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传统文化8篇

时间:2023-02-27 11:12:29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篇1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中国传统文化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节它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纸剪一个“福”字贴在门上,在红纸上写一些吉利话也贴在门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红色就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人们年年贴春联,;流传至今。每到过年,街上彩旗飘飘,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礼花满天,与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晚会,精彩的表演引的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佳节,也是团圆节,这天吃元宵、猜灯谜,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无比幸福快乐。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中国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毛笔书法素质教育实现价值热爱文字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逐渐加大,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和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毛笔书法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那么如何让我们中国的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发扬下去呢?我认为毛笔书法应该走进课堂,尤其要走进小学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了解、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下面我仅根据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加以阐述。

首先,在小学教毛笔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得到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

就拿本人所在单位来说,学校领导特别务实,在教育教学方面,只要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好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好处的科目,他们都亲自抓,亲自管。实施新课改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于是出现了校本课。校本课上什么内容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本学校的特色呢?学校领导反复思考后,找到了我说:“凡有,你有特长,咱们学校的校本课你来上吧,你教学生写毛笔字,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学校提。”我看领导这么重视校本课,而且内容是教学生学习毛笔书法,这正是我所喜爱和想要做的,于是欣然接受了上校本课的的重任。

其次,在小学教毛笔书法,能发挥书法教师的长处,实现书法教师的价值。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讲:“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而今这门独特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努力地传扬下去,使我们的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永世辉煌。

本人小时候就比较喜欢书法,上学后又进行了一系列书法研究,参加工作后就想当一名书法老师,现在如愿以偿了。教小学生毛笔书法,不仅能把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值得欣慰的是当看到学生进步,有成绩的时侯,心里会有一种无比至上的成就感。所以我不但喜欢写书法,而且更喜欢教书法,在教与写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书法带给我的快乐。

第三,在小学教毛笔书法,,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小学生学习毛笔字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正确的写字姿势概括的讲:坐着写字时头要端正,不倾斜,不低伏在桌面上; 两臂自然分开成对称姿势,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腰背正直微微前倾,两肩齐平,胸离桌沿约一拳距离;两脚自然分开,平稳踏地。用毛笔写大字就需要站着书写。这时注意两脚自然分开,一腿稍向前跨,身子微倾,左手按纸,右手悬笔,以便调动全身之力。毛笔正确的执笔采用“五指执笔法”。按,即用大拇指上节按住笔杆,拇指关节要微突;押,即食指上节压住笔杆和大拇指配合夹住笔杆;钩,用中指上节钩住笔杆前方;格,用无名指由内向外顶住中指钩来的力量,以稳住笔杆,地,用小指紧贴无名指给无名指以辅导力量。(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大约需要3-4节课的时间。)小学生学习毛笔书法要了解“文房四宝”的知识。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从笔锋原料看,分为三类:一是用兔毫,狼毫,鼠须,鹿豪,豹豪为原料制作的毛笔称为硬豪笔。二是用羊毫,鸡豪,胎豪为原料制作的毛笔称为软豪笔。三是软硬兼施的毛笔,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三紫七羊”及各种号称“大白云”“小白云”的毛笔都属于这类。

墨从品种来看,可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油烟墨是用油烧烟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松烟墨则是用松树枝烧烟,再配以胶料,香料而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乌黑发光;松烟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质较轻。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古老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唐代人们就开始用宣纸写毛笔字,现在,小学生练毛笔字一般都用既经济又实用的竹纤维纸或是用稻草纤维制作的元书纸。

