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8篇

时间:2022-10-04 21:20:05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1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古诗词;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物候原理;生态原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有各种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史,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本文的选题着眼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小范围的角度去研究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许多诗词中包含科学原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因此,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词中描述的是光学和分子运动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分相对其他色光要多得多,因此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月相。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诗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乘船出游,小船畅游于“花红榆绿”的美景当中,诗人仰卧船头中,心情该是何等闲适和惬意。看着天上白云悠悠静而不动,诗人心中不由生出疑问:不知道这云是不是同“我”一起东去了呢?通过诗人陈与义的“云”“我”思辨,我们可以去认识一些身边的物理道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这一句诗,诗人用了两个动词“飞”和“风”描写了静态的“花”和“榆堤”,从而衬托出船速之快。就当“花”和“榆堤”似飞如风一般地掠过,诗人却写下“卧看满天云不动”的诗句。同是船上观景,为什么看两岸花木是一种感受,看天上白云又是另一番感受呢?这是因为诗人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船(或车)上的人看远处的青山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是因为选择自己为参考系,就有了远处景物跟着人向前行的感觉了;天上的云、月离人太远,人移动时,云、月在人眼里的视角变化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而周围的景物在人的眼里的视角变化却很大,这样人就有周围物体向后移动,而云、月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感觉。这时人再参照周围景物,明白自己是在运动的,所以就有了云、月随人动的感觉了。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中的物候原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物候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简单地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山下气温要低6~7℃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人间”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古诗中还有许多类似佳句。例如,《采草药》中“岭北乔木望秋先衰,岭南小草临东不凋”描述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秦岭东西横贯在中国的中部,就像一道巨大的挡风墙。秋冬季节弱冷势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南地区,所以南方一年一绿的小草临近冬天还不凋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描述的是秦岭的气候分界的作用。春季弱暖气流也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北的玉门关。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的生态原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是彼此流通的一个循环过程。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除了为世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外,更向世人揭示了朴质的科学原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五言古诗的前四句,指出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岁岁循环不已的生物生命周期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更是将生态平衡中的物质循环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落花和落叶一样,是大自然物质再循环的必需品。当落花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作用,落花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美丽的花朵和蘑菇。原来,死亡和新生、丑陋和美丽之间,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大自然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白居易《鸟》中“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所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佳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更多的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辩理知识明”。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参考文献:

1.刘诗枫.例谈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科学课:7~9年级,2005(04).

2.《清澈的理性》选编组编.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2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4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5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料: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内容:李白古诗欣赏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精美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资料

2.关于古诗手抄报的内容设计

3.古诗手抄报大全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4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名诗佳句。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下面,笔者略举数例,以供参考。

1 古诗词与气候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了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了四川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形成夜雨的天气。“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2 古诗词与地形地貌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非常复杂的地形。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可理解为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对出”。而在对喀斯特地貌的描写中,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处于中期阶段的贵州高原地貌的极好诗句。

3 古诗词与水文

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从中理解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又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又反映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4 古诗词与月相

古人抒情,大多委婉含蓄,而月亮因本身的神话更现风韵,多成为诗人寄意的对象。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又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月落、夜半”影射了上弦月。还有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理解此诗中的月相应抓住关键词“月上、黄昏”,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月相自然是满月。或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柳永的代表之作,廖廖数语,宛如一幅清新而又略带悲凉的图画:晨光未露,河岸凄清,微风吹佛,柳丝飘摇,一钩残月低挂在东边天际。日期当然是农历月末。

5 古诗词与旅游景观的欣赏

“八月潮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上三句说明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所以观赏景观应把握观赏的时机。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5

一见“明月清风”词句,陡然想起我当年在苏州游览名园沧浪亭看到的一副旧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明月清风”本指一种自然的景致,而诗人们往往又用它创设幽远、清淡的意境,以至表达作者淡泊、宁静、坦然、无欲的情怀。对于中国传统诗词而言,意境与情怀是这样一种关系:意境生出情怀,情怀感悟意境,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正如那副旧联,因清风明月无价,而生出近水远山有情;又因近水远山有情,而感受清风明月无价。我以为,诗集《明月清风吟》就是如此。

