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8篇

时间:2022-01-30 14:10:47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Www.133229.CoM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论文联盟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4

 

一、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保费规模大幅攀升。2018年,XX人寿XX分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7亿元,较08年增长49.2%,在XX省内老六家寿险公司中增幅第一。在XX人寿全国系统保费贡献度4.8%,排名第7名。其中,个险新单保费收入8424万元,同比增长26.5%;银保新单保费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银险期缴新单保费收入1.7亿,同比增长137%;续期保费1.9亿元,同比增长138.3%。

2、考核指标全线达标。2018年,分公司个险标保年度计划达成率102.3%,系统排名第十一名。银保期缴保费1.7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145.8%,系统第四名;趸缴规模保费6.2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129%,系统第五名。银行保险于8月30日提前4个月成为系统内第三家趸期缴全面达成年度计划的分公司。个险13个月累计继续率84.4%,25个月累计继续率92.9%,银保13个月累计继续率92.2%,25个月累计继续率97.9%,全面达成总公司考核值。

3、业务结构调整明显。2018年,分公司新单业务中个人营销业务和银行保险期缴业务保费收入达2.55亿元,占新单总保费的40.2%,较去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分红险保费收入7.62亿元,占比71.2%,同比提高48%。

4、涌现出系统内优秀机构代表。在XX人寿全省12家中心支公司中,2018年涌现出3家全国三级机构前十大中支。分别为:XX中支,银行保险年度期缴保费达3645万元,列全国第二名;XX中支,银行保险年度趸缴规模保费1.6亿元,列全国第三名;XX中支,银行保险年度趸缴规模保费1.2亿元,列全国第四名。

5、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8年XX分公司全省个银险共计赔付1591件,赔付金额563.7万元,结案件数及赔付金额与去年同期增长21%、77%,完成年度鲜花探视住院报案客户530位,同比增长5.7倍。

二、2018年主要工作

1、紧扣上级单位经营方针,围绕年度经营主题,达成了各项工作目标。

在年初全省保险工作会议上,李迎春局长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努力实现XX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对全年保险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XX人寿XX分公司在认真学习领会保监局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总公司“抢抓机遇、专业经营、内涵发展、逆势成长”的主题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制定了“深化专业经营、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整体实力”的年度经营主题。全年在保监局和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密围绕以上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了年度预定目标。

2、坚持专业化经营,标准化运作,有效的业务推动模式初步形成。

个险方面,推广周单元经营,加大追踪力度,前置业务进度。通过一年的实施,每月前两周的业务进度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同时,推动标准部、组建设,引导团队做大做强。规范网点建设,提高机构星级标准。

银保方面,在渠道经营上坚持专业化、精细化,主渠道工行推进标准化网点建设塑核心竞争力,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了美誉度;邮储渠道相继推进提升营销力项目、PSM营销队伍共建项目,双方合作持续深入,期缴保费迅速突破。建行渠道以提升营销力项目育火种,双方合作起步顺畅。在内部业务追踪上,按照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原则,建立了会报体系、追踪体系,统一了职场布置,并确定机构、渠道、营业部、客户经理不同层级人员的工作标准及考核标准,实施差异化资源配置,实现有效激励。

续期业务方面,明确业务节奏,创新追踪模式。从年初起,保费部准确把握业务推动节点,明确单元经营节奏,随时了解业务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机构实地督导和月度四次视频追踪会掌控指标进度;提倡工作前置,由宽末冲刺型向当月高达成收费模式转变;针对个险25月短板,创新追踪模式,坚持专业化经营,制定“321”工程、“925”项目,重点推动三次保单的复效工作。采取“集体下乡集中拜访”不放弃每一个失效客户。定期召开全省新有续收“人庆生会”,明确人的续收利益,强化继续率对人的重要性。

3、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销售队伍体能得到提高。

个险人方面,从每日个险晨讯、每月人考试培训及新人岗前培训、每季业务经理轮训、拓展训练到顶尖高手的TOP2000培训,XX人寿以其上下高度一致的行动力,努力为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特别是今年6月上旬,XX人寿斥资3000万打造“才富”精英培养模式,仅XX分公司就创下了XX寿险行业单次培训规格最高、参训人员最多、会务组织最严密、课程内容最新颖的营销员培训。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公司2600余名人100%持证上岗,30%以上大专学历,月人均产能近6000元,是行业内平均水平的2倍。

