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多媒体会议系统8篇

时间:2023-02-22 02:41:12

多媒体会议系统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1

多媒体会议室是一间梯形,约100多平方米,8米×12米。

会议室功能说明

多媒体会议室主要实现功能:会议、讲演、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也可以进行一些英语会议片的学习。

会议室项目声响、

视频效果要求说明

多媒体会议室声响效果说明:多媒体会议室主要进行语言人声信号的传输兼顾其它影音资料音频信号的播放,在设计时重点考虑扬声器的分布以及声压覆盖的均匀度,系统信号间的相互干扰的处理。做到各种音频信号播放清晰不混浊,并且高中低声场明晰。根据国家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声学特性指标标准,在空场稳态准峰值状态下的最大声压级:

1.语言扩声系统一级标准要≥90dB;

2.音乐和语言兼用扩声系统一级标准要达≥95dB;

3.声场不均匀度要做到1.0kHz和4.0kHz时测量≤8dB;

4.传声增益在0.125-4.0kHz的平均值要≥-8dB。

以上为国家标准,本项目系统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同时也达到以上标准。音响效果符合以上GYJ125厅堂扩声系统设计的声学特性指标中的语言和音乐兼用一级标准,达到语言清晰、无失真、声压余量充分、声场分布均匀、无声反馈啸叫。视频效果说明:文字、画面清晰。

多媒体会议室设计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多媒体会议室是现代化的会议设施。该系统包含了多媒体会议、计算机辅助会议和演示的手段,能够播放目前流行的各种媒体,应该是目前受欢迎、便于使用、效果理想的会议演示系统,适用于各种多媒体会议、专题演讲、学术交流会和英语会议片的学习等活动。

多媒体会议室主要实现两大功能:一个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和会议等活动;一个是进行英语会议片的学习。在会议的功能上,系统包含了多媒体会议、计算机辅助会议和演示的手段,它将录音机、影碟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实物展台、有线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目前流行的各种媒体节目通过投影机和高保真的音响设备,展现给观众。使得会议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系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媒体会议室设备对提高会议质量的作用。

多媒体会议室的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多媒体会议室使用美国VICISI四只12寸音箱分列主席台两侧墙壁,VICISI全音域同轴扬声器系统,除拥有远投射的能力外,它平滑的功率响应和音色质量也可使它很好的适应近场工作。其灵敏度达98dB,额定输入功率声压级有96dB,其水平辐射角80度,垂直辐射角40度,每侧两只扇形式分布,轻松覆盖全场。由于其点声源的技术,指向性好,声反馈的机率也很小。

除音频外,对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观看效果。大屏幕是首选,目前可行的方案多采用投影机,比较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在多媒体会议上说投影屏幕越大越好,但是由于房间高度的限制,投影机的银幕大小只能以房间里会议台位置的高度而定。银幕的下沿高度不可能到底,否则讲演人会挡住银幕。一般为1.2米高,就是说房高减去1.2米就是银幕的高度。实际上银幕的上沿是不可能贴到屋顶的,银幕盒、投影机的吊架等还需要一些高度,大约有几十厘米。最佳观看距离大致为屏幕高度的4-6倍,相当于屏幕对角线长度的2.4-3.6倍。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多媒体会议室人数与房间高度的关系。对于一个能容纳50人的会议室来说,房间的长度会大于10米。要让坐在后面的观众能很好地观看讲演者笔记本电脑上的内容,投影幕至少要有100寸。

多媒体会议室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教室,首先是所用设备都是高档的、复杂的。要使设备发挥最好的性能,这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员来操作。在实际的会议中,会议人只要操作电脑等简单的设备即可。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2

关键词: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建设

1引言

多媒体会议的优点就是取消了以往因出差乘坐火车、飞机而产生的费用,消除了时间浪费,极大的节省了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社会运转效率。现代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包括如下特点:一是软件控制硬件,即通过触控软件来进行系统调试、调解会议室中的硬件设备;二是异地会议室实时交互跟踪可视化交流,即A处会议室的摄像机实时跟踪发言者,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该发言者结束后,B处会议室的摄像机可即时捕捉、跟踪另一个发言者,并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等,实现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交互沟通,音频和视频信号在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之间有序切换。

2智能型会议室系统设备

2.1音频系统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的音频主要是将发言者的语音经过解调转换为数字信号,从一地传输至另一地,再经过解调将数字信号转为语音信号。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包括话筒、编码器、解码器、计算机、数字光纤或数字卫星等。智能型会议室音频设备通常有语音会议系统,配以优质的双声道音响。

2.2视频系统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的视频主要是将发言者的相貌、动作等经过解调转换为数字信号,从一地传输至另一地,再经过解调将数字信号转为视频信号。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包括摄像机、编码器、解码器、计算机、数字光纤或数字卫星、数字电视等。

2.3灯光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的灯光亮度、柔度将直接影响与会者的情感。良好的灯光系统可以为参会人员带来舒服、亲切、自然的会场体验,获得优异的参会感。除此之外,灯光的安装位置、不同灯光的搭配还影响会议人员的摄像效果,所以会议室对灯光控制要求很高[1]。

2.4信号传输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通常的智能化信号传输系统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一般采用AV矩阵、RGB矩阵,以PTN和PON方式接入,保证音视频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及自由切换,并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控制的视频显示终端、扩音设备终端持续有效输出,保障多媒体会议的正常进行,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实现不同地点会议室的发言者交互沟通。

