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邮政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04

邮政研究论文

邮政研究论文篇1

在经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占邮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邮局则是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直销业务发展前景看好,这给邮政带来业务发展的良好机遇。日本邮政对直销市场的定义是从生产商直接到用户,减少中间批发、零售环节,直销应该是方便用户,降低成本的一种销售方法。直销信息和样品目录的传播媒体可分为三大渠道:邮政、电信和互联网络。据日本邮购协会统计,邮购产业年收入2.1万亿日元,占日本零售业务的2%,年增长呈上升趋势。实践说明,直销这种购物方式在欧洲不仅稳定,而且同邮政金融业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邮购这种直销形式在日本已被公众所接受。据日本邮政统计,日本印刷产品目录、邮购杂志和商业广告信函的费用占媒体广告费的50%,而这些印刷品和目录的传递及有针对性的投递大多数需要邮局来完成,所订购的实物和物品的投递邮局占60%,可见邮政除同企业联办和自办邮购业务外,在产品目录传递和直销中所占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直销媒体发展潜力很大,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电信市场销售、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商业广告信函。在经济发达国家商业广告占邮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邮局则是公司销售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邮政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办代收水电费,代售戏票、飞机票,发放驾照等业务,使邮局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目前在世界各地,信息通信技术正在迅猛发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各种信息。在这种形势下,邮政的网络应该显示其大众化服务特有的自身价值。在21世纪,多媒体这一高新技术从工业到行政管理都将成为社会方面具有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许多国家正在形成新的观念,即利用邮政网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服务。这种服务通过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邮政网络而完成。“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是指几种行政手续和公共服务手续(例如养老金、办理交纳税收、水电费和发放驾驶执照等)仅在一个邮局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即可办理。“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是邮政利用高新技术开辟新业务的一种尝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站式”行政管理服务的优点有:为民众提供方便服务,克服目前办理各种行政手续需跑好几个部门方可办理的缺点;国家无需增设或专设地方政府办事机构;减轻各级地方工作负担,使其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可节省人力和政府开支,同时这种新业务的开办能够给邮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日本邮政已经开始在几个试点城市办理“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通过邮局信息终端,试办理以下三种业务:(1)申请使用公用设施;(2)申请雇佣保姆服务;(3)志愿人员登记报名。将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利用邮局信息终端把邮局和地方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联成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用户只需到一个站点即可办理各种繁杂的行政手续、申请等。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使邮局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邮政已开办“一站式”行政管理业务,办理代收水电费,代售戏票、飞机票,发放驾照等。以合理的价格办理此项业务,邮政部门都有所收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引进为邮政网络建设和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少国家的邮政部门积极利用和引进新技术,借用高科技通信平台发展邮政业务。在多媒体信息时代邮政要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开发电子邮政等新业务已成为人们共识。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邮政带来良好的机遇,在发展新业务的过程中,邮政部门广开思路,自己不能独立承办的业务就主动与其它部门协作。为了适应通信市场的发展需求,向商业化和企业化迈进,各国对邮政机制和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普遍服务是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商业化和企业化的一个最大问题。邮政放弃垄断走商业化和企业化经营道路,不仅要从组织机构上进行改革,而且在财务制度等方面也要改变以适应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意味着纳入商业轨道后,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离开这一基本原则,邮政商业化或企业化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等于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在世界上,社会性普遍服务基本上成为各国邮政不可放弃的前提条件,因此,邮政在承担普遍服务中需要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法律保护。目前一些国家采用的办法是:国家给予补贴或给予一定限度的专营权,以弥补邮政普遍服务中的亏损。除此之外,不少国家邮政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邮政研究论文篇2

邮政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在服务“三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邮政具有网络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信誉,在服务“三农”方面大有可为。在众多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撤点的今天,海南邮政储蓄正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邮政行业优势,打造邮政服务“三农”的平台,为海南农业增效、海南农民增收诚信服务,努力促进海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粮食直补资金业务

粮食直补资金是政府发放给广大退耕还林农民的粮食专项补助资金,在掌握粮食直补资金具有资金发放量较大、发放面广、发放点以农村为主的特点后,省邮政储汇局及时主动与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得到了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与邮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改补现金发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省邮政与财政部门合作发放农民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资金工作正式启动,我省邮储服务“三农”工作迎来了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工作开展后,省储汇局及时制定并出台了粮食直补资金方案,对做好粮食直补资金营销工作和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门的部署。随着粮食直补资金工作的全面开展,省储汇局将紧紧围绕服务好“三农”的工作要求,深入各市县局加强服务工作指导,确保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广大农民朋友满意,同时也为邮政、财政的长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2004年11月份我省邮政储蓄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开展以来,在各市县邮政局积极拓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乐东、东方、昌江、文昌等局已成功了当地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儋州、琼海局也与当地财政局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乐东、东方、文昌局均为全额,分别1638万元、781万元和1002万元,昌江一期370万元。

二、养老金业务

从1999年开始,邮政储蓄即在省社保部门的支持下,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在我省承担着各企业事业单位、农垦系统养老金的工作。良好的服务与稳定的网络优势相配套,促使邮政储蓄养老金业务每年以3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如今全省邮政储蓄每月养老金的量已达到1.09个亿,获得了广大老年同志和社保局的充分肯定,目前绝大部分市县养老金已交由邮政储蓄,使邮政储蓄养老金业务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目前邮政储蓄每月在农村地区发放的养老金有近3000万元,离退休职工遍布各农村乡镇、农林场所,给发放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在养老金的发放过程中,每月保证养老金按时发放和及时领取成了邮政储蓄个网点的第一要务。在委托邮政储蓄之前,居住在农村的离退休老职工往往要跑几十里地到县城的银行网点支取养老金,许多老同志苦不堪言。邮政成为农村养老金机构后,凭借遍布农村的200多个邮政储蓄网点成为一条发放社会养老金的主干道,农村老人可以持折在邮政储蓄任何网点领取养老金。为做好农村地区的养老金服务,邮政储蓄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在发放的高峰期储蓄柜台还开辟了专门的养老金领取柜台,方便了老人养老金的领取。目前邮政储蓄社会养老金业务基本做到离退休职工、委托单位和社会保障局“三满意”,在老人中构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其它代收付业务

