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8-08 11:20:20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1

1.行政职能部门设置

随着医院各方面快速发展,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日益分化和细化,分为:院办、党群部(下设工会、团委、妇委会、各支部)、医务部(下设门诊部、疾控科、科教科、病案室)、护理部、保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科、监审部、后勤保障部(下设总务科、信息科、保卫科、基建办)、客服部。

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现状

以往职能部门人员大多由医、护、技等卫技人员转行行政岗位担任,但近十年来管理类(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等)以及其他类专业人员(财会类、信息类、文秘、企划、工程等)逐步替代卫技人员,他们在职能部门人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此类人员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医院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创新化发展,然而,医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管理还必须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医疗流程,了解政策环境,具备服务临床的管理意识等等,仅仅具有管理类或其他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三甲妇保院管理工作的需要的。

二、行政管理人员中实行轮转制的重要性

轮转制又称岗位交叉培训,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培训计划,让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以外,到企业内其他部门接受期限不长的培训。在行政管理人才中实行轮转制是市场竞争和医院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各行政职能部门良性运作的需要。

1.是市场竞争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妇幼保健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大环境的考验,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优质的保健服务、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必须依靠高超的管理技能。行政职能部门,是指协助医院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职能机构,其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管理质量与效率,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医院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支高效能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医院发展必需具备的力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由此变得日益重要,而管理人员的培训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就能实现的,应该为管人员引入新的培训模式,通过多岗锻炼,为其尽快地成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工作效率。轮转制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值得在行政管理人员培养工作中推广。

3.是促进各行政职能部门良性运作的需要

医院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具有综合性、服务性、从属性、中介性特点,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几乎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任务之中。一旦部门间的人员对彼此工作缺乏了解、部门间人员缺乏沟通交流,很容易造成部门间的隔阂,导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轮转制可以增加人员交流,营造一种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氛围,减少这些弊病。

三、我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轮转情况

我院近十年来在行政职能部门中实行人员轮转制度,在保证各职能部门平稳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工作人员的有计划轮转,培养了众多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提高职能科室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职能科室良性发展。

1.轮转制度

我院制定了《行政管理人才及后备人才选拔及管理办法》,成立由院长带领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日常工作。选的行政管理人才进入培养周期后,人力资源部深入被培养对象所在科室,逐个约谈科室负责人和被培养对象本人,根据行政工作统筹规划,结合各部门科情况和人才特点,为培养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轮转方案。将行政管理人员的轮转制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作了明确规定,将轮转制与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

2.轮转方式

轮转对象包括职能部门的中层干部及普通科员。轮转方式主要有部门内轮转和部门外轮转两种。专业性较强的(如财务类、信息类)一般实行部门内轮转,其他专业(如管理类)一般实行部门外轮转。新参加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强的(如财务、信息)一般先定岗后轮转,其他专业(如管理类)一般先轮转后定岗,或者允许轮转后重新调整岗位。部门内轮转时间不少于3个月,部门外轮转不少于6个月。

3.轮转实施

轮转计划的实施应结合医院、科室、个人三方面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医务部与护理部可互派人员交叉培训,其业务和管理模式可以互相借鉴;院办文秘可以至保健、医务、科教等部门轮转,以全面了解医院业务发展情况,促使成为真正的“卫生”文秘;信息科技术人员可至党群部或人力资源部轮转,以熟悉医院管理层级及人员基本情况,对搭建合理的信息管理或应用系统有不少帮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还应设置不少于3个月的临床部门的轮转计划等等。我院职能部门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十年以下的人员中,财务类、信息类人员全部实行部门内轮转;其他的从事行政管理十年以下工作人员共有22人,除5人是进入职能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未满一年,目前尚未进行轮转之外,有12人经过了部门外轮转培训,占到55%,其中有4人轮转了三个以上部门,8人轮转两个部门。

四、我院行政管理人员中实施轮转制的效用

1.提升了业务素质,强化了管理能力

通过轮转,特别是部门外轮转,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更全面的学习医院管理业务流程,了解相关职能科室工作的特点、性质和基本任务,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行政实践能力。轮转人员在医务、护理管理部门学习到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医疗质量管理、临床工作运行制度,在院办学习到公文写作规范、对外协调职能,在党群部学习到医院层级管理、行政工作常规,在人力资源部学习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了解医院人员状况等。通过轮转,使行政管理人员开阔视野、迅速成长,提升综合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培养周期。

