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唱歌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7-12 06:49:12

唱歌实训总结

唱歌实训总结篇1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WwW.133229.CoM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唱歌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

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唱歌实训总结篇3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唱歌实训总结篇4

本学期我校继续将“合唱”作为艺术品牌,我校组织的校合唱队的目的,首先是顺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潮流,让音乐的元素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训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声乐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素质的教育的作用,现将本学期校合唱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扩建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二、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队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总之,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作,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下个学期的训练工作里,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把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做得更好,把合唱队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积极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有表情地歌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以发展更多的队员,壮大我们的合唱队伍!

小学声乐社团活动总结【2】

我校的少年宫合唱小组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进行演唱、合唱。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呼吸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①胸腹式呼吸法。②“S”音的练习。③颤唇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二、发声训练

合唱队的学生刚开始大都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再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

三、合唱曲训练

本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一是蔡国庆版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是合唱曲《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再作情感、律动等艺术方面的处理。努力使合唱队各声部的声音能够整齐、统一、和谐。十一月,在“灵小”百年校庆的文艺演出中,我们合唱队的同学一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深情的演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虽然有了一点进步,但合唱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的视唱及音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高音的演唱不到位。3、声部的配合。下学期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强合唱基本训练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合唱水平和效果。

小学声乐社团活动总结【3】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来进行演唱、合唱。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我们学校三千多名学生,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组建的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另外还及时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工作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样的操作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童声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训练。①舒起练习。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②突起练习。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

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将不太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遍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用,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次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一是《西风的话》二是歌曲《快乐的小队》。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

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

唱歌实训总结篇5

歌唱表演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涉及很多非专业性的东西。歌唱表演者应具备必要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是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过程,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总结表演规律。除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之外,多学习和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对于提升歌唱表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多阅读文学作品,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内涵,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歌唱内容。又如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朝代或时代的背景,有助于对各时期的音乐加深理解。

二、歌唱者提高舞台表演水平的路径

(一)表情与形体动作的训练

表情和形体动作是歌唱者进行舞台表演时的形象要素,也是歌唱者塑造角色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为更好地完成舞台表演,提高表演水平,应善于利用表情和形体动作进行表演。为此,需要进行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训练。

1、面部表情的训练

所谓的面部表情,指的是面部肌肉、嘴、眉毛、眼神等的变化[3]。面部表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各种感情,其中,眼神的训练最为重要,正所谓“一脸之戏在于眼”。歌唱者应重视眼神的训练,如可对着镜子做各种表情,训练眼睛以嘴巴的协调性。也可多观看一些优秀歌唱者舞台表演时的面部表情,进行模仿学习。或选择不同情绪风格的歌曲进行练习,以丰富自己的面部表情,争取表情的拿捏到位。

2、形体动作的训练

歌唱者应有意识地训练、策划自己的形体动作,包括合、定、引、托等手势动作,并进行反复练习。但表演过程中并非手势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歌曲需要而定,做到协调、自然,有意无意之间,使感情、手势、歌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4]。

(二)心理素质的训练

歌唱者是进行舞台表演时,其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发挥水平,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过关,存在怯场、紧张等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到面部表情,有些还会出现忘词、走音等情况,影响表演效果。因此,对于歌唱表演者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为此,歌唱者有必要加强心理素质训练。首先,歌唱者应树立正确的歌唱态度。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适合的曲目,以提高自信心,保证表演水准。其次,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努力使自己习惯于各种场合、各种环境下的表演,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

三、小结

唱歌实训总结篇6

声乐教学 理论 实践 优化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每位教师对于其声乐理论心得都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主要集中在对于发声部位与共鸣部位不断训练。由于目前为止缺少专门的理论性教材来研究与总结这一方面,所以对于声乐理论的掌握重点在于,不仅要明白发音与共鸣的原理,还要能应用到歌唱中去,为歌唱服务。

一、解读声乐理论的内涵

对于说话与歌唱,都可以做到。但是如何区别两者的差异,如何明白歌唱的原理,就要通过对于声乐的学习。来了解与掌握。人类的发音器官利用其生理性机能来作用于空气,从而产生声音。而声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训练与规律的总结。想要获得美妙的声音,就要明白发音部位的工作原理,扬长避短。

1.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包括三种:口、鼻、肺、胸廓、横膈等,这些是肌肉构成的呼吸器官群,为呼吸器官。而与此相关的喉器、喉腔、声带等,这些属于喉部肌肉群,构成了人类的发声器官。口腔、咽腔、鼻腔、头腔、胸腔等等这些都为共鸣器官。而唇、齿、腭等即为人类的语言器官。

