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8篇

时间:2022-04-11 18:41:27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1

教材简析:渡河老爹与渡河少年是此篇记叙文中的两位主人公,第一天去中学上学的少年因无钱乘船而遭老爹的拒绝,老爹的一时冷漠伤害了少年的自尊,他一气之下选择了在秋风秋水中泅渡,然而这一举动却成了日后上学路上的经常,最终促使他成为一名游泳健将。

作者从客观的角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诚实、倔犟、勇敢、执著的少年,并结合散文化的抒情语段令读者备感文字的优美,是文与道的完美体现。

设计理念:“读”占鳌头。有层次(课题――全文――重点段句)、多形式的读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品出文章的美,领悟笔者真情实感,从而达到学生、文本、笔者的三者真正有意义的对话。不求巨细全解文本,本课时主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生动刻画这一点,采用“反刍式”教学。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奇葩”“锉动”“滑进”“倔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3.反复阅读正确评价文中的老爹与少年的人格特点。

4.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老爹的语言,少年的神情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老爹不同时期的心理,体会老爹在凸显少年倔犟性格时的衬托作用。

教学准备:1.学生充分读本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吟诗初读,领悟故事

1.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停泊在岸边的渡船。同学们,这让我想起了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笔下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渡河少年。(出示课件,课题)齐读!

2.教师板书。指导“渡”与“度”的差别。

3.齐读文题,强调“渡”和“度”的不同。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善良 清澈 撑船 溜圆 奇葩 倔犟

5.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将“谁?为什么渡河?怎么渡河?”3个问题的答案,加上“可是、然而、最后”等恰当的关联词,变成通顺简洁的一个语段来回答。

哪个词语形容渡河少年比较合适?(板书:倔犟。)

小结:刚才3个问题大家用一段话回答,就已经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根据文题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常用的概括记叙文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揣摩人物

(一)品读人物(学习1~12自然段)。

1.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几位主人公?(两个:老爹、少年。)

2.故事就发生在老爹与少年之间,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将目睹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默读、静思,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你认为摆渡的老爹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反复品析。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细读精品老爹的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此处对于老人的理解,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会,指导朗读时要体现出欲扬先抑的过程,可以引导,可以参与,不可以明示。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

老人正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地说:“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因此句得结论一:老人是“唯利是图” “冷酷”的人。

2.出示二: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结论二:老人“并不坏” “有同情心”等。

3.出示三:“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结论三:老人是“好人” “善良”的人。

4.小结:在不同的语句里,我们读出了老人的不同性格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认定老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5.既然是一个善良的人,是好人,那对他拒渡无钱乘船少年的行为你怎么看待?

【设计意图】学生会找到书中的文字加以佐证,这是很好的习惯,应予以肯定。

结论:从老人当时正弯腰解缆绳等动作看,他并未认真分析少年的真诚请求,伤害亦是无心的。所以我们说这是位善良的老人,拒渡少年只是他“一时冷漠”。

(三)与学生共同探讨少年的性格特点。

诚实的少年

(1)当时这份诚实换来了什么?

(2)出示相关语段练读,体会当时少年的心情,内心活动。

倔犟的少年

分析重点段落:(相机出示。)

(1)“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老远一下滑进了河里。”理解“立”“滑”的妙用;体会当时少年内心的愤怒――倔犟在萌生。

【设计意图】指导朗读“立”时要结合“孤零零”的体现少年内心情感的定位。

(2)“少年好像没听见。”“船撑到少年跟前,少年使劲把头别过去。”从“好像”“别过去”得出结论――倔犟在生温。

“少年不理他,依然向前游。”真切感受――倔犟到底。

【设计意图】通过老汉和少年的对话练读,体现作者准确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指导朗读感受人物,可以师生对读,激发阅读兴趣。

点面结合――将少年的神情、动作与老汉的语言相应出示

(1)分角色练读,再次体会少年的倔犟。(从正面对少年的描写和侧面老人的衬托。)

(2)师生合作读,体会作者刻画的鲜活的人物特征。

三、品读课文,感受自尊

引导学生默读(13~15自然段)。

思考:读了这一部分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1.感动于少年成为了一名游泳健将。

(1)少年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游泳健将?

