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文化故事8篇

时间:2022-10-15 09:06:47

传统文化故事

传统文化故事篇1

一天,我在看一张报纸,上面有篇叫《年的故事》,我就开始细致的看了起来。

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祸害人类,玉帝看见它这样子,将它打入天牢里。过了一段时间,玉帝看见它这么苦苦哀求,就规定让它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凡一次,但是它还是恶习不改,继续祸害人类。这次正月初一前一天晚上,人们都去山上去躲避年,但是有一位老婆婆不怕,有一个人叫她赶快走,她就是不听劝告,那个人只好走了。到了正月初一,年去祸害人类,但走到老婆婆这一户时,老婆婆已经贴好春联了,年有点害怕,这时候,老婆婆扔出一个鞭炮,年被吓的落荒而逃,原来,年怕火光、红色的东西和巨响,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婆婆,就每次到了正月初一,人们就挂灯笼,放鞭炮,贴对联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三年级:张芮嘉

传统文化故事篇2

【关键词】海南;黎族舞蹈;黎族故事;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0-02

黎族传统舞蹈具有古拙、质朴的风格和娱乐健身等特性,并带有丰富的传统祭祀与节日文化色彩,极具民族特色。它凝聚着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体现了黎族同胞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民族性格。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故事》以歌伴舞、以诗为画,以黎族人民特有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展现了海南黎族先民渡海迁徙、追根溯源的传奇故事,呈现出一幅祖先们开天辟地、繁衍生息的历史长卷。该剧叙述了黎族祖先数千年寻求文明的辛勤、智慧以及薪火相传的艰辛历程。《黎族故事》还汇聚了大量黎族最原始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黎族的竹木器乐“鼻箫”等打击乐器、黎族民间歌谣“摇篮曲”和“舂米谣”等、黎族民间舞蹈、黎锦纺织与树皮衣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地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一副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全景展示。

一、《黎族故事》体现了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内涵

《黎族故事》分为序幕、《黎之源》、《黎之魂》、《黎之韵》、《黎之情》及尾声六个篇章。以“力神开天”拉开了表现黎族祖先“迁徙”和“恩山”的帷幕。剧中有表现黎族同胞天涯相认的“根山”;有开垦家园、祈求风调雨顺的“耕魂”和先民钻木取火、祈求光明的“取火”;有表现黎族特有的吹奏方式如山兰之灵的“鼻箫”;还有表现黎族民俗纺织、巧取树皮做衣的“树皮衣”和“黎锦”艺术等等,都体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从纺线、织锦到“黎锦”的出现,更是凸显了黎族文化的灿烂与神奇。如在“黎锦”一幕中,一群黎族少女编织出一幅幅色泽斑斓、粗犷夸张的黎锦图案,仿佛从天堂飘下的云彩,象征着黎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海南岛流传着许多美好的民间故事传说,在《黎族故事》中都有一定体现。如“大力神”“甘工鸟”“鹿回头”“夫妻树”等等,都是黎族同胞祭祀、劳动、娱乐与爱情等生活场景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也是黎族人民征服自然、生生不息的民族写真。剧中“力神”象征着黎族同胞的保护神;唯美梦幻的“甘弓鸟”让观众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奇幻色彩和别样风味;“鹿回头”尽情展示着黎族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热情奔放的爱情;“夫妻树”则表现两位黎族老人同甘共苦的美好愿望以及生死与共的情感共鸣。还有“船形屋”等原生态文化元素无不透露出浓郁的黎族风情,给观众呈现出一个个奇异的情感世界,将黎族古老、神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黎族故事》演绎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是海南岛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它有着四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主要环绕五指山居住。五指山是黎族最早的发祥地,五指山地区号称“中国第一热带雨林”,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黎族传统舞蹈就是黎族同胞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经过漫长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积淀而成的,它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三亚、东方、乐东、陵水、昌江一带的黎族村寨,黎族祖先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都有吉、凶、祸、福。其灵魂既可保护家人又可作祟于家人。因此,黎族舞蹈受到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社交娱乐及生产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反映祭祀祖宗、祈安求福的“宗教祭祀舞蹈”,如“捉鬼舞”“五凤舞”等,祈求祖先的神灵庇佑;有反映风俗习惯的,如建屋迁宅、结婚生子的“生活习俗舞蹈”,如“祝福舞”“平安舞”等,祈求全寨黎民平安顺利、人丁兴旺;有反映农闲娱乐、鸣锣庆丰收的“娱乐喜庆舞蹈”,如“打柴舞”“猴子舞”等,模仿各种动物形态,是黎族人民最喜闻乐见及适合娱乐健身的群众性舞蹈;还有反映生产劳动和收获季节、模仿人们劳动场景的“生产劳动舞蹈”如“舂米舞”“钱串舞”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反映黎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政权和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英勇斗争舞蹈”如“双刀钱铃舞”“打曲舞”等等。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黎族传统舞蹈文化并世代相传。

三、《黎族故事》传承黎族传统舞蹈文化

《黎族故事》是由海南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舞蹈诗。在编创手法上,在保留黎族民间传统舞蹈原有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借鉴了现当代舞的表现手法,结合其他民族、其他舞种的风格特点,突出了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剧编导将传统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和现代优美动听的音乐相融合,运用LED灯光艺术科技给舞台营造出绚丽的3D立体画面效果,再结合真实布景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剧中融合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原始道具为一体,传统的黎族民族服饰绚丽多彩,结合唯美动人的舞技,加上梦幻灵动的舞台空间,仿佛把观众带到了五指山下、回到先民生活的时代,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黎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黎族故事》无论是“序幕”还是“源”、“魂”、“风”、“情”直到“尾声”,每一幕都令观众叹为观止,黎族同胞表达情感的人文情怀得到了尽情诠释。