2. 呼吸模式

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发声器官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呼吸与气息来作用。呼吸可以为声乐艺术带来歌唱的基础,而气息则是赋予歌唱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在学生还未清楚这些基本理论与训练模式时,就进行腔体打开方法,咬字重点,吐字的讲究之类。任何的教学都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循序渐进的训练。而这点上,通过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发音结构,了解呼吸与气息的区别,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学生的自我训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清楚自身的声乐优势与缺点,从而为日后的教学找到合适学生的训练方法。

而目前为止,声乐界对于呼吸方式总的来说,前期教学会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各种呼吸方式的感受,比如,会让学生进行深呼吸,像闻到花香一般进行,这种深呼吸的训练对于歌唱时的力量控制是相当有利的,在人体呼吸器官上,主要是通过对于横隔膜的控制来达到深呼吸。在歌唱实践中,主要有胸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方式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方式。而目前的应用范围上,第三种的呼吸方式对于歌唱的技术支撑力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方式下对于声音的控制与呼吸的平衡性是最好的,所以在共鸣作用与歌唱技巧的应用上,这种方式下的呼吸与前两种方式,相比下也能起到更有力度的作用。

3.喉头的训练要点

喉头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沈湘教授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大利人唱歌的重要特别就是共鸣特别强,甚至强到除了共鸣已经听不到其它了,纯粹的声音里,没有喉的存在。这里的喉就是指喉头,一般来说,最佳的喉头状态是发声的位置适度,且发声的过程里,稳定性要强。当歌唱时感到了喉头的存在,那么就还要够放松,一定要放松到足够自然的状态,才能感觉到像打呵欠一样,连着颈部的肌肉群一起,不仅要将气息控制到对于声带的冲击是侧面,且要对声门的闭合上自然有效,这样才能把发声调整到最放松自然的状态,所出来的声音也能是自身最为优美的。通过对于喉头的控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声乐中对于气息与呼吸的综合控制。

二、把准声乐训练的要点

1. 如何做好共鸣的训练

在所有人的发音条件中,对于“基音”的方面,都是很弱小微细的,而一个训练有素的歌者,他能达到的却是洪亮与厚重优美并存的效果,而其中的诀窍就是对于人体自身拥有的共鸣腔的不断训练,从小到大,逐渐从音量与共鸣是达到更好的状态。那么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共鸣腔训练,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口腔、咽腔、鼻腔、头腔与胸腔等的共同作用上。教师先应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共鸣腔的有效作用所发出的声音优美度,只有学生对于声音的穿透力有了直观感受后,才可以在自身条件作用下更快地找到训练共鸣腔的方法。

2.如何根据音色来训练

声乐训练与一般性的训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训练的主体为自声条件不一样的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进行不同学生的音色划分,从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目前来说,音域与音色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低、中与高声区。而在其发音部位上,可以划分为胸声、混声与头声区。而对于每一种不同音色与条件不同的学生,其所要达到的声音训练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在所有的条件中,对于中声区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中声区的稳定性与发音基本功扎实性同时达到以后,才能进行各种不同嗓音条件的训练。在前期的声乐训练中,三种条件下的声区都要进行统一性的训练,不仅要在呼吸技巧上,还要加上发声器官与共鸣器官的训练,同时使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达到最佳的共振效果,从而为每个声音条件不同的学生都找到最适合歌唱的声音。

3.如何进行歌唱技巧的训练

说话讲究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而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歌唱训练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进行咬字技巧的训练。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表达力度是通过音乐与语言的融合,通过感情的输入与充满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的。声乐艺术的语言是一门歌唱的语言,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要有对于语言的确切表达。如对于汉字来说,了解汉字字头、字腹与字尾的每一种吐字方法,对于字头发音要清楚明晰,对于字腹,要纯正准确,对于字尾收音要干净利落。这样的方法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出声、引长、归韵”。只有掌握好这样的吐字要求,在声乐表演中,才能进一步做好咬字的准确,与转换的利落。

4.如何做好声乐的艺术表达训练

声乐艺术是一门关于艺术表达与感情注入的艺术。在进行这样的声乐艺术训练中,教师在以上技巧与基本要求的训练下,还要做好对于学生艺术表达的训练。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声乐艺术的表达灵魂在于歌唱过程里,歌者对于歌曲的艺术理解上。那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歌曲作品的理解训练。任何教学歌曲的过程里,先要进行歌词的内涵分析,对于歌曲内的感情要有领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歌曲自身的旋律与节奏,来体会其中的意境,结合歌曲背后的故事,时代特征,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与情绪。在歌曲表达中,结合好各项歌唱技巧与气息呼吸的运用,来达到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形象地传达歌中的情感与艺术氛围。