(2)小结:不是倔犟使他成才,而是倔犟唤起了他的自尊、自立、自强和他的执著,有了这些才使得少年走上成才之路。

(3)由此我们再来看这位少年。

他还是( )的少年。

2.感动于少年在成材后还写信要感谢那位摆渡老人。

(1)为什么要感谢他?

(2)小结:因为有了老人的那次拒绝,才有少年求学路上的泅渡,才有了成才路上的历练,才有了人生的改变。所以作者重彩写少年遭受老人拒绝渡他过河而改变他命运的这件事。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一刻少年的心理路程――没有您的船我一样可以渡河。

四、拓展阅读,感悟精神

总结:作者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倔犟、自立、自强、执著的少年,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有感恩之心的少年。(板书:自尊 感恩。)

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他的自尊、自立、自强,还要有一颗与他一样的感恩的心。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这几句诗。

出示: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你的心志。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醒觉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你该独立。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2

1. 考查标题的作用。一般直接问标题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 辨析表达方式及作用。一般提问某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特别是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是记事记叙文中重点考查的内容。

3. 考查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上考查。

4.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一般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侧重于比喻、拟人句,或者对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加以理解与分析。

5. 结合实际谈感受。如阅读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湖北襄阳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用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人们艳羡不已。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1.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遇到爱”为题有何好处?(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题目新颖,富有诗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考场得分:1分)

分析:只抓住题目表面意义,即引起阅读兴趣来解答,片面,得1分。

考生答案二:①“转角处”是写作重点,“爱”是文章主旨,题目揭示了文章中心。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场得分:2分)

分析:答案从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两方面思考,其中①侧重于文题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揭示主旨;②侧重表面意义。思维缜密,答案全面,得2分。

参考答案: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富有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名师提醒】标题的作用是常考点。解答时,首先要明白文题是什么意思,尤其是有比喻义的题目,既要理解其表面意义,又要挖掘深层意义。标题一般有暗示文章主旨、串联文章结构、贯穿全文线索等作用。抓住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这两点,问题就解决了。

2. 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2分)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开始在3楼放了一把椅子,老人爬楼梯累了,可以歇歇脚;然后就有更多的楼层放椅子,由于楼道太窄,阻碍了人行道,便有人将椅子换成了可折叠收起的椅子,需要时就摆平,不需要时叠起。(考场得分:1分)

分析:语言唆,思维不清晰。这是本答案失分的最主要原因。

考生答案二: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梯,每层楼的转角处全都放上了椅子,到后来,那些椅子变成可折叠的,邻里交往,上下楼梯方便了很多。

分析:答案语言简洁,内容简练,紧紧围绕事件的主干着笔。(考场得分:2分)

参考答案: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后来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的便利,改放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名师提醒】这类题要围绕问题的要求来答,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少用修饰语、复句等。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④段的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考场得分:1分)

分析: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文段的作用,二是要结合第④段来具体分析。答案没有回答第二个要求。

考生答案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楼梯转角处放了椅子,又引出下文转角处因放椅子出现的问题,改成了折叠椅。(考场得分:3分)

分析:答出了文段的作用,且结合第④段具体分析,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既承接上文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上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又开启下文,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的便利,改放折叠椅。

【名师提醒】语段作用题,一般考查三种语段。①位于开头的语段,其作用有三: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章的线索。②位于中间的语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位于文末的语段,一是总结上文,二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三是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4. 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总结全文,告诉我们,关爱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考场得分:1分)

分析:题干要求是谈理解,“总结全文”是结构作用,与主旨无关。后面基本切合。

考生答案二: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告诉我们要对老人真切关爱。关爱其实就是生活中平平淡淡的小事,从小事做起。(考场得分:3分)

