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28 04:35: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于国于民有利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本文就结合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详细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

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订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历史能明理,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轻视历史学科的念头,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在中招考试中分值很小,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热闹”而已,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必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强大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感情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新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标准,理解新标准的实质意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成一种教师素质,以此支配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和革新,全面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各项目标。

3、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结论或答案,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4、优化历史教学技术手段

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是指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传统观念、传统模式、传统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革和整体重构,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现代教学体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实施于教学,可极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昌盛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奋斗,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

1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1.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1.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2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3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群情激昂,复仇的火花、向上的火花,建国、强国的火花,从同学们的眼神、表情、坐姿中即可看出。事实教育了他们,“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将永记心间,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历史教育,做好两阶段的衔接教学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在历史学科教学理论指导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探求解决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功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谈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过往,由于应试压力的影响,历史学科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的教学意义,以及新课程改革也为历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大对于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教育;兴趣;方法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改革进步,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而对于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多于主动思考,才能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真正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逐渐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高中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导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且能够进行评价,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作为新时期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就要主动的去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合理艺术知识导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能力。

二、加大教师的要求,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优劣,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专心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也很突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要“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就是为了不教。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因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从实践出发,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传授知识。教师素养的提高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学生,因此,作为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做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

三、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开展的方式方法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优劣不一。不过,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能指导个体将某一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定时间。学习动机在历史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将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为并非只有历史学习的开始阶段需要动机来启动,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动力系统的支持。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就具体的一节高中历史课来说,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历史教学的进行阶段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训练、情意的培养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的发展,都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在这个阶段,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注意规律进行组织教学,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把预料之外所发生的事件处理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也为教师处理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加以合理优势教学方法的辅助,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加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方法的开展,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能力。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对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探讨

摘 要: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少,要求不高,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增大,能力要求大幅提高。因此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有历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能力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和不能适当改革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等,同时也面临着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以及一系列客观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更难。

历史在中考中的地位,决定了历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半路出家”的不少。没有经过历史专业培训的更多。经过专业培训而又“改头换面”的不少,经过专业培训而又在岗的“心不在焉”的更多。这样一只参差不齐的队伍,又怎能对学生学习历史进行系统的教育,又怎能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历史的思维,而又怎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综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把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探讨历史课教育教学之见我

提取出教材的体系。历史事件,虽则头绪纷繁,但都是有章可循的。一节历史教材,一个课题,都有它严格的体系。大体说,一节教材,有的叙述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意义,有的叙述某一历史变革的条件、内容、意义或影响,有的用几个历史事件说明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有的从几个方面说明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全貌等等。

一、改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因为考试制度的原因,教学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转,教师关心的是今年考试处什么类型的题,明年又可能出什么类型的题。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给学生,教学进入机械模式。教师教学围绕升学指数,学生学习也形成功利性的,只要老师说是考试的内容,就拼命的死记硬背,从不松懈。如果老师说这部分内容今年不考,无论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多重要,看都不会看一眼,这些思想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这背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知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社会交际和与人谈话等。历史的教学目标就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问,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建设未来。

二、树立历史教学的素质观

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对外关系等。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历史是为了提高历史素质,了解祖国的过去,建设美好的明天,做祖国的合格建设人才。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材主要是说明文,如果照本宣科,课堂就是干巴巴的,学生没有兴趣,老师唱独角戏。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有教学艺术,把美育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美育要贯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表情、眼神、手势等,给学生以友好、平等的感觉,把学生带入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中,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产生正义感。教师讲课时要使用文学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手,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所谓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通常所说的“开放题”,其特征表现为问题偏多或不足,具有一定的潜伏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去解答。毋庸置疑,开放题的教学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对于开放题的教学应从初一教学开始,教师就要在设置课堂提问和作业时,善于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情景”,使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给学生留有自由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不是呆板、枯燥、封闭的问题。实践证明,开放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而发现社会的更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

