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3篇

时间:2023-02-09 16:53:53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1500万人‚成为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特殊群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理性的消费方式‚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大学生 非理性消费 原因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3篇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篇1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一千七百万,这个庞大的群体人数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德国人口或三分之一的英国人口,消费能力达到每年800亿元,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超前与消费能力滞后成为了鲜明的矛盾对比,这一消费矛盾形成大学生消费群体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群体从总体上来说呈现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也存在着非理性化消费的毒瘤。对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及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向导和消费心理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理性支配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中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非理性消费,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不能真正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真实需求,在对消费品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产生的消费行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享乐型非理性消费

有的大学生受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不良价值观影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存的第一需求,不衡量自己的消费能力,把奢靡的生活和物质欲望作为自己消费的目标,认为越贵的东西越有面子,不能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认为任何感情相处必须从金钱出发,以金钱作为衡量感情的唯一标准。

(二)攀比型非理性消费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是通过购买高档消费产品进行炫耀,例如购买iphone6或者是LV、Gucci等奢侈品牌,在消费过程中,他们只注重如何使商品更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赢得其他人的羡慕和赞叹。吉林某大学2014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48.88%的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但80%以上的大学生用电脑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拥有手机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00%。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高于100元的占到43%。同时,对手机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大学生不顾自身消费水平,一味追求最新、最贵的消费产品,出现了新名词“烧机族”,形成了畸形消费心理。

(三)形象型非理性消费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审美受韩流、日系明星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追求的再也不是朴实青春的外在形象。“韩范、日范、明星范”这些关键词在网购搜索中排名前三,而网购的中坚力量大多数是大学生,他们注重自己外在形象、从服饰到饰品都力求向韩国或者日本明星靠拢。随着就业压力增大,面试中注重外貌的因素被一些大学生放大化,他们忽略自身素质和修养,反而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放在外貌打扮上,甚至有很多大学生为了求职去整容,这些都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四)透支型非理性消费

很多大学生没有存钱的习惯,缺乏理财经验,也没有理财计划,经常出现钱财赤字,俗称“月光族”。随着透支卡的诞生,许多人用将来的钱做今天的事,透支型消费变成了现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消费方式,很多学生选择用贷款的方式购买奢侈消费品,例如贷款购买iphone6、iPad或其他高级消费产品。由于现在透支卡办理比较容易,这增加了对大学生购物的诱惑,使他们沉迷于过度消费不能自拔。

(五)情感型非理性消费

情感型消费主要指用于恋爱、通信、友情沟通等的消费。吉林师范大学2014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交友应酬、手机通话和恋爱的费用比较高,这三项的平均费用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却在大学生个体每月消费总额中分别占到15.56%、13.7%和17%的比重,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接近300元。谈恋爱过程中恋人们享受一掷千金的爱情,导致负债累累,不当花费会骤然增加。还有的男生在大学中交友甚广,和同学在酒桌上交流情感,比如同学会、同乡会、联谊会等,为了显示自己出手阔绰,花很多“面子”钱,造成了大学生的不当消费。

二、高校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成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以及学校原因等。首先,影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外部原因来自于社会因素。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个人权利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个性”、“自我”、“非他”成为了时尚观念。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了轨道。当今的大众媒体对此也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影视作品和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小时代”中高调宣扬的奢侈品盛宴以及某化妆品广告中倡导的“你值得拥有”等,都成为诱导大学生高额消费的舆论倡导。一些广告过分强调物质享受,围绕消费大做文章,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搅乱了大学生正常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大学生重视物质享受而轻视理想信念,进而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出现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自我主义等倾向。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作为子女启蒙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家庭的消费特色不同、消费观念不同,这些都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有些家庭在金钱观念方面比较淡薄,父母没有理财观念,因此子女在长大以后也很难有理财观念;有的家庭夫妻双方采用AA制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择业、婚姻等。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大学里首要任务是学习,认为理财、消费等观念的培养是将来毕业之后的事情。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在外面不能受委屈,在经济上咬紧牙关支持孩子,只管付款不问钱财去向。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他们进行勤俭、朴素精神和理财能力的培养,这些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再次,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缺失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之一。高校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趋向的把握不足,导致了对学生消费教育、理财观念教育的缺失。在高校课堂教育中仅强调专业课程和心理教育,对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理财观念的教育内容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为缺少相关教育,一些大学生对如何消费、怎样消费、怎样理财等产生了迷茫。