银保客户经理方面,专业化训练队伍,09年在银保队伍中大力提倡“构建银保精英文化、打造银保精英团队”,分层级构建精英队伍,用文化凝聚人、用愿景引导人、用标准激励人,用支持成就人。通过建立新人制式化培养系统,加强对营业部经理、渠道经理培训,明确提高客户经理“三大能力”的培养方向,组建了一支在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及销售精英团队。公司474位银保客户经理,大专以上占比67%;月度人均产能趸交保费达12.4万,期交规模保费达3.3万,位居行业前列。

续收专员方面,面对全省续收队伍一半以上属于新人的现状,分公司保费部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包括岗前、衔接、养成、提升培训、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教材开发、月度制式的专题培训、形式多样的情景演练及绩优人员经典分享,帮助队伍垂直成长。通过三大流程加强保单过程管控、通过“一卡两志”提高拜访量、通过失效回访完善保单追踪环节。强有力的培训带来了销售队伍高绩效的达成。在职单继续率由年初的87%提升至目前92.3%,继续率“百分百”由年初的243人上升至目前的400余人,人的续收收入提升逾百万,全省专员的整体工资较08年人均提升1000元。

4、细化运营服务各项工作,客户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运营客服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问题和对象比较敏感,稍有闪失,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分公司运营服务部对全省运营服务人员明确职责,注重培训,严格考核,运营各项关键指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09年全省共处理运营作业30.1万件,受理咨诉8000余件,电话回访9.7万件,回访成功率99.6%。理赔简单核实件调查时效控制在2天内,两日无问题件理赔结案率达98%以上,电话回访工单结案率系统排名第一。

在具体工作上,2018年实现了新版保单年度报告设计及分发数据的处理,联合函件局进行新版保单年度报告的设计及年度报告分发数据的处理,使得保单年度报告按照机构、人是否在职、在职人所属营业部进行顺序打印,由人上门递送给客户,XX分公司成为系统内第一家实现按照所属人进行保单年度报告打印的机构,有效支持了业务一线的需求。持续进行标准化服务门店建设,统一全省服务标准、考核及服装,制作分公司客服中心欢迎牌,全天侯24小时受理客户业务投递,减少客户往返,提高客户满意度。在银险盈盛产品给付来临之际设计了生存给付宣传彩页,详细介绍了生存给付的渠道及领取材料,并介绍了自动给付的条件,较好的满足了客户经理及客户的需求。同时,针对VIP客户(期交保费达8万元及以上或趸交保费达100万元及以上的客户)开展附加值服务,赠送特色杂志及生日贺卡、蛋糕;通过制作《理赔之窗》季刊、理赔温馨慰问信、与合肥市电视台访谈、受益客户100%电话回访等形式扩大理赔宣传,密切关注手足口病、甲流感疫情等社会焦点事件,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对及时报案客户进行100%鲜花探视,取消定点医院限制,针对特殊群体提前给付保险金;配置血压计、血糖仪、体重身高测量仪及相关药品,为内外勤员工提供健康服务,在客户服务中心增设了晴雨伞架,体现了公司的人性化服务。

5、加强合规经营,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提高。

2018年,XX人寿XX分公司在反洗钱专项工作开展、收付费管理,反商业贿赂和反不正当交易,合规经营的宣导培训,内控制度的完善评估,年度稽核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风险管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全年在全省开展大型反洗钱工作的自查自纠和宣传培训各两次,制定了反洗钱工作指引,帮助各机构建立完善了反洗钱制度,梳理反洗钱操作流程,督促机构与当地人行保持良好的沟通汇报关系,积极参与当地人行开展的各项活动,芜湖、XX顺利通过当地人行反洗钱现场检查。

