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9-11 19:52:42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1

2014年4月17至18日本人在旬阳县城关一中参加了旬阳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提升和复习培训,短暂的两天学习时间使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我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其三、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她)们的这几节课各有特点,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导入课设计新颖、课件和导学案的设计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2

2014年4月17至18日本人在旬阳县城关一中参加了旬阳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提升和复习培训,短暂的两天学习时间使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我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其三、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她)们的这几节课各有特点,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导入课设计新颖、课件和导学案的设计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3

2014年4月17至18日本人在旬阳县城关一中参加了旬阳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提升和复习培训,短暂的两天学习时间使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我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其三、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她)们的这几节课各有特点,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导入课设计新颖、课件和导学案的设计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4

1.学科教学知识的概述

1.1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是: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规律及兴趣爱好等,把学科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及展现来完成教学的知识[2]。其属于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及表征知识的有机融合,其中学科知识是基础,教学表征知识是核心,而教学法知识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这是属于教师所独有的一种知识类型。

1.2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当前,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这些知识:(1)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主要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一般性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等知识。(2)历史课程知识,一是课程知识,也就是对课程的认知,比如课程研究法、相关理论等;二是编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这是课程探讨的主要内容。(3)历史学科知识,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学理论及方法知识,以及其他与历史相关的知识,比如古汉语、历史地理等知识。(4)教学法知识,也就是应用教育理论及知识方法,充分掌握历史教学规律,有效开展教学的知识。(5)教学情境知识,任何学科的教学均不能脱离情境开展,通常包括三种情境,即真实情境、想象情境及暗含情境。(6)学生评价知识,根据标准的差异,历史教育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包括个体内在差异评价、自我评价、相对评价等。

2.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高中历史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专业发展意向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3]。但是,从学科教学知识层面看,高中历史教师在成长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成长和发展动机不明确,一些高中历史教师的观点,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是职称的评定,如距离职称评定时间较远或者已经获得所需职称后,就往往不再有强烈的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动力。二是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很多高中历史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固定化、专业化的,对专业规划不够重视,尤其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缺乏科学、明确的安排,在教学工作中无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三是专业发展规划的范围过于狭窄,一些历史教师把个人专业发展仅规划为每天备好课、上好课,而不关注其他。

2.2在职培训针对性不强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进行长期的的教育和培训。职前教育仅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步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在职培训和教育。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教师成长需要,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能够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希望通过培训和再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二是培训方式无法调动受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另外,培训安排不合理,缺乏连贯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进而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升,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3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高中历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一些高中历史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在走上岗位时具有很高的热情和信念,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则会其怀疑自身的能力,会让他们不安、苦恼,使得激情逐步消退;也有一些教师因任职时间较长,受工作压力、生活不如意等因素影响,使得他们从内心和体力上产生倦怠心理,不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也不愿意去掌握新的的教学方法,而影响导致自身的成长;此外高中历史目前在高考制度中作用定位的模糊也容易使教师因感觉地位不重要而产生倦怠。

3.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学科知识发展的对策

3.1重视自我专业成长首先,应坚定教育信念,一是要认识到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充分掌握高中历史的教学知识。高中历史是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二是充分发挥出教学个性,发展历史特色教学,并要积极去探索成功的方法,体验成功,坚定专业成长的信念。其次,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

3.2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首先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应及时有效的更新历史专业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应将教学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有机结合,增加历史课程理论、历史教育学及历史教学技能等课程。同时,应根据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背景下,为鼓励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强化教学专业技能,应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应创建“以人为本”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应建立专业成长评价模式,专业成长评价模式有助于激励高中历史教师的良好成长和发展。其优势主要是:一是基于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客观评价;二是重视历史教师的主体性,实现民主参与和反馈;三是注重历史教师的个体化差异,实现多元化评价。

4.结语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5

在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高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高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东北师大出版社

高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

王蕴枫.《关于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思考》长春教育学院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师 研修工作坊 学习共同体

