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协作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5-19 03:50:29

协作教学论文

协作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PB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探究

 

0引言

随着学习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促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诞生和迅速发展[1]。CSCL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共同活动情境中的意义以及意义建构的实践,同时也包括诸如以问题情境设计为中介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CSCL的研究趋向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研究方法更加注重描述性而非实验性[2]。因此,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典型范例,也能够更加容易的实现学习者学习中意义的建构。

1 概述

1.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由问题激发产生的,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并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3]。

1.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简单讲,就是把协作学习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导、支持和优化协作学习[4]。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人们对于CSCL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学者考希曼的观点代表了CSCL研究的主流。

2002年,考希曼在CSCL2002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CSCL的定义:“CSCL这门学科着重研究在共同生活环境中的意义和意义缔造的实践,以及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中介的方式”。这个定义表明教育学论文,协作意义建构以及工具制品如何中介或影响该过程的方式成为CSCL研究的主要问题。[5]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CSCL中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以及建构意义的研究。而PBL理念为CSCL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协作探究问题的过程,能使我们更加容易的分析学习者意义的建构以及人工制品作为中介对这种意义建构的影响。

2 PBL理念下CSCL模型构建

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成立的在线小组,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资源门户,搜集并整合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各种通讯方式,来进行交流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

对于其模型的构建,有利于CSCL系统开发的问题定义和需求分析阶段的开展;有助于将CSCL相关理论的抽象概念抛锚于具体的CSCL实践之中,加深我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实践中,借助模型作为支架,可以帮助我们在繁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分析现有的CSCL系统,把握其本质。[6]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看作是联系CSCL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探究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或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们先对其模型进行构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该CSCL模型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在线小组

在线小组的成立由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平台的管理员学习的任务,并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难度,对学习的参与者提出相应的特征、能力和数量的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任务申请的系统,使学习参与者能够按照学习任务提出的要求进行任务的申请,最后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和教师对任务的管理能力的分析,成立解决问题的最佳在线学习小组。

(2)整合信息资源

平台学习资源指的是一种学习资源的门户,它将各地教育信息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群、虚拟教研中心等整合于旗下,将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起来,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教育学论文,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同步更新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地市的资源库系统[7]。通过平台学习资源门户,学习者可以快捷的、全面的获取问题解决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搜集到的学习资料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资源。

(3)提供交流平台

学习平台提供的交流方式在学习者协作探究问题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可以用系统提供的同步通信(网络视频广播、网络聊天室和视频会议)和异步通信(E-mail、BBS、博客和新闻组)等方式进行交流。由于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交流的,它具有人际沟通方式的虚拟化,因此它对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点:一方面,对学习者的言语技能要求较高。由于在网络上人际沟通的虚拟化,而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掌握在交流时如何使用文字简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问、如何使交流继续进行下去的高超的言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IT技能。如使用公告栏、聊天室、E-mail、数据库等技能,只有参与者娴熟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使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8]

(4)评价协作过程

基于问题情境的CSCL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在CSCL中,可以用BBS、聊天记录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教师除了可以查阅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外,还可以根据这些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协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参与程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匿名的聊天、投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评。对学生参与协作的时间、发表留言和学习成果的多少,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评分,随时反馈给学生。使用CSCL提供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小组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9]

3 PBL理念下CSCL的优点

3.1问题情境的设置更为逼真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都是教师用比较抽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有时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PBL,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去呈现我们的问题,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该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后来的探究和学习。[10]

3.2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

传统的合作学习,学习资源的来源,大多来源于书本,不仅信息量较少而且查阅起来非常的困难。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教育学论文,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寻找资源。然而,当今网络上的资源,可用“浩瀚”两个字来形容,如此之多的且未经梳理的各种资源,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湮灭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平台学习资源门户的建立,可以提供信息量丰富、结构合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

3.3评价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这种有意义的建构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对于学习结果的关注”。相比传统的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关注,能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让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小组中的展现,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另外,评价方式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变,也是教育素质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2]Koschmann,T.Dewey's Contribution to theFoundations of CSCL Research[A].In the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2002)[C]. Boulder,CO., 2002.56-58.

[3]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7-114.

[4]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5]柴少明,赵建华,李克东.基于活动理论的CSCL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96.

[6]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7]罗江华.解套形与实——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

[8]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

[9]秦安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与传统合作学习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4(6):29.

[10]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29.

