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8篇

时间:2023-01-16 07:47:05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1

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专业包括专科、专生本2个层次,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高起专考试科目如下:

考试科目:

高中起点升专科:

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2

我校2016年专升本考试各科目阅卷工作己结束,根据专升本自主招生考试工作日程安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绩查询

2016年我校普通专升本各科目成绩公布在我校招生信息网上,考生输入本人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查询,我校不再另行通知考生考试成绩。

成绩查询网址:(zscx.ahau.edu.cn/zsbcx/)

二、申请复查

考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异议的,请于2016年4月28日上午8:00—下午 17:00时(逾期不再办理),将《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专升本成绩查分申请表》递交至我校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勤政楼148室)或传真至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传真号码0551-65786976),学校将汇总后统一查分查卷。查分限查漏改、漏统、错统,宽严不查。试卷复查有误的将及时通知考生本人,复查无误的不再反馈。

三、咨询电话

0551-65786603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要想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发了国内首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使安徽省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2003年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2008年安徽省启动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建设,2009年安徽省政府积极组织申报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2012年,科技部将安徽省列为全国七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阜阳、芜湖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其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舒城、宁国被批准为部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安徽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示范任务基本完成,省经信委、省农委投入800多万元,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农户开展信息化服务,示范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另外,安徽省农委牵头有关部门研发的农业GIS信息系统、农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各个领域,为发展“智能农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目标迈进。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①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②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远离农村,与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又使农民与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接触极少,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信息的和传输上,还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配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造成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突破。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任务,面向“三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提高全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有关方面领导成员牵头、各涉农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他具有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拥有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在全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信息员的队伍。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培养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积极选派农业信息人才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农业信息科学技术,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安徽省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课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通过构建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来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农业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群。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高覆盖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农业信息化始终是促进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推动器。

参考文献:

[1]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3]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4]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4

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专业包括专科、专生本2个层次,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高起本考试科目如下:

考试科目:

高中起点升本科:

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综合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5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不断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提出增强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国际贸易;安徽省

加入WTO以后,我国全面削减农产品关税,对小麦、稻米、棉花等农产品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以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完全竞争体制逐渐形成。我国农产品价格、质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本来就不明显,加上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贸易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不断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更使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农业大省安徽也不例外。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主要依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产品出口集群和大型出口龙头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也较少[1],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差异性、精深加工等方面都缺少集约增长。所以,着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加快安徽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安徽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安徽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公布的数据,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10.5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3.7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长幅度11.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累计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7.91%[3]。截至2014年底,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近200家,但年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4家,年出口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11家,年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出口金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的更是只有安粮实业一家[4]。可见,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虽然增长幅度大,但缺少大型农产品出口的龙头企业。具体来看,目前安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出口主体看,农产品出口前20强企业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高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1.71%,同比增长19.21%[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0.45%,同比增长21.99%,高于全省农产品平均增长率32.54个百分点[3]。从全省排名靠前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及增长速度来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茶叶、羽绒羽毛、食品等行业。

(二)从出口商品看,茶叶、羽绒羽毛等保持较高增长2013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36亿美元,增长36.34%;羽绒羽毛出口1.15亿美元,增长60.96%;芝麻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9.86%;中药饮片出口6949万美元,增长37.35%[2]。而2014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95亿美元,增长35.16%;羽绒羽毛出口1.22亿美元,增长6.37%;蛋白质出口5150万美元,增长38.93%等[3]。

(三)从所属市看,合肥、亳州、黄山、六安位居前列2013年,合肥市出口1.97亿美元,增长3.08%,居全省首位;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增长17.00%;黄山市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9.21%;六安市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5.67%[2]。而2014年合肥市出口1.81亿美元,下降7.08%,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下降0.16%;黄山市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4.52%;六安市出口1.39亿美元,增长36.30%[3]。2013年,4个市共出口5.96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49%,增长幅度达18.24%。2014年,4个市共出口6.45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69%,平均增长率达8.71%。

