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9-06 22:16:47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1

作为一名刚进联通公司的新员工,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以往是走进联通公司接受服务,感受联通公司上帝般的感觉,而现在我要作为服务者来面对广大的客户群体,来为客户服务,这对我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挑战。 我的工作主要是与联通客户直接面对面沟通。也就是要帮助客户可以顺利使用联通公司的服务。联通的客户分布甚广,各行各业的都有,甚至还有国家机关,像国税局、工商局等。

营业员的工作内容重复性较高。很多人都觉得它很隐性,看不到有形的成绩,我却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思,它的喜悦与痛苦都来自于客户。看电视、电影,念书时,好象所有的对错都很清楚,非白即黑,但面对客户的反应,很多时候有理说不清,我得冷静面对他们情绪性的抱怨,甚至是谩骂的字眼。

刚开始我也常想,联通公司又不是我家开的,客户不顺,干嘛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我,我也常被客户无理的反应搞得郁闷不已。但同时我也拥有笔墨难以形容的喜悦。记得我在做营业员的第二个星期,有位客户不太会使用自己的小灵通,连存电话号码都不知道,我很有耐心地教他操作,花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他教会了,听到客户的感谢声音,我差点兴奋地跃起来了。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邮储银行 现金 风险

一、邮储银行管理模式现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的金融机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了邮政业务、速递物流、邮政金融三大板块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其中邮政金融板块由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共同组成,邮储银行除经营自身网点以外,还委托邮政公司营业网点个人储蓄、中间业务、代收代付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从而形成了邮储银行独有的“自营+”的管理模式。

为加强现金运营管理,邮储银行内部下设会计运营部,邮政公司下设邮政金融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共同确保现金业务稳步规范有序推进。邮储银行会计运营部主要负责会计核算、资金结算运营等工作,下设会计运营中心,具体负责现金清分、人民币流通管理、反假货币和现金机具管理等。邮政公司邮政金融局指派专人负责邮政网点的现金和银行机具管理,掌握汇报现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与邮储银行沟通协调解决。

为有效规避邮政网点金融业务风险,邮储银行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其经营范围,仅允许邮储银行个人储蓄和中间业务。为鼓励邮政网点积极性,实现利益公平共享,邮储银行自营网点和网点使用同一业务系统,并受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监督。每月末,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与邮储银行总行根据共同设定的费率,直接清分收益,分配到各网点。

在实际工作中,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各自负责自身网点日常业务推进,邮储银行仅对网点的金融服务进行业务指导。为使网点认真落实央行相关工作要求,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建立了三级沟通协调机制。一是行局长定期沟通,传达央行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研究组织方案;二是部门经理沟通机制,掌握重点工作完成进度,协商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具体管理人员随时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现行管理体制下的现金运营风险

(一)独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带来管理风险

邮储银行独特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特有的管理风险。从纵向结构看,邮储银行分为总行、省市级分行、县及县以下支行等层级,下级行服从上级行管理;从横向结构看,邮储银行存在属地管理,即邮储银行的业务要得到地方邮政局的管辖。这种管理结构导致了邮储银行与地方邮政局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关系,既有交叉重复管理,同时还存在真空地带,在实际监管中存在风险隐患,而基层网点特别是网点的多头管理,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二)管辖权分散造成操作风险

金库管理是资金安全的核心,目前邮储银行的金库安全、场地管理及现金押运全部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由于邮储银行网点分布广,且偏远网点较多,部分县支行金库面积小,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当邮储银行在检查金库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只能与邮政公司进行沟通协商,提出处理意见,不能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不利于问题整改,极易引发风险。

柜面管理是现金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营业网点中占绝大多数的网点由邮政部门负责,邮储银行只能进行业务指导,不能安排临柜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度和业务学习的不到位很可能导致实际操作中的违规现象发生,造成操作风险。

审计稽核是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目前邮储银行保留稽核职能,能够对邮政网点开展审计,以确保资金安全,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邮储银行不能进行追责和处罚,只能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从而造成审计结果运用弱化,引起操作风险。

(三)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制度风险

邮储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现金管理办法,以及相应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来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邮储银行负责所有营业网点的资金运营管理,而业务考核则由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共同执行。由于考核侧重点不同,使考核评价过程中公允度有所降低,造成考核结果参差不齐,影响考核结果效能发挥。

(四)监管权限缺位引发监督风险

邮政网点在管理上隶属于邮政部门,而央行对于邮政部门没有监管权限。虽然基层人民银行也对邮政网点的现金业务开展检查,但只能作为对邮储银行检查的延伸,对存在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只能先由邮储银行承担,再向邮政部门转达,把本该直接的监管关系变为间接监管,削弱了检查权威性,不利于问题的纠改。

三、对防范邮政网点现金运营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理顺现行管理体制,尽快将邮政网点管辖权划归邮储银行

着眼于网点长期发展目标和风险防控要求,理顺现行管理模式,逐步推进体制改革。尝试将网点的员工考核权、处置权及业务经营管理权划归邮储银行,强化邮储银行管理邮政金融业务的主导地位。

(二)推动顶层设计,将邮政公司网点纳入央行监管范畴

人民银行与国家邮政局探索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赋予人民银行监管权限,降低系统性风险水平。同时将国家邮政局列入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邮政管理部门对现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切实提升网点现金运营管理水平。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完善内控管理和内控制度,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制定详尽的业务规章和具体的操作手册,增强可操作性和严密性,提高执行力,形成内部管理有效制约,全面提高邮政网点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文晖.邮政储蓄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罗淑琴.江西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3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打造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顺应这种趋势,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伊始,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设立符合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架构,逐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邮政银行的经验

德国邮政银行建立了一个在既定目标下的持久而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它贯穿于邮政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之中,包括制定战略、分析与评价、管理和控制所有的银行风险。此外,邮政银行还将风险管理和盈利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因为风险控制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他们用了股本回报率(ROE)来衡量风险管理的最终水平。

德国邮政银行的风险控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银行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次是风险控制部门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第三层次是分设的市场风险委员会、信用风险委员会以及操作风险委员会。如图1所示。

邮政银行的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织结构,控制风险交易的内容。它为金融市场和其他业务领域制定基本的风险策略,决定风险资本的量,制约风险控制程序和风险容忍水平,确定邮政银行参与交易的产品和市场。市场风险委员会(MRC)负责市场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委员会(CRC)确定信贷政策的框架和信用风险资本的分配。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不同的部门。

风险控制部门是独立于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的一个专门部门,专门负责评价集团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并保证所有的风险都符合预定的计划和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内部审计部门是邮政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它至少要在3年的时间内审查一次所有的银行业务,并经常审查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直接对银行的管理层报告审计的结果和建议。

