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信年中总结8篇

时间:2022-06-27 16:37:40

电信年中总结

电信年中总结篇1

做客服,人说这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确实,客服需要处理的事有时是那么琐碎,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客户,礼貌的,粗鲁的,感谢的,生气的,讲理的,不讲理的,打错电话的刚开始的时候,每天的情绪也会随着碰到的事情,碰到的客户而改变。被客户骂了两句,心情变得沉重,笑不出来;被客户表扬了,马上轻快起来,热情而周到。想想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所幸我得到周围很多同事们的帮助,使我慢慢成熟起来。用户真诚的道谢和满意的笑声使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初接电话,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我不敢轻易做出回应。但很快,我便意识到除了有热情的态度之外更应该有丰富而扎实的业务知识,才不致以使自己没有足够信心来正确回答客户的问题。于是,我养成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熟悉业务知识与做疑难问题记录的习惯。记得当初接线时,我遭遇很多困难,不止一次没有完全回答好客户提出的问题,甚至遭遇到客户的投诉,我的心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最低谷。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而是一直在寻找弊端,不耻下问,加强业务积累和学习,还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多听了一些优秀的录音。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没令自己失望,荣获优秀话务员的称号,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

记得有一天晚上接到一个客户电话,说他家的小灵通被抢,要马上报停,但是报不出机主是他爱人的身份证号而被话务员委婉拒绝,并告知只能明天到营业厅去处理。我接到他的电话时他的心情显得颇为激动,显然他是多次打入过。没有值班长在场,怎么办?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我们的准则,但用户的利益这时可能也会受到损失。用客户的话说我以人格担保这样的沉重的话时,我马上说:先生,我相信您。。。并详细记下他个人的身份证号,并告知其明天到营业办理后续事项。用户真诚道谢。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当处理一件棘手又敏感的问题,当客户利益和公司规章制度发生矛盾时,又不损害公司利益情况下,我们是多为用户考虑还是害怕担当一些责任?是用看似不会出错的正当理由推辞还是灵活处理,敢于承担一些责任?做一名客服人员绝不是单纯做完一件事。要把一件做好,考虑周全,拿捏准了,这是要费工夫去努力的。所谓为客户着想,替客户分忧,达成客户心愿,绝非口上那句先生,您的心情我能理解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我们具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责任心和善于分析和处理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才能真正为客户完成心愿,提升我们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这对于每个从事客服行业的人来说不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是一个挑战,然而这样的挑战使得我的人生变得精彩而充实。

做一名合格的客服人员,我想仅做好业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平时我会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如《销售心理学》,《市场服务营销》《电话营销》等,与同事讨论电话服务技巧有关的案例,更加充实自己。了解客户心理,使我从经验中明白对不起实在不好意思比先生,很抱歉来的不易引起客户的反感,一句我们会转业务部门,或说我们会转**部门(直接说出部门名字)为您处理比我们会转相关部门帮您处理更易接受,用户会感觉不是在敷衍。

电信年中总结篇2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市场集中度

一、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电信运营商有六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前四家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8%,其中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最大,后两家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国家对电信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邮电部于1998年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的改革,成立了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2000年5月17日,在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之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16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所属的北方10个省(区、直辖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控股)和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中国移动的前身是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成立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2000年4月20号,在原中国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的基础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负责移动通信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联通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

中国铁路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26日挂牌,2001年3月1日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固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和无线寻呼业务。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卫通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二、2000-2003年市场集中度分析

1、2000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中国电信业务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的55.6%;中国移动业务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国总额的35.8%;中国联通业务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国总额的8.3%;中国吉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分别完成业务收入6亿元和2亿元,两者占全国总额的0.3%。(见表1)

表1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吉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710 1100 256 6 2

市场份额 55.6% 35.8% 8.3% 0.225% 0.075%

增长率 16.2% 30.9% 58%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1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的电信市场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所垄断,两家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的90%以上,特别是有超过一半的电信业务收入来自中国电信。稍微有实力与这两家运营商竞争的只有中国联通,吉通和卫星通信公司的收入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以这些数据计算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其公式为:

HHI=∑(Xi/X)2=∑Si2

公式中的S即为表格第三行中的市场份额,因此HHI=4442,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表,此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属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0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超过四分之一,表明我国电信行业正在拉开一场迅猛发展的序幕。虽然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移动业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度必将提高。这从三家运营商的年度增长率上就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分别接近中国电信增长率的两倍和四倍。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的快速成长,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2、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3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5%。这时的电信业务运营商扩大到了七家,增加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这七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2

表2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网通 铁通 吉通 卫通

收入 1810 1290.45 379.8 9.05 36.9 5.7 3.1

份额 51.2% 36.5% 10.7% 0.26% 1.04% 0.16% 0.14%

增长率 5.8% 17.5% 48.4%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2年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减缓,但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它们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国联通,增长率达到近50%,其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正在打破由电信和移动两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4.4%,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小幅度地稳步上升。其余四家运营商累加的市场份额还达不到2%,因此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1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结果是4069,这个数值比2000年下降了近10%,这表明电信运营市场的集中度在降低。但是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的市场结构分类表,2001年我国的电信运营市场还是处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1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远远高出中国电信,其原因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移动通信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电信业务的竞争加剧,而且中国电信的地位在下降。从两家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移动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是中国联通的三倍多,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中国联通,所以可以预见,移动通信的竞争也将加剧。

3、2002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4115.6亿元,比2001年增长16.4%。这一年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北方九省一市的电信局及其电信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减少到六家,形成了“四主二从”的局面。表3给出了这六家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总额及其市场份额。

表3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363 676 1509 508 51 8.6

市场份额 33.1% 16.4% 36.66% 12.4% 1.23% 0.21

增长率 7.6% 10.2% 16.9% 33.7% 38.2%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3年

经过拆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被大大削弱,其市场份额已经低于中国移动。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00年的超过90%降低到不足70%.这说明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铁通和卫通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不到1.5%,还是无法与前四家进行实质性的竞争。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2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859,这个数值只有2001年同数值的70%,中国电信的拆分极大地降低了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据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表,这时我国的电信市场是处于高度寡占Ⅱ型。可见,2002年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组,引入竞争的关键年份。

从增长率来看,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依然处于第一位,中国移动的增速也快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也同样说明移动通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表明两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200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4597.6,比2002年增长11.7%,增速继续回落。电信运营商依然是六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六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4。

表4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卫通

业务收入 1411.5 744.5 1701.6 667 73.5

市场份额 30.7% 16.2% 37% 14.5% 1.6%

增长率 3.6% 10.1% 12.9% 31.3%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4年

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接近30%,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总和首次突破30%,因此可以说规模最大的前四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中国网通的市场份额比200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在挤占固定电话业务的市场空间。

同样以表中市场份额的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787,此数值比2002年下降了2.6%,只有72点,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依然停留在高寡占Ⅱ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这一年电信市场并无大的并购重组活动,几家运营商的增长率相差并不大,所以市场集中度较2002年只有轻微的下降。特别是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两家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18%增加到2003年的1.6%,只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一直摆脱不了从属、被支配的地位。从增长率来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还是快于主要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三、结论

以上是对2000-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的分析以及对各年份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所作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首先,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电信运营商的拆分、重组,这从2002年对中国电信拆分所带来的效果就可看出。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2003年的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市场来讲,利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组对降低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家规模很小的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上升非常缓慢,要让其在四大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情况,因此这两家企业需要得到更多的行政扶持。

最后,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场份额较大的运营商,这预示着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且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基于业务分类的行业竞争在加剧。

参考文献:

1、白冰,乐辉华,林涛. 中国四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WTO经济导刊,2004,21:10-19

2、胡晓女. 固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当代通信,2004,12:58-59

3、李震. 有效电信管制机构的建立. 中国建设信息,2004,11:21-23

电信年中总结篇3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市场集中度

一、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电信运营商有六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前四家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8%,其中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最大,后两家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国家对电信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邮电部于1998年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的改革,成立了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2000年5月17日,在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之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16日,中国通信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所属的北方10个省(区、直辖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控股)和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