四、历史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内容,如: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对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坚强、勇敢、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军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因为教材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左权抗日等。教师在讲课时,在传授知识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要声情并茂的讲述爱国主义的故事,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传授知识,同时也要言简意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要用更多的时间讲大道理,主要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历史教学里,教师要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引起学生的联想、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同时,要多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看电影、历史知识竞赛、故事大赛、到历史陵园扫墓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五、教育学生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坚持辩证法,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尊重客观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片面性看问题的产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人和事,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评论他们在当时所起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指出消极、落后的方面警示后人引以为鉴。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头绪纷繁。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探究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历史学科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针对当前课改的实际、学情的实际、学生发展的实际、高考改革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找准教学的着力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育教学 兴趣

众所周知,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讲,课堂教学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优劣不一。但是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大家也在为此努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于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如今是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电脑教学设备,以历史图表为核心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所谓“图”主要指概括历史知识的图示、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表”主要指概括历史知识的表格、大事年表等。历史上留下来的地图、图片实物资料、文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因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很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发现历史,给历史课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本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展示的内容多,信息量大,通过丰富的材料,再现历史的真实,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模式正适应素质教育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知识,还了解了很多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办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还原历史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事件,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旁观者评价和认识历史事件。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充分地看到了历史事件,并以其展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吸引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这为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事件作好了最好的准备。多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合理有效,最大化地使用教材

现如今,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教师要充分合理的使用教材,最大化的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能力。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已近被普及,但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的力量,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创设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于教材的重视,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力的。

3 加大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历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新时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优化教师专业素质,打造教学特色。过硬的自身素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的支撑。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更新理念,博览群书,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善于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历史课。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在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在课堂上擦出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如上是对于以为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要求,如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教师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学习,多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学生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并加大教材的重视程度,以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自身努力,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这又要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博学之师。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小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初中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初中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慢慢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把握好这个主题,不仅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德育工作的大局。因此,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特点,关注并探索本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就成为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要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为之奋斗终身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要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把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后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动,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决心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二、知、情并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学科中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知、情、义、行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这些年来,成效显著。

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抓不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他们融情于史,大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改变了过去不重视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巩固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丰富了历史知识,为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奠定了基础,并在县、市统测、中考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有了普遍提高,懂得了爱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增强了爱我中华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学习先辈,学习英雄,学习楷模尉然成风。学生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家乡做贡献,表现出了跨世纪一代青少年所应有的精神风貌,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内涵,做到有的放矢

有的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研组首先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我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通过学习,大家深深地认识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②加强祖国现代化建设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就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慢无以爱其国”,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生要的意义。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教师主动探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几点方法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是采用“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纯理论性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过于枯燥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可为学生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知识,因此,教师可把课堂教学充分开放,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有的学校会雕刻一些名人的石像供学生参观,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石像利用起来,向学生讲讲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对于书本中涉及的知识可结合实物向学生讲解,这不但可以将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些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课,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多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3)教师要多增加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子,在统一学习完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讨论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学到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都有哪些,请学生讨论过后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然后,教师可请学生发言,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说出有中国军民的斗争以及抗日战争,那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对这两场战争可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开展竞答赛,对本章细节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创设多种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课本当中,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创设多种教育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但能够给学生设置下强烈的悬念,而且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想要投入到书本中去寻找知识。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学习中,教师可这样引入新课:“对于我国的国家制度,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那么,在建国初期,我国的领导人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而不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呢?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没有借鉴过别国的发展经验呢?我们经常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教师利用这几个问题可给学生留下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定想要从书本中找到答案,那么,教师则可以引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重点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由于高中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倘若只是按照课本中有的知识向学生讲解的话,就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翻阅一些古籍,通过查阅史料来供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则可以把这部分课外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即可,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脑、古籍史料来学习相关知识。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的战争,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发生时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抗战时的人民生活等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分析以上方法策略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的改革要跟得上教育领域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理论,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第一中学)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中学历史课作为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必须重视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