国内主要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工行、建行以及中行在上市前夕,对风险管理架构进行了相应的流程再造,使得风险管理架构更加简单、清晰、有效。从总体上看,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更趋向于独立性以及全面性。

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构架

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业务战略相适应”。工商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建设中,除了在董事会、CEO两个层面分别设置负责风险管理的委员会以外,在首席风险官下设立风险战略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信贷检查部门等。其中风险战略部门负责全行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部门的工作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

在风险流程方面,工商银行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全国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一是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工商银行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风险计量是经济资本、风险限额、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等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

工行设立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双线汇报。工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以及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关联交易委员会从属于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三人均来自风险管理委员会。工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向董事会汇报,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总行及各级分行的内控合规部承担内部控制以及常规审计职能。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为“六个全”,即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额的风险计量。中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一个体系即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三个模块包括对国内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模块、对中银香港等机构的董事会管理模块。

垂直式管理模块是指在国内分行及海外分行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辖内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各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牵头组织实施辖内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汇集、管理工作;按要求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报告本行风险状况;对同级业务部门及下级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组织辖内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认定。

风险窗口管理模块是指在业务部门设立由风险管理部门管理指导的风险窗口。风险窗口的职责包括: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政策、制度,结合部门或系统业务特点制订本部门或本系统风险管理细则、办法,指导本系统各级机构建立风险控制程序;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参与业务审批,参与本系统风险限额的分配;组织实施本系统各类风险控制活动;对本系统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完成本部门及本系统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报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窗口实行双向负责制,既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窗口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经过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认定,并定期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董事会管理模块是指对子公司采用参与董事会及其风险政策委员会的方法,传达集团风险管理要求,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其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监控。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延伸性、垂直性和统一性。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承担风险控制的相应责任。下属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是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础力量。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下设5个副总,分别主管风险规划、风险政策、授信评审、系统管理以及尽职调查;副总之下,设立各项业务主管,包括风险规划、内部控制、授信评审、系统管理、尽职调查、零售业务、风险窗口、国内外机构、集中授信、项目、信息以及行政主管;各主管之下,设立高级风险经理以及风险经理等,对各业务风险进行具体管理。对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由风险窗口主管负责。

需坚持之原则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提高资产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有利于邮储银行开展商业银行的全面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获得了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功能,但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管理状况对其开展储蓄以外的业务进行逐项审批。因此,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劣,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邮储银行发展银行业务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加强邮储银行的内部控制。以前,邮储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由稽查部通过事后监督检查来促使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防止案件发生。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补充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其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

有利于邮储银行增强资金运用能力。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的改变将自主开展资金运用摆在了邮储银行的面前。邮储银行成立后,将逐步开展各类贷款业务和信贷衍生业务。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又能推动各类资产的发展。

有利于邮储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当前邮储银行对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主要是操作风险管理,不涉及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对总行部门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信用风险控制,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比较薄弱。在监督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应的部门进行管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将全行的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在总行以及分支行建立系统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业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能力。

有利于培养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资本总量有待增加,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追求低风险水平下的适当回报,应“立足于批发和零售业务,逐步向综合化经营迈进”。在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应为:“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发展”。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与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建立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考虑到以下邮政银行自身的特点。

邮政与邮储银行的紧密关系。邮储银行处处体现了邮政的特色。邮储银行的人、财、物与邮政有很多交叉的地方,特别是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邮政公司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必然要考虑邮政的影响。

邮储银行的业务特点。邮储银行目前的资产业务局限性很强。债券市场业务、银团贷款以及协议存款业务在短期内不会由分支行直接开展,但是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资产业务将逐步由分支机构直接开展。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顺应这种业务特点。

邮储银行的人员特点。邮储银行的很多从业人员以前都没有从事过资产业务,更没有从事过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在开展资产业务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速度,而忽视相应的风险,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考虑到以上因素,并借鉴GARP设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构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两头为重点,以中间为纽带原则。在短期内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业务还仅仅局限在总行的批发类业务和基层支局的小额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应以两头为重点,总行对基层支局的风险管理又必须以省分行为纽带,省分行对下实施管理,对上实施汇报。

简单清晰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业务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保证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明确、清晰。

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架构设计必须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即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还要重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的风险因素。

集中与分级授权原则。采用矩阵式集中,即二维的风险管理架构,双线报告。

框架设计

总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邮储银行总行风险管理最终组织架构应该是科学合理、能满足邮储银行未来发展的结构。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设立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实现双线汇报制度,对董事会负责,但有向行长汇报的途径。在风险管理部下设立二级管理团队,设立政策规划组,内部控制组、授信业务组、信用审批组、尽职调查组、法律事务组、资产负债管理组、风险窗口组。在各业务部门,如资金营运部、信贷业务部、国际业务部以及其他业务处室派驻风险经理(也可以由业务部门指定相应的人作为对应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负责,同时也对该部门主任负有汇报责任。如图2所示。

各业务小组对应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块。政策规划组负责全行的风险政策的制定,起草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内控组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组负责对法人和个人客户的主体评级;信用审批组对单个债项进行审批;尽职调查组对需要调查的项目、企业进行调查;法律事务组对全行的法律事务进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组负责全行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分析资产组合和风险计量,分配经济资本等;风险窗口组负责对全行的风险经理进行管理和信息汇总。

发挥内部审计部的功能。内部审计部作为风险管理部的补充,对全行的制度遵守情况进行审计,敦促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的运作情况。

省分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省分行的风险短期内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在长期内,有可能涉及逐步开展的其他类的资产业务。因此,对于省分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成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对分行行长负责,并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省范围内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以及对网点的风险控制,负责对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进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第二步,在省分行开展其他资产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对省分行风险管理的控制,权力上收一级,设立省分行首席风险官,由总行派出,直接对总行负责,但有向分行行长汇报的义务。第三步,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派出风险经理,对省分行部门进行派驻。

县市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机构风险内控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支行的风险组织设计如下。

首先,在基层支行设立统辖辖内全部风险与内控管理的风险管理部,将现有稽查部的内控与合规管理等职能归并至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为基层支行风险与内控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在行政上对支行行长负责,业务上接受上级行风险管理部的领导,并定期向支行行长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提供风险与内控报告。

其次,在各业务管理部门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岗,实行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的平行作业,采用矩阵式报告线路,即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人员既要向风险管理部负责和报告,同时又要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具体为在现有的信贷业务部、国际业务部、计划财务部、会计出纳部等部门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岗。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4