中学历史教师在职教育工作一直是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后教师培训的普遍模式被认为是校本培训,但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模式应更突出实践性和主体性。以研修为根本理念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受到重视。以学术工作坊为形式,构建教师各级各地区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上频繁出现“workshop”或“工作坊”等字样,这种“工作坊”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工作坊”一词属于外来词,即英文“workshop”的中文翻译。“工作坊是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需当场做联系,如:国际礼仪、站姿等等。工作坊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模式,工作坊在提供思想碰撞、建立共识、构建公开透明的行动平台、促进社会公共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工作坊这种形式在各行各业逐渐传播开来。”工作坊具有人数少、形式和组织灵活、话题更具有针对性等特点。可见工作坊是一种集体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它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参与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

历史学科有它独特的学科特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历史学科的真实性,使人们能够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使人们在学了里时候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历史学科的熏陶性,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悲壮与崇高,体会自豪与自尊,品味屈辱与责任;历史学科的借鉴性更是能让人类认识自己的文明发源,并预测自己的未来走向。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使得在历史教师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工作坊这一模式进行。

因此,工作坊作为历史教师培训模式时,具有了以下特点:

参与性。工作坊是由组织培训的人员与历史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历史性。工作坊都是围绕历史及历史教学的主题贯穿始终的。

普遍性。工作坊的作用对象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历史骨干教师,不论其本身的历史修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来演变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和杜威关于人类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观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包括很多种,如课题组活动、同行交流、结伴合作、专家引领、问题研讨等。专业学习共同体实际操作的主要形式包括:教育闲谈,即教师之间针对碰到的教学问题进行随意的探讨,这样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的正误之分,这种探讨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灵活,随意性较强。热点探讨,即围绕一个目前教育界热点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通识性知识。难题会诊,即历史学科的教师,针对一道具有异议的历史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答案,这是促进历史骨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研修工作坊下创立历史骨干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群策群力,掀起头脑风暴,加深参训者对所研讨问题的理解,这种学术工作坊的实际操作流程,可以由下图显示:

【历史教师研修工作坊操作流程图】

如图所示,首先需要提出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并在校内历史骨干教师之间划分成若干个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共同构成了校级学习共同体。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修活动,最终形成一定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与其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地区间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流程图显示,这种学术工作坊培是结合了参与式与问题解决式为一体的培训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最终的展示成果和分享经验,通过交流促进全体历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它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在培训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工作坊模式中,培训者与历史骨干教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培训的内容、进度、方法上根据历史骨干教师的客观情况进行实际操作。使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使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确立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工作坊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协作,把史学概论与教育理论等作为基础,寻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最终作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培训的成效。培训的“成本――收益”意识,是任何培训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在培训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培训的收益越高,说明培训的成效越显著。工作坊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推动培训利益多元化,为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毅刚,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新建筑,2006年第6期

[2]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

[3]朱可.《中学历史学科功能论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

[4]Johnson,Christopher M.A survey of current resa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J],Int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1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7

南方电网在公司做了一次专题调查,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师资、形式等方面征求意见,向公司系统各级党委、培训主管部门和党员干部个人发出问卷508份。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常规的内部培训存在“三个脱节”和“三个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干部仅仅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关注点放在了对于党史和党的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而没有与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系,没有激发源自内心的认同感,即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脱节。一些干部仅仅把理论当作知识去掌握,而不是当成日常党性修养去运用,即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脱节。甚至有些干部认为理想信念的培训侧重于说教,与日益复杂的现实毫无联系,导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出现严重的历史学习与现实行为脱节。具体教学效果上也出现“三不到位”问题:只有文字没有实体,教学太抽象枯燥,学习效果不理想,即学不到位;学员“我听你说”,没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只入脑不入心,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即识不到位;学员“光说不练”,没条件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实践,即行不到位。如何克服现实情况的局限性,思考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如何培训,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重要而紧迫的考题。

近年,特别是十以来,公司党组深刻意识到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南方电网约有10万名党员,领导干部为数不少。每年大量的培训需求和部级干部学院,甚至是其他央企开发的类似项目能够供使用的培训量杯水车薪,大量的需求和实际接纳能力形成很大的矛盾,远距离外出培训往返的成本也比较大,与勤俭办培训的要求不相适应。

