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8篇

时间:2022-11-21 08:51:07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传承

一、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这也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因人文素养缺乏而引发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学生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电脑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疾病,比如自我封闭、孤僻症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校园文化建设也多是职业技能比赛,缺乏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平台,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之责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和转化,高校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一方面,高校的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教师拥有教学自,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课堂气氛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等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在中学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高职院校应创建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召开传统文化研讨会;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鼓励学生成立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重视,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针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只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的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安排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系列讲座。如分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学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大力弘扬。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师;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本校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以提高自身水平,并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两方面,使学校拥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掀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4.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针对学生的特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校园内的公共报栏、张贴栏都要合理运用,做好文字和图片展览工作。邀请学者宣讲,张贴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标语,组织学生多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造网络平台、电台广播等媒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成立活动小组,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之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8,(10):20-23.

[2]田 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 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56-67.

[4]于媛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41-42.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2

现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观、价值判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利益诉求、价值判断,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有人说好,有人可能说不好;有人说它有意义,有人可能说没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构建起我们所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公民认同的有机统一,起着凝聚社会共识,统一价值标尺的作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希望。

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这个意见里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4年以来,多次论述核心价值观问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概括了6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样就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概括出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人有中国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安市积极探索与实践,2015年申报了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的子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

探索与实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和学段学生需要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途径,使这些精神理念和内涵入脑、入心。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统筹安排,将课题分成五个子课题,明确分工,分别对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活动家庭教育五个方面开展专项研究。通过一年的深入调查、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通过教材开发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文底蕴,丰富的经典故事为情感驱动,科学的方法引领为行动指南,结合问题辨析、实践体验等环节,紧紧围绕践行这一编写宗旨,力求为广大中小学生呈现一部融活动性、生活性、人文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主要成果: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

以小学读本为例,书的目录和特点是:

特点一:精选内容

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家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着眼学生发展补充相应内容:知恩感恩、合作共赢。小学读本整体内容是传统与现代结合体,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写目的。

特点二:突出践行

比如每个单元题目的拟定都包含一个动词,动词用红色字体加粗突出,使之更加醒目,这些动词易懂、易记,便于践行。再比如将读故事明道理知方法见行动勤积累长见识动脑筋会思考好行为在我家善总结知收获六个板块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些板块紧紧围绕践行这一目的,符合德育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二)通過教育教学管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

1.加强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各学科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班主任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

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

4.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开展校园系列活动,比如以传统节日、宣传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教育融入活动中。

主要成果:《春风化雨2014年西安市师德征文获奖文章选编》。2015年师德培训时,此成果作为培训资料分发给参训教师,1500人受益。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途径

主要观点:

1.完善制度建设体现价值导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言教身教结合。

3.营造文化氛围净化师生心灵。

4.开展特色活动体验文化的精神内涵。

5.立足当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6.成立多种学生文化社团,内化传统文化。

主要成果:

1.实验校经验梳理

例:西安市高新一中的做法:

以养成教育

为抓手,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

遵从全员育人理念,引导每一位教职工诚心实意付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重视校园文化熏陶与传承,用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支持发展学生社团,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突出荣誉教育,全员激活学生成长动力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体验式德育途径与方法

开展主题组群教育活动,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组织特色研学旅行活动,亲近自然与文化

倾心爱心教育,关注弱势群体

2.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草稿)

例:陕鼓中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规章制度(草稿)

一、知晓类

1.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加强弘扬传统文化力度,制作相关展板,以展板、文化墙、文化走廊等方式重点展示,让每一个墙面、每一棵树、每一栋建筑物说话。

2.成立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宣传社团,每月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3.每周周一集会,开展一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活动,演讲选手直接从演讲活动获胜学生中选取。

4.各班每月举办一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

5.组织学生书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知晓书、活动体会或感悟。

6.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等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

二、活动类

1.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诵读、歌咏比赛、绘画(漫画)、书法等比赛活动,要求有方案、有安排、有活动过程性图文资料,有总结等。

2.举办清明节祭奠英烈端午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身边的人。

三、实践类

1.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家长面对面交流、书面反馈等方式、方法,收集学生在家、社区、城镇、乡村亲力亲为的真善美义举,评选身边的好人好榜样。

