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展望论文8篇

时间:2022-09-24 10:23:50

农业展望论文

农业展望论文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转贴于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农业展望论文篇2

>>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与对策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服务价值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ERP实施绩效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生投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兜铃肾病研究回顾与展望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3]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4]王丽萍,周敏,张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6):15-18.

[5]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6]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7):233-236.

[7]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4):6-8.

[8]陈正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论与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09-113.

[12]周一波,储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及政策保障[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03-405.

[13]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8-39.

[14]w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15]蔡云凤,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3):154-157.

[16]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63.

[17]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0-31.

[18]郝志瑞.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232-236.

[19]廖洪清.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消解[J].继续教育研究,2016(4):31-34.

[20]刘西涛.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J].农村教育,2016(13):60-64.

[21]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6-82.

[22]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82-84.

[23]吕莉敏,马建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16):20-25.

农业展望论文篇3

>>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语用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中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研究 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展望 论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现状与展望 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前景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日常权威”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与体育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理论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 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社会学研究, 2006(2):1-12.

[3] 仝志辉.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44-47.

[4]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J].社会学研究, 2007(3): 39-55.

[5]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2):108-129.

[6] 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8-16,.

农业展望论文篇4

关键词:创意农业;创意化经营;农民增收

一、创意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创意农业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论述,概括而言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农业生产的研究视角,把创意农业界定为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类创意活动及其载体;另一种是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认识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应该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意农副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在对长沙望城县的长期调研中,我们所理解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品种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等农业经营环节中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或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鼓励农业创意化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领域。通过整理国内外创意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中比较缺乏具体的农业创意化经营的实例,尤其湖南省的农业创意经营的优秀个案不足,故我们希望能在湖南省农业创意的个案深入研究,重点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地的农业创意化经营模式和农民增收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长沙市望城县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的情况

在进行“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主题的长期调研中,有针对地选取了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靖港镇、格塘乡三个调研地点,深入农村实地考研当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团队发现长沙望城县乌山镇的农民合作社办得热火朝天,典型的创意农户也都是合作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们重点走访的两个个案:

1 周铁刚:原为普通农民,现为隆平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发展的创意农业在于成立贡米合作社,较之其他企业运作环节最精,成本最轻,故凸显价格优势。另外,由于贡米富含微量元素硒,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所以农民收入也倍增。

2 周正良:团山湖村正良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他的创意农产品首推绿壳蛋鸡,由于绿壳蛋鸡产量低而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颇高,因此正良合作社绿壳鸡蛋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促使正良合作社的社员平均都能增收五六百。类似增收情况的还有合作社的水果红薯,保守估计收入也超过普通红薯的3倍;翘嘴鱼,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10元,是普通鱼类价格的7、8倍;迷你南瓜新品种“日本桔瓜”,观赏、食用兼用型,市场价格一般为2元/200克,同样增加了合作社农户的收入。

上述个案都是创意农业在品种和销售环节的创新,在长沙市港靖镇我们还能发现生产模式上的个案,将农业创意发展与农村旅游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展的道路。该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创意基地都是最初由普通农户开创出来的创意漠式,其灌注到农业上的蓬勃活力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创意思维给予农村致富发展深刻的思考。都邀农业生态创意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种植业,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创绿色生态品牌,打破传统种养理念,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农民增收。另一个典型个案是长辉生态农庄,园区内的会所区将生态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合为一体,打破封闭的室内环境。待香瓜满地,葡萄满架,西瓜满园,自然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样不仅能在一般瓜果类收获E取得收入,还能在文化价值为创意园带来丰厚利润,参与园艺种植的农民收入自然会比一般种植农户收入高。

三、长沙市望城县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创意农业的发展价值和其存在的问题,

农业展望论文篇5

坝心镇通过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证书培训;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44-1

1 绿色证书培训的新思路

坝心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力地调动了农民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问题,经过反复的多点试验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了绿色证书培训的新思路,最终被实践证明全方位的绿色证书培训是坝心镇开展培训的有效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前四个需要都基本满足时,人更期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结合这个理论,我们分析了大多数农民的需要,提出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途径――以文化活动吸引农民、以知识讲座提升农民、以科技培训武装农民、以学历教育塑造农民。

