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师德主题论文8篇

时间:2022-03-03 01:18:24

师德主题论文

师德主题论文篇1

[关键词]师德培育 路径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01-02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文化上也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为主导,资本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文化价值、竞争文化价值等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格局。在这种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师德培育应该有新探索、新思路。本文就新形势下的师德培育拟提出如下新路径,以供学界商榷。

一、推进师德问题认知的“哥白尼式革命”,走师德建设与培育的辩证思维路径

受到初级阶段文化格局中的封建官文化遗毒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师德认知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单极思维定式的倾向性,其片面地认为师德问题是教师一方引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无关。师德下滑应该由一线教师负全部责任,解决师德问题的对象应单极定位于一线教师身上,所采取的措施也只是针对一线任课教师。师德实践是教师在自己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与学生、教育管理者、社会之间的多维度互动性活动。师德实践的结果与师德培育的成效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教育管理者、社会各界人士为客体,主、客体双方互动作用的结果,并非教师单方面所致。可见,师德的好坏,不单独取决于教师一方。在师德建设与培育的路径选择上,只针对教师尤其是一线任课教师的做法,只会导致师德培育走向歧途。

消除师德认知的单极思维定式,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方法论,正确认识师德实践的主客体结构与互动关系。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师德问题,就是要求我们以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魄力,转变师德认知观念,这是我们进行师德培育的认识论前提。在康德之前,欧洲哲学界关于认识论的研究,存在两大阵营:唯理论与经验论。经验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于感觉经验,经验之外不存在认识的客观必然性。唯理论则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一切正确认识都来自于人的理性思维。经验论、唯理论各执一端,争论不休。面对这种窘境,康德另辟新径,抛弃了将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对立起来的单极思维方法,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思维在“先验统觉”和“综合思维判断”中统一起来,在先验论基础上消除了经验论与唯理论对峙的局面,实现了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为马克思创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架起了桥梁。康德先验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开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为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创立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论方法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中起到了先导作用。新时期我们也应该让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师德认知问题上发挥其桥梁和先导作用,启发和引导学术界以康德认识论“哥白尼式革命”和马克思的实践主客体辩证法思想,重新建构师德认知体系,“彻底摒弃师德认知的单极思维,确立师德认知的辩证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和两点论的认识方法指导师德建设实践”,[1]揭开师德建设与培育困境背后的多元文化价值的面纱,走师德建设与培育的辩证思维路径。

二、重视和发挥规范价值的等位效应,营造师德培育公正、公平的规范环境

重视和发挥规范价值的等位效应,是新时期师德培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术界之所以提出规范价值的命题,是因为价值作为一种主体性现象,是实践主体个体对于实践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的个体主体性与人类主体性之间,当下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感性确定性与社会、文化规定的超越性之间,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紧张,这是价值问题本质复杂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主体性复杂性的一种表现。”[2]由于实践主体既可以是不同的个人,也可以是不同的利益群体、阶级和阶层,又由于不同的实践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必然导致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在谋求价值和价值评价标准的矛盾冲突。价值的主体间性凸显,规范价值担当着协调主体间价值冲突的重要角色。规范价值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标准,也是一种评价标准。同样,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与规范价值。师德的规范价值既是师德评价的标准,也是一定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标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各自都有自己的师德评价标准,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规范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一种普遍适用的师德价值规范。这种师德价值规范不能只有一线教师遵循,还要有教育教学管理者、学生、党政机构、社会团体共同遵守。师德规范作为一种价值规范,对师德实践的主客体,相关各方均有约束力。师德的规范价值就在于它的等位性,在师德规范的制定与遵循面前人人平等。为此,在师德规范、师德评价过程中,要力戒官本位和学生本位,要力争做到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等位。这种师德规范的等位性要体现在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师德规范的制定修改权、解释权、执行权、评价权均应在师德实践的各个相关方一律平等。完善教育教学法规,使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不被变通,并明确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师德责任与学生的学德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师德的规范价值,为师德培育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规范环境。

