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教免费论文8篇

时间:2022-03-24 04:22:41

中教免费论文

中教免费论文篇1

猜想是人类认识中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情况下猜想比较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大胆猜想,创造性的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不同内容,挖掘可供学生猜想的因素,创设猜想的情景,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尝试。

新课前猜想,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猜想运用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这个时候调动学生积极的猜想,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和推求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看有什么发现,再提出n边形的外角和的猜想,并引导学生验证,得出“n边形式外角和等于360°”,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中猜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首先可以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分别作正方形,然后演示教具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会猜测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随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后通过计算面积来进行验证。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还有新的拼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吗?学生很快就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兴趣也有了,学习也主动了。

经历猜想,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发展了学生的潜能。数学的学习,对学生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学习中不断演绎着猜想、发现、验证、再猜想、再验证,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最终学会学习的方法。 练习中猜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教学生的数学猜想,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切合实际的途径,既要在教材的内容和习题中给学生更多猜想的余地,也要注意在课堂采取发现式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解题训练、探讨数学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练习题的选择设计中,也应为学生的数学猜想提供机会。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填空,并通过观察、分析,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3=()=()2

1+3+5=()=()2

1+3+5+7=()=()2

1+3+5+7+9=()=()2

……

想一想:1+3+5+7+9+……+(2n-1)=?,学生可以通过探索、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规律。

猜想让人更加聪明,更具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去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学生的猜想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不论学生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都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合理地猜想,使学生更有信心,更好地发挥猜想,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猜想教学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猜想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教师应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他们勇于猜想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引导学生学会猜想,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正向猜想和反向猜想。正向猜想是根据已有知识,按照常规有序的探索新知识,是利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从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到让学生猜想圆心角是1度的扇形面积怎样计算,进而猜想圆心角为11度的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期这样学生对正向猜想就会比较自觉地进行。

反向猜想是指换个角度按常规相反的方向猜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环,要精心设计。

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才能确定它的普遍意义,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只有猜想没有验证是一种空想,把猜想和验证相结合,才能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中教免费论文篇2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

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中教免费论文篇3

多媒体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仪器难以突破的难点的一种手段。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和提高。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教材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集图、文、声、色等多种信息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运用多媒体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透镜成像作图是难点,我们通过多媒体,把光线通过透镜的瞬变的物理过程呈现出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3.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色并茂,形象鲜明,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用激光声伴随着光线延伸,附近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从而使教学结构更合理,使学生在娱乐中“消化”了关于“透镜”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现在学习和使用多媒体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

(1)选取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3)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可操作性原则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要符合科学性。

4.简约性原则

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要太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

5.艺术性原则

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使人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

6.适度运用原则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

7.适度信息量原则

中教免费论文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极限概念时,通过介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使学生了解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分段函数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缴纳办法,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眼、耳、脑、手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提问、板演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让学生多练习.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知识点的习题,使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具体超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此外,多提问、多板演都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中教免费论文篇5

一、2007年以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概况

“作好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都有一个基点,即前辈学者的学术积淀。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学术探索才会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效。”[1]关于2007年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研究态势,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1.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学位论文

笔者选择万方数据中国学位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国博士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题名”为检索项,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区间限定为2007~2009年,笔者经过认真核对两大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结果,除去两大数据库重复收录的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外,2007年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共计6篇(检索日期为2009年9月26日)。

2.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期刊论文

由于期刊具有的面比较广、周期比较短的特点,因此,它基本上能反映某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热点。基于此,笔者以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和万方数据库作为统计情报源,具体统计过程和结果分析如下:一是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收录的文献。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匹配方式为“精确”,检索时间区间限定为2007~2009年,结果为132项。二是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选择高级检索模式(具体设置如下:标题中包含“师范生免费教育”,关键词中包含“师范生”和“免费教育”,摘要中包含“师范生”和“免费教育”,发表/出版日期限定为2007~2009年,文献类型选择“期刊”,排序选择“相关度优先”),检索结果72项。剔除两数据库重复、一稿多发、主题不相关的论文,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有效文献为78篇。

