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2-04-16 01:50:41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工作; 班级管理; 班干队伍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学生难管似乎是大家的共识,那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呢?在此我想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班主任树立的威信应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

二是加强道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对每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2.营造氛围,真诚友爱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班主任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实现以心换心的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其奇妙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调节自己的教育步伐和教育手段。与学生实现以心换心的方式方法很多,若班主任能利用好这一机会,以长者或者朋友的身份给其回应,细心答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在往后的工作中细心关注,为其排忧解难,学生将会对你信任有加,对你倍加敬爱,这种无声的语言换来的教育效应是许多当众的说教无法比拟的。

班主任还要注意与学生真诚的交往,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和暴露出的缺点、错误,要予以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在真诚的为他好,是在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相信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心,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他们必然会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去。

3.科学引导,合理定位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强化班干,树立榜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就应当及时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在健全确立班委的过程中,不能班主任说了算,一定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班会上让全班学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候选人,要确实将那些品学兼优、会组织、会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的同学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来,班主任要尽早抓好、培训好这个火车头,以便他们人尽其才的为全班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早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同时班主任要勇于打破“干部终身制”的做法,班级一旦建立起良好的班风班貌后,要及时地对班干部进行更换选举,以便为班级引入竞争机制,让全班学生看一看哪个班委会的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比一比哪个班委会的工作能力强、效率高。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在班委会组织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

5.刚柔相济,良性互补

处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特别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如意,许多班主任对其失去了说服教育的信心,在多数时候只好采用众多的“校规、班规”等“刚性”的政策来约束学生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实,处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达到某种纠错目的的教育手段,若太多的使用和泛用,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形成“见多不怪”的感觉。十七八岁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若我们的班主任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但若班主任在对待这类学生时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如:使之在认识其不足的基础放其一码,适当使用“视而不见”,“听而不答”,不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在教师对其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教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6.总结经验,促进管理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2

一、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违纪时的处理技巧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动。同时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可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班级评定规则、宿舍管理条例、评优规则,奖惩规则、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等等。在开展常规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开展主题班会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优点及缺点,取长补短;用联欢会和辩论赛的形式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识竞赛,小组竞赛的模式进一步巩固常规教育内容,总之可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让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最烦琐的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学生违纪时马上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显然不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班主任要认真分析,进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从而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另外,班主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生活、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捕捉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爱面子,有的好表现,有的怕张扬,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的学生一贯表现良好,偶尔一次迟到了,班主任的一个眼神就使他低下了头;有的学生刚刚与班主任私下写下保证不再旷课,然而又迟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学生面前当众揭穿其保证书,他哑口无言,脸红到了脖子根;有个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不把班规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时间,迟到了就当没看见,旷课不惩罚,老师不过问,同学不与之交往,他自觉没趣,只有老老实实与同学们一起学习。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片面追求成绩的评判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屡出现,而考试成绩往往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模式下,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种价值观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评判学生的标准已出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已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缺点所在,兴趣所在,特长所在,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切合实际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3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基本做法

1、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的课程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与分散,课堂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国防和双拥教育,引导师生立足学校、心系国防,把爱学校、推动教育发展同爱祖国、保家园结合起来。

2、继续与区人武部双拥结对,新生入学,由人武部官兵来校组织军训。学校将组织学生学习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各项素质,促进我校创建文明校园的工作。

3、充分利用现有国防教育的资源、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4、依托团委、工会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工作。在建军节前夕,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形式宣传国防教育,增强师生全民国防和双拥意识。

三、主要工作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规,扎实地开展学校的国防教育,切实让师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将把国防教育列入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教育落实。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采用科学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2、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积极参加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优良双拥工作环境。学生团员为烈军属送温暖、做好事,号召全体党团员开展一些小型的募捐活动,给烈军属做一些实事,到这些烈军属家庭打扫卫生、洗衣等。有的烈军属在敬老院生活,组织团员学生带上慰问品去探望,进行文艺演出等。同时积极开展拥军优属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团员青年以结对的形式长期为孤寡的烈军属长期服务。协助驻军部队做好随军子女入学工作,全面落实优抚政策。

学校将对军人家属,在校军人子女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给以适当的照顾。

四、工作措施、要求

1、加强领导。学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2、加强学习。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学习《国防法》、《防空法》和《兵役法》,增强师生对开展双拥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师生的拥军之情、爱国之情。