分析:答案从主旨的作用和揭示的道理来思考,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仿写题;语法;修辞知识;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意连贯、语法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能力。这种题型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较多,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这种题型的特点及应对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仿写题的题型主要分成套用式仿写题、修改式仿写题、续写式仿写题和造句式仿写题。

1、套用式仿写题

[试题1]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3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句式直接套用例句即可。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修改式仿写题

[试题2]删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式仿写。题目要求删改后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即两句在词语和句式方面都要整齐相对,既是对后句的修改,又是对前句的仿写。据此不难得出对仗工整的修改句:“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

3、续写式仿写题

[试题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如:“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4、造句式仿写题

[试题4]“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其实是让学生在理解“摆渡”一词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照示例的格式“把……摆渡到……”造句。仿写的关键是对“摆渡”一词比喻意义的把握。仿句:“(1)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2)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面对这些题型,在应试中该如何来解答仿写题呢?

解答仿写题首先是应具备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们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是丰富的联想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能展开联想,答案依然不恰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试题5]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4

这时我才觉得可惜,然而晚了。

我所说的灰暗日子,是指青少年时期的百无聊赖。在“”中,孩子们绝不会拥有今天的丰富多彩。想造反么?我们的年龄不够造反的资格。除了大字报和传单,看不到其他可以阅读的东西。学校早就不上课了,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充裕的光阴,对我来说是一条浩远而无力泅渡的大河。多余的时光是一块块飞掷而来的石块,把人压得透不过气。

后来才懂得,无聊是一种深度的折磨。无聊不仅仅是没有事做。寺中高僧闭目静思,并不是无聊;河畔白鹤阔步闲行,也不是无聊。无聊如同被扯掉触须到处乱爬的蚂蚁,是断了线被挂在树梢的风筝,是找不到波段嗡嗡乱响的半导体。

许多人度过这样的日子,都会想到难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企盼,即明媚有趣的生活只存在于未来。所以,我们不惜以抛弃今天为代价,去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存在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天是什么样呢?我们不知道。那是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是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然而人们还是满怀信心地企盼着。

在生活哲学中,企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青年人更企盼明日,老年人更怀念昨天。人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拿着时间这块金币,却不知翻转过来,把两面的图案都看一看。

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

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

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

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我现在后悔了,为那失去的许许多多的今天而后悔。在灰暗的日子中,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因为在那些日子中,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时间,却不知怎样支配时间,今天我想粗读一遍《明史》,我想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我想把古今皇帝与朝代的年表背下来,但我没有时间。我深悔过去没有在某一个“今天”中完成这件事。

然而我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因而,今天永远是最美好的一天,也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一天。如果没有今天,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今天即使是一个沮丧的日子,譬如阴雨连绵,诸事不遂,也是可庆幸的一天。因为这是你的“今天”。

如果今天是好日子,更可加倍爱惜。原因在于它是由过去的无数“今天”积累过来的。

今天划下你生命的一道刻痕,所以最好。

(选自《月光手帕》)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侧重于说理、抒情,但第三自然段却是记叙性的,去掉该段好不好?为什么?

答:

2.“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和“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分别喻指什么?

答:

3.在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对于生活,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中“我在摆脱了灰暗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是指“我”在忙于从青少年时期的无聊中逃出来时,也让时光悄悄地流走了。

B.第六自然段旨在说明:企盼明天和怀念旧日不仅仅是表象的不同,其实质也是有区别的。

C.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富含哲理。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5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

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

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唆!”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地涌向湖边……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知道我为什么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吗?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有删节)

1.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有何特点?