(四)从出口地区看,亚洲、欧洲市场体量大,大洋洲体量最小2013年安徽农产品出口,亚洲市场体量最大,且平稳增长,欧洲市场增势强劲,非洲市场继续回升,大洋洲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拉美和北美市场增长乏力。2014年,亚洲市场增长下滑,欧洲和非洲市场增长迅猛,北美和大洋洲市场增长平稳;拉美市场增长下滑。详细出口金额和增长率可见下表。

二、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近几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虽在小步快跑,但出口企业体量不大,与山东、江苏等农产品出口强省相比,不在同一量级,而且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低端,以茶叶为例,安徽省茶叶企业绝大多数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散装的、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具体来说,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强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当前,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情况不断增加,美国限制性技术法规和标准有2万多种,欧盟有1.5万种,日本有1.2万种,并且对敏感商品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5]。一些国家还借助其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贸易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形成绿色技术壁垒。如对安徽出口的农产品,由抽检变成普查,这些歧视性做法直接导致茶叶、蜂蜜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4]。而安徽企业对进口国的农产品标准信息、风险预警动态获取不够及时,信息掌握滞后,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不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批量小、品种多,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营销成本高,农产品出口亟需加强宣传推广、交流培训、信息收集、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再加上省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遭受空前挑战:针对国际农产品进口市场的信息资源分散,安徽省也缺乏权威信息机制,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监测预警、咨询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另外,农产品出口风险高,容易受自然条件、农产品自身属性影响,国际市场也存在粮食危机、价格波动、跨国公司垄断等风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制度都有待健全。

(三)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格、品牌、质量竞争力不强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加工仍沿袭传统方式,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例如蔬菜,目前出口主要类型为保鲜类、冷冻类、腌制类蔬菜产品,而高附加值的蔬菜汁、蔬菜酱、罐装类蔬菜产品出口较少。热风干燥蔬菜产品加工厂过多,产能过剩,而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的低温真空干燥产品很少[6]。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体量不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有限,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承接的订单约四分之三都是上海、江浙等地的转手订单,如作为安徽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茶叶,2014年安徽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大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元之间,还有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不到500万美元[4]。由于茶叶出口企业普遍体量较小,近百家取得自营出口权的茶叶企业,发生实际出口业务的只有20多家,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虽有自营出口权,但很难接到订单,有的即便能接到订单,因加工能力有限,一份订单也需要数家企业共同承接。

(四)专业生产人员缺乏,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安徽省农业人口众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锐减,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人员紧缺,十分不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和经营。此外,安徽省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一些企业往往按照客户提供的产品要求而非依据进口国检验检疫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遭遇通报退货的风险较大,茶叶、芝麻、花生、罐头、水产品、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工厂化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养殖业等新型农业形式都有亟待提高之处。

三、提升安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贸易促进,推动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安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外向型农业工作,建立农委、质检、经贸、海关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及时沟通信息,协调解决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7]。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在解决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维护行业利益、减少农产品贸易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认证制度,帮助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注册,建立科学的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积极推行农产品价格、质量、品牌稳定上升的辅助制度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和质量不稳定,土地密集型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仍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而安徽省的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尤其是蔬菜、茶叶、蜂蜜、羽绒、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安徽省先后建立了10类农产品出口基地。因此,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建设,在农产品价格稳定、质量保证、品牌建设等方面保障出口贸易的稳步健康发展[8]。对优质高端的农产品应建立质量、品牌保障机制,以适当方式对农产品价格予以战略调控,避免丰产减收、谷贱伤农。安排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享受国家的“免、抵、退”税政策,既可以保障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提高,又可以推动农产品结构向精细化方向发展[9]。

(三)着力打造农产品贸易相关产业生态链标准化要从根本上破解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从产地源头抓起,坚定走农业标准化、现代化之路,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重点产业,大力扶植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从农田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到农产品品质、储存、加工、包装、贮运等,逐一制定标准,完善农产品贸易生态链[10]。此外,还要大力支持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涉农产业,依托安徽省农业特点,重点发展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并通过整合农工商、科技、财税、金融、交通等部门中涉农行业资源,将农业生产的资料、资金供应,产后的加工、贮运、销售、信息服务等密切联结起来,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体系[11]。

