0.49 0.49 断面9 0.68 0.54 0.54 0.62 0.54 0.52 0.50 断面10 0.63 0.52 0.53 0.53 0.51 0.57 0.52 断面11 0.61 0.59 0.58 0.56 0.56 0.52 0.50 断面12 0.64 0.54 0.49 0.46 0.44 0.39 0.38 断面13 0.68 0.67 0.62 0.70 0.72 0.75 0.77 断面14 0.73 0.71 0.71 0.69 0.70 0.78 0.70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m/s。

表4 边 沟 流 速 水深 1 m 2 m 3 m 4 m 5 m 5.5 m 5.8 m 断面 1 0.32 0.45 0.35 0.33 0.28 0.25 0.26 断面 2 0.32 0.48 0.42 0.35 0.38 0.33 0.36 断面 3 0.33 0.37 0.44 0.69 0.62 0.50 0.52 断面 4 0.36 0.43 0.65 0.60 0.60 0.49 0.41 断面 5 0.42 0.39 0.42 0.54 0.54 0.62 0.57 断面 6 0.45 0.45 0.46 0.44 0.43 0.41 0.35 断面 7 0.63 0.45 0.42 0.48 0.46 0.42 0.44 断面 8 0.53 0.45 0.45 0.42 0.43 0.42 0.44 断面 9 0.51 0.49 0.46 0.47 0.45 0.44 0.40 断面 10 0.50 0.38 0.49 0.45 0.41 0.43 0.40 断面 11 0.28 0.23 0.13 0.15 0.10 0.11 0.15 断面 12 0.62 0.58 0.47 0.44 0.43 0.42 0.40 断面 13 0.42 0.38 0.42 0.38 0.38 0.35 0.33 断面 14 0.45 0.46 0.45 0.43 0.41 0.35 0.37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m/s。

以下和边沟断面11外,所有的实测流速皆大于0.3 m/s,满足设计要求。

但是,边沟断面1和边沟断面11的流速具有特殊性。由图9可见,两处皆位于氧化沟水流转弯以后的回流区,故纵向流速较小。但是,由于测量结果未能反映作为回流区应该具有的侧向流速和竖向流速,所以两处的实际流速应该更大,而且回流区紊动强烈,所以两处皆不可能出现活性污泥沉积的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氧化沟流场基本良好,任何位置皆不会出现活性污泥沉积。

4.2 氧化沟溶解氧场

2002年3月,调试小组进行了氧化沟溶解氧场测定。共布置了10个测量点,溶解氧测量点位置见图10。溶解氧测量结果见图11和图12。

图10 溶解氧测量点位置

图11 2002年3月边沟溶解氧测量结果(缺氧)

图12 2002年3月中沟溶解氧测量结果(好氧)

由于受到溶解氧探头电缆长度的限制,每点只能测量水下1.5 m深度处的溶解氧,但是,氧化沟混合充分,该处的溶解氧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断面的情况。

由图11可见,在转刷不开、水下推进器全开的条件下,氧化沟边沟处于缺氧状态,此时平均溶解氧在0.1~0.9 mg/l范围内,全部数据平均为0.36 mg/l,满足工艺要求。

显然,由于氧化沟刚从好氧阶段进入缺氧阶段 时溶解氧会高一些,然后逐渐降低,所以实测的边沟溶解氧数据有一定范围是合理的。

由图12可见,在转刷和水下推进器全开的条件下,氧化沟中沟处于好氧状态,此时平均溶解氧在4.12~7.37 mg/l范围内,全部数据平均为5.22 mg/l,满足工艺要求。

同样由于氧化沟刚从缺氧阶段进入好氧阶段时溶解氧会低一些,然后逐渐提高,所以实测的中沟溶解氧数据有一定范围,也是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氧化沟的溶解氧只能达到3 mg/l左右的水平,而罗芳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好氧状态的中沟2002年3月17日测点2实测的溶解氧最高达到7.54 mg/l,当日中沟各测点平均溶解氧高达7.37 mg/l,大大高于文献所载的其它氧化沟,这应该是该厂处理效果优异的原因之一。这一现象说明该厂的设计优秀,曝气、搅拌设备良好,而且管理水平高。当然,工艺并不要求如此高的溶解氧,在实际运行中可以适当减少所开曝气转刷的数量,以减少能耗。

5 结语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开始了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要突破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土地资源约束趋紧等瓶颈问题,就必须紧紧依靠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转型,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学会用更多开放的办法、放宽市场准入的办法、政府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办法,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在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上海市以此为契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基本形成了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的整体格局。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三个着力”和“四个结合”的总体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设计、系统推进,聚焦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重点改革事项,从2005年至今滚动实施了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强化对改革试点的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月。

为营造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2013年上半年上海市研究制定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建立改革责任豁免机制,力求采用法律法规形式激励和保障改革创新工作,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支持改革、共同参与改革、共同推进改革的良好局面。

二、全力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一)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核心内容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形成高效透明、预期稳定、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一是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了2013年版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以及新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负面清单体现了“非禁即入”的思想,涉及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对外商的特别管理措施写到小类,共有190条,实现了越精细、越明确、释放空间越大、透明度越高的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均改为备案制。二是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在试验区内试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年度报告公示制等登记制度。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建立“一口受理”综合服务大厅并实施“工商一口受理”的业务操作模式,内外资企业完成核名程序后4天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证。三是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项目和企业的备案实施“一口受理”和“一表申报”,境外投资5天即可办结相关备案手续。