协作教学论文篇2

该课为学生的第一次专业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开始了解汽车发动机专业知识,逐步从基础课程走人专业学习,此外,情感目标上,教师一定要让他们觉得专业课学习并不太难,激发兴趣。下图为某四冲程汽油机结构总图,本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个图形展开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汽车发动机专业知识相对陌生一些,与初中所学知识无太大联系,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是一个难题,而这个时候,小组协作与任务分配法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程开始,首先介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大致构造,接着引入正题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初步观察下图,会被几十个零部件的复杂构造弄的厌烦、害怕,部分学生初中时候所形成的厌学心理骤然出现,这对开课是非常不利的。而这个时候,就是这种教学方法开始奏效的时候了。仔细观察下图,可以发现由29个主要零部件组成,我把整个班级按照座位顺序分为4组,并且说明,我接下来要对发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大致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每个小组理解一部分即可。然后开始将教学内容拆分。第一组记住1-7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二组记住8-14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三组记住15-21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四组记住最后22-29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这样一说,学生马上放下心里负担,更加乐意的去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承担责任的人数变多的时候,人们的紧张心理总是会变低一些,在学习上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当学习任务分配好后,再由学生推荐两位到三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最后总结。整个过程采取各个小组互相点评类似竞赛的模式。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就绪,上课开始。1-散热器;2-冷却风扇;3-曲轴正时齿轮;4-曲轴;5-发电机;6-机油滤清器;7-油底壳;8-起动机;9-起动机齿轮;10-蓄电池;11-飞轮;12-连杆;13-活塞;14-气缸体;15-水套;16-气缸盖;17-化油器;18-空气滤清器内芯;19-排气门;20-进气门;21-空气滤清器壳;22-分电器;23-火花塞;24-凸图1.1某四冲程汽油机结构总图轮轴;25-凸轮轴正时齿轮;26-凸轮轴正时齿带;27-水泵;28-点火开关;29-点火线圈。教师首先对散热器、冷却风扇、曲轴正时齿轮、曲轴、发电机、机油滤清器、油底壳的作用、位置、工作原理进行解释,并说明这是第一组的任务,同时提示其他组的学生,稍微了解一下,可以方便他们之后对自己的任务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是第二组的任务,起动机、起动机齿轮、蓄电池、飞轮、连杆、活塞、气缸置、作用、工作原理,然后是第三组的任务,水套、气缸盖、化油器、空气滤清器内芯、排气门、进气门、空气滤清器壳内容,和第四组的任务,分电器、火花塞、凸轮轴、凸轮轴正时齿轮、凸轮轴正时齿带、水泵、点火开关、点火线圈,讲解完后,给学生留出5分钟时间准备,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和普通教学相比,学生主动提问的几率上升非常明显。而最开始被点名要总结四个组全部内容的两位同学往往学习会更加的主动,问的问题也非常的多。5分钟准备结束,学生上台讲解过程开始,每个学生讲完,教师在旁点评,修正内容的不足之处,其他组学生提意见,如此下来,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由教师和上台学生反复讲解,相当于多遍的复习,效果较好。最后,再由两位同学将所有的内容讲解一遍,给全班同学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达到对整个知识点的掌握。

协作教学论文篇3

将协作学习模式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分组是其开展的第一步。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具有合理性,分组质量会关系着协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协作学习的小组的建立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的人数进行确定,一般以四到六个人为主。教师最好组织学生以U型安排座次,方便学生的协作学习交流。其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水平以及智力开发水平、物理学习现有能力,甚至性别等元素进行考虑,将协作小组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提高。教师要保证小组内异质,保证小组同质,让协作合作小组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可以针对上一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需要从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之后,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保证每一个小组内男女生比例适当,保证小组的整体实力适当。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功建立,是初中物理课堂效率提高的基础。

二、加强小组分工职责的有效分配,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协作学习模式应用,是要调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如果协作学习小组内没有一个领导者,学生的交流学习会过于随意。在没有组织性的协作学习小组内,爱探讨的学生一直在探讨,不喜欢探讨的学生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在小组内,教师要组织学生明确自己的协作学习任务,找到协作学习的个人责任。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明确,会大大提高课堂的组织纪律水平,使每一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教师也需要关注小组内分工的定期轮换,使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锻炼。比如在讲解《物质的三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有哪三态,并举出适当的例子。在小组内,一人负责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担当小组长。一人记录,编辑小组的学习成果,其它人讨论。在下一次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转换学习角色,都成为协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者。

