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员工岗位晋升总结8篇

时间:2022-05-12 21:35:53

员工岗位晋升总结

篇1

关键词:开启 岗位晋升 通道 激励机制

我所在企业属于技术型的,其发展定位于现场技术支持、体系开发/维护、产品研发、科技管理四大职能。稳定的科研队伍在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供应链、技术链有机整合的市场营销模式中处于技术和能力建设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的问题集中在我们的技术专业多、员工职业通道不畅,极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也阻碍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通过建立各专业有效的岗位晋升标准与激励机制,以业绩和成果为导向,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在现场技术支持、体系开发/维护、产品研发等方面刻苦钻研、有所建树,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专家和行业技术精英,打造一支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专家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以公司技术板块为试点,进行探索。2010年至2011年完成了9个主要技术专业岗位晋升标准,这套标准的建立、完善和实施,为员工打通了职业晋升通道。通过两年艰苦努力,技术研发人员岗位晋升激励机制得以实施,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

1.前期准备

首先,我们把各岗位标准建立起来。历时半年,在制定过程中上至总工程师,下至技术骨干,全员参与,出谋划策,几经定稿,出台了共同遵循的准则。岗位标准的出台,为工作量化提供了依据。

其次,我们制定了绩效计分标准,实行绩效积分制,如此一来使得晋升操作简单化。实行绩效积分制,一方面在晋升操作上很好地解决了从事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方向的人员平等晋升问题,使复杂操作简单化;另一方面也有效的运用到岗位晋升激励中,积分体现成果、业绩。

2.具体做法

2.1建立岗位晋升与激励设计模型。

首先通过建立岗位晋升激励设计模型,做到统一流程、规范编写、明确目标、保证结果。

2.2建立、完善所有岗位的职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人员素质要求。

2.3编写各专业T系列岗位晋升和激励标准。

岗位晋升标准从五个方面来考核,即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工作经历与业绩、应知应会、外语能力和管理能力。每一岗位与层级都有相应的考核要求。

岗位激励标准是以建立绩效积分为核心的岗位晋升标准,即确定每一岗位的激励晋升积分标准,当员工一次性绩效积分达到某一岗位晋升积分标准值时,便可晋升到此岗位,不论原来是什么岗位,凸显贡献。

3.操作核心(岗位晋升与激励的核心)

3.1建立标准的绩效积分表。绩效积分表分岗位晋升(级)基本积分、岗位晋升(级)单一积分和岗位晋升(级)激励积分三部分。

(1)岗位晋升(级)基本积分是指员工在本岗位工作时所要达到的基本绩效积分标准,是员工岗位晋升(级)必备条件之一。

(2)岗位晋升(级)单一积分是指员工在本岗位工作时所要达到的不受其它业绩/经历指标限制的绩效积分标准,是岗位晋升(级)中所具有的工作业绩/经历唯一条件,属于激励范畴。

(3)岗位晋升(级)激励积分是指员工所取得的一次性积分达到某一岗位或级别的绩效积分,是一种激励积分,鼓励员工多出成果和业绩。

(4)为了鼓励新员工打好基础和强化激励,初级工程师岗位和首席工程师(含)以上岗位不设绩效基本积分和单一绩效积分标准。

3.2业绩/成果导向——绩效积分标准类型。

(1)绩效积分标准分成果总积分、科研项目总积分、体系PDCA总积分、技术支持积分和其它业绩积分5方面组成。

(2)对于实行成果总积分、科研项目业绩总积分、体系PDCA业绩总积分标准的,将根据个人角色、工作量和参加人数等因素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绩效得分分配。

(3)对于实行技术支持积分、其它业绩积分标准的,将根据相关规定的分值进行绩效得分分配。

4.岗位晋升与激励办法的应用

(1)当员工绩效积分达到本岗位基本积分值时,同时也达到上一岗位或级别所具有的工作业绩/经历中其它标准的,即可提出岗位晋升(级)申请。

(2)当员工绩效积分达到本岗位单一积分值时,可直接提出岗位晋升(级)申请,不受上一岗位或级别所具有的工作业绩/经历中其它标准限制。

(3)当员工在本岗位所取得的一次性绩效积分达到某一岗位或级别的绩效积分时,可提出晋升到相应岗位或级别的申请。

(4)当员工在本岗位累计绩效积分达到资深专家或首席专家绩效积分标准时,可提出晋升到相应岗位的申请。

(5)当运用激励积分晋升到T6(含)以前岗位或级别时,2年内绩效考核连续不合格或达不到本岗位绩效基本积分的或3年内无成果业绩的,视情况降1—2级。

一套公开、透明、公正的晋升程序不仅能保持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消除或降低晋升愿望得不到满足的员工的不公平感与消极情绪,并为未能晋升的员工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恰当的职业发展期望,引导员工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心理认同、敬业精神与忠诚感。任何机制要保持最佳效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创新,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培养、用人、激励等众多机制的配套才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完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让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在事业的发展中不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闵学勤.《如果晋升得不到满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通道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失败或进步快与慢的含义。即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表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内在特征是价值观、态度、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等,表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客观外在特征是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工作及行为。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角度理解。从个人角度讲,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一个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做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从组织的角度讲,是组织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搭建一座桥梁,既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顺畅。本文从着重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计划设计。

一、本文提出的重要概念

1.超标准目标

超标准目标指在现有的管理和技术状态下,在现有的人员状况下,按照正常情况推进一项工作,无法完成,但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或者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实现的目标。

2.岗位贡献价值

岗位贡献价值是指在某一岗位工作的员工,受自身职业能力和态度、动机、兴趣等人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履行该岗位职责时,形成的结果的价值大小。不同的人对同一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不同的职业阶段对同一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会有所不同。

3.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

晋升系数指员工未来获得职位晋升的可能性大小。工资增长系数指员工未来获得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大小。一方面,当完成了超标准目标,通过对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行进分析,从而得到一定的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另一方面,通过对员工岗位贡献价值进行评价,如果岗位价值增加,即可获得一定的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

二、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生涯通道设计

职业生涯通道是指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职业生涯通道设计指明了组织内员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机会,组织内每一个员工都可能沿着本组织的发展通道变换工作岗位。

1.职业生涯通道的构成原则

(1)符合职业工作的特点。职业生涯通道的职业变动路线,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职业工作的特点,即向与前一职业工作相近的方向运动。

(2)减少职业瓶颈现象的出现。职业瓶颈是指由于职业通道的路线不畅通,最终太多的职业工作都向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工作运动,造成绝大多数人员的职业生涯停滞,少数人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

(3)职业生涯通道可以出现回归。当员工在职业生涯通道的某一路线上出现明显不适应的情况时,可以从某一起点重新选择通道路线。

(4)多重路线与单一路线结合。职业生涯通道中,职业路线中间既有经过多次回归的,也有完全直线运行的,通过多种方式到达下一职业层次。

2.建筑施工企业岗位归类

(1)管理类岗位。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师、副总师;基层单位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副经理;党委(支部)书记、副书记;企业机关处长(主任)、副处长(副主任);企业机关业务部门中不担任领导职务但履行管理职能的岗位,基层单位的栋号经理、副经理、部门领导,基层单位中不担任管理职务的办公室、财务、劳资、党务等岗位。

(2)技术类岗位。基层单位中不担任管理职务的专业技术岗位和施工员、质检员、试验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及相应主管等。

(3)操作类岗位。瓦工、木工、抹灰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气焊工、建筑油漆工、通风工、仓库保管工、物资进货工、混凝土工、建材试验工、安装起重工、电工、水暖工、汽车驾驶员、起重机驾驶员、塔式起重机驾驶员、中小型建筑机械操纵工、工程机械修理工、汽车维修工、车工、铆工、带锯工、木材干燥工、铲运机操作工、纤维板成型工、热力司炉工、锅炉水质化验工、测量放线工、卫生员、消防员等。

3.职业生涯通道路线

第一类,管理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二类,技术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三类,操作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四类,由技术类到管理类通道;

第五类,由管理类到技术类通道;

第六类:由操作类到技术类通道。

4.职业生涯通道选择方式

(1)职务晋升。职务晋升的职业生涯通道选择是比较传统而常见的方式,是指晋升到管理职务岗位或提升管理职务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是第一类、第四类通道路线中主要的选择方式。该种方式对员工的激励较大,但是容易形成职业瓶颈,对没有得到晋升的人工作热情会受到挫伤。

