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融资战略论文8篇

时间:2022-07-19 07:46:57

融资战略论文

融资战略论文篇1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融资战略论文篇2

关键词:外资银行;农村金融战略。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外资银行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更涉及到了我国的农村市场。2007年12月13日,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汇丰银行成为首家向中国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外资银行,今年它还将在我国农村地区开设6至10家分支机构,两至三年内要达到30家左右。此外,2007年9月27日,澳新银行花费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权、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5%的股份、花旗银行出资100万美元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信贷,都为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开了先河。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家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农村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独霸一家的时代已经结束,所具有的优越性将会消失,面临的挑战也将前所未有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市场化规则的出台,必将改变现在农村信用社垄断局面,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缓解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并存,将会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且促使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外资银行发展农村金融战略的原因分析。

1、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吸引外资银行的首要原因。中国拥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回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中国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需要庞大的资金输血;随着交通瓶颈的彻底解决,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要依靠资金启动市场;中国农村有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市场的满足率只有60%。也就是说,还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万多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为6.7%,即还有250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作为还贷人来说,农民的信用是比较高的。外资银行看重的是中国农村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

2、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是吸引外资银行的推动器。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它们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信贷的支持,尤其是在次债危机蔓延、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已经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3、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战略的调整。进入WTO后,外资金融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发展到现在依然没有形成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太大威胁。在华外资银行本币资产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1.9%。外资银行主要分布于我国大中城市,这些城市金融市场被我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基本控制,无论是在网点还是在客户都有着先天优势,外资银行要先在城市有所大的发展还要等待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我国金融机构比较弱势的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市场调整策略。

三、外资银行农村金融策略的问题分析。

1、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近期难以盈利,可能会带来农村金融风险。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何况我们国家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与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供给严重不足、竞争很不充分、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特别是外资银行缺乏对农村地区客户资源的了解,其信贷风险控制难度也大于本土机构,初期调研和开发等成本较高。目前外资银行在试水阶段,业务范围锁定乡镇企业和小额信贷,例如汇丰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初级阶段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出口型企业,今后贷款服务范围将扩展到农民小额贷款。

2、借外资银行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农村金融普遍缺血不是依靠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就可以解决的,外资银行农村金融战略的根本还是看中我国农村市场的广大发展潜力,所以其投资设点的区域还是在经济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而最需要资金的农村地区资金匮乏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所以依靠外资不是我国农村金融长期发展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农村市场,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才能满足农村市场资金的多元化的需求。

3、给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一定冲击。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市场之后,会带来健康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但是外资银行毕竟资本实力雄厚,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还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外资银行会瞄准县域市场的优质项目,与农村信用社争夺市场和优质客户。而我国农村信用社这些年来主要是发展小额信贷业务,但是由于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而出现了资金富余,资金营运效益水平受到严重遏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村镇银行的设立不仅会有效占领市场、抢夺优质客户,还会造成信用社从业人员的流失。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处于弱势竞争群体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外资银行农村金融策略的思考

1、积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与金融基础设施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2006年银监会出台相关政策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金融机构。国家开放农村金融的目的是为了倡导农村金融引入多元化的竞争,发挥"鲶鱼效应",才能从更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服务质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是个巨大的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可能一时难以完成,可以考虑建立政府、内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建造、利益共享的机制。

2、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启动国内农村消费市场。我国经济目前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物价居高、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国外美国经济持续疲软,我国出口损失惨重。如果农村庞大市场的消费启动起来,一些在城市供给多度的产品就能得到释放,加速产品与资金的流动,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消费的效率。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的互补作用将能够发挥出来,商品的快速、高效的流动,就能够有效缓解通胀压力。而农村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启动,亟需信贷资金支持,这是实现农村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保障。所以未来农村市场也将是中外金融业竞争的主要领地,国内的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外资银行的发展动向,借鉴其发展经验,积极抢占有发展潜力农村市场。

3、加快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抓紧整合现有内部资源,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一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业务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业务流程的现代化。彻底消除结算"瓶颈",拓展业务空间,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创新贷款方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参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对辖区农户、公职人员评级授信,发放小额贷款,对个体私企业发放联保贷款。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对一些重点黄金客户,采取一户一策、个别指导、差别服务,即在认真测算重点客户资金承受力、对农村信用社效益的综合贡献率,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积极为客户提供存贷款、结算、贴现等组合式多功能的服务,并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以拓展新客户、稳定原有客户。