作为南方地区最大的央企,党是央企的生命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教育需要,2011年南方电网党校应运成立,成为中央党校教学系列的一员,是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因此,整理和宣传我党的光荣历史,弘扬我党优秀经验,助力今天做好从严治党的要求,是天然的使命,这一直在召唤着南网人投入大量精力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项目的开发。

南方电网服务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广州,100多年前就是革命的中心,它见证了民主革命、国共合作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很好地呈现了中国革命在不同时期选择的道路;贵州,80年前,在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境内拥有红军长征精神历史遗迹900多处,为全国之最;广西境内百色起义与改革开放后的老区新颜互相辉映;深圳,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改变了党和国家的历史,深圳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和发展创新的代名词。这些红色教育资源散落在各省区,没有发挥其整体效应,有的甚至知者寥寥,令党校的工作者们无比惋惜,为革命先贤事迹湮没感到遗憾。其实,这些资源只要加以系统整合和开发,各省区红色教育资源可运用到培训中来。而南方电网就有这样的条件。在师资和课程方面,南网党校至2011年已纳入中央党校教学系列,与中央一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一校五院”建立了良好联系,可以邀请高水平的师资,确保授课质量,满足各层次人员培训需要。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公司引入了行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法,近几年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

找准开发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的方向

通过对比党性教育的各种方法,我们发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所采用的以“现场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推行了十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好评,体验式、情境式的教育方式深入人心,广受认可,代表党性教育的一种方向。就南方电网内部参与培训的领导干部反馈的情况来看,仅2014年一期局级干部培训班满意度就达到9.8分(满分10分),学员普遍反映这里的培训形式新颖,感染力强,触及心灵。在这种“现场体验”教学的指导下,个别央企的党校也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果,更让南网感到这种教学模式推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按此思路,南方电网也在开始自己的实验,利用已有的师资和课程资源,在贵州成功举办了首期国情党情网情教育高级研修班,25名公司党组管理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以“遵义会议”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聘请贵州省委(遵义市委)党校的教授开展国史、党史教育;借助贵州省在“西电东送”工程中的独特地位,邀请公司内部专家系统讲解西电东送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公司发展的深远影响。这是党校首次在南方五省^范围内,挖掘国情、党情、网情教育资源,全程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的成功探索。从学员的反馈情况看,认为此次培训“受震撼、接地气、有实效”,效果超出预期。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9月,南方电网成立由人事部、党校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研究新形势下公司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打造自有培训品牌。工作组成立后,多次赴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贵州等地,实地了解部级干部学院和中央企业党校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与贵州省委党校、遵义市委党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明确了要尝试采用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置身历史发生地去思考、感悟、行动,使干部在参加学习后震撼心灵,达到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行的培训效果,这就是南网开发理想信念教育培训项目的方向。

打造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的具体实践

找准了方向与方法后,要打造自有培训品牌,南方电网具备什么优势?经过分析发现,在师资和课程方面,南方电网党校至2011年已纳入中央党校教学系列,与中央一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一校五院”建立了良好联系,可以邀请高水平的师资,确保授课质量。在培训资源方面,南方电网服务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只要加以系统整合,各省区红色教育资源可运用到培训中来。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多年开展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现代学习方法与手段,加以综合利用,可以实现更加可观的整体学习效应。

总体思路

项目的开发方向确定为EEF,即Effect(有效)、Export(开放)、Fact(用史实学习)。

项目目标。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与专家研讨,确定了南网要开发“信仰的力量――公司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项目”。项目设计过程中,按照体验式学习圈的思想,结合自身理解,我们明确了项目的三个使培训有效(即Effect)的目标:一是明之以理。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项目开发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学员学深学透,做到理论上明白。二是动之以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情感上的高度共鸣。三是见之于行。理想信念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切实引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实际工作中彰显人格力量。