2.完善了职业规划,发掘了业务骨干

轮转制有利于帮助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挖掘工作潜力,加强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不同部门间或者在部门内不同分工的组间进行轮转,经过比较、磨合、双向选择,医院发现了与适合具体岗位工作的人才,职工也明确了自身优势和兴趣所在,加深了人与岗匹配度,实现“合适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目标。参与轮转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有1人走上领导岗位,5人被任命为部门正职,4人担任部门副职,成为行政部门的骨干力量。可以说轮转制为医院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3.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人员在轮转中实现了共享内部知识与信息,能够学习各个部门的管理经验,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工作中更清楚和谁打交道,如何打交道,办事效率得到提高。管理人员在轮转中可以与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更有效接触与了解,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体谅不同部门面临的问题,在部门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增强了行政部门的凝聚力。

五、实行行政管理人员轮转制的几点思考

1.注意轮转的计划性,加强可操作性

推行轮转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行政部门人员轮转的同时兼顾各项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平稳过渡。例如,人员紧缺的科室因骨干被抽调出科或因人员频繁流动而引起的工作混乱;而有的部门人员饱和,工作量剩余,轮转人员得不到锻炼。为减少此类问题发生,轮转计划的制定要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和参加轮转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统筹安排,加强轮转的可操作性。

2.加入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了提升轮转培训的效果,可以尝试在其中加入激励与考核机制。轮转结束后需书写总结并由轮转科室负责人填写鉴定意见;每年请参与轮转的人员进行述职和经验交流,同时评选优秀,给予奖励,鼓励大家认真完成轮岗培训工作;将轮转学习和考核结果与岗位职务、年终考核、职称聘任结合,有效调动行政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觉性。

3.统一行政部门对轮转制的认识

由于实施轮转,有些部门会由于人员紧缺,出现短期的混乱局面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导致对轮转制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学习的惰性,认为轮转到新的部门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需要付出很多辛劳而不愿意轮转。应该在行政部门统一对轮转制成本和效益的认识,成本体现在培训时间、在新岗位上因工作失误所致的成本、各部门的运营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等。但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轮转制的收益更明显:一是使人力资本在流通中有效地实现了增值,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岗适宜性增强、人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等;二是节约了培训成本,因为工作时间即培训时间,工作场所即培训场所,部门职工即培训老师,传授的经验为本单位管理实践所得,内部知识与信息也可以达到有效共享,因此可以说轮转培训是短期投资较少而长远收益较高的一种既经济有效的培训模式。

六、结论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临床医师;院前急救;轮岗;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 R197.6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71-03

在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重、劳动强度大、收入待遇低的工作环境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近3年来先后有60多名急救医师辞职,加上应聘的医科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院前急救的正常运转。在区卫生局支持下,从2011年12月起,局系统各二、三级医院抽调临床医师,参与为期6个月的院前急救轮岗工作。现将相关的利弊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首批37名临床医师自2011年12月1日~2012年5月31日到医疗急救中心参与院前急救轮岗工作。其中,男医师21名,女医师16名,年龄27~44岁,平均(32.1±2.3)岁。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31名。内科17名,外科7名,口腔科5名,中医科3名,妇产科2名,皮肤科1名,五官科1名,儿科1名。有9名医师在轮岗期间因不同原因请病假或事假,其中3名无法完成6个月的轮岗工作而提前结束,6名则延长轮岗时间。

1.2 评价标准

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均规定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救护车辆≥0.25辆;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的通知》(沪卫医政(2003)181号)规定每辆急救车按6名工作人员配置职工总数(其中急救医师2名);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回车率小于3%;浦东新区卫生局《关于下发的通知》(浦卫(2011)58号)规定局系统各二、三级医院临床医师须参与为期6个月的院前急救轮岗工作,并作为聘任临床医师中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1.3 研究方法

通过首批37名临床轮岗医师的院前轮岗情况及调查问卷,参照评价标准,分析院前急救轮岗制度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4 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轮岗医师调查问卷由10项内容构成,每项指标分为五档,即“非常满意(强、高)”、“满意(强、高)”、“一般”、“不太满意(强、高)”、“不满意(强、高)”;满分为10分,各档次对应的分值为10分、8分、6分、4分、2分。在统计分析中,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分值。

2 结果

2.1 轮岗医师工作情况

2011年12月1日~2012年5月31日急救中心共完成急救转运出车46 588次,其中14 582车次由首批37名轮岗医师完成,占出车总数的31.3%。并使得中心的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由13.8 min缩短到12.5 min。回车率由5.7%降到 2.5%,急救迟缓放车率由14.6%降到6.5%,平均迟缓放车率由23.3%降到12.0%。详见表1。

注:回车率,指因无车调派而回绝了对方的出诊要求的车数占总需求数(出车总数+回车数)的比例。急救迟缓放车率,因第一时间无车可派而超过5 min的急救派车数占出车总数的比例。平均迟缓放车率,因第一时间无车可派而超过5 min派车数(含急救+非急救)占出车总数的比例

