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8篇

时间:2023-01-25 12:27:20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升

中图分类号:G5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77-03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调节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培养的内容包括教师能否做到热爱教育、勇于创新、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热爱学生,侮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毋庸置疑,教师的道德情操、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修养对大学生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是高校常规工作的一项重要一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的状况的良莠,将直接影响学风、校风建设,影响高校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栋梁之才。

一、当今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虽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导致一些教师价值理念的功利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工作,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则相对 “弱化”;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只重教师的科研和学历,而忽视师德素质。以上三种主要因素导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失范、学术道德失范,未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许多高校师德建设与考核处于“空白”状态,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到位、注重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科学、监督激励恰当”的五个步骤,增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一)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关键在领导

高校党委要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学校、学院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把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 加强师德建设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宣传到位

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如通过广播、橱窗、板报、网络、甚至报纸,以及召开师德模范教工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渲染学先进、向道德模范教师看齐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可以使各级政府、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师德为先的观念,形成“政府从政策上对师德教育给予保障,学校为师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自觉参与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3]。

(三)师德建设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注重实效

高校坚持“德育为先”,重在“育人”理念,在师德培训内容上要讲求人文化,突出爱岗敬业、服务奉献、仁爱博爱、遵纪守法的精神,引导教师成为有强烈服务意识,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能模范的遵守法规法纪、校规校纪,能耐心地根据学生多样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信任情感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直到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机制,坚持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4]。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除了讲求内容,还要讲求方式方法:(1)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能力水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教师正确的决策水平,提高教师的能力。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由浅入深:一是可以引导性地开展师德自我诊断活动,即开展有周期性的师德修养小结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小结中崛起,在认识自我的同时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可以就某一事件的处理为载体,开展师德素质大讨论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群体目标,整体上提高师德素质;三是开展参观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师德素质较高的学校开展学习与交流,从学习中领略同行的境界,从比较中找到不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原有认知层面提高到运用层面,有利地促进了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良好师德素质的过程。(2)开展研究型活动,提高创造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理论的创新更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师德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看着旧书讲新课,有必要组织一线教师参与研究和开发活动,使师德素质的提升与开发成为教育发展的先锋。为此,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与创造的专题活动,通过对比职业规范与学校实际的出入,编辑富有特色的学校规章读本[5],体现学校生命,给教师一个明确的要求,以解决纯理论要求的问题。(3)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阵地,大力弘扬师德师风教育。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扬师德的主阵地。我们引导教师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四)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考核评价科学

师德的考核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师德考核评价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评估。因此,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6]。具体来说要做到:(1)明确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师德评价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师德的考核评价内容以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为主。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内容。(2)师德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可以操作。这就要求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方式,尽可能地量化、具体化评估指标。在师德考核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学生主评、教师自评、同行评、师德考核小组评等多个层次相结合的方式来定期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3)注重师德评价的实际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现行教师的各种评比、评优、晋升等工作,多是注重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出版多少部学术专著,完成多少项科研成果,而很少在意教师师德状况到底如何,更不要说把师德的好坏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其中。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师德建设工作现在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7]。

(五)优化师德建设监督激励机制,监督激励恰当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重视考核管理、监督保障以及激励的紧密联系,要强调行政约束与广泛监督、利益保障的协调一致。监督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具有调控、预防、补救、改进和提升的功能 [8]。强化监督激励机制,首先,必须有规范的师德行为标准。标准是监督的依据,没有规范的制度,就谈不上监督。其次,完善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学生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师德的监督组织机构,建立学校和院系监督机构,及时收集监督信息。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通过校园网、师德师风意见箱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让各方人士就师德建设自由发表意见,督促教师完成道德修养。第四,要做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师德建设的偏差,预防和补救违反师德的问题。师德监督激励强调“以人为本”,有效地运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感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建立健全师德的激励机制,必须要在师德践行的惩层面坚持客观公正、赏罚分明原则。客观公正就是要求奖惩即激励的标准要明确,一视同仁。在激励的强度上要根据社会转型期及广大教师要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以形成整体的激励效果。赏罚明,就是要求在惩罚或激励的执行层面,真正落实确实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践行师德行者,可以从职务升迁、职称评聘、生活待遇等方给予破格待遇,使其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增加续前进的动力;对于违反师德行为者,坚决给予处,以此产生警示作用,使其他教师也从中受到育[7]。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具有层面感和阶段性的课题。抓主线,重实践,稳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攻薄弱,重规范,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规范执教,严谨执教,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抓导向,重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支点;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执著追逐职业理想,默默坚持教书育人。这种境界,需要有教师个人的自律和修养,也必须有环境的导向和支撑。讲诚信,重激励,搭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制度规范,营造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氛围;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学校的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要关心、理解、教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好事的实际工作,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9]。