2. 请简析画线句子的作用。(任选一句作答)

3. 请概括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 结合文本,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小说阅读训练(2)第2页

二、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3题。

证书丢了

刘吾福

欧阳老师接到学校办公室的电话,说是要他将教师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交到办公室去,欧阳老师高兴地问,是不是要评绩效工资了?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是的,是的,是县人事局要搞绩效工资的评定,所以要对教师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进行验证。

据说,评绩效工资后,每月要多开三百多元钱呢!欧阳老师打开抽屉寻找证书,可是翻来覆去地找,始终没有找到那两本证书。

欧阳老师这才想到,他今年已经五十九岁半了,前一段时间已经办了内退,不上班了,因为再过一个多月他就要退休了。

也许是欧阳老师以为证书对于他这个行将退休的老教师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此,他的证书在搬进新家的时候被弄丢了。

欧阳老师在电话里将情况向办公室主任解释,办公室主任“哎呀”了一声,焦急地说,这两本证书可丢不得呀!它可以证明你是一个教师,还可以证明你是高级教师,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你现在评绩效工资,它可以让你每个月多开三百多元钱呢……所以呀,这两本证书是千万丢不得的!

欧阳老师听了,一下子就急了。

看来,只有去人事局补办证书了。当天,欧阳老师就乘公共汽车赶到县人事局,找到档案科。他将情况一说,档案科的同志也挺替欧阳老师着急的。

可是……可是……档案科的同志思考了一下,说,欧阳老师,您是高级教师,高级教师补办证件必须要申报到省教育厅才行。

欧阳老师就问,到省里补办要多长时间?

档案科的同志掐指算了算,说最快也得要两个月时间。

欧阳老师大叫一声,糟了!绩效工资的评定工作在一星期内就要结束,看来要等省里补办这两个证件下来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一个月后他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就由社会养老保险站发退休工资,不再参加绩效工资的评定。欧阳老师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欧阳老师就问档案科的同志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档案科的同志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除了到省里补办证件,他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欧阳老师就泄气地从人事局走出来。走在大街上,他突然看到墙壁潦潦草草写的“办证”黑广告。他灵机一动,找那些地下办黑证的人,办两个假证来――实际上,欧阳老师本来就是老师,本来就有高级职称嘛!办这两个假证也就为了应付一下这次的验证。想想,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欧阳老师就赶快到照相馆照了两张数码快照,然后拨通了墙壁上的手机号码。不一会儿,就来了一个贼眉鼠眼的年轻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每本证书五百元钱,两本证书先交定金四百元。

欧阳老师交了定金,办假证的约好第二天上午在市人民广场西边的那棵大树下交货。

第二天上午,欧阳老师准时到了大树下,那个办假证的也到了那里。两个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证书。年轻人拿到钱后,一溜烟就淹没在人群中不见了。

欧阳老师看了看两本证书,竟然跟真的一模一样。

欧阳老师就不露声色地将那两本假证书交到了学校办公室。

隔了两天,人事局通知,叫欧阳老师去一趟档案科。

欧阳老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急匆匆地来到人事局。档案科的同志很严肃地对欧阳老师说,请问这两本证书您是从哪里弄来的?

开始,欧阳老师红着脸说,是……是……是学校发的呗!

不对!档案科的同志说,经过我们验证,这是两本假证书!你看――这上面的编号跟我们的电脑存档上不同,还有,封面的颜色也有差异,假证的封面颜色浅一点……欧阳老师只好低头承认这是自己找办黑证的人办的假证书。

欧阳老师接着反问,既然你们的电脑档案上储存了我的全部资料,为什么不可以给我办理绩效工资呢?