海南邮政储蓄恢复开办18年来,一直以全省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勇于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多种需求,2001年海南邮政储蓄启动了中间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工程的建设,2004年又进行了平台的改造,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代收电信资费、工资养老金、代扣水电煤气费、代收公用事业费、手机银行、存折炒股、POS跨行消费、跨行取款、代售国债、保险、基金等有着较为全面业务功能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广大的农民朋友也能象城市居民一样享受邮政储蓄提供的各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在我们重点发展的代收电信资费方面,每一个储蓄网点都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收费网点,每月代收电信资费业务量达到了3600万元,在农村网点的业务量占三分之一左右,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缴交电话费、手机费、寻呼机服务费等多种电信资费;邮政储蓄在近年来也在逐步扩大保险业务发展规模,尤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进一步加大在农村乡镇的业务发展力度,积极配合各家财寿险公司做好农村保险市场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工作,利用邮政的网点和网络资源优势及时给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商业保险,进一步增强我省农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维护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邮政储蓄在为全省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农村乡镇的业务拓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海南邮政利用自身的服务优势为海南移动、海南电信公司开通代收营业款、商购卡款等款项业务,为海南省烟草公司开通代收农村、乡镇烟草款业务,为海南有线电视开通代收有线电视服务费业务,及时为这些企业回笼资金,方便它们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兄弟生活质量。

四、邮政储蓄异地业务

这两年,海南邮储异地业务发展迅猛,在“三农”服务工作方面也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近年,为推动异地业务的发展,海南邮储突出抓好网络建设,并通过大力发展卡业务、增加布设ATM、推行无折存取款等措施,不断提高异地业务交易量。特别是针对海南是典型的农业省份,各种瓜果菜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省外,储蓄异地业务需求量很大的特点,海南邮储积极贯彻国家局关于服务“三农”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做好本省“三农”的服务工作。不断加快农村网点建设,在2003年,全省336个邮政储蓄网点全部实现了全国联网,其中211个网点在农村乡镇,服务着一百多万农村乡镇用户,为广大农户和农产口批发商开展异地交易提供了便利的存取款条件。邮政储蓄同时还利用在农村完善的机构,服务农村劳务经济。针对海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实际,对使用邮政绿卡的农民工实行“三免一低”的政策,即免收开卡费、免收卡年费、免收省内异地交易手续费,跨省异地交易手续费低廉,使外出打工的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邮政绿卡全国通存通兑的便利,确保劳务资金的安全,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诸多麻烦,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凭借着这些服务优势,2004年12月份全省邮政活期储蓄异地交易总笔数36.6万笔,交易总金额为14.11万元。2004全年累计异地交易笔数389万笔,交易金额达150.32亿元。

五、邮政汇兑业务

邮政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邮政企业文化;功能;措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一、邮政企业文化功能

1.导向功能

这种导向体现在邮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的指导上。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凝聚功能

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邮政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功能,在邮政企业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3.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创造力。使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邮政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意识不到位

中国邮政长期以来在人心目中,是政府部门,是个“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因此一直认为邮政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表现在:(1)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仅满足于开展文体活动,做思想政治工作。(2)将企业文化“表象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形象塑造,单一注重外在环境、形象建设。(3)将企业文化“口号化”,只注重在理念层面提出一些口号,缺少员工参与的过程,没有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但随着邮政企业化改革,邮政企业的文化不在是简单的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为人民服务”,同时邮政企业还得进行企业化运作。

2.缺乏文化价值观体系

作为一个邮政企业的文化系统,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以塑造、规范员工行为。但我国邮政长期以来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中国邮政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邮政价值观建设

我国邮政企业独立运营以来,已逐步走出分业时的低迷,但艰辛后的疲态、驱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所显现,这已成为邮政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竞争的思想障碍。加强邮政企业价值观建设迫在眉睫。

2.加强邮政精神建设

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各级邮政企业都倡导、提炼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如江苏邮政的“爱岗敬业争奉献,开拓进取创一流”企业精神;上海邮政的“创一流邮政,建都市窗口”企业精神。进入转轨时期的邮政企业,必须从时代要求出发,从中国邮政大局出发,从邮政行业目标出发,不断调整、丰富、完善,提炼、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坚持普遍服务。邮政企业虽然进行了现代化企业改革,但仍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用性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普遍服务应是邮政企业文化着重强调的理念。(2)确保邮政服务质量。“质量是第一生命线”。邮政企业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德国邮政全国不论远近,信报都达到了“次日递”的指标。由于德国邮政安全可靠,信用卓著,用户对许多重要文件也基本上都按平信交寄,他们以“迅速、安全”取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3)提高经营效益。邮政企业应以专业营销为突破口,以社会营销和中间业务为着眼点实施虚拟经营手段。如澳大利亚邮政改革后,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按照商业运作模式,引进了私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设立年度盈利计划,实现邮政的扭亏为盈局面。

3.加强邮政形象建设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知名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无形资产。邮政企业塑造的企业形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塑造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既是用户的需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树创”活动和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冷、硬、顶”现象,本着“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原则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树立优良的行业风气。德国邮政营业员是坐在高凳上办公的,好象站着一样。给用户办理业务时,脸带微笑,动作神速,口中还不时与用户交谈,交代已办的手续后并道声“谢谢”告别。(2)改善员工队伍。如加拿大邮政公司为改变公司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从其它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并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培训计划。同时,为了向员工传播新的经营目标,加拿大邮政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定期散发内部出版物;录像带寄到每个员工的家里,解释重要的变化;规定对重要的建议和模范的工作表现给予奖励;为员工子女教育制定计划等。(3)塑造企业标识。如德国邮政营业厅里,不论州局、市局或的小邮局,在大门上标有“POST”(邮政)字样,德国邮政徽志牛号角下有两个反向的箭头,表示向各地发送邮件。为此,要突出“中国邮政”(CHINAPOST)企业标识宣传,使“中国邮政”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蒋苏萍:提高邮政企业文化力途径[J].中外企业文化.2003.

邮政研究论文篇4

论文摘要:2007年1月29日中国邮政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实行“政企分开,监管独立”,告别“政企合一”体制模式。在邮政企业改革中,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落后。本文从邮政企业文化功能和现状来分析出发,为中国邮政企业文化建设找到突破口。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一、邮政企业文化功能

1.导向功能

这种导向体现在邮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的指导上。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凝聚功能

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邮政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功能,在邮政企业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3.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创造力。使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邮政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意识不到位

中国邮政长期以来在人心目中,是政府部门,是个“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因此一直认为邮政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表现在:(1)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仅满足于开展文体活动,做思想政治工作。(2)将企业文化“表象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形象塑造,单一注重外在环境、形象建设。(3)将企业文化“口号化”,只注重在理念层面提出一些口号,缺少员工参与的过程,没有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但随着邮政企业化改革,邮政企业的文化不在是简单的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为人民服务”,同时邮政企业还得进行企业化运作。