四、让黎族传统文化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象征

海南岛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和核心。而黎族文化就是海南独有的原生态传统文化、也是海南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应大力弘扬黎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为国际岛打造美好的文化形象。记得曾经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团队打造的《印象海南岛》,虽然作品也清晰地呈现了大海、阳光、沙滩、椰树等海南元素,其中的《红色娘子军》也是享誉海内外的红色经典文化。但如果作品中没有突出“红色娘子军”和“椰树”则可以看作是“印象青岛”“印象北海”等任何一座海滨城市。因此,《印象海南岛》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海南印象,却留给人们太多遗憾!这充分说明其缺少海南的本土文化特征。如果能够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黎锦、鼻箫、黎族纹身和“鹿回头”“夫妻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再加上黎族“椰壳舞”“打柴舞”等等,方能凸显海南民族文化的厚重并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像《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那样成为贵州和云南的标志,让人过目不忘。但愿《印象海南岛》在海南国际岛文化建设中重新崛起、再创辉煌。让黎族文化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名片,让全世界对海南岛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和最美好的印象!

五、结束语

黎族传统舞蹈是海南中国舞蹈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黎族故事”不仅让广大黎族同胞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引以为豪,还让更多不熟悉黎族文化的观众也能了解海南黎族社会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海南经济文化与民族旅游的发展,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加快,黎族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海南文化的象征。让黎族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走出五指山,让黎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光大,实现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及良性循环,文化魅力独特。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故事篇3

随着投资规模、嘉宾阵容、舞美设计等方面的跨越和提升,跨年晚会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台彰显特色和实力的主战场之一。

不拼大咖、不讲排场,天津卫视结合地缘特色,辟蹊径,延续一贯服务大众的理念,以“笑礼相迎”相声跨年为主题,通过众多影视明星跨界说相声,在为观众送上一份欢乐的新年礼物的同时,旨在用传统文化奉上一场“精神盛宴”。

原创相声讲述中国故事

为何选择相声跨年,晚会总导演刘洋表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核心;第二,天津是曲艺之乡,相声跨年不仅有特色,更是与其他卫视差异化的地方;第三,笑礼相迎是一个品牌的延续,春节、重点假日的特别节目我们都以这个作为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自有品牌,是天津卫视一以贯之的准则和目标。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模式管理、920时段编排、总局扶持政策等做了进一步明确,天津卫视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自主创新策略和规划。

在天津卫视看来,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是关系文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基于此,《笑礼相迎》天津卫视2017相声跨年晚会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创新视角让大众在娱乐中感受文化魅力。影视演员于毅、李成儒,相声演员李菁、喜剧演员孙涛、陈汉典等纷纷加盟,以跨界加混搭的形式组成相声搭档,演绎《说学逗唱》《学手机》《新编绕口令》等作品。以相声形式跨年,参与明星表示,晚会在形式上更加轻松,内涵上意义深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力量尽到文化传承的责任。

为了让整台晚会更具亮点和特色,相声跨年晚会从立意到主题,选跨界嘉宾到撰稿,以及以春晚规格为标准的服化道,前后共筹备三个多月的时间。刘洋表示,“这次跨年特别节目特色是跨界演绎,通过明星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嘉宾方面,我们也是尽量选择近期有人气的演员,如于毅,他演的网剧最近就很火。通过他们说相声,我们希望把喜爱他们的观众拉入传统文化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后,天津卫视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意识,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传播正能量的优质节目,并将此作为节目创新和节目制作的一项制度来遵守,从策划到制作再到最后的播出阶段都有专人严格把关,务必保证每档节目导向正确、引导有力。

目前,自主创新已成为天津卫视的原生动力,映射到跨年晚会上便是,整场晚会由六段相声组成,全部都是原创作品,除了专业相声演员表演的《友情买卖》《相亲奇遇记》《王子复仇记》之外,还有跨界明星李成儒与孙涛的《新编绕口令》、于毅和李菁的《说学逗唱》、从从和陈汉典的《学手机》。

“所有跨界演员的作品都是编剧团队从零开始创作。《新编绕口令》《说学逗唱》《学手机》这三个段子,我们反复推敲了两个多月,改了不下几十稿。我觉得相声可以传递一定的价值观,比如《学手机》就是告诉大家把手机放下多陪陪家人,像现在很多人坐一块吃饭都是低头族,这样不好。”刘洋表示。

每一个作品都精打细磨

众所周知,包括相声在内的喜剧节目,对参演嘉宾及制作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和门槛。如何让观众会心一笑,并在笑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晚会制作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培养自有团队是天津卫视多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工作机制,今年更是加大了在频道内开展节目方案征集筛选、派出团队驻组学习等工作。为提升平台竞争力,天津卫视还专门成立了节目研发部,研究吸取优秀节目的创作思路,寻找符合本频道特色的创意点。也正是依托这些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天津卫视2017相声跨年晚会才能看起来更具精品“范”儿。

“笑礼相迎”在一曲融合快板、武术的《龙韵》舞蹈秀中拉开帷幕。在《打狗棍》《灵魂摆渡》等多部电视剧中有过出色表演的于毅,搭档李菁打头阵,演绎自创相声作品《说学逗唱》。对于两人的初次合作,于毅称,“我认为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演员,我觉得相声太难了。真的要感谢李菁老师,为了呈现最好的作品,在我拍戏时,他和电视台编导特意到怀柔的拍摄地来找我。现在呈献给大家的就是他们的作品,我在舞台上非常享受,感谢天津卫视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体验了一把说相声的感觉。”