项目面向对象和实现手段。项目定位于“立足公司,面向央企”。特别强调“开放性”(即Export),以更好地推动革命历史教育走向全国,在做好公司内部培训的基础上,为其他央企党员和干部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在具体的实现手段上,从“学习密码锁”的内外部环境中,结合项目实际,确定了项目的两个“抓手”,主要利用史实(即Fact)来开展学习:“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党史”和“用党史讲党建”。一方面项目强调史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员置身于历史的当时,体验在历史实际情况中的那种艰难抉择和革命精神,触动他们的心灵,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实为依据,找准事业需要和干部成长的结合点,用历史的事件来说明当前中央的要求,以史喻今,允史允实,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项目规划。为实现三个目的,南网设计的项目课程体系包含五个部分(见图1),简称为“12345”:“1”即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史,了解革命先烈追求理想信念,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历程;“2”即以“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为重点,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3”即“追溯救国路”、“重走长征路”、“迈向强国路”三个篇章;“4”即“以广东广州、贵州遵义、广西百色、广东深圳为主要教学体验区,分别代表中国近代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红军长征史、革命老区Q新颜、改革开放前沿”;“5”即“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党情国情教育、西电东送及网情教育”五大教学模块。通过体验式培训,努力达到“触及心灵、深入思考、受到教育”的效果。一是通过学习党史国史,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政策路线的认识,增强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通过感受革命先烈历经人间磨难而始终坚持信仰、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行;三是通过党情国情网情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员在公司创先之路上干事创业的热情。

项目在参考借鉴部级干部学院体验式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了“三步走”项目开发实施规划。2014-2015年为一期工程,主要完成贵州、广州子项目开发,并开始实施培训。

特色做法

在本次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吸收借鉴部级干部培训学院的先进做法,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结合行业特色,整合了相关干部学院、党校、纪念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师资和研究力量,在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色:

一是把情感体验融入到理性思考。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项目开发中,以舞台剧、诗歌朗诵、敬献花圈等活动,激发学员真挚的情感,昂扬的激情,在为革命先烈牺牲精神感动时,更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

二是把室内授课拓展到室外走学。在“重走长征路”环节,让学员身体力行重走红军的路程,体验长征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更有不为人所知的艰苦卓绝和默然死亡。在教学现场,学员们集体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默哀和庄严宣读入党誓词,把外在感悟内化为自觉行动,激发学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找到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

三是把单体知识串联成系统认知。注重多学科多知识与系统化教育相结合,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层面将理想信念的外力引导与个体内化结合起来。

四是把历史经验投射到企业发展实际。注重理论与南网企业精神相结合、典型事件与典型人物引导相结合。

项目实际效果

项目于2015年6月份开发完成,并进行了大量的试用培训和优化完善工作。共完成22期培训,共培训1136人次,反映评估达到95.39分(总分100分)。训后,有人感动地说:“所闻所见之处,无不是先烈们对家国和民族苦难深深的忧患意识、赤子之心。非常感动!”有人深入思考:“如果是我,在当时那种充满黑暗凶险,看不到前路的历史情境下,会怎样选择、怎样做?”有人发出感慨:“我们要在实践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响应,做适应电改新形势的‘电网人’!”

目前项目已在公司系统形成了强烈的反响,多次在公司内刊、共产党员网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作为案例提交给中组部,受到了中组部和国资委的肯定。总结起来,项目初步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效:

实现学员理想信念的“两个转变”。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理念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使学员实现了理想信念从模糊的到清晰的转变。准确把握党中央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教育新精神新要求,按照中央党校主体课程的理论结构设计课程,确保理论学习原汁原味。学员们通过革命老区实地体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二是坚持“学、思、行”一体式,使学员实现了理想信念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将理论学习与教学点特色相结合,将革命历史与改革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将国际国内形势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相结合,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讲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引导学员在行走的过程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帮助学员夯实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思想理论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此同时,学员每到一处学习点所体现出的严格自律、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两个促进”。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当地群众和企业的互动,深刻感受到革命老区群众的淳朴,了解老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电网建设如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使命感。除现场参观外,还在每个学习单元安排了以行动学习法为主要形式的研讨会。学员将实地考察了解到的电网发展实际情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由专业教练引导开展结构化小组讨论,最终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促进。