3.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相关专著及科研信息

一是相关专著方面。笔者以中国国家馆藏目录为准,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检索词,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进行题目检索,发现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师范生免费教育问题的专著。二是科研信息方面。为了对2007年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科研项目有一个详细了解,笔者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科研基金检索”查询、网络搜索以及整理师范生免费教育研究期刊文献这三个途径来进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科研信息的检索,检索结果如下:(1)教育部2008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科教兴国战略视角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调查(项目编号:08JA88004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跟踪调查与政策建议(项目编号:07JC880023)。(3)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重点课题:师范生免费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二、2007年以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于2007年以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1.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回归的意义研究

黎婉勤指出,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第二,师范生免费教育将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第三,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全面持续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第四,师范生免费教育将为广大贫困家庭的学生带来希望和动力。[2]郭虹君认为,师范教育免费的意义体现为四个方面,即: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教育公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是缓解贫困生入学及就业压力的需要;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与先进国家缩小差距的需要。[3]李志杰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于解决贫困师范生的就学问题、保障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陆道坤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其一,赋予了教师教育体现社会公平的使命,提高了教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其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三,协议服务期办法的试行对以后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有着深远的意义。微观层面:其一,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实施从入口和出口两端优化了职前教师教育;其二,各校在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摸索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改革,有益于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成熟。[5]

2.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背景研究

任何一项政策的提出,都是基于特定的背景解决相关的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张彤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背景:人力资源开发及社会调控模式变迁是其时代背景;均衡发展及财政经济策略转变是其政府背景;招生就业挑战及教师教育演变是其机构背景。[6]徐献红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重新兴起的背景。[7]方增泉和孟大虎指出,当前我国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现实约束条件已截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转轨经济时期;第二,我国整体上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第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选择的自由应当得到相应保障。[8]

3.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原因研究

朱旭东认为,教师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师范教育的免费性。[9]金子祺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推行的社会原因。[10]刘桂芳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复归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即:外在原因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引导从教观。直接原因是提升教师职业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内在原因是树立教师职业权威,提高师资质量。[11]秦克铸和庞云凤[12]、周伟[13]从“师范生免费教育”后带来的冲击这一客观事实上论证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必要性。朱武卫认为,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四个方面的理由,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优化师范生源,提高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体现教育公益性,落实师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追求教育公平性、均等性,缓解大学生贫困现象的有效措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体现教育继承性,秉持师范教育优良传统的明智之举。[14]

4.关于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政策、理论和操作问题。郭文美和邓相花两位研究者指出:首先,从招生环节上看,招生机制如何确保所招学生就是有志于教育事业、适合从教的人还值得探索;其次,培养过程和就业结果如何确保协议落实还是个未知数;第三,培养模式的制定缺乏对农村中小学的针对性。[15]叶怀凡认为,当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录取制度、培养制度和就业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实践中的困惑。[16]李志杰认为,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是:第一,对非部属师范院校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第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不一定能享受政策优惠;第三,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职后保障成本太高;第四,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17]周伟指出,随着该政策的推行,还会存在以下的问题:免费师范生课程的设置要关注贫困地区教育的具体需要;要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基本功培训;要培养免费师范生开发当地教育资源的能力;免费师范生的“退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18]张玲和陈静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免费教育的学生入学、从教的选择、起点、过程与结果、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教育和权义方面引发的新不公平问题。[19]谭涛、李良和蒙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是实施范围狭窄、培养层次单一、缺乏质量保障体系和缺乏激励机制。[20]

5.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研究

方增泉、孟大虎和魏书亮认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要做到:处理好经费使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鼓励高校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处理好师范生进口的意向选择和出口的就业选择的关系,把好“进口”与“出口”;处理好不同层次师范生培养的关系,做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步设计;处理好政府、学校、银行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经费资助和追偿机制。政府要为中西部地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1]黎婉勤指出,为了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效果,同一所招收师范生的院校应该同时提供免费和收费两种选择;今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非重点师范院校。[22]练玉春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要先行,他从招生制度、培养制度和就业制度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并指出地方师范别成制度盲点。[3]孙锦明指出,有必要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就政策目标定位、政策方案设计、政策试点实施等方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设计加以更多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24]李志杰认为,应该把提高我国教师的待遇、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积极探索师范教育免费制度的多种模式作为切入点。[25]王新颖和许颖提出四点建议,即:科学宣传,合理定位;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经济待遇;扩展政策范围,惠及地方师范院校;完善政策设计方案,调整支教政策。[26]陆道坤指出,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约束机制,以增加违约成本遏制违约行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从情感上留住优质人;加强对服务期限的研究,制定细分化的服务时间段,更好发挥服务期制度的作用。[27]

