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8篇

时间:2023-01-24 10:07:22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08-02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不仅影响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方式,改变着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途径和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在高校内的传播和使用状况

1.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以来,社会上互联网的普及度日益提高,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急速激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高达45.8%,而且手机网民人数达5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总网民的81%。同时,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工具的层出不穷促使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一方面,在高科技的支撑下,新媒体采用数字信号传播方式,大大超越传统媒体中单纯以纸质或声音为传播媒介方式,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另一方面,借助手机、电脑等新型通讯工具,新媒体完全摆脱纸质媒体的限制,实现“无纸化”信息传播,出现更多层次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短信、手机微信、在线视频、数字广播、网络杂志等。

2.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拥有高科技电子产品比例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中,大学生拥有手机比例几乎可达到100%。大学新生开学必备清单中一定会包括一部手机,有的学生不仅拥有手机,还配备有手提电脑、掌上电脑或IPad等电子O备。无疑,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科技产品成为大学生搜索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工具。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学生使用互联网查询资料,通过浏览网页并下载文件,能收集到大量最新最全的信息。通过电脑纂写论文、完成绘图也节省纸张,增加学习的效度。另外,新媒体还丰富了大学生学习和课余生活,许多同学都热衷于利用手机收发短信、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在微博里更新状态或在QQ上分享照片,与周围同学随时随地保持联系,这些传播途径不仅能扩大校园信息的传播范围,加快信息在师生范围内的传播速度,还形成了校园文化中一种“新媒体文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

新媒体给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高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教育主体,是由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当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参与和贡献。和谐校园构建就是指高校各种因素之间充分协调,达到互相兼容,是由互促共进的最佳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以高校校园环境为背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始终以教书育人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和谐校园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高校秉承“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实现人的多层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不怕艰苦,不畏惧困难,同时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都正处于青春正盛的年龄,精力充沛、潜力无穷,只要充分调动积极性,抓住兴趣点,他们就能实现不断自我完善和成长进步。

2.和谐校园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激发教师认同感为目标。高校中教师是珍贵的人力资源,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能充分体现出大学软实力。首先,高校录用教师采用公开选拔、择优录取,为建立优质教师资源把住关,为教学质量打好人力资源基础。其次,在职教师培训也能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热情,激发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当今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科学的日益发展,要求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相长”。

3.和谐校园是一种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谐校园理念主旨在于坚持人文办学理念,并倡导科学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树立校园优良学风和教风,加强对学生学习整体过程监控和指导,宣传学习标兵和优秀典型,建立尊重知识,勇于创新进取的学习风气。同时,高校建立和谐校园要充分优化校园各种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保证教师安心教学和科研工作,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和谐校园里,人是最关键的主体因素,要一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思想表达和创新能力,将不同个体的兴趣引导向校园建设中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发展和谐校园的途径和策略

当新媒体的使用日益在高校中普及,迅速寻找并创新出新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和策略就成为高校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任务。

1.灵活地运用新媒体的自由开放特征,营造学术氛围和加强德育教育。高校要正面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教育改变和思维转换,具有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及时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新媒体的认识水平和运用网络、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能力,努力提升高校整体师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掌握通用的网络术语表达,建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用真诚的互动与学生交流,才能营造高校和谐的校园环境。

首先,新媒体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就会冲击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上提供无数的开放资料供给大学生们免费查询、下载和阅读。无疑,这些知识开阔大学生视野,扩展眼界,更新思想。网络信息种类繁多,既能找到丰富有用的知识信息,也能看到各种游戏、暴力和色情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分辨是非、辨伪存真的能力,同时他们还需要更多来自同学的关心、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校的监督管理。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大学生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互联网和手机所提供信息的实质,不被网络虚拟世界所迷惑,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多方互动特征,改变教学模式和融洽师生关系。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上各种开放课程、网络公开课、微课和慕课,给大学生提供了无数课程的饕餮盛宴。对比之下,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日渐提高的审美和学习需求。这就势必要求高校教师能尽快地适应新媒体给教学方式带来的改变,并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通过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用图文并茂、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多模态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将知识内容传播给学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开放网络学习课程”,还要积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其次,新媒w呼唤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创新网络教学模式”,进行高质量的依托网络平台的现代化教学。借助新媒体通讯工具,信息能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传递和交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种依托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平等、交互和多向度的特点,有益于建构更和谐和多元的校园文化。

