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继续医学教育8篇

时间:2022-06-21 18:51:11

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篇1

1.1医院和医务人员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多“重业务轻培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临床医疗活动上,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关注,疏于管理。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只与职称晋升有关,特别是已经晋升高级职称或不想再晋升职称的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挣学分、走过场”的畸形风气,即学习只为拿学分,而不关心学习内容,甚至根本不学。

1.2医院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尚未完善医院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完善,对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政策、制度等并未严格落实,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评价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由谁负责组织、授课质量如何保证、如何考核与授予学分管理等环节责任不明,奖惩力度不够,致使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质量大打折扣。

1.3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出于各种原因,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缺少专项教育经费的有力支撑。同时由于受到商业驱动,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层出不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也是良莠不齐,内容重复、教学质量差、学时严重缩水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会务费、学费、住宿费、差旅费等项目繁多,培训费用日益增高,使教育活动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导致医院对外派学习存有疑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大幅减少。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医院用于培训的设备设施陈旧,更新速度慢,也制约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4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机制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陈旧,教材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也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也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教育形式和培训手段还较为落后、单一,多数仍以学习班、座谈会等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于医院医务人员数量众多且专业不同,即便尽量顾及到各个专业,多举办一些涉及面广或新生的边缘学科项目,但仍然很难让大家满意,不能充分满足医务人员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需求。

1.5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够专业化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专业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甚至连专职负责教育培训的部门都未设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有待加强,管理方式亟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环节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2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2.1充分认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医院长远发展规划。建立院、科两级管理方式,设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科室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抓,培训部门专职负责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承担项目科室对授课质量负责,科室对参培人员进行管理,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保障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突出重点,保证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积极开展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贴合临床工作实际的培训项目,重点加强临床诊疗规范、适宜诊疗技术、合理用药等培训内容,同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学伦理、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紧跟各学科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密切结合医务人员实际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加医务人员接受、接触培训的机会,做到按需施教,开展各专业、各层次专项培训与考核。

2.3规范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①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和学分授予等环节管理,避免“走过场”和“人情分”现象。合理安排在医院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把举办时间集中在晚间及周末患者就诊量较少的时段,使医务人员能安心投入学习。对外出学习和进修的内容、人员、经费等严格把关,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学成返回后积极在科室开展工作,且在科室或学科范围内进行讲座,达到一人培训多人受益的效果。同时建立科学、可行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督查项目进展、学习安排、考核评价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注意对学员意见的收集与反馈,学员的反馈意见及对反馈意见的回应是学习班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室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完成情况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与科室年终考核挂钩。切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等相关制度,把日常考核情况与学分完成情况相结合,激发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形成正面、积极的学习风气。③积极建设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一方面便于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工作数据,大幅提高办公效率,如学分录入和审核,快捷准确;学分查询,简便详尽;达标统计,快速清晰等,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极大丰富了网上学习资源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继续医学教育篇2

一、医学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临床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情况介绍

医学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而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三级甲、乙等的综合医院是负责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基地。大部分临床科室施行三级管理制:即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住院医师三年后可任住院总医师一年,然后晋升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3-5年可以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副主任医师履职5年以上达到主任医师水平,即可申请晋升为主任医师。然而这些只是职称与职务。各级医师职责条例虽有规定,然而如何才能使各级医师达到条例要求水平呢?那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与具体措施。

(二)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制度

1、住院医师轮转见习制度

刚从医护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的毕业后见习期间是他们选择与培训专业的阶段。毕业生分配到医院后,按其具体条件、毕业成绩和拟定专业有侧重点地轮流到各专科见习。当然轮转科室和时间可按具体情况制订。轮转期满结合他们选择的志愿斛、室)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定科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履行的是住院医师职责。住院医师工作对所管的病床是24小时负责制,并轮流值急诊班,假日也要处理好所管的病人,急诊值班兼管全病房突发问题。必要时还要将负责该病床的住院医师找来协助处理。

2、住院总医师制度

住院总医师是从第三、四年住院医师中选业务能力好、作风好、能负责的住院医师出任,期限1年。其任务是:(1)协助科主任管理全科的行政、排班、排手术、组织科内学术活动,处理急诊;(2)代科主任组织大巡诊;(3)负责院内兄弟科室的一般会诊;(4)负责组织住院医师学术座谈会,(5)检查住院医师工作。