3、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双拥的政策法规,表彰先进,树立双拥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加强教育。把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纳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加强基地建设,设专(兼职)教师上好国防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周进行军训。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大思政 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介入 可行性

[作者简介]宋莉(1981- ),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指导;郑添华(1981-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大思政视野的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JDSZ305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0-02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沿袭的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政教育模式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主张思政教育要综合利用多种资源,营造系统的教育氛围,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一部分学者积极倡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从而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受到生源素质和国家相关教育投入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为复杂,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过度行政化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人员配备首先基于岗位设置的需要,采取严格的直线职能型结构进行管理,将学生工作者视为行政人员序列中的一环。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事务,沦为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中转站和交流平台,难以抽出时间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工作成效难以保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成立时间尚短,许多管理机制还未定型,工作条块分割明显,教学和学生工作壁垒分明,各管一摊,内部整合不足,在一些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如顶岗实习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工作的“真空”。

(二)泛集体主义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思维泛集体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仅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诠释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单纯从社会需求层面考虑教育的要求和任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培育和引导,部分地区和学校以实习的名义强制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高强度的劳动,相关的配套管理和服务措施又没有及时跟上,实际上对学生的正当利益造成了损害。同时,高职院校习惯于依靠模式化(或程式化)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向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靠拢,忽视了对学生个体选择的引导和尊重,使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度较低,就业离职率较高,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吸收和培养高职毕业生心存顾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非专业性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工具上存在非科学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一直面临有效工具的缺失和工作评价的非理性,尤其是在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指导上缺乏有效的方法,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缺少科学的、理性的咨询和介入手段,没有通过专业、可量化的数据模型和评价指标对工作效果进行检验。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层面上存在浅层性。对学生个体而言,目前以谈话为主的学生工作手法仅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成长过程的介入和干预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中开始注意引入心理咨询的手法和思路,但受到的局限较大,而且由于心理咨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对学生成长过程和细节关注乏力。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成效上存在短期性。目前,高职院校就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点”效应,即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活动时间长度而衰减,大部分学生出现了“故态复萌”的现象,教育成效很不理想。

二、关于“大思政”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大思政”

近年来,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新的形势,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 “大思政”即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理论依据,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指引,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工作思路的高等教育观,具有时空利用的广延性、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内容体系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平台利用的互通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要求学校确立以学生为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工作理念,奉行教育者自身先行和教学互通互动、同步成长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实践教育,倡导知行合一。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即在坚持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目标和价值体系框架的前提下,广泛利用高职院校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实习教育平台,采用多路径的教育方法和多元化的教育形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和职业化教育的工作模式,是一种“打开门”搞思政、“多路径”办职教的教育理念。

(二)“大思政”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融合

通过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案重新构建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想法由来已久,其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应用社会工作一百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理性工具和科学方法,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在学校社会工作要不要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方面达成共识,但在怎样介入的问题上却长期停留在“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层面上,即在不改变现行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只对缺失部分做修补,或干脆只是对实际工作者进行相关工作手法的培训和训练,使其在开展工作时会运用一些社会工作的方法即可。

在“大思政”视野下,学校社会工作与现行思政体系的融合应当是多元、开放的,即鼓励政府和相关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环境,在保证教育资源对思政工作的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立足于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注重引进政府、行业、企业及专业机构等外部资源,在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案例资料建设、个案诊断分析、特殊群体辅导等方面给予支撑和帮助,从而实现在“大思政”的开阔视野下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比较分析

1.价值理念的一致性。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根本价值追求,而社会工作所主张的接纳原则、案主自决、保密原则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使之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与学校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尽力发展案主的能力,并投身于为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的社会改变中”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

2.功能作用的互补性。就功能作用而言,二者各有侧重。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具体而言,就是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明确奋斗方向,明白投身产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学校社会工作的强项则在于对个体的帮助和引导,即通过帮助因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而出现种种障碍或困难的个体,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引导其正常成长和顺利成才。

3.工作方法的关联性。“案主自决”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共同的基本假设,即认为学生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改变的动机和潜能。具体到工作方法而言,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都是围绕如何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能力来做文章,二者在工作方法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关联性。从机理上看,学生工作的个别教育方法与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很相似,而学生工作的社会实践、讨论座谈、演讲辩论(自我陈述)、群体教育法、校园文体活动等方法,基本可以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中找到对应的模块。

