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职业道德论文8篇

时间:2022-06-27 13:08:39

职业道德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篇1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2]申慧英.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职业道德论文篇2

加强职教语文学科中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职教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全程。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教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

任何社会形态的道德体系都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美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语文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借助教材树立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

(二)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优势

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可见“习文”是“传道”的可靠途径。与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相比,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具有理念先进、体例创新、内容丰富、面向职业的特点,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所选文章贴近时代和学生心理,该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语言文字精美且思想内容深刻。职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尊重学生主体,增强语文课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只是教学这一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职教语文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特别注重教育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二)革新教学观,变说教灌输为无声渗透

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往往采用的是“说服式”的教育,不考虑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行灌输一些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更不注意反馈信息,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认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着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变空洞的说教为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转移,加强师生互动,坚持以情动人,同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从而能将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实践。

三、把握教育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职教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时机,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中可利用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很多单元、很多课文都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但是,其内容又不是非常系统的,而是分散在上下册某些单元的一些具体课文之中,上下单元之间、上下课文之间,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上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需要职教语文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总体把握,有意识地去主动发现上下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中可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在上课前认真寻找教材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相应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习文”中“悟道”。如在语文(共用基础平台)上册“和谐共处”单元教学中,我结合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对“和谐共处”的理解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在“做人做事”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则联系袁隆平的生平,说明职业理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职业精神,懂得制造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即便是在“古诗文诵读”单元,也可以结合古诗文适当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针对所教一个班级学生干部合作意识不强的实际,结合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大局观念和诚信友爱,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只有团结、不屈、奋争、向上,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

(二)利用各类活动,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台”作用外,职教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利用作文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学习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辈子的职业》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打算,以及对事业的看法,并利用作文评讲,对作文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时纠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情感。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朗读、辩论比赛、名著欣赏、办手抄报、观看影视活动等等,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如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等。

四、加强教师修养,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精通语文教学业务就可以了,职业道德教育那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这种看法是很不负责任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在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要用自己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相比和替代的。为此,职教语文教师惟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强大感召力,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职业道德论文篇3

摘要: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不同职业会有不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但以上基本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是各种职业道德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因此各院校在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鉴定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对55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5.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7.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高职生同样如此,这能不让人担忧吗?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得很好,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缺乏敬业素养。我们曾对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某专业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有3个人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3个人觉得工作条件过于艰苦,两个人拒绝公司去外地工作的要求,1个人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流问题,但至少说明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品格。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有的招聘单位收到的学生自荐表中,在“任职”一栏中填写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的竟高达十余人;在“政治面貌”一栏中一个班有竟50%以上填写了“党员”;制作虚假成绩的情况也很多,一些毕业生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不及格的科目修改成及格,低分的科目改成高分等等;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目前,有部分已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不顾个人诚信,随时擅自违约,使用人单位对该校的学生在诚信感上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呢?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到目前为止,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平等对100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做的调查显示,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课中的职业道德内容都偏浅:①职业道德内容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太少。17所学校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足2学时,16所学校不足4学时,占4学时以上的学校多限于有医学和师范专业的学校。②有限学时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内容多数不涉及具体职业道德问题。根据前面的调查,有49所学校采用本省的教材,占到被调查学校总数的70%。而在我们收集到的7省区9种“思想道德修养”和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材(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只有4/9的教材为职业道德教育留了一小块空间,约占总字数的1%。这么一点篇幅,至多只能讲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已,对于专业性的职业道德内容根本无法涉及。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大学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就业指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使学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了“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了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3.2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大比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开展技能竞赛,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通过各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应切实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能迅速适应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需求,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使原本模糊的职业技能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学生知道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在本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3.3学生校外活动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

职业道德论文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职业道德论文篇5

一、当前职业道德是思想滑坡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其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浪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二、导致职业道德思想滑坡的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建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既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形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混乱和道德信义动摇而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道德观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观还未完全形成,这时便产生出许多反传统的似是而非的道德信条。如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中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等。在错误的义利观引导下,过去一些受到批判的人生观、道德观又死而复燃,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道德观念上的“资”、“社”不分,把本来只能是经济领域应用的原则,如“等价交换”,扩大到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在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把资产阶级落后的生活作风、人生道德观也当作改革的成果学来了。从而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混乱不清,表现在职业道德思想上,就出现重金钱、轻义利、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导致思想道德的沦落。