与全球大部分邮政银行一样,德国邮政银行(以下简称“邮政银行”)也是由德国邮政储蓄汇兑业务演进而成立的。邮政银行和德国邮政的总部均位于波恩。邮政银行的股权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一是德国政府控股A段。1909年,德国政府授权德国邮政部提供邮政支票服务,可视为邮政银行的前身。1988年德国邮政部开始启动邮电银分营改革,至1990年成立了邮政、电信、邮政银行三个独立公司,此时德国政府持有邮政银行100%的股份。成立初期的邮政银行只能从事负债业务,兼营小部分的中间业务和保险等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1995年,德国政府对邮政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将17.5%的股份转让给了德国邮政公司。与此同时,邮政银行正式获得监管部门颁发的银行牌照,开始办理贷款业务,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还取消了邮政银行的业务范围限制和地域扩张限制。在向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邮政银行逐步发展为拥有信贷、理财、保险销售、证券经纪等各种业务的商业银行,并将市场的触角延伸至欧美其他国家。

二是德国邮政控股阶段。1999年,德国政府将剩下的82.5%的股份全部转给德国邮政公司,后者完成了对邮政银行的完全独立控股。尽管邮政银行重新并入了德国邮政公司,但是其经营仍然保持着独立性。2004年6月23日,邮政银行在法兰克福上市,发行总额约15.5亿欧元。德国邮政公司持有邮政银行50.28%的股权和16.49%的可转债(2017年到期),公众持股33.23%。邮政银行和德国邮政的员工认购踊跃,60%以上的邮政银行员工认购了股份,德国邮政员工认购了流通股中的3.3%。邮政银行上市后发展迅速,占据了德国金融业的重要位置,其总资产占德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10%)。

三是德意志银行控股阶段。2008年9月,为扩大零售网络、强化零售银行业务,德意志银行(以下简称“德银”)宣布向德国邮政收购其持有的部分邮政银行的股权(22.9%)。2010年,德银成为邮政银行的控股股东(51.98%),开始将邮政银行并表。但是邮政银行一直仍以自己的独立品牌运营。2012年,德银受让德国邮政持有的邮政银行股份,持股达到93.7%,并在之后继续购入邮政银行的股票,最终在2015年底直接或间接持有邮政银行100%股权。2015年4月,德银“2020战略”,其中包括计划将所持有的邮政银行、华夏银行等股权售出,但该出售至今没有进行。

近年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总体经营情况

2015年底,邮政银行资本充足率16.3%,一级资本充足率11.4%,杠杆率3.4%(首次超过德国监管要求的3%);有员工1.4万名,约6000家营业网点,5000多个自助服务点,拥有约1400万个客户,以及640万个网上账户。该行是德国最大的零售银行,指纹验证支付笔数、邮件转账数、个人住房信贷等业务在德国排名第一。

从2004~2015年邮政银行的经营业绩来看,该行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税后利润为-8.85亿欧元,其余年份税后利润均为正值(另一个税前利润为负的年份是2009年的-3.98亿欧元,该年税后利润为0.77亿欧元),2007年是其利润最高点(8.71亿欧元);2015年,邮政银行税后利润为6.08亿欧元,税后RoE为9.2%。在德银宣称剥离计划以及欧洲低利率、低增长的不利宏观经济形势下,邮政银行还能取得这样良好的经营业绩实属不易。

核心业务板块

邮政银行主要有零售银行、公司银行以及金融市场三块业务(见表1),其充分表明了邮政银行以零售银行为主的特点。在零售业务方面,2015年末,邮政银行(包含DSL以及BHW)已经成为了德国市场上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银行,私人房地产抵押贷款存量达到709亿欧元,其中2015年度该项业务量(包含家庭储蓄贷款)达到了105亿欧元;私人支票账户量为525万个(其中80%关联了网上银行账户),存款达291亿欧元(同比增长13%)。

在公司业务方面,邮政银行的长期战略是聚焦于德国中小企业(SME)。2015年末,邮政银行对公司业务的信贷总量为148亿欧元,其中对商业地产项目贷款量达67亿欧元。

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邮政银行曾将大量资金配置到金融市场业务中。在2008年之前,该行存在吸收存款(包括同业存放)能力强,而发放贷款能力弱的问题,其将吸收的多余资金运用到了金融市场投资中。2004年至2008年期间,邮政银行将占总资产约40%的资金投放到了金融市场。该业务在2004年至2007年持续有较大的盈利(2002年、2003年金融市场利润为分别为0.36亿欧元、0.75亿欧元,2004年至2007年金融市场利润基本每年在5亿欧元左右)。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一年就将前几年的投资盈余亏空殆尽(亏损16.3亿欧元),2009年投资亏损6.4亿欧元,2011年又亏损了5.5亿欧元。从2011年开始,邮政银行显著降低了在金融市场的投资,金融市场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2015年底降低到了20.9%。

资产和负债结构

从邮政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上可以看到:

在负债与股权端。邮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不是很高。2006~2008年,由于资产规模扩张,邮政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6.6%、6.9%、7.2%,低于德国商业银行中位数约8.8%、9.7%、10.2%(数据来自德国央行网站相关统计数据)。为提高资本充足率,2009年起邮政银行进行了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其资产总量降到了2015年的1506亿欧元(比2008年最大值2313亿欧元下降约33%,减少了807亿欧元)。2015年,邮政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到11.4%,但还是低于德国银行业中位数水平(约14.6%)。

在资产运用端。邮政银行客户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一直较表1 2014~2015年邮政银行三大板块收入情况(单位:百万欧元)数据来源:邮政银行2015年年报低,虽然其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只在近年才接近德国平均水平(德国平均水平下降),2004年该项指标为37.2%。2006年,邮政银行通过并购当时体量与邮政银行相近但擅长住房信贷业务的BHW银行,增强了信贷能力,该项指标上升到47.2%。虽然2015年末客户贷款余额比2010年还少了12%, 但因为总资产减少, 该指标上升至2015年末的65.3%。而另一资金运用方面,金融市场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则从2008年的43.3%降低至2015年的20.9%,交易资产和投资性证券均有大幅缩减。

邮政银行的零售银行战略和经营策略

从银行成立之始,邮政银行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了聚焦零售银行的定位,此后一直非常坚持自己的这一市场定位。经过大概十几年的努力,邮政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业务产品线得到了较大充实,具备了“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它以零售业务为主,和其母公司德银以投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定位形成区别、互补。

采取客户聚焦和成本领先零售战略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邮政银行采取了差异化的定位。在客户上,邮政银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熟客”身上,希望与客户达成长久的公平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在2015年的年报中,邮政银行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是成为客户“一生的银行”(the bank for life)。在成本上,考虑到德国顾客对服务价格比较敏感,邮政银行采用了成本领先战略,即提供“方便又便宜”的服务。