2.开展我身边的好家长评选、表彰活动,学校、社区、村镇、街办层层评选,公开表彰,树身边的道德模范。

3.举办我身边的好人好榜样好家长道德模范巡回演讲活动。

四、行为规范类

学校制定学生在校(到校、上课、活动)、社会、家庭、旅游、礼仪等一日常规,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3.举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2016年,课题组核心成员、西安市教科所王利老师深入7个区县给1600名教师就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题培训。

思考及超越

(一)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尤其是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而现在家庭教育确实是整个教育中的软板。为此,2016年我们向市教育局申报了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项目。针对西安市不同地域(農村、城镇、城市),不同文化层次(初中、高中、大学以上)家长,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及西安市学校教育教学的状况,构建适宜不同地域、层次的3岁至15岁家庭教育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3

怀化市钟秀学校创建于2011年9月,位于怀化市中坡森林公园南麓。占地68.9亩,目前有在校学生2700余人,教师135人。学校秉承“养孝道美德,育灵秀学子”的办学理念,将弘扬孝德作为立校之本和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把多彩生活课程打造成孝德文化的有力支撑,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素养教育、生活教育,培养当代“灵秀”小公民。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三八红旗优秀集体”“湖南省德育课程教学与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生态文明校园”“怀化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怀化市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2017年11月1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自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以来,学校借全国文明校园表彰之东风,乘势而上,全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开展了一系列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将文明校园建设与市、区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有机融合,通过“小手牵大手,文明家家有”等活动,由校园文明辐射到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促进良好家风建设。在原有的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的基础工程,拓展了文明创建的途径和方法,继续创新文明校园建设活动,想方设法全面提高学生文明道德素养,并以此为怀化市“三城同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建成效简介

(一)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全面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孝德教育已经深深扎根在师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了黄杰等数十名最美孝心少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先后表彰的孝心少年近2000余人次。孝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优秀的品德是源自于对自己家人的爱、对长辈的关心。在继续扎实推进孝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孝德教育上升为道德教育,将学校教辅楼顶上的办学理念“做个有孝心的人”更改为“做个有道德的人”。由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孝德教育拓展为道德教育。将孝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地气、有效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孝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从而引申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友善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治教育等领域。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内涵;细抓文明礼仪培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基础道德水平,使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沐浴下健康成长。

同时,我校开展了寻找身边的“钟秀好人”的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去发掘身边好人的线索,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舆论氛围。通过全校师生推荐,学校德育处审核,每月评选出“钟秀好人”,将他们的优秀事迹,推送到钟秀学校公众号进行集中展示,广泛面向学生、家长、社会,开展投票活动,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年度“钟秀好人”,对群众认可度、事迹感人的“钟秀好人”进行表彰。让“助、勇、诚、敬、孝”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我校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师生没有出现一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等严重问题。我校至今共评选出孝心少年、文明少年、礼仪少年、诚信少年等共2000多名。不断涌现的先进,不断激励着全校师生努力争做“钟秀好人”。

(二)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素质较高、作风优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2017年下期,我校党建工作被省党建工作检查组抽查,并被作为全区的先进典型获大力表扬。2018年,市、区两级的基层党建工作检查中,对我校的党建提出表扬。对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立足于清正、廉洁、勤奋、诚信、阳光的原则,认真开展党建活动,组织好党建学习,服务于一线。目前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建设队伍,除了优化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之外,还正式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和钟秀学校老教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抓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认真学习了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加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严守鹤城教师“十不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比赛活动,其中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单丹还代表第二督学责任区参加2019年全区师德师风演讲活动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开展了师德标兵表彰活动,建立师德师风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优秀评选等中予以优先。先后表彰了师德标兵30名;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8名;校级优秀教师90名;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先后发出十五期学校优秀教师的宣传报道,共推介宣传了近100位优秀教师。很好地宣传了学校优秀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陆续更新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如新修建了毕业学生为学校捐赠的“跪羊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石碑;新建了学校花廊,在花坛中建亭子、铺卵石路。根据学生表现,重新认定了一批学校孝德之星,充实了学校孝德之星长廊,学校孝德之星长廊里的孝德之星人数已经达到了2000余人次。学校将弘扬孝德文化与倡导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学生形成从爱家、爱亲人,到爱国、爱社会,以“小孝”博“大孝”的良好品德。