2.5控制系统

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控制模块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包括灯光调光控制、音频音量控制、视频清晰度控制、传输信号切断控制及单一设备启动控制等内容。控制系统集成于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控制器中,可以实现有线或无线人工智能操作,实现既定程序顺序操作。

3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音频传输噪音大,声音不清晰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要求语音自然,音频信号交互切换顺畅,不能失真卡顿,不能失真变快。多媒体会议注重主观体验,要求硬终端有12Mbps的宽带。对于音频数字信号传输而言,数字信号的传递速度较音频数字信号传递速度可以低一些,但多媒体会议室建设过程中研究数据显示,语音延迟0.2s~0.3s是可以接受的,语音延迟时间太长,交互交流人员就明显感到交流不顺畅,交谈不连续。

3.2视频传输帧数少,画面不清晰

智能型多媒体会议室要求画面清晰,视频信号交互切换顺畅,不能出现马赛克黑块,不能出现画面质量降低的情况[2]。视频信号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构成,帧数影响着多媒体会议视频的画面质量。视频信号传输带窄的话,单位时间传输的帧数相对较少,这取决于端到端连接带宽的限制,要想实现高画质、高清晰的视频信号是很难的。视频数字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调制要保证交互发言者信息的完整性,不允许出现失误、错误,否则对于视频参会者来说是不可容忍、谅解的。4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4.1巧妙利用云技术,构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思路现代智能化多媒体会议服务对象包括党政军机关、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小微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跨度为省到省、市到市或同城,由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同,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故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地域间的多媒体会议室建设可以采用不同的云技术实施方案。而对于时下新兴的移动会议,要求具有功能强大而完善的移动设备终端,采用现代云技术,网络、网路全覆盖,提供高宽带、高功能的设备,投入超一流的音频、视频会议系统,并维护好移动会议平台,降低移动会议出现故障的频次[3]。

4.2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创造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

现代完善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一般包括音频输入输出终端设备、视频跟踪输入输出终端设备、多点通信控制路径等专业化的功能模块,为科学、合理、协调的处理以上几个模块,需要有一套会议管理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4]。会议管理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要处理好以下流程:会议管理员、会议发起人、会议参与人、会议委托人、会议主持人以及相应人员的权限。明确了以上任务角色分配后,才可以由会议发起人提起会议流程,选择会议地点和参会人员,安排会议时间,选定会议主持人,并经会议管理员进行审批,会议参与人接到会议邀约后,确定会议是否参加,如果时间冲突或行程满档,需要委托相关人员代为参会。以上,这些软件程序和方法逻辑的实现,均要基于网络技术,创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将各处、各点的人员纳入网络,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地移动办公,才是现代多媒体会议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根本。

4.3合理调配大数据,梳理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创意

现代功能丰富的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要求合理调配大数据,处理好如下几点关系:会议的发起人负责会议的邀约、召集,是最初的会议管理者;会议的主持人是最顶级的会议负责人,可以选择整个会议的进行、终止,是会议的最高管理者;会议邀约人是参与会议的成员,可以创建二层级分组讨论小组,负责二层级分组讨论小组的创建、与会人员,会议发起人、会议主持人、会议参与人均可以在网络节点间互通互联,不需要经第三者的审批或数据监测。如此大数据的合理调配、分解,需要不断地梳理控制方法、控制逻辑,只有处理好了节点内的数据关系、控制方法和控制逻辑,才能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启迪新想法,激发新创意[5]。

5总结

远程视频会议等现代多媒体会议系统应用愈来愈多,在医疗诊疗、学术报告、培训教学等方面有了持续深入的应用。在现代多媒体会议室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方面,应巧妙利用云技术,构建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思路;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创造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路径;合理调配大数据,梳理智能化多媒体会议室建设新创意。做好以上工作,就可以不断优化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系统建设新方案,就可以不断推出现代多媒体会议室智能化系统建设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敏.智能会议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5(29):155~155.

[2]张建华.谈智能多媒体会议室及微电子专用设备的维修[J].科技资讯,2008(9):113~113.

[3]文铎.基于云技术的高清多媒体会议业务应用方案研究[J].信息通信,2013(10):154~155.

[4]谢树煜,马雁彬.媒体会议系统的基本原理[J].今日电子,1996(7):19~22.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3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及音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录播系统也从专业化的广电领域向众多领域发展,被广泛地用于各行各业,如多媒体会议、大型的学术报告等领域,它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已为广大用户所认可。

2013年1月1日由国家住建部颁布的国标GB-50799《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正式实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对录播系统在电子会议中应用的设计要求和性能要求做了详细规范, 在此,笔者仅从多媒体会议室应用领域,探讨会议录播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传统的会议录制手段

在多媒体会议室应用领域,高清设备的普及与显示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信息的记录提出了更高需求。

传统的会议录制解决方案通常采用磁带录像机、硬盘录像机、DV/摄像机、DVD刻录机、流媒体服务器等设备,存在以下局限:

记录信号单一:磁带录像机、硬盘录像机、DV/摄像机、DVD刻录机、流媒体服务器等会议录制设备,对信号的录制比较单一,多个视频信号只能单独保存多个互不关联的文件,对于用户的观看造成不便,而实际上在单间多媒体会议室中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和演讲PTT之间同步关联性较强,对客户来说也是最具价值的内容。

信号接口多样化:在多媒体会议室,RGBHV/HDMI/DVI-I/VGA/Ypbpr等信号接口多样化,交叉使用、相互转换,而磁带录像机、硬盘录像机、DV/摄像机、DVD刻录机、流媒体服务器等设备信号接口单一,对于高清的视频信号接口的支持日渐力不从心。

