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8篇

时间:2022-11-05 20:43:40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1

4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举办的青岛市小学英语基于学科素养阅读教学研讨会及学科基地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会。早晨6:30准时出发,下午4:30返回,满满一天的教研时间,感觉收获也是满满。

     上午首先观看了学校的专题片,了解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不禁让我对学校和其整个教师团队肃然起敬。接下来平度的孙娜老师和莱西的史春辉老师分别出示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阅读课,更是让我们获益匪浅。孙娜老师的英语素养,微课的运用,学生课堂的精彩表现,都让我深感震撼。这样的课堂展示,绝非一日之功,老师背后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史春辉老师设计的阅读课,环节清晰:阅读前的导入,阅读中的问题引领和信息收集,以及阅读后的拓展,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两位老师上的同是阅读课,给我们带来的确是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课后学生展示的课本剧及英语模仿秀,再次让我们领略了英语教师和学生的风采。

下午青岛大学的宋蕾教授给我们做了阅读教学专题报告,讲解了阅读课中的阅读类型,阅读策略,可设计的阅读活动。让我们对英语阅读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正像平度开发区的谭湘彦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课堂,每一节课都或多或少的会有缺憾。所以,我们追求的脚步不能停止, 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能带给孩子们新的希望和学习上的快乐。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误区;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不但推动了课堂改革,而且提高了课堂质量。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性,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恰当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注意避开误区,在正确应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误区

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结合的方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却容易出现很多失误。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与思想品德的总结性语言多的特性使得老师在应用时容易出现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被忽略等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老师就能轻松避开这些误区。

1.本末倒置,信息技术为主

理论上,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思想品德课是主体,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使用信息技术过于生硬,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举例来说,老师在教《遵守交通规则》这课时,了解了课本内容后就让学生上网找交通标志,完全忽略了小学学生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使得第二天的课堂变成老师教学生查找图片的信息技术课。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在应用时应注意从课堂需求出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课堂的重点还是思想品德的教学。

2.信息放映,缺少老师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许多老师还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直接使用多媒体放映知识,节省了老师的教学时间。这种做法实际上效果甚微,不仅使学生难以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还有可能完全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难以替代,老师通过教学与交流熟悉学生的要求和掌握程度,能及时调整进度,适当延伸知识,这些是不能被信息的叠加放映替代的。老师应适当引述信息,再通过教学经验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忽视教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另一种误区是老师对网络上的信息过分依赖,反而忽略了课本知识,偏离了以课本为主的教学要求。老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应该有筛选信息和整合总结的能力,掌握好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并有所延伸的程度,不要做无谓的叠加,而是要有效的深入。这种恰当的应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得到提升,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形声化和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使得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中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种应用方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促进课堂教学的工具,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课程教学不同环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阐述应用策略。

1.课堂导入,刺激求知欲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设计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中,既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对扩展思维和新课的进行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科技的意义》这课中,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每个学生扮演每个时期的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种简单的活动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提高积极性

情境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通过对情境的创建,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更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例如,在讲解关于祖国发展的一课时,通过播放由“开国大典”,“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事件组成的视频短片,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极大地调动出来,接下来在讲解重要事件时学生自然能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3.多样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是进行教学最好的帮手。通过真实的例子,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内心情感被牵动,在情感开发期的小学生更容易被打动,使得教学计划能被有效实施。在《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课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濒危动物影像或者图片的放映,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对本课学习更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信息技术的特点给了课堂教学很大的帮助,使老师不再只是用板书生硬地灌输,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4.阶段小结,总结学习经验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单元涉及不同的方面,这就使得阶段性的小结变得十分重要。在每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老师也能趁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放映总结的动画,使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信息的延伸,有效的完成对每单元的总结。阶段小结是每阶段学习的归宿,老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方式既能将平时的学习串联起来,又能让学生在总结中训练综合能力和扩展知识面。

三、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方式要适当,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避开应用中的误区,又要在不同环节恰当地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改善学习理念和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洪芬.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常见误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63-64.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3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1.引言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信息技术面临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成为重点。在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始状态的形势下,如何利用教学手段从教师和学生方面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2.1利用积极生动的课堂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上册第4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一缺点,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饼形或柱形统计图进行编辑、排序,把家里的月开支利用展示方法进行统计图的数据展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又不令学生感到乏味。