2、对权利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

由于党和政府内部少数腐败分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诸如、等高层领导中的腐败分子,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败坏了社会风气,极少数人在道德言行上搞两面派。在政治道德上搞实用主义,国家政策和中央指示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无利的就变通,甚至另搞一套,还美其名曰:“敢试、敢闯、敢冒”。加之吏治上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在一些单位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被削弱,个人崇拜主义和吹牛拍马抬头,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有些人丧失信念,意志衰退,忘了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作风上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涣散人们的思想,离间了党群关系,也必然导致思想道德的滑坡。从而在职业道德领域,少数人也仿而效之,认为政治领域尚有如此,何况其它职业领域呢?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3、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也是引起人们职业道德思想混乱的外部原因。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少数人却认为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一所谓的“改革能人”尽管他的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为机遇钻政策空子有了一点“成就”便受到了各方面层层保护,舆论不加分析地大肆吹捧,给公众树立一个只要能捞钱,其它都是小节,不值得计较形象。对炒股、炒房地产、炒明星的投机者取得的利益,媒体过度宣染,造成了部分人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平衡心理,于是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产生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能赚钱,管它是投机还是冒险,能骗则骗,能捞则捞,捞了钱就是硬本事,管它道德不道德。

4、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这一手一直抓得紧、抓得多,但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这一方面抓得不力,也抓得不实,加上舆论上一度出现的某些误导,高素质低收入、低素质高消费之间的反差,也构成了对讲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人的一种讽刺。对于这些不正常现象没有能及时澄清和纠正,导致在职业道德实践中,见利忘义,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忘得一干二净。

三、防止职业道德思想滑坡应采取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马列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必须结合两个教育:

第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人们为之而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信仰。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高尚的还是卑微的、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一条根本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道德准则应该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是融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为一体的道德原则。它的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同时还必须从思想道德上、法制建设上、宏观经济调控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的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人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2、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事实证明,社会风气的好坏,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对不良行为的批判打击力度。道德进步,行动有力,社会就安全。道德沦丧,放任自由,社会就沉渣泛起,盗贼横行,百姓就难以安定。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严厉谴责和批判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重视反面教育,惩恶扬善。

人们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权钱交易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十分痛恨,也开展了斗争,但为什么屡禁不止,蔓延各个领域呢?除深层次的原因外,关键是批判打击和道德谴责不力。如果让这些行为除了在法律上受到严厉制裁外,在道德上也受到社会舆论最严厉谴责,形成人人喊打的态势,类似的事情肯定会大大减少。假如听之任之,甚至提供或创造宽松的环境,它怎么不愈演愈烈,到处蔓延呢?

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现在各行各业正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致力道德建设,并根据自己不同特点制定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这固然重要,但根本还是在于抓好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端正社会风气。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切坑蒙拐骗都是违法的。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个人利益都是不道德的,终究要失败的。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只有领导自身做好了,党风才会好,政风才会好,社会风气才会好。我们的各级部门要把加强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象抓经济一样,真抓实干。我们的组织部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重视干部的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是才之资”的德才标准,把道德素质差,作风恶劣、、缺乏“官德”的投机分子清除出干部队伍。

职业道德论文篇6

第一,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职业道德建设的为重点,把诚信作为道德规范的核心,使社会从业人员把诚信内化为深层的道德需求,形成良性的职业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职业道德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性的劳动分功而逐渐产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从业人员的进行各种职业活动的人际联系。而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就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中实现诚信这一核心目标,所以职业道德建设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同时,也为实现社会诚信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助推器。第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重要外部保障。职业道德建设不但需要从业人员内在的道德自省,还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的道德监督和评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调形成社会整体的诚信氛围,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诚信道德养成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业人员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用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实现自身客观公正的道德评判,并以诚信这一指标对自身行为进行校对,实现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社会诚信体系这一外部环境对职业道德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2当前职业道德与社会诚信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相叠加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国家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腐败滋生,不仅阻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而且影响了国家发展的稳定。公共服务事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医患纠纷”不断升级,“教育失德”不断出现,成为的新燃点,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的速度。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工程质量等诸多问题则一次次拷问“社会的良心”都去哪了。从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容看,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假文凭、假证、假发票等等;企业失信则更是比比皆是,恶意违约、制作假账融资、百年老店使用过期原料等等;政府失信表现为“朝令夕改”、“暗箱操作”、“欺上瞒下”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运行发展,更动摇了国家稳定的根基,甚至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究其原因,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有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物质文明急速增长,而精神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并没有实现与时俱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经历巨大经济变革的同时,原有的道德规范被打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新的道德规范无法在短期内完全达成社会共识,造成了社会道德迷失的真空期,多举并发不如逐一击破,因而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不二之选。