(二)创新贸易监管制度

核心内容是围绕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的目标,创新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促进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是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开展了凭舱单“先进区、后报关”等改革试点,新模式下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可缩短2―3天,货物到港后在港口滞留和堆存时间明显减少,平均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二是创新检验检疫模式。开展了预检验、即查即放以及支持境内外维修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改革试点。其中,预检验和核销管理制度可以使检验检疫监管流程缩短3―4个工作日,在快速核放状态下,最快半天即可完成从入区到验放区。三是加强关检合作。启动实施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检、一次放行”试点,关检双方通过“一单两报”系统共同办理“一次申报”货物,共同查验货物,联网放行货物。

(三)创新金融制度

核心内容是围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目标,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重点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已制定了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支持意见,正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力争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在金融制度创新的支持下,已有49家各类金触机构获批入驻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创新综合监管制度

核心内容是围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监管效能。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综合执法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建立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协助机制以及综合评估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目前,已建成“试验区网上行政审批子平台”,实现了工商、税务、质监、发改、商务等部门在企业投资准入环节的系统对接、信息共享和并联办事。其他试点也已形成具体改革方案或正在抓紧研究推进。

此外,扩大服务业开放和功能拓展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23项开放措施中,已有15项措施可以实施,其他措施正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国际中转集拼、创新融资租赁业务等10多项功能拓展任务,也正在积极推进落实。

市场试用期转正工作篇8

混改创造国企大机遇

2016年,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纵观全年,前三季度,由于受困于改革红线,国企“混改”进度相对较缓慢。从9月后,国企改革呈加速发展,改革重心向“提质增效”转移。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未来国企改革重点突破方向。一场“自上而下”国企改革思路向“效率”层面转变。

9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专题会,联通集团等大型央企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名单。证明在强化混改方面政策层面态度已明朗,“混改”呈加速落地趋势,国家对于垄断领域大型央企混改试点开启。

11月,中国联通陆续与BAT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电信服务以及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等多个方面。联通与BAT签约引发人们对于BAT企业入股联通的猜想。混改形式以股权转让、债转股等模式拓宽国企混改路径,表明了“自下而上”的模式创新趋势。联通企业员工或从混改中获益,员工持股、提高工资待遇、股权激励等举措或将在混改中实施。

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新闻会再度提及已在七大领域选择7家企业或项目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称联通的混改方案正在研究讨论阶段。联通混改打破了早期人们对于联通电信合并的传言。也证明电信领域“强强联合”式并购被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代替。混改较集团重组将更有利于“提质增效”。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国企改革的重点。联通混改开启了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大方向,将成为电信行业改革范本。2016年“混改”正在实质性地推进。

在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电信、铁路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展望2017年,随着国企改革正逐步向“混改”重心转移,国企混改或将实现“从点到面”“从央企到地方”的全面突破局面。从垄断领域大型国企着手混改意味着国家将着力改善垄断行业长期效率低下、管理机制僵化局面,这与供给侧“去产能”工作紧密结合。据悉,目前混改七家企业改革方案已经提出,2017年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地之年。随着大型国企混改的示范作用,混改将现多点开花。

民营宽带在竞合中前行

混和所有制改革已然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关键词,民资的作用被寄予厚望。电信业在吸引民资改革方面拓展不断增多。民资加速进入宽带市场,被认为是深化电信业改革重要一环。

2015年末,工信部了《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宣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目录》调整设立“网络接入设施服务业务”,并在该类别下新增“有线接入设施服务业务”,为具备条件企业申领相关业务经营许可奠定基础。在《目录》之前,为推动电信市场开放,支持民营资本实质性开展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工信部就已开展宽带接入网络业务试点。而《目录》进一步理清了民资准入的范围。

2014年底,工信部正式《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去年9月,在前期开放试点基础上,工信部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将全国44个城市纳入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范围。加上首批北京、南京、广州等17个城市,宽带试点城市扩大至61个。到2016年初,已有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16省市的通信管理局,向超过50家民营企业正式颁发了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批文。今年10月,工信部继续扩大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范围,将辽宁、福建、河南、湖北、广东、陕西、宁夏等7省(自治区)全部城市纳入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城市范围,并将绍兴、温州、金华等12个城市纳入试点城市范围,力度空前。目前,粗略统计,全国超过100家民营宽带获批试点。

民资宽带企业在最后一公里、增值业务创新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可与三大运营商形成互补效应。例如弥补三大运营商对偏远区域光纤宽带建设不足,增加农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强化企业间竞争,增加活力。国家鼓励民资进入,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且符合民营企业自身转型的需要。但民资宽带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根据政策,民资进入宽带市场采用自建、资本合作以及宽带转售三种模式,而大部分以转售为主。虽然民资企业获准入,但民资企业仍然要从三大运营商批发宽带和流量。基础电信运营商不但掌握定价权,并且自己也发展宽带接入运营。尤其是今年中国移动宽带用户迅猛发展等等,都对民营宽带企业造成极大冲击。民企面临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合作竞争等因素影响突出,竞争略大于合作,民资宽带企业进入电信业挑战重重,要想突出重围就不能仅仅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与开放,民企需寻求宽带接入运营的内容服务的价值,黏性远高于宽带接入业务本身时,竞合中合作才会大于竞争成分。

虚商唯创新不破

同样是民资进入电信领域,人们多将移动转售业务与民资宽带业务并提。不同于民资宽带业务与本地运营商进行结算,移动转售则是与基础电信运营商集团统一结算,所以结算方式对虚商企业影响甚大。而在2016年11月,中国联通宣布将于2017年取消每用户3元保底结算承诺,这给虚商企业带来了利好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摘掉了虚商背负的压力,更利于虚商集中精力与创新业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