砚是古人用来研磨和盛墨所用的器具。它有端砚和歙砚两大名贵种类。古人用的砚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兼有象征身份,地位和工艺品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篇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对于二者的关系相继提出了几种学说:对立说、并存说和融合说。近年来又提出了互补说、改造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争锋,对立说和并存说日渐式微,学者们日渐认同综合说、融合说、互补说,这些学说更加理性、更加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及需要。第一种是“对立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是绝对不相容的。二者在时代基础、社会基础、民族基础、阶级基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二是儒家文化代表的是“封建余毒”,两者相结合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保持其“纯洁性”与“纯粹性”[3]。三是一些新儒学代表站在维护儒家文化的立场或者政治立场上,尤其是蒋庆提出了“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两者不可得兼”[4],鼓吹儒家文化可以救中国,应以现代新儒家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第二种是“并存说”。该学说提出了“现代社会基本价值体系二元化”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儒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价值在国家治理上可以二元并存[5]。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民族主体价值或终极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规范着伦理道德,支撑着精神信仰。二者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在现实中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平行或并重放置。第三种是“综合说”。该学说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中、西、马”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三流合一”,在理论构建上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文化对立的混乱状况,加强“中、西、马”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融通,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6]。第四种是“融合说”。学者们对此学说达成较大的共识,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有许多一致、相通的地方,两者可以较好地融合。如孙铁骑提出二者的“终极价值追求与文化进路具有内在的本质一致性”的观点,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7]。邵龙宝认为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8]。第五种是“互补说”,也称为“会通说”。该学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具有许多相容、相通、相补之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可以相融相济,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双向共同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双重要求。”[9]二者之间存在着“会通”与“超越”的双重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会通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传统文化”。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可以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必要性研究

在阐明和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学者们针对其结合的必要性分别从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经过对“中、西、马”三种理论的应用对比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与革命热情适应了中国变革图强的需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二)从现实社会治理角度看必然性

现代中国出现了诸如文化迷茫、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同时现代西方社会也暴露出了理念与价值观存在着片面性、单向度性和“平面化”等弊病。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精神文化上进行新的构建,儒家传统文化则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如郭建宁认为儒学在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等精神方面,在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盛行方面,在缓解三大紧张关系方面,都能展现出其他学说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必然性

西方普世价值观等主流文化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0]。对此我们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意识,要着力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对儒家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共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和不同点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有诸多相似、相容、相通之处,但这绝不意味着二者完全一致,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资源。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七个方面,即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历史观中的唯物论因素、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大同的社会理想。”[11]二者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等方面具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二是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的实践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知行观及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上。三是关注人。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儒家学说视人为万物的中心。四是社会理想方面。大同世界是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共产主义,它们都是社会民众的一种共同的理想追求。二者的契合处体现在高度理性的社会精神生活追求,实践至上的社会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态度,人性层面的东西文化的互补。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时代精神和阶级利益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体现着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挥着不同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性质上具有明显的相异性[12]。牟钟鉴则认为二者的相异性表现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源头不同,肩负的社会目标和历史任务不同,实践的方式方法与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13]。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原则和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原则

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上还存在一些争执。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明确大的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1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立足于当代中国和现实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并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5]但是一些新儒家学者则提出“立儒教为国教,主张将儒学道统写入宪法,把儒学当作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企图以此对抗和取代现代中国的核心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6]。这些主张明显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的,是不符合中国现实发展情况的,我们须加以警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篇5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年中也流传下来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元宵节了。

在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大红灯笼,看起来喜气洋洋的,十分有节日的氛围。

元宵节最重要的就是吃元宵了,我们会从街上买来各种味道的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还有山楂馅的,各种美味的汤圆煮在锅里,盛出来端在桌上,大家一起吃,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总是会团团圆圆。

除此以外,美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大家都会出来到街上看放烟火,五颜六色的烟火把漆黑的夜空照得美丽无比,我们在这种节日的氛围下总是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这就是元宵节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篇6

李昊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喜帖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习俗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新年的时候,年就出来攻击人们,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人们急忙收拾东西逃走了。在路上,人们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回到家里,在门外贴春联,敲锣打鼓。年看到了红色,听到了响声,逃跑了。所以人们过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些习俗。

“放鞭炮,唱歌谣,快快乐乐过大年。”这是我过年时唱的歌谣。

指导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篇7

麻将牌是千百年来由多种活动融合、演变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从麻将牌的组合设计来分析,一副麻将牌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境。

108张主牌

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最初麻将牌的图案选取的是《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这与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相关,相传,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就以108这个数字作为麻将牌的基数,并隐喻108条好汉。

