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1-09 12:52:09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文化;培养情操

优秀的戏曲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组成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让戏曲走进校园,在大学校园中推广戏曲艺术,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生成,提升校园文化意蕴,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因此,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有所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中国戏曲种类繁多,集演唱、表演、舞蹈、服饰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鉴赏分析不同剧种特点,全面培养艺术欣赏力。

(三)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优秀戏曲艺术中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契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戏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受到启发,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强大的震撼,其教育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影响。因此,戏曲艺术教育既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应当看到,目前在大学生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高校德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优秀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倡导戏曲文化进校园,不但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教育激励高校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美德,学习先进楷模,使他们在艺术化教育模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寓教于乐中走向成熟,促进健康人格的生成,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戏曲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深有辅佐价值和积极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提高思想品德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此,教育部、文化部等部委近些年来相继组织了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已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多所高校在“地方戏曲进校园”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这些探索和经验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和进一步的推广。

三、高校戏曲艺术的开展途径

(一)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注重做好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制定学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艺术教师戏曲教育研讨会等方法,经常开展普及性的戏曲基础知识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促使戏曲艺术教师们共同提高。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业演员来校兼职戏曲教学,充实师资力量,多渠道的为开展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提供师资保障。

(二)注重在校园文化中添加戏曲艺术元素

高校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有计划地增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要将戏曲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应该经常在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使戏曲艺术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营造戏曲艺术教育氛围

高校要多途径的营造校园戏曲艺术环境,譬如可以专门开辟“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平台;可以举办校园戏曲节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戏曲名曲欣赏”专题节目;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戏曲名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等,激发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四、注重高校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

(一)国家要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要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宣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戏曲文化当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

(二)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首先,高校可以将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其次,为保障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戏曲老师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结合起来。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进高校校园,并成为校园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自觉抵御当代各种鄙俗商业文化的侵扰,必将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高校全面有效的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任红星.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思考[J].艺术教育,2009(11)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传承戏曲文化精粹,培育戏曲文化素养,推动戏曲文化传承。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发放仪式,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同志,宣传部副部长同志,文广新局局长同志,教体局副局长同志,大家欢迎!会议共有六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由小学学生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

第二项:请文广新局局长同志宣读《活动实施方案》,大家欢迎!

...............

第三项:请教体局副局长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

第四项: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

第五项:下面进行读本发放仪式,请学生代表上台。

………………….

县委宣传部组织人员编印的戏曲读本《戏韵》,将戏曲基本知识、脸谱艺术、经典入门唱段、豫剧经典剧目等纳入教材内容,希望我们各中小学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把读本利用好,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为文化发展凝聚力量。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我们走进戏曲并衷心期待戏曲在我们手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今天我们特邀了一支非常专业,装备齐全的民间艺术团队,为大家带来一场戏曲的饕餮盛宴!

第六项:请大家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专场演出,请各位领导入座。

谢谢大家!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新县高中隆重举行新县“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这项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广大师生探求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积极参与戏曲教育普及表示热烈的欢迎!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普及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戏曲文化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要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师生广泛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的浓厚氛围。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忘民族之根,激发爱国之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来,更好地发扬光大。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既是深入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民生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我们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确定了“一年推广、两年普及 ”的工作思路,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县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能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艺术演出的目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戏剧进校园”活动的序幕。下步工作中,宣传部门要抓好牵头协调,做好顶层设计,认真统筹规划。文化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团队,精选剧目台本,开展好演出活动,组织讲解戏曲知识,吸引和熏陶孩子们喜欢戏曲,爱学爱唱爱演;要组织戏曲艺术工作者与学校结对子,帮助建立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让戏曲文化在学校扎根成长。教育部门要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借助音乐课堂和艺术教育活动等,积极推进戏曲文化进课堂,增加戏曲理论和表演教学内容,把戏曲专业师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序列,制定活动日程安排,做好组织保障和安全保障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的经费保障工作。