(2)岗位轮换。岗位轮换是指通过调换到工作内容不同的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在每类职业生涯通道路线上,都会有该种情况的出现。岗位轮换的职业生涯通道线路,一是由于在原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失去兴趣,工作效率、质量降低;二是由于组织发展需要,临时调换工作;三是由于原岗位不适合个人的发展,需要调整到更适合个人的岗位上;四是由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需要获取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其中,后两种原因的岗位轮换对组织和个人均有利,前两种原因一般对组织和个人都是有害的。

(3)岗位晋级。岗位晋级是指停留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工作基本内容不变,但通过不断学习、创新,获取个人能力的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和个人成果,并获得岗位级别的提升,得到更高的报酬。它有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有利于稳定人员队伍,主要在第一、二、三类职业生涯通道路线中出现。该种方式是解决职业瓶颈的重要方法。

(4)岗位兼职。岗位兼职是指一名员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上工作。该种方式是通过增加工作内容的方法,让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但容易造成工作质量不高,业务技术水平不精。

三、基于职业能力和人格特征改进的自我认知、调整、培训计划

1.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及调整

职业能力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能力,每一类职业活动都要求一定的能力组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组合,才能很好地胜任这种职业。它受天生基础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程度、工作实践、勤奋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职业能力包括: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数量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由于个人成长过程及环境的不同,职业能力会有所倾向。这种倾向一般不容易改变,但可以通过其外在的培训改进。

从事某一专业的特殊职业能力指对某一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员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外在职业能力是从事专业工作的一些特殊要求,如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效运用时间能力、工作习惯、服从性、合作能力等,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调整来改进。

员工一方面应该根据个人选择的职业生涯通道的特点,确定对哪个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并认知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程度;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职业能力倾向对个人选择的职业生涯通道做出必要的调整。

2.人格特征自我认知及调整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独特性的整体反应。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它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需求、态度)、性格等。

(1)职业兴趣认知及调整。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报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任何人的职业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常见的职业兴趣一般包括许多方面,在企业职业生涯通道中,可以反映为喜欢技术类、管理类或操作类中的某一些岗位工作等。员工既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生涯通道,又要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积累职业知识,拓展职业兴趣。

(2)职业价值观认知及调整。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则、标准。而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从工作中获得奖励、报酬、晋升、社会地位、成就感、权利控制、社会交往、轻松舒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偏好。员工要学会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根据职业生涯目标适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

(3)自我性格认知及调整。性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良的性格,会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一般来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有责任感、认真、乐于团结协作等属于积极的性格,具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容易获得职业发展的更大成功。

3.自我培训

自我培训,就是员工在对个人的职业能力、人格特征有明确认识后,有意识地进行改善。改善的方式一方面是通过自我控制、调整,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制定一定的计划,不断强化练习,使个人职业能力、人格特征向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方向发展。自我培训的内容往往是组织通过外在培训无法对其产生影响的方面,所以员工必须学会自我培训,从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基于职业技能提升和工作业绩改进的专业培训计划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哪些内容的一种活动。基于职业技能提升和工作业绩改进的知识培训计划,需求分析主要来自于员工的日常工作,一方面,通过主管人员或同事的观察、座谈,以及有关的日常工作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员工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能力的欠缺或对未来职业能力提升的愿望,来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2.培训需求的主要内容

(1)专业知识或技能。一方面是与岗位相关的某一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从事岗位工作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或特殊技能,即实际操作能力。当员工缺少这些专业知识或技能时,就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2)辅非操作性技能。是与工作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工作的开展的效果却产生一定影响的技能,如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效运用时间能力、工作习惯、服从性等。

(3)管理技能。指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有效制定战略规划、制定经营策略、制定政策、有效决策、计划规划等能力。

3.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

(1)收集汇总培训需求信息。指按照培训的内容、培训需求的岗位进行分类,对属于相同培训内容的归为一类,按照岗位的类别进行排序。

(2)培训层次识别。指对汇总分类的培训需求信息,按照内容进行识别,确定在哪个层次进行培训。第一层次是在基层单位、处(室)由其自行组织培训;第二层次是在企业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培训。

(3)制定培训计划与实施。由培训确定的层次相关单位、部门根据培训需求的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在第一层次的一般制定内训计划,通过部门内部人员相互指导、训练、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在第二层次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协调有关内部或外部单位,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4.培训的方法

培训常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讲座法、视听技术学习、专项训练法、行为矫正法、讨论法等。

5.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评价即对培训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培训内容是否按计划完成、受训员工实际接受程度如何、培训后员工有哪些变化、培训师资的水平与质量如何、培训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败之处、需要如何改进等。培训效果评价常用的简单方法包括受训者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填写评价表、受训者培训结束后参加考试测验、培训结束时受训者回顾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受训者在培训结束后书写个人体会、观察受训者在培训后新技能或新知识的使用情况、受训者在培训后的一些工作指标的变化情况等。

五、基于晋升系数的晋升计划和奖励计划

1.晋升系数的数值与个人晋升系数

晋升系数的数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一方面,员工每完成一项超标准目标,与以前设定目标内容不同时,获得一次晋升系数,内容相同时,目标提高则晋升系数增加,不重新获得晋升系数;另一方面,员工岗位贡献价值增加时,与以前评价内容不同时,获得一次晋升系数,相同内容时,原获得的晋升系数增加,不重新获得晋升系数。员工待岗期间,不计算晋升系数。

个人晋升系数指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的某个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之和。当员工平调至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时,新岗位上的个人晋升系数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保留。当员工获得晋升时,晋升后岗位上的个人晋升系数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保留。当员工在一个岗位上由于个人原因,工作上出现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时,在该岗位上的晋升系数归零。员工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出现严重后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个人晋升系数归零。

2.超标准目标

(1)超标准目标的类别。包括定性类和定量类目标,定性类目标主要从工作结果的衡量标准上反映出来,如要达到市、省、行业级、国家或其它类别标准等;定量类目标主要从工作结果的经济效益或效率上衡量,即要增加多少利润、材料利用率、事故率等。

(2)超标准目标的确定。在每项工作或阶段性工作开始前,可以根据工作特点,按照员工自愿的原则,由所在基层单位或部门与员工制定初步超标准目标,在经由企业审批后,作为员工超标准目标执行。

(3)晋升系数计算。超标准目标计算晋升系数按照相对法确定。企业第一例超标准目标完成者晋升系数定为0.1,从第二个开始,按照相对第前面已完成目标的重要程度的大小确定,具体办法为:第一个值为a1(值为0.1),第二个值为a2,以后为a3、a4、a5……an,则在[0,1]区间上分出n+1个区间(n≥1),那么an+1的计算方法是先根据目标重要程度确定落在哪个区间上,将该区间10等分(出现11个点,10个区间),最后估算确定落在哪个点或区间上,如果是点则点值即是晋升系数值,如果落在区间上那么继续用上述办法循环计算。

3.岗位贡献价值的数值

岗位贡献价值的数值为大于等于0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当员工未设定超标准目标时,但在工作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取得可以评估的效果或经济效益时,经企业评价审核,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当员工通过参加社会考试获得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证书时,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当员工在同一岗位上工作年限增加时,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但增量较少。

员工平调至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时,在新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保留;员工获得晋升时,在新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保留;当员工在一个岗位上由于个人原因,工作上出现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时,在该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冻结1-3年,即1-3年内不因任何原因而增加,同时1-3年内不得用于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的计算。

岗位贡献价值增量的计算方法为:增量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当由于完成工作或考取证书获取增量值时与超标准目标法计算晋升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由于工作年限增加按照(工作年限÷35)计算,工作年限以年为单位,工作年限和最终结果均保留3位小数,四舍五入。

通过岗位贡献价值获取晋升系数时,按照直接转换法,即晋升系数等于岗位贡献价值增量。

4.晋升计划与奖励计划

晋升系数是员工职业生涯选择中,在管理类岗位通道向上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企业在出现职务岗位空缺时,对满足岗位任职条件的候选人,基本条件相同时,个人晋升系数数值较大者获得优先晋升。

员工完成超标准目标,在获得晋升系数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奖金。奖励的依据是:定性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和完成情况确定;定量目标根据完成目标数量的大小确定,如果是净利润率提高或成本降低的,提高部分或降低部分的60%奖励给完成者。

六、基于工资增长系数的增资计划

1.工资增长系数计算

工资增长系数数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在数值上它与晋升系数完全相等,即获得晋升系数同时获得相等数量的工资增长系数,获得晋升系数增加值的同时获得相等数量的工资增长系数增加值。