2.缺乏文化价值观体系

作为一个邮政企业的文化系统,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以塑造、规范员工行为。但我国邮政长期以来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中国邮政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邮政价值观建设

我国邮政企业独立运营以来,已逐步走出分业时的低迷,但艰辛后的疲态、驱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所显现,这已成为邮政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竞争的思想障碍。加强邮政企业价值观建设迫在眉睫。

2.加强邮政精神建设

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各级邮政企业都倡导、提炼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如江苏邮政的“爱岗敬业争奉献,开拓进取创一流”企业精神;上海邮政的“创一流邮政,建都市窗口”企业精神。进入转轨时期的邮政企业,必须从时代要求出发,从中国邮政大局出发,从邮政行业目标出发,不断调整、丰富、完善,提炼、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坚持普遍服务。邮政企业虽然进行了现代化企业改革,但仍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用性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普遍服务应是邮政企业文化着重强调的理念。(2)确保邮政服务质量。“质量是第一生命线”。邮政企业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德国邮政全国不论远近,信报都达到了“次日递”的指标。由于德国邮政安全可靠,信用卓著,用户对许多重要文件也基本上都按平信交寄,他们以“迅速、安全”取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3)提高经营效益。邮政企业应以专业营销为突破口,以社会营销和中间业务为着眼点实施虚拟经营手段。如澳大利亚邮政改革后,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按照商业运作模式,引进了私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设立年度盈利计划,实现邮政的扭亏为盈局面。

3.加强邮政形象建设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知名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无形资产。邮政企业塑造的企业形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塑造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既是用户的需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树创”活动和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冷、硬、顶”现象,本着“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原则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树立优良的行业风气。德国邮政营业员是坐在高凳上办公的,好象站着一样。给用户办理业务时,脸带微笑,动作神速,口中还不时与用户交谈,交代已办的手续后并道声“谢谢”告别。(2)改善员工队伍。如加拿大邮政公司为改变公司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从其它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并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培训计划。同时,为了向员工传播新的经营目标,加拿大邮政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定期散发内部出版物;录像带寄到每个员工的家里,解释重要的变化;规定对重要的建议和模范的工作表现给予奖励;为员工子女教育制定计划等。(3)塑造企业标识。如德国邮政营业厅里,不论州局、市局或的小邮局,在大门上标有“POST”(邮政)字样,德国邮政徽志牛号角下有两个反向的箭头,表示向各地发送邮件。为此,要突出“中国邮政”(CHINAPOST)企业标识宣传,使“中国邮政”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蒋苏萍:提高邮政企业文化力途径[J].中外企业文化.2003.

邮政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统计;制度;问题;对策

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比邮政储汇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务品种也增多,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金融统计业务仍按照原邮政储汇局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执行,加之,基层分支机构统计基础管理薄弱,统计队伍素质极低,导致基层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数据难以准确、完整统计,进而影响全辖汇总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

一、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2.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3.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4.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5.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1.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编制自身的金融统计制度。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2.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损益类报表数据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表中。

邮政研究论文篇6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商务活动的总称。电子商务有三大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这三大流的流动过程。首先,供应商在网络上商品、服务的信息,而顾客则从网络上搜索所需购买商品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供应商与顾客通过Internet进行交互式的信息反馈,顾客可以对所需商品提出规格,性能、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当顾客与供应商在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时,顾客填写电子订购单,商家收到电子定单后立即向顾客发送购物账单,包括商品的单价、数量、应付款、税额及运费等,消费者确认后,输入电子信用卡号和密码,上述信息经加密后发送到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检验有效后通知商家支付有效。上述过程实现了商务的网络交易,但电子商务过程还没有结束。只有等到电子商务交易的实物送到顾客手中时,整个过程才算结束。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交易,只实现了信息流和商流,而电于商务的最终成功要依赖于物流。目前,国内外实行电子商务的企业,虽然其网上销售额迅速增长,但真正能够赢利的却不多。原因在于其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指产品的性能、质量、型号等)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需要适合其特点的现代物流业的支持。能否拥有适应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网络经济中生存的一个关键因素。

2.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在我国主要表现是,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之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的、适时的、适量的转移服务。配送的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偶尔涉足电于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问题。物流本身发展的滞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在我国,物流更是处于经济领域的落后部分,一个先进的电子商务和一个落后的物流,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严惩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的新渠道:邮政物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配送创造了机会和发展空间,各种略具配送基础的传统企业都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看作是自己的发展机遇。邮政目前的直递包件业务已为邮政介入电子商务的BtoB市场奠定了业务基础,邮购业务基本上亦已具备了电子商务的雏形。

邮政实物网网络建设规模庞大,其设计主要依据是信函、包裹、报刊发行的流程。网上物流品种单一,物流量形不成规模,且资费固定。在投送环节上主要是份量不多的“信报流”。在社会需求方式迅速变化的今天,这些传统的物流业务又在竞争和技术替代中不断被分流,形成了邮政物流网的能力富余。一方面是邮政传统业务的下降,另一方面是邮政物流网的富余,电子商务的发展便给邮政带来了前所未遇的机会。

我们应该看到,邮政传统业务下降并不是市场需求的萎缩,而是邮政业务没有及时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给客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渠道,也给邮政提供了机会,最终实现邮政企业的良性循环。

邮政恰好在物流配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邮政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特殊的物流企业,从邮政网络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来看,它是一个极其庞大、无所不至、相互交织、规章一致、标准统一、由多点到一点、再由一点到多点的物流网。邮政遍及千家万户的实物传递网的基础决定了它已经是BtoC物流交易模式的优势企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邮政实物传递网、信息网和金融网的“三网融合”以及邮政“百年老店”的良好信誉组成了邮政参与物流市场竞争的强大优势,这些优势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比拟。首先,中国邮政236个邮区中心局组织严密运转灵活,能覆盖全国23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随着先进的邮政网络运行体制的推行,将这些中心局改建成较大规模的配送中心之后,邮政完全有能力承担物流的处理、储存、配送等服务。

其次,中国邮政拥有一个由飞机、火车、汽车等不同运输工具组成的庞大的干线运输网,不但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还拥有自备火车车厢,,各类邮运车辆,。通过邮政干线运输网,中国邮政可以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把邮件、物品运送到目的地。

第三,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城乡、规模强大、品牌统一的营业网和投递网。中国邮政现有服务功能齐全的营业局所6.7万处,投递局所4万多处,投递人员12.4万余人,投递用机动车15400余辆,自行车9万多辆。中国邮政这个网络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在物流配送行业中绝对是首位。