传统文化故事篇4

关键词:讲故事;文体;传统叙事;文化身份

汤婷婷无疑是自70年代后期以来华裔美国作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位。她的《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荣获美国各类文学大奖,使其在美国作家中享有盛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她通过运用多种文体、讲故事、中国传统叙事手法,将现代西方叙事策略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兼收并蓄,将寓言故事与通俗故事揉为一体,互为言说,自由转换,并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一 传统中国小说的叙述结构

虽然生长在美国,汤亭亭不可能摆脱从父母那里承继来的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传统。她对中国的了解和体验,建立在母亲给她讲的中国故事传说之上。此外,汤亭亭还曾读过英语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国神话故事、李白、杜甫诗选等。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汤亭亭在作品中也借用了传统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来描述华裔在美国的生活,抒写华人的英雄业绩,重建华裔历史,追寻美国华裔的身份和位置。

《中国佬》巧妙地戏仿中国小说的特殊结构模式,质疑和颠覆了貌似客观的官方历史的权威,从而实现了对华裔历史的重构。此书共有六个主体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1,“中国来的父亲”;2,“檀香山的曾祖父”;3,“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4,“造就更多的美国人”;5,“美国父亲”;6“在越南的弟弟”。在这六个主体故事之间,还穿插了十二个轶闻插曲式的小故事。有的来自中西文学作品,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史实,也有作者自撰的故事。她有意将典故、历史、轶事、新闻等传说故事与主体部分的现实故事并置在一起,书写出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代又一代华裔移民的事迹。她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事结构,把情节不相联系的几个故事排列在一起,在叙述中颠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重塑美国华裔历史,重拾美国华裔破

碎、丢失的文化身份。

二 讲故事

口头文学的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因其表演性和社会性,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在影响人的行为与文化传播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代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移民妇女移民美国后,她们对自我的认同面临重重危机。为缓解移民生活的压力,一些中国移民妇女会以保持中国文化习惯的方式,如品尝中国美食、讲故事等,在精神上安慰自己。她们希望通过“讲故事” 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灌输给孩子。“讲故事”是第一代华裔美国妇女的生存策略,她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给自己建立一个精神的家园,想象中国,也构筑梦想。

在创作中,汤亭亭有意识地在她的作品中使用“讲故事”的叙述策略,借以表达自己双重文化背景中华裔文化之本。她的作品注重语言的表演性打破了西方文学传统中体裁与叙事媒介的界限。正如她在其访谈录中所说的那样,汤亭亭煞费苦心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在肯定多元文化的同时,不断追溯过去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努力缓和两种不同文化带来的冲突与对立。“这些是讲故事者的故事…是华裔美国人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位作家,我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的书中真正的人,我尽力准确地去叙述他们,我讲述他们对自己的虚构。”【1】

立足于多元文化的同时,汤亭亭从女性视角出发,试图溶解两性的不和谐因素,肯定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在她的成名作—《女勇士》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交替出现却又相互对立的叙述者。母亲与女儿以“讲故事”为武器进行斗争,母亲要用故事来教育女儿成长。母亲是一个派生出来的叙述者,她讲的故事千奇百怪;无名姑姑的故事、花木兰的传说、自己求学的经历、各种鬼怪故事……女儿边听,边重述,母亲讲的故事变得面目全非。“白虎山学道”中。母亲叙述的故事的现实层面视角是,母亲讲述中国的神话和传说故事;而“我”叙述故事的现实层面视角则是:身处现实世界的“我”讲述神话或传说世界中的“我”的故事,即虚构自己的故事。显然“我”在虚构姑姑故事时,渗透了现代女性的经验,与母亲讲述的故事相抗衡,从而消解了母亲故事中传递男权话语的功能,构建了华裔女性的自我话语权和文化身份。

三 糅合多种文体

汤亭亭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引来了多方面的争议。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其体裁,主要围绕它是自传,神话改写还是小说体展开。实际上,汤亭亭作品体裁杂糅了各种文体,她的作品融汇神话、传奇、历史、自传等多种体裁,贯穿着作者与叙事者交叉而又分离的沉思、回忆和想象,无论在表现内容或形式方面都显现出对文类的跨越性。汤亭亭正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这种杂化叙述,既在读者那里复活自己祖先辉煌的过去和失却的记忆,从而也为个人和她所属群体的新身份证实。

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就彻底打破了时空顺序和线形叙事模式。小说中有两位叙述者和两种叙事视角: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我”。因此可以说,母女俩是这部作品的共同完成者。虽然一部自传必然要涉及到作者之外的人物,但是从其结构和内容上看,必须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此外,《女勇士》一书展现给读者的完全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虽然有许多史的成分,从中可以考证一些确实发生过的事实和历史人物,但在“我”的外部世界中,只有少数的公共场所和历史事件是从汤亭亭的生平中可以辨认得出的。

其次,《女勇士》还可以被看作是汤亭亭的自传。《女勇士》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别人为叙述中心展开叙述,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功地描写“我”作为一个美国华裔女性,在中美文化夹缝中艰辛的成长过程。小说中的五个故事虽然各有自己的叙述重心,但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对作者的成长经历起着重要影响。女性主题成为联结五个不同故事的主线。每一个故事都为成长过程中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女性角色模式,从整体来看,真正的中心还是作者自己,表现了作者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缝隙中挣扎、质疑、寻找自身位置的奋斗过程。

结语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汤亭亭作品的叙事策略呈现出多种特点,而且受到越来越多批评家和华裔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汤亭亭运用多种叙述策略,试图通过追溯华裔文学叙事方式的根源,突显华裔族性,表述华裔情感,构建华裔多元文化身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华裔作家叙事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并存与逐步融合中真正在美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领域中去提升华裔文学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kay bonetti.an interview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conver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8:37.

