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记者摇篮
省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记者摇篮杂志

主管单位:辽宁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创刊时间:1970
  • 国际刊号:2096-3858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10003
  • 国内刊号:21-1032/G2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辽宁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新闻践行
  • 采编杂谈
  • 新闻写作
  • 职业素养
  • 专题探讨
  • 探索研究
  • 品牌建设
  • 新媒体
  • 主播在线
  • 广电视听
  • 看“读报” 说发现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你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 挑战——访铁岭电视台台长王福州

    记者第一次见到王福州,是今年5月末省记协在盘锦召开的全省电视台长座谈会上。在与会的电视台长中,他的年龄最小,任职时间最短,当时上任还不到一年。然而,就是这位初出茅庐的台长,在“较大城市”刮起了一场让铁岭人刮目相看的电视传媒改革的飓风,引领铁岭电视台闯出厂一条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的新路。他的“三家办台”理念,

  • 记者下基层——当明白人做明白事——谈军队新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沈阳军区前进报的领导班子特别重视编采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带头深入一线下连队,编辑记者长年累月在基层,报纸办得颇受官兵喜爱,贴近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本刊上期刊发了前进报社长郭宝山同志撰写的《“记者蹲点住班”采访活动实践对加强和改进新闻作风建设的启示》,让我们地方新闻同行受益匪浅。本期我们请“蹲点住班”的编辑记者给我们...

  • 去新闻的源头“找”新闻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深,记者只有经常深入到新闻发生的源头,把身子沉到基层,那些鲜...

  • 让新闻在揭短亮丑中增值

    我与同事共同采写的通讯《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还远》(刊于本报2005年12月21日一版头条,以下简称《战》文),在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中,以全票通过,获得了二等奖。回想这篇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军事记者,要拥有为部队战斗力负责、为打赢负责的强烈意识,

  • 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4月份,随军区工作组到基层连队蹲点调研,虽然只有10天时间,可所见所闻所感却令人终生难忘。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平常小事,让记者别有一番感慨,不能忘怀。

  • 脚踏实地出新闻

    让新闻“实”起来,让新闻“活”起来,让新闻“鲜”起来,让新闻在一种“温度”中感动读者,无疑需要记者的深切投入。

  • 用心灵写兵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是部队报纸的主要读者。怎样才能写好兵的新闻呢?近两年,我参加了“记者蹲点看基层”和“记者住班”两次活动,有了一点切身体会:沉入基层,要用心灵去写兵。

  • 编辑的职业修养

    如果把编辑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读者就是土壤,在读者的身上有报人永远取之不竭的素材。作为编辑,如何运用和开启好读者的这把金钥匙?这与编辑的职业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辑要坚持做到细心、耐心、热心,要像侍弄园田地那样,掌握好“节气”适时播种,这样才能及时抓住新闻线索,把好的新闻献给读者。

  • 让深度报道更有深度

    关于深度报道,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如果追溯历史,1986年全国好新闻的评选在我国首次推出了“获奖深度报道作品”,并且对其常用形式做了一般界定: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无疑以上三种形式在追踪事件、深化主题、揭示事物本质等方面各有其优势。不过,我们应看到,深度报道之“深”,主要是相对内容而言,至于形式,往往倒在其次。其实...

  • 巧用背景材料为新闻添彩

    背景材料是消息中对于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

  •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三贴近”

    报纸作为重要舆论阵地,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要担当好这个重任,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让读者愿意看你的报纸,喜欢看你的报纸,否则,权威性、指导性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对外新闻宣传中,要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如何落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显得更为重要。

  • 民生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近两年,民生新闻的大旗浩浩荡荡在全国各地省级媒体上挥舞开来,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民生新闻之所以能挥着大刀向前冲,实际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他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

  • 社会新闻要有社会性

    如今的社会新闻涵概很宽泛.基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社会关系而被人们乐于传播和议论的新闻都可看作是社会新闻。如男女关系、家庭关系、权益关系、血缘关系、侵权与维权、伤害与被伤害等等,其特质是社会关联性广泛。