第四,中国邮政拥有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接入平台和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中国邮政183电子商务网站于今年3月25日正式开通,开始提供网上接入服务;中国邮政185客户服务中心,可提供电话接人服务;遍布城乡的6.7万处邮政局所可提供传统的柜台式信息接入服务;综合计算机网可以统一处理和调配全国各地的数据信息。

第五,中国邮政具有一个可提供资金结算的绿卡网。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50个城市中心主机联人全国绿卡金融网。为实现电子商务网上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

第六,物流是一种服务。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而言,货物送达可能是客户在购物过程中唯一次与商家面对面的机会,物流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还有下一次交易的可能。因此,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时,服务质量绝对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企业之所以选择邮政为其提供配送服务,这是因为,对用户而言,邮政员工上门服务具有很强的安全感,对于委托商而言,邮政在确保其商品运输安全,商业机密等方面又有着良好的信誉。邮政“百年老店”的良好信誉,是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优势。

总之,邮政企业可以从自己擅长的物流环节入手,以第三方物流承担者的方式,为各种电子商务商家提供广泛的、安全可靠的、适合于电子商务特点的平台式物流配送服务,或者采取与某些成功的电子商务商家合作的方式,创建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的新型合作式电子商务企业。邮政企业还可以与各大型公司、企业、商场、超市等实现战略联盟,为其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一系列增值服务等等。通过上述方法,邮政可以迅速切入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激流中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物流市场的主力军。

【内容摘要】市场竞争由单位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需链与供需链之间的竞争。谁掌握了物流和供应链,谁就掌握了市场。中国的邮政拥有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和长期从事实物传递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理所应当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担当重任。

中国邮政明确提出,通过五年左右时间,逐步将物流业务发展成为支柱业务,最终把邮政建成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中国邮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邮政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邮政作为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和功能性物流服务的提供商,要运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并逐步向企业供应链推进,最终成为企业供应链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整合者。

参考文献:

1梅绍祖、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7

2牛鱼龙.世界物流经典案例.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2

3大卫、辛奇利维等.供应链设计与管理.季建华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4

4杨坚争、杨维新、李朝平.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ADiscussionaboutE-commerceLogisticsandCPSDliveringSystem

BusinessDepartment,JiujiangCollegewanghongyuan

邮政研究论文篇7

社会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邓小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邮政,也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当前邮政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自身特有的邮政经济理论体系,这对中国邮政的改革及健康持续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一、建立邮政经济理论体系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中国邮政独立运营已经历了两个年头,进入了新的世纪。由于广大邮政员工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邮政正在逐步摆脱困境,站稳脚跟,在坚持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邮政自身也在不断壮大,为进一步发展并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邮政服务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邮政在独立运营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特别是邮政成为独立运营的产业部门以后,其产业性质、特点、运行与发展规律等都与过去邮电混合运营时不同,原有的一些方针、政策、规定、措施已不适用今天独立运营的邮政。当前迫切需要研究邮政自身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例如:邮政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的问题,邮政如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的问题;邮政产业的经济定位问题;邮政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问题;邮政经济核算机制问题;邮政产品结构调整问题等等。这些经济问题在邮政独立运营以后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而邮政自身的一套经济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邮政独有的邮政理论体系,使其对我国邮政改革与发展实践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我国邮政学术界的前辈吴越先生在邮政尚未独立运营的1997年就呼吁建立独立的邮政经济理论体系,并在1998年第1期《邮政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重新研究邮政经济理论》的文章,深刻分析了传统邮电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矛盾和缺陷,以及邮政和电信因经济环境变化面临的许多不同的经济问题,论述了重新研究邮政经济理论的必要性。在此前后,我国邮政学术界曾开展了两项有较大影响的经济理论研究活动,为建立邮政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思想认识方面的准备:一是在《邮政研究》杂志上开展了关于邮政经济性质定位不同观点的探讨和争论,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在此次学术论争中,以新老“物质生产”论为一方,和主张以服务业为邮政经济定位的学派为一方,作了深入的经济理论探讨。经过辨论,对统治邮政界几十年的传统“物质生产”论的错误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从理论上初步确立了符合邮政实际的服务业经济定位的新观点,为建立邮政经济理论体系作了思想观念上的准备。二是开展了由全国邮委学术部牵头组织、有石家庄邮政高等专科学校、南京邮电学院管理系、西安邮电学院邮政系十多位教师参加的《邮政经济理论研究》软科学课题的研究活动。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讨论,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并经国家邮政局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填补了我国邮政经济理论体系的空白,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邮政作为一个独立经济部门自身独有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为当前的邮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明确了中国邮政的未来发展方向。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指出:此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对邮政的性质定位、市场特点、网络优势、要素配置、管理体制、经营方针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如:邮政为社会提供邮政通信服务或劳务;只有作为整体的中国邮政是市场的主体;在充分利用邮政通信网优势的基础上推行专业化运营机制;严格控制成本,把降低成本提到与增加收入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树立以邮递类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方针;内部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等。”这些基本观点“对于指导现实工作和统一对邮政行业的市场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邮政事业的改革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可以看出,邮政学术界的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邮政自身的经济规律,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邮政经济理论体系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当前的问题是,邮政经济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引起各级邮政管理干部特别是高层决策者的关心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在邮政的实际运营中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以及按照“物质生产”理论套用的经营管理模式。一些重大决策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中国邮政的健康持续发展将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彻底清除“物质生产”论的消极影响,确立邮政服务业的经济定位

长期以来,关于邮政是物质生产部门还是服务部门的论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很多回合的较量。到了近几年,终于在理论上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这可以说是一个可喜的突破,但是这种论争的过程却是曲折的、有反复的。从开始对《邮电经济学》提出挑战,到后来经过修订的《邮电通信经济学》仍然坚持“物质生产”的错误理论,引发了新一轮的批判。从老的“物质生产”论者又演变出新的“物质生产”论的鼓吹者,提出了邮政为生产部门服务是属于“生产”,因此邮政本身也成为物质生产部门的论点,这又掀起了一次新的学术论战。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或者折衷的论点,所以不再说“物质生产”而只讲“生产”实际仍是坚持“物质生产”的论点,以及说邮政既有服务性也有生产性的二元论论点等等。针对“物质生产”论展开的学术论争,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现实意义。在错误理论的统治下,已经对邮政的改革发展产生了十分有害的影响,在这方面过去是有过教训的。例如把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结构模式硬套到不生产物质产品、没有原材料、固定成本占很大比重的邮政头上,提出“报刊发得越多赔得越多”的观点,做出了把报刊推出去自发的错误决策,造成邮发报刊的规模逐渐萎缩、邮政网运行成本反而加大的后果。又如,对服务性质的各级邮政部门搬用物质生产部门下达生产指标的做法,把业务收入作为指令性的主要考核指标,结果出现了一些地方的强迫摊派和数字泡沫等现象。邮政的服务性质不但在实践中已经充分显示出来,而且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也有了一致的认识。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出现了一个新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这一产业群。我国政府也已接受并运用,很明确地把邮政定位为第三产业的第一层次——流通部门,与商业、交通等列在一起,邮政服务业的产业性质是十分清楚了。再看近年来我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其中包括了服务贸易谈判。世贸组织将服务贸易分为十二大类,通信服务(包括邮政、电信)是其中的一个大类。现在电信服务在服务贸易谈判中已经成为一个焦点,将来邮政服务也会遇到“市场准入”等的谈判问题。我国经济要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必然要遵照共同的规范,当然邮政必须作为服务部门去参与谈判。邮政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从理论上弄清楚了,但还远远不够。由于长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要清除残存在观念上、体制上、制度上、管理方法上的消极影响,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使中国邮政真正从外到内彻底转移到服务业的定位上来。