[2] 汤亭亭.女勇士.李建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传统文化故事篇5

变成语故事为英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基于此,学校立足外语特色实际,开设“I Stories”课程,出版《中华成语故事绘本》教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很多内容,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都比较远,不要说用英语了,就是母语理解起来也很不易。因此,只有采用情景化、故事化等方式,化抽象深刻的思想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最终落实到日常行动中。鉴于此,我们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闫雅萍、张喜华、满颖等老师,结合小学生实情,选择了90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将之逐一翻译成地道的英语。学校还请来专业人员,给每一个成语故事都配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片。最终,《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得以出版,这套教材符合学生认知需要,深受学生喜爱。我们依托这套《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在全校开设了“I Stories”课程(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课程)。I Stories,I是成语idioms的首写字母,又和“爱”发音相似,这样一词双关,既表达了原意“成语故事”,又有“我与爱”的内涵。

融成语故事于课程

1.融成语故事于常规课程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英语实际水平,每学期每个年级选择学习4到5个故事,平均每月学完1个故事,力争6年下来能学50个故事。同时,我们也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低年级听故事,中年级读故事,高年级讲故事。至于如何开展故事的学习,学校没有统一要求,而是让教师和学生依据教学进度自己决定。有的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集中学习,有的是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分散学习,有的是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分钟学习。

2.融成语故事于英语戏剧课程

众所周知,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除具有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教育功能。戏剧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的掌握,提高了对生活的感知,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将《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融入到英语戏剧课程中,丰富和拓展了英语戏剧课程的内容。目前,英语戏剧课程题材分三类: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及世界文学经典故事,形成了中外名篇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经典改编与师生原创相结合、现实生活与科幻童话相结合的多样题材。

传统文化故事篇6

一、将传统文化植入到识字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识字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传承。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植入传统文化,使得汉字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简蔚氖蹲制匆簦而是一种更加饱满、更加深刻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小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讲解,将汉字的演变史、发展史、递进史等完整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汉字发展的认知,使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汉字的伟大魅力,能够深刻地认知到汉字创造者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更是汉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在汉字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拼读、解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意义,以及不同字结构之于汉字整体意思的作用。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古诗词中

语文课程中涵盖着丰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古诗词中,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知到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环节,几乎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首诗歌中都蕴含着扎实的传统文化,这是古诗词中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诠释文人气节的古诗,还是赞美我国优美山水的古诗,都在很大程度上象征和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深读优秀的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中丰富的意境和主要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背诵优秀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积累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品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扩展古诗词的积累,通过阅读、搜集、整理等来全面赏析优秀的古诗词。

三、将传统文化植入国学故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国学故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国学故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优秀的国学故事,在讲解这些国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故事中的寓意。如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的国学故事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进行国学故事的深入讲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汇演,通过课堂汇演等来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这是国学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在国学故事的讲解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积累,不断扩展国学故事的积累外延,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将对某一故事的认识,通过作文、笔记的方式写下来,这是传统文化渗透至国学故事中的最直观的体现。如在讲《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引导学生找准故事的核心,找出故事的脉络,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全面有效地理解这类故事,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传统文化故事篇7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于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西丰等地。铁岭及辽北的朝鲜族是中国朝鲜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早移居我国的朝鲜族。根据“铁岭县志”记载,朝鲜族最早在铁岭居住是明朝万历年间或清朝初年,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早一些(东北地区朝鲜族居住史一般为200年),已有400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了朝鲜族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生存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因为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从古到今世世代代口传下来的,无法考证它的原创者,但它最好地蕴涵着朝鲜族先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铁岭朝鲜族中口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为数甚多,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朴纪东、郑永守、朴炳大、玉元实、金鼎淳、李周善、金钟元等老人都能讲述上百则的民间故事,而且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的,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神话、民间传说、魔法故事,也有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笑话、熟语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生动有趣,不仅有鲜明的主题,而且还反映了朝鲜族民俗特色和讲述人本人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艺术风格。

铁岭朝鲜族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具有浓郁辽北特色的朝鲜族民间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有鲜明的迁移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铁岭地域文化特色。各类体裁的作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继承

在几位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上千则故事中,有数十则关于太阳神、月亮神、熊神和朝鲜族祖先以及历代朝鲜族先人的传说,有始祖神话、部落神话、自然神话等,其中始祖神话、部落神话都是借助古代文献的记载得以流传。如《三国史记》《三国遗史》《东明王篇》《檀君神话》《朱蒙神话》等,都是表现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神话。

朝鲜族的自然神话也有流传,诸如,郑永守讲述的《千年水》《福神》和李周善的《风神》《洪吉童传》,还有黄特洙讲述的《人为什么长头发》和朴炳大讲述的《洪水神话》等。

另外,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历史上的其他实有人物故事,如朝鲜李氏王朝五百年间的李成桂国王、发明朝鲜文字的世宗大王、多智多谋的御使朴文秀等等。