三、声乐教学导向轨迹

1. 授课模式总说

目前在声乐上课方式中,要根据声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设置。由于声乐艺术是以情动人,那么在进行授课时,就无法按照其它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零距离感受教师在声乐上的细微差异示范是有很大作用的。而在小组性与集体课上,更能起到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也能在对唱与合唱形式上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探索。声乐教育不仅仅在培养学生专业性上起作用,还在学生的情感心态上,理解与体会上是有着要求的。相对应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有变化。最终声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声乐表达。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声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性教学上,对于全民的素质熏陶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2. “一对一”的个别课

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授课,是很有利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不同,那么对于其歌唱训练所要侧重的个人音乐素质也要求不同。那么在这样的授课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音质与音色条件,通过更有目的性的教学目标设定,从而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种性质的课中,也更能体会到教师亲自指导里的细微的处理手法与技巧细节。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声乐歌唱艺术上取得更好的进步,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团队之间的小组型授课

小组型授课,可以在教师将同类型声音条件的学生放在一个组进行同时授课,也可以将不同声音条件下的学生,进行组合与配合,来进行授课。前者对于同类型共同存在的学生歌唱技巧,可以进行统一性的训练。而后者,对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在对唱与合唱中,两者都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与声乐的差异性有着直观性的体验与产生根本性的提高。而在这样的小组型授课中,还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

4.人数众多的大型课

这种课型,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数的众多。一般来说,是以一个大班为一次授课基本人数。而授课内容里,对于声乐技巧与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时间更多。这样的人数对于教授声乐的理论知识来说,有着更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教师也在这样的授课中,得以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基本情况,通过科学与合理的授课安排,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多样化与丰富化,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相互间的理论试验与比赛,从而提高对于声乐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也可以直观地对于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体会。而对于课堂的活跃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相长,与整个声乐体系的系统性学习,是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声乐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检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更多音色与声音条件的洗礼,从而为以后的声乐实践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够起到团队的凝结作用,在合唱与多人对唱中,更好地达到默契与和谐的声乐艺术表达效果。

四、综述

声乐教学是建立在个性化与共性化和谐统一基础上的教学,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间的不同声音条件与声乐素质,同时还要总结出对于声乐理论的基本要求与硬性标准。而同时,声乐艺术本身又是一项生理体力上与心理表达相结合的艺术,不仅要使学生完全理解声音的发声结构,而且要找到各个发声条件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做到对于每个部件发声的控制与调整,最终才能让声音达到最自然与优美。而在心理表达上,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对于歌曲作品的理解,从情感与心理上达到共鸣,同时还要应用到音乐知识,明白不同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歌曲流派风格,在前人的歌唱风格经验的吸收下,有效转化成自身的优势,融入于自身的歌唱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歌唱艺术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峥嵘.“比兹卡组合”原创歌曲演唱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余凤生.试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唱歌实训总结篇7

歌唱不仅必须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发声方法,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将声乐的艺术性体现出来就要将歌唱和心理素质相结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希望在舞台上发挥正常或超常的歌唱水平,就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象,如有的学生偏重于歌唱技术,这容易使得精神紧张,而导致身体僵硬,亦发不出声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被动歌唱转化为主动歌唱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参加歌唱意识。在训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精神充沛,充满自信,且要正确引导学生歌唱欲望,使得学生能够抛弃所有杂念,不被任何事情阻扰,心情舒畅的进行训练,这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克服心里紧张情绪,达到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二、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歌唱战胜自己的秘诀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自信心相结合。歌唱者自身的实力决定着自我的自信心。勤奋训练,提高歌唱技术,慢慢的提高歌唱者对歌唱的自信心。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生的声音条件都不相同,于是教师对于声音条件一般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其不能够鼓励,并且可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这可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心情舒畅的学习和维持较好的歌唱欲望。当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要慢慢的纠正,慢慢的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感觉,而不能埋怨和训斥学生,埋怨和训斥学生只会增加学生的自卑心,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三、加强舞台歌唱实践的培养