参考文献:

[1] 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2] 魏旭.论师德培养的内容及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7,(S1).

[3] 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2004,(4).

[4] 曾骊.师德建设的核心及其长效机制的立[J].教育与职业,2007,(35).

[5] 张宗基.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6] 刘文,王永章.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7] 哈斯也提・艾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2

[论文关键词]师德师风 内涵社会转型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整个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后现代的转型时期。转型即过渡,旧的尚未终结,新的正在形成。新旧交替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然而旧的观念、方法无法应对新的现实,行之有效的新观念、新方法却还没有成熟并深入人心。面对困境,最好的出路就是变革,即使新的思想、理念还不够强大,但以新代旧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整个社会正逐渐步入了转型时期。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其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了肯定,个体理性利益最大化正日渐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规则。其次,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人本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学以及个体哲学等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强调政治伦理、以集体至上的一元文化正演变为以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尊重个体合理需求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人”逐渐回到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最后,我国经济、文化等的变化,促使整个社会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利用个人崇拜、刻意神化权威来实现社会稳定与运转的做法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建基于信息透明、理性判断之上的法制社会正在成型。

我国社会的变化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学校教育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学历、教学水平历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入点,而在今天,伴随所谓“师德滑坡”现象的频繁发生,师德师风建设成了一大社会热点。勿庸置疑,教师形象的维护已刻不容缓。然而,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除了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还有一个方面同样不容忽视,即师德师风内涵的界定。因为,对一种道德规范而言,其内涵的确立是形成规范意识并遵守规范的前提。所以,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合理界定师德师风内涵,既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难点,更是当前我国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一、专业伦理和精神:师德师风内涵界定的本质基础

德,即品质和行为规范,风即作风、风格,二者相结合即行为规范和做事风格。由此推断,所谓师德师风,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呈现的品质和遵从的规范,及其稳定的做事风格。品质、规范、风格都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在态度、精神上的要求。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首先,师德师风的根本属性是教师从教的态度和精神,有别于教师的其他表现。在教师专业化早已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师德师风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师德师风即教师的专业伦理和精神,它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处于同一个层面,二者是并列关系。如果说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那么师德师风就是其“软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技能不够娴熟,往往会影响他在教学中所体现的主观态度和精神品质,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专业知能是影响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如果把专业技能也纳入师德师风的内涵,其结果只能是师德师风的泛化。其次,师德师风既然为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那么,它必然要与其他的伦理、规范相区别。师德师风“是专业的内在伦理规范要求,是具有教师工作专业性、独特性的道德要求”。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不能脱离教师专业的特点,不能将师德等同于一般的德行要求。具体说来,师德师风既要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和政治信仰明显不同,又要与一般的做人伦理相区别。如果用思想政治道德等取代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用思想政治上的要求来界定教师的专业道德内涵,其结果必然会模糊和淡化专业道德的特性。