3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奠定了历史的基石,而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铺垫了最广泛的人际基础,同时其特有的实践性也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快速实现与时俱进提供了可能性。职业道德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必须抓住要点,以点带面,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1追本溯源———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意识影响行动,把内化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树立社会成员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正确的理念,把思想转变成习惯,实现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实现内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态化。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正效应。

3.2画龙点睛———营造社会舆论正确导向

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正如英国思想家赫青黎所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社会舆论能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的社会舆论可以起到道德监督员的作用,而错误的社会舆论则使得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而职业道德的建设除了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外,必须接受社会舆论的价值评判,因而打造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

3.3防患未然———加快完善法制体系

职业道德论文篇7

在对任何一个问题探讨的初级阶段,明晰概念是首要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本质在于维护某种共同利益。体育道德则是指在体育范围内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用于调整竞技体育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了体育与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二者本质上的有机统一。运动员职业道德是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竞技体育活动紧密联系,并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不仅是竞技体育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表现。职业运动员不等同于职业化前那些靠国家或地方发给工资的专业运动员,而且,如今的职业竞技体育活动也与靠政府安排的竞技活动有所不同。因此,职业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虽受到体育道德标准的约束,但也具有自身特点,它是为了职业竞技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建立的调整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本质上属于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二者具有统一对立的关系。明确的说,运动员职业道德是体育道德中的一部分,前者指明了后者的发展方向,而后者则逐步完善并更新前者,使体育道德观做到与时俱进,这为统一。同时,由于存在差异对立也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面。二者关系符合哲学辨证法中关于矛盾的理解。

2对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

2.1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具有统一的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重。体育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运动员在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充分演绎了体育道德的内涵。尤维娜等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针对中国竞技体育的特点,提出了爱岗敬业为国争光、尊重科学、勤学苦练、团结拼搏、勇攀高峰、诚实守信、公平竞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运动员道德规范要求,具体反映出中国体育道德的精华所在。

中国进行职业化的竞技项目中,男子足球与篮球起步较早,排球与乒乓球等项目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从运动员收入分配、管理形式、俱乐部建设等方面可以认定上述项目已经或正在进入职业化进程中。但如果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不能提升到一个职业化的水平,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运动员。虽然国外竞技体育职业道德理念已非常成熟,但由于国情不同,因此不能照搬。所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还是应以我国体育道德观为基础。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无论是否职业化,上述的运动员道德规范要求都是适用的,专业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正是在这种体育道德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在职业化体育项目中,是否以体育道德标准来指导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也导致了竞技成绩上的差异。中国足球自从进入职业化以来,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便迅速滑落,为国争光、公平竞赛、文明礼貌、勤学苦练等体育道德规范要求似乎在足球圈都已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大量负面消息。因此,中国足球的世界排名直线下降,今年8月已降至第106位。而中国男子篮球虽因为实力问题在2006年世锦赛上成绩不佳,但究其深层因素,职业联赛中多次出现的违反体育道德现象,使得联赛一直处于低级水平,而联赛水平的好坏对国家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体育道德失范也是中国男子篮球溃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职业运动员首先是以运动员为角色存在于竞技体育中。体育道德是所有运动员都应该遵循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各类竞技项目的职业道德都属于体育道德中的一部分。体育道德是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基础,前者属于后者的范畴内,二者统一于道德规范当中。

2.2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具有对立的一面

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也有其自身特点。整个职业竞技体育道德也因此会有特殊之处。

所谓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竞技体育既是职业运动员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渠道。交往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于是,如何调节职业交往中的矛盾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这时,就需要用道德来进行调节了。职业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是所属俱乐部的财产他们个人的健康、安全与俱乐部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运动员在受到伤病困扰或身体状况不佳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休息与治疗,而不是带伤去奋力拼搏,用损耗运动寿命的方式来获取成绩,这就等于是破坏俱乐部财产、给俱乐部带来损失的行为。此外,过去经常出现故意认输的“练习赛”,或者为国家重点培养的某运动员提供区别于其他运动员的比赛环境的方法在职业竞技体育中也都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样不仅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也会造成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情况出现。同时,职业运动员根据个人的合理要求进行合法转会是符合职业道德的,是市场经济化的必然产物。一些研究所述的运动员惟钱是图,不讲信用地随意转会,是体育道德滑坡的表现,值得商榷和讨论。

上述状况反映出我国体育道德观与职业运动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观之间存在着相对立的一面,但是二者间的对立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如何调和这些矛盾,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3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认识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载体,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为依据。不能只从竞技体育的层面来研究竞技体育。