(二)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融合的契机

1.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空间范畴由校园向周边社区和行业、企业延伸,育人主体由单一的学校把持走向学校主导,企业、社区、专业机构参与。在这种背景之下,构建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大思政”格局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而学校社会工作主张系统化、整体化和综合服务的理念,致力于谋求学校全体成员的福祉,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层级的参与,甚至延伸至校园周边社区、学生家长、对应实习(就业)企业。学校社会工作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行动原则(方法)等方面的整体介入,与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融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从而实现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宗旨和目标。

2.传统学生工作方法的改进需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模式。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传统学生工作方法在针对特定对象和解决特定问题上的局限性,尤其表现在对学生个体教育的持续跟进和介入,以及对特殊问题、特殊学生的帮助和引导等方面。这就为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并与现有学生工作体系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3.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学科支撑。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政教育为学科支撑,是服从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而来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学生工作的发展,学生工作的事务性、服务性比重逐步提升,但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性板块,在学科依托和理论指导上基本属于空白。 而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①的学科定位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和拓展相呼应。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不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更要帮助学生塑造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能量,适应校园学习和职场生活。在这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服务性和整理性能够给予较好的指导。

四、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基本原则

(一)转变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打开门办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育人环境逐步开放,空间范畴大力延伸,育人主体走向多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首先要树立“大思政”的理念,不能仅将工作的重点停留在学生突况的处置和短期问题的处理上,还要着力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工作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强化学生服务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持续关注,尤其要注意加强对特殊学生、特殊阶段、特殊问题的干预和介入。在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社会工作是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不能自成一派、独立发展,而应与现有学生工作体系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二)树立平等观念

“大思政”教育首先是平等教育。传统学生工作的典型特征是权威性,其教育过程即是树立学校和教师权威,并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个别需求和反馈意见被习惯性忽视和压制。在新媒体崛起、各种“吐槽”成为时尚的今天,单纯对权威性的坚持和强调在“90后”大学生面前愈加乏力。而社会工作主张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强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其工作的前提是接纳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评判和个性特征的存在。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实现由教师到社工的转变,将自己作为与学生关系平等的一员,用热情、悉心的服务和持续的关怀帮助有困难、有需求的学生解决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有效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三)拓展介入渠道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介入渠道可以分为观念介入、人员介入、机构介入三种模式。首先,要对现有学生工作者和专兼职教师进行基本的社会工作培训,使之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工作视角积极审视和改进自己工作的同时,夯实社工和机构介入的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积极考取社会工作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待遇上给予倾斜。其次,要积极引入专业社工。学校可以尝试以项目为依托,针对特殊群体和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配备专业社工,从而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持续性关注和辅导,帮助其提高自身能力。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学校可以考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力量。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学校对这期间的配套管理和服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社工机构的介入创造了条件。可以考虑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小组、个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从而有效应对繁重的实习任务和工作压力。

(四)加强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更加强化组织管理。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组织管理平台,尤其注重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加入,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学生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社会工作政府购买、各种项目基金注入等方式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要坚持学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将社会工作纳入党组织的监管之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注重建立专业社工、机构与传统学生工作体系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对于社工和相关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性、特殊性问题,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权益的前提下,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向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具体工作者反馈,帮助其及时改进工作。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参考文献]

[1]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共青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职能

一、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分类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职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职能都以本职能作为工作基础或者保持相同的目标。共青团作为党在青年人群体中最为广泛而进步的群体,自成立以来就担负着为党提供高等知识分子人才的重任,自然也成为了高校共青团最为主要的核心职能。

2.组织服务

组织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具体表现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形式就是通过组织服务来挑选和培育学生干部骨干队伍,推动学生工作不断走创新道路,帮助学生会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发展,并提供管理意见。其次就是在提供组织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当学生面临就业或者创业的阶段提供辅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高校共青团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创新有所欠缺

目前在高职院校内部,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的工作不能真正被学生所认可。从理论角度来讲就是思想教育的成果缺少有力支撑,体现不出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人群体进步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在思想领域面临复杂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必须及时的转变工作思路,革新工作方法,通过更加容易让青年学生接受的方法来坚守和开拓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