(二)对历代本民族先人生活的展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映朝鲜族先人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有《坏事变成好事》《争福的少年》《抓狐狸》《十年扛大活儿》《破镜奴》《善良贤惠的妻子》《宽宏大量积大德》《孟士成佳话》等。

(三)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道德训诫故事

以朝鲜族祖先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故事有《孝子龙凤狗汤的传说》《和睦的家庭》《报恩的灵魂》《蟒蛇与孝女》《奇怪的报恩》等故事,讲的是朝鲜族的孝道和邻里间和睦相处、对人忠厚、知恩图报的为人之道;反映劝善惩恶道德训诫故事和朝鲜族先人聪明智慧为主题的有《善与恶的报应》和《喇叭和虎皮》《聪明的童子》《贪婪者的下场》《害人等于害自己》《恶毒的婆婆》《被老虎咬死的和尚》等故事。

(四)反映到中国辽宁的移民史和与汉族的交往、对本土的热爱

反映朝鲜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作品流传较为普遍,这些作品反映了朝、汉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婚姻往来、生活习俗;朝、汉民族之间的农耕纺织、文字交流、礼仪习俗、通婚等历史过程,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代表性作品有:《李斗贤和金顺爱》《在梦中唤起丈夫的女人》《王老汉娶明月》《洪翻译的请兵史》《柴河的故事》《龙山的传说》等等。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讲述者,以他们活泼的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愿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凝聚着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一)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素材广泛、主题深刻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所讲述的主要类型有动植物故事、神异故事、一般故事、幽默故事等二十多种,再把它具体分成起源故事、智谋故事、超人故事、善恶报应故事、教训故事、命运故事、夸张故事等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之所以包罗万象,从中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的各个角度。

(二)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讲述者大多是使用朝鲜族本民族语言,而且还大多是使用朝鲜族大众的生活语言。他们在讲述故事中,普遍运用大众语言和比喻夸张手法,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使口头民间文学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常使用汉字语,使铁岭民间文学更具地域特色;经常运用大最脍灸人口的哲人睿语、格言俗语,使民间故事更具有思想性,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熠熠生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情节别致生动,结构形式完整、功能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不仅从内容上重复少,而且在故事的构成和形式上就有数十种。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人,以自己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塑造出许多生动活现的人物形象,更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表达的语言优美动人,使听者仿佛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同尝到美酒佳酿,有一种美的感受。

(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反映朝鲜族的亲属关系、婚丧祭礼、年中习俗、官职制度,还反映了歌谣和占卜、风水、巫俗、民间信仰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辽北朝鲜族民间故事,即守护着本民族特征和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以民间传承的故事、民歌、歌谣、俗语、格言为载体,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文化源流体系,同时构成了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三大特征。

(一)传统的民族历史特征

1.对日月星辰、天体万物的崇拜和信仰。

2.对本民族祖先的崇拜。

3.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

承载这些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展示给我们的是朝鲜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奇异的幻想,创造了优美传奇和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鲜明的地方特征

1.浓厚的地方色彩。

2.鲜活的时代色彩。

铁岭朝鲜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不论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都受到其它民族极大的影响。因此,反映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也必然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多彩的艺术特征

1.鲜活的人物形象。

2.感人的人生哲理。

传统文化故事篇8

一.多媒介系统中《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

《白蛇传》在多媒介系统中具有丰富的讲述方式,故事讲述者表现得极为典型。这里有一个理解需要作出说明,那就是口头媒介也具有多媒介性质。较之网络媒介的多媒介性,口头媒介缺乏技术平台,媒介交互性相对不足,但口头媒介所具有的潜文本链接以及智能控制则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考察现代《白蛇传》的网络形态,可以发现较为成熟的故事讲述者从书面媒介向表演媒介演化之时的偏向,而到了网络媒介之中,则有一定的回归口头传统的色彩。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网络媒介对于《白蛇传》的艺术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立在超链接平台上的影音形态,一类是建立在游戏平台上的交互形态。

首先,超链接平台上的影音形态。

故事讲述者在这种媒介形态中有两个定位:超链接平台的建造者;《白蛇传》故事的影音讲述者。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也具有网络媒介赋予的交互性关系。

超链接平台的建造者,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角色,他熟悉《白蛇传》的故事内容,以超链接技术将这些内容所涉及的主要背景设计成一个语景平台,这个平台隐藏在他所提供的技术结构之后。事实上,正是这个语境平台,赋予了建造者的故事讲述者身份。那么,这一身份如何实现其职能的呢?理解《白蛇传》的超链接平台建造者的职能实现,需要从超链接平台入题。超链接技术是网络媒介的重要特质,通过软件设计将多个相关文本联于一体,一个超链接由链接标识(label)、链接目标(linkdes)、链源(anchor)组成,三者决定了超文本中的一个超链接。链接标识和链源是一个字符串,而链接目标由统一资源定位说明。[2]文本联接方式以链接标识为切入点,从一个文本转换到另一个对应的文本之中:如白素贞,小青。从这些转换中可以实现文本间的内容链接,使一个平面的文本伸展为一个立体的文本,一种空间结构被建立起来,多条历史线索显现出来,文本的世界由此拓展为世界的文本。《白蛇传》的网络阅读突破了平面阅读的线性规则,多点进入、点面跳跃的阅读体式使读者重新接受了一个综合的异文群落中的白蛇故事。正是这种审美效果,触动我们返身询问超链接的建造者,你在《白蛇传》的讲述中究竟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能?从叙事理论的范畴里,我们感受到超链接的建造者已具备故事讲述者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是引导故事的发展。