3、专科医师学术座谈会与病例讨论会制度

专科医师每年要结合自己管的病种查阅文献,做读书笔记和撰写文献综述,较优秀的文章会在院年度学术座谈会上交流。另外科室内由住院总医师定期负责指导与组织学术座谈会。定期选择典型的、有教学价值的、较复杂或疑难的病例进行讨论。开会时首先由经管医师报告病历,讨论时人人可以发言,由住院总医师做登记记录。病例讨论会可以锻炼各级医师的思维、提高其解决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重视并吸取某种新的经验教训等。上述方式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很重要的作用,各级医师可以借此增进彼此了解,也是科领导了解各级医师的学习态度、学术水平及病房管理能力的良好机会,是培养临床医师的好方式。

4、医师的进修制度

结合科室开展工作的需要和医院培养人才的整体计划,培训管理部门将选拔工作与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到国内或国外先进的专业或学科进修1-2年。进修医师通过医学专家或继续教育者的专业性授课对新病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有所了解,在充实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还会被适当安排门诊、急诊、病房的临床工作并管理一定数量的床位以增加实践的机会。进修医师通过实践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为返回原单位独立工作或带领其他专业人员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医院当进修医师进入科室后,由接受进修的科室安排固定带教进修生的医生,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进修生的临床、理论提高情况,及时调整进修计划。

在提高医师的专业业务能力的同时,医师进修针对性较强,注重其在该专业某一领域的能力和技能培养。医院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根据医院需求将医师送往某一病种的诊治或专业较具权威性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三)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形式

1、中华医学会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继续教育训练规模大、覆盖面广、训练内容规范、手段先进,形式有学术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继续教育短期学习班、年会及专题讨论会等。

2、“三基”培训

“三基”指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管理部门以专业技术干部三基培训教材为培训和考核基本教材,围绕该教材按专科、分专题自定题目开展教学。按时参加学术活动的医技人员,给予记继续教育学分,使全院讲课活动达到规范有序,人员和时间有充分保障。这样不仅使本专业人员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其他专业的医技人员了解和学到了边缘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实施。

3、外请专家教学

及时了解和掌握专科前沿历来是全院各层次医技人员最热门的话题。做好该项组织和落实工作,不仅可带动全员对现代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潮,也可不断拓宽医院与其他医院行业间特长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逐步带动医院科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外请专家讲课是现代医学教育培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4、其它各类学术研讨班和学习班

组织和举办专业组学术会议和医学教育培训班。此外,还可组织科主任学科前沿报告会,年轻医师集中培训,轮转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岗前培训,博士学科前沿报告会等活动。以上学术活动及培训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其表达形式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医学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医院只是制定了一般制度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也是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不能长期坚持学习,更新知识;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继续教育工作内部分工不明,无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考核奖惩难以兑现。

(二)医学继续教育改进的对策

1、制定制度、分工负责、考核到人

为了使继续教育规范化,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并进一步补充完善,规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的要求和完成的任务,例如针对专业特点,出台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制办法和住院医师五年学分制考核办法等制度。其次为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医院应每年按一定比例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专项经费,并严格执行科室定期业务学习和全院集中安排业务讲课的规定,要求各科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安排各自对口的业务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各科室自行安排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将个人的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

2、普遍培训与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培训相结合

要求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业余学习,计算机水平达到初级或中级水平,医院可常年举办英语初级班和中级班培训,中级以上职称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省、国家举办的本专业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班,或不少于三个月的脱产培训,住院医师、护土按五年学分制要求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3、鼓励创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

医院设立科研基金,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加大资助力度,并积极推荐课题参加科技成果奖评选,对在专业期刊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报销版面费外,还给予奖励。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意识和科研能力。

继续医学教育篇3

80年代初继续医学教育概念引入我国,开始了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探索。1988年,卫生部在浙江、吉林、长春市等省(市)开展继续教育试点工作,并组织起草了我国第一个继续医学教育法规性文件《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试行)》。在此之后,试点工作又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四川、天津等11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加强对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实行全行业管理,1995年根据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提出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系统的继续教育规划、计划、管理和实施”的精神。卫生部于1996年成立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报、认可试行办法》等文件。正式提出国家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是:以学习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性)。提出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目标。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科学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继续医学教育发展阶段