中国移动的前身是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成立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2000年4月20号,在原中国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的基础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负责移动通信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联通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

中国铁路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26日挂牌,2001年3月1日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固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和无线寻呼业务。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卫通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二、2000-2003年市场集中度分析

1、2000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中国电信业务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的55.6%;中国移动业务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国总额的35.8%;中国联通业务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国总额的8.3%;中国吉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分别完成业务收入6亿元和2亿元,两者占全国总额的0.3%。(见表1)

表1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吉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710 1100 256 6 2

市场份额 55.6% 35.8% 8.3% 0.225% 0.075%

增长率 16.2% 30.9% 58%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1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的电信市场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所垄断,两家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的90%以上,特别是有超过一半的电信业务收入来自中国电信。稍微有实力与这两家运营商竞争的只有中国联通,吉通和卫星通信公司的收入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以这些数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其公式为:

HHI=∑(Xi/X)2=∑Si2

公式中的S即为表格第三行中的市场份额,因此HHI=4442,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表,此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属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0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超过四分之一,表明我国电信行业正在拉开一场迅猛发展的序幕。虽然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移动业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度必将提高。这从三家运营商的年度增长率上就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分别接近中国电信增长率的两倍和四倍。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的快速成长,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2、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3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5%。这时的电信业务运营商扩大到了七家,增加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这七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2

表2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网通 铁通 吉通 卫通

收入 1810 1290.45 379.8 9.05 36.9 5.7 3.1

份额 51.2% 36.5% 10.7% 0.26% 1.04% 0.16% 0.14%

增长率 5.8% 17.5% 48.4%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2年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减缓,但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它们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国联通,增长率达到近50%,其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正在打破由电信和移动两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4.4%,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小幅度地稳步上升。其余四家运营商累加的市场份额还达不到2%,因此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1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结果是4069,这个数值比2000年下降了近10%,这表明电信运营市场的集中度在降低。但是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的市场结构分类表,2001年我国的电信运营市场还是处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1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远远高出中国电信,其原因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移动通信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电信业务的竞争加剧,而且中国电信的地位在下降。从两家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移动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是中国联通的三倍多,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中国联通,所以可以预见,移动通信的竞争也将加剧。

3、2002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4115.6亿元,比2001年增长16.4%。这一年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北方九省一市的电信局及其电信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减少到六家,形成了“四主二从”的局面。表3给出了这六家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总额及其市场份额。

表3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363 676 1509 508 51 8.6

市场份额 33.1% 16.4% 36.66% 12.4% 1.23% 0.21

增长率 7.6% 10.2% 16.9% 33.7% 38.2%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3年

经过拆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被大大削弱,其市场份额已经低于中国移动。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00年的超过90%降低到不足70%.这说明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铁通和卫通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不到1.5%,还是无法与前四家进行实质性的竞争。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2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859,这个数值只有2001年同数值的70%,中国电信的拆分极大地降低了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据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表,这时我国的电信市场是处于高度寡占Ⅱ型。可见,2002年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组,引入竞争的关键年份。

从增长率来看,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依然处于第一位,中国移动的增速也快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也同样说明移动通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表明两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200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4597.6,比2002年增长11.7%,增速继续回落。电信运营商依然是六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六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4。

表4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卫通

业务收入 1411.5 744.5 1701.6 667 73.5

市场份额 30.7% 16.2% 37% 14.5% 1.6%

增长率 3.6% 10.1% 12.9% 31.3%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4年

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接近30%,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总和首次突破30%,因此可以说规模最大的前四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中国网通的市场份额比200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在挤占固定电话业务的市场空间。

同样以表中市场份额的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787,此数值比2002年下降了2.6%,只有72点,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依然停留在高寡占Ⅱ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这一年电信市场并无大的并购重组活动,几家运营商的增长率相差并不大,所以市场集中度较2002年只有轻微的下降。特别是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两家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18%增加到2003年的1.6%,只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一直摆脱不了从属、被支配的地位。从增长率来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还是快于主要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结论