三、解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严重损害大学生心理,导致大学生精神空虚、人生无目标和目标缺失。此外,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和睦。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消费观给予正确引导,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笔者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

适度消费是既适应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的一种消费状态。绿色消费是指不以大量消耗资源求得生活舒适为目的,而是在追求舒适生活方面和节约能源方面取得平衡。社会舆论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理念,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能消费不足。在平时消费过程中既要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既要适应自己家庭收入水平,量力而行,又要健康文明消费,减少有害消费。传媒广告中应增加以倡导绿色消费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引导公众身体力行建立节约型社会。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价值观,拒绝骄奢淫逸的腐化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现了五千年文化传统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一些学生出现了炫富型消费是对传统美德的践踏。[3]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价值观念的教育,使大学生从精神层面深刻意识到艰苦朴素的精髓。当今,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艰苦朴素精神,树立正确荣辱观。

(三)提升大学生生存能力,更加适应经济社会

财商、智商和情商是当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三大技能。其中财商作为一个新型概念显得尤其重要,财商反映人在经济社会的生存能力。高校要将理财观念灌输给学生,对大学生理性消费给予正干预,使大学生具备三种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一是辨别消费商品价值能力,二是正确分析自身消费能力,三是自主消费能力。大学生具备以上三种技能,就能根据自身水平给予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不盲目跟风消费,拒绝不理智消费的诱惑,树立绿色消费观。

作者:钟瑷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篇2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1500万人‚成为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虽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但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消费基础‚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使他们的消费行为经常游离于经济常轨之外‚表现出非理性消费的一面‚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讨伐和诘问。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理性的消费方式‚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面面观

1.盲目跟从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处于可塑阶段‚同时‚他们也是接触消费宣传媒介最多的群体之一‚有较强的追求个性和猎奇心理‚很容易成为盲目跟从消费的群体。比如在购买物品时‚他们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是盲目模仿消费。手机、MP3等频繁更换最新款式‚电脑从台式变成笔记本;购买衣服时讲名牌、时尚;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被称为“卡一族”‚钱包里有银行卡、上网卡、电话卡、公交卡、健身卡等‚他们充分享受刷卡的便利。据调查‚大学生月平均消费在250~499元的占69∙27%‚500元以上的占19∙88%。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上的支出超过了其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有些大学生月消费是其家庭人均月收入的2倍‚农村学生在校一个月生活费相当于其家庭几个月生活费用支出的总和。盲目追逐潮流‚过分讲究个性张扬的跟从模仿消费‚使大学生中高消费群体和非理性消费人数都呈现递增之势‚催生了一大批大学生“负翁”。

2.过分攀比消费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看似离谱‚却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不是从自己需要出发‚而是看多数同学的情况从而决定消费‚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手机、MP3和电脑被称为大学生必备的三大件。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很困难‚但为了不落后于他人‚通过省吃俭用、贷款借债等方式也要购买三件中的一两件或全部。大学生之间的过分攀比‚使他们吃饭讲究地点、档次和排场‚穿衣讲究品牌。为了所谓的“面子”可以一掷千金‚不懂得量入而出;为了标新立异‚比别人有个性‚可以变卖家当‚节衣缩食;为了追求恋爱中的不切实际的浪漫‚可以举债度日等。虚荣心造就大学生之间无休止的攀比。相互之间的攀比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虚荣心‚进而带来非理性消费的恶性循环。

3.浪费消费

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下‚不根据自己实际消费需求和经济条件出发‚加入到高消费的行列‚浪费消费现象严重。在食堂吃饭‚往往只吃最贵的饭菜‚稍有不合口味就倒进垃圾桶中‚丢了再打;衣服感到不时尚就扔了‚购物时凭“眼缘”‚易冲动购物;节假日成群结队外出旅游;餐馆、酒店是经常光顾的地方‚老乡、同学来了要聚会‚同学生日要聚会‚得到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也聚会‚毕业时找到工作聚会更是成了不可更改的模式。今天你做东‚明日我做东‚酒足饭饱后又去KTV;谈情说爱花钱如流水‚给朋友送礼物讲档次;外出上街时坐出租‚一个长途电话打几十分钟‚没事也闲聊;学生宿舍交了费却不住‚在外租房子过起小日子等。

