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交通环保论文8篇

时间:2022-03-05 07:08:18

交通环保论文

交通环保论文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设计,重要因素,相关因素

 

0引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2.2城市道路的美学特色设计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2.3交叉口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3结语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杨晓光,等.大型环交交通改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

交通环保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设计,重要因素,相关因素

 

0引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2.2城市道路的美学特色设计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2.3交叉口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3结语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杨晓光,等.大型环交交通改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

交通环保论文篇3

【关键词】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增加国有交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有交通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研究。

一、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主要是指将交易涉及到的资金耗费引入产权分析的范畴,证明了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是企业运行和交易产生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减少交易的资金耗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该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包括了从归属权、转让权到使用权等内容在内的企业权利。因此,完整的产权制度理论应是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产权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是产权界定制度。该制度是明确市场主体的重要理论支持,只有明确界定相关的产权,保证职责和义务的落实,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秩序,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制度理论。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层面来说,这里的企业制度理论课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明确和保障企业运行活动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财产权利和相关的基本权益的标准。二是企业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行为的理论体系,也是最为基础的规范之一。其范围包含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三是企业组织制度,主要用于对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等进行规范,其对企业相关的职能划分和责任落实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二、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使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经济主体。在产权改革之后,企业拥有了单独从事民事活动的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活动的开展条件,进而促进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交通企业与其他私有企业不同,在经历产权改革之后,企业具备了独立的财产权。这意味着国有交通企业能够进行独立的投资活动,使得融资行为和资产规划行为逐渐合法化,也是给予企业更多的资产分配的权利和渠道。

三、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产权制度的完善,首要任务即是明确产权改革的职能划归,在实际改革中强化产权的界定。从目前的体制环境来看,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限制,并且管理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的管理角度上,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程序,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促进国有交通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有将企业的相关体制进行调整和改进,突破传统产权制度的桎梏,避免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才能充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而采取针对性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创造完善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持。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法律环境的完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出资人法律地位的健全。这一措施主要为了保证相关人员的基本权益。法律地位的变化,有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投资的增加。二是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化。法制化的企业管理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的秩序,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将企业个部门的职责具体落实,即明确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总之,国有交通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的法律环境、科学的内部管理,以及合法的运行框架是交通企业发展重要的前提。

四、结束语

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市场变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完善的法律环境的构建,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充分完善其所需要的条件,能够为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全的环境,进而保障国有交通企业的基本发展权益,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文博,王荣党.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18-19+54.

交通环保论文篇4

关键词:公路交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就新疆而言:目前全疆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6万公里。

新疆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如此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必将会对给公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及景观环境带来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是以“公路工程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调节与控制其对立统一关系。随着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公路等级提高,人们对公路路域环境的要求也必须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应是首要考虑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各阶段都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l、公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严格把关,分析和预测公路建设对景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1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不但应提出公路建设的规模,主要控制点,公路等级等对项目进行概略的设计和估算。还要简要评价公路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和环境噪音影响。

1.2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但要对公路工程进行简要设计和估算,还要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还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项目从环境方面作可行性研究,首先从环保角度出发评价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对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公路建设将可能对沿线环境产生那些不利的影响。其次提出必要的环保措施,使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预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公路沿线发展规划提出环境保护的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为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中的环保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按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它对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一票否决作用。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确定后,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应把公路主体设计与环保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满足路线设计规范的条件下,调查路线线位和高程,注意沿线的地形、植被特征及原有土体的面层结构,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注意公路线形、立体交叉口形式及收费站、服务区的结构物与周围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融合,满足公路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还必须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进行设计。按照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结合的设计原则,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景观保护利用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文件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篇章,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景观与绿化设计,提出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弥补和改造措施。科技论文,公路交通。。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2.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应考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影响、资源利用的影响、景观环境的影响。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调查、收集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等社会环境及其远景发展规划,并进行综合分析,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立足于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利用,使公路建设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2.2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包括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农业土壤与农作物中铅含量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包括公路中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设计。公路在选线时应设法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当公路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中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必须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2.3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1)噪音污染:公路运营交通噪音、施工作业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2)烟尘污染:公路营运车辆的尾气、搅拌站的烟尘和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3)水环境污染: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路面径流、施工废水和工业废渣等对水环境的污染;(4)垃圾对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对景观的污染。在设计阶段对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出预防措施。