邮政研究论文篇8

本世纪对秦汉邮驿制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本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第一阶段,此阶段虽屡有秦汉简牍出土,但公布较晚。如《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汉文文书》,1953年始由大英博物馆公开发表,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年出版,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释文之部》和《考证之部》分别于1943年和1944年由四川南溪石印,直到1949年始由商务印书馆铅印《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因而,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文献材料,利用简牍材料的研究者不多。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邮政发达简史》(注:载《中外经济周刊》923年第29期), 杨志章《中国邮政制度考》(注:载《学林》1925年1卷9期),张梁任《中国历代邮制概要》(注:载《东方杂志》1935年32卷1期), 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初稿导言》和《汉代邮驿交通史略》、《整理邮驿史料之商榷》、《先秦邮驿交通史略》(注:载《交通杂志》1935年3卷11期、1936年4卷8期,4卷4期及1937年5 卷1期。),贺昌群《烽燧考》(注:原载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1940年2 期,后收入《贺昌群史学论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孙毓棠《汉代的交通》(注:原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论丛》1943年第1辑,后收入《孙毓棠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吕思勉《汉世亭传之制》(注:《学林》1941年第4辑。), 严耕望《汉代之亭制》(注:《大公报》1946年9月10日。), 劳干《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和《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以下简称《集刊》)第16本、第19本。),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注:见《王国维遗书》第六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和《敦煌汉简跋十一》(注:《观堂集林》卷十七,中华书局出版。)。有关著作还有王国维《流沙坠简·屯成丛残》(注:该书1914年在日本东京初版,1934年在国内再版。)、张梁任《中国邮政》(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注:中华书局1940年版。)和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这些论著对秦汉邮驿制度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除楼祖诒等人以秦汉邮驿制度为题进行专门研究外,其他学者多是附带论及,偶有专门探讨也显得很零散,因而缺乏对秦汉邮驿制度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至于对某些具体问题深入细致的探讨,则显得更加薄弱。

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日本学者浜口重国和伊藤德男分别在1935年和1941年的《东洋学报》22卷4期和28卷3期上发表了《汉代的传舍——特别是其设置地点问题》和《汉代之邮》两篇文章,对汉代邮驿制度进行了探讨,虽未能看到全文,但后来森鹿三和大庭脩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引用并进一步支持了他们的观点,因而得以了解文章的梗概。(注:参阅森鹿三《论居延汉简所见的马》,大庭脩《汉代的啬夫》,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以下简称《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注:1966—1976年“文革”期间,难以划入哪一阶段,始附于此。)此阶段有关论著的数量不多,但不乏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以前,这与居延汉简的出版是密不可分的。1957年和1960年,劳干在台湾先后出版了《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和释文之部的重订本。此间,科学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部分居延汉简的照片整理释读的《居延汉简甲编》,共收入居延汉简2555枚,其中有照片、释文和索引。虽然这些版本都很不完整(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破城子等地共获汉代简牍一万多枚),但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文献所不载的许多新材料,而且还可将释文与照片互参,为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此阶段对汉代邮驿制度的研究几乎全都是由此而引发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劳干《汉代的亭制》(注:载《集刊》第22本。)、陈直《汉晋过所通考》(注:载《历史研究》1962年6期。)、陈梦家《汉简考述》(注:原载《考古学报》1963年1期,后收入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楼祖诒《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注:载《文史》第3辑。)、 陈邦怀《居延汉简考略》(注:载《历史教学》1964年2期。)和陈公柔、 徐苹芳《关于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注:载《考古》1960年1期。), 人民邮电出版社还于1958年出版了楼祖诒《中国邮驿史料》。此外,国外学者也有多篇,主要有:藤枝晃《汉简职官表》(注:见《译丛》第一辑。)、鲁惟一《汉代的一些军事文书》(注:见《译丛》第一辑。)、永田英正《居延汉简集成》之一、之二(注:分别见《译丛》第一、二辑。)和《居延汉简烽燧考——特以甲渠候官为中心》(注:见《译丛》第二辑。)、森鹿三《论居延汉简所见的马》(注:见《译丛》第一辑。)和大庭脩《汉代的啬夫》(注:见《译丛》第一辑。)等。

此阶段的研究大多立足于汉简材料,又不拘泥于汉简;既有总体全面的论述,也不乏对个别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举凡汉代邮驿制度的渊源流变、邮驿组织机构、邮书传递方式、管理制度、邮路与邮站及汉代邮驿在邮政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均有论及。如劳干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从亭的布置、建筑、行政及都亭和传舍四个方面对汉代的亭制进行了研究。陈梦家根据居延汉简所见的邮书资料,列出了邮程和邮站表,对汉代的邮书记录、运行和管理进行了探讨,把汉代邮书课的内容归纳为邮书方面、邮书性质、封数及其装束、发文及收文者、邮站和传递者、邮站收发时刻、邮程及时限、传递方式和其它等10个方面,从而将汉代邮驿制度的研究从较为宽泛抽象的概论引入到更为具体细致的深入探讨。而楼祖诒则将汉代邮驿制度置于邮政发展长河中,进行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论述了汉代邮驿制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日本学者更注重从细小问题入手,进行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永田英正通过对陈梦家据以立论的居延汉简材料进行重新考释和分析,指出了陈先生所列邮站表中的错误,颇具说服力。虽然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但与第一阶段相比,确有很大推进和突破,很多方面对后来的研究者也颇多启发。