4.近视消费

大学生近视消费主要指大学生在消费时只追求短期消费效应‚没有从长远消费考虑‚无计划性地消费。大学生虽能决定他们日常消费‚但经济独立意识差‚虽生理趋于成熟。但消费心理不成熟‚在消费时‚他们缺少必备的消费知识和理财意识‚不能有计划性地支配整学期的生活费‚往往只追求即兴消费。在消费结构方面‚表现出畸形消费结构‚服饰消费、恋爱与交友消费、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和购买手机、电脑消费占很大比例‚而在学习培训等方面消费所占比例很低。许多大学生每学年和每学期的生活费用支出往往是前松后紧‚手中有钱就乱花‚几乎没有预算可言‚有些大学生就因为学期初频繁购物致使学期末要借债度日。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之因探析

1.社会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消费观念有了很大变化。部分大款的钱不是用于再生产‚而是互相攀比、炫富和超前消费等‚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成为他们消费时的“榜样”。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宣传媒介‚也是大肆渲染享受主义‚到处充斥着时尚、前沿的消费观念‚这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盲目跟从消费的直接诱因。

2.大学生自身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很大‚很容易受社会消费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从小在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下‚只知道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从不让他们考虑‚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又很少去做勤工助学‚没有挣钱的经验‚不能够深刻体会金钱来之不易和当家的困难。一旦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消费时‚在社会不良消费观和同辈示范影响下‚很容易高消费‚浪费消费‚花钱如流水。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差。据深圳商报和深圳万龙腾市场调查咨询公司联合对300名大学生调查表明‚78%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为家庭‚16.7%为个人打工‚3%为亲朋资助‚2.3%为其他方式。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说明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差[2]。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和花别人挣的钱(主要是家庭)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很容易造就他们的非理性消费。

3.高校理财教育的缺乏

目前‚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忽略了对学生“财商”的培养‚极少重视对学生理财、预算等基本生存技能的培育。即便是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消费时‚往往只是从如何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高谈阔论‚而没有在大学生中广泛开设消费知识和理财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大学生消费理论水平比较低。高校理财教育的缺乏‚不仅使许多大学生消费无预算‚开支随意‚出现前松后紧‚甚至“寅吃卯粮”的现象‚而且大学期间理财教育的缺位在他们毕业以后还会产生影响‚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理财投资‚仍然会经常出现非理性消费现象。

4.家长的溺爱

受传统“学高而仕”教育观念影响‚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愈演愈烈。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而达到“鲤鱼跃龙门”‚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为此‚家长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而举全家之力支持子女上学‚特别是目前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他们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而家长的溺爱主要集中在对当代大学生经济上的一味满足‚忽视对他们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理财能力的培养教育。家长的溺爱‚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大学生出现高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恶习‚增加了大学生对家庭经济的依赖‚其结果导致一些家长不得不勒紧腰带甚至举债“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消费资金。

三、减少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应对之策

(1)进行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质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唐诗中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高校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加强勤俭节约教育‚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摆脱贫困而勤俭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俭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俭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俭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俭是一种责任[3]。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他们建立理性的消费方式。教育工作者还应抓住他们年龄特点‚趁其还没有建立固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之前‚结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学生在消费上要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能盲目跟从消费和“面子消费”‚引导他们在消费上做一个有头脑的人‚讲究消费道德‚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其理性消费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把有不良消费习惯的学生消费情况告知家长‚取得他们的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可以开展消费观念方面的大讨论和消费方式的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认清应建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念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才是合理的。

(2)延伸课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其理财能力。当前大学生出现诸多非理性消费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财商”低和理财能力弱有关。高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设一些讲授理财知识的选修课程‚集知识与使用相结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知识‚培养广大学生的“财商”‚即控制、驾驭金钱的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学习观、风险观、未来观和成功观。此外‚高校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应该在延伸“两课”教育上下功夫‚寻找结合点。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多结合实例教学‚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讨论如何认识商品属性、怎样理性消费等。较高的“财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帮助他们有效控制个人的生活费等费用支出‚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工作以后搞好预算‚提高自身理财能力‚减少非理性消费。