档案科的同志摇摇头,认真地解释说,对不起呀欧阳老师,要验证两本证书――这是文件规定的,这是原则问题,对于原则――我们也是实在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呀。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0年第4期)

1. 全文围绕“证书丢了”展开情节,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使情节完整。

发现证书丢了―― ―― ――

2. 有人说,文中三处“着急”用墨极少(画线部分),却又效果极好,试作简析。

3. 小说揭示了何种社会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

小说阅读训练(2)第3页

三、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让鬼子兵回家

萨 苏

在广岛曾经听过一个日本“衣”兵团老兵渡边淳的演讲。

在战败前,渡边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武定。当地经常有抗日军队活动,渡边所在的部队每天的事情就是忙着作战。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即便封锁,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渡边和他同伍的士兵,也暗中谈论过日本如果战败会怎样这类的话题,最终结果无非是自杀或者潜伏下来抵抗这两种而已。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渡边所在的部队一片哗然,投降还是继续打下去,军官们争论不休。但在渡边等士兵心里,只有对未来的绝望和担心。

与同伍的士兵谈了半天,烦闷的渡边走出炮楼,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抽烟,但心情始终如是。

日军的据点旁边,是一个小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的门前。

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日本士兵到这家“征集粮秣”。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这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还不停地叫骂着,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的。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父亲的手臂,一边对日本兵叩头求饶。

那一次,渡边他们并没有杀这个老者,因为当时日军下令:不要在驻地的村庄随意杀人,以免更失民心。但是,渡边对那个一直怒目而视的老汉却印象深刻,觉得他是个“好汉”。

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

非常巧,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不理他。

渡边以立正的姿态站在老者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汉始终没有转过身来。

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

说完,他很紧张。

最终那老汉似乎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渡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锅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

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那一刻,渡边的心头仿佛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令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

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选自《读者》2009年第11期)

1. 联系全文,说说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怒目而视的老汉,为什么渡边反而觉得他是一个“好汉”?

2. 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渡边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本,试作简要分析。

3. 当“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试分析“竟然”一词的表达效果,并体会渡边眼里“泪”的内容。

4. 如果把题目《让鬼子兵回家》改成《一个日本老兵的演讲》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四、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厨 王

孙兴运

清晨,雪在寒风中飞舞。

寒意透骨。衣衫单薄的他冻得脸色发青。

和他一起在风雪中等待的还有十七人――十七个厨师。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张财主每年一度的赛厨、招厨。

张财主好吃,也了。菜肴被他瞧一眼、尝一口,他能说出用料的缺憾,能道出烹制的纰漏。所以,张财主极少吃到十分满意的饭菜。

张财主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穿衣为人看,吃喝自己乐。于是,了的他便不惜重金聘请高厨。

为聘得高厨,每年灶王节张财主家都举行厨师比赛。所有应聘者须同台竞技,张财主只择优聘用八人,薪酬也会依次序而定。

难得吃饱饭的年月,加上重金诱惑,周边的厨师便云涌而至。

雪中的张宅白茫茫一片,愈发幽深庄严。管家已经命人清扫了大院内的积雪,在空旷处布好了十八座灶台。

又过了半个时辰,用完早膳的张财主被家人搀扶出来了。堂檐下摆好了桌椅,张财主在太师椅上坐定,悠然地品起了香茗。

少顷,管家跑过去请示。张财主摆了摆手,沉重的大门便在吱呀声中打开了。

门外久等的村民潮水一样挤进了大院。

一切就绪,管家嘶哑着嗓子宣读了赛厨规则。激烈的赛事便开始了。

其他厨师开始洗菜、淘米,紧张地备料了。他心里却泛起一丝不安。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厨艺,御厨之王绝非浪得虚名。他担心露一身绝技,东家会少聘多少人。

自出了皇宫,他一路餐风露饮、饥寒交迫,屡次投身豪门,惹得数人差点被辞。身怀绝技却与饥民争食,他感到羞愧不安。于是,他又开始了漂泊。

可漂泊非长久之计啊。身心疲惫中,他又一次来张家应聘。以张财主的富有,多聘一人理应不难。他安慰自己。

管家嘶哑着嗓子报了菜名,惊醒了正出神的他。人家已忙于烹制了,他才动手。他凝神静气之后,将刀舞成了一团白光。白光跳跃了片刻,菜就成了片、丝、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院内的气息顿时凝固了,人群呆立相望,满脸的惊讶、仰慕。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加料、翻炒,瓢中的菜如蛟龙出海般腾起落下,矫健、优美、协调、流畅。