超链接的建造者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故事的多个细节丰满起来。我们所收录的《白蛇传》网络超媒介文本共有数十个超链接路向,涉及到时间、空间、人物、情节和历史背景等五个因素的内容,包含了口语、书面语、音乐、影视等媒介,具体而言:

时间空间 人物 情节 文化背景

一千年 天界 白蛇 端午显形 佛教

三十年 地府 小青 水漫金山 道教

二十年 人间 许仙 状元祭母科举制

多元说 多界 法海 镇白蛇于雷锋塔 佛教

五个维度的叙事,故事讲述者在一个文本中建立了完整的故事。这在网络阅读中也可以遵循平面阅读规则来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然而,超链接的建造者超越了单一文本的故事讲述者的权限,他以技术获得更大的叙事权利,在某个白蛇传的网络文本中有意地嵌入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变异极为丰富的阅读路向标识,即超链接符码,在文本中强化提示性转向阅读功能,网络阅读按传统方式进行时,网络媒介的《白蛇传》在人物、情节、结局等方面与传统故事基本一致。然而,当我们在线阅读进入超链接区域时,传统方式受到了质问:鼠标过处会有对话框提示双击鼠标或按ctrl键链接。如果没有使用鼠标,超链接文字也会有色彩和下划线标识,提示我们这是很重要的深度阅读窗口,打开即可进入新的文本世界,并暂时中断线性阅读,向空间阅读和历史阅读转移。就《白蛇传》的超链接而言,当我们阅读到“五百年前许仙曾救白蛇于猎人之手”,点击“五百年”这个超链接字符,我们立即转到一个生动的历史画面之中:既有文字,也有图像,还有的设计了影音格式的文件,我们从中观看到五百年前白蛇遭捕蛇者所捕,命悬一念之间的情景。幸好许仙前世的小童儿解了危局,乞求捕蛇者放生,从而挽救了白蛇的性命。还有一个例子。“水漫金山”的超链接,网络媒介的平面文本已经细致的交待了故事情节,那么超链接还可为这个情节提供怎样的故事线索呢?我们点击超链接符码,被引入另一个阅读平台,深入剖析白蛇水漫金山的心理活动,把白蛇意欲复仇与违逆天意的内心世界冲突真实地凸显出来,让读者进入白蛇的两难之中,在情感上更能激发对法海和尚的愤怒,以及对白蛇的同情感,本质上达到了引导读者阅读的效果。这个链接,推动了故事的深入接受,对故事主题也有很好的阐释。

二是解说故事的背景。

大量的超链接都是为解说故事的背景而预设的后台支持。在网络媒介的《白蛇传》中,超链接有半数以上是背景解说。这些解说以“佛教”、“道教”和“科举考试”三个超链接字符为代表,直接为读者阅读文本扫清文化背景的障碍。这种清理和交待,实现的不仅是工具书式的查阅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直接镶嵌在文本之中的超链接窗口,构成了文本的一种开放性,这种即时的、空间感的、历史线索上的开放,是故事讲述者在故事讲述活动中至为重要的权威性标志,在叙事理论上也是由故事讲述者直接承担的职能。

三是评价故事的意义。

口头传统中的故事讲述者非常乐于评价故事的意义,非常善于在故事的情节叙述中融入价值判断,而且也寄望于故事起到现实教诲的作用。基于此,故事讲述者在跨越多媒介的历史演变过程上,这个评价角色并未完全放弃。相反,大多数新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强化了这一职能。《白蛇传》在网络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亦有这一特征。我们所考察的超链接中,有四个涉及到故事意义的评价。人物的超链接都隐含有意义评价,而较为典型的则是“状元祭母”这个链接,主要内容即是在阐发状元祭母的意义与重要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功名放大,让悲剧中的白蛇从传统文化的正道上获得拯救,整个故事的意义也由此受到限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成为白蛇故事的底色。

以上三方面反映在网络媒介的《白蛇传》之中,能够确认超链接平台建造者的故事讲述者身份,这一身份来源在其它媒介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表明了网络媒介与计算机技术媒介在故事建构方面的独特性。于是,超链接建造者的技术变成了一种讲述者手法,而超链接的建造者则成为最高层次的白蛇故事讲述者,源文本与提供给超链接的各个异文都是其叙事的文本,而这些单个文本所依存的故事叙述者都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故事讲述者,惟有超链接的建造者是所有文本的故事讲述者,他站在最高的层次上,一方面布局这些小的故事讲述者,另一方面则以反讽和冲突的方式取消或弱化这些相对完整而又单一的故事讲述者的功能,从而巩固自己的故事讲述者的威望与权力。将白蛇故事立体化的同时,促成网络形态的故事阅读具有知识考古的特性,成为一种动态的参与式阅读,同时附带着求知兼及游戏的艰辛与嘲讽。也就是说,超链接建造者的故事讲述创造了一种故事接受的网络性,立体的,交互的,充满了叛逆与回归并重的悖论,白蛇故事的历史与白蛇故事的情节同时得到展示,故事的审美与知识的考察融于一体。故事接受变得更为透明的背后,其实是网络虚拟技术的有意作祟,其实隐含的意义则更为模糊难明。可以看出,这种超链接,技术的支撑固然重要,但它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故事的补充与延伸。而且这些补充和延伸是由超链接的建造者所决定的。从这个链接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建造者对故事的引导性作用,不仅如此,这种引导,超越了传统文本中故事讲述者的引导,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方向,在空间结构上拓展了故事讲述者的职能,在媒介层面真正实现了故事的网络性叙事原则。

二.网络媒介的第二类故事形态是建立在游戏平台上的交互形态

游戏平台是网络媒介的故事化、娱乐化表现[3]。《白蛇传》的游戏是汉语网络圈的重头戏之一,其中最经典的是《青蛇》及其升级版《青蛇II》。这两个游戏中,白蛇故事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故事/娱乐形式,主角向青蛇位移,主题向玩家倾斜,线索向多元伸展。那么,故事讲述者在这种形态中如何被建构和辩认呢?