(3)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因勤就俭。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缺少切身体会‚进入大学前后经济来源一直是家庭提供‚也没有挣钱的经验‚不能深刻体会挣钱的艰辛。教育者如果采取单纯的说教方式对他们进行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教育‚往往收效不大‚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内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提高他们自强自立的能力。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勤工助学‚不仅使学生接触了社会‚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社会化‚而且也可以教育他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劳动成果‚从而便于引导他们因勤就俭‚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建立理性消费习惯。

作者:董玉刚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篇3

青年一代恰逢“圆梦”的时代,责任在肩,需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的一代。然而,受西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导致非理性消费盛行,甚至突破道德底线,超本人偿还能力的借贷消费甚至“裸贷”等非理性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总结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引导,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这对于深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观表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当代大学生作为消费时代的弄潮儿,整体上来说他们的消费观念与主流消费观是一致的。但随着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明显错误的消费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的非理性消费观。

(一)奢侈超前型消费观

奢侈超前消费观就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所谓更好更贵的商品,从而提前透支自己的金钱而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理念。大学生这种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网络借贷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借贷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常见的金融活动,适度合理的借贷活动对于加大资本的循环速度以及促使经济的较快发展都是有利的,也是完全合乎市场运行规律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人没有慎重考虑自己的收入情况和偿还能力,通过借贷甚至高利贷的方式满足自己某种不恰当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一种盲目进行借贷的消费行为,最终的结果是自身无力偿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害人害己。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2015年1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开展了对将近3000名90后人生活观、爱情观、婚姻观与教育观的研究调查。调查显示44.8%的90后基本没有记账习惯。对于消费行为,43.3%的90后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出爱买就买的态度,根本无法理性消费,其中,16.8%的90后非理性消费倾向非常严重。能够相对理性对待自己喜爱的东西的90后群体只占到23.3%。报告还指出24.6%的90后对喜欢的东西持超前消费的执着态度,接近一半人会借钱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2]。究其根源,因为他们没有树立理性消费的意识,不能合理安排和分配自己的生活资金,盲目去追求别人眼中所谓的奢侈品,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降低自己的饮食标准。通过这种不正确的方式,提前享受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对自身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二)攀比炫耀型消费观

攀比炫耀型消费是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观念,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分为攀比和炫耀两个层面的表现,目的是想要通过消费某种商品和周围拥有此商品的人进行攀比,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终使得自身得到周围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羡慕、认可和尊重。这种消费观本质上是要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可,是一种极其不理性的消费观。这一消费集中表现在对品牌商品的追逐。这种追逐更多地体现在追星上,都以明星的消费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的消费心理。据奥美调查显示,00后51%的微博内容都与偶像相关。相比与80后,他们可以选择穿戴和明星同款的服饰,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拉近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进而选择与偶像“共生”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模式都是由个体心理造成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三)盲目迷失型消费观

盲目迷失消费观是指消费主体对商品的盲目追求和崇拜,从而借助消费此类商品来麻痹自己的消费观念。这是一种很隐秘的消费模式。一般来说商品本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但是有的人就很喜欢收集商品就是我们所说的“购物狂”,这种对商品的迷恋甚至崇拜使得消费主体变成了消费客体的主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受这种观念支配的人,对消费是一种迷失的态度,为了得到消费的金钱,为了追求商品消费,做什么都无所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道德、名誉、信用等重要的东西,这种“商品拜物”是盲目迷失消费的典型表现形式。除此之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手机玩手游,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消费上,使得自己受到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迷失消费上的虚假的快乐。他们的精神越痛苦,就越要追求物质的消费。在他们的观念里,消费是自己生活的主体,只有进行消费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成就感。这种消费观念和行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消费主义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思想根源