三、加强小组竞争力度的合理提高,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竞争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在好胜心的引导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激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学习活动中。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小组间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在小组间的整体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自我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时,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改正不良学习行为与习惯。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方案并将其实施。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是不是能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一下呢?”让学生以问题为学习任务主题进行协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竞争游戏的规则,针对这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探究方案的合理度与可行性为主导因素,再从学生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为学生打分评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规划的研究方案进行展示,并进行部分实施,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不仅关系着自己的能力提高问题,还关系着小组荣誉问题。在竞争中,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加强小组评价方法的有效转换,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协作学习模式作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需要对小组评价方法进行有效改革。科学的评价策略,会使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也会使学生找到小组内外的竞争感,将自己在物理学习方面的价值发挥出来,自主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利用试卷的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衡量,从分数出发为学生划分等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端正协作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协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多交流,多倾听。在讲解有关于天秤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学习。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到学习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小组学习进度。要多发现学生的亮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力。

协作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协同理论;方式途径;实施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5-01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也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合作学习,明了其方式途径,实施有效的活动,培养出不再是"镙丝钉"而是具有"生存力,发展力,变革力素质"的人,不再是"等饭碗"而是"造饭碗"的人,不再是"未来的期盼者"而是"未来的实践者"。

1.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均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较好的成效。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协同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1 什么是协同理论。1976年联邦德国的赫尔曼q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导论》专著,标志着协同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处于完全无序的混浊态时,系统从无到有的变化就不大,当外界条件接近临界点时,变化就很大,最后在临界区域就出现宏观有序结构。哈肯指出,一个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有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由于子系统之间因一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作用导致系统总是处在"……无序─有序─无序─有序……"的波浪式前进状态之中。

在协同理论中,形成协同作用的关键在于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每个人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地协同工作,以一定的方式活动并形成协调行动,不是靠外部组织而是自行组织起来的集体。

1.2 协同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从宏观层次讲,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科技、经济等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发达,科技进步对经济繁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微观层次讲,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养成需要各育的协同。以往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现在又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就在强调各项教育内容的协同。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教育中渗透德育、美育,使传统的单一课转化为新型的综合课,就是协同理论的运用。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协同,还需要生生之间的协同,师师之间的协同,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社会学校之间的协同等等。所以,如何形成教育的自组织,显然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避免采用命令式教学,放弃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而采用启发诱导、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还要设置尽可能多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形成一种默契的行为规则并按之协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

1.3 协同理论对语文合作学习的指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实际上就是对协同理论的有效运用。所谓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个体学习"而言,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是对《纲要》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合作技能"这个一般性发展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社会学校之间等等。我们就是要广泛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形成语文教育的生机勃勃的自组织,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社会其他成员都能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2.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途径

语文合作学习既然有协同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呢?我认为有如下一些类型。

1、学生学习――学生学习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确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在学习中,不是单个个体的活动,而是很多个体的积极协作的活动,形成高效的自组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教师教育

这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学懂未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改进教学。

3、教师教育――教师教育

这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4、学生学习――校领导管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学生与校领导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5、教师教育――校领导管理

首先,教师根据校领导指示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校领导通过教师的反馈改进领导艺术。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6、学科学习――学科学习

语文合作学习不仅要在语文科内进行,还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将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8、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这是广阔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加强和巩固单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使得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效果明显,互为补充。

10、地区教育――地区教育

这是较大的教育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成果与经验的交流。

11、地区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12、国家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国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交流活动,也体现了合作方之间的扬长避短。

3.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活动

协作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理论 现实困境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s

XUE Liwei, KONG Sid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41)

Abstract Collaborative systems theory as a branch of science,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made in many disciplines had a huge impact, it advocated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and effective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but there are also their own business, the reality of the plight of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the author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syner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lemma mechanisms and causes of educating people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and resolved path to do.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nergy theory; dilemma; path selection

十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①的论述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给予了准确的定位: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宣传,而是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其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所以,要从更广的视阈和更高的层面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概述

1.1 协同理论简介

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于1976年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理论从系统演变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和规律。

1.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文化知识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艺术审美教育系统有着同样的教育对象、一致的教育目标和共同的教育使命,这些共同点都交织在大学生这个教育对象身上,并外化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几种复杂并相互关联的教育系统常常处在互不协同的状态,这就会对大学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将这些复杂的教育系统协同起来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基于这种必要性进行构建的。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同理论的视阈下是一个有序的育人系统,这个系统由诸多与之有关联的系统组成,并且能够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机制的运行来厘清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找出它们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二是通过机制的运行来强化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序、稳定且高效地工作,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成因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

2.1.1 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构建完善、高效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需要理论课教学部门、党政及共青团干和学生工作部等诸多门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仅停留在政治理论的学习层面,没有从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下转第147页)(上接第90页)教育,导致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相互脱节、实践活动与能力提升相互分离。