菜熟了,满院飘香。张财主看见他的菜时,略微愣了一下,夹口菜尝了,眼中便有了赞叹的笑。

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末名厨师黯然离开了,留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他知道,每道菜评完,都会淘汰一位厨师,直到剩下八人为止。

管家继续报着菜名,继续冷冷地宣读着名次。他的名字总排在首位,但他已浑然不觉。他眼前不断浮现出离去的厨师,那哀愁、忧伤的眼神,刺得他心隐隐地痛。

惭愧和不安再次袭来,他想退出。但这或许是他摆脱苦难的最后机会。能多聘厨师吗?他抬起头看着张财主,满眼的慈善和期望。

张财主读懂了他的心思,但目光却极为冷漠。

雪愈下愈大了,赛场剩下九人了。雪花穿过青色的油烟,融化在沸腾的油锅中。在一片噼啪声中,沸油顿时四溅开来。

随着一声惊叫,有厨师捂着被烫伤的手,痛苦地低下了头。盘子碎了,遍地是滚落的生肉丸。接着,人群中一老妪突然跌坐地上,恸哭道,天啊,这以后咋活呢?她身旁一个小女孩也满脸是泪地跑到那厨师身边,扯着厨师衣角喊,爹,俺饿。

再望张财主。张财主将头扭了过去。

他心抽搐着,酸楚的泪珠滚落了下来。犹豫了片刻,他捧了盘焦黄酥香的丸子走过去,一颗一颗地喂给了小女孩。

随后,他站起身,向四周拱了拱手便默然离去了。单薄的身影在雪地里消失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这天夜里,寒风凛冽,大雪纷纷。野外的一座破庙中,他蜷缩在柴草堆中瑟瑟发抖。忆起往事,他顿感悲哀。宫中权势倾轧,非安身之地,流落乡野,又难与饥民争食。

何处才是归宿啊?他发出一声微弱的叹息。

第二天清晨,有人发现了僵死的他。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0年第4期)

1. 小说几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插入老妪和小女孩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3. 简析厨王的形象。

4. 试分析以“厨王”为题的好处。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讨论;误区

为了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讨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误区一: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舍本逐末

案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堂背景:师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梁任公先生讲《箜篌引》,“……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段,师引导学生读原诗再现情节背景,品人物形象情感,讨论了作者“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的合理性,及先生讲此诗对梁实秋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老师这样推进课堂:

师:但据我所知,梁启超讲《公无渡河》还有另一版本,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据闻一多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

生笑。

师:“公、竟——渡、河”,

生:“好!”

师:对,好。“渡河——而死——,当耐——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

生笑倒。

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生:公先生太有才了!

生:像他这样教书太轻松了。

师说: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就有如此迥异的看法,……然后大谈当老师的不易。

反思:本案例中的老师在推出“另版”之前,已经做得很好,想借文章主人公的逸闻趣事来调动或丰富课堂,本无可厚非,但在课堂的热热闹闹中,讨论渐渐偏离文本,后面老师的牢骚语更是远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造成语文课堂讨论重形式轻内容、随意延伸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文本足够的尊重,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也不利于他们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式。

误区二:问题难易不当,答者参与不够

案例:《采薇》

师: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诗,下面我们来进行讨论,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说士兵的心情如何?

生1:悲伤。生2:想象。生3:哀伤。生4:忧愁。

师:大家说的很好。可见大家阅读领悟的能力很强。请大家再说说他的心情为什么会那样啊?

生:因为回不了家……

玁狁之故……

载饥载渴……

师:原因找的很全面,很好!