网络及分享困难:传统的录制设备,对于录制内容的网络分享极其困难,不具备网络能力,只能单纯地保存在本地的硬盘上,对内容的分享存在较多不便。

管理使用麻烦:传统的设备大部分采用了模拟的系统架构,不具备网络和串口的控制方式,在集中控制、可视化操作盛行的多媒体会议室中,传统设备控制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的使用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会议录制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多媒体会议室中多媒体信息的记录、管理与分享需求,逐渐转向多媒体会议录播系统。

多媒体会议录播系统

2006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基于IP网络构架的录播系统,系统基于网络技术、视音频编码技术及流媒体传播技术,系统由信号源、信号采集及编码、信号的转发及存储、信号的接收显示等部分组成,如下图:

系统基于IP网络分布式架构,编码设备通过高效率的H.264算法把原始数据编成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录播服务器从网络把这些数据流解码并同步将这些数据流保存录制成实时直播。

录播系统的工作可以分采集、编码、记录、传输、解码、显示等过程,如下图:

信号采集设备通过各种信号采集接口接收前端信号源输出的各种信号,进行信号的采集,并通过常见的编解码算法,把视、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流媒体信号。信号采集设备将转换后的数字流媒体信号转发给存储转发设备进一步处理;存储转发设备接收到信号采集模块发送过来的数据流后,进行记录存储,存储为常见的媒体文件,如asf、wmv、mp4、flv等格式的媒体文件。同时存储转发模块又将信号通过网络转发出去,实现信息的直播和点播功能;客户端的用户通过各种终端(如pc、解码器等)接收存储转发模块发送的直播和点播流,实现解码和显示。

多媒体录播系统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录制设备在记录信号单一、接口多样化、网络困难、管理使用麻烦等方面的问题。

同步录制:同步录制高标清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动态屏幕内容,即可将会议现场的图像、声音和所讲解的报告、讲稿PPT等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同步录制到一个文件中。

实时直播:系统可通过单播或组播方式将会议室的视频和音频、或计算机动态屏幕在网络上进行实时直播,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及录播服务器实时接收直播的视频、音频等内容。

VOD点播:系统内置VOD点播功能,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或解码器两种方式点播。点播时可观看到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屏幕内容。支持多级点播用户权限控制。

全面、多样的管理控制:系统支持液晶面板、Web界面管理系统及中央控制系统三种方式进行控制,并具备SDK开发接口,供第三方系统平台进行调用和控制。

云录播平台架构

传统的录制设备由于受到诸多的限制已逐渐退出市场,多媒体录播系统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会议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录制设备完成了人们对信息录制的需求,而多媒体录播系统不仅完善了对音视频、稿件多角度多媒体信息同步录制功能,而且满足了互联网的视频需求。广义上,以上两种录播系统完成的是资源保存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的高速发展,互动视频、移动学习、支持多种平台已成为视频资源应用发展趋势,未来的录播不仅是完成资源录制,还将更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视频资源的分享利用,更注重移动终端(iPad、iPhone、基于Android系统的Pad和电话)平台化的接入,满足人们一体化、移动会议、学习、培训需要,与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将会有密切的交集。

云录播,借助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个共享资源的概念,采用类似Google搜索引擎的模式,将网络中所有的录播资源进行共享,用户从此无需关注录播服务器在哪里,也无需关注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就可通过云平台实时分享自己的资源,就可从云平台中找到想要的资源在线实时或点播观看。

云录播将采用更加先进的H.265视频编码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流媒体技术,结合分布式部署架构产生的新型大规模流媒体服务平台部署模式,平台中所有的内容完整地分布在庞大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有的访问需求均通过与服务器集群的交互而得到响应,在完成用户鉴权的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移动直播或点播服务。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4

上海因创多媒体有限公司作为因创(新加坡)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子公司,以自主开发、渠道管理,结合工程推广的经营策略,针对用户多层次的需求,提供关键解决方案和服务。以市场宣传、捆绑销售、技术支持、顾问咨询、解决方案、教育培训等方式,透过销售网络将产品快速推入市场、创造需求,有效建立品牌效应;同时善用原厂资源,以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会议系统的发展

会议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部落氏族会议。当时的会议形式就是把大家召集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共同讨论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已。由于条件的限制,会场中根本就不可能配备类似现代会议场中的任何电器设备,其会议系统完全是一种空白。这样的会议形式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乎占据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其设备空白的会议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型场合中人类之间重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自工业革命后,科技的进步使电子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会议进行中沟通表达的重要组织工具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几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近代会议系统的特点

传统的会议组织形式是大家所熟悉的,多只话筒一字排开都同时接入现场的电声设备,与会者通过电设备获取信息。进行会议讨论的时候,你讲一句,我插一句,人少还好,但如果多人需要讨论性的发言或者某些大型的会议,则会议的组织很难有秩序的进行,基本上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进行的,我们将其命名为第一代会议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步研制出了一套单电缆连接的专业音频会议系统,即业内常称的“手拉手”形式的音频会议系统。近两年,这种会议系统的应用愈加广泛,作为会议有效的组织和沟通工具,这时候的音频会议系统完全进入了有序的会议组织时代,将其命名为第二代音频会议系统。