以上是对2000-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的以及对各年份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所作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首先,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电信运营商的拆分、重组,这从2002年对电信拆分所带来的效果就可看出。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2003年的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市场来讲,利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组对降低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家规模很小的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上升非常缓慢,要让其在四大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和并非易事,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到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情况,因此这两家需要得到更多的行政扶持。

最后,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场份额较大的运营商,这预示着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且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基于业务分类的行业竞争在加剧。

1、白冰,乐辉华,林涛. 中国四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WTO导刊,2004,21:10-19

2、胡晓女. 固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当代通信,2004,12:58-59

3、李震. 有效电信管制机构的建立. 中国建设信息,2004,11:21-23

电信年中总结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总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呈逐步上升,进言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极具潜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与环保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政府投入等途径,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加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契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是完成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刚,赵莹,李红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5(01),25-26.

[2]徐媛,高有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有效教学改革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5(01),33-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4]RobertC.Johnson,GuillermoNoguera.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2).

电信年中总结篇5

数据

200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下半年同比增幅明显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8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速同比下降13.4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商品进出口增幅低7.8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例为34.6%,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5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5%;增幅同比回落12.7个百分点,比全国外贸出口增幅低3.65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例为36.5%,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29.7%,为全国17.2%的出口增长率贡献了5.1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电子电器仍占主体地位。上述三类产品的合计出口额为3834.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总出口额的73.5%,所占比例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额为2128.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3%;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额为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额为8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3%。

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出现下降,一般贸易所占份额有所上升。其中,进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36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占当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70%;来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6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增速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1.8%。进料、来料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81.82%,比2007年低了2.85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贸易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市场中,作为转口地,我国香港特区仍列第一位,全年对港出口额为1259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占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24.1%;美国列第二位,对美出口额为1004.8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占出口总额19.3%;日本列第三位,对日出口额为33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5%,占出口总额6.5%。列在第四到第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国和马来西亚。位居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其出口额合计达到3830.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3.4%。

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2009年1-4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016.93亿美元,同比下降26.01%。1-4月,我国共出口通信设备产品22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4.7%;出口广播电视设备18.41亿美元,同比下降31.25%;出口计算机类产品451.9 亿美元,同比下降24.47%;出口家用电子电器产品208.83亿美元,同比下降20.98%;出口电子元件产品142.77亿美元,同比下降36.11%;出口电子器件产品107.01亿美元,同比下降26.27%;出口电子材料10.49亿美元,同比下降25.69%;出口电子仪器设备46.13亿美元,同比下降22.45%。

在各类型企业中,除“其他企业”经济类型的出口同比增长82.2%以外,其余各类型企业的出口增速均为同比负增长。1-4月,外商独资企业累计出口电子信息产品790.21亿美元,同比下降24.2%,占同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65.46%;中外合资企业出口204.47亿美元,同比下降25.84%;国有企业出口83.08亿美元,同比下降30.3%;私营企业出口79.79亿美元,同比下降11%。

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产业。2001-2007年,该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

但是,自2007年年底起,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速低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开始弱化。另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额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将近60%。在欧美市场萎缩、成本优势弱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开始恶化。自2008年11月起,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负增长。但在2009年3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出现了环比增长。

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已有好转迹象,但形势依然严峻:出口月度同比增长依旧为负值,且低于全国工业出口平均增速。

预测

当前,发达经济体全线衰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美国、日本,均深陷衰退之中。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速度大为放慢。对于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来说,这些因素带来的都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

首先,电子制造业外向程度高,所受冲击较大。从手机、计算机、家用视听产品到电子元器件,出口比重均在50%以上,当外部市场需求减弱时,其所受冲击可想而知。

另外,当前海外市场严重萎缩,电子企业的出口订单大面积减少,订货周期明显拉长。在以往,出口市场能够轻松消化掉中国制造商的大部分产能,国内市场是额外利润的来源。但如今,出口市场低迷导致产能过剩、库存过多,这必将在2009年内进一步加剧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价格竞争。