个人工资增长系数指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的某个岗位上的工资增长系数之和。在数值上与个人晋升系数完全相等,变化完全相同。

2.增资计划

企业每年年底对员工的个人工资增长系数进行折算,折算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岗位工资、个人工资增长系数、全体在岗/待岗员工的工资增长系数、企业的利润盈余等,折算的结果作为次年的月系数工资。具体算法为:

假设企业的利润盈余中可用于次年系数工资数额为P,全体在岗/待岗员工的工资增长系数和为N,员工个人的工资增长系数为n,则员工的个人系数工资W为:

系数工资独立于岗位工资,按月发放。员工获得晋升,则不再享受在原岗位上的系数工资。待岗人员不享受系数工资。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将按照相对值的方法重新核定系数工资。

员工获得系数工资,工作标准必须提高,不能低于实现的超标准目标的标准水平,不得低于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时的标准水平。如果工作标准降低,晋升系数和工资系数都按比例降低,系数工资降低调整。

七、职业生涯管理计划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第一,员工需要根据个人职业能力、人格特征的自我调整、培训情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个人职业生涯路线进行动态调整。第二,企业与员工必须共同制定有利于员工获得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的计划,包括制定超标准目标计划、获取岗位贡献价值提升的计划。第三,企业为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设计的通道、晋升、增资、奖励等平台是客观的,员工应该以提升自身人力资源价值为主要目标,而不能只顾选择捷径。第四,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经济效益的超标准目标,需要进行目标分解,保证所有的有关人员都能参与目标实现,分享自己创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晓云.职业生涯瓶颈之待遇晋升体系设计[J].人力资源管理,2011,10

[2]李丹.浅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10

[3]葛玉辉,宋志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角度理解。从个人角度讲,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一个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做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从组织的角度讲,是组织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搭建一座桥梁,既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顺畅。本文从着重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计划设计。

一、本文提出的重要概念

1.超标准目标

超标准目标指在现有的管理和技术状态下,在现有的人员状况下,按照正常情况推进一项工作,无法完成,但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或者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实现的目标。

2.岗位贡献价值

岗位贡献价值是指在某一岗位工作的员工,受自身职业能力和态度、动机、兴趣等人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履行该岗位职责时,形成的结果的价值大小。不同的人对同一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不同的职业阶段对同一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会有所不同。3.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晋升系数指员工未来获得职位晋升的可能性大小。工资增长系数指员工未来获得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大小。一方面,当完成了超标准目标,通过对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行进分析,从而得到一定的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另一方面,通过对员工岗位贡献价值进行评价,如果岗位价值增加,即可获得一定的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

二、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生涯通道设计

职业生涯通道是指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职业生涯通道设计指明了组织内员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机会,组织内每一个员工都可能沿着本组织的发展通道变换工作岗位。

1.职业生涯通道的构成原则

(1)符合职业工作的特点。职业生涯通道的职业变动路线,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职业工作的特点,即向与前一职业工作相近的方向运动。

(2)减少职业瓶颈现象的出现。职业瓶颈是指由于职业通道的路线不畅通,最终太多的职业工作都向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工作运动,造成绝大多数人员的职业生涯停滞,少数人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

(3)职业生涯通道可以出现回归。当员工在职业生涯通道的某一路线上出现明显不适应的情况时,可以从某一起点重新选择通道路线。

(4)多重路线与单一路线结合。职业生涯通道中,职业路线中间既有经过多次回归的,也有完全直线运行的,通过多种方式到达下一职业层次。

2.建筑施工企业岗位归类

(1)管理类岗位。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师、副总师;基层单位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副经理;党委(支部)书记、副书记;企业机关处长(主任)、副处长(副主任);企业机关业务部门中不担任领导职务但履行管理职能的岗位,基层单位的栋号经理、副经理、部门领导,基层单位中不担任管理职务的办公室、财务、劳资、党务等岗位。

(2)技术类岗位。基层单位中不担任管理职务的专业技术岗位和施工员、质检员、试验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及相应主管等。

(3)操作类岗位。瓦工、木工、抹灰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气焊工、建筑油漆工、通风工、仓库保管工、物资进货工、混凝土工、建材试验工、安装起重工、电工、水暖工、汽车驾驶员、起重机驾驶员、塔式起重机驾驶员、中小型建筑机械操纵工、工程机械修理工、汽车维修工、车工、铆工、带锯工、木材干燥工、铲运机操作工、纤维板成型工、热力司炉工、锅炉水质化验工、测量放线工、卫生员、消防员等。

3.职业生涯通道路线

第一类,管理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二类,技术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三类,操作类岗位内部通道;

第四类,由技术类到管理类通道;

第五类,由管理类到技术类通道;

第六类:由操作类到技术类通道。

4.职业生涯通道选择方式

(1)职务晋升。职务晋升的职业生涯通道选择是比较传统而常见的方式,是指晋升到管理职务岗位或提升管理职务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是第一类、第四类通道路线中主要的选择方式。该种方式对员工的激励较大,但是容易形成职业瓶颈,对没有得到晋升的人工作热情会受到挫伤。

(2)岗位轮换。岗位轮换是指通过调换到工作内容不同的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在每类职业生涯通道路线上,都会有该种情况的出现。岗位轮换的职业生涯通道线路,一是由于在原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失去兴趣,工作效率、质量降低;二是由于组织发展需要,临时调换工作;三是由于原岗位不适合个人的发展,需要调整到更适合个人的岗位上;四是由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需要获取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其中,后两种原因的岗位轮换对组织和个人均有利,前两种原因一般对组织和个人都是有害的。

(3)岗位晋级。岗位晋级是指停留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工作基本内容不变,但通过不断学习、创新,获取个人能力的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和个人成果,并获得岗位级别的提升,得到更高的报酬。它有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有利于稳定人员队伍,主要在第一、二、三类职业生涯通道路线中出现。该种方式是解决职业瓶颈的重要方法。

(4)岗位兼职。岗位兼职是指一名员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上工作。该种方式是通过增加工作内容的方法,让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但容易造成工作质量不高,业务技术水平不精。

三、基于职业能力和人格特征改进的自我认知、调整、培训计划

1.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及调整

职业能力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能力,每一类职业活动都要求一定的能力组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组合,才能很好地胜任这种职业。它受天生基础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程度、工作实践、勤奋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职业能力包括: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数量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由于个人成长过程及环境的不同,职业能力会有所倾向。这种倾向一般不容易改变,但可以通过其外在的培训改进。从事某一专业的特殊职业能力指对某一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员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外在职业能力是从事专业工作的一些特殊要求,如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效运用时间能力、工作习惯、服从性、合作能力等,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调整来改进。员工一方面应该根据个人选择的职业生涯通道的特点,确定对哪个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并认知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程度;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职业能力倾向对个人选择的职业生涯通道做出必要的调整。

2.人格特征自我认知及调整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独特性的整体反应。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它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需求、态度)、性格等。

(1)职业兴趣认知及调整。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报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任何人的职业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常见的职业兴趣一般包括许多方面,在企业职业生涯通道中,可以反映为喜欢技术类、管理类或操作类中的某一些岗位工作等。员工既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生涯通道,又要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积累职业知识,拓展职业兴趣。

(2)职业价值观认知及调整。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则、标准。而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从工作中获得奖励、报酬、晋升、社会地位、成就感、权利控制、社会交往、轻松舒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偏好。员工要学会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根据职业生涯目标适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

(3)自我性格认知及调整。性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良的性格,会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一般来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有责任感、认真、乐于团结协作等属于积极的性格,具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容易获得职业发展的更大成功。3.自我培训自我培训,就是员工在对个人的职业能力、人格特征有明确认识后,有意识地进行改善。改善的方式一方面是通过自我控制、调整,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制定一定的计划,不断强化练习,使个人职业能力、人格特征向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方向发展。自我培训的内容往往是组织通过外在培训无法对其产生影响的方面,所以员工必须学会自我培训,从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基于职业技能提升和工作业绩改进的专业培训计划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哪些内容的一种活动。基于职业技能提升和工作业绩改进的知识培训计划,需求分析主要来自于员工的日常工作,一方面,通过主管人员或同事的观察、座谈,以及有关的日常工作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员工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能力的欠缺或对未来职业能力提升的愿望,来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2.培训需求的主要内容