3、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采取监管措施,引导农村金融的合理发展。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主要在城市,但是农村监管其实局面更复杂,所以要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我国当前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还停留在是否符合法规的事后检查阶段,根本没有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建议我国学习西方经验,逐步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对外资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同时要建立日常报表分析、实地检查、非实地检查等多种监管方式相结合的监管制度,对外资银行经营状况进行跟踪,以减少其对我国农村市场所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国外资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

4、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从内部和外部向农村金融机构输送人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整体素质。长久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素质低下,由于盈利状况不好,导致农村网点人员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从外部入手,积极鼓励金融人才由城入乡,从现有员工中挑选不同层面且具备管理才能的人员,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主动给予一些优惠条件,比如工资和提升的机会等;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把服务的质量、经营效益与员工实际的利益相挂钩,并采取末尾淘汰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考试、考核、竞聘上岗等形式,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内部金融人员积极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服务质量。

参考资料:

[1]外资银行入驻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缘由及思考,朱淑珍、杨运捷、周邵雄《经济纵横》2007年2月。

融资战略论文篇3

行为金融学是革命性的金融理论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的。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EMH)。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但是,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anomaly)。在股票市场上,这些异象包括: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等。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以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有的甚至认为是“不理性”的),传统的金融学中应采用不同于理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近5、6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中参与者非理的“行为金融学”得以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一门显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因而它的产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巨大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近年来,在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与相反投资策略

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相近的思想。当这种现象发生在股票市场当中时,我们称之为“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样的策略,则有可能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

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列举两种。

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information-basedherding)。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repu-tational-basedandcompensation-basedherding)。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它的基本理论是: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同时,基金经理采取模仿行为不仅是关系到名誉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报酬问题。在股票市场中,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经理的报酬是建立在相互业绩比较的基础上。如果某一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比同业出色,那么基金经理将获得额外的报酬,否则将受到惩罚。如果基金经理是风险厌恶者,那么他们之间就有采取相互模仿的倾向。因为只有采取模仿,才可能保证你的基金业绩同被模仿者的业绩相同,这样才可能避免受到惩罚。如果市场中有许多的基金经理都采取模仿行为,那么羊群行为就形成了。

根据上述论述,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在股票市场中是广泛存在的。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羊群行为也是广泛存在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叙述。

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相反策略就是针对羊群行为而制定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反应不足与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探法(heuristics),即一种以常识为基础,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试探法经常被采用而且十分有效。比如,去两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坐飞机比火车快;去折扣店买东西便宜一些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用经过论证才作决定,就知道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当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大量的行为学研究发现,人并不是良好的直觉统计处理器(intuitivestatisticalpro-cessor)。人的心理状况会扭曲推理过程,导致犯下不应该的投资错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表明,试探法的错误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记忆的有效性(availability)、事件的典型性(repre-sentativeness)、抛锚性(anchoring)和事后诸葛亮式的偏见(hindsightbias)。其中,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抛锚性将引起反应不足。

事件的典型性与反应过度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的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大相径庭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的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事件的典型性也会导致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犯错误。例如,某一上市公司总是业绩不佳。投资者就有可能将其归类于绩差上市公司,像大多数绩差公司一样,这家公司的业绩也将不断下降。投资者就会对这家上市公司的过去信息反应过度,导致投资者会忽视这家公司业绩改善的情况。在反应过度的情况下,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被低估(underval-ued)。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持续的改善,投资者最终将改变错误的观点。

抛锚性与反应不足抛锚性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讨价还价(bargaining)是了解抛锚性如何运转的好例子。一个训练有素的汽车推销员同汽车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再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就是要把买家“锚”在高价上,通过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让买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买卖。

抛锚性常导致股票的错误定价。例如,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其收益实质性的上升,股票市场对这一变化视为某种偶然的情况,而对此反应不足。尽管这家公司在赚更多的钱,但它的股价并没有上涨,因为投资者认为收益的变化是暂时的。实际上,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潜在盈利能力的看法“抛锚”了,因为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尽管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观点可能会“抛锚”,但这并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不会变。同事件的典型性一样,抛锚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都将导致股票价格的错误定价。因此,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

中国证券市场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是宏大的,前述的行为金融学的几条基本原理只是理论冰山的一角。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挑战。行为金融学的大师索勒(richardthaler)既是理论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又是实践者(富勒-索勒资产管理公司的策略家)。他发起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因为人类行为模式改变很慢,因而基于行为偏差的过去的市场无效率将很可能持续下去。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