2.2 轮岗医师调查问卷情况

37名临床医师在6个月轮岗工作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2名医师参与了调查。其中对“急救医师工作强度”一项的评分最高为7.7分,对“急救医师福利待遇”一项的评分最低为3.2分。“对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否满意”及“对自己应急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帮助”两项的平均分均为7.5分。详见表2。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急救和快速转运,是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医院前期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至关重要[2]。近年来,院前急救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在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对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各二、三级医院临床医师参与院前急救轮岗工作的利与弊讨论如下。

3.1 有利于院前急救任务的完成

院前急救医师的流失与急救需求量不断上升的矛盾直接影响了院前急救任务的完成。大量的急救需求无法满足,回车率高达5.7%,远远高于卫生部的有关规定,迟缓放车率也居高不下,近20%的市民无法在第一时间呼叫到救护车,对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危害。首批37名轮岗医师参与院前急救工作后,共完成了急救转运出车14 582车次,占出车总数的31.3%。并使得中心的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回车率、急救迟缓放车率、平均迟缓放车率均有下降。此项制度充分利用了浦东新区范围内的医疗资源,有效提高了院前急救周转效率,缓解新区老百姓叫车难的现状。

3.2 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急救技能

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每一位临床医师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专业分科的原因,除内外科之外很少有临床医师真正独立而全程地参与过危重患者的抢救。通过半年轮岗,临床医师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到了提高,如对危重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初步处理以及静脉开通、骨折固定、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技术。在问卷调查中,轮岗医师“对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否满意”及“对自己应急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帮助”两项的平均分均为7.5分,为比较满意。

3.3 增加了院前医疗隐患与风险

院前急救的救治对象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的社会层面广等特点[3];救治环境复杂、恶劣,有半野外工作性质,救治工作存在较大潜在风险,急救人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4]。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更是“单兵种”操作,缺乏上级医师的及时指导和团队的协助。而来自医院的临床医师大多无法适应院前急救中既要承担医师的角色,又要承担护士和护工的角色,在急救工作中往往手忙脚乱,险象环生。尤其是内外科之外的临床医师几乎都没有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经验,有的甚至对急救患者不经处理直接送往医院。首批轮岗医师中有3名接到相关医疗投诉,其中1起已进入司法受理程序。

3.4 增加了急救中心的管理难度

虽然区卫生局发文将院前急救轮岗工作作为聘任临床医师中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多数轮岗医师都抱着“临时”心态来到急救中心,缺乏工作积极性。有的医师因晕车或无法承受抬抱患者的体力强度而请假;有的医师不仅要在急救中心上班,还要回到医院参加值班,往往疲惫不堪,对急救患者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救治,马虎了事;急救中心偏低的福利待遇与医院待遇的落差,更是让轮岗医师叫苦不迭,心生埋怨。首批临床医师中有9名因不同原因请病假或事假,其中3名无法完成6个月的轮岗工作而提前结束,6名则延长轮岗时间,增加了急救中心的管理难度。在问卷调查中,轮岗医师对“急救医师工作强度”一项的评分最高为7.7分,对“急救医师福利待遇”一项的评分最低为3.2分。可见,临床医师到急救中心来参加院前急救工作并非心甘情愿。

3.5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急救医师缺乏的现状

目前浦东新区共有常住人口517万,根据评价标准,按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0.25辆急救车、每辆车6名工作人员配置(其中急救医师2名),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应配置129辆急救车和774名工作人员,其中急救医师258名。而实际急救医师仅有68名。在区卫生局的支持下,自2011年12月起,要求局系统各二、三级医院抽调临床医师,参与为期6个月的院前急救轮岗工作。院前急救轮岗制度虽然暂时缓解了院前急救医师紧缺的现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各大医院临床医师也非常紧缺,无法保证每批参加院前轮岗的人数。因此,加紧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为建立一支稳定的院前急救队伍,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师不仅要在准入、培训等方面都应有统一的规定,还要在津贴、晋升、退休等方面给予特殊的配套政策[5-6]。由此可见,提高院前急救医师的福利待遇、建立院前急救医师来源的培养机制、探索院前急救医师的退出机制、促进院前急救学科发展等都将成为院前急救未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Ummenhofer W, Scheidegger D. Role of the physician in prehospital management of trauma:European perspective[J]. Curr Opin Crit Care,2002,8(6): 559-565.

[2] 王丽华. 现代急诊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5.

[3] 吕传柱.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

[4] 黄德铭,施东伟. 21世纪医院急诊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6.