(四)积极鼓励农场、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生产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对涉农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需要。要依托专业化农场、涉农的工厂、基地等开展就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工人,提升涉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常态化、标准化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切实推进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提高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在每个环节都能保证质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专业农业协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领域全面执行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安徽省还可以借助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增加农村中小学涉农培训教学、教具等投入,加强对农村务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巫建海.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2]安徽省商务厅.2013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4-01-30)[2015-09-21].

[3]安徽省商务厅.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5-01-30)[2015-09-21].

[4]中国农业网.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困”在哪[EB/OL].(2015-05-19)[2015-09-21].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6

1.1产业总产值和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自发展农业产业化以来,安徽省农林渔牧产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并列入全国前列,见表1、表2。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的1.46∶1提高到1.61∶1。

1.2组织模式日益完善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司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和威集团、芜湖新欣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芜湖蜂联有限公司等。(2)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中介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如由宣城市养禽业龙头企业、市畜牧局专家及有关组织共同成立的宣城市禽业协会等。(3)市场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省亳州市的“专业市场+农户”中药材产业化。(4)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这种模式是以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如安徽省绩溪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等。(5)科技服务带动型,即“龙头企业+科技推广站+农户”组织模式,如天长市的农技推广站。

1.3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近年来,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2011年4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更是对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布局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见表3。

2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安徽省自1995年开始农业产业化试点以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算不上农业产业化大省。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中介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虽然成长迅速,但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和牵动力都不强。在5000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中,营销收入亿元以上的不足12%,超10亿元以上的不足0.9%。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2.2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利润的60%是来自加工流通环节,而安徽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安徽省农业的突出薄弱环节。安徽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5∶1,全国平均比例是0.6∶1,而发达国家达到2~3∶1。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2.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矛盾突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和违约现象。如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

2.4市场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安徽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农业一直在持续稳定地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存在国内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容量相对饱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2.5农民文化素质低,主体意识不强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而安徽省农民的文化层次低,小农思想意识强,其生产水平、技术素质、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普遍较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不明确。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中具有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盲的比例分别高达65.96%与8.34%(全国平均文盲率为4.08%),而这部分人口的主体恰恰在农村。

2.6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生态问题严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安徽省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安徽省也一直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那么,如何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呢?针对以上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依托,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深加工的部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这类企业更加注重产前和产后的科技研发和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3.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应在立足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农业区划基础上,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产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另外,安徽省应努力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想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过程,这就要求安徽省要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的封闭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各要素和农产品全部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另外,安徽省应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力求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

3.5加强农民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安徽省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使青年农民能够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并不断提升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再次,应加强农民的网络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上网,会查阅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7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通过多年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群体逐年壮大。安徽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94家,比2011年底增加77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5家,部级龙头企业49家,安徽省产值超亿元和超10亿元龙头企业分别达1604家、52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366家、6家。

龙头企业通过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和磨炼,素质和本领明显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大大增强。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8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产销率达98.2%,主要农产品适销对路,整体产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二)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集聚加速形成

由初加工解决农产品“卖难”为主,逐步发展到向精深加工延伸。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1.46:1提高到1.61:1。

安徽省在全国首创以肥东食品工业园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模式。3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年营销收入达到2200亿元。其中年营销收入超100亿元3个,超50亿元23个。

(三)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安徽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9个,比上年底增加18个。获得中华老字号17个(2012年度申报的中华老字号尚未批复)。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377个,比上年底增加67个。

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7300万亩,解决常年及季节性农民就业超过350万人,农民户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生产和工资性收入4000元以上。

二、重点行业分析

从产业来看,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涵盖15个行业门类,其中:粮油加工和纺织工业的加工产值已过千亿元,分别为1596.7亿元和1430.8亿元,占安徽省加工业产值的50.4%,从发展速度看,15个行业加工产值增幅均达到两位数,其中,7个加工行业产值增速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增速最快的是水产品加工(122.7%),最慢的是烟草工业(13.4%)。