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传统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无效率的。不规范的市场必然和无效率联系在一起。在无效率的市场上,基于传统的金融学投资理论的基金投资策略将很难成功。因为满足发达证券市场的投资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并不存在的。如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取传统投资理论指导的消极投资策略,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必然落后于大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中,一些采取积极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并未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证券投资基金过于注重成长投资,导致选股不当和过于重仓某几只股票外,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吸取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进行必要的价值投资。因此,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政策的反应与行为投资策略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政策常常左右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因而,一方面它给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后知后觉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策变化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往往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而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针对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对于特别处理这样的“坏消息”,ST股票的价格应该下跌,而不是上涨。这显然是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然而,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看,这种现象是有道理的。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潜在的并购目标,将伴随着大量的现金注资、资产重组、政府保护等活动。这些努力表明,ST公司的有关各方在设法拯救这家公司。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这样,ST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融资战略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在企业发展中需要保持企业投融资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般会采用集中投资和采用内部融资为主的战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集中化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模式。在企业走向才成熟以后会采取多元化战略模式,由此可见企业投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发展好企业投融资战略。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看,财务管理只是适用于以往的企业发展情况,因此找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必须要从企业现实管理出发,以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关联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完善。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上世纪我国企业管理学家,首次提出将财务管理理论扩展到财务战略方面,要让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相互结合。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大体为,为了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要在保证企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正常运行。在企业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和企业最为密切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便是投融资战略。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和企业总体战略最为密切的便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所以说财务战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资战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当时的企业多数的资金都是靠国家政府拨款,所以企业很少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以说企业在投融资战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到因为之前对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

企业战略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企业战略一体化、企业加强型战略、企业多元经营战略和企业防御型战略这四种。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融资战略,它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资战略可以还分为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投融资战略

扩张性投融资战略主要是实现企业资产迅速扩展为目的的,它的开展要在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开展下去,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要将多数的资金进行留存,而对于在企业扩展存在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在筹集过程中不是采用企业股权筹集而是采取负债的方式。

(二)稳定性投融资战略

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高和资金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扩展的性质。在实施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时候,一般会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业资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是将企业利润的累积作为企业稳定扩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来源。“适度资金负债、中度的经济收益、适度分配”等特征是稳定性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资战略

防御型投融资战略是防止财务出现危机和保证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实行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减少财务危机发生几率,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一般将减少现金利用作为防御型的主要任务。可以采取削减的方式和盘活存量资金的方式,来节约企业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个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点为“低负债、低收益和高利润分配”。不论是那种方案的实施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案。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

因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尤其是企业投融资战略方面,所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从资金投放和筹集方面对企业投融资进行分析,并且还对融资的目的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研究。并且还对投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效果会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规模对所有的资金进行规划必定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规模进行分析的,并且还有符合资源优化战略目标要求,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对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资金分配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设定等方面,还有就是企业对外扩大投资等。企业投资战略还包括对新产品的开发。总之企业投资展览会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投融资战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融资不仅是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且筹集的资金还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企业竞争实力。企业融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现状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筹集整体目标和整体结构进行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目的。具体资金筹集实施计划不是企业融资战略,因为企业融资战略是时刻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业融资战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产投资成本。投资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保证企业融资效益和企业整体融资的方法基础上,来完成的。

(三)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分析

投融资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很相似,企业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一般包括三部分,投融资战略规划、投融资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总体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在企业战略的总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总体战略方案。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对投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还要和企业制定的目标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在企业实施投融资战略方案以后,要对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全方位控制,及时的修订投融资战略。不论怎样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要在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让企业投融资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独立出来,要始终将企业投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管理和投融资战略的研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和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等方面来帮助企业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从这三方面看不论怎样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采用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是必要的前提,并且整个企业投融资战略中对企业投融资形式的选用必须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美英.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戴鹤鹏.HB公司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李伯阳.大商集团大庆地区投融资战略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融资战略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财务特征;融资战略

由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当今经济因素错综复杂,企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把战略管理中的要素推及至财务领域,形成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是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企业融资战略和企业生命周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新思路。

1 企业融资战略理论概述

1.1 企业融资战略的涵义

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所需资金的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采用一些融资渠道和运用融资方式,为企业尽可能有效地融通资本的一种经济行为。战略,主要是指对企业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规划,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制定企业奋斗的目标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决策过程。企业融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有效的支持企业投资所采取的融资组合,是企业财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的是企业为了寻求长远发展而筹集资金的问题。