反思:案例中的老师设置了“士兵的心情”作为讨论的中心话题,作为新课标人教版《诗经》选文中唯一一首抒情诗,抓住感情这条线来品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但问题看似简单具体,实则大而无当。学生不明老师意图,问题又偏离文本,反而增加难度。

误区三:组织调控不力,讨论难以深入

案例:《故都的秋》

师:我们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接下来我们重点解读直接描绘故都的秋的3-11段,我们先将故都的秋景分五幅图展示出来,请大家按四、五个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来品读相应文段,或观秋色或闻秋声或品秋情,选一个方面有侧重地研讨,组内形成共识,推举发言人全班交流。

生立即围成小圈热烈讨论起来。

十五分钟后,全班交流。

反思:案例中的教师把讨论题一呈现,就马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容易得出一边倒的结论。若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这样有“预热”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

有时我们会发现课堂讨论最短的仅仅两三分钟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难得收到实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还有老师在一节课上安排三道四次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活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令人怀疑。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7

典 型 例 题

(2012·苏锡常镇一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概括影响“行业巨头”运营的三方面重要因素。(不超过20个字)

曾经的行业巨头,对市场需求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2010年6月,拥有101年历史的通用汽车宣布进入破产重组轨道。与这些制造业巨头陨落的原因类似,曾作为互联网贵族的雅虎,亦因近10年在技术和媒体之间频繁摇摆不定,其市值与高峰时相比已跌去近80%。当然,在强调技术创新、专注消费体验的时代,老牌贵族转型成功亦屡见不鲜。这其中,在2000年出现巨亏10 亿美元之后,苹果开始迅速向电子消费娱乐产品转型,完成堪称经典的苹果转型四步曲。

错 答 列 举

错答一 傲视市场需求 强调技术创新 专注消费体验

错答二 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 消费体验

错答三 市场需求 抓产业重点 专注消费体验适时转型

错答四 市场 技术 转型

错因分析

--!> 错答一 没有弄清题目中提取概括的要求,“影响因素”包括积极的因素,也包括消极的影响。所以,该同学没有审清题目要求,使用了动宾结构的短语,导致答案中“傲视市场需求”属于消极因素,而后两个答案又属于积极因素。

错答二 该答案关注到了题干中的提取概括的要求,但没有弄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不够准确,混淆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文段中“当然,在强调技术创新、专注消费体验的时代”一句,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上文关于企业技术问题,领起下文以苹果为例的关乎企业转型的文字,“专注消费体验”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原因,语言的重心应该在后文企业转型的内容上。

错答三 该答案反映出该同学能准确地提取信息,但没能掌握概括的技巧。此类题目既要机巧地从原语段中抽取合适的词语,又要学会大胆地概括、压缩、重组文字,以保证答案的简洁,准确。

错答四 该答案给我们的最大的提醒就是,要学会根据字数要求来考虑答案的容量。本题要求不超过20字,那么答案基本上是在15字到20字这一区间内。而该答案中一共只有6个字,很明显答案不够丰满,要考虑继续充实。

--!>

正确答案

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 企业的定位与决策

--!>

例题分析

完成该题目首先要明确提取概括的要求,“影响行业巨头运营的三方面因素”,将“影响因素”作为提取的条件。其次,分析句意、梳理句间关系,准确表达。第一句话是以柯达为例,谈“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此点答案可在文中直接抽取。第二句以通用汽车为例过渡到同是行业巨头的雅虎,综合考虑“在技术和媒体之间频繁摇摆不定”一句和第四句中的“在强调技术创新、专注消费体验的时代”,可以得出结论,第二层影响因素谈的是“技术”而不是“媒体”。语段的最后一层举“苹果”正面用例,企业依据消费体验,及时转型,即企业要能积极定位,果断决策。

矫 正 方 案

完成此类题目可以采用“四步走”:

第一步,明要求明。

确题目中提取、筛选、概括的具体要求,包括筛选提取的条件、要点的数目、字数的限制等,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硬伤。