[5] 赵永春. 21世纪中国院前急救的展望[J]. 中国医院,2003,7(11): 11-13.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3

1.1岗前培训

医疗机构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是上岗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部分人员可能有过工作经验,对于相关医疗制度、法规均有所掌握,但各单位规章制度、医疗流程方面仍存在差异,故也是很有必要参与培训学习。本院安排1~2周的培训课程,精心组织医院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就各自所涉及的业务工作、管理流程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并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推行集体核心价值观、提升新入职员工凝聚力、培养职工归属感等内容。内容需注重日常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落实好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培训管理,完善培训工作的客观评价体系等。通过岗前培训实现了新员工对单位的认识,对新同事的了解,对相关管理制度、职能部门人员的认识,对后续岗位工作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入职上岗后业务顺利开展建立了很好的铺垫。

1.2轮转与考核

新进人员按职业经历情况安排具体轮转,按科室结构分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儿科专业系统。应届毕业以及取得医师资格,但执业3年内的医生需参与全院内外科系统轮转3年;取得医师资格,执业3年以上的仅轮转报考目标专业系统;取得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人才引进者不参加轮转。科学制订轮转手册,明确细化培训目标,针对专业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并以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具体包含轮转时间,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其中工作情况包含以下内容:工作态度,工作量;学习情况包含:自查分析,学习记录,三基考试情况。主要工作为值班、收治患者、参与手术、书写文书。轮转医师持轮转手册进入科室,由科室主任安排科内学习,带教师资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科主任手册记录对轮转人员的科室评价。医务部不定期下科室调查了解轮转人员的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及学习情况,并每月组织新进人员汇总学习、汇报,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做到经验共分享,不足共勉励,差错共警醒。轮转培训中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含工作出勤、工作态度、学习记录、文书书写等各方面,考核成绩与工作待遇相关联,就考核情况及时内部通报,出现严重错误及时诫勉谈话,重大原则性错误给予辞退。

1.3定科

轮转结束,顺利完成轮转培训,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定科安排,具体分为科人双选及医院安排两种。对于工作积极、勤奋好学、知识掌握良好的人员,能够得到科室认同,双向同意,符合科室录入需求即可完成定科。对于没能及时定科人员,由医务、人事等部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需求安排定科。对于无法定科人员,继续轮转。

2结果

自2011年开始,新进员工内部好评率由过去的63%上升到88%,执业医师通过率由72%上升到89%,新入职员工满意度由过去的61%上升到了92%,中级以下职称矛盾纠纷发生率由过去的86%下降至32%,中级以下职工工作完成情况明显好转。

3讨论

目前,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化管理,在聘用程序、岗位职责、待遇、考核奖惩、辞聘、解聘以及聘用期限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合理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考核,实行竞争上岗。相应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就需要严格控制,定岗公招应运而生,然而该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时常出现就业人员岗不合用,怀才不遇;单位存在人不爱岗,培养困难的局面。定岗招录后轮转培训是符合人事管理及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制度的,通过培养与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长处与不足,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对于试用期内人员工作情况可以进行全面评价,并为最终录用与否起到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按照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人才待遇。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新入职员工质量,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关键所在,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训过程与考核机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蒋跃庆等研究认为考核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方面,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培训结束考试。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培训质量得到提高。医疗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已经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增加科研型研究生住院医师预培训期,设立培训基地准入考核,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的住院医师采取个体化培养,实行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考核评估体系,对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教部门日常督查中,针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分析,通过深入一线的检查、总结,确定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合理,主要效果指标是否实现,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

4结语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尚须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1]。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后以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毕业后教育阶段[2]。近年来我院充分依托天津地区以及军队系统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当前医学发展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把临床工作作为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出发点

刚毕业的医学专业本科生过去五年时间学习了较为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医院工作环境与临床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医院为其提供必要的以培养临床工作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管理。

1.1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

医务处科训部门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规定要求,制定出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规定》,并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 协调、检查、考核工作。把对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全院范围内深入开展。

1.2提出规范化培训管理方案

住院医师培训分为第一阶段的基础理论培训和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培训实行通科轮转的方法。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从开始临床工作的第一年进入规范化培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前已经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内容的,毕业后不再安排轮转,但应住院总一年;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均应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新调入的住院医师,仍需参加第一阶段的理论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参加第二阶段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晋升中级职称、执业医师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课程设置

以临床“三基”为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病历的书写;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医疗环境,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疗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2提高重点科室在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住院医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能够使之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境。所谓重点科室,就是学科建设水平高且病员收容率高的科室。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学习可使住院医师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知识。尽管要求住院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科轮转,但科训部门在制定计划时可适当增加重点科室学习实践的权重。