打开《明月清风吟》,这样的诗作比比皆是,《大河放舟》就是一首代表作。大河放舟,顾名思义,在滚滚黄河上击浪驱船,应该十分豪迈。然而,作者却用淡雅的语言和闲致的心态铺陈了黄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再用“悠悠千古事,都付大河水”两句结尾――很有一点唐代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写作风格。

大家知道,不同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从而有着不同的美的创造,对于诗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诗作。《明月清风吟》第二、四、六、七、八、九、十部分,分别是《微风送妙音》《锦绣徽杭行》《三晋飘槐音》《呼伦贝尔情》《仲春汴梁梦》《清秋花都秀》《两岸长相思》,描写的是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内蒙古、台湾等地的不同景色。这几个省份的景致人情,在人们眼里是不同的:河南是中州大地,沃野千里,古迹甚多,古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安徽是奇山异水,徽式民风和黄梅曲韵;浙江是江山如画,人物风流,美食之城,越调之乡;山西承三晋遗风,接太行浩气;内蒙古则充满神秘、浪漫、幻想和异域风情;台湾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悠的传统中华文化和与闽南一脉相承的语言民俗,等等。而治军欣赏这几个省份的不同景致人情,却能营造明月清风般的意境,抒发明月清风般的情怀。请看这几个部分的一些诗作,这些地方,我大多游览过,颇有点相同感受,值得推荐。

《微风送妙音》:“翠谷起白云,清风送禅音。深山红尘外,妙景正醉人。”(妙景怡人)“杨槐干桠草未青,只觉春里寻常景。忽见眼前碧丝绦,一遇柳色便不同。”(柳色)

《锦绣徽杭行》:“雨霏霏,思飞飞,徽州之行十分美。四周青山如图画,一江碧水送我归。”(告别古徽州)“柳枝婀娜岸边摆,茵茵莲叶如新裁。一湖秀水兰舟动,无边风景西子来。”(望西湖)

《三晋飘槐音》:“是谁撒天香?香气直入房。披衣不肯去,雨中把槐赏。淑芳花仙子,淡雅村姑娘。布谷声声唱,山西好风光。”(雨中槐花)“千里杨柳千里花,一片沃野一片家。才见晋中风光好,况值夕阳余晖斜。”(晋中行)

《呼伦贝尔情》:“草青青,路迢迢,呼伦贝尔十分好。千里草原美如画,万群牛羊牧歌飘。”“碧草青,菜花黄,呼伦贝尔满诗行。日照绿色草世界,夏临黄金花天堂。”(草原美两首)

《仲春汴梁梦》:“清明时节到东京,皎皎明月照夜空。上河园里倒时光,徐徐吹来千年风。”(观《东京梦华》有感)“初秋时节到汴京,水光潋滟景物明。醉人之美在何处,临窗望湖茗香中。”(望湖)

《清秋花都秀》:“唧唧沽沽蟋鸟鸣,梦中犹闻天籁声。正疑不知身何处,非梦原在自然中。”(天籁)“花都温泉天公开,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为有桂香入帘来。”(桂香)

《两岸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到何日,除非团圆时。长相思,长相思。欲将相思说谁似,唯有两岸知。”(长相思)“青山碧水画里卧,翡翠盆中一碧螺。秀丽宝岛夜明珠,熠熠光华犹可歌。”(台北)

从这些诗作可以见到,作者志不在遣词造句,而在于遣意造情;文字可以不加修饰,甚至是粗犷型的,有些词句还可以商榷,但感情的抒发是真诚而细腻的,意境的营造是缜密而清新的。这就是他的作诗风格,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因为我一向讨厌虚情假意、无病、矫揉造作的作品。

