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8篇

时间:2022-11-20 04:26:39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教材;比较;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52-02

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快,以手工审计为代表的传统审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传统审计越来越快地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方式转变。为了满足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已有不少学者编写了用于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教材,但其内容体系大相径庭,对计算机审计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选取了五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体系的规范做些探讨。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一)部分学者的观点

我国计算机审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初有学者将其称为“电算化审计”,现在已比较多的称“计算机审计”。而对于“计算机审计”,目前尚无结论性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1.电算化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者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肖泽忠,1 990)

2.在计算机环境下,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接受财产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而对财产经营管理人员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张立民,1 994)

3.电算化审计包括了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1)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即把电算化信息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2)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完成一部分审计工作,即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袁树民,1996)

4.计算机数据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的审计。(刘汝焯,2004)

5.计算机审计包括以下三种含义:(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这种计算机审计实际上是传统财务审计的延伸:(2)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审计,其内容包括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测试和审计验证i(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2005)

6.计算机审计泛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软件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相关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实施的审计。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或电算化审计等。(邱银河、木南,2006)

7.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审计相对称的概念,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陈伟、张金城,2008)

(二)计算机审计的概念

以上列举的几种观点,是在不同时期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有的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角度进行界定,有的则是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和辅助审计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纵观计算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及未来学科体系的发展,应当将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工作环境、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等环节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真实、安全的审计活动。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借助计算机及专业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实施的审计。

二、目前计算机审计课程教材的内容及其评析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张金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全书共十四章,16开本,342页,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及其审计方法;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联机信息系统、终端机作业、数据库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犯罪的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第四部分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本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原理和审计对象及审计过程,内容比较全面,理论较深,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但如果作为教材,则缺乏应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计算机审计》,主编: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本书共十二章,1 6开本,218页。全书主要论述了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计算机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及审计评价、计算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收集,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疑点查证,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的形成。还介绍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中岳审计软件学习指南。

本教材虽然名为“计算机审计”,但是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知识,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更为恰当。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刘汝焯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月出1版

本教材为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共十六章,大1 6开本,305页。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数据审计的内容,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分析,审计现场网络构建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控制,一般控制的审计,应用控制的审计,对应用软件的审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

本教材两部分内容各占一半的篇幅,第一部分实际就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第二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第一部分通过实例,详细的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第二部分按模块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四)《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主编:邱银河,木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共八章,大16开本,347页。全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为主介绍7Excel在审计中的关键应用和数据库编程在审计中的应用;还介绍了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用审计软件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整过程:最后简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知识。全书还附有光盘。

本书通过很多案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用方法,是一本比较全面而且实用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教材,但名称叫

“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有失偏颇。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陈伟,张金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大16开本,216页。全面反映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然后介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国内外常见的审计软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重点分析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步骤: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审计数据分析;最后,介绍了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

本教材定位比较清晰,专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原理及方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附有案例讲解,可以作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材。

从以上五种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趋于统一和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划分。

三、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的建议

(一)计算机审计应包括的内容

1.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时,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是否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被一贯地执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按其内容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组织、操作、安全、开发等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一般控制以规章制度、采用网络安全软件和程序控制的形式体现。应用控制是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完整,适用于各种具体会计处理的特殊控制,一般将其概括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主要以程序的形式发挥作用。

2.系统数据文件审计。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实质性测试的对象就是数据文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输入的原始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贮在磁性介质或打印输出在纸质帐页上。数据文件审计包括对打印输出的数据文件的审计和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文件的审计。前一种数据文件的审计同手工系统的凭证、帐簿、报表等的审计内容与方法相同。对于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则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数据文件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查数据文件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审查数据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

3.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系统开发过程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文档进行的审核与评价。它通过对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及结果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政策、开发规程以及形成的文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等方面的审计,达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效率性、可维护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提高系统的可审性的目的。

4.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执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处理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等,都体现在应用程序中。因此,应用程序的审计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审计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实践证明,程序是差错与舞弊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只有对应用程序进行审计,才能对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等做出公正的评价。应用程序审计的内窑主要包括:审查程序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程序的合法性,对数据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二)计算机审计教材的内容体系

1.计算机审计概述。主要介绍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审计的概念,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与步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包括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概述,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实例。

3.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包括系统开发审计的目标,系统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4.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包括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应用程序审计的方法,应用程序审计实例。

5.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审计。包括数据审计概述,数据审计的准备工作,数据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数据审计案例。

6.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和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概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7.网络审计。包括网络审计概述,网络审计与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审计和网站审计。