三、克服多元文化价值的负面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文化价值对师德培育的引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还存在着多种文化价值,新时期是一个“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格局。“一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文化价值,“多元”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价值、功利主义文化价值、竞争文化价值、封建主义等级文化价值、封建官文化价值”。[3]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历史推进作用,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们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些文化价值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价值规律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竞争现象已经随处可见。但是,竞争在政治生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一旦产生不正当竞争,则危害巨大。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业绩绩效考核等方面,如有不正当竞争产生,将直接影响到师德建设的成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功利主义颇有微词,其实极端功利主义不可取,适当的功利追求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师是人而不是神,追求物质利益应当予以肯定。不应该把正当的功利追求与师德高低联系起来,但是,个别教师把教育教学当作自己利欲熏心的工具,极端功利主义思想膨胀,这是我们应该加以抵制的。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当今师德建设造成了冲击。克服多元文化价值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价值的主导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导当今师德建设,使之成为师德实践的主客体各方都遵守的道德价值标准。

四、确立“以师为本”理念,以经济等位实现政治等位,消除师德下滑的经济土壤

由于官本位和官文化的影响,各级学校管理高度行政化,利益分配行政化不断加强,使个别教师只好以“钱数”与“分数”做交易,加重了师德建设的难度。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就是把教师看成是生活在现实的“分工”与“分配”关系中的人,消除物质利益分配行政化、身份化的倾向,以经济等位实现政治等位,铲除师德下滑的经济根源。

教师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不是离群索居的人。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关系最终归结为物质关系,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高低受到分工的制约,也受到由分工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4]分工包含着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等所有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在分工还不能被消除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争取生产资料占有的平等以及产品分配上的平等,就是要做到按劳分配,而不是以政治地位、官方身份的高低论分配。前者是以经济等位来实现政治地位的等位和社会地位的等位,后者则是以政治地位的不等,导致经济地位的不等,进而巩固特殊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努力争取做到按劳分配,消除按身份地位分配。

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以经济等位实现政治等位,就可以为师德培育提供物质保障,使师德养成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使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师德,建立在厚实的、坚固的经济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师德建设观。否则,一切师德培育与师德建设的做法,都是唯心主义的口号,不可能解决师德问题,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师德培育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宇,李世忠.师德建设困境的单极认知思维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4):86.

[2] 马俊峰. 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7(1):15.

师德主题论文篇2

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各基层党支部、各教学系(部):现将《关于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支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通知

抄报: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党委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20__年9月27日印发

共印50份

关于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

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__]1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推动我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师德水平,学校党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现对我校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的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校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对党和国家的奋斗历史和现实方针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较差,作风纪律松散,对教学工作抱应付态度,上课迟到、早退,随意变更教学时间,对教学内容不认真钻研,对教学方法不认真研究,个别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第二职业上;三是少数教师教科研水平不高,缺乏严谨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甚至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而非法剽窃;四是部分教师依法执教观念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收受学生礼物、搞分数与人情交易的情况;五是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的修养,缺乏以身作则的师表形象,上课吸烟,随意接听手机,个人仪表不整,形象不佳,举止粗俗。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健康成长,直接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到“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中来,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师德修养与素质提升相融合、师德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相衔接,坚持依法执教、依法管理,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书育人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明确目标,全面把握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意见》和《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精神,紧密围绕振兴抚顺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正师风,扬师德,树形象,铸师魂”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一专多能”技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做出新贡献。

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学校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树立一批教书育人的典型、警示一批行为失范的人员、建立一支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优良的师德风范,带动教学风气的根本好转,以教风带学风,办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同的教育。

三、精心部署,切实保证主题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共分为宣传发动、学习讨论、评议整改、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至9月30日为宣传发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机构,制订活动计划和方案,宣传“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的意义、要求和任务,开展师德讲座,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二阶段:从10月初至11月为学习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撰写师德论文,开展师德论文理论研讨活动。这个阶段是整个活动的重点。

第三阶段:从11月中旬开始至12月初为评议整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教师开展师德自我评价和民主评议,在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查摆不足,全体教职员工要根据评议意见进行整改,并签署师德承诺书。

第四阶段:从12月中旬至3月初为总结表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成效和经验,树立师德修养典型,评选出师德建设标兵,建立并完善正常化、制度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加强领导,促进全校师德水平的总体提升

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学校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关系学校全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基层党支部、各教学系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

学校成立“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薛晶玉、刘向军

副组长:吴忠华、张莉、王玉琢

成员:冯勇、霍丽芬、李凯声、杜成安、张秀洁、尹瑞雪

要形成学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工会、教务、人事、督导、宣传、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学校还相应建立师德建设考评组,建立教师师德建设档案,在评职、晋级等活动中实行“师德修养一票否决”。