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两个突破”。一是立足自身队伍、资源打造自身特色教育品牌,实现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通过项目整体设计,最大程度地利用南方五省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教学课程模块化开发、教学点特色化管理、教学路线标准化设计,实现培训效果统一性,避免了以往培训中容易出现的培训目标不统一,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培训模式的突破。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方法单一,内容陈旧,效果有限等。南方电网创新培训方式,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准理想信念教育和南网文化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使得党性教育如春风化雨,让党员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让理想信念浸入骨髓、矢志不移。

特色案例

下面,以贵州子项目5天培训典型培训方案为实例,介绍内容开发与体验式学习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

为了创造最好的情境让学员开展行动与反思,贵州子项目的学习整体遵循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安排上遵循“体验式学习圈”;二是情绪学习曲线,情绪为所有的学习提供基础。主要是用外在的环境和感观的刺激让学员能进入角色,引导学员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理性思考。

围绕“一人一会一战役”,概览红军长征的历史,重点讲解遵义会议为代表的转折历程,最后聚焦到典型历史事件和感人革命事迹,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国情党情教育、 西电东送及南网网情教育”等五大模块,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教W,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细节,触及灵魂深处,坚定理想信念。

1、破冰代入课程,建立氛围

学习的第一堂课程――《诗与歌的红色长征》,利用学员报到当晚开展,通过诗词诵读、与主题相关的歌曲传唱来培育开始学习体验的氛围,再进行打红军绑腿的团队拓展活动,引发学员兴趣,日常的培训中,这门课程被形象的叫做“激情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员代入培训中来,以便后续开展学习。

2、专题课程,建立理论

为了克服纯粹体验式学习缺乏方向性的问题,项目以专题学习进行重点历史讲解及理论的深入学习。专题课程围绕“一人一会一战役”开展,模拟拍摄手法,采用“远景”学整个中国革命,“中景”学长征历程、“近景”学遵义会议与四渡赤水战役有关内容,然后“特定”当中发生的感动我们的人和事。通过这样深入的了解,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概貌与史实细节,引起对当前形势下各种现象的思考,把学习的方向进行了聚焦,使后续的体验有了大背景和情境的铺垫,提升学习的能量。值得一提的是,专题课程2-3门并非一次性全部学完,主要是跟随所学习的篇章作为总领。

3、现场体验课程,建立情绪

现场体验的教学就是激励曲线中巅峰体验状态和最优刺激程序,按照“学习密码锁”所罗列的因素,我们选取了适合项目的要素,按学习曲线进行设计,主要目的就是让学员感知完整的情感体验。

学习环境刺激。将学习场所安排在革命的旧居旧址、战斗遗址等地方,强调“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党史”,给予学员强烈的冲击与震憾,创造一种能够易于将学员代入历史事件场景进行体验的环境。

感观刺激。通过看历史遗物和实际形势图、听动人故事和诗歌朗诵、看情境短剧的方式开展,具体课程有《培训特聘讲解员讲解》、《最可爱的女人》情境剧、《魔窟中的蝴蝶》情境剧、《他们的名字》诗朗诵、《青杠坡战役形势分析》等。这些课程通过再现革命牺牲精神的那种悲情与悲壮,尤其是在有直观的感受和初步的思考后,很容易在学员的心中产生共鸣。

身体体验。通过学员的实地参与,使学员的身体经受考验,对学员产生不可磨灭的体验,使之也能感受到牺牲精神与信仰坚定的实际意义。主要课程有《重走长征行军路》、《体验“感化室中的斗士”》等。

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后,学员的情绪被调动到高点,建立起了感情认同,为反思与行动打下基础。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深受触动,动情的流下了眼泪。

4、现场点评课程,情理融合,建立反思

利用在现场开展的点评课程,结合学员情绪的发展,由讲师进行30分钟以内的点评教学,实现情与理的融合。点评教学选取与当前中央和公司重点热点的现实要求相匹配的历史细节,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对感动细节的精要重述与思考,逐步平复情感;二是自然联系到现实的要求上来;三是激发学员反思自身行为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主要有《从遵义会议看人格力量》、《从遵义会议看民主团结》、《从遵义会议看执行力建设》、《信仰的力量》等课程。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达到深度; 调动内驱力; 主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1 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我先向学生指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经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 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2.1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2.2 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2.3 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3.1 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2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

3.3 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