2.1.2 教育资源之间缺乏优化,难以构建相互交汇的协力

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构建完善、高效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应该将大学的所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优化的,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实际情况却常常是学科之间各自为营、互不支持,难以形成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长此以往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被孤立出来,学生对其的态度也会自然而然地淡漠,典型的表现是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的态度远不及他们学习专业课程时的态度。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归因为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对协同效应本身缺乏理解和认同,依然用传统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政治理论的讲解和宣传、或是笼统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从现实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归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力差,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各个部门的行动受制于既定的体制和机制,囿于其中难以突破。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解决路径

3.1 多部门应构建联动合作机制

通过制度化的规范使得各个部门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而应该是通过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同才可以完成的,并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将每个部门都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学校的各个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联动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

3.2 构建教育资源优化机制

针对教育资源之间缺乏协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淡漠化的现象,应该通过制定教育资源优化机制进行“纠偏”。在内容上与文化知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及艺术审美教育相互融合,产生协同效应,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精神滋养和人文关怀,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全面且协调的发展后,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机制是符合党在十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要求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当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境,但这都不足为惧,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崎岖坎坷,笔者相信新事物的生命力是强大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下,一定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3CY04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协作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语文协同教学;专题学习网站;互动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任何信息开展学习成为现实。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形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老师的传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互动,实现协同教学。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即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理论认为,协同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并非简单地联系互动和叠加。南国农教授给“阳光通协同教育网站”的题词是:“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一词来自协同学,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an)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它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我们在研究教育系统中应用这一理论,故称协同教育。

运用协同理论开展协同教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到60年代、90年代各兴起一波协同教学的热潮,使其成为广受中小学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国内研究中,对“协同教学”的概念具体阐述的并不多。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中,先由小组共同拟订教学计划,再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依教师专长,应用不同的教学媒体、设备与器材,经由各种不同的协同方式,进行大规模教学活动,最后再由小组成员共同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实施教师间的交互评价的教学模式。

简单地说,协同教学是指以小组、团队的组织形式,合作开展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如今,协同教学已演变为充分发挥教师专长,有效整合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广义概念,不仅强调多个教师之间专业性的合作,而且将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推动课程整合、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特性

协同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学有别于传统协同教学,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互动式协作教学。从建设与应用两方面看,协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共建性和教学互动性。

(一)合作共建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协调,也需要数位教师共同合作计划、教学和评估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实现需要一个协同工作的信息技术平台,这个平台是关系到协同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平台需要有专题学习网站、QQ、E-mail、移动电话等多种现代学习交流工具。专题学习网站要展示与学习项目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提供与学习专题相关的资源库,这些资源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共建。

(二)教学互动性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对文本的对话与沟通,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动态发展、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过程。协同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方法对另一种方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实施需要依托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实时、非实时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支撑平台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调节其相互作用,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协同教学的新探索

下面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为例,探索学校、家长、社会协同参与协同教学的新方法。

(一)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共建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景性。小学语文习作专题学习网站应具有教师备课、习作资源、习作学习、习作答疑、习作管理、习作辅导、师生交流、教师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等功能模块。

1.教师合作构建网站

开展小学语文习作写作教学活动所需的习作教学专题网站是小学四、五、六共三个年级学生共同使用的,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开发要由这几个班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教师共同体来完成网站建设任务。参与研究的教师合作制订教学目标和设计方案,讨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沟通交流,分享资源,收集教学信息,共同开发习作教学专题网站。从个人思维转向集体智慧,从单兵作战转为团队合作,合力同心协同教学,发挥教育团队的效能。

2.师生共同构建网站

习作教学专题网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没有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五六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学生在网上下载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后,通过QQ、E-mail等将资料发给老师,并通过QQ和教师交流网站构建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网上,作为新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既是网站的受益者,又是创建者,既分享成果,又创造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

协作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39-03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之一,旨在培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商务等英语专业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教育培训阶段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中获得。课堂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实体或观念、制度与行为文化的整合体,它不仅承载和制约着文化,而且还可衍生出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课堂是英语语言文化的载体,课堂文化是师生为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模拟、传递、体验、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文化。

一、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之理据

协同创新发端于协同学(Synergetic),其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创立的,他提出复合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强调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特指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行为结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协同,创造超出各子系统单独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益。从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组织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经历着一个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的复杂的过程。