【关键字】中学历史 创新型 培养模式 重要性 拓展

1977年9月,我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自那以后,我国教育模式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而言,应试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出现了固化,应付升学考试的目标性太严重,这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未能研究和探讨出比应试教育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因此,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言,应试教育依然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中学历史是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我国中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都在探索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就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做了几点阐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探索创新型培养模式。而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主要依靠老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常常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对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再依靠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求,更加不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教学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部分学校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历史课当作副科对待,这种教学观念就会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度下降,进而不认真对待历史课学习。另外,老师在授课时过于重视自己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学校都在教学过程中未进行较大的改变,这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上述分析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点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种情况,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只有落实好这项工作,才能引导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走出教学困境,才能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横向学科拓展

教育界有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这就证明历史课与文学、政治、地理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就应该以历史学科作为起点,向文学、政治、地理等学科进行横向上的拓展,这种拓展形式不但能够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贯通起来,而且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在解决问题时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方式。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仅仅将历史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知识范围内,这就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等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中,必须要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确保历史学科知识获取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文学、地理等学科的共同发展,这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纵向知识贯通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外,还要从纵向上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要完成纵向上学科知识的贯通,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1、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

中学历史知识不能只是局限在"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种传统性的思维中,而应该将过去的历史经验同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制定历史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政治影响、地理地貌、文学背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导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加入历史线索,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

2、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加强各学科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比如开展小规模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时,在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历史遗迹景点内,当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线索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政治背景、文学知识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在文学、政治、地理等学科中学习到的与该历史遗迹相关的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地理知识讲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研究和整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考察地点发生过的政治事件、经历过的地理变迁、出现过的文学大家等知识,对提升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控制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重视对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现状,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融会贯通,才能提高我国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模式

摘要:历史教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科目之一,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与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逐步发展,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了一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本文探讨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期望能够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历史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态度和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学模式也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多元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包含了教育教学中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集合体。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学习模式,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定性的、系统性的,包含了多个元素的一种学习环境。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义务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标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在逐渐的进行着变化,这些教学模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

1. 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仅仅是由教师单纯的教授学生历史相关知识,这导致中学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单纯教授模式开始逐渐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开始转变。

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赫尔巴特的授受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杜威的活动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这两种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随着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等的创新发展,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地位逐渐开始动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3.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所有学科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统一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历史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中学主导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更大程度上贴近了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I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完成,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随即诞生了较多的更加符合新课标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成为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指导模式,其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而信息传递教育模式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信息,在其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认知是信息传递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2.情景再现教学模式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作用是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概念的认知方面。而应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将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互结合,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和感受。

3.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地以历史问题的特征以及问题的起源为学习和教学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下,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结:随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必将层出不群,同时也没有一种绝对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通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有可能的前提调价下,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不断随着社会的要求而进步。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分析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创新教育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对中学历史教育的相关要求进行详尽的阐述,希望对于日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高校开展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 教育教学 相关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也从教育者数量多少的比拼转到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比拼中来。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集良好人格结构与较高创新精神以及能力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中学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无法复制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学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一、新教育观念的树立

(一)人本教育观念

人本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定义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具体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所谓人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展开日常教学

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展背景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学生缺什么补什么,学生更容易接受哪种方式就多采取那种教学方式。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质量观

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履行其为人师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创新教育观的树立

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传统教育观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观念的要求,“创新”是其血脉。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为重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新教学方法运用

结合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那么在新的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该如何开展历史课程的日常教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时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进行学习。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堂中感受历史科学的人文熏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相关论述,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于传统文明、传统优秀思想以及相关文化产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以史为鉴”。而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建立在“以史为鉴”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传承,只是原地踏步,毫无生机。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进行结合比照,从而把握时展的主题,让学生立足过去方言未来。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对一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得出自己的结论。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一事件的发生都存在两面性,即我们经常说到的“世事无绝对”,也许这一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外部环境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同样一种做法或许又转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转变出传统结论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怀疑式学习,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试着去更新他们甚至是推翻他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能用不同的眼光多角度的去对待某一事件或者是某一社会现象。