现代会议系统――智能会议系统的特点

几只麦克风两只喇叭就能开一场大会,这是几十年以来一直延用会议模式。而在人类的交流过程中,有效性的信息55%-60%依赖于视觉效果,33%-3 8%依赖于声音,只有7%依赖于内容,所以单单是一个声音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会议的要求。现代会议要的是简洁明快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生动清晰的展示自己的产品,还要易于控制多变的现场环境等。用专业化的词语同样阐述以上的内容就是,我们需要高质量的音频信号,高清晰的视频动态画面及图像、实物资料,准确无误的数据表达及一套实用高效的控制系统,以方便实现所有操作。这时的会议系统不但进入了有序的组织状态,而且同时也保证了会议的高效进行,这样的会议解决方案无疑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会议组织工具,我们将其命名为第三代会议系统,也称为智能会议系统。

1.集成化的设计使会议室中的所有设备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从而增加了主持人对整个会议的控制度,明显地提高了效率;

2.专业的数字会议系统可保证会议和谐有序地进行;

3.触摸屏直观化、可视化的操作界面使繁多设备的被控变得简便、快捷;

4.科技化、智能化的集成充分体现了现代会议的高品位所在;

5.规范化、系统化的会议配置可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高;

6.数字会议网络及同声传译系统向各与会者传送稳定、纯正的会议音频信号;

7.包括会议集体投票表决及实现即时多语种翻译的同声传译功能;

8.投影显示及音响系统:现场的视、音频主要实现设备;

9.多媒体周边设备:各种视、音频信号的输入输出设备,多媒体电教设备及现场环境的最终实施设备。

解决方法及产品的选择

iTRON智能中央控制系统集中控制会议场所内的所有设备,包括各种子系统及各种设备电源的开关、现场灯光的调节、屏幕的升降、窗帘的开合、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等。用户只需在一个彩色触摸屏上即可实现对所有系统设备的控制操作。其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1.多媒体显示系统

多媒体显示系统由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液晶投影机和电动屏幕构成,完成对各种图文信息的大荧幕显示。

2.A/V系统

A/V系统由计算机、DVD、VCR(录像机)、实物展台、远端视频会议系统、功放、音箱、数字硬碟录像机等A/V设备构成;

完成对各种图文信息(包括各种软体的使用、DVD/CD碟片、录像带、各种实物、声音)的播放功能;

实现多功能厅的现场扩音、播音,配合大屏幕投影系统提供优良的视听效果;

能够将整个过程记录在硬碟录像机中,便于以后的查询、回顾等。

3.房间环境系统

房间环境系统由房间的灯光(包括白炽灯、日光灯)、窗帘等设备构成,完成对整个房间环境、气氛的改变,以自动适应当前的需要。譬如播放DVD时,灯光会自动变暗,窗帘自动关闭。

4.智慧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采用技术成熟、功能齐全、用途广泛的(iTRON)CI-S16380中央控制系统;

要求操作简单、人性化、智能化;

要求整个系统可靠性高;

能够实现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化控制,尽量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复杂性,实现“一键到位”式的控制方式;

尽量多的体现出各种设备的卓越功能,让所有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发挥设备的最大功效;

能够控制投影机进行开/关机、输入切换等功能,并能够控制电动吊架、屏幕实现上升、停止、下降等功能;

能够控制DVD、录像机进行播放、停止、暂停等功能;

能够控制实物展台进行放大、缩小等功能;

能够控制音量进行音量大小的调节功能;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5

4月10-12日,InfoComm China 2013展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博世携手金牌商明通集团亮相了此次盛会。在6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博世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全球首发推出其划时代之作――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同时还隆重而系列地展示了斑丽数字音频矩阵系统、高清视频联动会议系统以及广受市场好评并荣膺iF和红点设计奖的DCN-D会议系统。

“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系统,它是一个真正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可以随着客户的需求而扩展,”博世安防通讯系统通讯产品市场部高级经理张星指出,“该系统适用于有多媒体需求的项目,同时它也是世界首套可用于标准路由网络的会议系统,其结合多媒体功能,增强了会议体验,使会议进程更加高效、愉悦。”

作为一个基于IP的会议系统,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采用了由博世所主导的独一无二的OMNEO媒体网络架构,使用完全标准化的网络技术,易于集成,维护简单。此外,所有经过系统的音频和控制数据都会按照国际公认的加密标准AES、SSL进行处理,安全的保护机制可防止数据窃取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张星透露,本次展会的展示只是作为产品的预,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正式的活动将安排在7月份举行。届时,“进一步完善的、更为完美的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将正式上市与用户见面。

科技感凸显博世“品牌语言”

以”科技成就生活之美”为口号,博世不断把最好的技术应用到其最好的产品之中。这在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中得以体现。该系统外形设计优雅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系统采用前瞻性设计的系统架构,具有典雅的工业设计,配置的双向扬声器、指向性话筒、反馈抑制以及智能房间均衡等创新声学技术,无不凸显博世作为全球领先的通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市场提供负责任产品的态度。而从产品整体的色调、边缘的包裹感及撞色、话筒的设计等细微之处表征品牌,形成了博世鲜明的“品牌语言”。这在2012年推出的DCN-D会议系统上同样得到体现。

作为行业先驱,博世不断致力于为各种类型会议提供广泛的解决方案。同时,博世在公司运营、产品设计、流通的各个环节素来有注重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人文关怀的传统。坚持“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博世广受人们尊重,这也是博世最为人所爱的品牌语言。

打造OMNEO开放媒体网络架构

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的推出,也宣告了OMNEO平台正式浮出水面。

OMNEO是由博世引入的以公共标准为基础的开放媒体网络架构,该架构运用了一个独特的组合:一个音频程序传输协议组件(基于Audinate的Dante网络技术的IP媒体传输),提供低延迟高品质的多声道音频数据流交换:以及一个强大的控制协议套件,即开放式控制框架,为各种规模的专业媒体网络提供可靠和安全的系统控制。这两者共同构成了OMNEO。张星表示OMNEO在未来将会对整个行业开放,他将OMNEO比作高速公路一类的基础设施,其他厂商的会议系统产品就好比汽车,只要符合这一标准就可以在公路上行驶。