收付费管理上,按照XX保监局文件要求,控制保费金额单笔超过1000元的现金件。将转帐率纳入到续期收费员及各三级机构的重要考察指标中,建议客户将保费存至公司账户,收费员代客户开户等多种方法,努力提升转帐率。同时增加转帐渠道,在原有工行基础上,新增了农中建邮四大总对总转帐渠道,为实现零现金管理迈进了一步。严格付费审批制度、规范非常规退保流程、根据付费金额确定各层级领导的签字审批权限。

内控制度的评估及合规知识宣导培训上,分公司各部门梳理了公司成立五年来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对不完善的进行修正,对废除的予以清理,形成了分公司完整的内控制度汇编,给分支机构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并根据监管要求对内控制度的“三性”组织各部门进行评估打分。同时,及时对最新监管政策及总公司合规要求进行宣导,尤其针对10月1日后保监陆续下发的重要监管规定,分公司开展了专项新《保险法》宣传培训及知识竞赛,专门制作学习材料,组织相关岗位人员考试等,提高全员合规意识,确保全员学法、懂法、守法。

2018年,分公司配合集团对省公司、8家开业满一年以上的中心支公司进行了常规稽核,总体评价较上年有所提高。同时,在集团的统一要求下,分公司组织被稽核单位进行了稽核问题的逐项整改,确保稽核问题今后不再发生。

三、2019年工作计划

(一)业务计划

2019年,是XX人寿XX分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的首年,分公司将继续遵照XX保监局和XX人寿总公司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年计划总保费规模14.3亿元,其中,个险新单保费1.1亿,银保期缴保费2.6亿、趸缴保费6亿,新业务700万,续期保费4.5亿。

(二)重点工作

1、全力达成年度各项业务计划。

个险:明确全省各层级达标标准,推进达标建设。结合“135”配套组织发展培训和训练,“虎虎生威”组织发展荣誉体系的建立,加快组织发展。创新举办 “新型”至尊酒会(业务员+客户),大型主顾开拓活动,VIP精英客户团队活动,推出年度特别方案,打造“三高”团队。

银保:一是差异化经营渠道。对工行、邮储、建行、农行及其他渠道根据不同特点及在分公司的地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制定不同的目标平台,采取不同的推动模式、项目运作及产品策略,各个突破,全面开花。二是创新项目形式,全面开发银行客户。推动县级机构标准化建设。三是基础建设标准化。在银保金鹰会的运作,培训训练体系的建设、会议汇报体系、职场建设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系统推动。

新业务:完善电销中心组织架构,扩充电销人力。建立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新人育成体系,对入司新人进行分阶段的制式培训;增加线上人员的进阶培训。按照基本法明确每位线上人员的业绩目标,建立完善的报表体系,进行每日业绩追踪;坚持周单元经营和月度业务分析例会;加强现场通时、通次管理;适时推出阶段性、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加强质检管理,定期安排质检例会,进行优秀录音分享,同时针对录音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话术研讨,不断完善话术。结合总公司和地方监管部门的要求,对现有质检管理规定进行补充与完善。

2、继续加强品质管理,确保续期业务高质量的增长。

一是业务品质管控日常化。业务品质管控流程执行、强化,并建立评估体系;三级机构低继续率人新契约服务访谈追踪落实;客户资料维护流程推广;加强零现金管理,提升首续期转帐率。二是规范业务管理。业务管理基础流程重点监控(三大流程、区域化管理);加强退信管理、完善客户资料维护流程;细化专员目标管理,相对统一服务区域基准值。三是加大续收队伍建设。加大内勤培训力度,开展全省续收内勤内务技能提升培训班,综合技能提升培训班;确定季度培训主题,深化续收服务专员培训流程操作,优化岗前、衔接培训课件,组织新人养成培训;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四是完善督导体系运作。建立督导考核体系,追踪应收未收清单填写,推广二、三次保单追踪表管理;落实服务专员面访扣分制度;完善专员活动日志和主管经营日志,上门服务登记卡;精细化周单元达成,做好过程督导,细化专员周单元运作体系。