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课堂为阵地,以校园为舞台,把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规范灵活的互动辅导,送进校园,带给学生,让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了解戏曲艺术、赏析经典名段,在心灵中夯实中华文化之根基。要针对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精选剧目,重在培养兴趣,实现经典传统剧目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戏相结合,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统一,使广大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县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创新载体形式,通过组织举办戏曲夏令营,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和戏曲社团,利用晚会、班会和我们的节日组织戏曲演出,开展校园戏曲比赛等形式,着力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县内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加强新闻策划,推出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生动报道,最大限度地把活动宣传出去、推广开来。要大力宣传广大师生学唱、赛唱戏曲的热潮,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文化繁荣、发展和传承的良好氛围。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进校园;意义;策略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凝聚体,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有效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民的功能。其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所拥有的道德规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在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换言之,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无形教学元素,本身的艺术特色、育人特色等特征非常显著。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潮流、新时尚或新风气等都无法彻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位与格调,任何风潮、时尚与风气等都会显得庸俗而乏力。通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路径去学习和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同时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戏曲作品所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当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与学习戏曲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对戏曲文化艺术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美的元素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力,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豪感,这也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依旧生生不息,期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戏曲曲目作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困境,无论是戏曲文化表演者或者是观众等都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部分的青少年根本听不懂戏曲文化艺术,甚至对戏曲文化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得当前国内许多曲牌、戏曲剧目以及戏曲剧种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实际上,我国的戏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戏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高校可以立足这种戏曲文化的发展形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借助党和政府部门再度振兴戏曲事业,抓住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时机,推动高校发展与专业转型。譬如,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在各类戏曲剧种所在地区创办专门的戏剧类高校,并以当地的剧种作为招生专业来进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本地就业。如河南省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当地流行过80多个戏曲剧种,即便今天也保留了37个戏曲剧种,尤其是越调、曲剧以及豫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为河南省地区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及传承濒危的戏曲剧种。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赏析、体会和学习戏曲艺术的需求,推进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专门的课程支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赏析类选修课程,借助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活动中来,同时借助专门课程开发的方式也能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不同于专业戏曲类院校的专业戏曲训练,戏曲类的欣赏选修课程适合任何一类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一般学生群体。而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诞生、形成以及常见的种类等基础知识。然后逐步过渡到带领高校学生一同欣赏戏曲经典片段、全剧等,使他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戏曲剧种的本身演唱艺术特色与技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唱段,以及指导他们表演戏剧中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戏曲中的“四功五法”,使之掌握各种戏曲表演技法的要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学习实践中去。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考虑到戏曲本身属于一种舞台艺术,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等等,使学生在全身心赏析优秀戏曲曲目作品的过程中对戏曲艺术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认知力。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戏曲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为了真正使高校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能力,除了侧重理论层面的戏曲类文化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丰富戏曲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改善戏曲融入高校教学的效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戏曲文化资源来构建戏曲表演平台,如可以积极同高校周边的一些戏曲剧院进行联络、合作及交流,将经典的戏曲剧目演出团队请进校园,营造一种传统戏曲文化表演氛围,以此促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赏析戏曲。其次,要注意定期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戏曲文化知识类的讲座,如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戏曲艺术专家来学校与同学生面对面地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戏曲文化以及表演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借助高校的广播电台。在课件中或者节假日的空闲时间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作品,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戏曲文化。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在高校校园内积极营造各种类型的戏曲表演活动,如可以利用校庆、校运动会等契机来开展校内戏曲表演会或者戏曲大赛等,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更多欣赏和展现戏曲表演才能的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与组织各种类型的戏曲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戏曲进校园的预期目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4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5

一、把“京剧进课堂”拓宽为“戏曲进校园”。

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就其初衷而言,显然在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然而从具体实施办法看,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与不足:

其一,把京剧简化为京剧曲目,划入音乐教育的系列,由音乐老师来教授,这一方面把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简单化,使其难以展示原有的风采、魅力;另一方面又让普通的音乐教师勉为其难。“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以声乐、器乐或舞蹈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极少有京剧方面的训练”,“专业演员要四年科班以上,几天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②。

其二,“京剧进课堂”在全国范围推广,难免以京剧一霸独尊的地位,客观上造成对诸多地方戏曲的“歧视”。2008年,多家媒体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不同地域来说,忽略地方戏曲的价值与作用,一刀切地推广京剧进课堂,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悖教育规律。《人民日报》记者就认为,15首京剧曲目进课堂,其效果与其说在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启蒙价值,倒不如说在于彰显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和导向意义3。

为了不使戏曲艺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落空,笔者认为,在“京剧进课堂”之外,还应双轨并行地开展包含各类地方戏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既表现出对教育导向性的认可,又体现了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作为“京剧进课堂”的有益补充,因而“戏曲进校园”更具现实意义,理应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大力的支持。