二、教书与育人:师德师风内涵界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指的是行为活动起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一种人为规定的职业道德,从一开始,师德师风内涵的赋予就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奴隶社会晚期之前,教师与官员合二为一,即所谓“以吏为师”,师就是官。在“以礼治国”的时代,官要发号施令,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与运转,其前提是带头恪守各种伦理道德,即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治国安邦的政治目的就成了“官师”职业道德内涵赋予的主要价值取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师逐渐从官吏队伍中分离出来,成为自谋生活的“自由职业者”,师德师风也就从官德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了相对独立的职业道德。但由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强调伦理道德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作用,而教育正是伦理教化的最佳途径,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很倚重学校教育。正如《学记》中所言: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既然学校教育承担了如此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成了国家实现伦理政治的“工具”,正如荀子所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0教师被送上了神坛,成为社会伦理、礼仪的捍卫者和道德楷模,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仍然以社会政治伦理目的为其首要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

即便到了20世纪,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政治伦理至上的封闭型社会,

“神化”个人形象,人为树立各种“典型”,以形形色色的“学习运动”来引导国民积极“向善”,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师德师风内涵依然被政治伦理目的所左右,其标准被有意拔高而大大超出了职业道德的要求,“伟大”、“无私奉献”等理想化的字词成了师德师风的代名词。

今天,我国已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传统封闭型社会正向开放型社会转变,建立在信息透明基础之上的理性判断成了人们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以法治国”思想正逐步深入人心。虽然榜样力量仍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但法理精神才是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之源。对教师来说,师德师风内涵必须松开政治伦理的价值捆绑,必须“祛魅”回到专业道德的应有位置上。专业道德是由专业工作的对象、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性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是当前师德师风内涵界定的首要价值取向。师德师风的第一任务是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服务,“如果师德修养不能为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关系的实践活动带来效益,就有可能被人指责为是一种虚伪的说教。

三、主体与情境:师德师风内涵界定的原则

从某种程度看,职业是实现社会功能的“工具”,然而,职业的工具性不能遮蔽职业者的人性。师德师风是特定社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自然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师德师风的践行者却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师德师风内涵的界定必须考虑教师的主体性,要尊重教师个体的合理需求。同时,作为精神层面的德性,其内涵不可能凭空捏造,而应该与真实具体的情境相联系,应该反映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特征。

(一) 付出与回报对等原则

作为职业道德,师德师风与一般的公共道德规范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公共道德规范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即遵守公共道德是公民义务的一部分,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与之相对应,个体遵守公共道德所换取的权益也不可能超过一般公民权利的范畴。“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特别是在整个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很丰富的时代,职业首先是人的谋生手段,是个体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要合法途径。职业道德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确定的伦理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成了职业者工作付出的一部分,这种付出已经超出了公民义务的范围,不是一般公民权利所能补偿的,理应再得到相对等的回报。因此,师德师风具体要涵盖哪些内容,必须遵循付出与回报相对等的原则。如果不顾教师从社会得到的实际回报,一味偏重师德师风的社会性要求,片面强调教师对社会的奉献,那师德师风将始终停留在文字性的形式化层面上。“社会既不以教师为本,何以要求教师?片面要求教师恪守道德是不合适和不公正的”。

(二) 与时俱进原则

师德师风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社会变化对师德师风内涵的影响很大。反过来说,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应该审时度势,正视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方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以知识观为例,社会对什么是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看法、观点不同,对师德师风的要求就有差别。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所谓知识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规范,这种对知识的看法即德性知识观。在德性知识观影响下,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礼仪规范再原原本本地传给学生的活动。“中国传统教育以人伦道德为中心,以道德的完善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诸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德教成了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本人就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学生最直白的“教科书”。“对学生教育既然以德为主,自然相应地便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师德要求”。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技的传人,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占据了我国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德性知识观受到了知性知识观的巨大挑战。知性知识观认为,所谓知识应是隐藏于客观事物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由专家权威所发现,然后被少数知识分子所掌握。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就是把普适性的规律告诉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技能成了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教育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知识,还取决于有知识的教师愿不愿意给。有知识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学生能否学到尽量多的知识、技能要看教师的意愿和态度。因此,知性知识观影响下的学校教育,提倡教师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技能传给学生,在师德师风内涵上片面强调教师“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无私精神,而忽视了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所必需的合作品质。