(一)2000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来自全国各地150多名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九五”期间开展情况,表彰了全国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交流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经验,讨论修改《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在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卫生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人事部副部长、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等担任。会后以卫生部和人事部的名义共同颁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文件。规定中明确提出,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其对象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数不低于每年25学分。同时指出,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员的使用结合起来,激励了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全行业管理。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以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要求,卫生部于1998年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

实行政事分开,发挥学术团体在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在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建立了评审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家库。办公室的职能是: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落实委员会交办的任务,处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制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及实施;负责组织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审查和组织评审工作;组织选编、出版适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同时我们还对各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组织专家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进行评审,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推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深入开展。

(三)到2010年,我国要在全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我国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我们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包括: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率达到85%;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85%;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5%。

三、中华医学会的作用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医学会所承担的政府有关职能及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每年我们组织召开学科组专家会议,对全国各地申报的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学科组专家的评审后,向全国公布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依靠中华医学会人才集中的优势,依靠专家,举办不同形式、多层次、高质量和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去获得更多的信息。

3、根据《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通知的要求,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规定为I类学分;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定为Ⅱ类学分,并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制定了学分授予办法,严格执行学分登记制度。

4、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共69种,在全国医学期刊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媒体和重要园地,是既省时又省力并能获得学习、提高自己的好方法。

5、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与专家联系密切的优势,我们与电视合制作《医生之友》节目,内容有眼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等,先后约有20余万人参加了学习,上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6、配合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继续医学教育文字教材和音像制品,其中《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新进展》是作为开展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使用,并配有光盘,学员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7、中华医学会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与各省、市医学会联合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举办培训班、学习班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继续教育的开展。

8、利用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开展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将围绕我国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标准与规范、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完成课题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对今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继续医学教育篇4

一、继续医学教育观念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应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新定位。要将培养观念从继承型向能力型、从单一技术型向跨学科复合型、从单纯技术型向提高人文素质型转变,培养融创新能力、医学技术、人文素质为一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务人员,是继续医学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强调历史知识遗产的继承,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传授,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掌握。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如果要不断推动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不单单是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传授及普遍规律的掌握,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地创新,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应建立大教育观,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更不能要求所学知识“专业对口”。医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门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不但能促进相互发展,而且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刺激产生知识的质变,从而导致新理论、新体系或新学科的诞生。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应改变单一技术的培养观念,注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充分说明,现代医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而医学也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同样,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科学中,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

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必将带来内容不断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观念的创新,决定了它的目标将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其教育内容应更加宽泛,不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着眼于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跟进医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术领域的要求外,医务人员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体现其人生价值。

一是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着眼于医学创新人才特性培养。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③重视医德教育。

二是学习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不同知识、思想、方法联结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和移植,可逐渐形成许多交叉新兴学科。因此,医学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要学习、介绍其它学科及相关科学知识,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三是提倡有选择性学习。选择性是指每位医务人员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时,对知识结构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及个体创新能力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学习者在建立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个人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现行传统的以系统的课堂集中学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而对学习者个人而言,信息时代新知识显现的特征,要求医务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新欲,只有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是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在校学习那么整齐划一。有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各异、教育层次不同等特点,应寻求多样的、高效的实施方法。教育技术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可靠手段和技术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不断增加,如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现实教材、网络教材等名目繁多的电子教材。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综合运用这些电子教材,可以活跃教学的情境,激励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在电教教材的应用上也很灵活,可以集体学习观看,也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研究,学习的场地可以任意选择。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使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继续医学教育篇5

关键词:美國;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美國的医学界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认为是医生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作为医生,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断的回顾和评价基本医学概念,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与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前两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Undergraduat Medical Education,UME)和毕业后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相比较,继续医学教育是跨越医生职业生涯最长的阶段,最大的作用是改变知识、行为、思考,以及促使全体医生终身学习。