不断优化产品线与业务

邮政银行期望给顾客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产品策略是提供全面但精简的、容易被客户理解的金融产品。它在完善产品线的基础上,将产品设计成标准化的产品,并通过销售与客户的有效沟通以及智能的销售顾问支持系统将一组标准化产品组合成M足客户金融需求的一套低成本的服务方案。

在提供信贷产品方面,邮政银行一方面加强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采取并购方式迅速获得业务能力和市场份额。1999年,邮政银行收购了DSL银行,为了双方业务的延续性,邮政银行采用双品牌战略开展业务,其中DSL银行继续开展其抵押贷款业务。2006年,为了进一步增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能力,邮政银行收购了BHW银行,成为德国市场上个人抵押贷款业务领域排名第一的银行。当然,对于不符合战略需求的业务或市场,邮政银行也采取剥离出售等方式退出。如德银在2015年年报中提到,在2013年,邮政银行就向通用电气出售了14亿英镑的英国商业地产贷款组合。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邮政银行在不断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及时重新评估技术趋势、前瞻性地确定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根据服务客户的工艺需要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结构,通过自我开发以及与各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保持着比别人快一步的优势。例如:

2003年,经过与SAP公司长达三年的合作开发,邮政银行率先引入了当时技术领先的IT平台,以此邮政银行成为了银行业内账户管理服务的承包商(Inside contractor)。2015年,邮政银行引入了先进的房地产贷款程序(2015年年报显示其在试点中,该程序叫做“建造―购买-居住”),以便将数据信息与个人的金融服务结合在一起,使得邮政银行的客户能够迅速获得房地产贷款。这种技术大大增强了邮政银行在房屋抵押贷款市场的竞争力。

2015年,邮政银行为准备与德银的独立,再次组建了自己的IT运营部门。同年,邮政银行提出了数字化与个人化的理念,成立了一个首席数字工作室来推进整个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

依靠强大的分销网络

邮政银行的分销网络强调“方便可达”,使之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邮政银行采用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业务的方式,将“自营+”的实体网点和安全可靠的电话、网络、手机银行相结合,辅之以强大的销售团队,着力打造线上银行和线下银行组合的优异体验。

邮政银行1000多家中心实体网点能够提供银行的全部业务;邮政的核心网点也能够提供全面的零售金融产品服务。其营业时间平均每周(包括周六)50小时,比其他银行网点多30%,其余非中心(核心)网点的营业时间平均每周42小时,也超过了德国银行业平均营业时间。

总之,在1999~2007年的快速发展期中,邮政银行的零售业务覆盖面有了很大的拓展,零售银行板块的商业模式基本成型。之后,邮政银行不断对该模式的进行优化,以便提供越来越有竞争力的零售银行服务。

邮政银行“自营+”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网点合作在探索中优化

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在网点合作中采用“自营+”的模式,形成了覆盖面广、双方网点合理配置的网点布局。在德国,与德国邮政的合作使得邮政银行拥有其他银行无法相比的最大销售网络和数量最多的自动提款机,90%的居民可以在很近的范围内找到邮政网点或银行自营网点来为自己提供基本的服务。

2006~2012年,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一起对所经营的网点进行了优化、撤并或新设。截至2012年底,邮政银行在德国有1092个自营网点、约4600个邮政网点以及16300个第三方网点(包括超市、便利店等)。至2015年底,邮政银行在德国有1066家自营网点、约4500个邮政网点以及50个全能的高级销售中心(销售该银行的产品,处理该银行所有金融服务的咨询工作)。邮政银行在德国还有5000多个免费的自助终端点,其中1300个是位于壳牌加油站的免费自助终端,它借助加油站服务将现金终端覆盖到了网点不能到达的位置。

费用

在德国邮政和邮政银行的业务合作中,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才签订了内容全面的中长期合作协议,对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责权利关系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其中,在设计费用时,既照顾了双方的利益,也注意到银行业务本身的性质与银行的战略需要,条款根据银行整体稳健经营的需要以及每个业务的性质而单独制定。有些业务是以增量来计量,有些业务则以存量来计量;有些业务按利润分成,有些业务按笔支付费用。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营业网点的费用分摊基本按照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对邮政银行和邮政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网络线路和专用业务费用等能够明确划分的费用,按各自投资、各自负担的原则处理;二是对双方合署办公的网点,按实际使用面积分摊费用;三是对只邮政银行收付现金的邮政网点,邮政银行按业务量支付费,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再进行不同的计价,有些业务存在超额奖励,有些业务则没有超额奖励。

摩根士丹利对邮政银行与德国邮政关系中佣金费率的研究显示,2002年双方签订了2003年至2008年的合同,并约定可在下一个合同期前就费用问题重新谈判,如果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某些产品的费率每年上涨3%,但是关系不会终止。

从中可以看到,费用合同往往是一个中长期的合同,这种中长期合同可以减低谈判成本以及其他协调成本,并给投资者带来确定性;此外,费用的谈判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最终成文的很多条款可能取决于谈判双方当时的意愿、实力与关系等。2002年、2003年邮政银行支付的佣金(含存款和中间业务)约占来自邮政网点存款的0.80%、0.70%,佣金占当年邮政银行管理费用的比重约为25.2%和24.1%。2006年,邮政银行在收购了850个自营网点与相关的9600名员工之后,支付给德国邮政的佣金大幅下降,之后每年约占管理费用的5%。

邮政银行2015年年报称,欧盟委员会应第三方(可能是投资者)的请求,正在对其与德国邮政的各项业务往来进行调查,以确定相关关联交易以及定r是否符合欧盟法律要求,该项事宜尚未完结。

邮政银行在成立之后的十多年中,借助了邮政集团的网点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一家重要的零售商业银行,其战略定位、服务理念、信息技术应用、资本运作,与邮政的“自营+”模式及在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是其经营发展中较有特色的方面。被德银收购后,业务发展转型继续取得成效。由于现阶段邮政银行的母公司是全球银行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德银集团,这使得邮政银行虽也是全功能银行,但其在整个德银的布局中更局限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

由于德国资本市场更为成熟,收购兼并较为普遍,邮政银行不仅开展主动投资(对自己不擅长的信贷等业务采取并购方式迅速获得业务能力),也对一些业务主动出售剥离。邮政银行自身的控股权也经历了较大变动。最近德银的战略调整也给其未来带来一些不确定性,虽然2015年开始邮政银行就为与德银的分拆做准备,但至今仍未确定最终方案。