当今,后现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后现代(人性)知识观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人性)知识观否认绝对的真理,消解知识权威,主张知识由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而成,知识具有偶然性、个体性和情境性。后现代(人性)知识观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创新知识的活动,知识的形成是师生视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的产物。由此可见,今天的教师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就需要具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和与学生真诚合作的态度。因此,除了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外,还要在师德师风内涵中纳入相应的宽容和合作精神等。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道德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空洞、乏味的理念和说教,而是建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基础上的一系列规范、准则”。师德师风内涵的界定,也应该与教师实际的教学生活联系起来。我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中、西代表了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三个等级。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教育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学校设施先进,师资队伍数量足、素质高、待遇好,因此,东部地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较强,学校对教师工作态度、专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自然就可以高一些。相反,在比较落后的西部(如贵州),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工作环境差,师资短缺且专业素质不高,教师待遇低,但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却大大超过了东部教师,不少教师一个人上两个甚至多个人的课,每周的课时动辄就是二三十节。对这些拿着微薄工资、整天疲于奔命的教师们来说,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勉为其难,如果还在态度、精神上提过高要求,那也只不过是一种空谈罢了。

总之,师德师风需要什么内容,能够纳入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自然不能与国家层面的基本规范相冲突,但可以有适当的变通。要以学校为主体,不同条件的学校在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上要有所区别。从全国范围来说,东、中、西三地区的学校应有所不同,在地区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也要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师德规范不切实际,或者‘高大全’,学校的愿望与教师群体的认识不能产生共鸣,将会使教师产生更多困惑”。

四、理想与现实:师德师风内涵界定的层次

“在现代社会,教师职业还是一个平凡的岗位,教师本人也是社会中的普通成员,他们的道德形成,既不能脱离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的道德基础,并不是每个教师的道德水平都能够成为表率,都能达到理想境界。因此,对当前我国师德师风内涵的界定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而应该体现出师德水平的层次体系,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现实性。根据对教师工作认识、态度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师德师风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责任、情感、信仰。

(一) 以责任为基础的层次

这个层次是为师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即做一名合格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即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维护教师群体的形象。具体而言,这个层次强调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不热爱教育工作,但不能玩忽职守、误人子弟;可以不热爱学生,但必须把个人的好恶排除在工作之外,尊重并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成长和进步负责。

(二) 以情感为基础的层次

这个层次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强调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即教师不是把教育工作只当成没有选择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需要投入个人感情的工作。教师的热情具体到其工作对象上,表现为对学生的爱。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这是因为,“爱生,就是要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只是学习上,而是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具体包含理解、宽容、关怀、给予、尊重、平等、责任等要素。这种爱不是无原则的宠人,也不是无目的的给予,而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所以,在原则上它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生并不排斥‘严’,某种程度上,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更为实在的爱”。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3

【关键词】 教师素质 师德师风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87-01

1 教师师德师风常见问题分析

关于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教育工作中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的原因,在职业看法方面产生思想矛盾,使得对待教育工作时不够认真和尽责。(2)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需要公正和耐心,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然而,很多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耐心,在教学态度方面缺乏公正性,使得某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譬如数学教学方面,由于学生数学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具有差异性,某些数学老师会偏爱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开小灶”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够重视,甚至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同学做对比,使其感到更加自卑。(3)学校在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以及道德水平等进行调查研究,对教师的思想动态掌握不足,也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很多关于解决教师思想道德问题的工作,都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利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案制定

2.1 师德师风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可达到以下的预期目标:(1)使得教师自觉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思想和行为上,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基本标杆,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整体性提高学校的师德师风综合水平。(2)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具有针对性特征,在开展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将针对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纠正,使得教师的形象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作为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的依据,换句话说,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案是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新时期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础框架,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基础。