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贯穿于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公路的路线设计、路基设计、桥涵设计、沿线设施设计直至路面设计都与环境保护或水土保持相关系;虽然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已各成体系,有相应的设计规范,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必须满足《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3、公路工程运营、生产阶段环境保护

公路在营运期,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路基可能发生的崩塌、水毁、危险品运输可能发生的泄露,汽车营运产生的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以及公路附属服务设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因此,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落实项目环境保护计划,进行检查监督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情况和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环保设施及绿化设施,根据环境监测结果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以往有不少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没有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重视公路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特别是“三同时”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对环境资源保护起到了作用。

例如为了开发我国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泊赛里木湖旅游资源,2003年交通厅投资4366万元修筑环湖公路。为了将环湖公路建成环保路、生态路,在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同时,交通厅聘请了自治区环保咨询事务所对环湖公路项目进行总体环境评估,编制了环境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阶段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程进行设计,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设计及景观保护方案,使该项目设计文件不但符合公路设计规范,还符合了环保要求。在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施工合同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并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工程监理的制度和工作范畴,监理人员一手抓工程进度、质量,一手抓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合同段和班组及个人;在丁程即将结束时,施工单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恢复性的整平、清运、掩埋,对在施工中受到的草地播种草籽,恢复自然状态。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公路建设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建设者必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按照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律从事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去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超祥.公路绿化与植物防护[J].山西建筑,2007,33(13):106—107.

[2]任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2):52—53.

[3]陈春责,张国强.环境心理学在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25(6):119—120.

[4]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39—4156.

交通环保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外交、发展过程、发展趋势、概念、特点

环境外交是当代一个新兴的、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外交领域。研究环境外交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环境外交的概念和特点等基本问题,对于建立环境外交学的科学体系、促进环境外交的发展、发展国际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当代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趋势

(一)环境外交的发展过程

环境外交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一个外交领域,在国际上叫响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环境外交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最年轻的领域,是在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达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但是,有关环境、资源问题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早期的这类外交活动主要涉及国与国之间有关河流、湖泊、海洋、土地和生物资源的争端,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早期的国际资源条约;例如早在1804年,法国与日耳曼帝国曾围绕莱茵河开展外交活动,并以条约形式创立了莱因河委员会;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将这些外交活动叫做环境外交。

现代环境外交活动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环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离不开各国的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的成立和活动既是环境外交活动的产物、也引起一系列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法则是各国环境外交活动的产物和行为准则。因此,要研究、掌握环境外交活动的发展历史,必须研究、掌握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根据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情况,可以把现代环境外交活动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⒈ 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六十年代,是现代环境外交的自发阶段

早在1900年就召开了非洲动物保护的国际会议,1910年在格拉次举行了国际动物会议,1913年在伯尔尼召开了国际自然保护会议。人们经常引用的保护环境方面的外交先例,是美国和加拿大(英属)围绕着签订《关于边界水域(及其引起的问题的)条约》(1909年)所进行的双边外交活动,以及美、加于1911年为五大湖水体设立的一个共同的主管机关所开展的双边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围绕着海上油轮污染和自然保护进行过一些外交活动,例如:在1926年于华盛顿召开的有欧洲10国和加、美、日等国际联盟成员国参加的会议上,美国曾提出禁止船舶排污草案并为会议通过;1940年,美洲国家组织缔结了《拉丁美洲关于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发展经济和争夺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各国有关环境外交活动逐步增多。194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1951年签订了《欧洲植物保护公约》。发生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性环境保护高潮,促使一些国家采取外交方式以应付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这种燃眉之急,新的环境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并纷纷开会讨论环境问题,以1966年联合国大会讨论“人类环境问题”为代表的环境会议外交得以发展,以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专家外交逐步兴起。这期间,以签订《国际防止海洋油污公约》(1954年)、《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1958年)的会议,1959年10月至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南极会议,1968年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等国际环境会议为契机,引发并推动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海洋、空间和南极的环境外交活动。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环境外交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发展过程比较缓慢,还谈不上对环境外交活动的有计划指导,更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个阶段环境外交的重点是与传统外交问题有关的一些区域性、应急性环境问题;环境外交中的保护对象比较狭窄,主要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或单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开展一些外交活动;参加环境外交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很少采取环境外交行为、重视环境外交工作。