3.灵活地运用新媒体的信息共享特征,合理调整学校管理方式和维护网络安全。新媒体要求高校改变传统校园管理方式。学校管理者要开动脑筋,广开思路,灵活运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手机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作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信息传达和交流的平台。这些新型多媒体传播工具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可。高校各层管理者都可以将学校的新闻报道、教学日志、管理政策、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等信息到校内平台上,学生们能随时了解学校最新的新闻热点和学术动态,并能自由地发表评论,参与到高校的重大决策中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形成优良向上的校风,和谐的校园可以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和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新媒体环境;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30-02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集群,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真正的价值取向、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不断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一)新媒体的应用拓展了校园文化传播途径

新媒体的应用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它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自由、私密的空间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媒体所带来的乐趣。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已高达几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逐步挖掘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拓展校园文化传播途径,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强化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新媒体内容传播方式极为丰富,它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正是因此新媒体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备受青少年的喜爱。校园文化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优势,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能够逐步地接受校园文化。

(三)利用新媒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而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各种生活、娱乐和学习等活动。因此,我们要结合校园网络文化空间虚拟性、信息共享性以及网络交互性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交流能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构建繁荣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 迎接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一)加强新媒体信息监管力度

新媒体为人们的发展建设构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同时也考验着受众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经验。如果学生被不良信息侵入,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致使矛盾逐步扩大化,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因此,新媒体在校园网络的应用中,应当加大网络信息监控力度,结合多种新媒体监控手段,时刻维护舆论的正确导向,保证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从而降低监管难度。

(二)提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许多学生对于网络媒体应用都十分热衷,我们要在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环境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使用环境。

我们曾一直担忧会培养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但是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却是当今社会、学校、家长更为担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积极发挥媒体正面作用,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用网,这都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降低校园不良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不断增加受众群体,并根据新媒体自发性和可控性弱等特点,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信息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的规范化管理,整治不良网络语言,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例如“神童”“青蛙”“偶像”等网络语言就应该摒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和现实态度。只有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意识,并进行合理的学生心理建设,让学生对先进文化形成情感上和认识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强文化的规范化管理,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三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方向

(一)引领校园主流文化发展趋势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主流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实现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转移,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建立校园文化符号系统,不断提升主流文化吸引力。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校训、校风、学风,这就需要我们在逐渐了解校园教育目标的同时,能够更加简明扼要地了解新媒体传播需求,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建立统一的标识系统和校园校徽,并对校园文化宣传字体和颜色等提出要求,进而赋予校园文化全新的意义和内涵,也增强对人们的视觉冲击。校园景观命名应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给静态的校园景致和花草树木等增添更多的活力和内涵。其次,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组织开设以团日活动、红色社团等为主体的团学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各种高雅艺术进校活动,利用音乐、戏剧等高雅艺术熏陶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再者,就是将校园主流文化宣传纳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制度的设计。就以校园乡土文化科学研究为例,学校可以积极筹备项目资金,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利用资金政策倾斜来加快项目研究进程,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合理设置学生学校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量化教师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

(二)多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相互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应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采取新旧媒体相互促进补充的方式,发挥媒体融合综合效应,拓展校园文化的覆盖面。第一,将新媒体元素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不断进行传统媒体教学改造,在坚持传统媒体公信力高和导向性强的优势下,采用丰富的内容和方式向学生转述校园文化。但这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将主流文化内容照搬照播出来,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创办手机形式的电子杂志,增强宣传媒体的互动性和实效性。第二,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将新媒体植入到传统媒体宣传方式当中去。从新媒体特点出发,开设“网络访谈”“手机论坛”“励志泉”等相关栏目,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更多地倾听和回应学生内心的呼声和诉求,向学生讲述更多励志故事,创设一个服务于学生、贴近学生的综合媒体平台,做好校园文化宣传。