2.认真抓好学习。在学习教育阶段要集中精力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全校教职员工系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模范教师的事迹。学习要有笔记、有心得体会,并结合学习内容撰写理论研讨论文,讨论抚顺师专师德标准。学校评选优秀师德建设论文,组织理论研讨会,促进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

3.积极开展活动。要把师德建设寓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让广大教职员工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 ,经受锻炼。开设师德讲座,教育广大教职员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达到修养师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交流经验的目的;开展师德建设理论研讨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检查师德行为,交流师德经验,培养选拔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掀起一个学标兵、创标兵、争标兵、当标兵的热潮。

4.严格师德考核。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师德建设具体标准,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签定师德承诺书,坚持每年度对教师进行一次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晋职、评优等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

师德主题论文篇3

做一名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我一生的追求。自1989年从镇江师范学校毕业至今,我已经在三尺讲台旁勤勉耕耘了将近二十年,我爱这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我更爱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能给学生“一桶水”,一直以来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2000年6月取得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大专文凭,2007年7月取得本科学历,还分别取得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中级》证书,《信息技术与教育》证书,《教育技术能力》证书,《普通话考试》合格证书等,2001年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至今已满七年。

自任职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尤其致力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和品德课题的研究,多年来,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并取得得教育教学的累累硕果,现将任小学高级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作为一名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党员老师,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在反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也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出全勤。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常常超负荷地工作,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二、教育工作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的“心灵导师”。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同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品德教育研究的老师,我深知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我坚持人性化管理,并有效地将班主任工作和品德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有机地整和起来,让品德学科的教学为班主任工作服务,也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来检验品德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一贯坚持做到:

1、人性管理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深知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更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所以,每接一个新班,我都先从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结合班级实际,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及奖惩制度,将班级制度自主化,让惩罚制度人性化,把德育教育的思想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个个都是集体的主人,这更是我自主管理班级的核心所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给学生一份能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岗位,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和更换,让每个学生都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体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班级管理的有效渠道,学生在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真实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了自己的点滴成功,以此更好地激励他们相互合作。有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再加上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班级的日常工作进入了自动化状态。

2、真情付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也是他们的大朋友,我用微笑、赞赏和宽容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主的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我还善于用一双慧眼,去识别每一颗“真金”,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成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尊,找到自信,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更能找到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

平时,我总是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存在的问题等,及时教育,加以鼓励,让学生能悦纳自我、体现自我、勇于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积淀,也让我的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我所教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正,均是校级、区级的先进集体,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所教的学生道德品质高尚、基础知识扎实、行为习惯规范、自主能力很强。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社会的肯定、家长的信赖和学生的喜爱。

三、教学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学校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应该是日常教学,而品德学科的教学又是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它其与他科目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并不能仅仅通过知识传授获得,而更应该“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学科的教学,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均获奖,还多次承担了市、区品德学科的公开教学工作,潜心于品德学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玩之中,促使学生高尚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德育教育开拓了又一片自由、广泛的空间。

充分挖掘品德学科的各类资源,发挥教育的功能,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在我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聘请了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请他们利用节假日、放学后、纪念日等时间,给孩子做讲座、谈感受,或者和孩子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相对落后的孩子而言,更是如同一场场及时雨,净化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2、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经区教研室的推荐,我很有幸地成为镇江市品德学科中心组的骨干成员,定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与品德学科的专家零距离的接触,走进品德教学名师的课堂,同行之间面对面地对话交流等等,这一切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既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让我在品德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看得更多,走得更远。多年来,我还一直担任学校品德学科的教研组长,组织开展学校这一学科的教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组长,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组织该学科的老师开展教研工作,并坚持在第一时间内把自己了解到的、学习到的最新专业理论和教研动态传递给本教研组的老师,和大家一起积极开展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

任现职以来,作为课题组长,我主持了学校品德学科部级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与2006年5月顺利结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参加了由镇江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

目前正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3、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学科的主力军。