3、坚持诚信立司的管理理念,提升客户服务工作。

一是理赔管理,规范理赔作业流程,扩大理赔服务宣传,持续制作理赔之窗季刊,积极关注社会焦点事件,通过室外广场咨询、室内现场理赔等形式加强理赔宣传力度;积极关注理赔服务创新,提高客户理赔满意度。二是客服柜面管理,持续进行门店标准化建设;强化柜员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三级机构管理,加强对中支督核力度和督核频率,重点加强与各机构个、银险业务队伍的沟通;完善中支理赔调查、咨询申诉队伍的建设;持续进行机构运营每月KPI指标监控及预警;加强机构运营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四是持续举办第五届运营知识竞赛并配合个险和银险开展客服节。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5

1性别、年龄结构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382名医保系统在职人员当中男性168名,女性214名,男女比例约为1∶1.3,总体女性稍偏多一些,这与近些年管理人才多以女性偏多以及大多数女性进入中年后都会追求医疗保险管理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从年龄构成上看,最小21岁,最大60岁,在职人员年龄结构总体上分布较为合理(见表1),仅部分县区市的分布有所不均。

2学历构成

此次研究对1252名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在职人员的第一学历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79人,占6.31%;中专学历100人,占7.99%;大专学历443人,占35.38%;本科学历614人,占49.04%,比例最大;研究生学历16人,占1.28%,比例最小。由表2可见,大多数省级机构医保管理人员都达到本科学历;市级大中专比例有所增加,总体研究生学历相对偏少。这种比例与当前医保管理尚属于起步阶段有一定关系(见表2)。

3专业背景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中,是由医疗保险专业(含方向)毕业的仅有17人,占总数的1.80%;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有126人,占13.32%,由药学专业毕业的有45人,占4.76%,由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的有214人,占22.62%,由文秘(含中文类)专业毕业的有44人,占4.65%,由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毕业有95人,占10.04%,其它专业毕业的有405人,占总数的42.81%。这一结果从侧面表明了当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所涉及的专业面较为广泛且复杂

4职称结构

从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职称的统计结果上看(见表4),职称已评和未评比例接近1∶2,有618人(占65.33%)尚未评定任何职称,在328名已评定职称的职员中:初级职称141人,中级职称161人,副高级职称19人,正高级职称7人,初、中、高三级职称的比例约为5:6:1。且已评职称主要是医师、药师等医学类,经济师、会计师等经济类以及网络工程师等技术类专业技术职称。由前可知,目前我省医保人才中的职称比例不相协调,且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评聘对应职称,尤其是医保管理系列中没有属于其自身的一个固定职称评聘体系,以上种种现象都从某种程度上阻碍医保人才发展的绊脚石。

5培训情况

在医保相关培训方面,382名被调查者中有133人表示最近3年内参加了1~2次医疗保险相关培训,有64人表示参加了3~4次培训,有100人表示参加了5次及以上的培训,而仍有85人表示最近3年内从未参加过任何医保培训,所占比例见表5。而当问及职员认为所参加的医保相关培训与自身的实际需求是否相一致时,有353人认为二者相一致,占总数的92.41%,余下29人则表示所参加的医保相关培训与自身的实际需求培训或学习次数太少,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该比例占总数的72.25%。

6学历再教育需求

在学历再教育需求问题上,大部分被调查者(252人,65.97%)表示有学历再教育的需求,其中:有大专学历再教育需求的6人,占2.38%;有大学本科学历再教育需求的85人,占33.73%;有研究生学历再教育的113人,占44.84%;还有48人则表示有其他方式的继续再教育需求,占19.05%(见表6)。

问题

1学历构成不合理

从表2、3可以看出,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在职人员的学历大多集中在大专和本科阶段(本文将大专和本科学历视为中间层次学历),而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层次学历和高中及以下的低层次学历均占少数,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的人才比例大约为1∶57∶9,即高层次学历人才相对不足,而中间层次学历人才队伍又过于庞大。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保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逐年提高,在医疗保险理赔、核销、基金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过程中也将不断出现更加错综复杂的难题,这就需要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高学历医保人才来承担相应的工作。而平均每100名医保从业人员中仅1.48名研究生的这种高层次学历人才数量相对不足的局面,是不利于我省医疗保障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医疗保险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缺失