2.2 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要点

笔者建议师德师风建设方案以一年为周期,分为6个阶段进行分解:(1)动员和启动阶段,在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目标确定之前,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活动方案的执行小组,根据学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在活动方案制定之后,召开动员大会,让全体教师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和必要性,同时利用局域网、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氛围的营造,并要求教师签字“师德师风建设的承诺书”,初步规范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2)组织和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贯穿整个执行方案的始末,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局颁发的师德师风建设材料,让教师按照材料中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教师形象。(3)问题探讨阶段,方案执行两个月之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方案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自查,教师对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汇报,对其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其次是方案的执行小组深入到教育基层,了解方案的执行情况,并找出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对于师德师风缺失的问题,要以典型来抓,并严肃处理损害学校声誉的教师;再次是以意见箱、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意见和建议,以便找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死角问题,从而找准问题的解决思路。(4)整改和提高的阶段,在找准师德师风的所有问题之后,在两个月时间内,针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提高,一方面是加强对教师的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管,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表彰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优秀教师,同时处理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5)总结阶段,通过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建设活动的总结,借此推广师德师风建设的先进经验,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氛围,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6)巩固阶段,根据方案执行的结果,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组织教师进行活动的交流,促进全体教师思想道德的进一步提升。

2.3 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保障措施

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落实,要加强各方面的措施保障:(1)以学校领导为核心,设立领导小组,对全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把关好方案相关的活动。(2)建立方案督查小组,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加入督查活动当中,通过电话、信箱等方式,提供给督查活动提出意见、建议和投诉的有效渠道,着力解决建设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队伍的形象。(3)立足于学校的实情,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是丰富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动内容,定时召开交流、研讨等会议,从而提出理论、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建议,另一方面是以考核为主要内容,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职业平台高低挂钩,使其自觉落实建设方案的内容。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教育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思想理念、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方可对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等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发展,促进整个教育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龙显成,彭斌,刘英.地方高师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年8期:58-60.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4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文明的行业新风,科学规范地带好班、上好课,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的日常行为,并使教师的行为有所依从,从而逐步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奉献为乐的一流的教师队伍,为创建特色名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内容:

根据上级教委要求,结合本园实际,确定我园教师师德培训方面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幼儿园要广泛通过幼儿园微信群、墙报板报,横幅等宣传形式,学习《指南》、《教师职业标准》。引导教师重视自身的修养,即选择教师就要全力倾注教育事业。通过宣传,使每个领导和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师德建设当成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来抓。切实提高教师行为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2.认真学习,增强责任感。

集中组织本园教师进行师德培训系统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为人师表、乐意奉献的良好道德观,做到爱岗敬业、礼貌待人,运用正确的儿童观面向孩子,以游戏化的形式与孩子宽松对话。全面贯彻执行《纲要》和《指南》精神。

3.正面引导,提高水平。

在师德建设活动中,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并做好学习和宣传工作。要宣传师德标兵事迹,组织教师向标兵看齐学习活动,形成人人讲求高尚师德,文明做人、礼仪待人的良好园风。

4.加强监督,奖惩并用。

(1)幼儿园将进一步强化检查监督机制,接待和受理师生和家长对师德师风方面的投诉和举报并严肃查处。

(2)幼儿园要开展学生评师德、家长评师德、社会评师德等评议活动。每年年终考核,进行一次师德师风的专项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记入教师个人考核档案。

(3)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要予以批评教育,评优、奖惩首先看师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零一八年三月

附:

培训内容具体安排

时间

培训内容

参与人

形式

3月

教师师德标准

全体教师

集体

4月

“两会”学习

全体教师

集体

5月

“两会”学习

全体教师

集体

6月

师德师风评议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5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 肖昊,成长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之内涵[j].学习月刊,2008(2)

[3] 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6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 肖昊,成长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之内涵[j].学习月刊,2008(2)