1.2 企业融资战略的特点

1.2.1 全局性

融资战略是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对企业全局进行规划并解决融资问题的一系列决策的过程。首先融资战略具有全局性,它包括融资需要考虑到的所有问题:即确定融资的目标、选择融资的渠道和方式、融资方案的制定以及如何实施的全套过程。

1.2.2 长远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长远的规划,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以可持续发展为奋斗的目标,所以企业的融资战略也同样具有长远性,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始终是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1.2.3 风险性

由于企业的发展是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环境因素变化较大,给管理者制定融资战略带来了很多苦难。制定融资战略始终是存在一些风险性,如果制定的融资战略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2.1 企业生命周期的涵义

从时间上,企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进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从空间上,结合物质、社会和文化这三种企业构成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2.2 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初创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以便于开发产品和获得客户。但是往往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得不到后续资金的支持,因而处在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很高。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在行业中立足,由于前阶段的基础较好,在这一阶段企业有持续增长的现金流,而且其融资的渠道、方式等呈现多元化,其产品或服务慢慢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融资能力提高。成熟期,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均达到稳定的阶段,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其产品能够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经营风险显著降低。衰退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减少,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供大于求,失去创新的能力,财务风险加剧。

2.3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

一般划分标准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企业发展的因素,来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而定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财务指标法和数理统计法,确定具体的数值和参数值来划分企业所处的生命阶段。本文主要根据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来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

3 企业融资战略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

根据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往往需要考虑相当长的时间和融合众多影响融资战略的因素,而周期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企业所处生命阶段的不同,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金量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能力很有限,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要考虑企业所处不同阶段的财务特征,它是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了解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财务能力和认清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情况下,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才能正确地做出融资战略决策。

本文从定性的方面探讨了企业融资战略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企业融资战略的制定必须要把周期性因素考虑进去,而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论又为企业融资战略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具体如图1所示。从以上角度考虑,两者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1 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战略选择的关系

3.1 初创期融资战略选择

企业成立之初,刚涉足一个行业,在未来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切的导向标。企业成立后,固定资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求长期相对稳定。另外企业组织系统尚未形成,各环节处于试运营阶段,产品不具规模,盈利水平非常有限,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试生产和组织建设,资金流入大于流出,这对资金周转要求非常高。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被广大客户所接纳。在融资渠道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形象尚未树立,信资水平不得社会认可,寻求信贷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综上所述,企业此时期的财务特征是: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水平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流入大于流出,经营风险非常高,信资水平低。从初创期财务特征可以看出,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基本为负值,如果举债经营, 增加了经营风险,如此决定了初创期宜采用保守稳妥的融资战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第一,企业宜以自身的投资为主要融资渠道。创业初期,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期且相对稳定。第二,关注政府政策,设法获取政府投资。它的成本低廉,抗风险能力强,是初创期企业融资渠道的一个不错选择。第三,寻求高风险投资也是一个重要融资渠道。高风险投资者在投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未来价值,对其他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很多高风险投资家丰富的创业经验都可以成为初创期企业发展的资源。但是,需要控制高风险投资在企业资金中的比例。综上所述,企业在初创期应设法降低经营风险,不宜负债经营,以自有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战略为内源型融资战略。

3.2 成长期融资战略选择

经过初创期的艰难发展,企业在行业中基本立足,开始向成长期过渡。在这一阶段,企业组织系统开始完善,产品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成熟,客户群体日益壮大,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逐步降低,企业形象在社会上逐步树立。这个时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迅速占领市场,以期在行业中占据有利位置。成长时期企业的财务特征是:企业经营规模开始扩张、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盈利能力较高,资金需求大、经营风险高、信资价值有一定规模等。从成长时期财务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成长期规模快速扩张,资金需求巨大。因此,应采用较为积极的外源型融资战略,开拓融资渠道,满足资金需求。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首先,企业可以长期借款筹资,因为负债较其他方式诸如股权融资成本较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且不会分散投资者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在成长期,企业有较高盈利水平,形象开始被社会认可,各种风险与前期相比都有较大降低,容易获得贷款。其次,企业可以考虑权益性融资。企业经历了初创期的各种考验,面临的风险有所降低,发展前景让人憧憬,所以可以在投资者群体中寻求潜在的权益性投资者加盟。最后,由于企业规模扩张,资金周转速度要求较快,企业可以加强内部财务系统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资金利用率。