2.1确定带教医师指导住院医师培训工作

我院许多专家都是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师带教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巩固了住院医师的医学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其科研素质、带动其逐步形成科研思维的方式,为今后开展工作准备条件。我院明确规定了带教的任职资格,即须由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中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带教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培训计划,如:每日至少完成一次教学查房,辅导病历书写、开据各类检验检查单、治疗及手术操作等。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带教医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医术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相关科室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责任与权限,协助科训部门督促住院医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开展技能比武等形式,树立住院医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切实发挥科室为住院医师提供的发展平台作用,为住院医师独立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制定完善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

3.1考核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

医院内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阶段的考核贯穿整个培训过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阶段考试包含专业理论考试(包括卫生法规的考核)、外语考试、病历分析、手术或专科诊疗操作,共四个模块,重点进行后两部分的考核,均采取单项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线,全部及格方为合格。

3.2考核内容

病例分析:住院医师所在科室随机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例一份。门诊考核包括:问诊、查体、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及病历书写等内容;住院病例要求住院医师进行病例(或阅片)分析,包括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依据、治疗方案等,并提出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预后的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例进行相应提问,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基本理论知识。

外语考试以笔试为主;手术或专科诊疗技术操作:手术科室的医师参加1例大纲中规定的应掌握的手术,非手术科室的医师完成1项应掌握的诊疗技术操作(如腰穿、胸穿、腹穿、骨穿、阅片、临床检验操作或专科检查操作中的某一项。)重点考察其操作中的规范性。

3.3时间安排

分为轮转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类型。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轮转考核:在每结束一个科室的轮转时进行,以考核相关专业知识点为目的。结业考核:是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覆盖所有轮转科室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医疗法律法规。考试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不合格者参加补考。

4住院医师培训管理的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灵魂,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教学质量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3]。通过考核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住院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住院医师全面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同时为竞争、选拔人才和骨干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5关于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方式的讨论

过去,在我院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个别科室存在管理松懈、带教医师水平良莠不齐、参加培训的医师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等现象,导致住院医师水平不高、必须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独立开展工作,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5.1加强对轮转人员的宏观管理

加强宏观管理,就是要加强对轮转工作的统一规划,防止各种原因造成的管理无序现象。总结以往经验,务必做到轮转科室和人员调配两个协调。避免造成因轮转人员扎堆造成的学习效率减低等现象的发生。科训部门须设专人全程负责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调控。

5.2从临床实际出发建立长效评审机制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审专家队伍;由医疗副院长负责、医务处科训部门牵头,在院内选拔一批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评审组成员。由专家组负责制定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内容;同时,由科训部门为每位住院医师建立考核档案,考核成绩作为今后晋升、选拔培养高层级培养人才的依据。

综上所述,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住院医师,才能在未来医学发展的潮流中永立潮头。

[参考文献]

[1]陈春,温建明,张向阳等,新型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0-61.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尚须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1]。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后以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毕业后教育阶段[2]。近年来我院充分依托天津地区以及军队系统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当前医学发展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把临床工作作为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出发点

刚毕业的医学专业本科生过去五年时间学习了较为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医院工作环境与临床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医院为其提供必要的以培养临床工作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管理。

1.1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

医务处科训部门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规定要求,制定出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规定》,并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协调、检查、考核工作。把对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全院范围内深入开展。

1.2提出规范化培训管理方案

住院医师培训分为第一阶段的基础理论培训和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培训实行通科轮转的方法。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从开始临床工作的第一年进入规范化培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前已经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内容的,毕业后不再安排轮转,但应住院总一年;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均应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新调入的住院医师,仍需参加第一阶段的理论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参加第二阶段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晋升中级职称、执业医师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课程设置

以临床“三基”为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病历的书写;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医疗环境,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疗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2提高重点科室在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住院医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能够使之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境。所谓重点科室,就是学科建设水平高且病员收容率高的科室。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学习可使住院医师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知识。尽管要求住院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科轮转,但科训部门在制定计划时可适当增加重点科室学习实践的权重。

2.1确定带教医师指导住院医师培训工作

我院许多专家都是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师带教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巩固了住院医师的医学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其科研素质、带动其逐步形成科研思维的方式,为今后开展工作准备条件。我院明确规定了带教的任职资格,即须由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中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带教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培训计划,如:每日至少完成一次教学查房,辅导病历书写、开据各类检验检查单、治疗及手术操作等。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带教医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医术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相关科室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责任与权限,协助科训部门督促住院医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开展技能比武等形式,树立住院医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切实发挥科室为住院医师提供的发展平台作用,为住院医师独立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制定完善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