一、美國继续医学教育简史

20世纪初期,美國出现了一些散在的、白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毕业后医学教育(GME)很难区分。1906年美國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AMA)通过了一个计划,鼓励县医学学术团体每周提供基础医学和治疗的课程。大多数医学专业团体为了提高成员的继续教育而开展了此类课程。到1909年,已有29个州的350个县学术团体开展了此项计划。1938年,为了方便医生选择,美國医学会开始出版CME活动目录,截至1962年,目录涵盖了38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208个组织机构(主要是医学院、医院和专业学会)提供的1146个活动。

到19世纪30年代,CME的重点从弥补医疗从业者受教育不足导致的缺陷转向了使医生更新日益进步的医学知识,这意味着CME具有了现在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对CME进行了不断的探索。1935年,约翰·尤曼斯在获得联邦基金资助研究CME后,为了确定课程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小镇医生得出结论,针对病人的实践课比理论课更有效。1932年,美國医学院学会宣布,CME等同于良好的实践。1940年毕业生医学教育委员会威拉德主席指出,医学院校没有充分激起医生进行CME的学习动机。

公认正规的CM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对于二战前的医生来说,因为大多是全科医生,主要通过医学杂志,例如美國医学会杂志(JAMA)或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掌握新方法和新药物疗法,更新速度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医疗实践集中在战争中获得的技术进步,重点尤其放在致力于特定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医学亚专科,从战争中返回的全科医生面临着令人畏缩的职业挑战;医生学习专科知识更为迫切,由医院、专业学术团体、医学院、商业公司提供的正式CME活动开始激增。1947年,美國家庭医学学会,也就是现在的美國家庭医生学会(AAFP)要求其成员每三年参加150小时的CME活动。这是创举,这是CME向制度化迈进的第一步。从1967年到1973年,政府发起了地方性医疗计划,目的是将实验室的新进展应用于心脏病、癌症、中风患者的床边,该计划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成功激起许多学校开展CME培训的热情,积极主动开展CME活动,成为CME的主力。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國医学会越来越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直到1955年,美國医学会发起的一项调查改变了这一情况。调查了5000名医生,其中有三分之一称在过去5年内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委员会宣布毕业后医学教育缺乏方向性以及明确定义的目标。该报告最终使美國医学会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支持CME,其一是,1967年,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且开展了全國性的CME主办单位的认证活动。1968年,美國医学会建立了医师继续学教育认可制度,并确定了相关的AMA PRA学分授予规定,对医师参加的CME活动进行学分认可。该系统对CME的内容、形式以及学分授予办法做出规定,并根据医师个人、医疗行业和医师认证委员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继续医学教育篇6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cuation、CME)概念引入我国后,我国开始了对卫生技术人员CME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探索。1991年卫生部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CME工作向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通过十几年不断实践,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使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得以体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也从医疗卫生事业的边缘逐步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现结合市卫生局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谈谈几点看法。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拓展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建立自身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领导重视是搞好继续医学教育的关键。应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科室具体承担的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此,安庆市卫生局、人事局成立了以杨金奎局长为主任、卞宜心副局长、人事局纪检组长汪久芳为副主任、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协调、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以卞宜心副局长为主任的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的领导工作。

2加强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针对具体实际,按上级的有关文件,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市继教办制订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市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3精心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

3.1抓好项目申报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项目,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市卫生局根据《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制定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上报的项目必须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办法为主要内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申报时应填写相关表格。组织专家认真编写教材或讲义,在申报过程中,责任科室应组织有关专家从教材的内容,根据项目确定的授课时间以及教材质量上入手,严格把关,保证申报材料的质量,以使申报材料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

3.2项目的实施

3.2.1统筹安排、有计划实施项目自项目批准通知下达后,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项目的实施,做到全面掌握、顾及全局、统筹安排、落实到人;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材,妥善安排讲课人员、场所。

3.2.2力求规范、提高效率办班前20天项目负责人必须对教材内容不足的项目及时提出补充内容,杜绝应付。为了保证应有授课时数和质量,防止压缩课时和删繁从简,尽量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考核和安排观摩学习,以解决工学矛盾,为了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讲课方式如:幻灯、投影、多媒体和现场操作演示等。