但是,利好条件同样存在。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比较优势仍会保持,我国产品与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产品的结构互补性依然明显,市场潜力很大。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产品及平板显示终端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传统产品将被淘汰,由此引发的电子产品更换热潮将带来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将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提供了出口增长空间。

电信年中总结篇6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 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 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 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

 

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

 

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

 

总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呈逐步上升,进言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极具潜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与环保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政府投入等途径,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加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契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是完成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电信年中总结篇7

李泽楷的离去,带走了80多亿港元的股权转让收益,留给电盈的却是巨额负债。截至2005年12月31日,电盈“短期贷款”和“长期负债”总计虽比历史最高时的约1000亿港元大大降低,但仍高达约293.57亿港元(表1)。

当年“蛇吞象”收购电盈背上巨额债务

1999年5月,李泽楷控制的盈科集团将价值24.6亿港元的地产业务注入得信佳集团(1186.HK),换取后者约12亿股新合并股份(后因为股份合并调整,增加到约48亿股),占摊薄后公司股份总数的75%。8月份注资完成后,李将公司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以下简称盈动)。

其后的半年之内,李泽楷和全球领先的IT和互联网公司广泛合作,包括美国英特尔、日本光通信等,并投资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型公司。盈动以高科技概念获得市场追捧,股价从1999年8月时的3港元左右飙升至2000年2月最高的25港元,在此期间,盈动还通过BNP百富勤等投资银行,连续6次配售28.95亿股新股,共筹集资金约189亿港元(表2)。

2000年2月,李泽楷成功获得120亿美元(约936亿港元)过渡贷款,收购了香港巨型蓝筹公司香港电讯(0008.HK,2000年时为香港第4大市值公司),并将其与盈动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电讯盈科。

这一收购案曾轰动香江,李泽楷的个人身家也一度暴涨至430亿港元。然而,从收购至今的6年中,李泽楷在电盈的操作除了减债外,却无更多创造价值的建树。

通过市场筹集资金降低债务总量

2000年8月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批准盈动与香港电讯李泽楷同时提取120亿美元贷款支付收购渡贷款协定,30亿美元需在首次提取贷款后90天内偿还,剩余90亿美元最晚需在2001年2月之前偿还,但其中36亿美元可延至2003年2月。

李泽楷偿还120亿美元的期限实际只有半年,对于一个年收入200亿港元的公司,这意味着不可能通过常规的方式解决。在李泽楷及其家族的影响力之下,电盈显示出了很强的融资能力。从2000年9月开始,李泽楷动用公司账面留存资金30亿美元(原盈动的20亿美元,香港电讯10亿美元),又通过发股发债筹集约23.81亿美元资金,向澳大利亚电讯公司(Telstra)出售移动电讯业务“区域无线服务”等电讯资产筹集约28.05亿美元,寻得银团再融资贷款47亿美元,按时偿还了120亿美元过渡贷款(参见本刊2001年5月号封面文章(李泽楷的财务故事》)。

这样一来,电盈剩余的债务主要是47亿美元的银团再融资贷款和18.5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但与此同时,香港电讯失去了部分核心电讯资产。尽管偿债时间得以顺延,47亿美元贷款可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分三次支付,可转换债券的存续截止期分别为2005年和2007年,但偿债额仍高于电盈的支付能力,其中2003年需偿还23亿美元(约179.44L港元),而当年电盈的总收入也仅有225亿港元。

对比电盈的经营情况和留存债务情况,电盈的债务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坐标。第一个坐标是债务总量,电盈的债务水平偏高,资产负债率高于100%(粘),远远高于“新加坡电信”等同类型电信公司。第二个坐标是债务结构,电盈的现金流量数额相对较小但长时间保持平稳,而其债务数额相对较大但短时间接连发生。两个坐标结合,电盈所面对的巨额债务难题,实质是怎样将持续现金流量和即期减债支出在数量和时间上匹配的难题。