四、工作业绩

1、个人荣誉

市义务教育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

市品德学科中心组骨干成员

区政府嘉奖

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先进个人

区青年骨干教师

区品德学科基地研究员

校品德学科教研组长

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

校师德标兵

校优秀教师

2、课堂教学

《我爱爷爷奶奶》

――获全国品德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爷爷奶奶好》

――参加市优质课的展示教学

《有多少人为了我》

――区级研究课

《思想家孔子》

――区级调研课

《祝你生日快乐》

――区级观摩课

《我爱爷爷奶奶》

――区级录像课观摩

《平安回家》

――区级教学研讨课

3、指导青年教师

指导张志霞老师参加市品德学科“新秀杯”评课获三等奖

指导袁萃老师参加区品生、品社赛课获一等奖

指导蔡红玉老师参加区品生赛课获二等奖

4、课题研究

参与全国“十五”教育教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小学综合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实验的研究,主持学校子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担任课题组组长,此课题已于2006年5月顺利结题

参加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5、论文、案例获奖和发表情况

(1)论文

《捕捉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节外生枝”》――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课堂与生活》――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节外生枝”也精彩》――获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体验教育――思品教学中的新理念》――获市论文评选三等奖

《让艺术走进品德教学的课堂》――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获区论文评选三等奖

(2)案例

《家里的烦心事》――获省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家里的烦心事》――获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规则是怎样来的》――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过新年》――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善待课堂质疑》――区案例评比一等奖

(3)发表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教参中

《我是志愿者》――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教参中

《我爱爷爷奶奶》――发表在《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学科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一书中

《镇江,我为你骄傲》――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镇江特产》――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可爱的家乡人》――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四大名旦》――被学校京剧校本课程录用

任现职以来,作为课题组长,我主持了学校品德学科部级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与2006年5月顺利结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参加了由镇江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

目前正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3、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学科的主力军。

四、工作业绩

1、个人荣誉

市义务教育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

市品德学科中心组骨干成员

区政府嘉奖

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先进个人

区青年骨干教师

区品德学科基地研究员

校品德学科教研组长

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

校师德标兵

校优秀教师

2、课堂教学

《我爱爷爷奶奶》

――获全国品德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爷爷奶奶好》

――参加市优质课的展示教学

《有多少人为了我》

――区级研究课

《思想家孔子》

――区级调研课

《祝你生日快乐》

――区级观摩课

《我爱爷爷奶奶》

――区级录像课观摩

《平安回家》

――区级教学研讨课

3、指导青年教师

指导张志霞老师参加市品德学科“新秀杯”评课获三等奖

指导袁萃老师参加区品生、品社赛课获一等奖

指导蔡红玉老师参加区品生赛课获二等奖

4、课题研究

参与全国“十五”教育教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小学综合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实验的研究,主持学校子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担任课题组组长,此课题已于2006年5月顺利结题

参加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5、论文、案例获奖和发表情况

(1)论文

《捕捉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节外生枝”》――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课堂与生活》――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节外生枝”也精彩》――获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体验教育――思品教学中的新理念》――获市论文评选三等奖

《让艺术走进品德教学的课堂》――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获区论文评选三等奖

(2)案例

《家里的烦心事》――获省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家里的烦心事》――获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规则是怎样来的》――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过新年》――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善待课堂质疑》――区案例评比一等奖

(3)发表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教参中

《我是志愿者》――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教参中

《我爱爷爷奶奶》――发表在《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学科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一书中

《镇江,我为你骄傲》――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镇江特产》――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师德主题论文篇4

一、活动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教职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推进我校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三、活动组织领导

1.成立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宣传动员

师德教育活动的通知及宣传提纲,利用板报、网络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设师德建设专栏,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推荐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四、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活动内容

1.安排职业道德专题讲座,观看录像《教师礼仪》。

2.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作师德教育专题报告。

3.采集本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事迹资料;以学校主要领导、教师为主要采访对象,谈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希望以及教师本人最崇尚的师德名言或如何做好教师的想法。

4.开展专题讨论。以科室及教研组为单位,以“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终身学习与师魂铸造”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为题,组织开展座谈、讨论,使每个教师都能明确完善自我的目标,制定履行职责的措施,站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前沿,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肩负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艰巨任务。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

5.征集师德教育优秀案例、论文。活动开展期间,向教职工征集优秀案例和师德建设论文,编辑湛江财贸学校师德建设优秀论文(案例)集。将优秀论文推荐上报。

6.制定师德先进评选条件,进行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

(二)活动要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发展,师德为先。全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我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学校党委提出的“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此项活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增强整体合力,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进行部署,各教研组要积极配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师德主题论文篇5