(1)专业知识或技能。一方面是与岗位相关的某一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从事岗位工作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或特殊技能,即实际操作能力。当员工缺少这些专业知识或技能时,就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2)辅非操作性技能。是与工作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工作的开展的效果却产生一定影响的技能,如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效运用时间能力、工作习惯、服从性等。

(3)管理技能。指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有效制定战略规划、制定经营策略、制定政策、有效决策、计划规划等能力。

3.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

(1)收集汇总培训需求信息。指按照培训的内容、培训需求的岗位进行分类,对属于相同培训内容的归为一类,按照岗位的类别进行排序。

(2)培训层次识别。指对汇总分类的培训需求信息,按照内容进行识别,确定在哪个层次进行培训。第一层次是在基层单位、处(室)由其自行组织培训;第二层次是在企业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培训。

(3)制定培训计划与实施。由培训确定的层次相关单位、部门根据培训需求的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在第一层次的一般制定内训计划,通过部门内部人员相互指导、训练、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在第二层次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协调有关内部或外部单位,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4.培训的方法

培训常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讲座法、视听技术学习、专项训练法、行为矫正法、讨论法等。

5.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评价即对培训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培训内容是否按计划完成、受训员工实际接受程度如何、培训后员工有哪些变化、培训师资的水平与质量如何、培训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败之处、需要如何改进等。培训效果评价常用的简单方法包括受训者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填写评价表、受训者培训结束后参加考试测验、培训结束时受训者回顾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受训者在培训结束后书写个人体会、观察受训者在培训后新技能或新知识的使用情况、受训者在培训后的一些工作指标的变化情况等。

五、基于晋升系数的晋升计划和奖励计划

1.晋升系数的数值与个人晋升系数

晋升系数的数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一方面,员工每完成一项超标准目标,与以前设定目标内容不同时,获得一次晋升系数,内容相同时,目标提高则晋升系数增加,不重新获得晋升系数;另一方面,员工岗位贡献价值增加时,与以前评价内容不同时,获得一次晋升系数,相同内容时,原获得的晋升系数增加,不重新获得晋升系数。员工待岗期间,不计算晋升系数。个人晋升系数指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的某个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之和。当员工平调至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时,新岗位上的个人晋升系数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保留。当员工获得晋升时,晋升后岗位上的个人晋升系数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上的晋升系数保留。当员工在一个岗位上由于个人原因,工作上出现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时,在该岗位上的晋升系数归零。员工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出现严重后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个人晋升系数归零。

2.超标准目标

(1)超标准目标的类别。包括定性类和定量类目标,定性类目标主要从工作结果的衡量标准上反映出来,如要达到市、省、行业级、国家或其它类别标准等;定量类目标主要从工作结果的经济效益或效率上衡量,即要增加多少利润、材料利用率、事故率等。

(2)超标准目标的确定。在每项工作或阶段性工作开始前,可以根据工作特点,按照员工自愿的原则,由所在基层单位或部门与员工制定初步超标准目标,在经由企业审批后,作为员工超标准目标执行。

(3)晋升系数计算。超标准目标计算晋升系数按照相对法确定。企业第一例超标准目标完成者晋升系数定为0.1,从第二个开始,按照相对第前面已完成目标的重要程度的大小确定,具体办法为:第一个值为a1(值为0.1),第二个值为a2,以后为a3、a4、a5an,则在[0,1]区间上分出n+1个区间(n≥1),那么an+1的计算方法是先根据目标重要程度确定落在哪个区间上,将该区间10等分(出现11个点,10个区间),最后估算确定落在哪个点或区间上,如果是点则点值即是晋升系数值,如果落在区间上那么继续用上述办法循环计算。

3.岗位贡献价值的数值

岗位贡献价值的数值为大于等于0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当员工未设定超标准目标时,但在工作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取得可以评估的效果或经济效益时,经企业评价审核,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当员工通过参加社会考试获得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证书时,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当员工在同一岗位上工作年限增加时,可以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但增量较少。员工平调至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时,在新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保留;员工获得晋升时,在新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从零开始重新计算,原岗位的岗位贡献价值保留;当员工在一个岗位上由于个人原因,工作上出现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时,在该岗位上的岗位贡献价值冻结1-3年,即1-3年内不因任何原因而增加,同时1-3年内不得用于晋升系数和工资增长系数的计算。岗位贡献价值增量的计算方法为:增量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当由于完成工作或考取证书获取增量值时与超标准目标法计算晋升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由于工作年限增加按照(工作年限÷35)计算,工作年限以年为单位,工作年限和最终结果均保留3位小数,四舍五入。通过岗位贡献价值获取晋升系数时,按照直接转换法,即晋升系数等于岗位贡献价值增量。

4.晋升计划与奖励计划

晋升系数是员工职业生涯选择中,在管理类岗位通道向上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企业在出现职务岗位空缺时,对满足岗位任职条件的候选人,基本条件相同时,个人晋升系数数值较大者获得优先晋升。员工完成超标准目标,在获得晋升系数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奖金。奖励的依据是:定性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和完成情况确定;定量目标根据完成目标数量的大小确定,如果是净利润率提高或成本降低的,提高部分或降低部分的60%奖励给完成者。

六、基于工资增长系数的增资计划

1.工资增长系数计算

工资增长系数数值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的任一小数或整数,小数位数不限。在数值上它与晋升系数完全相等,即获得晋升系数同时获得相等数量的工资增长系数,获得晋升系数增加值的同时获得相等数量的工资增长系数增加值。个人工资增长系数指个人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的某个岗位上的工资增长系数之和。在数值上与个人晋升系数完全相等,变化完全相同。

2.增资计划

企业每年年底对员工的个人工资增长系数进行折算,折算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岗位工资、个人工资增长系数、全体在岗/待岗员工的工资增长系数、企业的利润盈余等,折算的结果作为次年的月系数工资。具体算法为:假设企业的利润盈余中可用于次年系数工资数额为P,全体在岗/待岗员工的工资增长系数和为N,员工个人的工资增长系数为n,则员工的个人系数工资W为:系数工资独立于岗位工资,按月发放。员工获得晋升,则不再享受在原岗位上的系数工资。待岗人员不享受系数工资。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将按照相对值的方法重新核定系数工资。员工获得系数工资,工作标准必须提高,不能低于实现的超标准目标的标准水平,不得低于获得岗位贡献价值增加时的标准水平。如果工作标准降低,晋升系数和工资系数都按比例降低,系数工资降低调整。

篇4

关键词:科研院所 双阶梯 一岗多级 晋升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长远发展。员工的晋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发展核心内容,对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研院所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前几年才陆续进行企业化转制,对于人员晋升方式和方法,不太重视,且普遍存在按资排辈的晋升现象。随着市场化运营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认识到研究员工晋升方式的积极作用和迫切性,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和成功经验。

科研院所人员特点

目前,科研院所的人员结构中主要分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包括高层、中层、初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每一个系列也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等4个层次。人员学历层次高,专业性、技术性强,这也就形成了科研院所典型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结构。

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及其局限性

(一)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

我国科研院所的晋升制度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晋升制度——职务晋升,即通过对企业员工职务的提升来实现对其良好工作业绩奖励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所说的单阶梯晋升制度。科研院所当前的职务晋升机制虽然包括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两部分,但是行政职务晋升通道的高度优于专业技术职务,而且其速度快于专业技术职务。从而使得技术人员从技术途径或路线达不到理想的待遇,从理论和现实效果上分析,发现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二)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的局限性

单一管理阶梯晋升设计,只注重人员的职位提升,忽视专业技能的发挥,根据业务成绩大小来选拔成绩突出者晋升高级职位,“技而优则仕”。由此暴露出了该机制存在的许多局限性。

工作与特长错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企业最出色的技术专家从基层管理者升为中层管理者从事沟通工作,最擅长沟通的中层管理者被提升为高层管理者从事决策性工作;其他具备相应管理才能的人因为在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工作中未取得好的工作成绩而被排斥在晋升人选之外。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与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科研院所将专业技术人员转入管理阶梯进行奖励,这就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位设计目标和个人期望相冲突,其结果是忽视了专业技术工作本身的价值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适用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脱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影响专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原有的晋升制度虽然晋升的依据是工作业绩,但是主要是看重资历,这种资历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而当员工的努力得不到公平肯定时,将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晋升的等级及名额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蜂拥而至竞争产生,对于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显然不利。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传统的晋升机制可能使得现有岗位上能力和业绩突出但不一定胜任高层职务的人被晋升,还可能造成管理者为争夺稀缺的职位,在工作中产生管理行为短期化和本位化的后果,只注重短期成果,而忽视长远发展,只考虑部门内部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体效益的现象。