(四)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

现代市场要求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应充分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将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融入进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知识体系之间进行交叉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研究性活动的开展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虽不是没有可能,但存在一定难度,有目的的开展相关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以致用,将具体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来,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肩负起为人师者的使命,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贡献最大的努力。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才能够提升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初中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的课程,鉴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相关的方式或者措施提高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在时间上比较长久,在空间上来说内容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含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较有趣味的风俗习惯或者地方风情。历史课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特色,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历史老师讲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热情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动力。然而,假如学生仅仅将历史课程当做一门娱乐课、一门休闲课,而不能够领会到该课程的灵魂或者重点内容,就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或者水平,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历史课程开展的目的。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现在我国国内的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漏洞。

历史教师以及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级考试过程中,有些地区并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其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师或者学生觉得历史课程不是特别重要,从而使得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的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学校以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或者关注,所以学生就会放松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或者研究,有些学生在历史课讲述过程中做其它作业,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讲述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待。

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同时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部分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对教师的考查方法,甚至对学校的考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成绩,从而让学生对于某些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如此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三、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相应的历史教师迅速转换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历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能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热情,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质量。

2.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3.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教师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分析,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主动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摘 要:教育改革背景下,应试教育不再适合目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正以其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入课堂。本文从历史教师自身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素质教育下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特色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师素质;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一、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一位素质教育下合格的历史教师,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互联网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更新教师自身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要站在书本知识结合真实案例的位置,观察历史的发展进程,给历史学科以合乎实际的客观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因此,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更新教学观念,做复合型历史教师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突破思想边界。要想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很好地实施在教学中,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做到“授之以渔”。

现代社会,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发紧密,学科逐渐融合,综合性越来越强,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型例子。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因此,教师仅仅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已完全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了,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复合型的历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除了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知识外,同时也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各学科间知识,并且要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要以学生合作者的姿态定位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自身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的历史教师。

3.要想把历史教学观念内化,教师就必须在课堂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必须是以事件为依托的,也只有在一定的场景中才可以发生。教学反思的效果、深度,教师成长的速度,取决于教学课堂场景的性质。经验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能快速地积累,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在史实的基础上,运用悖逆的方法,设立新的场景,启发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挖掘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隐性问题,然后交给学生自己来猜测、论证,启迪发散思维,使学生得出富于创造性的新结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自己的历史修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

1.推陈出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并大胆采用了新的历史教学思维模式,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创造思维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自身要敢于摒弃旧的教学方法,选用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并大胆推陈出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的创造。

2.变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对于新素材、新场景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在充实教学新素材的同时,更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转到发散思维的运动轨道当中。

因此,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异端”声音,历史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打死。对于“异端”,要秉持包容的原创,引导学生自我发散思维。在教学工作中几乎每份教学材料都会有固定的参考答案,答案的准确度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在于广大历史教师会因此陷入思维定式当中,将参考答案当成了问题本身的唯一标准答案,如有学生出现“异端”解答,一概加以否定。如此以来,教师的这种“奴化思想”定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出不会动脑筋,只相信标准答案的盲目学习的学生。这种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又如何担得起建设祖国未来的的重担?因此,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打开历史课堂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教学所特有的特色性、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历史教育教学应渗透德育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记录,是对人类过去的经验总结。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战争、社会变革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这种精神尤其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浅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的动力。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华夏历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教学中,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再结合当今的中国航天成就,奥运的成功举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5年的日本投降,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使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哲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努力去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

(2)在教学中进行远大理想教育。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虽受腐刑,仍旧没有动摇他写《史记》的决心,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这部史学巨著;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最终取得真经,等等。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扬千古,流芳百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矢志不渝,心中拥有崇高远大的理想。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教育。