对于债务总量的问题,电盈继续通过市场收集资金,包括分拆旗下资产上市、发行新股融资、出售资产和将费用剥离体外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引入资金增量273.4亿港元,降低了债务水平(配文)。

调整债务结构

对于债务结构上的难题,电盈结合现金流量节奏进行调整:连续发行数额较小、赎回期分散的可转换债券或寻求银行循环贷款,提前偿还原有数额较大、偿还时间集中的债务,像切蛋糕一样将一块大债务分解成多块小债务,利于现金流分批“消化”。分析电盈的现金流和信贷情况我们发现,债务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依赖香港电讯资产的贡献。

对比债务结构的变动情况与主要融资情况(表4),2001年2月后,电盈通过PCCW-HKTCapitalNo.1Limited和ProfitCenturyFinanceLimited共发行新债12.5亿美元(97.5亿港元),同时偿还2004年、2006年到期的共18.09亿美元(141.1亿港元)债务,两者差额为43.6亿港元,而当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57.16亿港元,有效补充债务置换留下的空隙。经过在现金流量支持下进行的债务置换,电盈的债务净额减少了43.6亿港元,而且从债务结构看,2004年到期债务分别延续到2011年和2031年,偿债数额从15亿美元分解为10亿美元和2.5亿美元两个部分。

此后电盈一直克隆这种“结合现金流量节奏、调整债务结构”的手法,使用现金流消减债务,其“短期借款”和“长期负债”不断降低,从2001年底合计约500亿港元减少到2005年底的300亿港元。同时,不断通过债务置换转换债务架构,一方面偿债时间保持后移,并且逐渐呈现分散的趋势,2002年底共26.09亿美元(203.5亿港元)债务的偿还期集中在2007到2009年的区间内,到2003年底只剩下9.31亿美元(72.62亿港元),另有9.58亿美元(74.724~港元)被搬移到相对“空闲”的2013年。2005年底,虽然2007到2009年区间内的到期债务重新密集,但数额相比减少,年均债额只有4.27亿美元(33.354L港元)。另一方面,年度偿债数额不断走低,2001年底年度债务数额多在1亿美元左右,最高2006年债务达到19.91亿美元(155.3亿港元),远远超过电盈的现金流水平,而2005年底时,年度平均债务仅为4.15亿美元(32.4亿港元)。

此外,在全球处于减息周期的大环境下,债务置换还使电盈的债务成本得到降低。电盈47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分为美元和港元两部分,美元部分利率为LIBOR+0.85%至LIBOR+1.45%(LIBOR为伦敦银行同业拆息),港元部分利率为HIBOR+0.95%至HIBOR+I.55%(HIBOR为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电盈没有具体披露LIBOR、HIBOR的量级,但据英国金融协会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相关数据,其时这两个数字分别在5.1%和5.2%左右。而2002年两轮50亿港元融资,利率分

别为HIBOR+0.55%和HIBOR+0.65%,同期HIBOR在2%左右,相比降低约385个基点,仅此一项每年即可节省约4亿港元的利息支出。电盈还逐步渐少复利债务,TelsWa可转换债券即为复利债券,电盈不断以数量更小的同类债券替代(如v2Telstra可转换债券(2)代替Telstra可转换债券(1)),最终将其转化为单利负债。此外,电盈降低单利债券的利率,如PCCW-HKT系列债券、PCCWCapita系列存续期同为5年的债券的利率不断降低。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电盈的融资成本从2001年的30亿港元左右的水平,降低并保持在年均20亿港元左右的水平。

我们的分析显示,电盈的现金流比较充沛是其债务调整的基础。电盈在电讯市场的占有率虽然连续走低,但2000年以来6年平均市场占有率约78.66%,伴随收入的波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在2002年、2003年曾降低到40亿港元的水平(表5),但年均仍达46.2亿港元。此外电盈的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等指标都比较稳定,这些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电信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是一项大的开支项目,电盈的“资本开支”在2000年曾达到40亿港元,之后一直稳定在20亿港元左右,但由于电盈不断处置旗下资产,实际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幅度均不大于“资本开支”(2000年将收购“香港电讯”的支出记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不具可比性)。