张星指出,优秀的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必须具备高可靠性、符合通用标准、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跨品牌的协同性(无缝集成)等四大典型特征,基于这一媒体网络架构的DCN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实至名归。

改善用户体验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6

对于会议室,人们的最初印象往往是这样的: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房间,中间是各种形状的会议桌,周围摆满了各式座椅,仅此而已,至多不过再加一套简单的扩音设备,与会者常常需要带上各种文件、挂图、投影胶片、幻灯片等大量材料,携带极为不便,而且往往抽象冗长、枯燥乏味,使与会者昏昏欲睡。

今天,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尤其是近几年,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可视化信息技术在会议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会议室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如现场会议、学术报告、培训教学等)得到迅速普及。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放像设备、扩声器材等各类电子会议设备大量进入会议场所。

但是,在会议过程中往往不能将这些设备最充分地发挥,需要会议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常常会因各类设备的频繁切换、环境的按需控制导致这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这样不仅降低了会议效率,还给会议的保密性带来诸多问题。

会议室电子化及全面智能化控制正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关闭窗帘,调暗灯光,打开空调,放下屏幕,投影各种信息,播放音乐,调节音量,不必进入会场,工作人员便可控制会场所有设备,而会议主席也可在会议室内对控制室设备任意操纵――这些智能化的控制技术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信息交流场所,甚至已进入家庭。为了实现这些智能化控制,需要一套能够综合管理不同功能的A/V设备并使其相互协调工作的系统,这种系统就是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将所有设备的操作控制集中在一个界面上来完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复杂繁琐的操作过程简单化,让使用者轻松、从容的使用和管理各类会场设备。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央控制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构 成

通常,中央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可根据所控设备的数量和类别进行可裁减配置。其常见的功能模块包括控制主机、控制终端、红外发射棒、红外接收器、红外学习器、调光器、电源控制器、音量控制器、音视频切换器等。

中央控制系统以控制主机为核心,通过控制总线与各个设备相联,接收操作者发出的控制要求,然后向各个延伸控制设备及被控设备发出控制指令。所有控制功能通过专用系统软件完成,具体控制可通过彩色液晶触摸屏、普通PC机等各类控制终端来实现。

控制终端用于主控人员的控制操作,它可以是挂墙式面板、遥控器、触摸屏或PC等多种形式。挂墙式面板通常采用键盘操作,简单、实用,可安装于多媒体会议室的入口处,为A/V设备和灯光等提供经济有效的控制手段。遥控器是一种轻巧的无线掌上控制装置,其特点是使用方便、简洁。触摸屏是一种理想的控制终端,拥有直观的用户操作界面,支持丰富的控制应用,分为无线连接和有线连接两种,无线触摸屏更灵活。PC形式通过在PC上安装操作软件进行控制,其功能可以做得强大、完善,如果支持IP网络控制的话,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远程控制。

红外发射棒用于对带红外遥控器的设备进行控制,连接在控制主机的红外端口与被控设备之间,如DVD、录像机、实物展台等。从控制主机的红外端口发出的红外控制信号会以红外线的形式发送到被控设备。

红外接收器接收无线控制终端(如无线触摸屏等)的控制指令,传送给主机。红外学习器用于学习控制某一受控设备的红外线/串行编码,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有的设备将红外学习功能内置在红外控制器中。

调光器用于控制白炽灯进行无极调光。电源控制器负责交流供电切换,控制电动吊架、屏幕、日光灯等设备的开关。音量控制器用于调节音量大小,提供音量淡出处理。音视频切换器具有智能矩阵功能,负责视、音频信号的输出切换控制。

应 用

一个标准的多媒体会议室至少应包含计算机系统、投影显示系统、A/V系统、房间环境系统等几个部分。计算机系统包括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等,用于进行教学、培训、演示以及控制。投影显示系统由投影仪、视频展示台、投影屏幕等组成,完成展示静态图片或活动视频等图文信息的大屏幕显示。A/V系统完成视音频信号的采集、播放和切换,主要包括摄像设备(如摄像机)、显示设备(如电视机、显示器)、传声设备(如有线话筒、无线话筒)、扩声设备(如功放、音箱、调音台)、播放设备(如DVD、录像机、卡座)、信号切换设备(如视音频矩阵)等。房间环境系统主要指房间的可调灯光(如白炽灯、日光灯)和电动窗帘等,完成对整个房间环境、气氛的改变,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为简化操作人员的工作,尽量多的体现出各种设备的卓越功能,中央控制系统通过信息智能技术实现对上述各类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无需在各设备间来往奔波即可按需操作,如控制DVD的播放、停止、暂停,控制投影仪的开/关机、输入切换,控制投影幕的升降、停止,控制音量大小的调节,控制视音频矩阵的输入、输出切换,控制灯光的开/关和强弱调节,控制窗帘的打开和闭合等等。