(三)强化对新媒体的监控和引导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管而不死、管导结合原则,充分体现校园文化价值,极大限度地消弭不良媒体信息的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即时互动的优势。首先,培育“双料”管理队伍。管理队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校园文化专业宣传基础,同时还应掌握新媒体技术相关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深入了解学生将会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文化活动。其次,有意识的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这就要求组建一支由学生骨干和组织干部组成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能够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对民间意见领袖,如“网络达人”等的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加入到主流文化价值宣传的队伍当中来,发挥社会正能量。最后,不断提升媒体技术监控水平。根据新媒体中存在的手机网络信息跟踪难、传播方式复杂等特点,应积极挖掘校园技术人才优势,采用校园新媒体监控软件和手机、网络、电视运营商合作等方式,对新媒体校园网络信息实施监控。

(四)强化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包括网络信息分析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进行新媒体技能操作,树立较强的网络道德法律意识等。实现新媒体素养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明修身工程等有机的融合。利用大型签名活动、倡议书和文明公约等方式进行内容,努力构建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氛围。将新媒体素养有机融入到校园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培训沙龙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新媒体素养对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网络道德品质。在新生教育当中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网络文明标识制作、播放宣传片和发放新生手册等方式,将新媒体培养关口前置,做好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引导工作。

(五)关心学生生活和解决网络意见诉求问题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表达真实的内心感受和观点,这也是当代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大体反应。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紧抓这一点,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网络诉求,并及时纠正学校媒体工作偏差,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认真兑现网络承诺。这就需要学校组建专门的协调解决团队,建立有效的协调解决机制,保证网络诉求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学校只有将各种网络诉求和不满解决掉,真正兑现各种网络承诺,才能够避免问题的扩大化、扭曲化和进一步传播,更好地树立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对学校的信任感,提升校园文化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趋势,摒弃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落实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益德.关于借助新媒体推进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

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2(19).

[2]李俊明,丁旭,何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中医药育

人环境[A].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

议论文集[C].2011.

[3]李东华,熊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N].淮南日报,2011-05-08.

[4]王知春.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

[5]钱程.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6]匡晓.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A].第三届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3

【关键词】校园环境 灯具设计 创新

灯具曾经承载着人们对于光明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灯具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我国自古以来从不乏非常优秀的灯具,例如举世闻名的西汉长信宫灯、唐代唐三彩高柄油灯、清代五枝灯。灯具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从早期朴实、简单的形式发展到华丽、繁复等各种形式的灯具。灯具的分类也随着使用环境及用途的不同在不断细化,校园灯具就是根据其用途的一个分类。校园灯具设计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创新的手法设计出适合校园特色的灯具,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校园环境特点

“校园作为人类思想文化起源与繁荣的关键节点,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印记。”①《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了校园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说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躯壳,那么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校园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

1.校园的人文精神

“校园人文精神是校园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等等。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②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校园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追求,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氛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而沉淀,逐渐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散发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里。

2.校园的历史文化

每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历史文化与校园环境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校园的一切都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的历史,不只是一个简单数的累加,而是时间所刻画的一个个印记,是文化的积淀,是精神的传承。

3.校园的风格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于校园的风格。不同的校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养成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形象,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因此,对于不同的校园,其校园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色。

二、现有校园灯具设计的问题

笔者通过考察校园环境时发现,大多数校园环境的灯具设计没有体现出校园的特点。总之,现有的高校校园灯具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设计同质化严重

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同质化是非常普遍性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校园里所使用的许多灯具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完全忽略了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环境中的灯具运用随意,只重功能不重校园特色的灯具普遍存在。

2.造型单一,缺乏创新

校园环境中灯具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是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荷兰设计家巴克说过,灯泡的制造商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给设计师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将灯泡隐藏起来的方法,这其实就是赋予灯具外在形态一定的内涵。即要所设计的灯具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这种美区别于一般的形式。”③那些随处可见的灯具设计无法满足校园环境的审美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凸显。

3.校园灯具设计混乱,缺乏美感

校园灯具设计混乱与随意,不但缺乏美感,甚至还破坏了美感。以具有1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为例:武汉大学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武汉大学的特色所在。再看武大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其设计很难和学校的特色紧密联系起来。灯具运用混乱,缺乏统一性,忽略校园灯具与校园特色。