2.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开展组织服务的过程中能力体现不足,汇聚青年的能力欠缺;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提供不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就业创业方面支持力度较弱。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并没有将自己真正的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机构,但本身共青团组织的成立初衷就包含了为学生服务的内容,但是目前很多共青团的部分学生干部将自己摆在高于学生一等的位置,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也都大多数走向了形式主义,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

3.实践创新能力较弱

部分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能力较差,对学生提供服务的形式一般体现在文件下发上,但是对于文件是否能够落地解决学生问题并不关心。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方式,已经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从而让共青团组织工作开展大打折扣。

三、强化共青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职能的措施

1.明确自身职能定位

思想教育职能、组织服务、实践创新等作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在不同学校和社会环境下发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做好本职工作,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自身职能,并严格按照职能范围来做好相关工作,这是一切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2.积极更新管理观念

目前限制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发挥管理职能的最大因素就是工作思路的陈旧观念。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思想,积极地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自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地研究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自己的职能定位范围内,做好管理工作。

3.加强工作实践和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思想较为前卫,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开拓组织创新精神,紧密联系学生,通过扩大共青团影响力来创新工作机制和拓宽工作领域。让更富有创新精神的团干部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打破原有的选拔和培训机制,给富有创新精神和敢于实践的团干部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打造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态和日常工作学习最为匹配的工作方法,争取做学生群体学习、创业和工作的好帮手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慧,杨小浒.基于项目化思路的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6):39-42.[2017-10-17].DOI:10.16221/ki.issn1671-1084.2015.06.008

[2]史玉祥.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3]周飞.浅议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1):73-76+79.[2017-10-17].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62-02

“职业倦怠”一词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用于描述从事人际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上所引发的身体与情绪耗竭现象。“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服务质量的降低和离职意愿的提高。辅导员作为一项社会职业,其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的弱化并呈现无限扩大化的趋势,辅导员社会身份定位模糊

1.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弱化,现实职责呈无限扩大化的趋势

高校辅导员原称政治辅导员,最早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其本质职责是辅导员根据我国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路者。但现实中普遍的高校辅导员所真正从事的是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对学生所有相关事务的综合责任人。现实中辅导员的职责已经远离其当初设立的初衷,他们的现在职责范围呈现出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他们被社会形象化为学校的“消防员”、学生的“保姆”、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等。其后果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甚至弱化大学的整体教育效果。二是影响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这两大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的大量出现。

2.高校辅导员模糊的社会身份

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做了相关规定:把辅导员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但规定却毫不留情地把辅导员从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美梦粉碎!它指出,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也正是这一看似灵活的双重身份编制,造成了新时期辅导员身份的尴尬――虽然大部分的辅导员都具有学士以上的学历,但他们既融入不了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教师队伍,也没有行政人员作为管理者的归属感和优越感;职业前景方面他既无法仿效教师队伍职称评定序列晋升为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少的高校能执行,在行政级别上升的通道上也难以跟行政人员相比。

(二)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度较低

如上述第一部分所述,辅导员处于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的尴尬地位,虽然兼任着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责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身份的认可,这又进一步导致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低下。以下考察其形成原因。

1.历史考察

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复杂。从历史上考察,辅导员职业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虽然近几年多数高校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要求硕士毕业,甚至要求博士毕业,但以前的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较低,少量是本科毕业,大多数是专科毕业,甚至还有专科以下的教育程度。所以,把辅导员与高校内的其他员工特别是与专业教师相比,学历上就比他们低。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行政服务工作为辅的高校中多年的努力付出却往往被忽视,他们经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情绪甚至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这样的历史及对现实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新时期的辅导员形象。

2.现实考察

一是辅导员在高校内部及社会的地位低下。高校教师还算是一个受尊敬的社会职业,但很多辅导员对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辅导员,大多都只含糊其辞地向外界声称从事高校的行政工作。对自己的岗位遮遮掩掩,原因在于辅导员在高校内部的地位低下。如上文所述,表面上辅导员职业走向有三个可能: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干部,三是专职辅导员。看起来他们都有选择出路的自由,但实际上除了往行政职务的晋升即管理干部这一条传统的路上走以外,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制定和形成辅导员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很多辅导员感觉发展前景渺茫,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出路,进而产生灰心或离心,千方百计流向前景相对光明的岗位。