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构建

(一)双阶梯的概念及内容

双阶梯晋升机制也叫双重职业路径机制,它为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报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双阶梯的激励就在于形成两条平行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管理阶梯,一条是技术职业生涯路径,即技术阶梯。在两条路径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的职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这使得走技术阶梯的人员与管理人员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和发展层级,同时,这种双阶梯机制允许技术人员自行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在技术阶梯和管理阶梯中自由选择。鉴于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密集,人员主体二元结构的特点,引入双阶梯晋升模式比较适合。

(二)一岗多级的概念及内容

一岗多级即一个岗位对应几个工资等级,通过同一岗级内的工资等级划分,认可和实现在同一岗位上不同职工的能力和经验的差异,达到激励的目的。通过“一岗多薪”工资机构,激励和承认他们的才干对职工个人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扁平,造成在员工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层级数量少,因此有必要引入一岗多级的模式。

(三)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改革科研院所晋升机制的缺陷,关键在于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条不同于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种在同一岗位内提升机会,让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成绩能在同一岗位的不同等级中得到体现。本文在对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双阶梯激励机制及一岗多级模式,建立了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如表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设计了两条平等的晋升阶梯,一条是管理阶梯,另一条是技术阶梯。管理阶梯的岗位设计与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致,技术阶梯的岗位设计与技术职称设计一致,其中对每一个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进行了等级的细分,形成16级的晋升通道。这样的划分确保了每一个技术岗位等级都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岗位等级,而且不同阶梯中相同级别的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侍遇。

同时,还可以发现在管理阶梯与技术阶梯之间有一个转换通道,由于技术人员有两种职业定位,即管理定位和技术定位。有很强管理定位的科技人员希望晋升能承担管理责任的职务,并做出很大的组织成绩;具有很强技术定位的技术人员则追求的是拥有的技术知识、技术成就和同行业的认可。而这个通道的作用就是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定位发生变化的技术人员提供的一条变换途径。

(四)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的优点

该晋升制度为企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人员通过技术阶梯,同样可以获得尊重和各种待遇,同时技术阶梯的设置也使他们更易于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管理型人才也因为减少了技术人员对管理职位的竞争而拥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该晋升制度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提高。每个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轨道,既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又具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因而员工的工作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人才流失现象也得到有效抑制。

多阶梯晋升制度保证了人尽其才,避免了人才浪费。这一制度使企业各类人才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有效避免了“特长与工作错位”现象的发生,在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

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的设计及原则

在企业中实行这种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定义和评审两项工作。首先要对管理和技术阶梯进行定义,即确定两个阶梯的结构和岗位描述,要研究清楚每种阶梯分为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哪几级,以及两个阶梯之间的对等关系。结构确定下来以后,就要对每一个阶梯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职位进行描述说明;要明确地指出每一个职位的岗位职责、绩效标准和资格要求等,并要确定对应的报酬。在定义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对员工的资格进行评审,以确定每个人的具体位置。第一次评审确定了每个员工的初始等级,以后还需要定期进行评审,就是让那些做出了新的贡献、取得了新的进步的人员在技术或管理阶梯上升迁,以达到激励的作用。在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方式设计的具体操作上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平行平等原则。技术梯阶应为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梯阶平行平等的非管理型发展的晋升通道,处在同一层级的人员应享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并且,技术人员可以在两个梯阶的同层级之间横向移动,但不应鼓励在梯阶的最高层出现横移。这是正确设计和运作该晋升机制的基础。

明确细分原则。管理梯阶的岗位设置与组织结构基本一致,技术阶梯的岗位设计与技术职称一致,这点是比较明确的。但管理与技术梯阶的岗位细分是该晋升机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明确辨识组织各项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为每一种管理和技术活动设计对应的阶梯等级,形成合理、丰富的层级结构。

维护权威原则。要在组织中倡导和形成一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必须维护和确保该制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这是组织在机制运作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该制度被滥用,则其价值和激励作用就无从体现。

组织保障原则。管理层应大力支持,建立监督、考核、反馈、评价等相关配套的制度和机制,设立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报酬和奖励,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提供职业性向测评和职业发展咨询。从制度上、组织上予以保证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

公开公正原则。在机制的设计和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梯阶晋升考核评审中,应向组织成员充分公开,秉公办事,不搞暗箱操作,切实体现程序公正和事实公正。

柔性应变原则。组织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出满足组织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梯阶机制,而不能照搬其它企业、组织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合理运用专业激励和组织激励。同时,随着组织的发展,这一机制应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足够的灵活性,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晋升作为一种重要的弹性激励因素,必须保证通道畅通,才能发挥其持久的激励作用。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使科研院所能够人尽其才,避免人才的浪费,为科研院所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该晋升模式的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执行,需从制度上给予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颜爱民,程园园,文利民.高校双阶梯晋升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4)

2.吕俊涛,唐元虎.浅谈双/多阶梯晋升制度[J].现代企业管理,2001(3)

篇5

1.1以晋升为手段的激励模式广泛存在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职务等级体系符合金字塔结构,馆员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提升,收入与工龄、职称和职务正相关,与工作岗位和努力程度关系不大[2]。工作中,职称的评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业务能力强外,还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撰写论文和承担项目,加之高校的政策向教师岗位倾斜,提高职称对多数馆员来说相当困难。因此一方面职位晋升是体现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短期内组织上对馆员工作的成绩给予认可和肯定的最好方式就是职位晋升,甚至会出现为了晋升馆员而虚设部门或岗位的情况。

1.2职位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教辅单位,长期以来在高校中待遇和地位相对较低。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收入是年轻馆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工龄是客观因素,无法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职称又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提升,因此,职位晋升几乎是提高收入的唯一渠道。

1.3缺乏系统的岗位胜任模型

图书馆一般会制定岗位职责或者工作细则来加强管理,但很少有图书馆制定岗位胜任条件并以其作为馆员考核的标准,也就是没有明确的素质要求来说明什么样的馆员胜任什么样的岗位。一方面,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人员流动受限于学校的统一安排,在馆员的选择上缺乏主动权,多数情况下无法招聘到理想的馆员;另一方面,即使出现空缺的管理岗位,也不知道如何测评候选人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的综合素质,更无法提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二、高校图书馆在人事管理中避免彼得原理陷阱的对策

2.1引导馆员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馆员应认清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要明白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哪些是自己能力之外的,追求进步并非只有职位晋升这一种途径。在面对晋升的机会时,如果明白晋升后的岗位不适合自己,要敢于对晋升说“不”。要明白,与其在一个自己并不合适的岗位上力不从心,不如在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岗位上游刃有余[3]。要看到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性以及其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密切关联,发挥自己在学校教学、科研上的推动作用,考虑学术上的发展前景,把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善于总结和提炼工作,在工作之余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为目标,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以工作激励、挑战自己,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完善薪酬制度创造多轨道晋升机会

在尚未实施绩效工资的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收入水平与其工作的年限、职务的高低以及职称的高低有关,即工龄越长、职称越高、职务越高,收入就越高,而与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岗位无关。随着物价的攀升,高校图书馆员,尤其是年轻馆员的生活压力较为明显。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年轻馆员均寄希望通过职位晋升改善收入水平。但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岗位聘用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其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并根据馆员的工作业绩核发奖金,打破原来的大锅饭、铁饭碗制度[4]。除正常的职称评定,在管理岗位外划分不同薪酬的专业技术岗位,馆员可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选择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可以激励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自身的价值。只要工作出色,即使不在管理岗位上,也能得到和上级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待遇。

2.3完善晋升制度建立岗位胜任模型[5]

从目前图书馆工作环境来看,多数图书馆并不能208农业图书情报学刊:人力资源系统地列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可以胜任某一个工作岗位,即使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晋升后,也无法测评其所缺乏的能力,不能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提升。因此有必要建立各个岗位尤其是管理岗位的胜任模型,在馆员晋升之前,先按照岗位的能力要求对其进行考核,看是否达到新职位所需求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管理、协调、组织、交流、应变及开拓等能力,以及品德和工作态度,而不仅仅注重工作经验以及工作年限。通过对馆员在未来职位上的胜任情况按照、模型进行匹配,结合馆员的自身特点及匹配结果,判断是给其晋升、提供培训还是留在原岗位,以期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科学合理地利用馆内的人力资源。