3.3 成熟期融资战略选择

企业进入成熟期,其组织系统趋于完备,产品技术纯熟,服务水平合理,市场份额相对稳定,运营成本较成长期更低,经营风险随企业在行业中地位的巩固得到进一步降低,企业形象得以公认。在这个时期企业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成果,占据稳定市场份额,规避潜在经营风险,实现长期稳定盈利。此时,企业的财务特征是:企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净利润高、信资水平高、有潜在经营风险等。在成熟期,企业采用较为稳健的内外并重型融资战略比较合理。一方面,在成熟期利润较高,现金净流量往往都为正值,企业以留存收益作为内源型融资。留存收益的方式与其他融资相比具有成本低廉,风险较低、隐蔽性好的显著特点,非常适合成熟期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稳定获利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考虑发行股票作为外源型融资,因为股票较债务融资相比风险较小,也充分利用了企业已经确立的良好形象。

3.4 衰退期融资战略选择

企业在经历成熟期后的鼎盛,市场需求萎缩,利润增幅缓慢。企业为求生存,缩小规模,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此同时,企业信资价值规模变小,股票价格下跌,股票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变大,银行的信用贷款也被压缩,资产负债率高,财务状况恶化。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应果断实施防御收缩型融资战略。防御收缩型融资战略是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寻求新的发展为目的的融资战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方面,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核心业务,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并尽量减少财务支出。对于非关键性的产品技术或服务,企业可以选择出让,或放弃某些领域的投资,集中现有资金倾力打造核心获利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应深化资产结构改革,尽量避免财务风险。同时制定经营战略,合理有效地运作资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在融资时应选择短期资金为主,尽量避免长期资金,这样能及时调整融资战略。另外,企业衰退期也孕育着新的发展契机,经营者应敏锐观察行业动向,改变经营策略。

4 结论

企业正确的融资战略的选择不能脱离对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财务特征的分析。对企业财务特征的分析能有效把握企业发展状况及企业融资环境等关键性问题,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引导企业进行融资战略部署,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另外,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是人为的,因此,企业经营者能否正确判别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至关重要,它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战略的选择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战略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20~22.

[2] 陈享光.融资均衡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11):19~22

[3] 王萍.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J].商业会计,2010(10):55~56.

融资战略论文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方面持;文献综述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培育、发展、壮大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学者以金融支持方式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的支持方式(翟华云,2012)、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方式(袁天昂,2010)、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王宇伟、范从来,2011)、商业银行支持方式(于海林,2013;肖彬、李海波,201))、“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商业担保”为流程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郭淑娟,2012;胡剑波等,2013;朱颐和,2010)等方面硖剿髡铰孕滦瞬业的发展。刘湘虹(2014)以金融支持为研究内容,从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及金融效率三个层面,构建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金融建议。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于:熊正德(2011),刘慧(2014),凌江怀、胡雯蓉(2012),张宏彦、王磊(2015)等人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金融支持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效应。王键、张卓(2015)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实证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银行贷款对其支持力度更稳健,劳动投入对其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肖兴志、谢理(2011)则利用 SFA 与 Tobit 模型,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和产权结构的角度论证了股权属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存在影响,国有股权的支持效率显著低于私有股权的效率。李萌、杨扬(201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率和动态效率,得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相对有效。翟华云(2012)通过分产业对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结论是我国股权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波动不大,但是分产业看则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股权融资效率越大。

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方面,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杜传忠、曹艳乔(2017)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证实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余振等(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聚集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金融聚集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层次资本需求,还能减少集群企业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而反过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也可以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发展。马军伟(2013)从金融与产业共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使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风险,激发金融创新,这也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所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探索和长期投资。因此,需要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金融风险。袁中华等(2010)认为,化解金融支持风险,要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风险保障机制,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为各种基金的退出提供安全通道。宋智文等( 2012) 认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很高,极易产生金融风险隐患; 一哄而上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可能性,也会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财政干预提供的隐性政府信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且,银行自身因素也会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外部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在银行信贷层面,会进一步加强银行风险的集聚。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影响、支持效率等角度上论述了金融支持对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即以主观分析的方式肯定了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对策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理论和实践上,未来可能会更加关注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实践中创新的空间和风险如何控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熊正德,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06):35-41

[2]李萌,杨扬.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5):83-87

[3]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 科学学研究,2011, (5):678-683.