师德是教育行业不可缺少的职业道德,师范学院作为教师职业的教育者更是要注重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而如今大部分师范学院师德教育体制单一,出现师德效果不明显、不统一、不完美等多种问题。师德的缺失使教育行业混乱不堪,师范学院应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观念,通过校园活动提升师范生对教师行业的热爱,加强思想教育,完善自我,利用实践机会使师范生进行更有效的师德教育。

关键词

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路径

良好的师德是教育者从事教育行业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行业作为人们启蒙的第一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若是教师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学质量就会下降,会干扰学生今后的学习状态,甚至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误入歧途,严重者走向犯罪的道路。

1师德的含义

师德准确地说是一种职业道德,有关教师或从事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社会中人们的教育活动与教师职业道德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师德是教育行业的特殊职业要求,从各方面规定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方面去待人待物、解决问题、以德服人,为社会尽职尽责。

2师德教育的缺失现状

教师作为教育者,言行举止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学生成长道路的引导者,师德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也是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渐渐下滑,部分教师放松思想学习,不思进取,鼠目寸光,仅仅满足于取得的微小成绩,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满足于现状,忽略了终生学习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育行业作为“死工作”,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关注,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仅注重教学工作,有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漠不关心,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仅注重理论的传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对待犯错学生时甚至使用体罚等强制手段。更有无师德的教师,在校使用自己职位便利,对学校学生实行侵害,延寿县玉河乡村办小学中一教师对即将毕业的三名女孩进行猥亵,并且恐吓学生不准将此事告诉家长,经过教育部门与司法部门的介入,该教师已被拘捕。但是,尚未被发现的无良教师侵害学生的事件多不胜数,只有树立良好师德并且使教师遵守,才能保护学生不受侵犯。

3师范学院树立师德的意义

3.1有利于师范生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与个人道德结合统一的核心价值,在视察高校中曾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教育未来教师与教育者的国家机构,师范学院需要积极培育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在校师范生的影响。青少年继承着中国的希望与未来,而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更是背负着未来教育者的重任,在进入社会之前,应当以勤奋好学为前提、道德修养为基础,充分学习与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自身公民基本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只有先形成高于普通公民的基本道德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师范学院不单注重师范生文化课程方面的掌握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师范生的实际教育能力,只有具备了精湛的文化课程知识与实际授课能力才能更科学、完美、高效地在教育行业中崭露头角。

3.2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三观

人类的正确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经过调查,大多数师范生并不是依靠自我意愿进入师范学院读书,有的是高考失利错失其他高等院校,有的是根据父母意愿进入师范学院就读,有的是向往教师稳定的工作。作为今后的教育者,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朝着一个主体目标前进,这个目标便是对被教育者以身作则。因此,要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来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者只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对教育行业恪尽职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诚信友善、爱岗敬业。

3.3树立教育者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全国各地部分教师的“无德”行为,时代飞速发展,教育者作为万众瞩目的行业,信息通过网络等途径可以进行飞速传播,任何有关教育者的负面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为被教育者和监护人得知。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小学学生马国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算优异,但是一直活泼好动,从四年级开始马国军的父母发现马国军变得沉闷,经常躲在房间内哭,也问不出原因。马国军的父母向学校反映此事后,学校立刻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在某日班会课上,由于没有按照规定穿校服,被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连打几耳光,并且让他一直罚站到放学,校方经过调查虽然已将违规教师查办,但是马国军同学开始渐渐对学校形成恐惧感,开始厌学,并疏远班里的同学。由此可见,部分教师的“无德”行为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危害,更是给教育行业尤其对教师职业形象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培养师范生师德成为了维护教师形象的重要因素。师范生同样作为新时代青年,思想不够坚定,甚至有负面舆论压力,倘若在教育师范生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师德的教育,师范生便无法形成高尚的师德情操与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4师范学院师德养成的方法

4.1思想教育

培养师范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师范生师德信仰的过程。在教育中,要充分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的重要思想政治课程,将有关师德规范与思想工作的课程作为师范学生的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师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政治思想课的说服力与实际教育质量。在教学内容中,以“思想”为主体方略,将经典的思想理论通过讲解,深入师范生的内心当中,不仅要求师范生学习经典的思想理论,更要求师范生结合实际,将经典的思想理论通过实例深印在心底。在师范生的思想教育中,需要师范学院注重师范生的情感教育与信仰教育结合起来,灌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情景模拟、社会实践、主题探索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解与运用。要以建立教师崇高的信仰为前提,进行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活动、演讲比赛等等,结合师范生本身的师德素养,培养全校师范生的道德水平与职业道德,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知识掌握水平与实践授课能力。