与规范化的“京剧进课堂”不同,“戏曲进校园”应突出灵活、自由的特点,遵循不限年龄、阶段、剧种、曲目、方式和形式的原则。具体地说,不限年龄、阶段,是指“戏曲进校园”的“校园”,不仅包括中小学、而且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更充裕的自由时间、更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理解力、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因而,大专院校理应成为“戏曲进校园”的重阵。与中小学中简单的京剧赏析课相比。大学里的戏曲研习不仅条件成熟,而且效果显著。依托于中文、艺术等人文学科,高等院校不仅可以开设多层次的戏曲课程,而且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戏曲研习社或兴趣小组。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戏曲社团。不仅影响大,而且水平高,充分体现出大学校园在普及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活力。

不限剧种、曲目,指“戏曲进校园”不应硬性规范,而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异地开展活动。避免像“京剧进课堂”那样仅仅局限于课堂和15首“戏歌”。“戏曲进校园”,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还原戏曲艺术综合性的魅力,重视戏曲的地方特色及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刻联系。例如在陕西,京剧的影响远远弱于秦腔、眉户等本土地方戏。在当地,京剧的现场演出,极其“罕见”,但秦腔等地方戏则司空见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剧社演出的话剧《镀金》惯。由此,“戏曲进校园”,当然应以本土地方戏为主导。在广大的县、乡、村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不仅师资困难,而且学生兴趣也大成问题。但若是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情况则大相径庭。不少县、乡的中小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地方戏曲启蒙和熏陶。有些学生甚至还参加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举办的“戏迷叫板”之类的比赛。因而突破“京剧进课堂”的匡范,让地方戏进校园,不仅省钱、省力,现实可行,而且契合学生口味,容易取得实效。

不限方式和形式,是指“戏曲进校园”应大胆借取社会各界的外力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机制来普及戏曲艺术。比如“秦腔进校园”,就不是仅仅把十几首秦腔唱段请进来。可以请进来的,还有专业戏曲演员的指导和辅导。他们不仅教授唱段、示范动作,而且可以带来专业的戏曲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以及不同规模的专业性现场演出。突破课堂的狭小空间和强制性,“戏曲进校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而应遵循整体普及和重点提高的思路,以剧社小组或兴趣班的形式,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辐射、感染其他学生。一言以蔽之,“喜爱”比“学会”更重要。

二、立足大学。转变观念,让“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

虽然大专院校理论上应是“戏曲进校园”的重点阵地。但从实际现状看,戏曲在大学校园的情景可谓相当惨淡: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校剧社几乎都是话剧社团,戏曲社团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少数城市。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说话”为主的话剧,形式通俗、技巧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普及。戏曲却不同,唱、念、做,技巧综合性高且难度大,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也繁冗复杂。要言之,戏曲既难学难练,又费钱费事。

其二,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产物,话剧形式、内容既有强烈的现代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很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戏曲则因其诞生、发展于农耕文明时代,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明显和当代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对大学生而言,传统占绝对优势的题材局限、程式繁冗的表演程式、一板三眼的缓慢节奏,使得戏曲不能像话剧那样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艺术工具,而只能沦为被远观和敬畏的对象。

其三,对年轻、活泼、开放的大学生来说,流行歌、摇滚乐、先锋话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都以其新颖、现代的形式让他们的青春激情得到一种尽情发挥和宣泄。但戏曲则相反,由于过于的阳春白雪和传统古雅,大学生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望而生畏”。不少地方戏,由于风格过于粗犷、质朴,观众群体又集聚在农村,因而和京剧相比,它们受到大学生的排斥、拒绝或奚落、嘲弄往往还是双重的。这种文化心理定势,对于地方戏的普及、弘扬,无疑会造成很大的现实障碍。

由上述现实看,“戏曲进校园”要真正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地域的特点努力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到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笔者认为:

首先,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者紧密结合,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看成一个既关乎学生素质教育又关乎戏曲艺术发展的“双效共赢”举措。为此,笔者强烈呼吁教育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加强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和戏曲院团也应强化联系和往来,以宏观的视野,立足长远来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具体措施。尤其是高等院校,应真正从素质教育和文化振兴的角度看待这项活动,不应视其为一种无关痛痒的热闹、点缀或麻烦、累赘。对于戏曲院团而言,应更加积极主动走向校园,把校园看成普及戏剧文化、培养潜在观众、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绝佳阵地。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规模地走进校园,演出、讲授、教唱、宣传和普及中华戏曲。