[4]胡海峰,孙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决策分析,2010(6):24-26

[5]顾海峰.信贷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机理及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8):78-82

[6]徐枫,周文浩.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绩效评价――基于 DEA 和 Logit 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 : 33-38.

[7]胡翠,姚永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基于PCA-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05):第3期

[8]刘浩博.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期融资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2):第1期

[9]肖彬,李海波.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53-57

[10]郭淑娟,常京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运作及其政策配置[J],中国科技论坛,2012(1): 120-125

[11]胡剑波等.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2):96-103

融资战略论文篇7

内容摘要:融资活动是企业三大财务活动之一,不仅涉及到企业风险的管控,还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将企业的融资活动提高到战略层面对待。企业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战略,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融资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

为适应时展对企业管理和发展提出的的迫切要求,财务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资金不足一直是导致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倒闭的最主要原因,融资问题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战略,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对周期性因素认识不足,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对周期性因素考虑较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战略理论的相关性分析,对企业融资战略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融资战略涵义和特征

(一)涵义

所谓融资就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经济有效地为企业融通所需要的资金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开始,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的成长就是一部不断融资的历史。

企业融资战略既是企业财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先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再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特征

首先,融资战略是用战略的思想解决融资方面的问题而制定出的一系列决策。企业融资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与企业战略之间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企业战略处于主导地位,对企业融资战略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融资战略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持的作用。

其次,融资战略是针对企业长期发展状况而制定的。作为战略就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融资战略目标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对长期内的资金需求,以及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方式和渠道等因素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

最后,融资战略的制定要充分关注和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现金流状况、投资规模和期限等内容。因此,企业的融资战略也必须是动态的,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总之,企业融资战略是其财务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它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融资活动进行的系统安排和科学规划,是企业融资活动的指导思想。通过经济有效的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服务。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简述

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也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企业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也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等不同生命阶段。这几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与一般的生物体一样,企业也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生物体,它并不完全遵从生物体的生命周期规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寿命。生物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最终都要走向死亡。而企业并不必然死亡,它不存在必然导致死亡的因素。企业可以克服内外部的不利因素,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并一直存活下去,实现基业长青。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其提出就得到了很多理论学者的关注,并且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就有十几种不同的观点。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四阶段理论,它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本文后面也将以四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战略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决策,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决策时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分析,后面在执行战略时也会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进行跟踪、检验。融资战略作为企业众多战略中的一种,当然也要进行同样的操作。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所作出的决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周期性因素,只有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制定正确的决策。

一般认为,在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实力都是不一样的,企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如何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源和实力,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的企业融资战略,从而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机会,筹措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同时降低资金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的最大效益,是企业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包括竞争环境、财务环境、合作环境、生产环境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企业也必须适应周围环境,制定合适的融资战略。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处的不同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融资战略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有助于帮助管理者识别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及时调整企业的融资战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由于周期性因素对企业融资战略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使得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同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直接为企业制定融资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融资战略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战略

初创期的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险较高,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企业成立初期,需要购买好租赁土地建设厂房,还需要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开辟销售渠道,这些都属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这部分投资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资金的回收期长,短期内难以收回。但企业短期内很难有较多收益去弥补或偿还初期投资。综上考虑,在该阶段应以权益性融资为最佳资金来源。

在初创期企业应通过权益资本进行融资,为企业建立安全、稳定的财务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初创期不适合采取负债筹资,首先是因为初创期的企业资产规模小,生产经营不稳定,破产倒闭的风险大,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的社会地位低、还不被社会金融机构所了解和认同,因此通过债权融资的渠道非常狭窄;其次由于初创期的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性大,因此即使可以通过债权融资,债权人在出借资本时必然要求以较高的利息为前提,从而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很高,这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最后,从企业节税的角度而言,初创期企业应税收益很少,负债经营的节税效应也不明显。由上三点,债务性融资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并不适合。而权益性融资基本都是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作为投资回报的,不存在短期的还本付息压力,因此,不会对企业的初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企业拥有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全力发展企业。

权益性融资主要有个人投资者、政府投资、机构投资者三大类。首先,企业可以在内部员工之间进行融资,最主要的是企业创始人的自由储蓄资金,它是初创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另外现在所谓的天使投资越来越多,即那些有投资经验和资金实力的个人,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获得其股票,等企业发展成熟后在市场出售该股票从而获取差价的一种投资行为,天使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发展趋势良好,它对于初创期企业的发展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和明显。其次是政府投资,包括政策性拨款或者是政府的基金参股,政府投资一般主要是起引导或扶持作用,其资金量较小,但政府投资的资金成本低,风险小,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个是机构投资者,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它由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出资,它们的资金实力强大,并且具有专门的经验丰富管理团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对于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权益性投资里面非常活跃的一个主体。