3.1考核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

医院内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阶段的考核贯穿整个培训过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阶段考试包含专业理论考试(包括卫生法规的考核)、外语考试、病历分析、手术或专科诊疗操作,共四个模块,重点进行后两部分的考核,均采取单项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线,全部及格方为合格。

3.2考核内容

病例分析:住院医师所在科室随机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例一份。门诊考核包括:问诊、查体、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及病历书写等内容;住院病例要求住院医师进行病例(或阅片)分析,包括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依据、治疗方案等,并提出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预后的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例进行相应提问,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基本理论知识。

外语考试以笔试为主;手术或专科诊疗技术操作:手术科室的医师参加1例大纲中规定的应掌握的手术,非手术科室的医师完成1项应掌握的诊疗技术操作(如腰穿、胸穿、腹穿、骨穿、阅片、临床检验操作或专科检查操作中的某一项。)重点考察其操作中的规范性。

3.3时间安排

分为轮转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类型。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轮转考核:在每结束一个科室的轮转时进行,以考核相关专业知识点为目的。结业考核:是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覆盖所有轮转科室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医疗法律法规。考试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不合格者参加补考。

4住院医师培训管理的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灵魂,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教学质量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3]。通过考核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住院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住院医师全面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同时为竞争、选拔人才和骨干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5关于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方式的讨论

过去,在我院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个别科室存在管理松懈、带教医师水平良莠不齐、参加培训的医师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等现象,导致住院医师水平不高、必须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独立开展工作,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5.1加强对轮转人员的宏观管理

加强宏观管理,就是要加强对轮转工作的统一规划,防止各种原因造成的管理无序现象。总结以往经验,务必做到轮转科室和人员调配两个协调。避免造成因轮转人员扎堆造成的学习效率减低等现象的发生。科训部门须设专人全程负责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调控。

5.2从临床实际出发建立长效评审机制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审专家队伍;由医疗副院长负责、医务处科训部门牵头,在院内选拔一批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评审组成员。由专家组负责制定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内容;同时,由科训部门为每位住院医师建立考核档案,考核成绩作为今后晋升、选拔培养高层级培养人才的依据。

综上所述,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住院医师,才能在未来医学发展的潮流中永立潮头。

[参考文献]

[1]陈春,温建明,张向阳等,新型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0-61.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6

(一)轮转医师肿瘤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了缺乏肿瘤临床思维肿瘤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求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医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肿瘤学在本科教学中没有单独设置课程,各学科也不可能专门对肿瘤进行临床带教,临床医生在前往肿瘤科轮转前掌握的肿瘤学知识较少,因此,轮转医师对肿瘤学的知识了解比较局限,缺乏肿瘤治疗的临床思维。

(二)缺乏统一的带教标准,导致肿瘤的临床带教无统一章法可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防治体系,但是肿瘤学的临床带教却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未能专门设置肿瘤学课程,各脏器肿瘤只是在相应的学科中讲授,造成内容分散,基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等。在卫计委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方案中,也未设置肿瘤学住院医师的轮转培养方案及至肿瘤科轮转时的培养标准、带教要求,如何带教肿瘤科临床医师,并无标准的、统一的章法可循。

二、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的探索

虽然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面临诸多的问题,国内也缺乏统一的培养标准及带教要求,我院还是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实践。

(一)开展多学科的临床讨论,并请轮转医师一并参与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是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固定工作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定期的临床讨论会[2]。通过MDT,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针对某肿瘤一并探讨,发表各自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我院定期举办各科肿瘤的MDT,如肺癌的病例讨论会联合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参与,相关专家均会对展示病历提出见解,给轮转医师一个很好的综合学习平台。带教老师可针对所带教的临床医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切实提升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MDT为来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助于轮转医师开拓视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MDT在国外的大型医院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英国癌症诊治指南规定,所有确诊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必须经过相关MDT会诊[2]。

(二)利用床边教学培养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轮转期间,带教老师应选择诊断明确、症状典型的代表性病例作为临床教学的主要病例。引导轮转医师从肿瘤学的思维进行病史采集,规范体格检查,发现并记录阳性体征;引导轮转医师注意肿瘤病例的血液学、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引导轮转医师对所学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轮转医师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在带教过程中,可定期选择一些疑难病例进行病例讨论。让轮转医师积极发表见解及看法,对轮转医师提出的疑问进行深入讨论,可使轮转医师从带教老师及其他临床医师的发言和讨论中真正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从而切实提高轮转医师肿瘤学的临床分析思考能力。