为实现传统文化熏陶人的教育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孝德文化、廉政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务公开等主题,构成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24字”张挂到楼房的外墙上,矗立在绿色的花坛中,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内化于学校的管理中。根据小学年龄特点,组织编辑《钟秀学校孝德行为图》,让学生看得懂、做得到,促进良好家风建设。

(五)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创建于2011年,学校规划合理,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布局规范。学校始终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平安校园环境。安全领导机构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重视安全教育宣传,每期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加强门卫制度,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各种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校园环境干净、舒适。学校德育处狠抓校园环境卫生,少先队环保小卫士、文明礼仪监督岗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卫生习惯的养成;70%以上绿化覆盖率,让全校师生置身于氧吧中;周末、假期的校园运动场地,又让周边居民有了最好的健身场所。

近年来,学校争取项目资金,将学校少年宫的地板、墙裙等全部修缮一新,改善了学校活动场地的环境。并且新修建了学生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抓好了绿化,更新、添置了绿植。每到栀子花开的季节,学校大面积的栀子花开了,学校是真正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名副其实的钟灵毓秀。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并于2019年获湖南省“生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六)阵地建设管理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用好显示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主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宣传。学校认真抓好了道德讲堂建设,以道德讲堂为依托,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道德讲堂活动,邀请了社区的先进个人和学校优秀师生进行主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家长义工组织,邀请了40名热心的家长组成了钟秀学校家长义工团队。这些家长在学生安全维护、上下学秩序维护、保护学生安全、支持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学校公众号多次推荐这些热心家长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党员教师志愿者组织,组织党员进社区,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赢得了社区群众的高度好评。学校下一步还将组建党员带队员的少先队员志愿者组织,参加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优入团,推荐优秀少先队员加入团组织。

学校切实抓好了各项文明校园的建设活动。把德育活动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阵地。结合怀化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向全校师生、全体家长发出《开展“三城同创”建设甜甜的怀化》倡议:率先垂范,争做文明卫生的传播者;身体力行,争做蓝天绿地的守护者;凝神聚力,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让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理念,辐射进家庭、社区。

学校重视传统主题教育。先后举行了清明祭扫先烈活动、五一劳动者之歌、三八妇女节我给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六五环境宣传日活动、教师节感恩活动、国庆节我为祖国唱之歌活动、我和长辈过重阳等等活动。同时,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孝德文化建设上升为以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获得了社会的重视,2019年,我校被评为“怀化市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学校还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寻找最美家风、家训”评比活动,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读《傅雷家书》《曾氏家风》等书籍,小手牵大手,一起学习古今中外优秀家风家训。这是我校将孝德教育与家庭家风建设相融合的新举措。将道德教育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怀化电视台特意播报了我校家风建设的新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九月一日,家长、新生携手共同走过“启智门”,预示着他们从懵懂少年,开启了智慧之门;来到签名墙,与家长共同签名,按下七彩手纹,印下庄严承诺。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全面依托“知心屋”建设,培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邀请了社会心理辅导师入校进行师生心理健康讲座和辅导,建立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多动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档案,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关怀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展班级心剧表演。依托湖南省“知心屋”和心理健康校外辅导员,我校师生共同表演的心理剧《爱就在身边》,荣获2019年湖南省“知心屋”心理剧一等奖。2019年,我校成功创建为“怀化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进一步抓好了学校少年宫建设。2018年,在原“运动与健康”“经典与素养”“交往与合作”“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创造”五个维度73门小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航行天下、爱上泥巴、武道无限、且听花呤 ,新增添无人机18台,电窑一台,拉胚机2台。“航行天下”的无人机航模课程为怀化市开办的第一所学校,“爱上泥巴”荣获怀化市2018年艺术展演工作坊一等奖。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4