其次,高校中戏剧、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师一定要摆脱对戏曲,尤其是本土地方戏的漠视、轻视和歧视,积极关注、研究、弘扬地方戏曲。现在高校里开设戏剧概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虽然不少,但许多教师秉持的却是狭隘的“小戏剧观”。他们在潜意识里把戏剧等同于话剧,把戏曲等同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而传奇又简单地等同于案头的剧本文学。亳不夸张地说,不少戏剧课教师,基本是半个“戏盲”――即只知剧本文学而其他一概不知、只讲戏剧文学而其他一概不讲的“戏文”老师。因而,要不使“戏曲进校园”落空,就很有必要先对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扫盲”――不仅要扫知识、技巧的“盲”,更要扫观念和认识上的“盲”。戏曲院团应积极协助高校教学,辅导、辅助相关专业教师来了解、掌握地方戏曲基本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要让老师首先了解、喜爱,然后再去影响、感染学生。

再次,戏曲自身的发展、提高,也是“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的关键。以陕西为例,作为我国梆子鼻祖和中华戏曲百花园最耀眼的奇葩之一,秦腔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毋庸讳言。秦腔当前的发展,无论从创作实践、理论研究还是产业运作方面看,都遭遇着不小的困境和问题。现实诸多课题,需要创作界、理论界、教育界、管理界来合作“攻关”,研究解决。在这方面,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认真借鉴和吸取。当然秦腔自身的艺术改革、理论创新和传播实践也需要不断地总结。这其中,“戏曲进校园”首先要从理论上加以厘清、从机制上得到保障。

三、筹建地方性戏曲学院,让戏曲“进驻”校园。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戏曲进校园”是一个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的“由外到内”的过程。但如果从立足戏剧和教育互动、融合的新立场来辩证地理解这项举措,即不仅仅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而且要让其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言之,戏剧不但要“进”而且要“驻”校园。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及戏曲自身的艺术专业教育了。

严格地说,“戏曲进校园”应是一项以学校素质教育为本位的举措。戏曲自身的专业教育――如编、导、音乐、舞美人员的培养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讨论,实际上是受两则事例的启发:一是上世纪初西安易俗社的建社宗旨,二是当代中国戏曲学院开设“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的成功实践。易俗社之所以区别传统的江湖社班、不同于其他秦腔剧团,关键就在于它将戏曲和教育紧密结合,不同俗流的更高追求。正如其社名所示,易俗社是“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0的新型现代剧社,它完美地将戏曲专业教育、剧团商业演出和大众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始于1996年的“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继承了易俗社的思想遗产,坚持把演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化素质提高相互渗透。其开始几届的对象,主要是京剧界一些已有相当演出经验、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演员,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15个地方剧种。经过10多年的摸索,这项工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优秀的青年演员经过研究生班的学习、提高,不仅演技大有长进,而且整体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升。他们学成回到各自的院团里,作为骨干栋梁不仅促进了当地戏曲的发展,而且对整体中华民族戏曲瑰宝的继承、弘扬、改革和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当今的戏曲教育,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这所唯一的专业性的戏曲高等学府外,其他地方的戏曲专业教育大多遵循剧团演员培训班和普通专科艺术学校两种模式,基本都存在层次低、口径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这种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提高。目前,京剧从本科到研究生等各层次的教育机制已基本完善,但各种地方剧种的演员培养,还徘徊在传统戏班传授和普通专科教育交杂混合的初级水平。泱泱中华,各类特色迥异的地方戏有数百种之多,单靠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骨干栋梁人才的进修、提高,单靠一个以京剧为主导的“青研班”,无疑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和建议,各个地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应考虑筹建本省地方性的戏曲学院――这种遵循高等教育和戏剧艺术的规律,依照中国戏曲学院模式建立的现代型戏曲教育高等学府,应该走教、学、研、产相结合的路子,在优化社会各方有效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各种戏曲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唯有藉此坚实的平台,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整体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才能真正变为现实。注释:

①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②姜泓冰:《京剧进课堂,难在哪儿?》.cn.2008年5月4日。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戏曲进课堂;儿童;全人教育;皮影戏;婺剧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19-06