(3)在教学中进行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伟大领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历史上,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大量光彩夺目的精神文化财富。语言和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舞蹈的创造,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在劳动人民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文明家、艺术家。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生动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群众是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同时结合史实,着重指出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这种“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运动,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总是通过人民群众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兴剥削阶级也加入革命运动,甚至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但革命的根本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始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树立爱民的思想,在建设祖国的大运动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总之,在教学教育中,老师应深挖历史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的实现德育教育,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为社会培育有道德,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这又要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博学之师。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行得越来越顺利,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为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一片新的历史天地。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和心得,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为广大教师朋友们更加有效地实行新课改提供了实践参考和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与时俱进;选修模块;多媒体

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高中历史课程要与时俱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还要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在高中历史的教育当中,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未来建设祖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历史教材当中,历史和政治应该是不分家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事实,对多领域、多层次的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式、目标、内容、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多为封闭、保守状,这样的教学现状不仅会令学生和老师产生疲劳,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萌动、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整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历史教材中获得,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改革。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祖国的下一代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学生应当是先进文化、优秀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为祖国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进青年们,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受历史、感受国家带给个人的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从历史课本中选出最打动自己的抗战事例,并与全班同学分享,让学生们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当中,感受爱国热情。

二、设置教学模块和选修课

新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学方案与传统教学方案相比,在教材中增加了教学模块,在课程中增加了选修课,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这样的设置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设置教学方案,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新课标的历史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的基本知识的重复。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在初中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后,在高中还要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这样简单的重复过程,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认为历史课的知识只是枯燥乏味的重复这些历史事件。从前的课程改革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高中学习世界史。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有一部分学生只学到一半的知识,知识体系没有建立完全。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充分改进了这一弊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全部放入初中历史的课程;而在高中,学生们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这样每一时期都有所侧重,就成功地避免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重复性。

在模块的设计上,也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有的同学对政治课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历史却不感冒。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可以推荐学生选择历史课本中“社会民主思想”之类的模块进行学习,相信学生能发现历史与政治的互通之处,从历史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教学模块,老师可以自由地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说新课程改革能够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我国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电脑不再是奢侈品。学生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趣远远大于历史课程,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将学生有效地引导到历史的学习上来。首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处为下节课设置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查阅图书馆、网络等资料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不要固定于教材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点。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创建讨论组,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之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讨论组中可以自由的发言和讨论。高中时期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喜欢表现的心理,所以在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为学习增添动力。

在历史课程的展示上,多媒体技术也为高中历史的新课堂注入了很多活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运用视频、音乐、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现,为同学们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让学生在或古色古香、或激情昂扬的氛围中,加深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多媒体设计了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或整个学期的知识,或最令你动容的知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这样在学生们制作的过程中,无疑对消化历史基础知识,体会历史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肯想肯干,就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三个超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广大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本文浅谈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三个超越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广大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向原有知识体系挑战,向固有的教学模式挑战,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超越教材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反复强调“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对待历史教科书时大不可把它奉为“圣经”、原封不动地全盘地搬给学生,其实它也只是一个“范例”、一个教学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超越。

1、拓展教材。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如今学生获得知识可以从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知识权威的化身;学生已不再是“一无所知”的一张白纸。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对教材进行拓展,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如:在进行“秦始皇陵兵马佣””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特别是如今河南、陕西等地古墓新发现等现实材料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古代文物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通过这些材料的拓展与引入让学生明确考古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2、重组教材。新课程下的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无论从体系、内容,还是其知识覆盖面上都是被专家学者所推崇的、是当前教学中最佳的教学载体,但由于各地的教学实际不尽相同、学生认知的水平与程度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教学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大胆地重组教材。学习“甲骨文”就会联想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讲造纸术的发明,可以联想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等。学习“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就可以联想到战国的名医扁鹊、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明朝的名医李时珍等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尽量拓展教材、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刺激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由于本校学生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小学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整天忙于生活,不懂得对孩子教育和管教。因此,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时候,围绕学习主题不仅要备材料,更要备学生。学生家庭上网条件差,尽量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计算机)搜集更多的资料和图片,重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为学生大文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超越课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成为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开发者、建设者,它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场所,教师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超越。