2 农村绿色证书培训的途径

2.1 以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增强农科部门的凝聚力

石屏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演出到异龙、坝心、宝秀、龙朋等地,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以当地产调结构后的特色产业、村民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的海菜腔、小品、烟盒舞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酷暑烈日,每场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不少观众步行几十里赶来看演出,有的来不及做饭,先饿着肚子看几个小时的戏再说。演出当中还不断穿插赠送“科技书刊、资料”等。有戏看,有书看,什么麻将、赌牌都没有人去搞了。石屏县的文艺科技宣传活动,以浩大的声势,强大的吸引力,确立了农业科技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农民喜欢科技,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交上了朋友。广大的农民群众对农科部门建立了感情,就会跟着农科部门走,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才会蓬勃发展。

2.2 以知识讲座提升农民,增强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就存在着陈旧的、低层次的,与贫困经济相生相伴的落后生活观念,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思考和探索绿色证书培训的突破口时,考虑的是引发和满足农民的低层次需要,对农村落后生活观念的深层变革。

(1)通过开展题为“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等生动讲座,向农民阐明教子育儿的简单道理。人的本能中都存在养儿防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原始需求,刺激人的这种原始本能,引发农民为儿为女自觉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其满足安全需要。

(2)通过开展题为“如何为人处事”、“村民道德规范”、“农村法律法规”等知识讲座,让农民知道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与人沟通、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使农民感觉自身知识的不足,产生需要学习愿望,帮助其找到群体归属感。

(3)通过开展现代农民生活追求专题讲座,介绍小山村以外的人和事,介绍农民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农民认识、了解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自己只要通过学习和劳动一样可以生活得更好,一样可以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帮助其实现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2.3 以科技培训武装农民,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农技推广

坝心镇农业科技部门应因势利导,推进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结合党员素质教育工程、农村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百村千户万元增收行动等非学历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

通过科普示范村的建设,培养了蔬菜、果树、烟草、花卉、畜牧饲养、市场营销等各类初级人才,加速了名、特、优新品种的更新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率、覆盖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用科技知识武装了农民,还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了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2.4 以科技培训塑造农民,为农民架起实现理想的桥梁

通过开展多种科技培训武装农民,许多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变,有一部分农民不满足于物质富裕的现状,想进一步发挥个人潜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针对农村工作季节性较强的特点,我们采取平时自学为主、农闲时节集中辅导的教学方式,同时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学中侧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全力打造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使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 结论与分析

实践证明,绿色证书培训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就是首先引发、满足农民前四个需要的同时使农民产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使农民不断打破对现实的满足感,产生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农民培训不能停留在科技培训这一单一的层面上,而是要开展全方位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邸鸿勋等.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论要.华夏出版社,1993.

[3] 面向经济建设、改革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8.

农业展望论文篇6

论文答辩自述部分写作技巧有哪些

一、开篇介绍

首先,要先向在场的老师问好,讲述自己的姓名、班级、专业以及论文题目。再者,要讲述论文的指导老师,并对老师的指导工作表示一定的感谢。

你可以这么说:“我是来自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本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二、文章的研究意义

选择一个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应当是有据可寻的,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参考的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观点,大致描述出选择这个视角来作为论文题材的原因,让老师感觉到这确实是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同时也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在开头你可以这么说:“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三、分析文章结构及内容

1.从已经做好的网页上复制内容,会引起格式的问题。

2.从编辑器复制内容到编辑器,也是会有问题的。

3.所以必须保证从秀米复制到编辑器。

4.正文里面出现例如超链接,会过长引起问题,需要自己手工再调整。

四、谦虚结尾

不要忽视这个小结尾哦~不论是从知识层面,或是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看待问题的程度肯定都是不及老师的,因此要说出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论文自述,而是你在抓住机会学习。

你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但是还有……的不足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是在袁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现场的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课题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最初试图以《金融企业上市的意义》为题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确定中心思想,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2年2月20日正式定稿。

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分析融资渠道,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来源,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并且重点研究融资现状,包括内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内部的问题所在,比如缺少抵押担保资产、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外部的影响,比如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的不支持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包括:整顿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存在的不足。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再次谨向X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实增强自信与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之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因此,我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考察该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状况及其特点,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与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调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给小学教师建议与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和结论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为例阐述了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而分析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方面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龄间有密切关系;与性别间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并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教师方面,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额外的工作负担;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改革现行学位要求,强调综合素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的概括。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XX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并受条件限制,尚未采用问卷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改进与验证。

农业展望论文篇7

如今,徐光春主政河南已4个多月了。2005年4月15日,他在接受《望东方周刊》的专访时说,“这4个月是我走进河南,深入研究河南,完成省委书记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省委书记的一天从新闻开始

《望东方周刊》:媒体出身的你,首次主政地方,就来到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这是不是一个挑战?