⒉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现代环境外交的蓬勃发展阶段

1972年在瑞典首都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外交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次会议审查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关于环境工作的4项决议;在这次会议前后,富有特色的环境首脑外交、会议外交、条约外交、专家外交、民间外交相继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又一次盛况空前的环境外交会议;会议期间,各国就公海生物资源保护、防止海洋污染、保护国际海底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环境外交活动。围绕着准备和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而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将这个时期的环境外交再次推向高潮;通过大量的环境外交努力,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等5个文件或公约;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为了通过大会达到各自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环境外交活动,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次高潮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主动、活跃,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夺和平分环境外交领导(或指导)权的态势,兴起了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外交热。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点和风貌。

⒊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环境外交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目前,许多国家已将环境保护纳入其外交政策,环境外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领域。例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美国已从单纯关注两大社会阵营之间的战略对抗、军事对峙的传统外交目标和政策向环境外交方面做出重要的战略调整,已经将环境问题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将环境目标纳入其长远的外交日程和国际战略目标之中。美国出席臭氧层条约谈判的代表曾说过:东西方冲突的危险已因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的环保问题而黯然失色[1] .1996年4月6日,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夫在斯坦福大学发表了题为《美国外交与21世纪全球的环境挑战》的讲演,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提出了一些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概念,标志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进入到一个新 的阶段。此后,美国开始有计划地在外交领域打“环境外交牌”,并于199 7年开始每年发表世界环境报告,利用环境外交对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和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评论。在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访华活动中,环境外交已经成为与人权外交、经济贸易外交同等重要的外交活动。

(二)当代环境外交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当代环境外交相当兴旺发达,与七十年代以前的环境外交和其它外交活动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⒈ 参加和从事环境外交活动的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多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健全象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各种国际环境组织,他们已经成为指导、规划、推动、协调、组织各种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保护活动的中心和基地。许多国家的外交部建立了专门主管环境外交工作的机构,国家环境资源部门(如环境部或环境局)已成为组织、从事环境外交活动的主要机构和力量。在中国,国务院外交部门和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时积极介入环境外交活动,各自成立了主管环境外交事务的环境外交工作机构,并且相互配合协作,促进了环境外交活动的繁荣。参加国际环境外交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其特有的风貌进入国际环境外交舞台,这是当代环境外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⒉ 已经形成环境外交的观念和理论,环境外交学正在环境外交实践中日趋成熟

环境外交学是指有关研究环境外交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的学科,是有关环境外交方面的理论和学说,是由外交学、国际环境法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国际环境法与环境外交及环境外交学,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环境外交是国际环境法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国际环境法学是环境外交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指南。只有将国际环境法与环境外交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环境外交事业和国际环境法学。

1983年,美国密执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环境外交:对美、加越境环境关系的回顾和展望》[2] .198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际环境外交》论文集[3] .199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臭氧外交:保护星球的新方向》[4] .1992年,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环境外交概论》一书[5] .各国学者和专家还发表了大量有关环境外交、国际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政策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环境外交活动,各国日益重视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日益活跃,有关环境外交的刊物、论文和著作逐年增加,环境外交理论研究与环境科学、外交科学、未来学、发展学等学科的研究的结合日益密切,一批环境外交家和环境外交学者应运而生。积极总结当代环境外交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使环境外交的理论性、计划性不断加强,用环境外交学理论指导环境外交实践,已成为当代环境外交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⒊ 当代环境外交活动有比较牢固而共同的条件和基础

当代环境外交并不是昙花一现的权宜之计或应急行为,而表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代环境外交活动有着长期久存、牢固共同的条件和基础,如以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和共有环境资源问题作为共同防治对象,以保护人类环境、地球、生态圈、人类共同遗产和共有环境资源为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以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国际环境法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等。

⒋ 环境外交的领域和影响逐步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当代环境外交既有与传统的区域性、双边性环境问题相对应的双边和区域环境外交,也有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相适应的全球性环境外交。环境外交不但作为影响、制约经济、贸易和发展的一个相关问题,经常被提上经济、贸易和发展领域的议事日程;而且也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主要的问题,而被单独提上上述领域的议事日程。当代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是其与经济、军事、外贸、能源、人口、科技等事务密切结合。环境外交已成为强国追遂其政治、经济、科技目的的武器。因核武器、细菌武器和其它环境致变技术而引起的环境外交活动,以及象1991年海湾战争所造成的石油污染所引起的环境外交活动,已经与军事问题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环境外交反映的科学技术贸易竞争越来越明显、激烈,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与研究;在环境外交领域正在开展一场环境无害技术转让战、生物基因争夺战和环境贸易战,环境外交活动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眷各国的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环境伦理道德观点和其它环境文化,正通过环境外交途径日益对各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经济体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⒌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环境外交将成为国际关系的热点