二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其经济价值的忽视,进而造成对辅导员价值的忽视。人们普遍重视应用性学科的教育质量,但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却一直忽视。同时,由于其产生作用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效果往往发生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几年、几十年才会显现,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社会所忽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出路探索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必然出路

上述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深究其诱因都可以从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从现代大学生思想问题复杂化这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全能型”、泛事务化的辅导员显然无精力、更无专业能力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社会,辅导员工作也概莫能外。因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因素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而复杂化,他们的思想问题需具有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对其疏导、教育才能解决,“万金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因而,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探索并实施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二)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探索

1.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

辅导员工作无所不涉及的尴尬局面是导致辅导员无法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要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及有发展空间的专业,首要问题在于对辅导员泛化的工作内容如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就业、学生支助、心理、党建、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及学校各部门的配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专业分类。如果以要求辅导员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作为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工作分为专业技术工作与事务性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即思想和党建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性工作包括团的工作、学生支助、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等。

2.在对工作内容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设置

把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包含在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的目的之内,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分类的主要目标在于形成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即辅导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技术工作或事务性工作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果选择专业技术工作,主要从事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选择事务性工作则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当然,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都必须以各高校制定并形成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为前提条件。即辅导员岗位不但可以成为他们稳定的、可长期的职业,更具长远的发展空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辅导员职业级别可以参考专业教师或研究员的职称制定,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而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职称序列则可参考高校行政人员的职称制订,如分为科员、副主任科员、正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而且,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对学生事务管理了一定年限、取得学生事务工作的丰富经验后,可以申请并经过考核通过转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采用了上述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不但可以把辅导员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更使他们走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路,具有长远的专业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从事专业技术的辅导员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从而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效果,解决思想政治的教育低效问题,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也取得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升社会地位。而选择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则可以从复杂、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学生事务工作,在职业发展方面也有类似于行政级别序列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后还可以转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这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比改革前要宽广得多。笔者设想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径如下图:

当然,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及以上这两种职业级别晋升序列机制在普遍实施之前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试点,需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来处理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7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角色泛化、定位不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职业认同度较低。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走专业化与职业化之路,在实践中要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化管理;确立高校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化发展通道;在相关高校设立辅导员专业;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高等学校政治辅导员是我国高等学校特有的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又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有效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维护高校稳定、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对于把高等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总是一个临时职业”这种观念的存在,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使辅导员难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许多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角色模糊,“杂家”形象明显,日常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政策定位决定了辅导员职能的多重化,除了强调辅导员的德育功能外,同时还有社会性要求和服务职能。但实践中却又恰恰相反,高等学校某些职能部门制度缺失、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大量存在,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成为“代职”者。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称为“杂家”,除承担着班级管理、评优评奖、安全教育、公寓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行政教学事务通知等任务。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事务员的形象出现,他们疏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职能弱化,较少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种角色定位的不清背离了其德育教育的本位作用,弱化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许多本职工作往往难以有效开展。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2.职业认同度较低。长时间大量地从事事务性、边缘性的工作,再加上现行体制下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比较复杂,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辅导员群体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一直未能形成。“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还缺少系统的提升和凝练,职业精神品质正在形成过程中”,从业者没能形成个体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自尊,社会上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认同。实践中,多数学校对辅导员按教师编制进行归口管理,职称按教师系列评审,辅导员职业通用能力缺乏明确规范,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职业空间。辅导员更大程度上是过渡性、临时性的工作,尚未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职业。

二、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上述现象制约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水平,影响到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质量。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经提到议程上来,成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所谓专业化,是强调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奖罚、集体的建设与组织管理、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谓职业化,是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职业化的道路,确立其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发展的通道,让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一种过渡性的、临时性的工作。

从政策层面看,党和政府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及规范工作也是个渐进的过程。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辅导员定位为“学生专职政工人员”,这个时期政策上把辅导员和“两课”教师混在一起,还没能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更无法提出其职业化发展方向。2000 年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 号)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队伍。并提出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任期一般为四至五年。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是过渡性的、非职业化的。2004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此时,党和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新的定位,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发展方向上可以灵活选择但鼓励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仍缺乏明确的内涵。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把辅导员定位为“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决策层面已经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提出辅导员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个专业方向。  现实工作中看,辅导员最初统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一直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与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首先建立辅导员制度起,辅导员扮演的基本上是大学生政治引路人的角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教育对象及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使得大学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专业素质,特别是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危机处理以及生理健康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有专业化的辅导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教育、服务和指导。但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训练,非专业性、非职业化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评介及职业认同,进而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育人工作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律,即只有专业化才能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都能担任的,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因此,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来看,专业化与职业化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辅导员工作区别于其他专业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道路