2.4健全馆员培训体系,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高校图书馆要重视馆员的培训工作,为馆员制定出科学的培训计划,并鼓励馆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会议交流。(1)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使馆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并能有所借鉴和创新。(2)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馆员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培训,帮助馆员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明晰职业规划。(3)为馆员的成长和晋升做准备,使之晋升后依然能够胜任新职位,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4)以培训学习作为激励措施,加强馆员对专业技术岗位的的热情。

2.5以工作激励优化晋升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的时候说:“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6],说明工作激励在激发馆员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领导应熟悉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了解新理念、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在带领图书馆发展的同时对岗位的工作进行设计,逐渐丰富和扩大馆员的工作范围,为馆员提供其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锻炼,通过不断地翻越工作中的“山峰”,在自我挑战和自我实现中体会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工作激励的实施在晋升之前,可以通过适当的工作安排预先考察馆员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并且操作起来比固定的职位晋升更加灵活。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晋升;职位;彼得原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18-02

引言

由于现在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老板们都想方设法挖掘和留住人才,从而获得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其中企业最常用的策略是企业内部晋升。在传统的层级企业中,公司往往根据员工的在职经验或工作业绩来判定一个员工是否可以予以晋升。而没有从根本上分析这个员工的能力是否真的胜任晋升后的岗位,长此以往,出现“彼得原理”所指现象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我们如何避免“彼得原理”的产生,也成为了人力资源乃至公司管理的一项重要课程。

一、员工晋升现状

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21世纪的经理人只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全球视野的经理人,一类是下岗的经理人。”当年,这个预言看起来还有些遥不可及,而今天,全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都开始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情境。而且,加速这种情境实现的不仅是全球化,互联网的创新、新一代年轻工作人群的加入等因素,都已经使得企业必须拥有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管理团队以适应新经营环境。如若不然,不具备竞争力的团队将是最劣质的不良资产,就像生锈的发动机一样,无法带动企业快速行驶在正常的轨道之上。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在大多数企业都会发生的案例:大刘在一家网络公司从事网络开发工作。由于他工作努力,技术能力强,与同事相互很融洽,很受领导赏识和同事好评,从各方面看他都比较适合这个岗位。不久前他被公司提拔为项目主管。大刘非常感激上司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决心以加倍的努力来回报上司。于是他更加埋头苦干,无论下属有什么难处他总是一揽子全包了。但上任不久,大刘却发现自己累得很,且总抽不出身去做技术上的事,工作进程很不顺利,经常要加班到很晚还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同事怨言很大。渐渐小组中资历比自己深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气,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上司、同事、自己都很不满意,大刘从优秀的技术专家变成了不称职的项目主管。

二、问题分析

原因一,技术管理岗位和业务管理岗位的区别。企业员工管理条线通常分为两大条线,即技术条线和业务条线,除非纯技术研发型公司,一般公司都会以业务条线为主管理条线,而技术条线为辅助管理条线,这样的话对这两个条线的岗位要求就不一样了,业务线以经营为主,以盈利为导向,以跟人或市场打交道为主,而技术线则以技术研发为主,以成本控制为导向,以跟物或无形的东西打交道为主,综上,正因为这两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所以上述案例中的大刘应该是走技术路线和员工岗为主,却走了业务线和管理岗,所以被动。

原因二,企业的晋升标准和晋升决策是否完善。通常一个成熟的企业会有相对完善的企业员工晋升标准,并且有非常细化的量化指标,有成熟的晋升路径,绝少破格提拔或突然空降,同时又有一套非常完善和理性的晋升决策流程,使用人风险降到最低。

原因三,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劣和约束条件的限制也是人事管理的一个重点。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受环境影响的,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会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晋升,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个员工的晋升实际上也是员工的成长路径和工作人生积累,同时也是企业的成长过程。另外,企业任何一个员工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工作的,而他的工作能力也是在约束条件下增强的,就像杂技、体操等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能力就是在极端约束条件下实现的。

原因四,企业员工的心理因素和工作态度也是影响其晋升的一个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内心有五大层次需求,这些需求就是员工真正的的心理状态,如何管理员工的心理因素也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另外,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态度非常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行动源于态度,行为也源于态度,态度是每一个成果、每一个成就、每一成功背后的推动力量。

员工问的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我能做些什么来得到提升?”这可以理解:员工认为有一个关键的行动,一个特定的行动,一个显眼的项目,或他们应该承担的一个关键的角色,等等。如果他们做到了,升职就得到保证了。也许这就是企业真正的晋升决策。

三、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公司的人员晋升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部分。人员的盲目晋升直接反映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企业有限的管理岗位,员工间为了争取该岗位的晋升,相互竞争,如企业盲目晋升员工,将使得员工对企业晋升机制的不满乃至员工间的不满。不利于员工间的和谐与沟通。从而严重打击了不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员工能力的发挥。晋升人员无法胜任该职位工作,往往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员工与岗位不匹配越来越重,同时又都想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想要晋升的更会极力在领导面前表现,长此以往在企业内部容易形成领导层的“派系”,并以此繁衍,从而加剧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现象,对企业引才、用才、留才产生严重的影响,离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越来越远,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可采取的解决方案

激励是一个企业留住人才的最有效手段。激励要有成果,要对员工起作用,使员工的获得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感,人才留住了,从而才能发挥其人才的潜能,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付出努力。员工只有在工作中获得了重视,才能更加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相对使得企业的绩效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激励人才最有效的方式有资源、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其中物质满足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不容易的,说容易是因为物质好给予;说不容易,是因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限的,你给予了员工好的物质报酬,另一公司一旦给予了比你更好的福利报酬,就很容易被挖走。所以一个公司要想留住员工,除了物质报酬外,要给予员工一定归属感,满足感和相应的机会,例如,个人学习发展机会、专业技能培训机会、职位晋升机会等等,让员工在这个企业里始终能够找到希望,动力,从而为企业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如果发展前景没有了,晋升机会没有了,归属感也就没了,员工待下去的欲望也就没有了。因此,恰恰正是以上这些激励,才是留住员工的关键,才能让员工获得被重视感及满足感。

员工晋升考核制度的完善。我们在选人用人时,要减少主观意识的影响,不能仅仅将好印象作为评判标准,选人用人之前,首先要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公司内有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特长和缺点是什么,如果予以晋升,他们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一一进行分析后,再纵观全公司、各层级范围内去挖掘匹配人员,不要求其全才,只挖掘适合的人才,用其所长。对员工晋升的考核,不仅仅是从业绩考核出发,还需要从他的工作实践,部门综合评价、其档案经历分析等全方位的进行能力考核,判定其是否胜任。针对技术能力或业务能力强但是管理能力不够的员工可以选择奖励的激励方式,使其在其擅长岗位,充分发挥其才能,而非统一实行晋升的方式。

提高对晋升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视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人与事是否匹配也一项重要问题。今天是很称职的职工,但是如果不坚持学习,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机会,让其自身得到一定提升,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时,可能就不一定称职。所以晋升不是单纯地将一个人放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就可以了,他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对其进行晋升培训,以便其晋升到新的岗位后,能够与其岗位匹配,胜任其岗位内的工作任务。晋升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一个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人才一个靠引进,一个靠内部培养,晋升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建立宽带薪酬体系,拓宽晋升渠道。薪酬福利待遇、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等是一个员工最为关注的因素。每一个企业要想对人才上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必须完善薪酬制度。制定一套最为合理的薪酬体系。实行“宽带”薪酬,根据各岗位的职责、担负的责任、任职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从原来注重岗位薪酬转变为注重绩效薪酬,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员工的薪水有了更加灵活的升降幅度,很可能一个业务能力强的业务员的工资比市场部经理的工资还高,员工的工资不再仅仅依靠岗位来升降了,这样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讲,保证了公平性。和调动了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将员工的职责、业绩、利益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员工在同类的不同岗位上顺利转换,传统按照岗位设置工资的方式,往往会因为工资的微小差距而阻碍人员的流动。鼓励员工在自己的专长岗位上发展和加强技能,员工通过绩效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就可以获得薪酬的提升。

综上所述,良好的晋升机制给员工创造了追求晋升的氛围,能够为其晋升提供支持和保障。于是,为了获得荣誉上的满足感,员工会努力工作,以求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延缓了工作流动的行为,降低了工作流动的几率,是企业长期有效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超英,赵娅.建立良好晋升机制的作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5,(8).

[2] 唐尧.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 [美]劳伦斯・J.彼得,[美]雷蒙德赫尔.彼得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章健,郎杰.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设计理论的探讨[J].财经研究,2000,(2).