经典叙事学的故事讲述者在游戏中没有被建构起来,但是,作为一种娱乐化的故事,故事讲述者肯定存在,否则故事将无以形成。这就有必要从计算机游戏的结构上找来源。多人在线游戏(MMOG)作为一种计算机游戏,它能使多个用户经过互联网相连同时在一个游戏世界中交互,用户通过交换共享游戏(状态)数据进行故事化的娱乐活动,简称网络游戏。大多数MMOG的基本假定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角色,其特征是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游戏世界,即MMOG同时支持多个分布用户;因此需要一个高度可扩展的游戏服务器体系结构和网络设施,以满足其松散的实时需求。根据游戏状态的访问模式和对一致性的需求来分析,网络游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用户状态。其访问属于单写者多阅读者模式,即每个用户要定期向同区域的其他用户广播自己的游戏状态,所运用的是尽力分组广播机制。信息的延迟或损失可由在应用级实施的航位推测法屏蔽。用户之间的交互涉及多个动作,需要快速响应,也涉及到相关用户及可见的临近区域。二是对象状态。用协调机制保持共享对象的一致性,每个对象被指定给一个协调器。所有的更新要送给此协调器。协调器解决冲突更新问题、也是对象目前值的存储库。成功地更新后通过组播给区域以保持所有用户的本地拷贝是最新的,有时也运用尽力组播机制。三是地图形态。地形和用户的图像元素被安装在客户端,用正常的软件更新机制更新。地图是一种区域地形和非图像的抽象描述,是只读的,而动态的图像元素被处理成对象。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运用不同的技术机制支撑游戏,共同建立起具有交互性和一致的游戏平台。我们从网络游戏的工作原理中,认识到作为故事角色和阅读者的用户的特殊意义。进一步理解游戏结构,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索。游戏结构主要包括不变的地形信息、用户控制的人物、可变的对象(如装备等)、可分割的地形信息和由AI控制的非玩家角色(NPC)等。这一结构,层次上可以这样分析,可变层次和不可变层次,其中,可变层次主要由人物行动和共享对象构成;不变层次主要由地形信息与非玩家角色构成。不变层次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可变性,也就是说,地形信息可以分割,非玩家角色可以多样化、多条件地出现,它们并非固定不变地被框范起来,机械地成为游戏元素。与可变层次的游戏元素一样,这些非可变层次的元素也在游戏中积极地参与了游戏运作,以不变的形态灵活而机智地与可变元素发生作用,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与变化。

从游戏结构出发,我们再来讨论交互形态的《白蛇传》故事的讲述者。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游戏平台的创建者。游戏结构中,玩家(用户、读者、角色)、非玩家和共享对象(游戏道具、用品、货币及其他资源)都是故事展开的内部条件。如果有一定的讲述功能的话,玩家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这方面的功能。但玩家作为故事角色的身份更为合法、更为典型。既然整个游戏结构中都不能确定故事讲述者,我们只能把侧重点放到游戏平台的创建者身上。与超链接的建造者一样,游戏平台的创建者本质上与故事讲述者的身份是相吻合的,他对故事发展的引导、故事背景的解说以及故事意义的把握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而论,网络游戏《青蛇II》中,青蛇、白蛇、法海、许仙作为玩家选定的对应角色,其他人物作为非玩家规定的角色,他们共享的衣饰、用品、货币、武器、法术、食物和公共场所等资源对象,借伞、成亲、发配、开药铺、端午显形、斗法、水漫金山、雷锋塔惩罚和状元祭母等故事单元的衔接与错位,以及个性化的精灵、性情、动作、职能、兴致等等,都是由《青蛇II》的游戏建造者规定的,尽管有多元的、多向的、多层的选择项,并且设计了开放式的针对玩家水平而最终展开的故事形态,但终究是有限设定,游戏范畴和游戏边界都很明确,游戏平台创建者设计了故事的情节流程,规定了玩家的权限与障碍,支配着非玩家角色与玩家的冲突和协调,而且在共享资源的类型和总量上也起到决定作用。故事背景的解说由游戏平台的创建者以角色对话和行动融入到游戏之中,故事意义则以玩家闯关和故事多元结局的设定来体现。也就是说,游戏建造者的讲述意识成为玩家进入游戏的第一法则,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确认为游戏平台的创建者,这种确认,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对故事建构的技术倾向。在此,我们所讨论的网络媒介游戏形态的故事讲述者,其技术含量与技术倾向较之超链接形态更为显著,故事讲述者的网络性也更为鲜明。