福建省的医保人才队伍中尚未形成独立的长效激励机制。首先,医保系统没有自己专门的职称评定体系,使得许多想进行职称评定的人员要么空等,要么转而评定其他系列的职称系列,这已成为阻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近些年医疗保险系统开始实行公务员编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保系统的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使得医保系统只有职务晋升这个单一的激励机制,职务晋升这种激励机制长时间的垄断存在,往往会让人养成惰性。因为一个科、一个处,晋升的职务往往就那么几个,也就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晋升为处长、科长,且晋升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员晋升空间十分局限。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挫伤了医疗保险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从事的工作中就难免有后顾之忧,这一矛盾若无法解决的话,医保人才的增值性也无从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保险管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3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医保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在于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在社会上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有继续教育或培训的需求。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不具备医疗保险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或技能的情况下,就开始从事医保工作的。但是,虽然调查中有六成以上人员表示自身有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再教育或其他的医保培训需求,可在实际中由于规范、系统的培训继续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了员工在走上了医保岗位后,仍然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培训或进修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医保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医保事业的发展。

建议

近些年,我国分别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几大文件政策,都从不同角度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的同时,也给医疗保险人才发展创造有利契机。

1确立我省医保人才专业复合化,探寻医保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化

医疗保险管理作为一项关系民生、影响群众健康权利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工作发展的逐步深入,政府应该逐渐转变思想,意识到医疗保险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而不能再像医保实施初期那样,因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就随意任用人员来做医保工作。首先出于当前医疗保险的工作性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医疗保险人才应属复合性人才,它可涵盖医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文秘、计算机等专业方面人才。建议应根据我省各县市(地区)医疗保险参保、基金稽核等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分配各单位医保工作人员(才)数目,出台相关文件政策,规范医保工作人员和医保管理对象二者数量上的比例,以此来进行招聘、任用、考核。另针对目前我省大多数地区出现的医保编制岗位不够的情况,还可建议参照我国深圳市的做法,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聘任一些接近本专业的兼职人员,以此缓解当前医疗保险工作强度大,实际需求量多的情况。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系统中的竞争激励体制

现今,我省医保系统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的,在人事编制中只有职务晋升这条单一的手段,致使缺乏一定竞争的激励手段,这是导致医保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医疗保险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如美国的医疗保险协会(HealthInsuranceAssociationofA-merica,HIAA)所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试[8],通过考试者评定一定的等级并与工资待遇相挂钩,以提高医疗保险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医保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也适应整个医疗保险人才合格体系建立的需要。另一方面,建议根据实际现状,可分“两条腿”走———即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同时进行,在系统内建立起一个更加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两条腿”走既可以有效执行医疗保险系统参公的政策,也让绝大多数医疗保险人才不会因为长期缺乏竞争激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保险人员消极怠工等不利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局面。

3加快医保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医保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机制

在医保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可分3个阶段:首先,依托我省各高校特别是医科类院校平台,增设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类相关课程,以此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医保管理、核销、基金测算等医保各项工作的初步认识。其次,建议省内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与医疗保险系统合作探索开设诸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等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医疗保险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再次,在条件、经验成熟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发展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进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高级人才,或者举办医保在职人员研究生班、短期高级医保人员培训班等。与此同时,这期间也要加强与欧美、台湾等先进医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吸收其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另外,针对当前我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大多在职人员均未接受过正规的医疗保险专业教育,用人单位应首先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6

关键词:保险培训;培训评估;评估目的;效果评估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78-011.保险业现状及保险培训在企业中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是外资垄断中国保险市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的几十年,整个保险业经历从萎缩到复苏,直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将进入全球竞争时代。

激烈的竞争伴随着员工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更高追求和渴望,培训有益于员工潜能的激发,在企业发展中也变得尤为重要。

1.1现代社会职业的竞争性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才能赢得一份满意的职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2保险培训是员工对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员工在选择一家企业时,不仅仅考虑眼前的薪金报酬,还非常看重这家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和机会。

1.3员工的潜能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来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迅速转化成企业共享的知识,而培训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有力手段。