[5] 廖泉文,宋培林.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J].中国人才,2002,(3).

[6] 金瑶梅.论民营企业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J].管理科学文摘,2004,(2).

[7] 刘小平.企业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及形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2,(6).

[8] 何会涛,华东萍.组织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与制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5).

篇7

内容摘要:企业内部员工的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影响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与维系。本文以现有晋升机制为分析起点,具体阐述了各种机制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内部晋升 多阶梯晋升机制 适应性考核

现代社会的经济人对晋升的关心多于对薪酬的关注,企业职务晋升的有关政策、方法、标准和程序等,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根据调查,在员工的众多离职原因中,企业的晋升机制是否健全占了很大比重。

国内外现有的三种晋升机制

(一)基于年资的晋升机制

基于年资的晋升是将工作人员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和资格的深浅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一个员工即便能力、绩效再好,如果年资不够或之前有更资深的人,也还是无法获得晋升,这在日本颇为普遍。其理论依据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技术熟练程度、对本单位所作的贡献都与工作年限成正比。因此,工资应逐年增加也越应该得到晋升的机会。在日本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工资待遇是按照资历逐年上升,在干部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规定了必须具备的资历条件,达不到规定的资历就不具备成为晋升候选人的条件。

年资晋升制的优点是:标准明确,简单易行,可以避免由于领导者个人的好恶或亲疏而产生的晋升不当现象,给工作人员安全保障感。所以,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在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它也有缺点:其一,年资与工作成绩及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资历只表明人的经历的一般自然情况,它只是一个时间指数的笼统概念。正常的情况是经历越长的,人生的经验越丰富。但归根到底,资历本身不是才能与贡献的象征,当然,它也就不能成为衡量才能大小、智慧高低的惟一标尺。因此,根据年资选拔的晋升者,不论从工作成绩上看,还是从能力上看,都未必是最佳人选;其二,年资晋升既不利于吸收外单位的人才,也无助于留住本单位的人才,它还会造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坐熬年头的消极心理。

(二)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

基于绩效的晋升是指将员工在现任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和绩效产出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基于绩效的晋升”隐含一个判断是:一个人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那么他一定会在更高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应该说,如果工作责任、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不变,那么这一假设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此时的成绩代表了他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态度,这是他未来取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技术领域尤为显著。但管理工作与一般技术性工作不同,职位的晋升意味着管理层次的升高,而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处理问题的重点不同,对人的技能要求也不同。如基层管理者要求专业技术能力,中层管理者要求沟通能力,高层管理者要求决策能力。因此,当根据“基于绩效的晋升”的传统假设,将一位技术专家由基层管理者的位置提拔到高层管理岗位时,除了体现对成绩突出者的肯定和认可外,在为企业高职位配备合格人才方面却可能是无效率的。这种提升常常是以牺牲管理效率为代价的。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导致员工出现短期行为。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可能导致短期和本位主义行为,实际上这是一个主要由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所引发的问题。“基于绩效的晋升”本身要求绩效评价是全面、客观和科学的。但现有的绩效评估手段和方法却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对无形绩效和远期绩效的评估方面,更是存在明显不足,这就导致测得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委托-关系,由于劳资双方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信息,企业只能在事后观察才能获得员工的才能、知识、业绩及人品这些对晋升很重要的信息。在难以或无法对远期行为进行有效评估的情况下,晋升所基于的只能是观测到的已完成绩效,这样的制度安排常常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后果,如组织成员只注重部门的短期成果,忽视长期发展;各部门只考虑部门内部利益,忽略了整体效益;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甚至相互拆台,组织成员个人自利化选择的结果将可能导致组织总体价值受损。

2.晋升员工无法胜任高一层级的职位。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晋升属于激励因素,能使员工获得满意感,但“彼得陷阱”的存在使基于绩效的晋升激励作用会有所削减。彼得发现,“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员工因为在原来的职位干得好而得以提升,并不表明他在高一层级的职位上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员工。若员工仍然占据不能胜任的职位,必然会出现失落感和压抑感增强,满意度下降的现象;而其下属面对一位即使品格高却领导素质提升无望的上司,同样会感到不满,工作缺乏动力,工作绩效下降;对整个组织来说,顾客不满,员工士气低落,生产率降低也是不可避免的。若员工放弃高一层级职位,即降职回归本位,那么员工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伤害,没有人愿意体会降职的痛苦。所以,来自个人、下属和组织三方面的压力使员工通常选择离职,到市场上重新寻找合适的职位。

3.与员工职业愿景相背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将职业仅仅看作是生活保障的基础,而更多的期望是从自身的职业中,获得一种社交、自尊甚至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体会到工作中蕴涵的价值。每位员工都会对自己的职位系列有一个定位,都有心目中的职业通道。但晋升的现实情况往往与员工的职业愿景不符。如果一名技术人员拥有娴熟的技术,企业不考虑员工是否希望在技术领域内继续深入研究,而单方面将其调至管理系列职位上,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背离员工职业愿景的情况,员工不能从企业提供的晋升职位中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于是员工的离职动机就会产生。而员工对工作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是否流动。

(三)基于人际关系的晋升机制

人际关系是指晋升候选人与领导和同事的亲密程度。基于人际关系的晋升是指将员工与领导和同事的亲密程度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美国学者鲁德曼、奥勒特和克雷姆等人指出,企业内部关系网会影响企业的晋升决策。员工关系网中职位较高的成员会向晋升决策者传递各种对晋升候选人有利的信息。

与绩效评估、奖励或薪酬分配等管理决策相比,职务晋升通常不是企业的常规性决策,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职务晋升标准与规范的晋升制度,企业领导往往根据晋升候选人过去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判断他们今后的业绩和能力。而这类判断往往是企业领导的一种主观判断,并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因此,非制度因素成为影响企业晋升决策的主要因素,在非制度因素中,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因素往往会对企业的职务晋升决策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领导往往会晋升自己的亲近者。于公,企业领导晋升自己亲近的员工,双方关系比较融洽,沟通比较容易,今后更能在工作中相互合作;于私,企业领导提拔自己亲近的员工,可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关系,今后更可能得到对方的回报。此外,企业领导还会考虑晋升候选人与同事的关系,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晋升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即良好的同事关系,以后就更容易开展工作。因此,员工的人际关系越好,就越可能晋升职务。

根据组织公正性理论,晋升决策中的交往公正性是指领导是否能公正的对待每个候选人,给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如果员工觉得领导有意偏护自己亲近的员工,将自己亲近的员工升到管理岗位,那么这种晋升不仅公信力较低而且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意和不公平感。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现有的三种主要的晋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员工的综合素质,影响了晋升的准确性,使员工和企业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完善现有晋升机制的建议

(一)企业应尝试建立多阶梯的晋升机制

由于晋升不仅带来收入的增加,也常常伴随权力、社会地位、进一步晋升及外部选择机会等的增加,所以对于组织中的大多数技术人员而言,尽管其缺乏管理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仍然存在强烈的晋升要求。但目前许多企业仍然采纳单一管理阶梯的设计,常常导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提拔这类技术人员可能会损害组织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如果不提拔这类技术人员,又会让他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失去信心,积极性和潜力发挥会大大降低,甚至发生员工离职现象,造成组织优秀技术人才的流失。而解决这一两难选择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多阶梯的晋升制度,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种不同于管理阶梯的升迁机会。多阶梯晋升制度提供了两条或多条平等的升迁阶梯,其中一条是管理阶梯,另外几条是技术阶梯,并且,几种阶梯之间是平等的,每一个技术等级都有其对应的管理等级。一般来说,不同阶梯中相同级别的人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待遇。并且,管理阶梯与技术阶梯及各技术阶梯之间将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企业员工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来设计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都采用了多阶梯的晋升制度,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一制度在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技术人才流失和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确实具有较强优势。