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之时,把培养职场人士作为其功能,在此后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到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时,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开始具有第二大功能“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又提出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至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稳固下来,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浪潮,人类经济生活的趋同使得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愈发重要。大学除具有传统的三大使命之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又一重要职能。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伯代尔教授认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1]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具有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2]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3]这样的认识不仅在教育领域渐成共识,而且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有识之士对其认识也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传承创新文化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光荣使命,更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大学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学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专业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核心内涵是对于人的塑造、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社会的维系,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的教化、规范成为其本质要求之一。从这点来看,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互融性。

1.德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当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内涵与功能、特点与表现,以及人在追求实现高尚“德性”的路径方面均有着大量的阐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德”在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性,要求个体彰显美好的品德,进而推己及人,普及天下,实现真正的亲善,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由此,足见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德是传统文化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紧接着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项实现“至德”的具体步骤,同时也是对“德”的八种层次划分。这八个层次前后紧密联系,意义顺承递进,为我们勾勒出了儒家弟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道德,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途径[4]。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等,都是要求人时刻审视自己,用浩然正气荡涤灵魂。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意义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体现,德育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着眼点是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质、责任意识、诚信守纪的现代大学生。从其要求出发,我们能从中国传统德育观念中找到阐发原点。如我们在教育中对于社会交往中讲求诚信的鼓励,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追求等,都是当代大学德育的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当代德育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时代特征。因此,大学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在当代的重要传承形式,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2.爱国主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家国”观念,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建立在一种道德基础上。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千年历史。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如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所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5]今天,爱国主义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种传承和升华。对于教育来讲,爱国教育既要具有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品质,更要充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坚强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当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发展。

3.创新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凝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创新的精神。《周易》的“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表明天地万物此消彼长,与时俱进的道理。《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创新思维。翻开历史,从经济、政治再到科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故事层出不穷: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近代,康有为将创新观点发挥到极致,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之,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也。”[6]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改革、经济成就、科技发明,就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至今,创新依然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主题,创新始终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拓展视野,在学习继承中学会创立新知、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

三、大学教育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应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渗透于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精品课程。一方面,目前的“两课”教学中要尽可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使传统文化传承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山东大学从2001年起就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并规定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

2.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如举办“国学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此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组织学生对文物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注重校园景观对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作用,如建设文化长廊、主题雕塑、民俗风物展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同时,加强身边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通过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师生践行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校园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场域和氛围。

四、大学教育主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5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几千年来,她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贵如珍宝的历史,还遗留下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道是中华民族一项神圣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学说,抑或是古今民间的通俗文化中的各种图文谚语,都无不散发着孝道的光芒。《弟子规》中曾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上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我们怎么孝敬父母?我想,就是两个字,一是敬,二是顺。对父母,从心里敬,就培育和滋养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从心里顺,想到爸爸和妈妈会无私地全部为我们着想,我就尽量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让他们生气。

几天前,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听见妈妈在厨房“啊”的一声,我放下手中的书,快步跑到厨房,看到妈妈的手在流血,我吓坏了,赶紧从书柜里拿出创可贴,给妈妈贴上,我边贴边问妈妈疼不疼。妈妈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不疼。但是我知道其实一定很疼,我很心疼地对妈妈说:“您去床上休息一下吧,我来做饭。”接着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打开燃气灶,放上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汤送到妈妈面前。妈妈欣慰地笑了,边吃边对我说:“真香!真香!”我看着妈妈吃得这么高兴,内心充满了喜悦。其实孝行出自于内心,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贫富,都要应该学会感恩崇尚孝道,我们向父母尽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获的确实父母的全部。

美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爷爷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了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我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6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几千年来,她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贵如珍宝的历史,还遗留下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道是中华民族一项神圣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学说,抑或是古今民间的通俗文化中的各种图文谚语,都无不散发着孝道的光芒。《弟子规》中曾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上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我们怎么孝敬父母?我想,就是两个字,一是敬,二是顺。对父母,从心里敬,就培育和滋养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从心里顺,想到爸爸和妈妈会无私地全部为我们着想,我就尽量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让他们生气。