从197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大量秦汉简牍先后出土,释文也相继公布。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第11号秦墓出土了1155枚秦简,其中《秦律十八种》中的《语书》、《仓律》、《田律》、《行书》、《金布律》、《传食律》、《内史杂》等篇中有许多秦代邮驿的律文。这些材料由《文物》1976年6—8期首次公布后,1978年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由于此前从未有秦简出土,故其史料价值极大。在此以后,又有多批汉代简牍出土,释文也相继公布或出版,有的则经重新校释整理而再版。其中与邮驿有关的主要有:1984年公布的《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和《甘谷汉简考释》(注:载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文物出版社继1984年、1985年出版林梅村等编著的《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楼兰尼雅出土文书》后,又于1987年和1990年先后出版了谢桂华等校释的《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单位联合整理编著的《居延新简》;1988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等注的《居延新简释粹》;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吴礽骧等释校的《敦煌汉简释文》;1997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由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四单位编著的《尹湾汉墓简牍》(此前,《文物》1996年8 期刊登了《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随着大量新材料(尤其是云梦秦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和尹湾汉简)的公布和出版,学术界对秦汉邮驿制度的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其中有很多学者充分利用新资料,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同时,还补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错误。此阶段研究论著甚多,不能一一列举,择其要者有:熊铁基《秦代的邮传制度——读云梦秦简札记》(注:载《学术研究》1979年3期。)、 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注:载《历史研究》1985年3期。 )和《论秦汉时期的亭——读〈云梦秦简〉札记》(注:原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后收入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论论尹湾汉墓出土〈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定薄〉的史料价值——读尹湾汉简札记之一》(注:载《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李均明《汉简所见“行书”文书述略》(注: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封检题署考略》(注:载《文物》1990年10期、1997年1期。)、 侯灿《劳干〈居延汉简考释·简牍之制〉平议》(注: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徐乐尧《居延汉简所见的边亭》(注:载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何双全《两汉时期西北邮政蠡测》(注:载《西北史地》1990年2期。 )、张玉强《汉简文书传递制度述论》(注:载《人文杂志》1994年5 期。)、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注:载《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1期。)、 曹尔琴《中国古都与邮驿》(注: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辑。)、 谢桂华《尹湾汉墓简牍和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注:载《文物》1990年10期、1997年1期。)、 《尹湾汉墓新出〈集簿〉考述》(注: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2期。 )、周振鹤《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实例——读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注:载《学术月刊》1997年5期。)、 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注:载《历史研究》1997年4期。 )、大庭脩《再论“检”》等(注:载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此外,出版的专著有: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注: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版)、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著《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注: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马楚坚《中国古代的邮驿》(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注: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注: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

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对秦汉邮驿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某些方面填补了空白。如熊铁基先生充分利用云梦秦简和有关文献与汉朝制度相互参证,对秦代邮传的作用、交通工具和传递方式、传食和馆舍以及符传等进行研究,勾勒出秦代邮驿制度的基本线索和内容,论证了秦汉邮驿制度是前后相承的,从而填补了长期以来秦代邮驿制度研究中的空白。高敏先生通过对秦汉邮驿制度的系统考察,认为虽然春秋战国就已形成邮驿制度,但其迅速发展和组织机构的逐渐完备,还是在秦汉时期。日本学者大庭脩在总结了王国维、原田淑人、劳干、侯灿和李均明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检署制度进行了再探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学者的论著也多有创新,不再赘举。

回顾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的研究状况,可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但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成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邮驿机构。关于秦汉邮驿机构,普遍认为可分为邮、传、亭、驿四种,但就相互间的关系和异同,则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敏等认为,邮、驿、亭、传的差别主要是职能和设置距离的不同。邮、亭均具有邮传机构与专政机构两方面的职能,而传、驿则主要是邮递性质的机构;邮是五里一个,亭是十里一个,驿、传则是三十里一置。此外,就规模而言,驿、传较邮、亭为大,除有食厨、传舍以供食宿,还有厩置以供车马;至于驿、传之别,则“传用乘车而驿用乘马而已”(注:载《历史研究》1985年3期。)。白寿彝认为,邮和亭是不同的, 亭是供客止宿的地方;邮是传书的机关,也可供人止宿,郡县各行政组织间的文书、上封事、奏疏均可用邮;驿也是传达消息的设备,与邮相似,二者的不同是在传书的方法上。邮有邮人,可以负完全传寄的责任;驿则只供给传书者以交通工具,传书人仍须由发书者派遣;驿主要用马,传则用车,以供政府官员或持证之人因公乘坐,其作用和驿不同,而制度与驿相类, 都是在一定距离供给交通工具的改换。 (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森鹿三认为,“西汉时期既采用继承前代的传车制度,又采用逐渐盛行的驿骑制度”,“传就是传递,是以交通线上适当设置的车站来替换马的意思,同时又把这种替换车马的地点叫做传。又因为替换车马需要停下一次,因此这个地点也叫做置,并且村落的边界有接受和传递文书的设备,因而也叫做驿。此外,这个地点还有行人的住宿设备,因而也叫做亭。”(注:见《译丛》第一辑。)实际上是说邮、驿、亭、传、置可以互称,不过由于间隔距离不同,传书方式各异,一般是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三十里一驿。邮亭为戍卒步递,驿则用马传递紧急公文。陈直也认为,两汉传递文书,邮驿并称。按其实际,则步递为邮,马递曰驿;邮与亭相近,故联称邮亭,驿则因设站长短分为驿、置两种,大者称驿,小者为置。(注:参阅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陈梦家则认为,“邮为传递文书的专门机构,它与亭、传、置、驿并为大道上有关交通的设置,且往往重叠于一处互相通用,……邮站多数为隧,少数为亭、驿、关”(注:原载《考古学报》1963年1期,后收入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8页。)。臧嵘认为,驿置是指长途传递信件文书的设施,通常以轻车快马为主,紧急和重要的文书都由驿置传递,而邮则专指短途步行传递文书的方式。马楚坚与此相反,认为“邮为秦汉驿传机构,专责担任长途官文书的传递,而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的作者也认为:“邮传不承担步递的任务,而以传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置于交通干线上的邮亭是驿传的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通信,只有靠近交通干线的亭长才兼管驿传,并非所有亭长都负有驿传的责任,因此,邮亭的数量远比普通的亭少。传则主要用来运送官物。刘广生等人还认为,由于秦的统一带有强制性,全国一律,通信组织只有邮,邮是通信系统的总称。因而,传也可以纳入邮的范畴。两汉是从传车向骑乘过渡演变的时期,汉初基本承袭秦制,以后分工渐细,传与驿置也有所区别。传舍以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为主要职责,本身不直接承担通信,通信组织主要是驿置和邮亭。由于二者行进路线大致相同,故又将新开邮路上的通信组织统称为邮驿,但邮亭以步行传递为主。所谓“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非指长度而言,而是指闾里;邮亭的间隔距离要远超过五里和十里的长度,驿置则用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以轻车快马为主,一般间隔三十里左右。