8.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未来的审计环境,审计决策支持与审计专家系统。

(三)建议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内容

1.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给出比较明确的界定,以利于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引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编著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当对教材内容做出比较明确的定位,面向本科阶段使用的教材叫计算机审计为宜,侧重于审计对象,使学生掌握如何对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工作而面向高职和中职阶段使用的教材应叫计算机辅助审计,侧重于审计手段,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来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学校在课程开设上也应当明确化,使学生在学习时也能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肖泽忠.计算机审计[H].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张立民.电算化系统控制与审计[H].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张金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计算机审计[H].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6]邱银河,术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H].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陈伟.张金城.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数据准备是关键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审前准备。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前,审计人员应掌握组织内信息系统的分布和应用的总体情况。然后,根据审计的目的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确认深入调查的子系统,同时,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并确定数据采集的对象及方式。最后还要选择适用性强的审计软件,制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等。

2.审计实施。审计的具体实施环节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审查取证。

数据采集 在审前调查提出数据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可行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直接下载、ODBC等数据库访问接口或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等方式,及时获取所需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就是应用相关审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归并、统计和分析判断,从中查找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疑点线索,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汇总相关数据。

延伸查实和审计取证 通过对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有可能直接发现、查实问题,也有可能只发现问题的线索。针对不同情况,在延伸时可以采取直接或间接核查的方式取证、验证和查实问题,生成审计底稿,以满足审计报告的需求。

3.审计报告。在传统手工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将采集的数据,应用计算机进行结论性审计文档的处理,汇总结果,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等。

审计软件要跟进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的提高,作为企业监督的审计部门应大力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进程,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中的利用效率,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程度和范围。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立规和理论研究。要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立规进程,尽快出台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行业标准与实务指南,以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准则上确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被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有权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同时,我们应不断总结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验与做法,开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对辅助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审计技术的研究。

2. 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集成化、多元化。要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提高审计软件的质量和实用性。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现代审计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信息化系统,研制适合不同计算机平台和运行环境以及适合不同审计内容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特别是对ERP系统应进行专用审计软件的研制开发。

3. 创建审计分析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结构是面向数据分析设计的,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能够从系统中获取关键业务数据,同时,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体系,可以辅助发现问题和锁定审计重点。

4. 要求使用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所谓审计接口,简而言之是指从被审计信息系统向审计应用系统传送审计信息的规范和程序。在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规范和细则时应明确对重要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要求使用审计通用数据接口;对涉及经济和会计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要求为经济监督部门提供数据接口,以便于今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审计信息化建设能顺利实施。

篇3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建立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审计方式,从而带来了税收征管审计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对计算机辅助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的应用措施,为最终建立税收审计制度的持续发展和该机模式提供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3]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

篇5

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起步较晚,又受经费不足、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现阶段使用得最多的是为了方便汇总数据而统一使用的一些汇总系统,或者是使用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把计算机当成了功能更强一些的“打字机”和“计算器”,而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测试和检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方面,也只是个别审计机关或部门进行过试点,尚未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尚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

二、辅助审计软件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辅助审计事业发展。从目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软件功能不够完善、无法直接和被审计单位数据建立连接、运行轻易出错等缺点。辅助审计软件的种类缺乏,现有绝大多数的辅助审计软件往往只能满足某一个特定审计项目或某一种类型审计的需要,还没有一种功能比较完备、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审计的通用软件,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经常出现“无米之炊”的状况。而且,辅助审计软件基本上都由审计机关出资或组织人员进行开发,使用范围也基本限于审计机关,应该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审计软件产业和市场,软件的质量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也缺乏市场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支持。

三、审计机关计算机硬件的建设落后,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然而审计机关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在计算机方面的投资不多,人均计算机占有量还很低,许多还是已经淘汰的落后机型,给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对审计人员培训不够,相当部分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还没有建立起一支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审计队伍。很多审计机关无论是在招聘录用干部方面,还是在日常的业务培训方面,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和应用水平没有充分引起重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扶持和发展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逐步采取一些办法,如举行过计算机应用知识考试等,使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尚有一定距离,同时精通审计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计算机人才紧缺新问题是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最难克服的“瓶颈”。

篇6

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起步较晚,又受经费不足、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现阶段使用得最多的是为了方便汇总数据而统一使用的一些汇总系统,或者是使用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把计算机当成了功能更强一些的“打字机”和“计算器”,而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测试和检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方面,也只是个别审计机关或部门进行过试点,尚未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尚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

二、辅助审计软件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辅助审计事业发展。从目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软件功能不够完善、无法直接和被审计单位数据建立连接、运行轻易出错等缺点。辅助审计软件的种类缺乏,现有绝大多数的辅助审计软件往往只能满足某一个特定审计项目或某一种类型审计的需要,还没有一种功能比较完备、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审计的通用软件,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经常出现“无米之炊”的状况。而且,辅助审计软件基本上都由审计机关出资或组织人员进行开发,使用范围也基本限于审计机关,应该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审计软件产业和市场,软件的质量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也缺乏市场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支持。