三、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入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理论界在这一课题上的确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对今后该专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借鉴和启发作用,但同时既有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比如:第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意识薄弱。第二,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132篇文献中,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仅有19篇。第三,师范生免费教育问题研究的作者分布比较离散,核心作者不明显,系统研究的力度不够。为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重变奏和双向互动,笔者试就如何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深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1.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意识

实施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实践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政策、理论和操作问题。笔者建议:在今后这一专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一定要树立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切忌不分主次地平均用力,切忌从理论角度泛泛而谈,一定要抓住研究课题中与现实师范生免费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例如: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部属师范大学自身发展与协调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的发展空间问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和就业等具体制度构建与完善问题,社会、家庭、学生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认识与引导等问题。

2.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应当多样化

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研究之所以出现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单一。笔者认为,不仅可以从教育学学科的视角进行探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也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剖析。不仅可以从国家、社会等宏观层面上进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分析与设计,而且也可以从学校、学生、家庭等微观层面上来进行研究。只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真正实现了多样化,才可能有效地避免研究内容的低层次重复和研究视角的单一性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研究指导原则,进而增强理论成果的针对性、应用性和现实感。

3.加强系统研究的力度

这一课题专著检索结果为零的状况表明: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当然这一状况也与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周期还不够长有一定的关系。师范生免费教育问题作为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其涉及面十分广泛,是一个比较宏大的系统工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国内学术理论界不仅要大力解读、宣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同时更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系统性地探讨和研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力争尽早出现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系统性较强的研究报告或者专著,从而最终实现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这一根本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朱文通,把增强.《当代中国的“显学”》评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7(6):38.

[2][22]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3):24-28.

[3]郭虹君.师范生免费教育:一种理性回归[J].现代教育论丛,2007(10):10-12.

[4][17][25]李志杰.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8(1):69-72.

[5][27]陆道坤.试论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5-8.

[6]张彤.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分析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23-27.

[7]徐献红.从师范生免费教育谈现代教师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7):100-101.

[8]方增泉,孟大虎.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招生与就业制度设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114-118.

[9]朱旭东.为什么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J].中国教师,2007(6):4-5.

[10]金子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6):75-76.

[11]刘桂芳.新时期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复归的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8(7):78-79.

[12]秦克铸,庞云凤.取消“师范生免费教育”后带来的冲击[N].中国教育报,2007-03-24(3).

[13][18]周伟.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3):29-32.

[14]朱武卫.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四个理由[J].教育与职业,2008(14):170-171.

[15]郭文美,邓相花.我国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07(5):2-4.

[16]叶怀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理性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7(5):110-119.

[19]张玲,陈静.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4-137.

[20]谭涛,等.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8(6):54-56.

[21]方增泉,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7-03-03(3).

[23]练玉春.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要先行[N].光明日报,2007-04-16(5).

中教免费论文篇6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我的观点有一些不同。

比如说“免学费补助激发了中职学校生源竞争”,中职学校的生源大战早在免费政策之前就存在(上世纪末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低谷时生源大战激烈程度可能远甚于今日),所谓的抢生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抢学费,免费政策之后抢的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对学校而言并不能说后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即使目前的生源大战更加白热化,也不能草率地说是由于免费政策加剧的。再比如政府花了很多钱,中职学校却越来越多地承担“看护功能”,“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削弱”。可是职业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只是让青年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的技术或技能吗?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矫正不也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吗?政府把钱花在这方面不算浪费吧。

德国学者韦唐(Vedung)认为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目标达成模式,主要关注结果与政策目标是否一致;二是附带效果模式,即不仅关注预定目标,也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三是无目标模式,这一模式针对前两种模式过于重视“结果”――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不足而提出,即完全忽视评估标准和预定目标,只依赖于权力使用者的判断。按照这样的分类,案例的论调就经常在目标达成模式和无目标模式之间徘徊:对可以看出明确政策结果的现象采用目标达成评估模式,严厉批判那些目标以外的结果;对那些较为模糊的结果则采用无目标评估模式,倾向于把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弊端归因于免费政策的不良后果。