徐光春:在上任之前,我没有来过河南。中央决定我到河南工作,我心中忐忑不安、诚惶诚恐。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很大,在这样一个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要比其他省遇到的困难更大。如果(河南)搞不好,上愧中央,下愧9700万河南人民。

河南也正适逢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部崛起”,河南各方面正在蓬勃发展,虽然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工作量相当大。但来到河南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河南人民勤劳、勇敢,能吃苦,包容性很大、不排外。可以说,所有到过河南或在河南工作的人,都会被河南人民的品质所感染,都会热爱河南。这也是河南给我的信心所在。

《望东方周刊》:大家都很想知道,你作为省委书记的一天是如何开始的?

徐光春:我每天7点开始工作。第一件事,打开电视机,看早间新闻。一般先看中央电视台(新闻),再看河南省电视台(新闻)。我会特别注意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有什么重大的工作部署,一是各地特别是我们河南省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

然后就进人工作状态,处理大量的文件、信息和各种大事。但这时候,我办公室的电视机也是开着的,并始终放在中央台的新闻频道上,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这一点我和别人不同:并不会耽误工作,因为我可以“一心两用”,一边处理文件,一边了解各种信息。

另外我有个习惯,接待不专门安排会见的时间。只要我在办公室,就一边处理文件,一边随时接待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来访,包括省委、政府的各位部(厅、局)长,下面各市委书记,也包括省委和省政府的一些领导。我办公室的门一般都是敞开的,来谈工作的同志,也很少预约。研讨处理工作要务,都是谈完一件,另一个再继续。

《望东方周刊》:你每天有多少休息的时间?

徐光春:如果没有外事接待活动,我一般晚上在6点50分下班,用10分钟时间回到家,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看7点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我每天晚上9点到10点会散散步。散步时我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如果第二天有会,我会思考一下会议发言,讲哪些问题,一般我的会议发言‘不用工作人员来写。晚上10点以后,会继续处理文件、学习。一般在12点半休息。多年来,已经习惯了。

《望东方周刊》:你这样关注每天发生的新闻,那么是否也关注来自网上的消息?

徐光春:是的,网上信息有时要比公开的新闻报道来得快。工作间隙我也会了解网上的信息,河南商丘的李学生在浙江温州勇救小孩牺牲的事情,我就是在网上第一时间得到的消息。当的‘就做了批示,要求河南省报纸、电台、电视台要公开宣传李学生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

“咬牙也要取消农业税”

《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你到河南之后,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基层调研,尤其是农村,河南最穷的村和最富的村你都去了。

徐光春:4个月来,我到过、刘庄等河南比较富裕的村,也到过河南最穷.的村,比如艾滋病最严重的文楼村,黄河边上曾经被大水冲掉的村庄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还去了焦裕禄生前所在的兰考县。

《望东方周刊》: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徐光春:我们的农民还非常贫困。要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路程还很远,任务还很艰巨。下去调研,农民的纯朴、热诚也常常感动着我。我到河南后强调“四个更加重视”,第一个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

《望东方周刊》:河南有9700多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占7l.1%。河南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打算?

徐光春: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有义务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河南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面积稳定,要通过免征农业税和对粮农实行,补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河南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去年河南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411万人,务工收入达到613亿元。因此搞好开发劳务经济也是一项长期措施。

《望东方周刊》:你到任不足10天就宣布全部免除农业税。据测算,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全省县乡财政将减少10亿元左右。直补之后,将直接增加财政支付近29亿,财政压力很大,为什么要这么快取消农业税?