2.邮驿管理系统。关于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大致有三种观点。楼祖诒认为,秦汉因袭周制,在中央由太仆掌舆马邮驿事务。到东汉时,太仆之职并入司徒。地方除郡县外,其下的乡官组织也都负有管理邮驿事务之责。(注:载《交通杂志》1936年4卷8期楼祖诒文。)刘广生等认为秦汉邮驿管理在中央由丞相总负其责,但九卿之一的少府则是实际的中央收发机关的首脑,九卿中的卫尉、大鸿胪(景帝时称大行令)也与邮传有密切关系。此外,兼管邮驿事务的还有御史大夫,主要是通过巡行和对使用邮传的使者发放“封传”进行监察。东汉时由太尉负责,其下的法曹仅负责邮驿科程式,即法律制度和规章,这是由邮驿主要是为军事通信服务所决定的。至于具体通信则由尚书台负责。在地方均由太守县令掌管,但具体主管文书的属吏是令史,公文的经办人是郡县内分管某科事务的属曹。此外,在边疆地区尚有一套由都尉兼管的候官、候燧组织。曹尔琴也认为,西汉邮驿由丞相总管,九卿中的卫尉、大鸿胪都直接执行邮驿事务;东汉九卿属三公,卫尉乃太尉所属,其下属法曹主邮驿科程式。高敏等认为秦时中央由隶属于典客的行人掌管邮驿事务,西汉时先后改典客为大行令、大鸿胪,其下的行人(武帝时改为大行令)、驿官令、丞主管邮驿事务;东汉时改由太尉府下的法曹掌之。地方上的各郡国都分设诸部督邮掌管邮驿事务;至于县、乡,未见有专管邮驿事务的官吏,大约与邮传事业具有全国性质不宜分割于各县、乡主管有关。但驿道所经之地,仍设有专门官吏主持其事。因此,“秦汉时从中央的‘典客’(后改为大鸿胪)、‘行人’令和太尉府下的‘法曹’,到郡国的督邮,再到每个驿站的‘厩啬夫’、‘传舍啬夫’、‘邮书掾’等‘吏’,构成了一个不同于地方行政系统的邮传管理系统”(注:载《历史研究》1985年3期。)。孙毓棠也认为, 汉代邮驿管理在中央总辖于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地方则总归于太守管理,其下还有几个督邮掌管。陈梦家认为,交通系统的关驿与军备系统的仓、库及城官都是隶属于都尉府的。

3.邮书传递方式。秦汉时期邮书传递,就其所用的交通工具而言可分为步递、马递、车递和船递,而以前三种最普遍。但就具体方式而言,又可分为“以邮行”、“以次行”、“以亭行”、“亭次行”、“隧次行”、“马驰行”和“轻足行”等,对此,学者解释各异。高敏认为,以邮行即通过邮亭机构,由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的“邮人”传递,不必由官府另外派人,以邮行者多为远距离传递,汉代边郡烽燧间的文书往来,多采用“以邮行”,“以次行”或“以次传”即依次传递,按道里远近又可分为“以县次传”和“以隧次传”两种,前者以县为换文距离,后者按驿道两旁烽隧逐一传递。与“以邮行”不同的是,“以次行”的传递者可能是官府专门派出的人员;“以轻足行”即用善于行走者步行传递,只适用于近距离传递;“以亭行”同“以邮行”一样,是通过邮、亭机构逐亭传递;“驰行”是用车快速传递;“吏马驰行”是以吏乘快马传递,多用于边郡紧急文书。劳干更强调以不同方式传递文书的轻重缓急。认为“以亭行或以隧次行者,则就亭隧而传递,以邮行当由驿马传递,而云吏马驰行,则紧急公文矣”(注:参阅《集刊》第19本、第16本劳干文。)。又说,“邮并不等于亭,邮是‘吏马驰行’,专司传递文书的,……‘以邮行’的只是普通的公文,用常法来传递,而‘以亭行’、‘隧次走行’、‘吏马驰行’便显然可以看出重要性的层次了。”(注:参阅《集刊》第19本、第16本劳干文。)森鹿三认为,“以县次传”与“隧次行”、“以邮行”、“以亭行”、“以次行”、“次行”等,都是指戍卒步行传递公文说的,“马驰行”和“马行”则是利用三十里一置的驿马传递紧急公文。陈直认为,“以邮行”即由驿递寄发,“以亭行”由乡亭递寄,“以次行”即沿途露布之官示(注: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56页。)。王国维也认为,“隧次行”、“次行”就是“以次行”的“露布不封之书”。持此说者还有黄文弼、楼祖诒等,但楼祖诒也强调投递速度的差别,认为“隧卒是走的,邮人驿卒是骑马的,比较需要加快的才‘以邮行’、‘以亭行’,这在速率上是有区别的。”(注:参阅《文史》第 3辑楼祖诒文。)徐乐尧的解释与上述诸家多有不同,他认为“以次行”就是以候官或候长所居传递,这种文书或许是都尉府通告各候官、候官通告各候长的文书,并非各隧亭都要停留。“以亭行”的文书则系都尉府、候官、候长通告各亭的文书,故依亭逐个传递。以次行或以亭行的文书多以人步行投送,但也并不完全排除用马传递。由于以邮行的文书距离较远,在边塞地区多以驿马、传马传递,这种文书并不象黄文弼等先生所说是普通文书,而是重要文书。(注:载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徐乐尧文。)

4.关于亭制。关于汉代的亭制,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汉代的亭是属于地方行政系统中乡以下的一级机构,劳干、严耕望等均主此说(注:劳干文及严耕望《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载《集刊》第25本。);一种意见则认为,汉代的亭与乡、里为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王毓铨力主此说,(注: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载《历史研究》1954年2期。 )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支持,他们多认为亭是直隶于县, 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和兼顾邮传的机构。 (注:原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后收入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载《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载《文物》1990年10期、1997年1期;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 2期;载《学术月刊》1997年5期。)而徐乐尧则认为, “汉代之亭乃是兼有传烽报警、邮驿、治安与经济管理等多种职能的机构”。

不仅对亭的性质有不同认识,对亭的建置及其与邮的关系,也存在很大分歧。劳干把亭分为附有传舍和邮的都亭(用A表示), 附邮的传舍之亭(用B表示)和附邮的无传舍之亭(用C表示),另以D表示邮,把邮亭作如下排列:(注:载《集刊》第22本,劳干文。)