4.2氛围影响

师范学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独有的文化代表,在师范院校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价值观与道德观,还能丰富自身校园生活,是师范院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余教育。在校园文化方面,学院可以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发展等方面充分提升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中的空间,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场所,也可以通过物质建设主题的校园活动使师范生亲自参与到校园建设的行动中,例如:树林中阅读地、校园文化角、文化宣传栏等设施等方面,不仅可以锻炼师范生的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在创造过程中提高师范生的品德素养,激起师范生对母校的爱护,提升师范生的审美价值。在建设物质场所后,校方应当担任精神文化传播方面的主角,通过开展校风师德等有关职业教育的活动,净化学院中的学习风气,让师范生在学习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后提升自我,让师范生有高尚的理想与追求理想的动力,优化师范生的教学风格,让师范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道德品质。学习风气的优化,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并且可以营造积极学习的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到下一代被教育者。

4.3实践体验

师范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院,要注重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我,将所学文化知识真正掌握,提升师范生道德素养。学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或者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师范生的综合教育能力,在校期间通过培养师范生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开展有关自主教学、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校园活动,从而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加强师范生的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为以后从事教育行业打下基础。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也是培养自我教育服务能力的方法,通过服务社会公民,降低了从事教育行业后与学生的沟通障碍,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活动或上岗实习,将所学文化知识与思想理论用于实践,从实际工作环境中体验出教师所需要继承的教育品德,形成适合自我的道德观念,利用参与社会服务与上岗实习的机会,加强自身品德教育,做到全面发展。

4.4完善自我

高校师范生作为今后的教育者,自身行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被教育者,因此,在校期间完善自我的教育职业道德成为师范生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在师范院校学习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我,在充分认识自我缺点的基础上,改进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树立目标、紧绷学习神经、吃苦耐劳、将失败化为前进的原力,保持优秀的学习动力。在政治思想上鉴定理念,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的学习,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入教育行业后,更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注重实践能力,如此才能做到谦虚严谨,艰苦好学,扎实地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

5结语

师德是师范生形成良好成长与发展基础的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道德水平,通过学校与社会等外部力量充分提高自我修养,提升职业认同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国家重要指导方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让自身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为中国下一代的新生力量的成长做出切实的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新力量。

作者:吴华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海,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4(2).

师德主题论文篇6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问题;原因

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1]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对高校学术价值观的养成与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一、师德师风的涵义

师德,即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首要要求与道德表现的概括。[2]师风是指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综上,高校师德师风即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3]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才轻德、师德师风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以致高校教师在大学精神、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科研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师德师风建设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等学校普遍能够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常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大多停留在交流、表彰等表面工作,多重视形式,却忽视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内涵。

2、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事实上,部分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只强调理论,却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看,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内容丰富庞杂,但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远未达到期望的效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理论得以实践,才能科学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尊重差异、张扬个性,使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与我们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一现象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高校,同样存在,且有逐渐增多之势。一部分高校教师过分追求权利主张、个性张扬,却忽略作为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做出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党规党纪和国家法规的事情。譬如,爱岗敬业意识不强、争先意识淡薄、学术腐败等。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对师德师风认知度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教师能否养成良好师德师风。师德师风认知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体对师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以及据此进行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评判。”[4]师德师风认知度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向前推进的关键内因。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教学和科研这两部分内容,而思想政治观念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则是次要的、虚的东西,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不会对自身的职称评聘、职务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做多了反而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虽是高校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却不是孤立存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放松理论学习,忽视对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消极现象就不能正确认识、自觉抵制,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就无法肩负起作为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

2、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和方向引导,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例如许多高校在教师考核、教育培训、职称评聘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过分强调的级别、数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多数高校教师背离了教师的本质;有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本末倒置,在教师职称晋级考核中重智轻德,对师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有的高校轻视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训制度贯彻不彻底,对高校教师放任自流,缺乏引导;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重学历,轻德行。可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上的不系统、不科学,都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部分缺失的重要原因。

尽管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但从整体情况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多数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党委组织部等部门都负部分监督管理的职能,但由于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师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决策不统一,政策执行不顺畅;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办法,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

3、某些社会不良因素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开放度不断提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已严重损害社会文明进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开放,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已经侵入高校内部,侵蚀着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一些高校教师思想混乱,甚至迷失了正确人生方向,人生理想过于趋向实际,幸福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价值判定标准过于注重金钱。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身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探索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是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为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需要深入挖掘“三严三实”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天然联系。

【参考文献】

[1]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新闻网,2014.09.10.