随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时期的来临、军备竞赛和战争危险的降位、以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将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和保护环境的持久性,环境外交将是国际外交领域中一个长期性的议题。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环境外交已进入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对环境外交计划、环境外交专门人才、环境外交谈判、环境外交项目和环境外交资金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些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正在全面考虑国际环境保护活动、研究环境外交动向,以迎接频繁而新型的各种环境外交的挑战。

⒍ 规模大、规格高、活动频繁是当代环境外交的重要特点

目前环境外交活动所涉及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参加人数之多,是传统的军事、政治外交所不可比拟的。例如,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有113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各主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共1200多人参加;在1973年至1982年期间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先后参加会议的多达167个国家;在1989年联合国大会上,用了一周时间专题讨论环境问题,有13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外长发表演讲;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围绕上述会议展开的环境外交活动之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使不少传统外交黯然失色。另外,双边和区域性多边环境外交活动也已基本趋于经常化。从中国的情况看,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国发起和参加的环境外交的规模日益增大、次数日益增多、效益和影响日益显著。中国作为一个环境资源大国,在国际环境外交领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的代表。

⒎ 环境外交成效显著,已在国际环境合作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近年来,环境外交逐步深化、捷报频传、成果颇多,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实现对国际环境问题认识和对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某些突破,已对国内环境事务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随着环境外交的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水平、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保工业和环境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文明进步、持续发展的标志,将构成现代文明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环境权和环境保护将成为国家主权、发展权、生存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将成为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环境外交将为维护这种国家的环境标志、形象、尊严和环境优先而作出贡献。今后,环境会议外交将进入具体化、定量化的务实阶段。环境外交会议讨论的国际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保护工作将越来越具体、专业化、定量化、规范化,其外交成果将越来越明显。例如,据1994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消息,肯尼亚、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6个东非和南非国家,于1994年10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签署了《卢萨卡协议》。该《协议》是在各国法律官员、律师和外交官们经过长达两年的紧张谈判后,才得以签署的一个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多边条约,《协议》从1994年9月至1995年初提供给所有非洲国家签署。该协议规定,由各签字国组成一个具有国际执法机构性质的管理委员会,在这个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建立一支国际野生生物特别武装部队,负责追捕在这些国家内进行非法贸易的偷猎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国际环境警察部队,签署协议的上述6个国家将为这支野生生物特遣部队提供人员,加拿大、丹麦、挪威、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将为这项新方案的实施提供财政支持。各协议签字国各自成立一个负责与这支特别部队联系的国内局,每个国内局至少要派出一名军官到特别部队司令部工作;这些军官在特别部队领导人的指挥下执行跨国界行动,并与各国内局密切配合开展各种调查活动,负责国内局之间的协调。国际性野生生物特别武装部队即环境保护国际警察的成立,充分说明了环境外交的方式、成果和影响。

目前中国已经制定有关环境外交的专门政策文件和法规,环境外交的计划性、方向性、规范性、程序性逐渐增强,已基本摆脱以往环境外交的被动、应付局面。在环境外交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不但直接影响着国际国内的环境保护事业,也会对整个外交领域和其它国际国内事务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⒏ 环境外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日益增强,地球居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在环境外交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环境质量、环境问题和环境事务关系到所有地球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许多环境问题不但没有必要向公众保密,而且有必要争取更多的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环境外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越来越大。目前,许多环境外交活动都有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科学技术专家甚至其他个人参加,并且这种作法已经为国际社会所逐步认可。

二、环境外交的概念和特点

(一)环境外交的概念和含义

目前,对何谓环境外交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广义的环境外交是指环境外交主体通过外交方式去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部门等代表国家的机关和个人,采用谈判等和平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保护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上述概念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⒈ 环境外交是一种外交活动、对外活动

这是对环境外交属性的界定。不同的人对环境外交的属性有不同的主张,如将外交或环境外交视为外交艺术或环境外交艺术、外交科学或环境外交科学、外交知识或环境外交知识、外交职业或环境外交职业、外交方式或环境外交方式等。笔者认为环境外交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活动、一种对外活动、一种外交活动。环境外交是外交活动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总体外交的一个领域,具有外交活动的共性。在将环境外交界定为一种对外活动、外交活动的前提下,笔者认为,作为学术上明确的环境外交概念,还应该包括如下三个要件,即:环境外交的主体、环境外交的调整对象、环境外交的基本方式。