第二步,划层次。

寻找筛选区间,关注语段的表达方式。如果是议论类的,要辨清总论与分述的区别,如果是说明类的,要把握说明的角度和内容的变化。根据语意、标点、关联性词语进行合理分层,注意合并同类信息,保证答案不交叉、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步,辨主次。

对初选出来的信息进行甄别,根据提取概括要求和要点限制,留主舍次,去粗取精,保证答案简洁。语段中有些内容是对关键信息进行阐释、说明、补充或者拓展的,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第四步,巧表达。

答案组织要巧妙,或者直接抽取,为我所用;或是东挑西选,巧妙组合;或是综合句意,大胆概括;力求表达简洁、语意通畅、结构合理。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语段,概括“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要求不超过25个字。

经济繁荣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涣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分裂局面,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弛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就连“安史之乱”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灵感。

2. 阅读下面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大量新词与社会大变革相伴而生”的原因,要求不超过18个字。

语汇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如果单从现象上看,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汉代、南北朝、“五四”前后和解放初期,都是新词语出现的高峰期。为什么大量的新词会与社会的大变革相伴而生?这还需要细细辨析:先秦时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学说在相互辩难中,促成了大量新概念、新词语的产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五四”前后,西方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大量引进,新的政治、科技词语大量涌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方面的新词语尤为活跃,如“知识经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世贸规则”等等。物理学中的核裂变之际,各种微粒高速碰撞,产生新的微粒,语言现象与之类似。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新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上,而对如何上好复习课感到很困惑。在一个寻常的秋天早晨,一堂看似寻常的英语公开课,一次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让我懂得了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极不寻常的一页。这堂课就是金西湖老师上的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分发给每一组学生[4人一组]chart of survey,每人一张uncompleted reporter report和一张passage reading)

随着轻松自由地free talk揭开了本堂课的序幕。May I know your names?How are you?Where do you live?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金老师亲切的问候和自然的教态,很快打破了沉闷紧张的气氛。这是课前的热身活动,又为接下来要讨论的交通方式做铺垫。问完问题后,金老师微笑地说:“I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Can you ask me some questions?”由于老师做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语言又具极强的亲和力,学生们开始怦然心动,纷纷举手,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What’s your name?/ Where do you live?……问出了许多老师想要的答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等有生问到: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时,金老师笑着说:“I get to school by ……”但是她并没有直接回答出来,而是突然停下来,说到 Can you guess?于是学生纷纷举手猜测,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学生学过的交通方式,然而金老师并不满足于课内有限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吃得更饱,她课前让学生查阅其他的交通方式,于是像minibus,tricycle,racket等课外的单词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由于是复习课,为了摆脱教材条条框框的局限与束缚,使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使本单元知识点在交际中得到升华,金老师构建了一条主线,即围绕台风“桑美”对平阳和苍南的袭击,记者李建对平阳和苍南的采访展开。金老师首先在画面上呈现一张地图和李健的图片,然后引导说:“Two weeks ago,Lijian came to Wen Zhou,do you know why?”在学生的猜测中,最后屏幕出现马站,水头,墨城等灾后图片,导出Typhoon “Sangmei”,然后进一步问: “ Can he go to Mazhan by car?” 学生自然答到”No,he should by boat.”为了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点,金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uncompleted report of Lijian,让学生补全这篇报道。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Loves conquers all things!”此后金老师又引导说: “As a reporter,Lijian should go to many places,how does he go to different places?” 从而过渡到篇章阅读……

教学分析

1.从教师角度来看,金老师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环节围绕一条主线,环环相扣,过渡语自然,教师极具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一种轻松有序的氛围中有效地进行,同时金老师也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教材处理来看,本节课教学设计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实在、实用、实效。金老师的设计,找到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围绕记者李建和台风,巧设情境,同时也大胆地创改教材,即创造性地改进教学内容,跳出教材的圈圈,通过补全李建的报道,阅读短文,对话,采访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的高度;从学生角度看,金老师这节课操练面广,几乎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本课也恰当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