这样,教师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并在课堂教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下册作为教学案例,“万事起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不但要以兴趣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学习的出发点,同时还可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通过创造性实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课。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开始前,老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和问题,同时在课堂需要的地方适当加入一些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素养已是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其学习成绩,同时还要从学生角度发现和挖掘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信息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机构,如电视、报纸、互联网、书籍等渠道发现、收集信息培养信息获取能力。(2)将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3)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不同类别的信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并用简明的语言整理和组织出来的信息加工能力。(4)利用信息技术或媒体机构发现、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4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和明确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操作性极强,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任务的明确性。如对于Photoshop中一色彩、滤镜等软件的使用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里对一张老照片利用学到的蒙版、过滤等工具进行修复,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没有完成任务、对技能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在课堂任务明确和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完成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2.5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1)课堂总结对课堂知识起到巩固及系统性总结作用,既可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又可以是学生经过讨论后的结果,更可以是师生在课堂上经过交流得出的知识概括。(2)课堂总结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可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还可以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取得很好的衔接效果。例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信息技术》下册的第8单元中FLASH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运用图画工具制作小球图像,并运用课堂上教授的动画循环播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对所学的FLASH知识进行总结,又能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完成运动小球的动画制作,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堂总结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3.结语

信息技术一门新的初中课程,起步比其他学科都要晚,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摸索出教学经验。而且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自主性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合作策略[J].成才之路,2013(29).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4

关键词:课堂总结;注意;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46-02

心理学表明: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 的材料保持的好一些。在学习活动中,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学习中,中间部分常常遗忘,开头和结尾部分较为容易记住。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环节,是对整节课内容的归纳和提炼,通过总结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把知识容纳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总结往往不尽人意,达不到课堂总结的有效性。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作品展示,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更自主,当老师课堂总结时,有些同学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之前的展示或者操作中。

2)时间紧迫。课堂总结在下课前几分钟,有时由于前面教学内容的延迟,总结在铃声响起之后,教师急着完成总结,学生急于关机下课。

3)在课堂的最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显得有些困难。

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达到最好的总结效果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总结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减少脑力消耗,是自发的,但是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事物发生的注意。在整个一节课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是相互交替的。上课一开始,需要有意注意,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一些简单的、不是重点的内容,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就必须有意注意。所以在课堂结束,需要再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首先,要使课堂恢复安静。信息技术课堂中,操作占了很多时间,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能有些同学没有完成,还沉浸其中;也可能最后作品的展示,大家乐在其中。这时,老师必须让课堂安静下来。

(2)总结什么?课堂不同于上课,时间比较短,如果让我们把上课的板书或者把知识的标题读一遍,把这些都当做重点,那就都不是重点,起不到强化的效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罗列最重要的东西。例如:信息技术必修《表格数据图形化》的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图表分析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从而掌握了表格数据图形化的方法。哪三个步骤?生:(1)分析需求,选定图表类型(2)选择数据区域(3)插入图表,按照图表向导一步步去做。师:借助图表发现和分析问题这种思想,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中广泛应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记忆深刻。

(3)总结方式的多样化。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总结可以分为:归纳式、提问式、练习式、悬念式、课堂延伸式。在高二复习的时候,复习完一章内容,我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在最后几分钟把复习的内容加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比如《信息的获取》复习完之后,将提纲分支中标注“重要”的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

如图1所示,通过三维导图把知识梳理一遍,既可以让学生加强知识的建构,又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掌握复习的技巧。

当然,如果每次都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肯定要审美疲劳,经常使用不同的总结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助于有意注意的集中。又如,在上《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总结时,我发现书上的内容已经很陈旧了,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学生显得很轻松和不以为意。于是我以一段上海师范大学制作的有关信息技术发展的《Did you know》视频来总结那节课。伴随着急促的音乐,同学们感受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视频警示大家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必须学会处理海量信息;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还要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当最后屏幕上显示:变化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必须面对。下课铃声响了,整个班的同学静静的坐在那,再也没有先前的轻松表情。

2)总结要师生互补。课堂总结能够让学生对整节课有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归纳、反思和总结能力。如果光是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就缺少对所学内容反思的过程,记忆不深刻。当然,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全面,理解有偏差,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这里,问题的设置也很关键。问题首先要方向明确,不能模糊笼统。例如: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你有什么感想吗?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可以找两位同学起来说说,比较一下大家的收获。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总结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

3)总结中可以增加信息道德的培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能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否遵守社会信息伦理的道德规范。目前,信息的发展也导致了真假信息的传播和滥用、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信息版权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不要忘记规范学生的信息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例如很多老师在高一新生学完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之后,会让大家朗读一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总结,给同学们的文明上网提出要求。虽然总结的时间很短,但是在信息道德这方面,有时只需老师稍稍一点拨,同学们就能悟出方向。

课堂总结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深刻。正确利用好课堂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忽略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WWw.133229.CoM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