徐光春:说实话,全部免除河南7300万农民的农业税,这个决心我们是咬着牙下的。

农村税费改革前,河南全省农民负担为101亿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后,全省农民减负22.61亿元,今年取消农业税后,河南农民减负达29亿元,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大概有几十块钱,但这几十块钱对农民来说也是非常可贵的。

因为河南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就2553元,这还主要是用粮食、蔬菜和家禽家畜换算出来的,现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免除农业税,就等于给全省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里增加了这一部分。尽管数量不大,但是对每一个农民、每一户家庭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仅仅免除农业税很难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我们还进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严格控制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农资价格,使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得到的好处不因农资涨价而抵消掉,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希望媒体对河南作客观公正报道

《望东方周刊》:看得出来,你对农民,包括1400万河南籍外出打工人群的感情很深,也最牵挂他们。

徐光春:这种感情就和父母牵挂离家在外的孩子一样。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1400万人在全国各地打工谋生,他们确实也是我最牵挂的群体。

今年“两会”期间,我到北京后首先就去看了在京河南籍打工的农民工。这些外出务工者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他们在外面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河南人的形象。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说老实话,出点事也是难免的。社会应该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他们,而不应该歧视他们。另一方面,作为在外面工作的河南人,也应该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

每当听到媒体报道河南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到欺辱或歧视,我便非常痛心,有些人在外边做了好事,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望东方周刊》:最近一段时间,某些地方歧视河南籍务工者的事情时有发生,你觉得河南省委、省政府应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

徐光春:农民工的权利确实还很难得到保障,管理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现在更提倡有组织的输出。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同时要求凡有农民工的地方,就要建立工会,有党员的地方,要建立党组织。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服务。要让他们感觉到在外务工有保障,有人关心。

《望东方周刊》:河南人在某些人眼里形象不佳,甚至被“妖魔化”。重树河南人的形象在你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在河南“形象攻关”上,省委省政府有哪些考虑?

徐光春,河南要发展,中原要崛起,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

事实上,每个省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要有一个辩证客观的思路。对河南来说,将近1亿人口的大省,这么多的人口,又有那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但河南也有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人物。史来贺、焦裕禄、常香玉、任长霞,还有最近为救两名儿童牺牲的李学生,他们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河南也有许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神财富,比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

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在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其他条件好的省,新闻媒体更应该给予鼓励、鼓劲、鼓动。

中原崛起需要加强“吏治”

《望东方周刊》:我们看到,目前中部各省都在争当崛起的“领头羊”;希望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心,你认为河南最需要国家给予哪些优惠政策?

徐光春:中央决定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这是继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后又一个重大决策。对河南来说要抓住这个机遇,必须从河南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河南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希望国家能从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要在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要加大投入,三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望东方周刊》: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委作出了哪些战略部署?

徐光春: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了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基本途径和战略布局。

我们提出最近3到5年,关键是形成一个科学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大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城市”;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一批“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简称“八个一”目标。

《望东方周刊》:吏治的好坏可以说是中原崛起的关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徐光春: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它不但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直接侵害党的肌体,极大地削弱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河南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套选人用人的良好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选好人、用好人,决不能让那些一心盯着个人“权”和“利”的人占据领导岗位。

《望东方周刊》:从主管新闻到。主政地方,你现在作为省委书记如何再看舆论监督?

徐光春:我在主管新闻时,主要精力放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管舆论监督的工作上。我认为搞好舆论监督的关键在于,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农业展望论文篇8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需求;在村农民需求;进城农民工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6-0065-09

城镇化或城市化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表现为由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我们对城镇化问题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已有的研究均构成后续研究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但必须看到,无论是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抑或是发展动因,现有研究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部驱动特征,对于城镇化的真正主体――农民的内生需求的关注明显不足。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只有真正把握了农民的真实需求,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够最大程度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在农民看来,他们在城镇化进城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课题组于2013年1月到2月间,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和“百居观察”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需求”为主题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全国30个省267个村(社区),获得有效问卷7687份。为了分析和比较农民需求的内在差异,本研究将受访农民划分为在村农民和进城农民工两大类型,分别获得有效问卷4980份和2707份,所占比重分别为64.8%和35.2%。

一、在村农民的城镇化需求

在村农民是指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也是尚未城镇化的农村居民。对于这一农民群体而言,城镇化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收益预期。

(一)集中定居需求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向城镇的集中迁移和定居。调查表明,有高达63.6%的在村农民希望离开农村到社区或者城镇定居生活,只有36.4%的农民仍然希望留在农村。在具体的定居层次上,希望定居在农村成建制社区的农民比重最大,达到24.54%;其次是县(市)一级,占比为17.56%;希望定居地级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农民比重较低,分别只占7.29%、5.51%和1.31%(见表1)。总体上来看,在村农民对于定居城镇的需求非常强烈,其中尤以农村成建制社区最为突出。这从侧面说明,农村成建制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农民的内在需求的,农民更希望的城镇化方式是就地城镇化而非异地城镇化。