1.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实现专业化管理。高校辅导员角色模糊、定位不清的现状,其根源是目前高等学校管理服务的非专业化造成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泛化、任务扩大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只能通过增加辅导员工作量来缓解矛盾和压力”。那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建设,高等学校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教学、行政、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以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淡化“杂家”角色,而专司其“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能。

2.确立高校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打通其职业化发展通道。高校要重点考虑辅导员职业化工作体系的建立,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能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逐步建立与其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体系,明确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明确其能力培养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职称职位提升前景。结合我国国情及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辅导员职业系列按其职能确定为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向。思想教育方向可包括形势政策教育、党团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指导方向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社会工作指导等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方向可包括集体建设、奖贷补助、日常行为规范等工作。在职称评聘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考虑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制订出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评聘标准,实行序列单列、标准单列、岗位单列、独立评审,彻底改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重论文、轻实绩”的现象。

3.相关高校可考虑设立辅导员方向专业。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尚没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及方向设置,因为传统观念,一般高校在遴选辅导员时,往往优先考虑思政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类专业,认为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较接近辅导员岗位要求。实际上,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内涵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相差甚远。辅导员工作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学校除了教学管理之外的所有事务,涵盖学生在校的几乎所有事务及大部分时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专业中尚没有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涵盖其基本方面。为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以参考上述高校辅导员职业体系,在高校设置辅导员专业或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设置辅导员方向,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兼顾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外,同时重在实践操作技能,以期做到专业起点、专业使用、专业培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4.建立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实效性。针对现状,高等学校要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内容方面,岗前培训除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外,重点要培养其职业意识,树立职业自尊;日常培训重在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几个方向的实际工作进行案例式教学,重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专题培训,鼓励辅导员进行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进修与考证;组织辅导员开展校内及校际交流、学习与考察,以开阔视野,加深沟通合作,推进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补互助。辅导员培训工作要防止形式化,增强专业性与实效性,以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各地的建设实践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鲜有成功的范例和可资参考的经验,但这又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其没有先例,因其复杂性,实践中我们很难一蹴而就,唯有破除陈规,立足实践,才能把这一工作推向深入,以改变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提高育人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与消解[J].理论导刊,2010(7).

职业学校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高职教育是国家改革教育新体制下的一种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形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预备军和主力军,但是由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及思想政治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思想政治的相关素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大障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逐年递增而增加,造成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二,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在传统观念上也不看重高职教育。并且,由于受到不良价值观、日益物质化的社会现实和贫富差距逐渐明显的社会秩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始在思想政治认识层面感到迷茫,严重者甚至开始践踏伦理道德。再加上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并且师资和生源存在明显不足的现状,要想彻底走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院校,它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既具专业技术和技能又具大学知识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相P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并使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学生通过自身思维产生的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状况的理性认识和观念就是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说教的形式,内容比较陈旧,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的差异性,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即如果学生信念淡薄,则进行马克思主义及人生理想教育;如果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则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如果学生不能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则对他们进行职业观教育;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不能正确取舍,很难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主流依然是积极健康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时端正思想。

(四)建立多级官方平台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应顺应时代,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自媒体多元交互、传播迅速的特点,学校可以建立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平台,搭建信息收集和反馈网络。通过建立校级官方微博、微信账号等,公开最新的时政、校园文化及校务信息等。此外,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可建立个人博客,通过非面对面的沟通,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思政工作者能及时收集学生在平台上发出的个人观点和意见,并有效反馈,利于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平台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较为重视,学生学习期间大多会在企业进行实习,这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从企业入手,在企业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平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深刻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认识和行动层面上重视起来,不断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从而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秋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213-214.

推荐期刊
  • 职业
    刊号:11-4601/D
    级别:部级期刊
  • 职业时空
    刊号:13-1349/C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技术
    刊号:23-1509/TU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圈
    刊号:11-4103/G0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