从邮政银行的发展来看,获得和积累资本的能力大大限制了银行的规模扩张,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亏损和此后经济环境不好使得盈利能力受限。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为资本充足率达标,其不得不采取剥离资产、降低规模增速的更重质不重量的内涵增长方式。银行要长期稳健经营,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在扩大规模、提升收益与控制经营风险中寻求平衡。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全球视线月度资讯

印度2016~2017财年实际GDP增速为6.5%~6.75%

2月1日,印度财政部《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受印度禁止大面值货币流通影响,预计印度2016~2017财年实际GDP增速为6.5%~6.75%。中期看,随着印度实施商品服务税,印度或恢复其8%~10%的潜在GDP增速。

芝加哥联储:美联储应放缓加息步伐

2月3日,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发表讲话称,预期美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将表现良好;通胀率有望回归2%目标水平,但仍面临下行风险。在低利率环境下,降息空间有限,建议逐步调整利率以回归长期水平。

纽联储:美国货币当局未在2016年四季度干涉外汇市场

2月9日,纽联储副主席波特称,美国货币当局未在2016年四季度干涉外汇市场。美元在2016年四季度兑主要货币走强,美元指数上升6.4%,创2003年以来新高。其中,美元兑欧元上升6.8%、兑人民币上升4.1%。

欧委会:将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联盟

2月10日,欧委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发表讲话称,欧盟将加快建立资本市场联盟。欧委会将推出措施降低企业重组难度,建立泛欧洲私人养老金市场,推动金融技术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2019年前前建立资本市场联盟。

纽联储:美国1月份通胀预期上升

2月13日,纽联储消息称,美国1月份消费者预期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一年期和三年期通胀预期上升至2015年夏季末?水平;收入增长预期保持稳定;求职、失业率和未来失业率预期均上涨;家庭收入和支出预期增速放缓。

欧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2月16日,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称,尽管欧元区通胀率上升,但潜在通胀压力仍然较低,应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再融资利率和存款利率将分别维持0.00%和 -0.40%不变。

日本1月份贸易逆差10868.77亿日元

2月20日,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日本1月份贸易逆差10868.77亿日元,同比上升67.8%。其中,出口额为54219.46亿日元,同比上升1.3%;进口额为65088.23亿日元,同比上升8.5%。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5

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

1.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背景

我国最早的邮政储蓄开办于191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民国末陷于停顿。邮政储蓄部门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储蓄业务,但后来一度停顿。1986年国务院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之时,设置了储汇局,增加了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包括管理邮政储蓄、汇兑等。归纳起来,1986年以后我国邮政储蓄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986—1989年,是邮政储蓄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里,邮政储蓄代办储蓄业务,取得不错成效,存款余额在1989年就超过100亿元,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得以建成,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及认可。这对邮政储蓄来说无疑是好的开始。1990—1998年,是邮政储蓄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时有了独立办理业务的能力,不再使用以前代办模式,储蓄余额在1995年的时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超过1000亿元,这时其所有资金都转存到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1998—2003年,是邮政储蓄快速提高的阶段。这个阶段,势头较好、发展迅速的是邮政储汇业务,其被认为是邮政业务中的支柱性、高效性业务,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贡献率居于前列。2003—2006年,是邮政储蓄突破发展阶段。邮政储蓄余额在2004年上半年就突破10000亿元。不再是靠单纯吸收存款,而是全面、协调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这样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地位也得到了巩固。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并按照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和现代企业治理架构“转轨变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方向发展。2007年至今,是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发展阶段。业务种类、服务产品等不断丰富,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张。邮政储蓄银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尽力提供存贷、理财等服务,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做新的贡献。

1.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制前后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的3.8万多个营业网点以及4.7万台的ATM,提供给人们多种电子类服务渠道,并且这些服务遍布城镇及乡村,其中包括有手机、电话、电视银行及网上银行等,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金融服务。另外,客户总数以及本外币账户数也有很大突破,分别达到6亿、12亿;超过4.6万亿元的本外币的存款余额在国内银行业中位居第五,4.9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在行业内居第七位。笔者调研的原阳县,邮政储蓄业务重新开办是在1986年,本着自身的行业优势,很快地融入了地方经济。尤其是2007年以来,建成了全县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2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4个被改革成为了二级支行,而另外有8个由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具备,只能暂时按照原来的储蓄模式运作及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彻底地改变了原来只存款、不贷款的状况,不断丰富银行信贷产品,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信贷业务体系和中间业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更新之中。目前,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在业务经营、产品创新及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并将继续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社区及中小企业。

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2.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由于原来邮政业务核算中包括财务核算、混业经营,邮政储蓄的经营机制并非专业化,再加上对高管及邮政储蓄业务监管偏薄弱,这就造成领导者忽视邮政储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因此形成了金融业务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高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从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现有工作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银行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基本上不具备识别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如果开展大规模的经营业务,必将会出现极大的经营管理风险。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新成立的银行,绝大部分下属机构和人员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也将必然面临操作风险。

2.1.2风险控制存在缺陷县域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邮储转过来的,没有信贷风险控制经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这就会造成一种被动局面:事前风险防范不足,当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监督管理,很可能使银行经营业务面临损失。尤其是,普通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更加淡薄,操作管理中处置风险的方法也往往比较单一,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操作风险。此外,过去邮政储蓄一直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再存款的方式获取利息,赚取利润,从来没有实行过市场化运作,对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适应市场的需要比较困难。

2.1.3网点布局及网点建设不够合理原阳县共有17个乡镇,但是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仅有4个,很多乡镇都没有,这就造成一些农民群众想要获取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比较困难,以至于有些农民需要到几十里之外的其他乡镇或县城去办理贷款业务。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农民都有这方面不同程度的抱怨。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建设速度慢。原阳县4家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硬件设施陈旧,另外有8家还是改制前的邮政储蓄。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要做的是依托这些老网点,利用已有的资源,还要不断开发新的网点,但是成本和人力资源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其在基层网点的渗透速度,要想达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程度,还需要若干年的建设。

2.1.4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不高成立初期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如营业网点工作人员不足,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较低,且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也很缺乏,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尽管近年来通过招聘大学生,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人员总数都有所变化,但是管理层绝大多数还是老员工,没有在银行工作过的经历,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很难跟得上现有的发展节奏。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造成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人才的缺乏。据笔者调查,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高中及以下占51.06%,专科占41.36%,本科及以上仅占7.58%。在与县域其他商业银行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0%以上情况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明显较低。