因此,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其成败也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2.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保险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广泛研讨的重大课题。当前很多企业,存在只重视培训,忽视培训效果评估的现象,导致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因此在培训机制建立并实施之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保险培训评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能力,促建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培训前期评估和培训后期评估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2.1培训前期评估。培训者必须对培训的目的和内容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规划一般需要在每项培训前3个月开始进行,并成立一个培训项目小组,协调培训中的各项工作安排,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确保培训如期圆满地进行。

通常情况下,培训者创建一个培训班需要三个过程:

2.1.1培训班前期的需求调查,确定举办一个培训班的必要性;

2.1.2培训班的前期准备,比如说培训内容的确定,具体包括:培训参加人员、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及场地等的确定;

2.1.3培训班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培训方式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都须统筹计划运作。

2.2 培训后期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对培训结果进行衡量,是整个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提出的是,培训后期评估作为培训总结的一个方面往往会被忽略其重要性。这里也是笔者阐述的重点。

通常情况下,培训后期评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角色进行:

2.2.1从保险公司主办方进行评估。主办方评估又主要采取以下2种方式:

(1)培训结束以后对培训者的现场打分评价,对于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培训班,打分者对于授课老师印象已经模糊甚至可能混淆。个人建议可以在授课前将老师的资料发放到每位参训人员手中,该堂课程结束及时对授课老师打分评价,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2)从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对象的考试进行评估。个人认为这个方式有利有弊。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持续多年,国家也是看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所以在倡导素质教育。培训学员不是奔着学东西来参加培训而是抱着通过考试的心态在学习,学员上课不听讲,只看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这样根本达不到培训效果。对于保险技能型的培训,个人认为,训后通关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个只是针对讲师或者说销售一线的人员来说。训后通关属于实战模拟,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攻克或者解答。学员的培训总结也有助于主办方对此次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确定是否达到培训目的。

2.2.2从保险公司协办方进行评估。主要从培训教学服务,客房服务以及餐饮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培训教学服务包括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客房服务包括服务态度及质量,客房环境卫生;餐饮服务包括菜式、品种搭配是否合理,饭菜口味满意度,餐饮卫生情况等。这对提高协办方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2.3从学员方面进行评估。对于保险培训评估分析,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效果"二字: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培训技能转换效果、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首先,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保险培训属于成人培训,成人培训有时间短,专业性强,达到效果快三个特点。来我院进行保险理论知识学习的学员,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保险基层销售人员,这一类其实是最不容忽视理论知识培训的人员。最开始的保险销售对于销售人员没有任何的要求,从而导致保险市场混乱,销售误导严重等问题。通过保险理论知识的学习,塑造保险职业经理人的形象,更能体现出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及专业性,从而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和地位。二是保险管理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起到树立公司为学习型企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监管政策的导向。其次,培训技能转换效果,保险销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销售过程中,正确把握客户心理,带给客户最大的保障这才是一个具有技能型的销售人才。最后是,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也是我们举办培训班的最终目的。通过培训可塑造职业经理人的形象,体现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7

 

关键词:保险 素质教育 从业人员 

 

随着保费收入的日益增加,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日益增多,随着从业人员数量的日益倍增,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业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职业行为内在基础的品质。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 

2.当前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地市级保险公司存在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偏低。据统计,美国每101人中就有1人从事保险工作;我国台湾保险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达1%。而我国国内保险企业虽然目前共有从业人员215多万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0.15%。与美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淡漠,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对5000位消费者的调查中,20.3%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较差,3800位消费者中,10.2%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诚信度不高,23.5%的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满意。 

(3)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全国185万多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且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 

(4)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全国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中,精算、投资、核保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匹配。目前保险业中最紧缺的人才依次是中高级专业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决策人才和精算类人才;保险核保类、产品研发类、培训类及财务高级分析类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难度。 

3.加强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保险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诚信服务水平,培养一支服务诚信、专业过硬、社会形象良好的保险从业队伍,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要依靠各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加强队伍的诚信教育,加强管控,注意在经营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保险工作,廉洁奉公,严守党纪、政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奉献精神。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制定地市分公司领导干部竞聘上岗暂行办法等考核管理制度,开展地市分公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加强保险从业队伍的文化建设,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3)全面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及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社会保险中的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社会保险理论知识,深入掌握本部门业务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理论、现行法律法规条文,并对本部门业务对应的社会保险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一般掌握与本部门业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组织开展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基本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学科知识。 