几天前,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听见妈妈在厨房“啊”的一声,我放下手中的书,快步跑到厨房,看到妈妈的手在流血,我吓坏了,赶紧从书柜里拿出创可贴,给妈妈贴上,我边贴边问妈妈疼不疼。妈妈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不疼。但是我知道其实一定很疼,我很心疼地对妈妈说:“您去床上休息一下吧,我来做饭。”接着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打开燃气灶,放上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汤送到妈妈面前。妈妈欣慰地笑了,边吃边对我说:“真香!真香!”我看着妈妈吃得这么高兴,内心充满了喜悦。其实孝行出自于内心,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贫富,都要应该学会感恩崇尚孝道,我们向父母尽孝,付出的只有一份心,收获的确实父母的全部。

美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爷爷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了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我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7

一、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少年时代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修养。

还有,要教育引导孩子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这些对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赏析、传统服饰的美学探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从而浸润身边的孩子。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家校互动、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了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要发挥平台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摇篮,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在: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观点,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如:学校组织编写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走进木兰围场》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讲家乡、讲规范,讲理想,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我县民间游戏搜集整理,编排了《走进老游戏》,作为学生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学校广播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午间练字10分钟);还把古代先贤的教诲通过学生手书张贴在教室的墙壁,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课堂之中;整合了德育处和大队部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学生班队活动(单周班级活动、双周中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拓展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独特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品鉴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孩子。学校还不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集部分家长交流互动等形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孩子。

三、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还要发挥引领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优秀的传统文化――弟子规,需要学习、需要示范、更需要传承。在践行过程中如何做到引导认知、规范内化、养成习惯,这十分重要!我认为,在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中需要引领,作为学校来说是不可缺失的、也是责无旁贷的。

1.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

首先,学校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各年级、各班熟读、背诵弟子规情况,达到了班班会背、生生熟记的程度;之后,教师通过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旁征博引、有意渗透,班队会的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学生逐渐理解弟子规深刻的“成人”精髓。

2.内化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弟子规。

学校整合了各方资源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的广播、电子屏、专栏等定期的宣传弟子规;通过各个班级的读本、多媒体、板报、绘画、手抄报、我的小日记等宣传弟子规;组织以弟子规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中孩子们用搜集的资料,有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题材展示弟子规内容。通过这些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兴趣。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弟子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那些有“闪光点”的孩子,培树榜样,引领示范给其他学生,从而起到榜样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对于我国的未来,教育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立德树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的意义,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重点。

1 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树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华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让学生认识中华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并对其历史有所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刷,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孝的美德使得尧、舜能够以德服人;随后,有着800年历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礼乐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的相关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关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相关道德,这些道德经过之后的朝代的演变,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5000年所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无数祖先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下的伟大结晶,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养分。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不应该是应景、应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因为这种方式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的,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做到推陈出新。我国从“八五”开始,便开始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这将近2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的10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中,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验。前十年,教育部对相关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生活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将“勤”、“宽”加到了道德教育当中,形成了“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教育,我们学生会将中华传统美德很好的与自身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这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立德树人理念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1 传播经典文化

以文载道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典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视,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而经典文化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学到知识,同时有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我国在进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播经典文化,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文化,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可以将经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内容中,这点在各年级的课本中就有所体现,并且教育部门已经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整体的设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的是相关的启蒙知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小学的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适当的增加了一些《论语》、《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四书”里的内容,因为“四书”的内容相对要难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学习。这部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应景、应付的现象,这样,很难让学生学到经典文化里的知识,也就很难实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经典,经典文化的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工艺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其道德成长,所以,各学校应该将经典文化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渗透、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传播节日文化

节日,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这些节日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过传统节日时,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家长、社区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春节等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时,科学、合理的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对节日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过节之余,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够让学生在其喜欢的环境中,随意的参与文化活动,体味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将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2.3 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而地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起点。而这一点被很多学校忽略了,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往往只是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这很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各地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进行该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历史环境下,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比学习其他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种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正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应该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

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会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落实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知识与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能够始终立于世界。从复兴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任务,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让其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更好的亲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也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原则,也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了。我国学校应该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键,左雪琳;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几点看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

[2]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