当前大学生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归根结底是他们价值观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以崇尚物质和金钱、追求享受和高消费为价值观,它萌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而开始在我国蔓延扩散,对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中接触新兴事物和思想比较快的群体,面对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袭,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体系逐渐被渗透和影响,越来越难以抵挡物质诱惑,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出现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那么消费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观呢?首先,消费主义是一种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之下,盲目追求物质消费,把消费奉为至上原则的观念,本质上是一种物质主义。在消费主义看来,人生的终极目的不是实现自我价值,而是进行物质消费,人生的信条是享乐,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这是一种对物质无止境占有的文化意识形态。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富裕的人们并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消费至上的观念是消费主义最核心的内容,一方面他们主张拼命赚钱,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鼓动人们不顾一切地进行透支、超前消费,不仅消费现在,更要消费未来,更将消费作为自己的生活信仰。其次,消费主义以消费作为幌子,突出消费的符号意义。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被看重的已经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主义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将目光聚焦在消费本身的意义上,是为了消费而进行消费的,这就改变了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维持人们的生存,实现人的发展,而是将消费看作是财富、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和构建,畸形地将消费看作人生幸福的标志和个人身价的彰显。于是,人们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名牌商品趋之若鹜,而作为商品生产者,也利用这种影响,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就会导致消费过程中的恶性循环。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也逐年递增,越来越追求符号的消费。比如,近年来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大量销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以拥有苹果手机为荣,不惜搭上自己的生活费以及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为什么校园贷会在校园中蔓延的重要原因。最后,消费主义受到娱乐市场的影响,伴随着对消费群体偶像消费的盲目崇拜。娱乐市场带来了娱乐消费,使消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整个社会也从“工作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生产被消费取代,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中心,偶像崇拜也随之变化。当今时代的焦点不是寻找具有创造力、组织才能和领导力的天才,而是寻求娱乐时间和食物。被崇拜的主角让人们对创造性失去兴趣,而对于自己偶像言行举止即使很难做到也会去接受,而将自己的消费行为逐步走向被动和顺从。当下大学生是偶像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更多是一种炫耀的心理,对于偶像的盲目崇拜。时代的变化使得追星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大学当中有些学生为了自己偶像的演唱会甚至不惜将自己的生活费提前透支,所以越来越多产品广告商利用偶像明星来促销自己的产品。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引导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非理性消费行为,高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消费观认知教育,营造社会主义消费观文化氛围和注重大学生日常消费实践养成教育来消除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逐渐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

(一)加强社会主义消费观的认知教育

社会主义消费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消费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重要的理论,也是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将消费视作人生的根本意义,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观。而马克思首先承认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占有。之后,马克思对于消费的研究是放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之中的,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而消费是其中的重要且具体的一个环节。可以看出,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要,更为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还强调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让人发展为“完整的人”。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劳动异化的发生也使得消费发生了异化,人们的需要促使消费的产生。但是消费反过来奴役着人,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条件下体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在消费中,使得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异化为客体,它更加强调的是消费本身的意义,而不是看中人的意义,将人看作消费的奴隶,看作商品的奴隶,这样就使得人们正常的消费活动发生了异化。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消费观教育时,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消费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它是一种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下的消费,这种消费的实现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为基础的。到那时,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社会生产在人们的共同调节下进行,社会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分配,消费也就摆脱了异己的性质,回归了消费的本质,成为完整的、正义的消费。我们目前就是要以这样一种消费观念作为指导,从而摆脱当前出现的异己消费的现象,实现人们正确的消费。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会遭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也必须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物质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畸形消费观。消费主义过分注重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满足,认为这种极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是有价值的,并把它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消费主义在注重物质消费的过程中,更注重这种物质消费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对社会主义消费观和西方消费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理论方面就是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认知教育,让大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本质,自觉抵制奢侈、攀比、盲目的消费观念,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懂得正确的消费观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的消费观,是以人为价值主体的消费观,从而在日常消费中去贯彻社会主义消费观。

(二)营造社会主义消费观的文化氛围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这样说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社会消费的大环境来说或许我们很难做出改变,但是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我们可以努力做到,所以要着力营造社会主义消费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就是校园。所以,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营造浓厚的消费观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利用好文化的力量,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同的心理认同和归属。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名言警句如“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成由勤俭败由奢”等等,都在传承着我们传统社会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要多宣传这样的消费观念。再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从而矫正西方消费主义所影响下的奢侈、盲目超前、攀比炫耀等观念,避免跌入消费主义文化的陷阱。一是要充分运用身边有关消费观的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入到现实情形中,也可以将一些有关正确消费观的名人名言镶入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中。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亲身感受,强化他们正确消费观的意识。二是要发挥高校新媒体在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氛围中作用。传媒是文化的载体,传媒从来都是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突出,我们就更需要传媒来传播我们的社会主义消费观。加强校园传媒的消费观引导,一方面要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净化与社会主义消费观宣传不符的内容。要加强对校园传媒宣传内容的管理,逐步增加正能量等作品的宣传。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三爱”“三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大学生对于勤俭节约有更深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学校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先进典型,共同营造崇尚节约、自立自强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消费观的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消费观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为社会主义消费观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现实环境。学校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提供正确引导,也有利于防止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另一方面要为社会主义消费观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要加强对网络传媒的管理,对校园网站和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监督,创造出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对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宣传力度。进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消费思想进行正确引导。