3.2.3严肃课堂纪律学员报到以及在会议开幕式上,项目组织者应将注意事项和上课纪律告知每位学员。上课前签到、管理人员在生活上关心学员,老师们在学习上要指导学员,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项目结束前举行考试,根据上课情况,考试成绩授予学分,对所有学员应照章办事,一视同仁,为提高授课人员的责任心和授课质量,项目举办结束时学员应对授课老师做出评价。

3.2.4征求意见、总结经验在每期办班过程中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法,征求学员的反馈意见。针对学员的反映和意见,作出办班总结,对今后办班及时间安排、后勤保障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使学习班越办越好。

4加强学分证的登记管理工作

4.1加强宣传、人人知晓

2004年以前我省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的是考试制度。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工作,在转轨阶段,需要组织者做好宣传,市卫生局于2005年12月24~25日举办了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将卫生部、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宣传到每个医务工作者,让每个医务工作者熟悉各项政策和制度。

4.2建立学分登记档案

每个人都应建立专门档案并按科室归类,便于查找,便于核对和校验。对单位内部和科室内部组织的业务学习、讲座、病例讨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整理好材料备查,切实高效地开展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继续医学教育篇7

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医学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通过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理念,使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于循证医学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是指通过临床经验的推理及总结,使相关经验转化为以RCT以及系统评价等模式的新型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循证医学是医疗工作者的基本思想,通过临床实践、个人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医疗决策的核心内容。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并不是对传统的医疗理论知识进行否定,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循证医学关注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病情的优化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形成最佳的医学证明以及优秀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是科学性医疗事业的集中性体现。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取代传统的医学模式是临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传统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也与循证医学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个模式决定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因此,在现阶段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对相关的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疗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改变发展的观念。首先,将传统的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医疗工作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合理地运用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次,相关的学习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性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型的发展观念,同时也将这种基本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再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改变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积极学习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将这种短期性的学习模式变成终身性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循证医学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医疗人员的思维模式,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模式。

2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2.1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其基本的体系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补足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型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型的教育模式三种。其中补足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没有具备完整性学历资格以及专业护理技术的人员而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相关培训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提高型的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以及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而言,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相关医护人员成为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骨干,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在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具有丰富性临床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也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了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充分融合循证医学中的基本原则,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2.2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引进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进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主要原因是,在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在病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融合临床资料,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资料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严谨性的文献评价模式,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的相关理念才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康性的医疗决策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临床医师对基础医疗行为的认识,更完整的实现规范化的医疗评价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体性的工作效率,而在这些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医学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性,因此,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巧,从而为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优化的发展方向。

3循证医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基本发展方向

3.1建立科学性的循证医学项目

通过对循证医学的项目分析,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更科学的发展方向,相关的医学领域就应该大力开展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以及推广设置专门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适用型的人才。

3.2优化循证医学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对于循证医学的师资力量的优化而言,是一项相对较为重要的任务形式,相关的专业教师是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所总结的知识精华,其基本的临床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循证医学,是一项相对较为困难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缺少循证医学治疗经验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相关的定义定理,而对于有丰富循证医学临床经验的教师而言,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应该融入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相关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循证医学的内容,为整个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3.3建立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其相关内容的建立一定要依照循证医学中的相关内容。首先应该丰富内容编写人员的知识理念,通过对循证医学内容的优化编写基本的课程内容,在内容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循证医学中的临床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建立合理性的教学系统

对于循证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言,在教育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整个循证医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找到整个发展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为整个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教学理念。而在初级人员的继续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培训人员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程序,可以简单地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的内容;对于研究性的培训人员而言,要使相关的培训人员掌握内容的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4循证医学在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医学观点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整个经验医学视为科学性的医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的医学研究全盘否定,要让培训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优化知识的分析,提高自己知识的总结能力,从而使医疗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循证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整个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解决相关的医疗问题,而不是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随机的进行对照试验,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继续教学的科学性发展。

4.2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在医学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循证医学的引入并不是一项难以实践的医学体系,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个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从而及时发现新的发展方向,为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性的发展方向,将循证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合理的运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与此同时,对于循证医学的内容而言,其基本的形式是一项相对较为开放性的教学系统,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对于基本的发展方向及时作出调整,打破传统知识运用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5结语

继续医学教育篇8

英文名称: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570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