1.投影显示系统的控制

可通过控制主机的RS232串口,控制投影机的所有功能,如开/关机和对视频图像、计算机图像的输入切换等,并且能够自动实现关联动作,如关闭系统时,自动将投影机关闭。

通过强电继电器,可控制电动吊架和屏幕的上升、下降、停止,并且能够自动实现关联动作,如投影机开时,电动吊架和屏幕自动下降,投影机关时电动吊架和屏幕自动上升。

可以利用控制终端的视频预览功能,在将视频经投影机投出到屏幕之前,确认播放的视频图像就是所需要的视频图像。

2.A/V系统的控制

通过控制主机的RS232串口,控制视频矩阵的切换,选择所需图像输出到投影仪。

通过控制主机的红外控制口和红外发射棒,控制DVD等设备的所有动作,如播放、暂停、停止等功能,并且可以自动将DVD的图像切换到投影仪,投影仪自动选择视频输入,自动将DVD的声音切换到功放。

通过音量控制器,控制功放输出音量的大小。

3.房间环境系统的控制

通过强电继电器,可控制日光灯的开关,并且能够进行多种灯光模式的预设(如会议模式、A/V模式、培训模式等),使得灯光符合各种应用需要。

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窗帘的开/合,以符合各种应用需要。

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投影机、A/V设备的电源,实现电源的自动、节能管理。有的产品还可更好的保护设备,如系统会在投影机关机后预留足够时间给投影机散热,然后再自动断开投影机电源。

选 购

在选择中央控制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要稳定可靠

安装中央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简化操作,让工作人员能轻松自如的控制各种设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系统不稳定,不仅不能简化操作,反而会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在选择时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价格。

2.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安装简单、升级容易,添加、更换设备不麻烦;控制界面简单明快、逻辑清楚,操作方便、快捷。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7

关键词:电视会议;系统管理

电视会议系统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及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声音、影响信息互传,达到即时互动的沟通。电视会议系统旨在为分散于不同地区的多个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讨论环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与远在天涯的朋友及客户进行交互活动。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压缩编码技术和数据传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会议电视系统应用而生,会议电视系统是利用电视技术及设备通过传输信道在两地之间召开会议的一种通信方式。会议电视系统的目的是把相隔多个地点的会议电视设备连接在一起,使各方与会人员有如身临现场一起开会,进行面对面对话的感觉。其具有真实、高效、实时的特点,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用于管理、指挥以及协同决策的技术手段。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行政会议,科技会议,远程教学以及商务谈判等社会活动中。在政府行政部门中,会议电视系统在各种会议及文件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政府领导之间的工作交流更加便捷,并可以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比如紧急救援、防洪抢险的现场指挥等。在教育中,会议电视系统可充分利用中国多媒体远程教学实验网,实现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中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之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方面无疑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电视会议的动能

(1)实时音视频广播。优秀的音视频交互能力,在主控模式下由主持人选择广播参与会议成员的视频,系统允许同时广播多路语音、视频。

(2)查看视频。在非主控模式下,会议成员间可以相互自由查看视频。

(3)电子白板。系统提供多块白板,与会人员都可通过白板进行绘制矢量图,可以进行文字输入、粘贴图片等。在主控模式,主持可以禁止其他人使用白板。

(4)图库编辑器。会议成员可以将事先用图库编辑器编辑好的图形载入系统的白板上。

(5)演讲稿列表区。会议发言人可以事先或在会议进行时,把准备好的演讲稿放在演讲稿列表区,当被主持人列为当前发言人时,可以将该文档同步展示给大家。

(6)网页同步。会议成员可以引导大家上某一个具体网站,共同分析问题。

(7)座位列表显示区。显示参与会议的人数和各自状态,可用来查看视频和赋予发言权。

(8)屏幕广播。当被指定为当前发言人时,可以把自己的屏幕广播给所有的会议成员。

(9)文字讨论。会议成员可以通过会议系统中的文字聊天系统与全部、部分会议成员或其中某一位成员进行文字聊天、发送信息。另外,系统具有的词典过滤功能可以过滤那些经常出现的不文明词汇。

(10)会议投票。在会议进行中,会议主持人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几个不同观点,通过会议投票系统可以了解人们对各种观点的支持率,领导可借此实现快速判断决策。

电视会议的辅助功能,主要用来解决协同办公时相互之间的紧密协作问题。该功能是由发言人把自己的操作的程序共享给大家,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其他会议成员可以共同操作该程序。

二、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视频会议系统传输的是多媒体数据,声音和动态图像的源信号的数据量较大,无法在一般条件的数字线路传输。同时,基于对实际使用效果的要求,要求传输的声音、图像信号连续平滑,其他辅助功能易于使用。因此,对系统在声音、图像压缩,通讯线路条件,数据、应用程序共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1)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压缩和处理。视频会议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视频压缩技术的发展历程。目前新的理论、算法不断进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着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带宽不富裕的条件下,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已成为视频会议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2)宽带网络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的IP网络。由于它是面向非连接的网络因而对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而言是不适合的但TCP/IP协议对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并没有根本性的限制。目前世界主要的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各大公司都在对IP网络上的传输协议进行改进,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多媒体会议系统篇8

关键词:P2P 流媒体 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096-03

1 P2P技术

P2P与传统的C/S模式截然不同,二者模式如图1。

C/S模式是互联网中最通用的通信模式,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与服务器端连接,然后进行文件检索、web游览、文件传输等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知道如何请求信息和发送信息到服务器上,服务器也知道如何响应客户的请求。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就是一个很好的C/S模式。根据情况的需要,Web服务器会侦听不同的端口,当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业务请求(只是一个被加密后的业务数据)的时候,服务器会根据不同的业务,调用服务器端相应的服务,当处理完成后,并把结果以另外一种数据形式返回。这种模式是一种单方向的请求方式,而且还是被动的,在应用时被客户初始化。与C/S模式相比,P2P模式没有中心节点和服务器,在网络中,一台机器既可当作客户机又可当作服务器来使用,在请求服务的同时也能进行提供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很明显,这种方案使得网络上的可用的资源数得以增加。与C/S模式相比较,P2P模式具有分布性、可扩展性、自组织性、容错性等特点。