新课程强调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超越课堂。教材、教室、学科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生的教科书。课堂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把活活生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在学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活动课时,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包括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了解历史有哪些途经?(文物、古迹、遗址)研究历史有哪些方法?(了解调查法、阅读文献法、课堂学习法等)给学生一些通识知识的学习。然后举例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

举例一:记时方法的演变。通过阅读材料及学生的集体智慧,学生了解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用“太阳日出”、“鸡叫三遍”、“月挂树梢”来计时。春秋时期用圭表、漏刻。唐代僧一行发明了自鸣钟。郭守敬发明了机械报时钟,民间燃香、燃烛等计时方法。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是从西方传入的。

通过这些活动课的组织,让学生认识历史是触手可及的,不是深不可测、晦涩难懂的。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再问问:什么叫历史?有的学生归纳得好: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通过这些活动课的组织,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认识现实世界、了解现实世界的正确的观念和方法。

三、超越自我

新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现了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本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其它学科的综合知识,不断地积累生活中出现的教育素材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新课程下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自觉、主动地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至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而这些工作能否胜利进行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也将为教师带来创新的新空间与契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与新课程同行、不断地进行超越,为教育改革的多彩的春天贡献自身之力量。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生活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学习更需要朋友的帮助。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多年,送过多届初中毕业班,长期试图探索一条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大胆实践,今写此文,谈谈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共勉。

一、实验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环顾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大多数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的情况和学生团体活动的情况还不为多见,占主流的仍然是竞争与个人的活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和合作观。

我校虽是甘孜州的一所重点中学,但初中历史知识薄弱,这些实际情况表明,初中进行历史合作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实验设想与尝试

初中历史合作教学具体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三种形式。

1.师生合作。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的合作。

(1)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讲授内容力求做到精、新、深。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读目录。明确章节目的关系,明确该课在全节或编章中的地位作用,明确课内各目的关系。第二,找出本课的核心内容,即教学重点。第三,列出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基本线索。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消化。

(2)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章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如教材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我们设计的疑问是:①有人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破坏了中英间的贸易伙伴关系。”你认为这个看法对吗?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掌握的知识发表你的看法。②你见过鸦片吗?现行法律规定贩运多少克鸦片或制品就要判死刑?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为什么不是“烧烟”?二者有何区别?从中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课堂讨论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设正方、反方辩论,或师生正面交锋等等,最后由教师评价或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和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生生合作。我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1)课前合作,消化教材。我们提倡学生合作预习来消化教材,具体要完成以下工作:①共同划出重要知识点;②在疑难处标记,协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做好读书笔记并相互交流。

(2)课上合作,解决难题。课上合作,学生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这一节时,我们设置的问题是: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是如何侵华的?中国各政党各阶层分别采取什么对策?结果怎样?②有人说,如果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更不会有国共第二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两道题涉及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基本史论。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自行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大多能达到要求,而且愈来愈好。

(3)课后合作,探索未知。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浏览历史书籍,多掌握史实,多了解理论,然后史实结合,合作探索一些理论问题,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一些学史治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师师合作

我校初中历史组青年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教学风格,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为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师师合作,具体做法如下:

(1)在每一学期初,由初中历史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它包括教学进度、集体备课时间、内容、主备课人等项目。

(2)按年级组成备课组,备课时,先由主备课人提出课题,然后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目的、重难点、关键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等诸项内容。尤其是对如何运用合作教学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等方面,备课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最后统一认识。

当然,初中历史合作教学模式实验,短时间的实践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理论都并不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与提高。我们历史组几位同志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此项实验深入持久下去,使她更趋于合理、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