(二)户籍变更需求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基本形式是农业户口的非农转变。然而,与定居城镇化的高需求相比,在村农民户籍城镇化的需求却并不明显。当问及“您是否愿意转为非农户口”时,有高达56.67%的农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持肯定态度的农民占比仅为27.05%,另有16.28%的农民态度模糊(见表2)。也就是说,真正希望转为非农户口的在村农民比重不足三成。可见,以户籍推动的城镇化并非当前农民最迫切的期望。

进一步从区域差异上分析,各地区农民对转为非农户口大多持否定态度,不愿意转的比重均较高,东、中、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49.73%、55.46%和64.77%。也就是说,随着区域的从东向西转移,在村农民保留农村户籍的态度愈加坚决。(见表3)总体上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在村农民对转为非农户口的意愿强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状况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民转为非农户口的意愿最弱。

(三)产业与就业需求

如果说定居问题关系到农民能否“住进来”,那么产业与就业则关系到农民能否“留得住”。调查显示,当问及“您预期最理想的就业地点是哪里”时,有32.25%的农民最希望留在农村就业,20.35%的农民希望在农村成建制社区就业,希望去县(县级市)就业的农民比重为18.48%,选择其他就业地点的农民比重相对较低(见表4)。总体来看,农村和农村成建制社区是农民最理想的就业地点,也表明农民更偏向于本地就业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在本地产业发展上,当问及“如果进行城镇化建设,您最希望发展什么产业”时,有38.32%的农民希望发展加工制造业,32.57%的农民希望发展现代农业,选择其他产业的农民比重普遍较低(见表5)。不难看出,城镇化建设中,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是农民的最大期盼。在村农民希望在农村及新型社区就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集约型现代农业,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实现其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就地转化。

(四)公共服务需求

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当前农村的公共服务状况,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这方面,农民的需求非常集中。当问及“您目前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是什么”时,有36.40%的农民选择公共教育服务,有24.54%的农民选择环境卫生服务,另有17.5%的农民选择社会养老保险,选择其他公共服务的农民比重普遍较低(见表6)。换而言之,农村教育、环境卫生和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最为农民所诟病,也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从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紧迫性来看,农民的诉求也较为集中。当问及“您目前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什么”时,有30.21%的农民选择了劳动就业服务,远远高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有16.98%的农民选择医疗卫生服务,另有13.83%的农民选择了生产服务,选择其他公共服务类型的农民比重普遍较低(见表7)。总体来看,当前在村农民对劳动就业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

二、进城农民工的城镇化需求

农民工以工资性收入作为个人和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长期生活在城镇,但却没有完全融入城镇。从城镇化的过程来看,他们比在村农民的城镇化水平更高,但又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对于这样一类“半城镇化”的农民群体而言,他们的城镇化需求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生活定居需求

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城镇,其定居城镇的意愿也强烈的多。调查表明,有58.52%的农民工希望能够在建制镇及以上地区定居,这一比重占到总样本的近六成,15.26%的农民工希望定居在农村成建制社区,另有26.22%的农民工希望回到农村定居。在定居城镇的具体层级上,县(县级市)是农民定居意愿最强烈的地方,其次是农村成建制社区、地级市以及省会城市,占比分别为15.26%、14.77%以及14.02%(见表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超过两成的农民工希望定居在县(县级市),但是如果我们将成建制社区与普通农村合并考虑,那么将有41.48%的农民工并不愿意离开农村地区而迁居到城镇(不包括社区)。就此来看,就地城镇化的模式或许更适合农民工的定居意愿。

当然,尽管农民工对于定居城镇的需求强烈,但他们也深知定居城镇存在许多困难和阻碍。当问及“您认为定居城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有54.08%的农民工认为是房价太高,占到总样本数的一半以上;有17.19%的农民认为是生活成本太高,虽然远远低于房价的因素,但也接近总样本的两成(见表9)。总体而言,经济能力的限制是导致农民工定居城镇困难的主因。

(二)户籍变更需求

尽管多数的农民工希望到城镇定居,但真正希望转户口的农民工比重却并不高。在2701个有效样本中,只有34.28%的农民工表示愿意转户口,占比约为总样本的三分之一;不愿意转户口的农民工占比为47.54%,比愿意转户口的农民工多出13.26个百分点,另有18.18%的农民工态度不确定(见表10)。