(4)建立辅导机制,强化员工绩效考核。树立新的人才观,确立大保险教育观。以多元的人才结构取代单纯的专业人才。按照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员工的培养辅导工作。各级管理者应制定员工培养辅导计划,

[1] [2] 

定期记录详细辅导情况,进行辅导谈话,确保辅导效果,辅导培养情况纳入个人年度业绩目标合同。

()以继续教育培训为载体,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是事关保险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 

)建立在职自主学习机制。在内部网站开辟“学习园地”,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权威的专业资格考试,并对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学历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员工自主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员工分类培训制度。对不同岗位级别员工,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针对新入司员工,及时开展岗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公司工作要求,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按照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分别实施培训班、业务分析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组织其参加总公司举办的经营管理培训班;每年结合分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具体工作情况,组织至期经营决策岗位人员进修班;借助培训机构或“卫星远程培训”方式,选择知名教授或经济学家的专题课程,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到场听课。 

()要有行业性的从业人员最低准入要求以及诚信制度保证。从业人员最低准入要求包括两个环节:初次进入这个行业时要取得监管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要靠继续教育制度。引进社会资源来强化寿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并规范保险职业技能教育。保险业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多数从业人员承担着一般性的保险营销工作或者代办业务,他们应当主要通过保险职业技能教育途径培养出来。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精英培训计划。在实施保险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时,应当特别重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险行业协会普遍具有培训的功能,保险行业协会又通常是有经验的、有资历的专业人士集中的机构,承担起培训精英的任务。 

()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本领。端正员工服务思想。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组织员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员工的从业理念和思想境界,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树立服务理念,优化服务环境。积极配合服务电话,及时认真地解决转来的各种咨询、投诉等来信来电,同时又设立公司的投诉电话,受理客户申请,提供咨询、查询、投诉、理赔报案、保单挂失、客户回访等服务;柜面服务人员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服务礼仪,用专业和真诚感动客户。 

保险培训总结体会篇8

2005年11月,保监会派员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澳大利亚保险集团公司、澳大利亚OAMPS保险经纪公司等机构,重点考察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以及保险职业教育培训情况。

一、澳大利亚保险市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保险市场基本情况。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共有人口2020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043亿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5.8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4万澳元。澳大利亚保险业比较发达。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为558亿澳元,世界排名第12位;保险密度2762澳元,排名第14位;保险深度8.03%,排名第17位。

寿险市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共有37家寿险公司,管理的资产约为2077亿澳元,保费收入为350亿澳元。养老金业务占寿险公司资产的87%,占寿险总保费的86%,其他份额为普通业务。约26%的养老金资产是以寿险保单形式持有的。趸交业务占寿险保费的80%,其中大部分为与养老金相关的产品。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占寿险总资产的40%,新单业务保费的45%,总保费的43%。外资寿险公司占总保费的31%。

财产险市场。截至2005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共有财产保险公司133家,净保费收入为211亿澳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财险市场净损失率为62%,比上年同期增长58%。净承保综合赔付率为86%。税后净利润为51亿澳元。财产险公司总资产为801亿澳元,总负债为560亿澳元,净资产为 241亿澳元。

(二)保险市场主要特点。

一是保险市场集中度高。少数保险公司通过购并和重组,实现集团化经营,占据保险市场大部分份额。截至2004年底,前3大保险集团占寿险保费收入的58%,前10大保险集团更是高达90%。截至2005年6月,澳大利亚前5大保险集团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0%,投资收入的67%,总资产的63%。

二是保险产品多样化,非传统型产品比重高。澳大利亚社会福利水平高,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在保险需求上对传统产品需求较少,而对投资理财类产品需求广泛。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的寿险保费中,投资类产品占73.4%(其中投资连结产品为60%,投资型分配年金为7%,投资连结账户型产品占6.4%),风险型保费占12.7%,其他类型年金占11.4%,传统型产品约占2%,非投连型分配年金占0.5%。