2.1.5服务功能欠缺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尽管改变了原来只存不贷的经营状况,中间业务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其传统的经营观念,各项业务发展仍相对滞后。以信贷产品为例,放款额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利率较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贷款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贷款比较困难。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很少涉及理财产品,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基本没有开展此业务。因此就服务项目和功能而言,明显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都是自身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2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竞争力相对薄弱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晚,相比较,其他商业银行历史悠久,有着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以及丰富的经营经验,且有着固定的客户群体,明确的经营发展方向,相对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力较强。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力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也同样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大量客户群体等优势,这都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无法抗衡的。

2.2.2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只有很好地控制风险,并且有能力承担高风险,能够把高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高盈利,才有机会获取高收益。然而就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工作分工不明确,致使其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2.2.3辐射影响范围狭窄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功能欠缺,开展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其辐射影响范围较窄。比如邮政储蓄银行与已经开展信贷业务数十年的诸多商业银行相比,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经验丰富,服务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的其他商业银行。

3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3.1表象原因

3.1.1发展起步晚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3月6日才正式成立,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最晚,分别晚了95年、23年、53年、56年、50年。作为一新型的商业银行,起步晚必然会导致存在诸多缺憾。

3.1.2经营理念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邮储一直是邮政最重要的业务之一。每个邮储工作人员的脑海里都有着这样的经营理念: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抓存款。2005年8月份,邮政储蓄业务按五年逐步转出人民银行存款,并按同档次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政策执行。与之前相比,不再享受国家优惠利率,这样邮政储蓄存款就不得不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同业竞争。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变和适应。在紧抓存款的同时,更是要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信贷发展,而且就相对低成本的中间业务也要进行大力发展。这些都需要每一个职工尽快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和需要。

3.1.3业务人员无法满足点多面广的需求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共4个,工作人员共有30人。由于乡镇储蓄银行人员太少,有些人更是身兼数职,这造成制约监督机制难以很好落实到位,留下了一些潜在风险。同时,成立邮储银行后,开办信贷业务、中间业务都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岗位负责具体事务,现有的人员总数更是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1.4职工素质难以满足业务拓展的刚性需要现如今邮政储蓄银行已是金融机构,但由于之前一直是邮政、储蓄混业经营,没有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一方面,缺乏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银行商业化后业务拓展的需要[1]。另一方面,也没有对员工进行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金融业务方面的培训,造成现有工作人员还是只熟悉原来的储蓄业务,基本上没有信贷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很难适应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3.2深层原因

3.2.1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自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就着手进行内控治理机制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到目前已建立了风险合规部门,并逐步推行了比较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都表明邮政储蓄银行足够重视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控制、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就目前状况来说,邮政储蓄银行在票据结算、信贷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二是邮政储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仍然落后[2],无法达到现在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三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慢,设备陈旧。据笔者调查,这个问题在乡镇支行尤为突出。四是风险控制存有漏洞,激励机制不健全。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和速度。

3.2.2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原阳县全县共辖有乡镇17个,总人口68万。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4处,农村信用社27个,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数量上就处于劣势。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把信贷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业务齐全,产品种类丰富,也逐渐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大多数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已树立起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经营体制机制较为健全,支农惠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对邮政储蓄银行大家还比较陌生,当发生金融业务时,大部分居民首选的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并不是邮政储蓄银行。据笔者对原阳县居民的调查,发现76%的人选择的是农村信用社,20%的人选择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另外4%的人选择的是其他商业银行。

3.2.3传统经营方式的惯性制约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蓄变身而来,其高层管理人员及决策层多数是邮政储蓄老员工,陈旧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可避免地沿用过去邮储的经营方式,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转变过来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在制约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

4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对策措施。

4.1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就必须尽快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彻底改变只存不贷的传统思想观念。尤其是决策层,不应该受过去工作习惯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决策上来。在现有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尽快引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创新自身管理方法,努力建立精简高效、管理科学、分工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此外,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每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应把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营能力。

4.2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就操作风险而言,既要增强职工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准确识别、主动防范操作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又要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使各项风险防范的措施落实到位。就银行信用风险而言,主要是贷款风险。对此,要灵活设置贷款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建立完善信用制度体系;要帮助投资人了解风险意识,同时增强自身防范风险能力。对道德风险而言,要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要对违规违纪员工必要惩罚,使其认识到法律震慑力;要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防止有空子可钻。

4.3规范网点布局及其建设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做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应该充分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网点优势[3],不断地完善、丰富农村营业网点功能,改善其基础设施,更新设备,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加大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惠农力度,使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直接、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

4.4提高人员素质及工作水平首先,要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具有丰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4];其次,可通过校园招聘,给予大学生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地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县域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再次,要制定一个绩效评估机制,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另外,对于目前大多数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缺乏金融方面专业知识的现状,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还可以吸收引进一批有过银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个层面,安排到各个岗位,通过互相帮助,尽快提高业务能力。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6

自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自从中国农业银行宣布退出农村市场以来,目前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分享农村市场,这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1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1•1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邮政储蓄银行享有“中国邮政”的品牌知名度,能够吸纳广大农户的存款,为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提供雄厚的资金。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遍布全国城乡,覆盖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60%的储蓄网点和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6年底,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位。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其中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1•3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五分之一。邮政储蓄银行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其根本原因在于邮政储蓄享有“中国邮政”颇高的知名度,邮政储蓄的企业文化在广大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广大农户都愿意到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汇款,可以说邮政储蓄银行是老百姓的银行。

1•2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广阔的农村市场在中国近14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近10亿,因此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和加快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使命,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西部农村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对比情况(表略)可以清晰地看出,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尤其是西部农村人均收入比较低,是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要帮助中国广大农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加灵活、安全、可靠的小额贷款。由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较大,很难为中国广大农户提供资金援助。自从中国农业银行宣布退出农村市场以来,目前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分享农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借鉴了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倡导的“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没有一点利息,乞丐也能借钱”的乡村银行理念,推出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户发展农村经济的融资问题,所以说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广阔的农村市场。

1•3邮政储蓄银行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超过90万人,而2006年达到121万人,2007年达到144万人,2008年将近200万人,预计2009年全国将有超过300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主要在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包括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然而大学生创业需要大量的创业资金,需要更加宽松、灵活的小额信贷。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小额贷款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问题,而大学生创业也会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发展契机。

1•4个体、私营企业的小额信贷会加速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已达293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且活跃的力量,对经济发展起着战略性作用。然而,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收缩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正在加大,企业经营环境普遍趋紧,小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资金链紧张、还款能力下降的现象日益突出,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较大,很难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推出的小额信贷正好满足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中小型企业的大量信贷也能促进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发展。