徽派炒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国炒货业年产值300多亿元,安徽就占了年产值的1/4;十大品牌中安徽占居四席(傻子、洽洽、真心、小刘),其中合肥占了三个(洽洽、真心、小刘)。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

在项目扶持、贷款贴息、用地、出口补贴、税收、减负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2012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70%用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奖补,指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品牌等要素主动与资本市场对接,目前龙头企业上市21家、进入辅导期4家、成立微型银行16家、成立担保公司49家;组织开展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调整和补充,预计2013年省级龙头企业将达到900家;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认定工作,2012年认定1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总数达到39个,加工产值达到2200亿元。

(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成功举办第四届合肥农交会、第十三届上海农交会,组织参加农业部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有关行业、省外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农交会共签订投资项目972个,投资额1339亿元;积极落实省政府与中粮、中农发、光明、雨润等四大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安徽省落地,安徽省农业招商引资额突破600亿元;支持指导各市利用各自优势,独立办展、借展办展,以展招商;组织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际会展,开展商贸洽谈。

(三)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重点实施国家有关部委、省“861”计划项目、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项目以及农产品重大科技专项等,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研发、技术引进、标准与信息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鼓励大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加工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2012年龙头企业科研投入比上年提高5%。建立专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达197家,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龙头企业142家。

(四)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100个优势产区内,按照农产品加工的具体要求,选育加工专用品种,并建立加工专用原料基地;鼓励加工企业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形成安全可靠的加工原料来源;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行业进行联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各有关部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律,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四、存在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2012年,安徽省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04家,但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据有关部门调查,安徽省平均每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就业人员、拥有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加工业产值总量较小。2012年,河南、山东、湖北农产品加工产值分别是安徽省的2.3倍、2.2和1.4倍。二是龙头企业研发水平较低。目前,安徽省大多龙头企业缺乏研发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弱,在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中,建立产品研发机构的不足50%。三是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粮油、畜牧等大宗农产品中,安徽省仅有“锦丰”方便面产量列全国第四、“皖王”面粉列全国第7,畜牧产品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前10位。

(三)企业布局有待优化

各地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但综观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可以发现存在着东强西弱、南多北少的不均衡现象。对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整体科学规划,主攻方向不明确,虽然各地制定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扶持重点,但总体上说存在着主导产业雷同,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恶性竞争情况,没有形成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业优势。

(四)发展受瓶颈制约

一是缺乏资金、融资难。尤其是中小型龙头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少,相应贷款就少。二是缺乏人才。大多数龙头企业生长在农村,远离城市,人才不愿去,有的去了也留不住。目前,安徽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职工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不足10%。三是管理粗放。大多数龙头企业是家族式管理,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担当,重要部门由其亲属、子女掌管。安徽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还不到5%。四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用地、用电、环评、基地建设以及税费优惠减免等方面,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

(五)原料品质有待提高

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新品种的推广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跟不上,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投入

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总量,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受益。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篇8

余欣荣充分肯定了安徽省科协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和安徽省农技协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安徽省正处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形式独特、联系群众广泛、体制机制灵活、互助合作共赢的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带动广大会员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创新和发展是农技协的生命力,要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扎实推进农技协和联合会工作健康发展。农技协组织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积极引进、应用和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他要求,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农技协工作,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普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专家走进基层农技协,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农技协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

张晓军对安徽省在农技协工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惠农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周建强在讲话中要求,安徽省各级科协和农技协组织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安徽省科普惠农百·万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带动力强的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积极探索推广“支部+协会”的农技协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努力为巩固和保持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审议通过了梁寿南代表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以卢家丰为会长、周建强为常务副会长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授予张锋生、王立祝、徐炎、李增智、吴运翔等5位同志“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荣誉会长”职务。会议还表彰了安徽省农技协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科普带头人”代表进行了授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