我曾与治军一起开过会、观过光,也互相唱酬过,发现他诗思时涌,诗笔不辍,真可谓“一路行来一路诗”。何也?亦许在他的《五十畅怀》中可找到答案:“振翮翻飞任自由,不觉鬓霜五十秋。但入诗史百名录,今生何去觅封侯。”

2011年3月13日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6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7

1.古诗词与光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颜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视野;“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与镜面反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与光的色散;“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与海市蜃楼;“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与瑞利散射;“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与米氏散射;“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与光的衍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与光的直线传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与光的折射;“分眉一等翠,对面两边红”与光的反射

 

2.古诗词与热学

“风吹柳花满店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与分子的热运动;“马毛带雪汗气蒸”与蒸发沸腾;“瓦欲飞霜水欲冰,蒲团今夜有尘凝”与物态变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温度梯度;“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与热传递;“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侧闻樵人言,深谷犹积冰”与对流;“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与比热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与熵增原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与雨的形成;“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与热胀冷缩

 

3.古诗词与力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与风的效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帆船;“无可奈何花落去”与重力;“握内从夸弯似月”与势能;“野渡无人舟自横”与水波力偶;“荷露虽团岂是珠“与表面张力;“四面边声连角起”与声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及“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与水波;“桔槔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与杠杆原理;“月行却与人相随”与相对运动;“呼儿舂取红莲米,轻重相当加十倍”与浮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参考系;“晚花残雨风帘卷”与伯努利原理;“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与湍流;“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与机械力学

 

4.古诗词与声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的产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与声音的反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与多普勒效应;“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声音的传播;“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与声波能量耗散;“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与声音的音色;“众耳雷霆震,群观日月新”与声音的响度

 

5.古诗词与电磁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与电现象;“电掣紫金蛇,惊雷怒裂石”与雷电;“门嫌磁石碍,马畏铁菱伤”与磁现象;“何如平生友,磁铁间不容”与磁性;“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与指南针;“坎离正位人不识,差却毫厘断不灵”与磁偏角

 

6.古诗词与近代物理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与晶体的对称性;“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与石墨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与量子纠缠;“山中不知岁月改,春洲六度听绵蛮”、“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与狭义相对论;“超然此会意,规范喜无违”与规范场理论;“不必探幽上郁冈,公斋吟啸亦何妨”与粒子物理;“胶粘岁月无长策” 与激光冷却

 

7.古诗词与物理学方法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与观察方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直觉方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极限推导方法;“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类比方法;“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与假说方法;“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统计方法;“略无新伎俩,仍是旧形模”与建模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归纳法;“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与演绎法

 

8.古诗词与物理学思想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与思辨思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质疑思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实验思想;“斯事足可证,斯理谅非虚”与证伪思想;“鼎新革故丹成后,乘兴逍遥汗漫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创新思想;“元气本同天地寿,君可能何”与场的思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全局思维;“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与辩证思维

 

 

《演绎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万事入沉吟,其来味更深。

虽然曾过眼,须是更经心。

过眼未尽见,经心肯尽寻。

尽寻能得见,方始是真金。

 

却羡陶渊明,归纳种杨柳。

 

《桃花庵遇仙记》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8

关键词:教材改革;学科渗透;文学诗词;科学情境;科学概念;素质教育

随着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云南省已经全面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如何做到即能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又能真正提高教学,这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科学是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为很好地进行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教学中应注意文学诗词、科学故事、媒体报道、广告、文献资料中所隐含着的大量科学知识,以此为素材设置的文理综合题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各地科学期末试卷中,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本文就文学诗词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创设科学情境,导入科学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三、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科学概念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面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

四、利用文学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科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运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句使学生能准确描述他们熟悉的物理现象,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而且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一般来说,在选择诗词时应将明确描述物理知识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再考虑诗词的艺术性。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科学教学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标资源库科学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