三、校园灯具的再设计

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中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其特色所在。

1.校园灯具设计创意来源及符号的提取

武汉大学校园灯具设计的元素提炼是设计极为重要的一步,设计元素的提炼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设计。设计元素选取和提炼具有多样性,但是它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使这种元素与它所指事物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才是有意义的。武汉大学老建筑中的元素有灵动飘逸与和谐优美的云纹,云纹是武汉大学最具特点之一,最终,云纹成为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的主要设计元素。

书是人类传播文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自古以来,校园的职能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重要媒介就是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都是对书籍的褒扬。由此可见,书与学校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把书作为本设计的另一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元素的提炼并不是对来源事物的再现,而是在对事物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点。把具有校园普遍性特征的书同特殊性特征――武汉大学建筑上的云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2.校园灯具设计的造型

灯具设计的造型是主要表现形式,优秀的灯具设计应该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设计中,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形态进行具象地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和使用过程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对云纹形态进行创新。云纹是传统的装饰纹样,运用云纹作为装饰设计的很多,在“百转千回”灯具的设计中,运用了抽象和简约的手法来把云纹和书结合起来,使云纹和书形式美同丰富的内涵结合到一起,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校园环境灯具设计。这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不仅满足了外观的美感,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部分,运用云纹优美与流动的线条,采用螺旋的结构,四周高于中间部分使得整体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把静止的灯具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灯柱设计采用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倒梯形设计,使得整体和谐与统一。通过云纹和书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设计,使得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具有简洁、大方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校园环境灯具的材质与色彩

灯具设计除了良好的造型,还必须通过合理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色彩搭配以保证其良好的功能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具的材质也越来越多。灯具的材质从最初的石头和贝壳等,变成陶质、铜、铁、陶瓷、竹木、纸质、塑料、布料和玻璃等材料,从简单到多样,从功能单一到多功能化,不同的材料都有着特性、功能与质感等的差别,并形成了材料自身的性格和特质,从而给人们造成的视觉感官效果也千差万别。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采用了乳白色塑料材料,其塑料性能稳定,对人和环境无害,价格比玻璃材质低出不少,更重要的是其弹性系数大,便于工艺的成型,也能够降低制作螺旋式灯罩造型的难度。另外,制造成本也不高,有利于市场的推广,同时透光性良好的白色,同时给人干净、舒畅的视觉效果。灯柱部分采用金属不锈钢,制作工艺简单且经久耐用,又有现代感。白色的灯罩与不锈钢质地的灯柱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像一个发光的雕塑。

结语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④为了设计而设计并不是灯具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新技术新观念的当代社会,创新的设计是在形式中融入精神内涵,才能给产品注入灵魂。“百转千回”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在功能、艺术以及精神上达到了完美统一。

注释:

①俞佳春.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J].山西建筑,2008(7):31.

②万小平.关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几个问题[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1.

③贾斯珀・莫里森.灯具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4

关键词:新媒介;高职院校;媒体文化

作者简介:李德富(1974-),男,广东新丰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任平(1963-),男,湖北荆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课题项目: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现代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建设研究”(GDGZ12Y115),主持人:李德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8-03

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媒介的发展,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呈现出信息化“校园村”的新格局。而校园媒体文化的发展体现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品格,凝聚着学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体现着校园品位的重塑与再造。校园媒体文化还起着传承与提升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品牌力量的作用,是繁荣校园文化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内涵

(一)关于文化的界说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人文、地域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经济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二是人们通过观察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的所在社会的文化。泰勒曾说过,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员所共有,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1}。

通常人们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精神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关于媒体文化的界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大众文化”就包括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对媒体文化的研究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学者凯尔纳(Douglas Kellner),1995年,凯尔纳在其《媒体文化》一书中把媒体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相关思考,正式将媒体文化研究当成了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媒体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体技术和产业)。让人们关注到媒体文化得以制作、流行和消费的那种生产、发行与接受的循环。将文化、媒体、传播等研究领域相互关联起来。”{2}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媒体文化研究。

中国学者对媒体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周宪、许钧在1999年《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中这样阐述:“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3}可见,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种对媒介文化的解释和诠释帮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媒介文化,以及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其内涵。