而且电盈的收入主要来自原香港电讯的电讯业务收入和地产业务收入,但现金流主要依靠原香港电讯拉动(表6)。2000年集团总收入为206.86亿港元,其中电讯业务收入为202.25亿港元,占总收入的97.77%。之后电讯业务逐年降低,地产业务收入逐年升高,2005年集团总收入224.99亿港元中,电讯业务收入仍贡献了159.31亿港元,占70.81%。因此,实际上是原香港电讯解决了债务调整的需要的现金流。

另一方面,电盈资产数量庞大,2000年底电盈总资产约为692.03亿港元,其后不断精简,但年均仍高达524.62亿港元(表7)。巨额资产对于电盈稳定资金链主要有两个方面帮助,一方面可以作为银行贷款、债券、票据等融资方式的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还为分拆上市、资产处置等资本运作留下空间。

但通过分析电盈的信贷资料我们发现,在调整债务结构的过程中,电盈从银行贷款及发行债券大多通过香港电讯原有资产提供担保。在其共约1014亿港元的贷款中,约899亿港元由原香港电讯作为贷款人或提供抵押物,占贷款总额的88.58%。

创造价值失败

分析结果显示,李泽楷为收购香港电讯而背上的巨额债务,并没有通过创造价值增量解决。为调整债务总量和结构,李泽楷曾将原香港电讯的移动电话业务等电讯资产出售给Telstra,并占用公司现金流还债。李泽楷不仅没有为合并后的电盈创造新增价值,而且出售资产等对香港电讯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包括公司业绩降低,挤压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并可能使电盈的扩张受限。

电盈出售“区域无线服务”(RWC,当时香港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等原香港电讯的核心业务,使电盈的电讯业务收入大幅缩水。根据Telstra年报,RWC的年均收入一直在40亿港元之上,2001年达49.17亿港元。而电盈年报显示,恒通(REACH)收入起伏较大,2001年最高达到99.78亿港元,2004年为63亿港元(表8)。RWC和REACH的收入2001年达到148.95亿港元,而同年电盈的电信业务收入达198.27亿港元。2004年,RWC和REACH收入为103.2亿港元,而电盈的电信业务收入为153.34亿港元,RWC和REACH的收入是电盈电讯收入的67.3%。也就是说,出售了相关电信资产后,电盈的收入规模平均降低了约32%(电盈仍持有REACH50%权益)。

此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使电盈雪上加霜。1995年6月,原香港电讯的固定电话市场专营权届满,香港政府增发3张固定电话运营牌照,之后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直到2003年完全取消牌照限制。期间众多本地财团加入电信市场的争夺,主要包括九仓电讯、和记电讯、城市电讯和新世界电话(2002年12月更名为新世界电讯)等。2000年6月,香港立法会通过《2000年电讯(修订)条例》,引入多项保障竞争的规定。如根据第36A条“局长可决定互连条款”,电盈需要将其电信设备与其他电讯公司共用,根据第7G条“价格管制”规定,电盈需接受电讯管理局的价格管制。

出售电信资产,加上经营环境变化,电盈的电信业务表现不断走低,进而拉低整体业务表现。其固定电话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超过90%下滑到2005年的68%,电信业务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仅为2000年的78.77%,集团整体收入由于地产等其他业务拉动,6年来也仅有8.76%的增长;在2002年之前不断走高的EBITDA(扣除利息、税收、折旧、摊销前的利润)也掉头向下,2005年跌到了2000年的水平;2000年净亏损达到1292.97亿港元,在2004年持续盈利之前年均亏损355.64亿港元,2004年之后电盈年均盈利虽仅为17.21亿港元,但总算是摆脱了持续亏损泥淖。