应当承认,中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迅速、成绩辉煌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现实的体育道德问题。例如;违反公平竞赛原则、辱骂对手、裁判。为了钱而罢训、罢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研究认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又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将来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新问题。上述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些观点还未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也未能把握住时展的脉搏。未能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的改革、深化,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经济理念靠拢的发展趋势。所以,思想解放不够,对什么是职业化的理解限制是他们对此问题认识不足的根本原因。这并非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体育道德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相反,遵照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德标准来约束竞技体育,将会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思想、能力水平,为取得优秀的成绩夯实基础。但是,引进国外成熟的职业竞技体育模式也是必要的,也必会对传统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造成冲击,加剧了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问的矛盾冲突。可是,只有认识到存在矛盾是符合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才能对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才能走出“以点盖面”的认识误区。

4认识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同时,它们的矛盾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也会相互的转化。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运用科学的调节手段、对策,才能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并调和矛盾的冲突。

4.1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学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标准的同时,掌握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关道德规范也是必须的。在强调集体主义、为国争光的同时,也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正确的认识。商品经济是利益驱动、价值调节的经济,其道德核心是个人利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维护、获取个人利益毋庸质疑符合道德标准。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发展空间极为狭小。因此,他们都希望在不长的职业运动生涯期间,赚更多的钱,不仅为后半生着想,也可以为退役后的再就业积累足够的资本。

同时,职业运动员的转会不仅能加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也可使优秀运动员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不至于出现人才埋没的状况。这样,既促进了中国体育竞技的发展,也节省了国家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对职业运动员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进行研究时应当分清楚哪些属于体育道德的失范,哪些是职业道德准许的合理要求。不搞“一刀切”,也不用“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4.2提高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注意并重视到了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关系的问题。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认识也有了多种新观点,并开始对其进行深人研究,这符合科学研究逐步细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重新审视也有利于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但是,在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制的建立和健全。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甚密。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制,用法制来调节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的关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避免职业运动员出现不遵守职业道德要求或者体育道德失范的状况。才能客观评价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之间的关系。

5结论

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运动员职业道德则是体育道德范围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部分。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只有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发挥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标准、约束作用,保证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尤维娜,孟成.关于优秀运动员职业道德之我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24-26.

[3]李莉,程秀波.体育道德的现状与体育道德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36-38.

[4]李万来.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2):54—57

[5]张克勤,晋隆冈.论体育道德的标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67.68.

[6]车洪波.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与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7(2):36-37.

[7]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19(4):78—79.

[8]熊文.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16-19.

职业道德论文篇8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巨大浪潮,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对于秘书职业而言,不仅其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秘书的职业道德也受到的巨大影响。总体而言,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秘书职业道德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对秘书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

1.市场经济促进秘书职业道德的完善

市场经济诸原则带动和鞭策秘书职业道德的完善。自主、自由的原则有助于强化秘书的独立自主的思想,使其不仅仅是领导的帮手,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与完成任务,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运筹,主动服务。

2.市场经济为秘书职业道德带来生机与活力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秘书人员和秘书职业也不例外。竞争机制能够鞭策秘书人员发挥能动性,努力改进工作,树立敢为人先的竞争观念和只争朝夕的效率观念,给秘书工作及秘书职业道德带来生机与活力。

(二)市场经济对秘书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1.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冲击着秘书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讲求追逐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特点,很容易冲击秘书人员原有的道德观念,从而诱发一些思想素质不到位、道德品质低下的秘书人员抛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最终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2.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易于诱发权力的商品化

等价交换原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但如将其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和秘书工作中,就极易诱发一些人,把领导授予的权力当作有价商品进行交易,或利用各种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好处,对秘书的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腐蚀与危害。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职业道德的建设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个人行为与个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秘书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秘书行业,把秘书工作视为自己的一份事业而非谋生手段,并为之而不断奋斗。其次,秘书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秘书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政治水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八荣八耻”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荣辱观。

(二)加强秘书职业的法律建设

加强秘书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把一些重要的秘书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以法律权威来维护秘书行业的秩序,规范秘书人员的行为。应当把诚实守信、严守秘密、清正廉洁等关系到秘书行业发展与人民重大利益的重要的秘书职业道德制定为法律,以国家权威保障实施。这样,既能促进秘书行业的健康发展,又能推进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只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道德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结论

推荐期刊
  • 职业
    刊号:11-4601/D
    级别:部级期刊
  • 职业时空
    刊号:13-1349/C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技术
    刊号:23-1509/TU
    级别:省级期刊
  • 职业圈
    刊号:11-4103/G0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