[3] 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7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着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师德师风具体内容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虽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导致一些教师价值理念的功利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工作,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则相对“弱化”;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只重教师的科研和学历,而忽视师德素质。以上三种主要因素导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失范、学术道德失范,未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许多高校师德建设与考核处于“空白”状态,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到位、注重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科学、监督激励恰当”的五个步骤,增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一)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关键在领导

高校党委要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学校、学院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把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师德建设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宣传到位

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如通过广播、橱窗、板报、网络、甚至报纸,以及召开师德模范教工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渲染学先进、向道德模范教师看齐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可以使各级政府、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师德为先的观念,形成“政府从政策上对师德教育给予保障,学校为师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自觉参与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3]。

(三)师德建设工作要讲求方式方法,注重实效

高校坚持“德育为先”,重在“育人”理念,在师德培训内容上要讲求人文化,突出爱岗敬业、服务奉献、仁爱博爱、遵纪守法的精神,引导教师成为有强烈服务意识,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能模范的遵守法规法纪、校规校纪,能耐心地根据学生多样的性格,用发展的眼光、信任情感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直到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机制,坚持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4]。在师德建设工作中除了讲求内容,还要讲求方式方法:(1)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能力水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教师正确的决策水平,提高教师的能力。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由浅入深:一是可以引导性地开展师德自我诊断活动,即开展有周期性的师德修养小结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小结中崛起,在认识自我的同时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可以就某一事件的处理为载体,开展师德素质大讨论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群体目标,整体上提高师德素质;三是开展参观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师德素质较高的学校开展学习与交流,从学习中领略同行的境界,从比较中找到不足……实践型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原有认知层面提高到运用层面,有利地促进了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良好师德素质的过程。(2)开展研究型活动,提高创造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理论的创新更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师德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看着旧书讲新课,有必要组织一线教师参与研究和开发活动,使师德素质的提升与开发成为教育发展的先锋。为此,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与创造的专题活动,通过对比职业规范与学校实际的出入,编辑富有特色的学校规章读本[5],体现学校生命,给教师一个明确的要求,以解决纯理论要求的问题。(3)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阵地,大力弘扬师德师风教育。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扬师德的主阵地。我们引导教师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四)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考核评价科学

师德的考核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师德考核评价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评估。因此,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6]。具体来说要做到:(1)明确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师德评价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师德的考核评价内容以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为主。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内容。(2)师德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可以操作。这就要求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方式,尽可能地量化、具体化评估指标。在师德考核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学生主评、教师自评、同行评、师德考核小组评等多个层次相结合的方式来定期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3)注重师德评价的实际效果和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现行教师的各种评比、评优、晋升等工作,多是注重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出版多少部学术专著,完成多少项科研成果,而很少在意教师师德状况到底如何,更不要说把师德的好坏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其中。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师德建设工作现在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7]。

(五)优化师德建设监督激励机制,监督激励恰当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重视考核管理、监督保障以及激励的紧密联系,要强调行政约束与广泛监督、利益保障的协调一致。监督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具有调控、预防、补救、改进和提升的功能[8]。强化监督激励机制,首先,必须有规范的师德行为标准。标准是监督的依据,没有规范的制度,就谈不上监督。其次,完善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学生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师德的监督组织机构,建立学校和院系监督机构,及时收集监督信息。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通过校园网、师德师风意见箱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让各方人士就师德建设自由发表意见,督促教师完成道德修养。第四,要做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师德建设的偏差,预防和补救违反师德的问题。师德监督激励强调“以人为本”,有效地运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感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建立健全师德的激励机制,必须要在师德践行的惩层面坚持客观公正、赏罚分明原则。客观公正就是要求奖惩即激励的标准要明确,一视同仁。在激励的强度上要根据社会转型期及广大教师要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以形成整体的激励效果。赏罚明,就是要求在惩罚或激励的执行层面,真正落实确实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践行师德行者,可以从职务升迁、职称评聘、生活待遇等方给予破格待遇,使其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增加续前进的动力;对于违反师德行为者,坚决给予处,以此产生警示作用,使其他教师也从中受到育[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