三、审计机关计算机硬件的建设落后,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然而审计机关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总的来说计算机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在计算机方面的投资不多,人均计算机占有量还很低,许多还是已经淘汰的落后机型,给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对审计人员培训不够,相当部分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还没有建立起一支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审计队伍。很多审计机关无论是在招聘录用干部方面,还是在日常的业务培训方面,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和应用水平没有充分引起重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扶持和发展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逐步采取一些办法,如举行过计算机应用知识考试等,使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尚有一定距离,同时精通审计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计算机人才紧缺新问题是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最难克服的“瓶颈”。

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信息技术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及其相关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厘清信息系统审计及其相关概念。现代审计的主流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代表的对信息的检验,对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的文献极其有限,且缺乏对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的文献的梳理与评说。同财务审计相比,信息系统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一、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it,ISA)是目前常常提到的概念,一般理解为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国际权威组织――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给信息系统审计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收集和评估证据,以确定信息系统与相关资源能否适当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有效完成组织目标、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并且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以确保满足业务、运作和控制目标,在发生非期望事件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地阻止、检测或更正的过程。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高效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对信息系统合法性、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1)计算机审计,国内学术界对计算机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信息系统审计、审计信息化、EDP审计等等;有的文献认为计算机审计包括: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根据国内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使用情况,可以把计算机审计的含义总结如下: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审计相对称的概念,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由此可见,计算机审计的内涵和IT审计的内涵相似。(2)电子数据审计,电子数据审计是目前审计实务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术语,对于电子数据审计,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目前对该术语的使用情况,电子数据审计一般可以理解为“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采集、预处理以及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的过程。”(3)电子数据处理审计,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初级阶段,它是指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软件、硬件和运行环境进行测试,并评价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是否准确、真实、安全、可靠、高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对于电子数据审计和电子数据处理审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加以区分。(4)持续审计,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CA)是指在相关事件发生的同时,或之后相当短的时间内产生审计结果的一种审计行为。持续审计是同传统期间审计相对应的概念,其本质是审计方法的创新,它强调审计过程的持续性、审计实施的即时性和审计活动的整合性,并且基于例外审计和战略系统审计的理念,要求审计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审计对象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5)计算机辅助审计,如同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概念一样,计算机在审计领域中的辅助应用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国国家审计署把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解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的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的审计”。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计算机审计覆盖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项内容,信息系统审计是计算机审计的组成内容之一。

二、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与审计理论的发展,国外信息系统审计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普及期四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犯罪率急剧上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体制仍很不充分。为适应信息系统审计实务发展的要求,美国EDP审计师协会1981年举办了首次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认证考试,1984年的《EDP控制的目标》提出了信息系统的系列控制标准,1987年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ing);日本通产省在1982年设立了“计算机安全研究会”,而后发表了《有关计算机安全对策》,1985年发表了《IT审计标准》,提出了“随着信息系统网络化的进展,仅仅是系统内部的审计是不充分的,有必要尽早地引入由具有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与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信息系统审计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等进行全面检查……”等观点,并在日本的软件水平考试中增添“系统审计师”考试,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队伍。上述审计理论与实务表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并走上了正规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进入普及期。1994年, EDPAA正式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ISACA成立后主要致立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工作。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类似于CPA审计准则体系,它由基本准则、审计指南和作业程序构成,其显着特点就是以COBIT为基本工具,并借以与ITGI的指南相联系,以弥补ISACA规范在审计细节方面关注的不足。截止到2010年12月,ISACA已经了16项基

本准则,41项审计指南和11项作业程序,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活动提供了指引。

三、国内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也开展了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于2005年了《计算机审计操作规则》、《审计中间表创建和使用管理规则》和《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规则》等操作规则之后,又于2006年9月了《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规则》、《网上审计操作规则》以及《审计数字化应用规则》等信息系统审计的规则。中国审计协会为了规范组织审计机构及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保证审计质量,于2008年根据《内部基本审计准则》的精神制定并颁布了《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尽管28号审计准则的出台受了很多学者的评论,但20号审计准则却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也为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政府或相关机构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信息系统审计开展了研究。对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将面临审计观念的转变、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才以及行业准则与实务指南等问题,应加快行业准则与实务指南的制定。可以借鉴ISACA的做法,也采用三个层次体系结构,以基本准则为核心,统领审计指南和作业程序,从而使整个准则体系不断扩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1997,第二条.

篇8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目前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企业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影响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方法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问题。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地分析。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研究,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网络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

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应用举例: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分析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会计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例如,在对某公司的审计中,我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均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仅需调用底稿文件、稍加修改即可完成。而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目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亦有众多企业使用的软件是自行编制的,编制软件采用的语言也各种各样,数据存放的格式也多种多样,这都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国外,该技术现已开始运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审计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