2 流媒体

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媒体是指在Internet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频、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而流媒体技术则是在IP网络上多媒体数据流的技术。它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呆板形象,丰富了互联网的功能,成为一种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媒体。它广泛用于新闻出版、证券、娱乐、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方面,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可见,流媒体不是传统的新闻图片,因为流媒体最终的产品是像电视或电影一样流动的媒介;流媒体也不同于电视新闻的图像;因为有静态图片的参与,在要素上也比电视新闻多些,更像是浓缩的电视专题片。

实时流媒体传输的标准协议和关键技术是RTP(实时传输协议)、RTCP()、RTSP()。RTP协议是一个运输层协议,它是为数据提供了具有实时特征的端对端传送服务,如在组播或单播网络服务下的交互式视频音频或模拟数据。确保及时交付的机制并没有在协议的本身包含,而是由底层系统来提供的。如果RTP协议是在UDP协议之上的协议运行的,也就是说,在每一个UDP数据报中都会有一个RTP报文封装起来。RTP协议工作与其他运输层协议工作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也不会出现在IP中直接封装的情况。实际上,RTP是运行在UDP协议之上的协议,这就表明每个RTP报文被封装到一个UDP数据报中。使用UDP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并发性,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可以有多个使用RTP的应用程序,而不会互相干扰。当一个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将使用两个端口,其中一个分配给RTP,另一个分配给RTCP。RTP本身并不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者拥塞控制,它依靠RTCP提供这些服务。RTP控制协议(RTCP)监控服务质量并传送正在进行的会话参与者的相关信息。RTCP 第二方面的功能对于松散受控会话是足够的,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的成员控制和组织的情况下,它并不非得用来支持一个应用程序的所有控制通信请求。与RTP协议相类似,RTCP报文的传输也是通过封装在UDP之中来进行的,并且发送时使用的端口号要比所属的RTP流的端口号大1。媒体流化的管理平台是通过RTCP协议来提供的,系统中的各项性能可以通过RTCP协议的使用对其进行监控和保障。实时流化协议(RTSP)的工作方式是以客户服务器来进行的,其是一个多媒体播放控制协议,主要功能就是使用户能够实现例如暂停、继续、快进、后退等类似的功能,这样用户会觉得非常方便。RTSP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它能够通过IP网络有效地传送多媒体数据。在体系结构中,RTSP协议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的数据传输是通过使用TCP或RTP来完成的。RTSP协议虽然具有一定的传输能力,但是并不是直接由它本身来实现的,它主要就是为了对多媒体服务器实现网络远程控制。RTP数据的传输由RTSP协议和RSVP、RTCP构成了一个体系框架来进行共同管理。

3 P2P流媒体

多媒体的播放应该从实用出发、从网络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流媒体研究方面以及综合运用的角度考虑,将媒体的播放与传输结合起来,使得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得以实现。同时又把基于MOD多媒体点播系统提了出来,网络平台是以P2P为基础的,把本地多媒体、网络多媒体以及流媒体相关的技术问题都给解决掉了,并且在此基础上还为流媒体的传播与转换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C/S模式是流媒体服务普遍采用的,但是它不能提供高可扩展能力和高实用的服务。为此,近些年一些专业人士提出了很多中解决方案,例如,内容分发网络和IP多播等。但是要有专门的硬件支持才能实现这些方案,例如,CND需要在全球各地部署多个CND服务器,多媒体的数据则通过服务器之间协同工作来进行分发;而对于目前Internet的路由机制,IP多播是需要对其进行修改的,广泛部署复杂的支持广播功能的路由器。这样使得成本增加了许多,并且问题还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决。因此,大家就想能不能用一种好一点的方法能够降低分发的成本?P2P技术是比较好的方法可以降低成本的,当然P2P是降低成本的一种解决之道,充分利用边缘的资源,特别是客户端的资源。近期,P2P技术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P2P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信息资源和服务共享的实现是通过参与系统的节点之间的直接交互来实现的。首先,传统的客户端/服务端模式P2P模式已经突破了,节点之间的“对等性”是其强调的重点,也就是说,P2P系统中每一个参与节点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两种身份,在利用其他节点的基础上也为其他节点提供了服务,即随着需求的增长P2P系统的服务能力也在自然增长,P2P具有高可扩展性,对于传统客户端.服务器结构中服务器过载和资源瓶颈的问题能够给予解决。其次,P2P系统采用的工作方式为节点自组织方式,强调无中心的结构,并且对于节点随机加入和退出的动态性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因此,其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例如,容错性、数据高可用性和抵抗攻击方面。

P2P流媒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它已经被认为是有效的流媒体分发,由于P2P流媒体系统中节点存在不稳定性,其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网络传输技术。P2P方式的文件传输和下载是一个有效快速的传输流媒体文件,并且近些年,P2P流媒体的已经是一个研究热点。由于P2P流媒体系统应用的领域较广,因此要根据的具体领域进行点播、直播、多播等,并且要与不同应用的需求相结合,设计出合理的流媒体传输方案,对于用户的实时性需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节点选择。在一个典型的P2P覆盖网络中,网络中的节点来自各个不同自治域,节点可以在任一时间自由地加入或离开覆盖网络,导致覆盖网络具有很大的动态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如何在服务会话初始时,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可提供一定服务质量(QoS)保证的服务节点或节点集合是P2P流媒体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容错机制。由于P2P流媒体系统中节点的动态性,正在提供服务的节点可能会离开系统,传输链路也可能因拥塞而失效。为了保证接受服务的连续性,必须采取一些容错机制使系统的服务能力不受影响或尽快恢复。(4)安全机制。在P2P如火如荼的应用热浪中,其安全问题应该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流媒体安全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流媒体版权保护问题,因此,如何防止媒体内容在P2P这些复杂的网络结构不被恶意侵犯已经是非常重要的。