三.《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对媒介的选择

《白蛇传》穿越多种艺术媒介的历史,正是媒介与故事讲述者发生多重关系的一个见证。口头媒介创造了白蛇故事的文化传统,人与媒介融合共存,故事讲述者在媒介中建构了最为稳定的故事线索。《白蛇传》倾向于表演媒介,这是它在书面媒介之前后所作的革新式选择。书面媒介对白蛇故事的记录,对表演媒介的书面文本的创作,都不能说明白蛇故事的口头传统的变化,相应地,从书面媒介的记录中,我们发现了口头媒介的延续,一种传统在另一种媒介中相当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是媒介史上的奇观。尽管人的媒介表现不再鲜明,但口头媒介中的人的功能与表达,都在书面媒介中获得新生,而且有了更好的更为丰满的叙述,想象与语言的结合,将书面媒介扩展为大叙事的媒介平台,数千年的口头媒介传统被精心融汇到书面媒介之中,书面媒介成为口头媒介的一个开放性媒介变形。表演媒介却走出了这种媒介变形。

书面媒介吸收了口头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将他一分为二:一是继续保留了现实中人的特点,即作者;一是虚化后置入文本之中,即文本叙述者。文本中的故事讲述者较之现实中的作者自由得多,可以全知全能,可以性别转换,可以出入故事,可以虚实相生,也可以隐而不显――书面媒介中的故事讲述者的二重性和自由度,创造出叙事的天才作品,叙事问题从此成为人们讨论对象物的一个前件。舞台媒介和影视媒介在技术层面上差异非常大,但在故事讲述者的建构和呈现方面却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表演艺术为核心,故事讲述者在整个的故事表演之前已经退场,交给观众的是一个暗含了故事讲述者的故事。然而故事讲述者如何参与故事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整个故事的表演文本中故事讲述者没有出场,他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出场在前;一是故事讲述者偶尔会在某些故事片断中以报幕解说或画外音的方式出场,甚至以人物的身份出场。尽管出场方式有别,故事讲述者建构故事的本质仍是相同的,整个表演文本都由故事讲述者建构而成,故事讲述者在表演中梳理故事线索,组织故事材料,将情节展示为演员的表演。网络媒介将各种媒介综合起来,故事讲述者也获得了综合性。

人第一次以人物扮演为个性的媒介探索,就是戏剧表演媒介的雏形。故事讲述者充分运用戏剧表演媒介来演绎白蛇故事,在舞台上将白蛇故事生活化,白蛇开始有了世俗的根基。从白蛇故事的媒介变迁来看,正是在戏剧表演媒介的背景上,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艺术创造,主题得到拓展,人物获得重塑,基于想象的口头媒介在表演媒介中被超越,人物与故事同时在舞台上生动地展开,故事接受者在表演媒介中将故事定型化,而人的表演又将故事定型发展为某种可修改模式,《白蛇传》的媒介选择于是有了方向:表演媒介。明清时期的两个重要剧本及其演出,都足证这种选择的有效性。从此,在戏剧表演媒介上的尝试,推动着故事接受者与媒介的深入交互,现代中国30多个戏剧表演的全面参与,更是让白蛇故事辉煌之至。自1953年以来,影视表演媒介承接着戏剧表演媒介的风力,再度显现出白蛇故事对表演媒介的倾向性选择。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等陆续将白蛇故事媒介化,影视表演媒介更为深切的塑造出白蛇故事的人物,主题更为开放地得到彰显,意义更为深刻地发掘出来。影视表演媒介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表演者以其外观展示了故事讲述者的意图,这些意图,正是《白蛇传》的媒介愿望。媒介的差异决定了在口头传统中白蛇故事的叙述者立身于口头媒介,将自身分解成若干个人物和角色,担当事件陈述、情节安排、人物定位以及人物表演等多种功能。《白蛇传》的故事叙述者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关于家庭观念和家庭价值的民间老艺人,在江南城镇经济逐渐兴盛起来时,农村结构向城镇结构的部分转型也随之拉开帷幕,老艺人从乡间进入城镇,其视角与情趣也随着城镇生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适应性的,也是创造性的,乡村社会的故事传统所蕴藏的传奇意味,所塑造的神灵形象,仍然是老艺人叙述故事的基础和拿手活,也是乡村社会传统转型为城镇社会的必然表现。这种口头媒介背景,正是白蛇传的故事叙述者所承载的整体意义。中国意义上的乡村社会与城镇社会有着血脉相承的文化关联,口头媒介则成为这种关联的有效通道,乡村的口头叙述转为城镇的口头展演,在此意义上,表演媒介可以视为口头媒介的一种延伸形态。乡村社会的白蛇故事定型为充满神秘感的异类婚故事,人物被泛化,生活背景十分模糊,故事寓意在于传承民间神秘信仰和婚姻理念;城镇社会的白蛇故事定型为世俗浪漫色彩浓郁的异类婚故事,人物明确,生活场景非常具体,这种转型中的变与不变,正是故事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由其叙述者依据媒介的变化而作出的顺应性调整。口头媒介中叙述者侧重白蛇故事的神秘传统,表演媒介中叙述者侧重白蛇故事的世俗生活,可以得出结论说,媒介处境是白蛇故事叙述者选择叙事策略的重要因素。推及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故事叙述者也因之而确立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影视媒介强调形象直观和生活逼真,故事叙述者也就侧重白蛇故事的表演者与生活场景的营构,侧重声音、色彩等要素在故事中的功能;网络媒介以虚拟、互动、全球化为特征,故事叙述者则以游戏为手段、以增强娱乐性为其目的来延续故事。故事叙述者在这些媒介中的不同表达,实质上也是其不同的显身方式,而白蛇故事基本母题的传承仍然获得媒介的支撑,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媒介之间的历史性关联。

参考文献:

[1]R・斯科尔斯・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郭江平.超文档的数据库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1

[3]杨德仁.顾君忠网络游戏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3[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