(三)鼓励实践,切实加强轮转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轮转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在相关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在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来说,轮转结束后应达到肿瘤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要求掌握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解决部分肿瘤科的疑难病例。带教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鼓励轮转医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提高轮转医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定期让轮转医师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老师之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临床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轮转医师原则性、方向性上的引导和指点。鼓励轮转医师实际动手,在轮转医生从事临床操作时“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错误的手法,确保轮转医生经过临床轮转后,能够达到肿瘤专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疾病,会并发各系统的并发症,因此,胸穿、腹穿、腰穿等基本操作是肿瘤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放手让轮转医师操作,然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才能切实加强轮转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对于从事恶性肿瘤治疗的医生来说,如何选择最适当的检查手段、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必需面对的问题,合理科学的临床决策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节约患者及社会支出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科学决策的前提,取决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求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准确、公正并自觉地运用现有的最佳证据,做出相对正确的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个人经验与最佳临床证据的有机结合。肿瘤学的NCCN指南平均每1~2个月就要更新一次,每年全球肿瘤学ASCO会议以及中国肿瘤学CSCO会议就有大量新的临床结果发表;以前曾经是临床一类的证据在知识的不断更新中很有可能会降为二类证据,而以前是二、三类的证据也有可能最后逐渐上升为一类证据[3]。因此,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肿瘤治疗的方案更新速度之快,远非书本知识所能企及。在进行肿瘤临床带教的同时,应该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让轮转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学会从快速涌现的医学成果中吸收有用的、正确的以及最新的临床证据,学会用循证医学思维去评估各种临床问题。

三、结束语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学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完整地培养了7届毕业生。招生人数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人。经过10年的研究生培养,截至2013年7月,学校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555人,已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11人。目前学校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教务部与医务部共同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2012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毕业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

2.调查内容

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临床轮转、考核体系、学位论文审核、答辩程序等问题进行评估。

3.调查方法

向毕业研究生发放问卷86份,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69.8%,入学时间集中在2007、2008、2009年。向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80.6%,入学时间集中在2010、2011、2012年。

二、结果和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学位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但有少数研究生认为课时数和学分设置存在着不足之处。课时数的安排和授课内容存在冲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上有部分不合理性,需要改进 。

2.临床轮转

在调查对象中有64.7%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35.3%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太笼统,没有体现出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39.7%的人认为某些科室的轮转周期过短或过长、以致影响整体的轮转安排。另外,在轮转管理方面,也存在着38.8%的不合理性。通过具体调查,大部分是由于在临床轮转过程中教学部门和科室的监管职能没有划分明确,造成部分研究生的轮转流于形式,或没有完全按照轮转计划执行。

3.考核体系

通过调查,有36.2%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出科考核体系不太完善,考核内容太局限,没有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整体表现。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的流程和考核内容比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7%的人认为毕业考核中的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进。

4.学位论文评审

通过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的构建比较有认同感,尤其对我校从2010年开始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尤为满意,这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目前实施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满意度较高。研究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认同感较差,因此,合理规划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出科考核等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有利于提高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1.加强学位课程建设,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先集中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结合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经验,制定出一套适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医学科学技术哲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医学科研方法、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执业设计、医学临床英语等,为研究生进行以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免疫学、病理生理、药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肿瘤学等。部分教材、讲义由我校多年从事研究生教学的高级教师编写,其内容既紧密结合临床又具有较强的科研性。为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我们还特意增加了临床各学科领域新进展这门课,由临床上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创新精神的导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我校还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法,训练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由研究生学院、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课时数和学分制,同时结合毕业研究生的建议,逐步进行调整。目前规定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未修够学分者不予发放成绩单。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使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就完成了一个良好的医学知识储备,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合理安排临床轮转,采取分级管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能力训练阶段。他们主要在二级学科(内、外科在三级学科)相关专业开始轮转。轮转周期为1年至1年半。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轮转计划。各专业至少轮转3个科室,同时需在相关的医技科室轮转。轮转周期一般为1~2月,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轮转过程中要求研究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时填写研究生学院下发的《临床能力培养训练记录手册》。针对轮转管理混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三级管理”措施。教务部属于“一级管理”,主要负责检查研究生的考勤和是否严格按照轮转计划执行。在轮转过程中,教务部会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科室属于“二级管理”,科主任负责为轮转的学生指派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本科室的规章制度,参与本科室的诊疗活动。指导教师属于“三级管理”,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通过分级管理,使临床轮转有序地进行,为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临床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一直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临床考核,不仅能考察研究生临床工作水平,而且对规范临床操作、提升临床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进行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研究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就要进行出科考核。由科里组织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3~5名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量、轮转记录、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术操作、诊治能力,对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由教务部统一组织,出题范围包括二级学科,兼顾三级学科。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因此,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对保证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对于提高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益,确保教学各环节有效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组成了临床考核委员会和临床专家考核小组,由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考核专家。每项考核内容设定量化指标,杜绝印象给分和人情分。通过建立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临床考核有序进行。同时不断完善目前采用的“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争取做到能力训练寓于培养之中,能力考核体现培养内涵,能力水平依托培养提升。