4 P2P在流媒体中的应用

经过调研,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和研究部门都对P2P流媒体在学校中应用展开了研究,并构建一些面向不同目标的系统,如北京大学通用多播基础设施GPMI,香港科技大学的流媒体直播CoolStreaming原型系统,清华大学的Gridmedia网络等等,并有一些网络流媒体服务运营公司推出了如PPLive,PPstream等P2P流媒体应用。本文对P2P流媒体在远程教育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远程教育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本系统为了节省成本,性能要求不需要特高,视频服务器也不需要特别贵的,每个教师节点的PC机就可以是多播树的根节点,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教师端都可以创建课堂,从而实现动态的课堂创建。而在学生端中,实现了同时看多个课堂,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远程教育平台的用户类型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家教五类,本文中的系统面向的是教师、学生和家长,该系统中的每个节点按照用户的隶属关系组成虚拟学校,同一虚拟学校的用户之间按照预定的类别形成教学关系,所有这些节点通过P2P连接服务器建立点对点连接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实时音视频通信和教学,不需要通过服务器来进行。本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2。

4.1 系统模块分析

本文中的远程教育系统只存在最基本的两个模块:监听器模块和浏览器模块。(1)监听器模块。初始化登录工作的完成就是监听器执行的第一项工作,也就是完成前面节点能力自适应的初始化,从而才能实现它本身以及它所服务的节点资源清单的共享。登录之后就能对其他监听器传给它的客户请求进行处理,只要有客户连接,监听器救济开始下载文件,在下载过程中,多个客户的请求可以由一个监听器进行处理。(2)浏览器模块。浏览器充当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浏览器发送它的请求并接收监听器的响应。浏览器与监听器是不同的,它的运行时是没有人值守的。浏览器显示登录的监听器的清单并把所有的请求发送给监听器,对于这些请求用监听器自己来进行处理。只要这些请求被监听器处理过,其结果就会通过浏览器显示在用户终端。监听器和浏览器保证他们各自任务顺利运行的情况下,二者还存在一定的联系。

4.2 设计框架

在具体的设计中,互联网与作为核心服务器的教学中心的视频服务器相连,采用混合体系结构,并将学生进行远程点播的节点设计为P2P中的对等节点,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点播的并发节点数目能够提高。在网络抽象层中,保证P2P的网络拓扑结构得以实现,同时为了解决对等网络中节点的一些问题,例如,对等网络中节点的不确定性、延误、分散性等问题,对建立和维护节点网络的树型算法进行深入探讨。在远程教育系统中设计应用层组播树结构和非树型P2P结构,主要是为了区分P2P模式媒体服务系统中对节目和视频质量要求。对于视频直播服务系统或视频点播系统中某热门节目的服务策略的架构前者可以满足,而对于视频点播系统中请求率相对不高以及并发请求少的节目后者较合适。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可知,对于点播并发请求数较多的视频应用右边的树型结构可以满足,对于请求率较低以及并发请求少的点播需求左边的非树型结构可以得到满足。

4.3 节点体系结构

在P2P流媒体的远程教育系统中,每个节点上的软件都需要提供三个主要功能:网络节点连接、媒体播放控制和媒体播放,同时还需要参照OSI的七层体系结构和TCP/IP网络结构,并且每个节点上设置三层软件体系结构。(1)网络抽象层。对P2P节点树进行建立和维护,并且节点之间信息的交换也是通过网络抽象层来进行处理,采用HTTP协议,并在SOAP应用中封装对象的信息。(2)媒体控制层。对流数据的发送和接受是此层的主要职责,整个节点树对于媒体控制层是透明的。建立并控制一个或几个时间同步的连续流媒体是通过RTSP协议完成的,并且流数据的传输采用RTP/TCP协议来进行。(3)媒体播放层。此播放主要是通过对节点收到的流媒体数据调用对应的操作系统播放软件来实现的。图4为P2P节点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4.4 多播树结构设计

远程教育系统面向的用户是教育网用户,因此不需要较大规模的节点,从而在管理和维护时更加的方便,由此,P2P流媒体系统设计成多播树结构,把节点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树的父节点给子节点提供服务。如果节点离根节点越远,则就会产生较大的数据延时,因此,多播树的深度应该尽可能短也得到保证,但是每个节点的优先输出贷款限制了节点的宽度,因此要在宽度和深度上达到一定的平衡。本系统的多播树结构图如图5。

5 结语

P2P流媒体的研究目前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P2P流媒体的应用范围也较广,P2P流媒体在远程教育平台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实现了视频资源的高共享性,实现了不同地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总而言之,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林涛.P2P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电信网技术,2007(3).

[2] 张万力,周江平.流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赵娟娟.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杨雪.基于PeerCast的P2P流媒体技术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 李路建,王立群,王瑞卿.流媒体技术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6] 陈姝,方滨兴,周勇林.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3).

[7] 曾嵘娟,吕红飞.基于P2P的流媒体服务平台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8] 葛宇,梁静.改进的高度优先策略在P2P流媒体节点选择机制中的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1).

[9] 夏靖.基于P2P的媒体数据传输调度策略的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1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