附图

这种排列虽在形式上合于“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之说,但《汉官仪》在“五里一邮”之后还有“邮间相去二里半”之语。这样,不仅劳干的上述排列与此不符,就从“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一句本身也难以理解。

为此,严耕望先生援引《史记·留侯世家索隐》:“《汉书旧仪》云:‘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之语,认为“邮间相去二里半”当为“邮亭间相去二里半”之误,《汉旧仪》、《汉官仪》皆脱“亭”字,《索隐》又将“亭”误为“人居”,从而导致了“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这样“殊不可解”的矛盾。基于此种认识,严先生又将邮亭作如下排列:(注:参阅劳干文及严耕望《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载《集刊》第25本,严耕望文。)

附图

这样似乎解决了《汉官仪》中的矛盾。但据新出土的尹湾汉墓简牍材料来看,亭与邮属于同一系统,亭的数目远高于邮,约为邮的20倍有余,这说明邮的规模要大于亭,这与上述文献记载完全相左。劳干还认为,“邮亭之制与亭隧之亭相通”,“故汉世亭传之设,所以供国家之急,达施政之宜”(注:《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载《集刊》第16本。)。在此以前,王国维、贺昌群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得出了“汉时邮递之制,即寓于亭隧之中”的结论(注:《观堂集林》卷十七,中华书局出版;原载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1940年2 期,后收入《贺昌群史学论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但是,徐乐尧在对居延地区甲渠河南道邮路和肩水金关以南邮路进行重新考察后认为,“边塞的邮路并非寓于全部候望亭隧之中。因为两者的着眼点不完全相同,候望塞隧的设置主要考虑军事的需要,而邮驿固然也应考虑安全条件,但更主要的是应利于交通”。

5.邮件之检署。王国维是研究检署的第一人。他认为检分书牍之检和封囊之检两种,二者大小、形制不尽相同,就是同为书牍之检也有差别,然其上均有刻齿、封泥,盖印后以绳束之。检上所题之字谓之署,“所题但所予之人与所遗之物,不题予者姓名也”(注:见《王国维遗书》第六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此后,劳干又对封检形式与特征进行考述,把封检分为封函与书囊两种,但他仅从封检形制和方式进行区别,并未指出何者为封函之检署,何者为书囊之检署。

为此,候灿对劳干所举52例简进行重新考释,并按其形制和书写格式进行排比分类,认为劳干仅以检署形状的长狭宽博划分是不确切的,于是候灿根据书写方式将检署分为7类。其中5类为封函检署,均在同一简面由发文单位书写受简单位、人名和传递方式,其他文字则为受文单位所写;另一类是受文单位收文后的检署,第7类才是书囊检署, 在简的上部书写受文单位,下部并列书与“廪名簿”、“谷簿”等囊中文书名称。(注: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均明将封检题署分为文书与实物两大类,并将封检内容和作用概括为五:(1)署收件者机构、职官名、 姓等以标明收件者,私人信件同时还署有寄件者;(2 )根据邮件的主次缓急及客观需要,标明传递方式;(3)记录寄件者与收件时间、 送件人以供查核;(4)标明被封缄文书的类别;(5)标明被封缄实物的类别、数量和所有者。对于一些未见封泥槽的函封,他认为或因不便保存而在收件后削去或截断,也可能是采用函封与封检分体方式。他还指出,除封缄文书和物品外,门户、车辆、 牲畜均可施以封检。 (注:载《文物》1990年10期、1997年1期。 )大庭脩鉴于历来关于检的研究之不足,写了《再论“检”》,把检分为物品检和书信检,物品检表明内装之物,具有禁止窥探内里的含义;书信检写明收信人具有书署的意味。有封泥的检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受印的性质,而封以私印的检署则表明该公文由无官印的候长、士吏等签发,限于候官内部传递,故收件者多非正式的“甲渠候官”,而是“甲渠官”这样的形式。

6.秦汉邮驿的地位和作用。关于秦汉邮驿的地位和作用,论者多持肯定意见。王国维就盛赞汉代“邮书制度之精密”,楼祖诒进一步论证了汉代邮驿上承秦制而加以改进,下启唐宋元朝而多所发展。汉代邮驿中存在着殷周文化、徐楚文化和先秦法制的影子,而唐律中的“驿使稽程”、宋代“始许臣僚以家书附递”及元朝的“长引隔眼”、封泥、印花等制,均可从汉代邮驿中找到最初的雏型。此外,古罗马的邮驿建置竟与汉朝一模一样,因此,“汉代邮驿在中国邮政史中占了继往开来的关键地位,在和古罗马邮政、东西洋文化交流当中,也起了相互推动的进步作用”(注:载《文史》第3辑。); 孙毓棠也称秦汉邮驿交通系统已“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发达的邮驿交通不仅增强了行政效率和中央政府坚强的统治力量,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和都市的繁荣,有利于人员流动和知识传播,而且对开阔眼界、统一信念,加强全国文化的统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敏在肯定秦汉邮驿制度对于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信息交流和边疆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分析了它的局限性:其一,严格的关防制度,妨碍和限制了正常的信息传递与物资交流;其二,传车供应的等级限制,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社会意义;其三,各级官吏把邮传机构作为贪赃枉法、剥削百姓的手段,抵销和降低了邮传的积极作用。当然,对秦汉邮驿制度的研究决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只不过这些方面相对而言更引人注意或分歧较大,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为分散或意见较为一致,故不再介绍。

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的成就巨大、已如上述,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此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相反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疑而未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偏颇,以下几个方面则应予重视。

第一,要加强对秦代邮驿制度的研究。以往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两汉,对秦朝邮驿制度则较少论及。实际上,秦汉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所谓“汉承秦制”,也包括继承秦的邮驿制度。从有关的文献记载及云梦秦简和居延等地汉简材料来看,汉代邮驿制度的很多方面确实是由秦制发展而来的,如邮亭的设置、传舍的供应及邮驿的管理等。但是,“汉承秦制”也并不是说汉朝完全“承秦不改”。和其他各项制度一样,汉朝在继承秦朝邮驿制度的同时,还对秦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如《晋书·刑法志》云:“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可见,不仅汉制与秦制不同,就是前后汉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只注重对汉制的研究而忽视对秦制的探讨,难以认识制度本身的前后延续性和继承性;过分强调秦汉制度之“异”与“同”,割裂前后的联系或简单地将秦汉制度进行比附,以汉制的研究代替对秦制的探讨,都会使研究走向歧路和偏颇。只有对秦汉邮驿制度作全面深入的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在这方面,楼祖诒、高敏、熊铁基等多位学者都已做过有益的探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