三是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亚有保险经纪公司50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不仅提供保险销售服务,而且具有开发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融资的功能。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开发产品、进行保费融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澳大利亚法律不禁止保险人投资保险经纪公司,但保险人向保险经纪公司的投资超过14.9%时,应向监管机关报告。不过目前在澳大利亚由保险人全资拥有的保险经纪公司很少,主要是因为此类保险经纪人的身份很难得到其他保险公司的认同。

四是监管部门重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澳大利亚保险监管部门除对强制性险种的手续费率有规定外,如雇员赔偿保险的手续费率为5%,汽车意外伤害保险的手续费率为10%,对其他险种的手续费率没有限制,完全由市场调节,税务部门允许手续费全部进成本。市场竞争使各家保险公司的手续费率大体相当,如车险手续费率总体水平为15%左右。同时,保险消费者有权了解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高低,消费者的监督使保险交易保持了较高的透明度。

五是购并和重组是保险企业扩张的有效途径。IAG是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大的财产险集团,旗下共有7个子公司,但70年前该公司只是一个向道路救援服务会员提供汽车保险的互助社。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收购和重组,IAG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公司。

六是保险行业协会发挥了较大作用。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保险行业协会——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共有58家会员,会员业务占行业的90%以上。该理事会在维护会员利益和为政府分忧解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在过去费率统一时,主要协调各家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费率放开后,主要代表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协调有关政策。

二、澳大利亚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大利亚的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由保险协会或学会组织推动的。澳大利亚主要有四家保险行业组织,即: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投资和金融服务协会、全国保险中介人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这里重点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ANZIIIF,以下简称澳新学会)。

澳新学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屈一指的保险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位授予培训计划和会员资格考试制度。该学会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保险学会和新西兰保险学会基础上合并而成,目前有合格会员11794名,在各州和领地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在新西兰)都设有分支机构办公室。

澳新学会授予学位的保险培训计划。包括非寿险、寿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财务规划。其毕业生可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申请修读本科、硕士和 MBA课程。此外,澳新学会还设计了“继续职业发展计划”,所有会员可以自愿选修。澳新学会各分支机构每年为会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组织社会活动超过200次。此外,学会确立了保险业员工需要的核心能力标准,促使其他提供保险教育的机构据此重新规划教育和培训方案,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方案以确定员工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澳新学会的保险学会会员资格考试制度。澳新学会开办的会员资格考试是为保险、金融界人士开办的一种专业考试。该项资格考试分为财产保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和人寿保险四大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财产保险准会员考试课程包括服务消费者、保险法与监管、保险产品、核保引论、理赔。保险经纪准会员考试包括经纪环境、风险管理与经纪人、管理经纪业务、经纪程序与实务、管理客户服务。损失理算会员考试包括损失理算原理和实务、理算协调、准备损失理算报告、财产保险损失理算、意外险损失理算、组织管理6门必修课和其他2门选修课。人寿保险准会员考试包括人寿保险核保、应用人寿保险法、精算基础与报告、人寿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营销组织、退休金保单与实务引论。

三、启示与建议

(一)集团化经营必须注重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建设。集团化要达到高效率,其前提条件是集团公司拥有强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目前,我国共有6家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的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在加强保险公司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应将保险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与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公司治理富有效率、内部控制严密、竞争力强的保险企业集团。

(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保险人才、促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澳新学会的发展历程显示了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还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存在一些保险职业培训机构,但大都实力较弱,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应借鉴国外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实际,采取“监管部门推动、行业组织主办、保险公司参与”的模式,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引进和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保险考试培训中心,负责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的培训。

(三)保险经营应因地制宜,适时拓展业务领域。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保险需求呈现多层次、差异大的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居民对理财类保险产品需求较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对传统型的低保费、高保障的风险型保险产品需求较大。同时,随着社会养老、医疗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保险企业在开发保险产品和制定市场开拓战略时,应找准市场切入点,没有必要盲目跟风,丧失经营特色。

(四)大力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发展保险中介有利于提高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推进保险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经营,支持和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允许保险经纪公司开发和设计保险新产品,提供保费融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保险和保险公估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引进资金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经营记录良好的外资保险和公估机构,促进保险中介市场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保险专业中介从业人员的持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尝试建立“保险经纪师”、“保险公估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