4.规范学位论文工作,提高论文质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所选课题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开题报告采用5% 一次不通过率,不合格者一月后组织二次开题。我们一直采用所有学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送出“双盲”评审,首次盲审未通过者修改后可二次送审,二次盲审不通过者取消论文答辩资格。“双盲”评审两份未通过者取消当年答辩资格。2010年起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文字重复率在33%以上者必须重新修改,这对提高论文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每年学校都进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对入选的学生及其导师给予奖励,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总之,通过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确保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鞠学红,管英俊.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86~689

[2]吴昊,单珠凤,杜祥,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模式的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99(6):19~21

[3]鞠学红,管英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45~48

医院轮转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年轻护士 轮转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5-01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护士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尽快投入到临床工作中,为医院的队伍增添活力。我院于2008年5月开始实行年轻护士科室轮转管理,先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08年―2011年8月期间来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50名,进行科室轮转管理。年龄在21―25岁之间,平均年龄23岁,均为刚毕业通过全国执业护士考试首次上岗的新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年龄小,都是80、90后出生的,缺乏自律性,学历:大专30名,中专12名,本科8名。

1.2 方法

1.2.1 严格带教

对上述50名年轻护士上岗经过培训,然后轮转到各个临床科室,每个科室轮转6个月,要求科室重点帮教,选择认真负责,理论及操作水平均较强的带教老师,护士长要和带教老师一起对轮转护士进行摸底测试,根据其对本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知识薄弱点,带教老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因人施教。对轮转护士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素质进行最低为期一个月的带教,掌握各班职责和流程,最后通过带教老师的观察和科室考核才能认定是否能单独值班,单独值班后带教老师还要负责其全期的学习安排及平时疑难问题的指导,做好阶段性的评估和考核工作。

1.2.2 做好入科前培训

各科护士长要根据本科不同的专业特点,分析本科室最有可能发生护理差错的地方,进行总结,进行分析,制定轮转护士岗前培训计划,对入科的轮转护士常规进行岗前培训,对每一个新轮转的护士进行预防性的学习和教育。如轮转护士到儿科,最容易发生的是药物剂量的差错。科室应该将一些特殊的药物的用法、常用剂量、用错药的严重性进行归纳和总结。而在重症医学科,最容易发生的差错是危重病人的观察不到位和一些特殊医嘱的遗漏。科室就要对新来护士进行重症医学科专科知识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医嘱进行归类和讲解。

1.2.3 加强思想教育

对轮转护士还要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培养和鼓励她们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避免因盲目行事、不懂装懂而发生差错。对真实直观的案例,和护理工作联系密切,让转科护士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她们主动认识到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这种做法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1.2.4 针对性管理

护士上班过程中,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对她们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如班上来了一个危重病人,带教老师要帮助她们制订护理计划,帮助她们分析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轮转护士接班后,护士长要向她交待本班的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轮转护士下班前,护士长要重点检查危重病人护理情况和医嘱执行情况,并询问本班工作中是否碰到因难。针对一些隐患性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和指导。

1.2.5 针对性排班

轮转护士单独上班后,护士长在排班上一定要注意新老结合,上夜班时,护士长要嘱咐和其对班的医生多给予工作提醒,同时排高年资护士备二线班,防止晚上来危重病人、来多个病人,轮转护士处理不到位而引发纠纷。护士长夜查房时,如果碰到科室是轮转护士值班,也应该加大检查的力度,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同本科护士长联系。

1.2.6 充分发挥轮转护士的优势

轮转护士,特别是已转过多个科室的护士,通过不断的锻炼和学习,她们的知识和技能已渐趋全面。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其它的护士。护士长要充分发挥这些轮转护士的优势,鼓励她们将其它科室一些好的经验,一些好的习惯应用到本科室中来,培养她们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思想。

2 体会

年轻护士通过轮转管理,学到更多医学知识,提高适应能力,更好的处理工作上遇到的事情。不断的锻炼和学习,她们的知识和技能也渐趋全面,经验也增长了许多。综合素质不但提高了而且无论是对自身的发展和医院护理队伍的发展都提供了空间,也为医院应急护理队伍充添了力量。同时,通过轮转的护士护理部也掌握该护士的工作特点,合适工作的科室,发挥年轻护士特长和工作热情,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为保证安全铺下奠基。另一方面:年轻护士科室轮转,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护生,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在转科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同事,轮转护士给科室护理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于年轻护士轮转给科室护士长和带教的老护士也带来了压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