[2] 傅维利.师德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1.

师德主题论文篇7

首先,是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人员还拿不出多少成熟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影响学校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只能生吞活剥国家的道德教育指导方针和写在文件里的德育基本原则及其规范体系。其次,是教育者的形象不佳。按照教育规律,没有教育者的为人师表形象,教育者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就没有教育,德育教学更是这样。一种成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应始终是主导,被教育者是主体,主体是否愿意被主导,跟着主导走,重要的不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而是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身立教、言传身教。再次,是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机构和制度都不大健全,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作为道德理论教育,中职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中职德育必修课程进行的。这些课程由于其课程目标和标准的限制,涉及德育的内容实际上不很全面,并不能解决中职学生应当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一般来说,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都存在一定弊端,仅靠单独开设专门课程进行德育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德育问题是脱离其他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附加的内容,仅靠在各门课程中穿插德育理论内容,容易因教师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欠缺而无法将问题深入。

二、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作为改造学生的一种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和遵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原则,而且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课程的教学除了课堂讲解的方式以外,还必须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尝试在如下方法的结合中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演讲和客座演讲。教师可以用演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有关德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概况。例如,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的框架和模式,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等。教师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职业教育机构专职教师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联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实践情况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本校德育教师本身在抽象的德育理论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了解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相关理论。

第二,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某个德育主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记录讨论的情况并在全班做反馈报告。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辩论小组,设定一个辩论题目,让学生有时间收集相关的材料、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然后做一个正式的辩论。讨论和辩论都可以从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开始,例如温岭虐童案折射出新形势下幼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让学生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讨论和辩论也可以安排在每一部分政治理论的讲解之前进行,这样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讲解了德育理论以后,再让学生回顾以往的讨论、检讨和对照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强讨论的实际效果。

第三,角色扮演的情境训练和个人示范。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际案例,通过多人组合创式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所涉及的角色,像警察、肇事者、旁观路人、调查员等,从表情、服饰、姿态、礼貌用语、热情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考察和训练,并通过分组互相点评、教师点评等方式,纠正其不足之处并演示正确做法,是学生感受职业礼仪规范。教师也可以只提供案例事实的一个大概情况,以便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和设想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伦理问题,并大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富有创意的。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受教育者所在集体内的相互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和偏废的方面。凡是要求学生应当有的行为,教师本人应该首先具有这种行为,并且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活的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师、家长等人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

师德主题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内涵 路径 机制

项目基金:本文系云南省哲社教科规划一般项目“‘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与云南高校实践的研究”(AC14008)和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威廉姆斯道德运气观研究”(2014Y110)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这一概念首次被引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广泛引起了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做好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高校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日常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访谈部分在昆的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的建设和振兴之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讨论。

1 当代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

1.1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实现道德理想、培养人才,具体到高等教育事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立德”就是树立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或从道德角度看的品质。简言之,立德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强调“德”的重要性。《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今天这两个词合在了一起,“立德”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德”,而是为“树人”而“立德”,成为“树人”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强调“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1.2 高校实行“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大大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随之也出现了道德失范、核心价值观缺失等多种社会问题。

1.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带有全局性的普遍性的特质,它是在我国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恪守完成的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根本”二字体现了党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教育根本性质和规律的把握和揭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十”报告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既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又回答了教育领域长期在探究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显然具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

1.2.2 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才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德”,指人格品质、道德;“才”,指人的才能、特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注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可以针对少数人存在的对教育本性的模糊认识和对教育本质方向的迷失,提示我们清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对象和根本目的都是人,而不是其他。