2. 环境外交的主体不同,其所指范围也不同

环境外交的主体,是指环境外交活动的承担者或实施者。主体的范围直接决定环境外交活动的范围。狭义环境外交的主体是国家,广义环境外交的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不限于国家。

交通环保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23-01

一、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目的,是从源头确保轨道交通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功能和作用归纳为以下方面:

(1)履行法定义务,论证规划的环境可行性,提出规划调整和相关控制建议,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奠定基础;(2)识别轨道交通规划实施的重大环境问题,全过程参与决策,在整个项目前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3)明确规划实施环境、制约因素,避开"雷区";(4)协调、优化、调整、完善轨道交通规划及相关的其他规划;(5)从环保角度优化线路方案和站段选址,优化线路敷设方式、换乘枢纽和重要节点的设计,从源头处理好轨道交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6)考虑轨道交通建设的累积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7)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环境权益,开展公众参与,促进决策民主化。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工作流程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具有宏观指导性,建设规划则相对微观具体。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前期规定程序,结合环评层次结构分析,流程如图:

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评价内容

按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内容除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必须的环境要素影响分析、环境容量、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等外,要解决以下问题:(1)从规划目标出发论证环境合理性;(2)线网布局和选线的合理性,包括线路规模、走向等;(3)明确回答规划线网的制约性因素和资源承载力问题;(4)分析和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等协调性;(5)替代方案分析,包括零方案及其他交通方案。

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选取

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在评价指标的识别和选取上较成熟,考虑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行为及运营过程对环境有影响的特征污染物质,只须反映项目建设对环境压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与其评价目的和内容一致,遵循的原则:(1)体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2)体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完整性;(3)体现区域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开放性;(4)体现对环境要求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选取的评价指标:(1)资源利用及可支配条件:用地效率、占地面积、类型、能耗等;(2)土地与环境敏感区:占地类型、面积、土地利用二次开发能力等;(3)噪声与振动:达标距离、受影响区域面积及程度等;(4)地表水:规划线路及站场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废水产生量及COD排放总量等;(5)地下水:轨道交通工程埋深与地下水位关系、地下水流场的分割度等;(6)电磁辐射:变电所布局与电力规划的协调性、变电所影响范围等;(7)生态指标: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用地中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8)效益指标:规划项目效益是规划目标的一部分,效益指标应能全面、综合反映区域经济与规划项目的关系,从经济角度体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五、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一个相对低层次的规划,相对于高层次的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理论、方法在我国已有积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中,评价者须正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与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的区别联系,抓准评价指导思想与目的,结合各城市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点合理选取指标和内容,着重从规划层面提出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用地控制建议等,弥补后续建设项目环评的问题,尤其是线网规模、线位优化、敏感目标避让及保护等方面体现规划环评的价值,实现规划编制的及早参与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交通环保论文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交通;交通文化;交通法治

交通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对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交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比作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交通就是这个机体的动脉。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交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三、积极推进 交通 法治的可持续 发展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

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立法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又要保证其质量和水准;既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社会承受能力,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保证交通 法律 法规结构的内在平衡,又要保证交通法治发展与

在交通立法层面,应改变那种只强调立法数量,忽视立法质量,只强调立法规模和速度,忽视立法效益,只强调立法的外在威慑作用,忽视立法结构内在平衡的功利性交通法治发展模式,构筑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交通行政执法层面,一方面应着手解决执法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交通执法资源的作用。在交通司法救济层面,应排除干扰,认真贯彻《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交通行政执法中,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时刻面临着被行政权侵犯的可能。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的非法侵害时,他们应该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四、培植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动力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

交通环保论文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交通;交通文化;交通法治

交通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对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交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比作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交通就是这个机体的动脉。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交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三、积极推进 交通 法治的可持续 发展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

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立法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又要保证其质量和水准;既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社会承受能力,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保证交通 法律 法规结构的内在平衡,又要保证交通法治发展与

在交通立法层面,应改变那种只强调立法数量,忽视立法质量,只强调立法规模和速度,忽视立法效益,只强调立法的外在威慑作用,忽视立法结构内在平衡的功利性交通法治发展模式,构筑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模式。wWW.133229.COM在交通行政执法层面,一方面应着手解决执法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交通执法资源的作用。在交通司法救济层面,应排除干扰,认真贯彻《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交通行政执法中,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时刻面临着被行政权侵犯的可能。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的非法侵害时,他们应该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四、培植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动力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