比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而麻将之所以分为万、饼、条3类,是取其本人姓名“万秉迢”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至于后来增加的风牌(东、南、西、北)和箭牌(中、发、白),则是缘于这样一个说法——108条好汉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方,并各添4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和贫穷,加上8张牌,整副牌共136张。随后,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就达到了144张。

事实上,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含万子牌、饼子牌和条子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这种组合设计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东西南北中发白”

体现了“三才观”和“天圆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数字里暗含玄机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牌面图案设计寓意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篇8

记得那是2000年春夏之际,德国波恩的何静文女士(这是她的中文名字,她的德国译音名字叫嫡芝娜)第一次到丹江口市来拜访我,她是为了解武当道教乃至中国道教,了解中国道家文化来的。自那以后,她每年总会领着德国的参访团来武当山一二次,同时也会请我到武当山为德国明友们介绍武当道教,介绍武当文化,介绍中国传统的道家养生文化。八年来,我们建立了很诚挚亲密的友谊。后来,我逐步了解到,何静文女士是德国波恩大学的医学博士,她很早就对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有所了解,早在20年前就已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且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养生及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对中国道家思想、道教信仰产生了深厚情感。这些年,她为把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德国,介绍到欧洲,做了大量工作,至今他还为此整天忙碌。

当然,像何静文女士这样在德国很有知名度的汉学家还有很多。例如,2006年5月在德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就是何静文女士与另一位德国知名汉学家――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教授英悟德女士共同承接主办的。

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0日,受德国波恩气功养生协会和慕尼黑大学中医协会两个组织的邀请,我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安排比较丰满,举办讲座、参观游览,去过十几个大小城市。虽然有些忙碌,但心情十分愉悦。特别是这次再到德国,因为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德国的现实情况作了些了解,借此介绍给读者朋友。当然,由于语言不通,仅靠翻译讲解沟通,加之又不是专门做社会调查,所以了解到的情况毕竟粗浅而片面。但透过这些粗浅和片面的情况,似乎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大概。

气功与中医在德国

据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养生气功目前在德国很受推崇。有关的汉学家们在德国推广中国传统养生气功大概也有20年历史了。在德国各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气功组织有5个,波恩气功养生协会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组织。该组织现有会员九百多人,遍及德国各地,并延及瑞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周边国家。会员中大多为医生、心理医生,还有护士,教师、音乐家、画家、大学生等。而医生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从事中医的。我参观过几个他们的私人中医诊所,他们主要从事中医的针灸和推拿按摩治疗,很专业,设施都很现代化,医疗条件比中国私人中医诊所,甚至比一些国管中医院都要好得多。这些会员们分布在各个地方,一些人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气功师,并在当地有着自己的气功培训场所,经常办班传授气功。所以,在现在的德国。要和谁谈起气功,都不陌生。各个气功组织经常在中国了解气功高人,有道教的、佛教的、民间的、中医院校的、疗养院所的,然后再将他们请到德国,给所属组织的会员传功授课。这在中国或许可称之为“提高班”吧。据了解,各气功组织在宗旨和目的上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有的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有的以社会效益为宗旨,有的把气功作为养生科学来对待,也有的则把气功跟宗教相联系。有关中医,慕尼黑有一个中医协会,会员有一千多人,主要是慕尼黑所属的巴伐尼亚地区之内的人。英悟德女士便是这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医协会的成员都是医生,多数是热爱中医的西医,一部分则是从事中快者。这个协会比一些气功协会更具某些优势,诸如他们的会员利用中医进行气功培训和推拿按摩,以及参加培训或接受治疗等等,其支出的费用可以在个人医疗保险费用中列支。也就是说,政府认可他们的相关中医医疗保健作法,实际上承认了中医(包括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在德国的合法地位。在我举办的几次道家养乍气功讲座里,大部分学员都学过十年以上的中国传统气功。当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学习中国传统气功,跟中国人学习本国传统气功,相当一部分人从领悟能力上讲,还是存在一定距离。

除了中医和气功,德国人对中国传统武术也很感兴趣。近些年来,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到中国拜师学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拳师应邀到德国传艺。据我从太极拳方面所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杨式、陈式、武式、赵堡等各派太极拳在德国都有传播。武当太极拳更是越来越受到德国人的青睐。笔者在德期间,就听说有好几名来自武当山的年轻道士在德国各地授拳。在慕尼黑,不有一位中国北方的拳师客居于此,开馆授拳。