声乐教学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歌唱实践,针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歌唱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举行音乐比赛,带领学生参与层次不相同的音乐活动,多让学生观看音乐资料和音乐会,鼓励学生参与音乐会和音乐比赛来感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和自我歌唱的能力。积极与专业相结合,与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在特别的节假日当中为家长与幼儿表现节目,丰富学生的经验。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场合训练自我的歌唱技术,和吸纳优秀歌唱者的歌唱技术,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总结出独特的歌唱形式,提升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在舞台进行歌唱表演可展现自我的学习声乐能力,只有心理素质良好的才能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表演。在舞台歌唱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之中,将所有的情绪都放进歌唱当中,保持自我身心放松,将观众视为知心朋友,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以自我的歌唱向观众表白自我的内心思想,那么在歌唱的过程中,就能够炉火纯青。但是若在歌唱的时候,心情太过紧张,有太多的杂念,那么便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之中,不能发挥正常的歌唱技术,在无形中感觉观众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除此之外,在舞台歌唱实践当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舞台上发生任何意外事故都应该保持冷静和放松,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保持自我良好的舞台形象。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里调控能力。

四、结语

唱歌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唱歌教学初中音乐 审美意识 艺术素养有效性

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模式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然而,教师在加强对学生音乐知识培养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唱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分析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现状及提出解决唱歌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对策。

一、我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现状

以往的唱歌教学过分注重音乐专业知识,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唱歌技能的实际训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以学生为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对唱歌艺术的审美与表现力。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学生们这样歌唱:声音杂乱不纯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节奏气息不自然等,教师很少结合歌曲去启发学生的唱歌意识,忽略了对唱歌习惯的养成和对歌曲美感的传达。可见,没有良好的唱歌方法和技巧,就难以唱出动听优美的旋律,再怎么投入也是做无用功,达不到声情并茂的唱歌效果。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降低唱歌教学的难度,用恰当的唱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演唱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初中音乐课堂的感染力和有效性。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对唱歌教学有一些心得和见解。

二、提高我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强化发声训练过程

“新课改”对初中唱歌教学的要求是:可以用统一和谐的韵律唱好歌曲,注重合唱教学和多声部教学,然而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声音会有重大的变化,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规范科学的发声训练,他们在唱歌时就会胡乱演唱,不仅歌唱得不好听,还会对喉咙造成一定的损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大声喊唱,经常用嗓过度:有的学生喜欢轻声哼唱,完全放不开嗓音:还有的学生喜欢用假音去唱高音,但是缺乏穿透力和共鸣……此外,学生在唱歌时换气方式不对,发出来的声音苍白无力。因此,进行有效规范的发声训练对唱歌教学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运用好的唱歌教学方法,尽快解决学生在唱歌时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所谓好的方法指的是在整个声区之内,把声音的音色表现的良好并匀称协调,发声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声音的气息、音色、音质、声区等具备一定灵活性和力度。当然,教师还要考虑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经过一段训练后可以提升自己的唱歌水平,初中音乐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像统一的音区、音色、力度等。因此,笔者认为强化发声训练的过程是初中生唱好歌的前提,也是音乐唱歌教学进行的有效途径。

(二)巧妙运用歌词说读训练

正确的说话方式对唱歌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的唱歌训练中,学生在气息的作用下会比较自然、清晰地发出声音,比单纯进行发声训练的效果要好得多。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读歌词,经过一段的时间,再教会学生向胸口叹着气发声,这种练习方式类似朗读中吟唱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把训练时的共鸣和气息带入唱歌中去。这样,学生很容易将声音和气息完美结合,使真声和假声的过渡更加自然。在具体的训练当中,教师要做到:首先,要控制好训练的时间。每次训练十分钟左右,不宜过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用嗓过度和枯燥无味。其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不能模式化地练习同一个曲目,而要根据教学的需求。灵活设计练习的曲目,使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兴趣。比如对《黄河少年》的演唱,可以利用人物的对答,与学生一同进行短小的发声训练:再如对《同一首歌》的演唱,可以对上部分连音轻声吟唱,对下部分用“啦”音模唱,这样既了解了歌曲,还练习了发声。再次,要坚持不懈。唱歌发声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不断的积累和完善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唱歌的水平。

(三)想象在发声技巧上的运用

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声乐实践活动,是唱歌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想象力越丰富,唱歌教学就越容易进行。在唱歌练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通过联想具体事物,使学生唱歌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演唱弱音时,要让学生想象共鸣腔内有个小点在不断跳动,小点跳动的快慢就好像心脏跳动的频率:再如要求学生放开喉咙,获得低喉位状态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打哈欠”时的样子:又如在学生吐字、咬字的训练中,让学生感觉到每个字都能在口腔中“竖起来”,从而使学生发音上下贯通,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和立体感。以上方法可以让生动有趣的想象指导学生在唱歌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缓解紧张的心情,使唱歌教学更科学有效,想象具有真实性和超前性,想象要在唱歌之前,只有将发音的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才会协调各发音器官唱好歌曲,效果比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要好得多。想象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培养学习声乐和唱歌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