挤压自身发展空间

断臂削债使电盈一度退出移动电话市场。虽然2005年通过收购持有3G牌照的SUNDAY重回市场,但SUNDAY~是香港最小的移动运营商,2001年其收入仅为14.22亿港元,而且此后经营情况连续恶化,到2005年收入仅为11.59亿港元,并且连年亏损,2001年到2005年年均净亏损约为0.97亿港元(表9)。电盈在2006年初推出3G免费试用活动,但半年内注册用户仅为11万,而根据香港电信管理局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4月香港的2.5G及3G流动服务用户接近194万,原SUNDAY用户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电盈移动业务发展。

反观Telstra,收购RWC后,又以其为主体成立TelstraCSL控股公司,并在2001年取得香港3G牌照,承延One2Free和1010两个品牌,逐步完成在香港移动市场的布局。2005年12月8日,CSL宣布合并新世界流动电话公司,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新世界流动电话公司是香港本地2G运营商,拥有用户130万户。完成合并后,CSL的用户数量从130万户扩大到260万户,合并公司2005财年营业收入约为60.06亿港元,EBITDA约为16.48亿港元。

对外扩张受限

从扩张上讲,“新加坡电信”是比较合适的比较对象。香港和新加坡同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人均GDP均为2.6万美元左右,两者的本

地消费市场都比较有限,香港人口接近700万,而新加坡不到350万,两者的电信市场都在2000年前后全面开放,“新加坡电信”的本土电信收入也在市场开放之后持续走低。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电信开始向周边市场扩张,包括2001年收购澳大利亚Optus,通过对海外市场的渗透,回避了本土市场容量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其中Optus的贡献最大(表10)。

同样的情况下,为什么电盈没有成功收购海外电讯公司呢?没有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是因为受到相关政策因素的限制,而没有进入其他市场则与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背上巨额债务,在财务资源上的局限有关。电盈的资产负债率在2005年之前一直在110%以上,2005年也只降低到94.87%,新加坡电信相对谨慎,集团资产负债率基本上稳定在50%左右。事实上,新加坡电信在2001年收购Optus的时候,李泽楷正忙着出售移动通讯业务RWC等核心电讯业务凑钱削债。

此外,电盈曾联合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PacificGroup)在2002年12月向大东电报局提出收购要约,但大东电报局予以拒绝。大东电报局曾在2000年将香港电讯出售给李泽楷。根据大东电报局2003年年报和官方网站数据,其股价在2000年曾达到1561.5便士,但随着科技泡沫破灭,同时扩张失败,股票价格一泻千里,截至2002年12月31日,仅为46便士,其市值降低到约16.79亿美元(131.02亿港元)。对于这个总市值仅131亿港元公司,电盈仍难独自吞下,也从侧面反映了债务压力对其扩张的影响。

债务比例依然偏高

纵观李泽楷6年来的进退,其收购香港电讯使用债务杠杠过高。世界杠杆收购鼻祖KKR使用的杠杆比例一般也只为70%左右(参见参见本刊2005年12月号封面文章《KKRq~何收购安费诺》),而电盈在2000年通过配股、发债及自有留存资金偿还约43.5亿美元(339.3亿港元)债务后,资产负债率仍高达120.42%,直到2005年才降低到100%之下。而同样主营固定电话网络的中国电信(0728.HK)和网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平均在55%和70%水平。此外,为偿还债务曾变卖约300亿港元资产,虽然降低了债务总量,但资产项目同时降低,资产负债表两边同降,资产负债率则居高不下。

电信年中总结篇8

(一)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为契机,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1、召开了一届二次委员扩大会议,对去年全省的工会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对今年工会的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省会与各市电信工会签订了xx年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分解、量化,加强对基层工会进行目标管理,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省电信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同时召开了会议,对去年全省工会财务情况和今年的财务预算进行了审核。

2、着重抓了新修改的《工会法》学习、宣传工作。年初,省会组织全省各基层工会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工会法》知识竞赛活动,全省6723人参加了此次竞赛活动;12月,全省电信员工将参加安徽省总工会组织的“xx年度‘四五’普法学习考试”。

编辑推荐与《【2012年电信工会工作总结】》关联的文章:查看更多>> 工会工作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