2邮政储蓄银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2•1邮政储蓄银行起步晚、规模小,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2006年6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成立几十年的资历相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起步非常晚,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发展非常滞后,特别是硬件基础设施,如办公地点、业务空间都比较简陋、狭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发展需求。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网点没有最基本的设施,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很多客户满头大汗地排队,客户抱怨和投诉较多,客户流失严重,最终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质量下降,长期树立的良好的“邮政储蓄”知名品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部的网点也非常少,还与其他业务部相分离,以致很多信贷客户很难找到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部,最终导致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2邮政储蓄银行缺乏专业人才在当今世界,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是化解金融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金融系统注入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起步较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据某市邮政储蓄银行人员学历统计,该行在岗职工881人,其中中专学历者占全部职工的20%,大学学历仅占全部职工的4%,初中学历以下却占76%;专业技术人员175名,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占0•2%,信息技术、计算机、金融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仅占0•9%.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大量使用劳务工,农民劳务工占农村支局职工的63%,而拥有大专学历的劳务工由于工作没有保障,不能受到足够重视,无心关注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与建设。

2•3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导致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空间狭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各类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的种类为商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贷款金额为农户最高可贷5万元,商户最高可贷10万元;贷款期限为1~12个月,并且要求至少1~2名事业单位员工或公务员提供担保方可贷款。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看,由于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将许多可以轻松贷款、快速还款的信贷客户拒于邮政储蓄银行大门之外,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相当困难。

3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覆盖面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基础设施薄弱,业务空间狭小、简陋等因素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快速发展的根源。为吸引更多客户,提高服务效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业务空间,实现业务空间和办公地点的有效衔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发展需求。

3•2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员工待遇,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由于待遇不高,邮政储蓄银行很难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即便招聘进来,日后也易往薪酬待遇更高的单位流动。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大量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到邮政储蓄银行工作,并遏制高学历、高层次员工外流的势头。对于长期献身邮政储蓄银行的劳务工、聘用工,应在工资、福利等各方面给予更加丰厚的待遇。加强员工企业文化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3•3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管理,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因此,要使员工自觉地与邮政储蓄银行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兴衰与个人的前途联系起来,就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发挥人格作用,取信于员工;二是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造一个使员工得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三是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四是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民主和参与意识;五是关心员工生活,为员工排忧解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六是塑造富有魅力的企业形象,增强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全体员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3•4建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战略规划是当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贯追求的企业核心文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积极倡导质量意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企业核心文化。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7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从1990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率仅0.8%,进入了经济低迷期。银行危机开始出现,整个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日本自2001年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经历了辗转徘徊的2004年,到2005年底,稳定复苏终于成为日本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复苏的动力则来自于日本五年来坚定不移的改革。日本这次结构改革分为银行业改革和邮政改革。目前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改革已经完成,由此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继续进行的邮政改革,则为复苏进一步增强了动力。

一、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改革过程:主银行制日渐衰落

对于银行来说,调整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处置不良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压缩贷款。

(一)银行业的重组日本在8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金融体制改革。1981年,对实施近50年的《日本银行法》进行了修改,被称为日本“金融改革真正的元年”;198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并不彻底;到1993年4月日实施了新的金融改革法,但起色不大;1997年初又推出所谓“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政府干预,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由和权力,推动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系。由于银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1999年下半年起,日本银行业掀起重组之风,2000年出现第一波高潮,不到一年时间里,原有的八家城市银行重组成三家超大银行。它们是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UFJ金融集团,再加上2000年底成立的东京三菱金融集团,便形成了日本金融业的四大银行集团。2004年,日本第四大银行UFJ金融集团(日联银行)在被迫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更因试图在财务报表中造假受到金融厅查处,被迫与东京三菱银行进行合并谈判;2006年1月1日,合并后的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正式开业,以162.7万亿日元(约合1.4万亿美元)的总资产,成为世界最大银行。

(二)不良贷款处置的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和金融行业采取多种方式来开展不良贷款的处置。政府出台了稳定银行业运行的专门法案,建立了银行坏账处置的政策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出台了一批关于银行坏账处置的金融法规,如《金融系统稳定化对策》、《金融机构重组方针》、《重建金融机构机能紧急措施法》、《过度银行计划》等,确立了对问题银行坏账处置的基本方针,并依法新设立银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的职能机构。1998年设立的金融监督厅和金融再生委员会,负责全面清理146家主要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并与大藏省共同制定金融救助方案和坏账处置措施,形成了以日本央行和大藏省为核心的金融风险监管和银行坏账处置的运作体系。同时,政府设立处理银行坏账的专门机构,接收、管理和处置问题并利用资本市场扩充核销坏账的资金来源,增强银行资本运营能力。但由于金融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最终都未能有效兑现改革初衷,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

(三)不良债权处置的第二阶段:金融大臣竹中平藏的改革竹中平藏在2002年9月兼任金融大臣后,10月底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公布了时间表,要求在2004年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即所有银行必须在2005年3月之前将坏账削减50%,以恢复全球对日本金融体系与金融行政的信任。其方式包括:(1)以美国财会方式计算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这意味着日本传统上将全部预计退税款列入自有资本的方式被否决,改为仅其中10%可列入自有资本;(2)银行所持有的土地、股票或债券不能以“账面价格”入账,必须按市场价格确定资产价值。据此,日本金融机构将减少6万亿日元自有资本金,资本充足率低于8%。

(四)改革导致了主银行制的衰落在改革过程中,银企利益纽带日益松绑,日本的“主银行制”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特别是日本有关法律规定,银行所持企业股份不能超过其自有资本。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再生”,日本的大银行被迫大量减持企业股份,其对企业的控制和影响日渐减弱,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在降低,企业开始寻求其它融资工具,如股本融资和公司债。因此,日本的“主银行制”实际上已经衰落,经过改革,日本的银行制度同美国和欧洲在事实上已经趋同了。根据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关于制度的博弈均衡的观点,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存在优劣之分,唯有适合与否之别。主银行制度恰好与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如资金短缺,存在大量投资机会)、国家金融政策(“护航舰队”保护政策,分业管理,限制竞争)等、国际经济活动相适应,因而取得巨大成功。80年代后,日本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银行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削弱,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主银行制度的内在缺陷共同导致了该制度的衰落。

二、政府结构改革是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意识到必须创建小政府,搞地方分权,“民间能够做的事,让民间做”。当然,在日本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环境下,尽量使政府成为“小政府”,才能达到减轻日本国民的税务负担。因此,邮政改革既意味着走向“小政府”的结构性改革,也意味着一家占据着国民储蓄25%的“政策性银行”脱离政府控制而回归民间。