(二)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如果顺利度过初创期而进入成长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支出,以及企业的研发投入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资金仍然紧张,不可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企业原有股东的资金基本上都已经全部投入进来,内部融资资金量有限,因此主要依靠外部融资。首先就是债务性融资。因为到了成长期,企业的发展基本稳定,未来发展潜力逐渐被认识,企业的社会信用度得到提高,因此具备从社会进行融资的条件,而且这时候债权人要求的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较小,而且债务融资可以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因此,债务性融资是一个很好的融资选择。

(三)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各种投资基本完成,企业生产运营也基本稳定,企业内部剩余资金充足,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可以考虑内部融资。其中,留存收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内部融资方式。与发行股票和举债相比,内部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风险小、任用自如等众多优点。另外一种融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对于企业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通过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资金;其次企业上市对于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也有利于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最后,企业上市可以为企业股东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衰退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进入衰退期也就意味着企业在这一领域失去了竞争力,面临着退出市场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企业可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实现企业再生。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因此在向新领域发展时首先还是考虑内部融资,将企业的留存收益作为初创期的初始投资,可以充分发挥自有资金的价值,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其次还可以考虑债务性融资。企业在行业内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树立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信用,因此,企业具有很好的债务融资渠道,而且相对于权益性融资而言,债务融资的资金成本要低,并且会保证企业的控制权不被分散,还能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它可以很好的配合企业的内部融资,通过两种融资渠道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融资效果。

结论

影响企业的融资战略的因素是多维的,因此我们对其研究时需要选择一个较为科学的视角。本文从企业生命的维度来审视企业如何做出较为满意的融资战略,将为企业具体实际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琦,于津平,吴崇.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融资规律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融资战略论文篇8

关键词:资本 资本市场 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特有的崭新的概念,与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内在基调就是强调技术创新。当前,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部署。2010年10月18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1)战略导向性;(2)综合创新性;(3)动态演化性;(4)多重联动性;(5)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是个必要条件,作为金融系统的主要部分,包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广义资本市场,其发展直接决定着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只有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发展。

本文试图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关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资本和创新的关系以及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早,且进行了许多实证分析,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论述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包括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从创新开始的,创新推动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资本市场又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从熊皮特开始,西方学者对创新投以关注的目光,产业成长的一个基本动因就是技术创新,相对于研究资本促进产业发展,西方学者研究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较为普遍,主要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资本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Joseph A.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现代工业体系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建立, 而信贷对于实现创新又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说, 金融是驱动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力量①。Hicks研究了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认为金融市场的缺乏和不健全会影响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②。Howitt and Aghion(1998)认为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研发可以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知识积累速度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资本的边际回报率越高。Zeng(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

(二)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研究

Saint-Paul(1992)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金融发展通过允许经济主体使用风险较大但生产率水平较高的技术,推动了技术进步。King和Levine(1993)指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和化解创新项目收益性风险。他们以Sehumpeter理论为基础,提出金融系统通过选择最有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增加信贷资金、提供分散风险工具和披露预期利润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③。Bencivenga(1995)等分析了二级资本市场交易成本流动性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Levine(1997)认为金融体系功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来推动经济发展。Levine和Louyza(2000)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资本存量。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含着技术进步④。

(三)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Carlota Perez(2002)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5次技术革命,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 技术革命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金融活动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燃料;技术的创新导致新业态的出现,市场盈利空间迅速上升,风险资本家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Gary Dushnitsky(2006)则研究了风险投资对于创新的意义,指出风险投资对于追求基于公司创新的企业价值意义重大,为创造公司价值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如同公司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工具包,获取新的技术和实践⑤。H■gskolen(2008)在研究挪威国内资本和创新状况后,指出挪威的技术研究因为缺少风险资本日渐式微,进而也就不存在技术产业化,可见风险资本是促进高科技公司成长和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⑥。Bronwyn H. Hall和Josh Lerner(2009)认为美国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和公司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同时,也指出风险资本解决方案有许多限制,投资规模和领域有限,要求有广阔的市场和可供退出的产权交易场所⑦。Donia Trabelsi和Ghasem Shiri(2010)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介入,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面对创新时面临不同形势,大公司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和知识支持创新,小公司和新兴企业更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支持⑧。