我认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不仅要关注钱从何而来、投给谁、怎样投、怎样监管等技术问题,更应该从更为宏大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体系构建的角度加以考察。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多数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九年制的免费公立教育;二战以后,这些国家又逐步实现了十二年制的免费公立教育。我们是否可以把免费中职教育看作中国开始十二年制免费公立教育的先声?如果立足于此,许多问题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首先,中职免费教育其实并不适于被看作一个财政资助项目,而应与教育事业费一样是政府正常的教育经费投入。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评估,每笔钱怎么用都需要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而后者则纳入正常的经费管理,成为学校总经费的组成部分,学校自行决定怎样使用经费。现在关于免费政策的讨论大多基于前一个认识,所以大家才热衷于讨论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必要性,职业教育界真正该讨论的问题是在保持免费政策的前提下如何推动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如果思考一下为什么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没有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就明白职业教育界把问题搞错了。

我们还需要特别分析一种说法:免费政策本身就是激励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手段,所以整个免费的经费都需要按照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按照目标达成评估模式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回到最早的实施免费政策的文件,即《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这份文件中促进社会公平才是明确标示的政策目标,至于职教吸引力,其表述是这样的:“在实行免学费政策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看来提升职教吸引力至少在文字上不是免费政策的初衷,所以通过否定职教吸引力的提升来否定免费政策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面免费政策既不是良药也不是劣药,它无须解决过多的问题,而只要能承担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改善社会公平的功能。

其次,对激励性资助进行明确界定。我们不否认免费政策中的部分资金可以归类于激励性资助,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中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西方国家免费政策中的交通、午餐补助等,都需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评估其使用效果。在职业教育中,确实也可以从整个免费的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激励学生选择特定专业、提升特定能力、完成特定社会服务,但将所有资金都变成“以奖代补”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个政府把基本的教育经费作为竞争性经费来使用。

中教免费论文篇7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中教免费论文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教育成本;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2-02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XJK012CZJ122)。

一、中职教育免学费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免费仅仅是因为“有利”和“财政可行”,那么其他非义务教育为何不实行免费?此外,如果中职教育免费是合理的,那么以往的中职教育收费又该如何理解?因此,仅仅从有利和财政可行的角度论证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是不够充分的,还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理论上,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定价,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学费越低。本文将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中职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否应该实行免学费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教育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它指出,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其消费价格越低;相反,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

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其定价密切相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该由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承担。教育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政府、学生和社会,因而教育成本也应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承担。如果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那么政府分担的比例应越大,而学生分担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当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其学费水平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属性与定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减缓,其产品属性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性弱化的同时公共性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减弱,而非竞争性正在增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高校扩张的挤压,加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而适龄人口又不断减少,我国中职教育开始面临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增加一个学生,不会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更不会因此挤占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转化为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私人性已经被软化,而公共性明显增强。

(2)中职教育受益范围变得更深更广,其“正外部性”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遍及全国的“技工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技工荒”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生和数百万高中生无法升学,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而发展中职教育有益于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合理分流。最后,职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就业,而且能使广大农村青年适应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

(3)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逐渐弱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是众多学子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私人收益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中职教育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其私人收益有所减弱。因此,它的私人产品属性被削弱了。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由收费向免费转型,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只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理论依据和根本动力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演变,即从准公共产品走向公共产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既是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相关理论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中职教育免学费促进了中职教育发展,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1)增强了中职教育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读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大学的教育模式也从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上大学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中职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难的局面,从而扩大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2]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由单一的体力型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国家埋单、机会均享这一举措,让每个社会成员免费享有,无论这个受教育者能力、成绩、家庭条件如何,都能够公平地接受到职业教育。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利益看,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扶持农村、优惠农民的补偿性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提升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中职免学费教育保障了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快速转移农村新增劳动人口,帮助农民走上靠专业技能创收增收的道路,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于扶贫支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解决好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因此,对中职教学实施免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平衡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