(三)注重大学生日常消费实践养成教育

前面提到了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非理性消费:奢侈超前消费、攀比炫耀消费、盲目迷失消费。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对于奢侈的追求,买所谓的限量款、明星款,崇尚“越贵越好”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对于品牌的追求,尤其对于国外品牌的追求,买手机必须是“苹果”,买衣服必须是阿迪、耐克等,买化妆品必须是圣罗兰、迪奥等。有些时候,其实他们并不需要,而是为了炫耀,他们并不知道是否真的好,只是别人买了。他们并不是样样都买得起,甚至不惜通过贷款的手段满足自己的不合理需求,甚至陷入诈骗陷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不仅包括理论层面的接受,还应包括实践层面的指引”[11]。

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文明消费的总体价值信念的教育。合理文明的消费是一种理性健康、情趣高雅的正确消费,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在生活中树立起文明消费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那些低俗的消费观念。对于个体而言,合理文明的消费观有助于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而言,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健康发展,社会风气也就越来越健康向上,整个社会也就更加和谐美丽。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就应该追求健康文明并且合理的消费,这样我们在进行消费行为时,心情才会真正得到愉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使自己的先进价值观念得到了质的飞跃,在这样的消费观指引下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在文化领域的进步。

第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历来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倡导奋斗,反对坐享其成。高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但也是一个消费能力比较弱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是要靠父母的供给维持学校的生活学习开支,所以在消费过程中要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懂得勤俭节约。

第三,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的前提是自己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是要看自身的经济收入状况的,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消费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大学生正值大好青春年华,其需求是多样的,尤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购买欲望。但是,大学生一定要对自我需求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位。对于正当需求,我们需要进行满足,切记不能陷入拜物教的泥潭,被物所奴役。

第四,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盲目从众是在消费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的现象,对大众的影响也是非常大。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会流行一个词叫“安利”,通俗点来说就是宣传,尤其对于商品的宣传,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从而造成一些非理性消费。我们所提倡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消费,既要注重物质消费更要注重精神消费,而不是跟风、盲从。

第五,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注重环境的保护,而作为消费者来讲,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伤害自然环境、伤害动物生命是不可取的,学校要提倡绿色消费的理念,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学校要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坚持适度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教育。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的消费理念,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既能满足自己当前的消费需求,又不会影响自己以后的消费,既能够满足我们当前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消费。大学生将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在学校当中多走走路或者骑共享单车等等,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养成良好的消费生活方式。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将会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既能够使我们幸福健康地享受生活,也能够使我们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进行生产而不影响更多的消费需求。

第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消费的主体,他们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自我教育也十分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讲,基本上都属于成年人的范围,我们对于自己的言行都应该负责,在消费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更多的从实用性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单纯看中它的品牌。对于自身的消费,要经常做一个规划,也要借鉴别人生活中的理性消费理念,对自己的消费情况做反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用社会主义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大众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中,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的群体当中普及,这就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这种消费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效率。而大学生本身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使得他们成为新时代网络消费的主体。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校消费观教育既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也没有独立并且丰富的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今后高校消费观教育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希望,他们的消费观教育不仅仅需要高校教育的引导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号召力。这样才能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消费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4(5):56.

[2]数据委.一文读懂90后的吃喝玩乐[EB/OL].(2015-12-29)[2018-04-25].

[3](苏)列·阿·列昂节夫.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M].茀予,祥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78.

[4](美)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戴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8):32.

[6]姚崇,陈丽芬.消费主义境遇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14(3):174.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0.

[8]孙迎光.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京社会学,2011(5):106.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10]田霞,范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10.

作者:宋国豪 郭莉 张燕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