从务工区域上看,在不同经济区域务工的农民工转户口的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越发达,农民工转为非农户口的意愿越强烈。具体而言,42.91%的东部农民工愿意转为非农户口,占比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民占比排序则刚好与之相反;中部农民工对变更户口持无所谓态度的占比最高,达20.33%,东部最低(见表11)。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是吸引农民工变更户口类型的重要动因。在926位希望获得非农户口的农民工当中,70.09%的农民工表示希望通过转户口享受城镇科、教、文、卫、体等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66.74%的农民工表示希望享受到城市社会保险、救济、福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待遇;44.28%的农民工希望能够通过转户口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另有33.05%的农民工希望通过转户口获得身份上的认同(见表12)。也就是说,农民工之所以转户口,主要是希望通过转户口获得更优质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而非身份上的认同。

(三)社会保障需求

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尽管长期生活在城镇,但是却极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对等的社会保障。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的范畴中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农民工参与城镇化的现实需要。调查表明,受访农民工无论是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还是生育保险,其参保率均不足一成,分别为7.4%、6.03%、5.85%和5.03%。也就是说,超过90%的农民工都被排斥在了城镇社会保障的范畴之外。只有一项工伤保险,农民工的参保水平达到了19.48%,但其总体占比仍不足两成。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已经参保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在针对城镇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调查中,农民工的满意度分别只有29.69%、40.54%和22.88%,凸显了农民工对于改善和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的迫切需求(见表13)。

(四)子女教育需求

对于广大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子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迫切关心的问题。由于受到一系列体制因素的制约,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3.07%的农民工表示因为没时间照顾子女而未让子女跟随自己在务工地上学;上学费用高是子女未在父母务工地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此项的农民工占比为27.69%。如果说以上属于农民工的自身因素的话,那么其他的一些体制性因素则致使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在农村上学。调查表明,有15.07%的农民工表示受户口限制其子女不能在务工地上学,另有4.4%的农民工表示学校不接受其子女人学(见表14)。

从子女在务工地上学的农民工调查情况来看,有26.71%的农民工表示最大的困难是可选学校少;其次是入学手续复杂,占比达到25.01%;认为限制条件多和择校费用高的农民工占比也达到了19.52%和14.38%的较高水平(见表15)。总体来看,尽管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够到城镇就学,但是由于农民工家庭以及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异常困难。就此来看,未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公共服务需求

由于受到许多体制性因素的阻碍,农民工长期以来被排斥在城镇公共服务的范畴之外。即使大量农民工生活在城镇,但是他们仍然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服务资源。当问及“您接受过何种城镇公共服务”时,农民工选择就业服务、住房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的比重分别只有37.51%、14.73%、53.02%以及11.71%,其中除了选择文化服务的比例超过半数以外,其他均在四成以下。特别是在住房服务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有高达85.27%和88.29%的农民工表示未接受过相关服务(见表16)。从服务满意度情况来看,农民工对就业服务、住房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均不高,其评分分别为3.38分、3.69分、3.05分、3.31分,即均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三、横向比较与基本结论

(一)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应当采取何种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尽管向大中城市迁居的异地城镇化模式仍是农民的重要选择,但以本地农村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期待。首先,从定居层次上看,在村农民对于农村成建制社区和县(市)的热情较高,并且呈现出距离原居住地越近,农民的需求越加强烈的偏向(见表1)。其次,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在城镇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太低,且子女在城镇接受教育的难度太大,因此仍有41.48%的农民工希望定居在农村或是农村成建制社区。再者,从农民的就业走向和产业发展来看,在村农民期望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有利于农民本地就业的行业产业(见表5),从在村农民的预期就业地点来看,农民选择在本地农村和成建制社区就业的比重最高,远远高于其他就业地点(见表4)。总体上看,无论是在村农民还是进城农民工,都对就地城镇化给予了较高的期望,以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为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或更符合农民的需求,也更具有内生的动力。

(二)城镇化与非农化的偏差

农业户籍人口的非农化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农民对于定居城镇(包括社区)、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强烈,但是对于变更户籍的非农化需求却并不突出。调查显示,在村农民中有一半以上不愿意转户口(见表2)。与在村农民相比,进城农民工变更户口的需求相对更高,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不愿意变更户口(见表10)。而且,即使是愿意转户口的农民,他们更看重的也是通过转户口获取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而非取得身份上的认同(见表12)。这意味着,单纯以变更户籍来推动城镇化的方式或将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可,农民更希望得到的是与城镇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三)教育与就业:公共服务诉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