  • 小栏目是广播电视报不容忽视的精品

    广播电视报的定位是“影视文化生活娱乐类报纸”。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城市的广播电视报已经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服务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比如《营口广播电视报》,就被称为“百姓的报”.它的办报宗旨就是服务广电,服务百姓。报纸的内容也相应地分成了两大类,即与广电相关的娱乐内容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多点思考

    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起到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尤其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更要求新闻媒介迅速、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又能及时、准确地把群众的意见、呼声和愿望反映上来,很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 新闻监督的艺术性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可见我们党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在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注意策略和方法,讲究批评艺术。

  • 好新闻多是“捡来”的

    跨进新闻队伍的人,哪个不渴望自己多评上几个好新闻,市级的、省级的、全国的,但是有的人文笔相当不错,但却很难得获奖证书,原因何在?其实就是每个人在新闻敏感性方面的差异。何谓新闻敏感性?顾名思义,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就是其新闻敏感性。记者采访新闻,从具体操作来看,一般是从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再进入采访过程,依...

  • 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选题与策划

    评论曾经只是出现在报刊杂志书籍里面,一种纯文字化、纯理论化的事物。在短短的时间里,电视这一声像结合的现代传播手段和评论结成了伉俪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如果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雏形要属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第一个电视述评类栏目《观察与思考》了,在当时来讲,人们对新闻评论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意想当中,

  • 创新提升品质

    创新是期刊发展进行曲的主旋律。编辑的创新体现在编辑活动的各个方面,从选题策划、组稿到栏目的设置、装帧设计,无不体现着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及其创新的个性品质。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发展。

  • 分众时代我国专业频道的大众化误区

    随着社会和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个大众化的传播渠道,比如一个综合性的电视频道、一家包罗万象的报刊、一个播出各种内容的电台频率,已经很难取悦所有的受众。

  • 媒介化时代媒体的理性精神

    有人把当今社会形象地称作“媒介化的社会”,这一说法一方面表述出传媒业近年来的强劲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人们对媒介信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可以说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公众的信息依赖,能否保持客观理性的立场,已经成为媒体树立公信和权威的最重要的标准。然而在近年的媒介传播中,有些媒体所表现出...

  • 打造“看得见的广播” 提升频率推介效果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推介媒体形象、树立媒体美誉显得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媒体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养成和提升。现代广播媒体更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态势,更应该有效地开展形象推介,以不断占领受众新市场,吸引受众注意力,锻造媒体品牌,获取传播的最佳效果和发展的最强动力。在这当中,打造“看得见的广播”...

  • 民生新闻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特色主持人孟飞开创了地方型的先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随之涌起的是民生大潮,时至今日,在省级电视台的诸多频道中,至少会有2—3个同种类型,或者细节上稍有出入但实质高度统一的民生新闻类节目。然而多个定位相同、风格大体一致的栏目聚集于同一订了场,共分一杯羹,竞争必定是惨烈的、...

  •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新闻娱乐化,是指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其特点是在传媒报道中减少严肃新闻和硬新闻的数量,将名人趣事、暴力犯罪事件、体育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要点;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 电视新闻创新

    电视新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创新。电视新闻应该怎样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着手。

  • 谁动了“直接引语”

    与西方新闻相比,直接引语的缺失是中文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辽宁地区的报纸为例,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

  • 解析一些极易用错的词

    收听广播、电视,打开报纸、杂志,经常可以听到、看到一些被错误应用了的词语。这些词语被反复地错用,使许多听众和读者对其正确的含义都慢慢生疏了,长期效仿错误使用,对广大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极易造成误导。

  • 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个好的电视专题解说词应当符合电视节目的普遍特点,应当与画面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通过独到的视角,提示出画面背后无法表达而又引人深思的东西。如果说专题片整个画面是龙,已经初步阐述了事物的原生态,那么专题片解说词应该是点睛之笔,给整个节目注入精神与灵气。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电视新闻界解说词共同的特点,是要求表现时,有较强的宏观把握...

  • 特色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在潜在的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品牌独特的位置。“定位”的含义就是舍弃,一档节目要寻找自己正确的定位,首先就要舍弃不适合自己发展的那部分空间。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想要解决“说话有人听”的问题,定位是酋选的思路。定位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细分市场,进行焦点经营,那么如何寻找这个焦点,如何在广阔的市场中去寻找这个...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