(二)在企业内部晋升机制中引入适应性考核体系

当被晋升者在新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组织需要知道该晋升过程是否合理。适应性考核可对晋升者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经考核适应新岗位的员工予以正式晋升,而对于未通过考核体系的拟晋升者则予以调回原岗位的处理。适应性考核体系与基于业绩的考核体系不同,前者评价的是晋升者对新岗位的适应程度,后者则倾向于激励员工达成组织的目标。传统的内部晋升过程强调晋升业绩的可比性、晋升人选的排序,对于晋升人员选拔的合理性则关注很少。这样易产生很大的问题即晋升过程“只上不下”,组织在人员晋升的效率只由“业绩”片面的决定。被晋升者升至新岗位后的工作动机、态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外在的激励因素不能显著地起作用时,应用带有强制性的惩罚因素会激起员工个体更大的积极性。晋升岗位考核体系带有适当的约束与惩罚机制,迫使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发生变化。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晋升机制主要有以下内容构成:企业现有员工首先接受企业内部考核体系的评价,考核体系根据该员工在一段时间的表现所获得的考核结果对其做出评价;作为个体的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偏好决定自己是从事技术岗位还者管理岗位;企业则根据组织的目标、员工个人的特长,以及考核结果的一致性等因素对员工进行职业管理,决定其是沿管理岗位晋升还是向技术岗位的深度发展。企业根据员工考核的结果、员工及组织选择的晋升方向、企业目前的更高一级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的编制、运行效率等问题相应确定拟晋升到更高一级岗位的人员名单;然后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将个体置于评价模型体系内评价个体对新工作的适应性。

以上这一过程,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既定的晋升人选:可能存在都不适应新职位的情形,或有几个员工同时适应新岗位的情况。如果是前一种的情况,组织合理的做法应分析目前企业内部是否可以通过晋升在短期内满足空缺岗位的要求,若不能,就必须选择以外部招聘的方式解决人员问题。若出现后一种情况,组织的解决思路应定位在将最能胜任该岗位的人留下,其他人员作为储备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给予倾斜,以消除其因同属于适合晋升人员而没有晋升所带来的不公平感。针对未进入下一轮晋升程序的员工,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激励以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合理的技巧来完成工作。针对新晋升者,需审核考核的过程是否存在错误,以确保晋升者晋升依据的准确性。拟晋升者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适应性考核体系考核其是否适应新晋升的岗位以确定企业的最后决策。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2.宋超英,赵娅.建立良好晋升机制的作用[J].科学管理文摘,2005

3.刘玉华.组织晋升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篇8

关键词:彼得原理;劳伦斯;建筑施工企业;激励;晋升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knowledge economy, we are entering a possession to intellectu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allocation using economic era means for surviv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people's quality, how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owning to the person, for an organization to keep strong vit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thus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enterprise, become a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American scholar Lawrence ・ Peter etc. Put forward the "Peter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thinking,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the realit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 to Peter principle were summarized, and then to case elaborated the Peter principle trap gen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six aspects out of the Peter principle trap.

Key words: Peter principle; Lawrenc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centives; A 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作为以建筑施工为主的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而项目运作的关键取决于项目领导班子,特别是项目经理的素质和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约束机制的不断健全,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管理者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稍有差池不仅会给项目遭受灭顶之灾,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重大损失。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破解用人中的彼得原理陷阱,对于我们选好项目经理、干好在建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彼得原理概述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大量人员不能胜任的失败案例分析后,归纳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即在层级组织中,每个人都将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即面临被“提拔过头”的危险。由此推导的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所占据,组织的工作任务由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完成。而根据权威管理机构统计:在企业老板和高管用人中普遍存在“平均打击率”即三三率,三分之一正确,三分之一差强人意,三分之一错得离谱。可见,如何正确用人、用正确的人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必修课。

二、彼得原理陷阱的产生

下面我们用一则事例来阐述彼得原理陷阱的产生。

(一)张某的故事

张某在一家建筑施工单位从事技术性质的工作。由于他工作非常努力,深受上司赏识,于是,在不久前被单位提拔为某一项目的项目。张某非常感谢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更好的工作来回报上司。可上任不久,张某却发现自己困难重重,一是自己在从事技术工作之余,得以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好这个项目小组,琐碎的事物让他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太多顾及技术的事。二是小组中资历比自己老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工作进展的很不顺利,项目计划一拖再拖,领导对此大为不满。为此,张某自己也感到很委屈。

(二)彼得原理陷阱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张某工作明明很努力,却遭到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张某工作陷入困境的原因,根源就在于他陷入了管理学里面的一个陷阱——彼得原理陷阱。

从上文得知,彼得原理就是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成就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可能就会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会被不胜任此职的人所占据。而在新的岗位上,被晋升者往往使用的是他们在低层次岗位上时使用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显然,这种管理经验和办法在一定层次上的岗位中是不适应的。由此,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组织的效率不高。

此案例中,张某的遭遇即是陷入了彼得原理的陷阱的一个典型。张某本来就是技术出身,对于管理、沟通之类的工作,他并不擅长,领导偏要把他推向这个位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彼得原理陷阱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的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和人员的晋升机制所产生的。有很多企业晋升员工的机制便是只要员工有业绩、有成就就往管理岗位上升,往领导岗位上升。这样导致的结果的就是本不擅长管理的员工被提升到管理岗位,这样往往会给企业的决策和发展带来重大失误。

三、建筑施工企业跳出彼得原理陷阱的措施

(一)对人才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类

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是实现知人善任、有效管理的关键。根据人才的性格、气质、知识、经验、能力等特性,组织中的人才可分为经营管理型和业务操作型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决策型、专家型、参谋型、综合型、协调型、监督型、执行型、保证型等细类。有可根据专业不同划分为工程、会计、审计、经济、政工等若干系列,而每个系列又可分为高、中、初三个等级。

在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评价结果若能坚持视能授权,则能有效防止低能高配、高能低配现象,有利于实现人岗相宜,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率。如:决策型人才知识面比较宽,有雄才大略和敢做敢为的胆识和魄力,一般适合担任各级领导岗位;而专家型人才通常是学有专长,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则更适合于担任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职位。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名员工所属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职位和技术岗位的双轨激励机制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所属的岗位的性质的不同,而建立相应的相互独立的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的职务晋升机制,且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对应相应的行政职务岗位,享有相应的薪酬和福利等等。但是,行政职务岗位不能与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盲目的互换,要实行双轨制。行政系统和技术系统都各自形成一个合理的成长梯队和标准化的晋升模式,发挥各类人才的“比较优势”,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在组织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晋升机制

传统组织在人员晋升中,大多根据员工在现有岗位的表现进行提拔和晋升,或单纯把晋升作为对在现岗位做出突出贡献者的奖励,“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没有侧重评价其是否具备更高岗位工作的潜力。在这种用人理念指导下,往往会导致出现“学而优则仕”的现象,如:一名技术出众的总工程师被提拔为项目经理后可能使项目陷入重重危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晋升到管理岗位后则可能趋于平庸,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彼得原理误区。组织的不恰当晋升,不仅会降低组织的管理效率,也会失去能够胜任另一职位的优秀员工,造成了组织和个人的两败俱伤。现代组织应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晋升机制,抛弃单纯把晋升作为对突出贡献者的传统做法,而应以加薪、休假、旅游等物质手段作为有效激励措施。

(四)加强团队建设发挥协同效应

工程项目由于周期长(跨年度)、环境复杂等特点,同时在运作过程中会面临经济、技术、管理、法律、道德等方面经营风险,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诸多管理知识,要实现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目标,非一己之功、一人之力所能及,必须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同时,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变孤军奋战为集团化作战,利用人才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发挥1+1>2的团队优势。

(五)建立完善的岗位学习培训制度

彼得原理理论假设是员工能力的不可增长性,所以破解彼得原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组织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需要制定培训分战略,通过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强化培训效果等措施,不断为员工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员工则用工作绩效的改进和工作的忠诚来回报组织的投入,形成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员工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从而把这种被“提升过头”的危险尽可能推迟。

(六)建立有效的人才退出机制

人才退出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一环,与人才选拔机制具有同等重要作用。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员工队伍也需要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如何使员工队伍吐故纳新、永葆生机与活力,就需要通过建立人才退出机制使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能够及时退出。对于不符合组织要求的人员,一般可采取交流、降职、降级、调离、离岗培训、退休(养)等措施,相对于降职、降级而言,轮岗交流、离岗培训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

如果把工程项目看作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而项目经理无疑就是我们这支参战部队的先锋官。“一人可兴邦,一人可丧邦。”对于组织而言,用对一个项目经理可以挽救一个项目,用错一个项目经理则会葬送一个项目。正确理解和把握彼得原理,对建筑企业建好项目班子、干好在建项目不无裨益。

结语

综上,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正确运用彼得原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机制创新,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手段,把企业各类人员的智慧和潜能挖掘出来,加以发展、利用,方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何湘江,许秋云.彼得原理的启示[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2](美)劳伦斯J.彼得,雷蒙德·赫尔.彼得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