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如资本和创新的关系、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资本范式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等,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基本统一的结论:资本市场能够促进创新,进而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效率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二、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

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及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从资本市场功能角度论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相关的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对策研究。

(一)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

袁天昂(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四点现实意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张明喜(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创业风险投资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业风险投资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资本血液,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会给创业风险投资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二)从资本市场功能出发研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吕光明和吕珊珊(2005)认为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四大功能促进技术创新:一是金融体系通过自身较强的流动性化解技术创新活动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技术创新的收益率风险。二是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信息处理功能影响技术创新。三是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四是金融体系通过便利交换,促进分工和技术创新。李建伟(2005)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范式的技术经济发展过程,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动员与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姚战琪和夏杰长(2007)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必备前提。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增值。涂人猛(2009)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又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机制和场所,使新兴产业的融资与社会公众的投资能较好的结合起来。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 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 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 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

(三)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

刘铁牛(2009)利用1992—2006年资本市场及技术创新数据指标,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传播)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技术创新上没有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朱欢(2010)针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选取的高技术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难;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张强、赵建晔(2010)也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科技创新3个阶段即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的支持作用相对比较薄弱,得出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够明显的结论。

(四)有关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万钢(2010)指出既要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更要重视探求适合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壮大,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张明喜(2011)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在支持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纷纷制定特别的引导政策。对创业风险投资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支持。陈昌智(2010)从风险投资的作用出发,认为风险投资将成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一支力量,风险投资倡导的专业化投资理念有助于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场价值。风险投资可以促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机制的创新,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清科研究中心(2010)研究资料表明,本土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无论是在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上都超过了外资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宇伟、范从来(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相辅相成,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要求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吸引和扶持。

(五)资本市场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对策的研究

袁天昂(2010)从六大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文增(2010)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出在滨海高新区建立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许讧萍(2011)则研究了如何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指出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各级政府、民间资本成立各种针对新兴产业投资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扩容创业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创造更好的条件。梅兴保(201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认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提供多样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创业主体,金融支持要把握机会和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优势,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金融工具盒专业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经济可行性论证。

三、简单的结论与评析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研究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的时间相对较早,抽象化的理论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和角度比较丰富,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与具体产业门类发展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但不妨碍研究结论最后殊途同归,即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成长。国内学者相对来说进行的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一点,偏重于具体对策,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统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都显不够,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透彻,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不同资本范式范畴研究还比较单一,没有文献系统分析广义资本市场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新兴产业,是炙手可热的领域,无论从世界经济角度看,需要孕育新的科技革命、发现新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衰退的泥潭;还是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提升竞争力角度分析,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制高点,并使中国经济走出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困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实践上出现一些问题,如政府过度干预的倾向、技术创新不足的倾向、忽视市场风险的倾向等,从而使市场机制的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无的放矢。面对风险性很强、技术路线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市场竞争、风险资本的参与是有效的筛选机制,而不是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资本力量的大规模参与,这非常重要,否则风险是具有连带性质的。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与实体经济似乎存在脱节的地方,有过分虚拟化的倾向,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或产业创新的功能不强,将资本引入创新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无论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体系的健全、功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创新的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深入系统研究这一问题,规范分析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以及通过实证分析寻找规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

①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0

②Hicks .J.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③King R,Levine B.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④Levine B,Louyza N,T Beck.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l-77.

⑤Gary Dushnitsky. When doe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create firm valu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 (2006) 753-772.

⑥Hogskolen Hedmark,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 Tore Anstein Dobloug,Notatnr. Vol.6,2008.

⑦Bronwyn H. Hall and Josh Lerner, 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 August 2009,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Elsevier-North Holland.

⑧Donia Trabelsi Ghasem Shi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on [R].PRISM_Sorbonne November, 2010.

参考文献:

①Peter Howitt, Philippe Agh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3,1998, PP. 111-130.

②Zeng. J. Re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Macroeconomics,2003,25(4),541-560.

③Saint 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 Financial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Bedew,1992,(36):763—781.

④袁天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J].西南金融, 2010(3)

⑤张明喜,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2011(3)

⑥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⑦刘铁牛,我国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⑧朱欢,我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

⑨张强,赵建晔.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

⑩万钢,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8)

■陈昌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