1.2.3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邓小平、、等前几代党的领导人都对“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过深刻的阐述,在此不一一写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即当前高校应该义不容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不懈奋斗,有效推进事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向前发展。“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让广大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助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2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主要归结为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教育手段、途径、环境)四方面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各教育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有着各自的目标要求和规律特点。限于篇幅,在此只对前二方面要素进行分析。课题组主要选择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0所在昆高校进行走访,有针对性地访谈了学生、各级管理者、专业教师、服务(后勤)人员等,对“立德树人”有关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2.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师方面问题

整体来说,当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大部分教师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努力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各大高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但相对教学条件、水平、质量的提升来说,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1.1 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利意识严重

当前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速增,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教师过分地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个别教师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传统师德观受到冲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不够。比较常见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注重业务提升,但轻视思想建设,奉献意识不强。

2.1.2 重视理论学习,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多,其实际效果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使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检验和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因此,云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属于个性的问题。

2.1.3 注重教学任务,缺乏育人耐心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跟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惑。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当前云南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专职思政课教师或政工老师的责任,其他教师只要专注于教研即可,忽视了作为一位教师有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应该说,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2.1.4 管理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和梳理发现和其他省份高校一样,当前云南高校在教师的考核、聘任和晋升过程中,缺乏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只注重学历、科研和教学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忽视了师德师风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忽略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很显然,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直接导致师德师风考核标准的缺位或不明确。

2.2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学生方面问题

关于学生方面,既有个性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共性的问题。

2.2.1 对当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不足

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迥异性,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这一代年轻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问题:“90后”大学生充满自信,但好高骛远;思想上崇尚民主,维权意识强;个性独立,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热衷“非主流”,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性格上独立性强,生活抗压力能力弱;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行为物质性明显;热衷于虚拟网络,现实沟通能力欠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面对这些个性十足的“90后”大学生,云南高校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社会本位观,重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过度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

2.2.2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意识不足

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思想文化矛盾和冲突在校园中层出不穷,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也向精神生活中渗透,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意识,无视学生的思想诉求、心理欲望,内容缺失教育气息,不能启迪学生心智,造成了学生公德心缺乏,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此外,由于教学科研压力繁重等原因,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研上,逐渐脱离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树人的职责,无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

2.2.3 网络影响“立德树人”的“以人为本”

当代大学生每天网络浏览量很大,通过网络平台选课、评教、获取学习资料和阅读文献,方便快捷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但几乎没人在大量阅读专业经典,从网络上学生只能获得愉悦与放松,无法学习到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不足,缺乏对知识本真的追问和对创新能力的挑战。同时,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对于自控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3 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机制

综上所述,云南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共性的,当然也有一些个性问题。由此,我们常规性的策略除了思考“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同时还必须一并构建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这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3.1 云南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有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其中,课程是先导,实践是基础,文化是条件,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整体上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3.1.1 “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进而践行。“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也即需要我们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头脑。

3.1.2 “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实践育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当代“90后”大学生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和价值,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意见和新办法,达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的双重效应。此外,社会实践也是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这种意志又会成为推动“90后”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3.1.3 “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很显然,校园文化对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全国各大高校一直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的某种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很显然,当前云南高校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自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是文化育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云南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专职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以高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这三种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云南高校显然亦当如此。

3.2.1 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培训,尤其是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德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学生骨干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帮助一些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3.2.2 构建教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

“三育人”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是“三育人”工作机制的思想保证。要改变以前学生思想工作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的思想,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自身的原有工作职责及工作平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辅助人员等的育德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育德渗透到各个部门、各类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3.2.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舆论、实践和环境等进行教育。

总之,云南各大高校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部分,明确这三者在育人工作中的各自定位和分工,着手建立齐抓共管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上述三种机制的协作与沟通,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育人的大环境,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一言以蔽之,“立德树人”不仅是大学生的本职责任,也是云南高校的主要责任,更是云南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云南各大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清楚“立德树人”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创新“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和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矢志完成“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2] 孙雪峰,葛笑如.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9).

[3] 陈勇,陈蕾,陈晏.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4] 张先云.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内涵[J].高等职业教育,2011(4).

[5] 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书记校长论坛,2013(1).

[6] 田淑兰. 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 中国教 育报,2012-12-28(04).

[7] 杜玉波.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

[8] 张秋敏. 实践“成功德育” 坚持立德树人[J].北京教育,2010(1).

[9] 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l(4).

[10] 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03-25(16).

[11] 邱克. 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高校德育[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