(一)日本的邮政民营化的含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其交通和通信网络作为支撑其制度的基础设施而得以扩充。追溯其源,邮政系统创始人前岛密到英国考察,发现英国的邮政和邮储都很发达,从老百姓手中集中了资金之后,用于增强军事力量。前岛密得到启发回国后在日本建起全国性网络之后,还建起了邮政储蓄。日本邮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在内的资产总和达到34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存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瑞穗银行的四倍,也相当于日本当年GDP的三分之二。其中,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20万亿日元(约合1.9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四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总和。简易保险部门资产达120万亿日元(约合1.07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四大家寿险公司资产规模总和。日本民众现拥有的储蓄总额为1400万亿日元,其中26%进入了邮储。日本的邮储资金除用于国家建设,也为内部人提供了“寻租”机会,而且是维持传统的“政府—金融—工业一体化”运转的油。由于日本邮政是政府的一部分,截止到2004年底,这个邮政公社拥有员工27.1万人,下设2.47万个邮局,邮政服务包括邮递服务、快递服务、物流运输等,并规定这些服务可以由私人企业来做。日本邮政的另一类服务是银行和保险服务,也可由私人企业来经营。所以,日本邮政通过民营化裁减27万人,这意味着政府裁员30%。日本邮局在支持政客当选时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即所谓“邮政族”。这些利益集团激烈地反对民营化,因此邮政民营化改革非常困难。通过剧烈的政府改革来创造一个“小政府”,邮政改革需要12年才能完成,其中政治原因是主要的:即一旦邮政民营化,政府在全部家庭资产(thetotalhouseholdasset)中的份额就会降到5%。政府控制的资源要大大减少。所以,日本邮政实行民营化对于创建“小政府”特别重要。

(二)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日本1998年通过《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邮政省被缩编为总务省邮政事业厅,2003年4月又被改组为邮政公社。日本议会通过的法案包括邮政民营化法案、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法案等六项内容。据此,在2007年4月前,日本将解散现有的日本邮政公社,成立一个国家控股公司,下设窗口公司(邮递)、邮政事业公司(管理日本全国2.47万个邮政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四大机构。在2017年前,国家控股公司必须售出其在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持的全部股份,实现民营化。邮政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改革官僚主导、中央集权的制度;第二个目标是通过政府公务员裁员27万人,进行公务员改革;第三个目标是将民间的资金交还民间使用。这些目的达到后,就完成了民营化。日本现在有很多政府预算外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是自动地从邮储获得资金,运营效率则相当低下。邮储私有化之后,政府预算外机构就必须面对金融市场,一旦其商业活动无效益,就面临极高的融资成本,这种市场治理可以改进政府商务活动的效率。2005年10月,日本新内阁组建,竹中平藏再度入阁,担任了总务兼邮政民营化改革大臣。2006年1月23日,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意味着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开始启动了。邮政民营化改革被视为以放松政府规则、释放民间活力为主导思想的经济结构改革的核心。

邮政银行个人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64-0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资金融机构网点规模的加快扩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因此。刚刚成立不久的邮政储蓄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邮政储蓄银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分设机构模式存在弊端,不利于银行经营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分设过程中,按照其总行设定的模式把分支机构分为邮储银行自营机构、共营机构、邮政网点三种,从而形成了目前部分机构银行与邮政混业经营、双重管理的特定模式。邮储银行对自营机构控制力相对较强,而对于邮政公司和邮储银行双重管理组建的共营网点,只有行长由邮储银行选派,业务由邮储银行指导,工作人员仍由邮政公司管理,这种双重性管理模式职责不清,随着业务的发展,矛盾将逐步显现,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大。邮政网点存在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问题,在经营理念上先“主业”后“副业”,但工作人员承担的副业任务非常繁重和庞杂,这种现象邮政储蓄银行无权干预,对其内部风险控制的难度很大,也势必影响邮政储蓄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是内控制度和机制相对滞后,不适应风险控制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成立后,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由风险合规部、审计部及各业务部组成的内部控制框架,但在内控操作流程科学化、岗位职责规范化、执行制度纵深化等方面仍有待加强,仍然有内控“盲区”。主要表现在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部分制度规定和岗位职责滞后、缺失、不当,漏洞较多,授权设置不符合规定,达不到商业银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三是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监督制约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经过内部整合,在分行一级设立了风险合规部和审计部,在一级支行配备一名专职风险管理人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一个风险管理员。目前在原有小额质押贷款的基础上。部分商业信用贷款业务以及新的资产业务已开展起来,而新资产业务的开拓与配套政策实施缺乏同步性,而邮政储蓄机构内部稽核部门及人员。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先天不足,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复核人员只负责对办理业务的金额,有关单据填制的规范性进行监督,综合柜员负责对特殊业务的授权管理,事后监督人员主要负责网点账务的核对。事后监督环节和稽核环节监督内容相重合。复核环节和事后监督环节职能交叉,致使稽查人员只注重常规监督,无法对业务单据的真实性、业务的合规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对业务的监督环节重点仅依靠内部稽核部门,对其分支机构业务进行常规监督,明显存在不能适应新的资产业务检查需求,无法对新资产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有效监管。

四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业务发展。一是一部分从业人员为劳务工,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不高,特别是有从事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少。二是县域偏远网点基本上是邮政储蓄网点,从事储蓄工作的人员很少,一般3~5人的网点,其中有2~3人还兼职从事邮政及汇兑业务,而同档次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人数大多在10人左右,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并且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三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邮政储蓄银行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科技体系,各项业务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设在邮政公司信息科技局网络系统营运中心,调查发现,各网点计算机在业务操作、网络传输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只能等待邮政公司科技部门人员来进行检修,这样既影响银行机构对外营业、对外服务的形象,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建议与对策

(一)内部管理方面

一是完善内控机构建设,解决风险管理体系多元化问题。加强独立于邮政公司之外的组织体系、内控制度、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尽快符合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要求。这样既有利于邮政储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其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彻底解决分账核算问题,确保邮政储蓄银行顺利发展。进一步理顺邮政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关系,全面掌握邮政储蓄业务整体情况,统一营运标准,规范核算操作标准,合理确定各项成本费用的分摊比例,准确核算邮政储蓄的收入和经营成本,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邮政储蓄业务经营情况,才能保证邮政储蓄银行顺利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和网点优势,不断拓宽资金营运渠道。在逐步探索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批发”业务,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只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做直接银团贷款或间接银团贷款。以获取利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例如发展各种业务,包括保险、水电费、代缴税款业务、“邮证通”、工资等业务。

(二)机制建设方面

一是要改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不断的发展。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董事会设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在具体运作、制约机制上根据全行风险控制情况,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负责,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分析和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