就课堂文化的协同创新而言,协同是指课堂文化场境中课程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师生、生生、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创新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和专业建设的创新; 二是课程设置与组织、教学行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创新;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众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方面加以优化并实现从混乱无序到协同有序,“形成一种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关系”,构成系统课堂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优化各子系统协同,发挥整体,才能构建出基于协同创新的课堂文化,最大化创造该系统的效益。

二、协同创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检视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缺失。客观地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还是存在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的缺失问题。地方高校管理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很难实施协同创新,因为它涉及在学校层面上须从大学精神或理念到实践予以培育,在院系层面上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到课程设置予以体现。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笃信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唯有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协同创新,不仅难以操作,而且很难让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学习,无须创新,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以达到知识接受、储存和再现,师生关系是一种“授―受”的单一线性关系,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或认识活动,无须与老师、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或参与。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缺失。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课堂上师生对协同创新制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师生、生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有利于处理师生、生生、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以用来协调师生、生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利益关系,借此来表达师生、生生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对象、内容、步骤、评价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文化的冲突,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文化冲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调适与规约,以保障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个利益主体的文化底线”,不能通过协同与创新等方式在基于规训与教化功能的制度上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缺失适度的张力,以协同创新制度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课堂制度文化,彰显其刚性。而不是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独立性。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缺失。行为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活动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课堂行为文化凸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文化场境中各项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通过协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观念、行为倾向或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旨在创新目的。协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反映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标、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在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教师教学行为文化方面,教师控制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和教学活动,单向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单兵作战”,听老师讲和做笔记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行为文化缺乏师生行为协同,缺乏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达到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从观念到行为: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构建。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核心。没有协同创新,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只有构建协同创新观念,以协同创新观念引领,将协同创新作为课堂观念文化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构建与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同观。协同是课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教学民主观念与人文情怀,其实质是师生、生生全面的共创、共生与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协同按协同领域可分为师生课堂决策协同和课堂教学协同等;按协同对象可分为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学生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为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的协同与交流机会,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二是创新观。在当今教学变革的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应“倡导变革与创新”。只有对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现变革,才能克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树立激励创新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方式与持续学习,不断提供创新的动力,培养师生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从而升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机制,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配套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这是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和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师生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的主体,师生需要协同创新制定课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理念,课堂制度文化才能成为为师生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课堂协同创新的行为准则。二是增强师生的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对组织成员进行观念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感就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作为课堂协同创新制度建设的主体,要以协同创新制度作为课堂教学指导和行为活动规范,并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践行这一制度,从而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他们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让师生理解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意义。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意义需要师生共同体悟与认同,才能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师生协同完成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创设语境,师生、生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社会、职业活动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等文化活动,将协同创新文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内在驱动,通过协同与创新传承英语语言与文化,使其内化为课堂行为文化主体的协同精神与创造素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行为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源于课堂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在主体行为的集中表现。协同创新行为文化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主题的语言与文化进行参与、探究并创新性综合应用语言,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生成、语言使用的创生与语言能力的获得。二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活动构建。在课堂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互动等行为方式共同设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定英语专业课程和确定不同主题的课程教学(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0页)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同时通过“异质”进行生生分组,在英语教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同或同伴互助达到英语知识的共享、语言交流以及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课堂文化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师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课堂行为环境氛围上。即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学风和班风,呈现“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或“满堂灌”。

综上,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师生应在课堂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协作创新观念,共同遵守与履行协同创新制度,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充盈的师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的教风、生生互帮互助的学风和形成创新合力的班风,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文化思维、态度与能力,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J].社会科学家,2011(8)

[5]刘颖,陈继祥.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6]高文宇.协同理论及其教育教学价值[J].科学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孙继红.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8]曾庆亮,岳佳.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10].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12]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建设研究”(2013B01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2014JGA19)

协作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

一、引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计算机和网络将成为协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角,信息技术在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具有平台和支撑作用。以某类高职(如法律类)专业为体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协同教育机制,突破现有的专业教育技术平台的困境,为高职专业改革探求方向,为推动高校实现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建立新型专业奠定基础。

通过研究、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有利于形成高职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行业协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改革措施;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建立高职专业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与行业互动合作协同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构信息技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关系,以某类专业(如法律类专业)为案例,探索实现协同教育的方法(法律专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行业资源利用三者协同),为新的专业设置、建设、课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与操作参考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志文.转型与构建:网络教学变革的理论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09.

[2]盛永彬.高职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置原则[J].广东教育,2009.

[3]刘树桥.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8.

[4]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J].科学出版社,2010.

[5]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6]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9.

[7]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高等职教,2013(1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