“戏曲进课堂”活动,近年来不断被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先进人士作为讨论的议题而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章,最主要是因为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国人开始正视传统的昆曲艺术;随后由台湾当代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所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又掀起了一股校园风靡昆曲的旋风,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对昆曲的热爱与追捧,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道。紧接着教育部在2007年发出在全国10省市中小学推广京剧进校园的通知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陆续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戏曲”这门宝贵的文化遗产,遂一步步焕发出既有的生命光彩而被纳入我国全人教育的培育体系,为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打开了一页新史。

而在我们欣喜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能够进入“中小学校园”进行扎根工作的同时,也发现该议题存在着泛化、不够全面以及重视度远不及“戏曲进高校”的研究缺陷。比如在强调戏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时,容易单向地视学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因而忽略了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以《儿童权利公约》为准)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对戏曲元素更新的可能性;还有对“京剧”还是“地方戏”进课堂的争议,也多少流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缺少客观的事实作依据。内容本身既缺乏与当下现实相对应的总体观照,也少有通过研究者长期实地考察所积累出来的具有价值的个案研究。当然,这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该活动尚处于初步的推展阶段,很多试点学校也还在评估和摸索当中;再加上戏曲教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所以不容易为研究者所把握。

然而,根据笔者近年来对该议题的研究考察,发现其实有不少中小学校早在“戏曲进课堂”活动正式推展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了,有些地区还卓有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样的案例,都有;但也有不少学校活动推展得并不顺利,甚至还引发了师生们的抱怨,学童不仅无法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反而视之为负担。因而失去了活动本身推展的意义。因此,笔者通过长时期的考察与研究,分别针对当下施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供意见。一是如何顺利展开活动?二是如何进行活动的操作?三是如何解决师资不足?希望能够让活动推展得更加顺利、圆满;文末以对实现“全人教育”的启示作结,将活动推展的意义拉拔到应有的高度,为活动的未来注入新的展望。

一、适度把握“三适性”法则是顺利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的通则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戏曲进高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51-03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 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 2013年1月15日.

[5]朱栋霖.“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戏曲评弹鉴赏与大学生文化养成.艺术百家. 2013年1月15日.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8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及课程,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充分吸收同类戏曲教育专业的优秀培养经验,从淮北地方戏曲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具备和掌握淮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够在淮北地方戏曲舞台、影视等艺术活动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专门人才;培养从事淮北地方戏曲普及与推广的德智体全面合格的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在教育中采用全新的培养手段和方法,实行新做法,按照“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的教学步骤,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高标准、培养人才严要求,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育方法纳入高等学校戏曲教育的科学模式中,扬长避短,凸显专业特色,为安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淮北地方高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组织淮北地方戏曲科研讨论,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开设相关戏曲课程,如:《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引导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认识中国地方戏曲,普及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大学生从戏曲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舞蹈、舞美表演等等,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引领大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

淮北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淮北地方戏曲学生观众

在高校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典范。光裕戏曲社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拥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举办各种类型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光前应种书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光裕戏曲社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特色社团,以弘扬戏曲艺术,丰富校园活动为己任。光裕戏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周六下午是戏曲排练,邀请艺术家或资深社员亲自来校指导;周五晚是戏曲欣赏,播放各剧种经典剧目,组织艺术讨论。例如,播放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此外,社团还组织社员去南京市文联戏曲培训班、雨花老年大学戏曲班学习,不定期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广泛开展和省内外戏曲艺术家的交流。社团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表演艺术家为该社的指导老师,每周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社团还与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戏曲社团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交流。除了举办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戏曲社团联谊演唱会”之外,还积极参与各高校戏曲社团的活动,并在网上建立网站与论坛,进行活动通知、活动总结回顾、艺术探讨、演出资讯及社员交流等各项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团和社员多次在校级、省市、部级的评比中获奖。社团举办的“戏韵流觞”、“曲韵韶华”等戏曲专场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受到媒体、专业艺术院团、艺术家、戏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团的一致好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道德,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国戏曲。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大学校园的学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中华戏曲文化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未来观众的手中。笔者认为,淮北地方高校也应如此。校团委可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可先从淮北地方戏曲做起,开设戏曲类公选课程,聘请地方戏曲专业的教师、演员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为学生讲解示范,言传身教,每年坚持排演一些大学生较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戏曲作品(比如排演一些短而精的折子戏),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广泛开展戏曲表演、艺术交流等各项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信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淮北地方戏曲的兴趣,取得显著的成绩。

淮北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戏曲教育基地,寻求共同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