德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据知,德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了,然而只有今天你去实地接触后,才能了解这种热爱的实际程度。

先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我在波恩的气功养生协会办公室参观后,看到该协会办公室几排大型书架上,摆放的全是关于中国道教、佛教、中医、气功及武术,还有辞书之类的书籍,品类之全令人咋舌。这个协会每年出版一期会刊,大都是中国学者相关论著的译文,上百万字,品位很高。平时他们还出版气功书籍与光碟等。据知,协会有几位汉学家正在编写大型气功辞书。在慕尼黑英悟德女士家里,约有一排七米长二米多高的书架,上面摆放的全是中医书籍,还有中国各省市出版的中医杂志,都按月按年装订成册,看了让人心中有一种震撼――是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钟情中国文化,是什么精神鼓舞着他们如此全身心地研究整理传播中国文化?再看看我们中国的许多学会或协会,究竟搜集了多少资料,整理保存了多少档案,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做了多少实事?心里未免感到几分惭愧。

在波洪大学,我还结识了两位知名汉字家,一位是欧玛堡教授,他是专门研究宋明理学的,出版过一些专著。我应邀在他家住过一天。他的家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墙上挂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书架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案几上摆放的是中国工艺品和中国茶具。他说他最爱喝的就是中国茶。还有一位资深的汉学家魏侃(中文名)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专门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上世纪50年代他就在台湾学中文,而且还拜师郑曼青学过太极拳。他的中文口语也非常好。魏侃教授在德国是一位很知名的汉学者,现已退休10年了。去他家拜访时,他十分高兴,特意将他珍藏了50多年的,他母亲给他留下的几个精致小盏找出来为我们沏茶。谈话间他告诉我,他正在翻译一部拉丁文的《道德经》。他说这部拉丁文《道德经》很珍稀,是他几年前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的,然后复印了一套带回来。这部《道德经》,是十八世纪初一位法国神父到中国传教,接触到《道德经》后,认为其思想很伟大,后来又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带回西方传播的,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现在,西方早已不使用拉丁文,所以他将这部拉丁文《道德经》翻译成德文就别具价值和意义。在魏侃教授的同意下,我特地将这部拉丁文《道德经》其中几页拍了照片,我也祝愿魏侃教授早日把这个工程做好。

我还了解到,现在德国的各个大学,几乎都开设有汉学系。以慕尼黑大学汉学系为例,据知以前每年只能招收二十多名新生,主要是报名的少。而现在每年能招收五六十名新生。这些汉学系的学生来自欧美许多国家,甚至还有中国的学生。我在德国期间就遇到一名四川成都的女孩和一名北京的女孩,她们分别在科隆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汉学系读书。

我还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受到德国人所喜爱。例如,在德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一些中国餐馆,而经常来就餐的并不只是中国人,常会有德国人来光顾。我问过德国人,他们凡到过中国的,凡吃过中国饭菜的,都认为中国餐好吃,色香味俱全,营养特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还喜欢喝中国茶,他们到中国旅游观光,许多人回去时都会带上中国的茶叶。而在当今德国所有的旅店和餐馆就餐,客人总可以喝到绿茶或红茶――这都是中国出口专门针对西方人口味的粉碎型袋装茶。

回国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西方人今天会如此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这也像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喜欢练瑜珈,喜欢跆拳道,流行“韩潮”服饰,追求的是一种新奇,追求的是一种时尚吗?我不能说绝对没有丝毫诸如此类的因素,但从我冷静观察的情况分析,绝对不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这般钟爱,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寻觅之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内容,那些人文价值很高的东西,能为全人类身心造福的东西,适时地迎合了西方人的需求,弥补了他们文化上的缺失。所以,从“地球村”的概念上讲,人类的优秀文化终究应该为人类所共享,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区分。相反,非理性的文化模仿和文化崇尚,只能“时尚”一阵子,最终还是会被自己人所冷落,所淘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