(三)高职校园媒体文化

校园媒体简称校媒,专指学校或师生自办的媒体,或者是运用社会媒介工具在校园内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指校园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直邮等交流传播媒介。

校园媒体文化中师生不再是简单的受众和媒介文化的产品的被动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积极创造者,在互动与矛盾激荡中通过全校师生长期实践、积淀和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比如微博,人人都是受众,人人都是参与者和新闻发言人。

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可以概括为,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及学校与社会之间通过校园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直邮等交流传播工具为媒介,在全校师生长期实践活动中蕴育而形成的具有校园本土化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媒体文化的概念中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态生成过程。展现出既有人文传统的学校本土精神象征,又有师生长期实践和培育创新生长的精神财富,这是校园媒体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所在。

二、新媒介对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高职院校的媒体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新闻网、手机、博客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校园媒体文化的价值取向如何确立?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媒体文化环境和氛围,如何依时而进,顺势而为,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都是要研究的问题。

(一)新兴媒体对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受众的巨大冲击

根据教育部信息教学管理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所做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网络己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受到网络的影响,通过新兴的电子报、手机报以及一些网络媒介来获取信息,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这些都给高校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现代媒体具有网络化、电子化、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而传统的高校媒体无论是从信息的含量、传播的速度,还是媒体的介质等都与现代媒体存在一定差距,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远不及大众传媒和其他社会主流专业媒体。青年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主流或专业媒体的重视,针对青年学生作为重要读者群的各类媒体数量日渐庞大,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新媒介使校园媒体文化信息传播个性化、即时化和传播路径多样化

由于新媒介冲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从技术上支持满足校园媒体受众时尚化、个性化、同步化、多样化的互动信息传播需求。青年大学生是校园媒体的最主要受众,他们求知欲甚,好奇心强,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位的,随着现代媒介的出现,他们获取信息的路径日益丰富,在信息的选择方面也变被动为主动,变一元为多元,这种内在需求的多元与获取路径的多元就形成了现代大学生信息的“大爆炸”。

(三)新媒介的冲击凸显传统校园媒体文化的滞后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对传统校园媒体的手段和方式形成巨大冲击,校园媒体文化繁荣发展客观需求与发展现状的非对称性矛盾凸显传统校园媒体文化的滞后性。在现代高职文化快速发展客观需求的背景下,现在高职院校校园媒体文化理念相对陈旧,校媒工作队伍水平较低,校园媒体软硬件设施落后,各类校园媒体又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等等问题与现状,难于适应高职校园媒体文化迅速繁荣发展的客观需求。

构建繁荣的校园媒体文化,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发挥校园媒体文化引领舆论的重任,就必须树立现代开放的理念,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来建构校园媒体文化,构建专业化校园媒体文化宣传队伍,更新提升校园媒体硬件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为建构和谐、健康、气正、风清、繁荣的校园媒体文化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三、现代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特征

(一)有品位、有思想、有文化、有深度的传媒文化

“受众品味即传媒文化品位。”{4}文化传媒的受众从来就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受众的品味决定了传媒文化的品位,高职校园媒体文化也是如此。高职校园媒体的受众是高职院校的师生,高职院校师生的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具有深度的、成熟的思维特征,以及相对纯朴的性格特质等特点决定了校媒的品味。也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必然要求具有思想内涵和一定的文化深度。其中以人文精神、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学术文化、技能文化、工业文化、价值观念、诗书琴棋书画、审美情趣、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等为校媒宣传主要内容。

(二)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同质化

校园媒体文化的同质化首先表现在其与大众传媒文化的同质化。两者在传播内容与流行风尚的表现趋同。在现代新媒介的影响下,时空距离完全消失,全球化信息时代拉近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距离,出现了多种的“互文”或“克隆”现象。法国学者马特拉认为,在信息接受的中间过程成为一种新的意义生产机制,文化是一种混合物,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成为连结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中介,他们本身亦成为一种进步的标志。在开放社会与开放的现代高职校园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校园媒体文化同质化其次表现在不同高职院校、同一校园中的不同媒体传播内容趋同。主要是因为校园媒体的价值取向一样、高职院校的主体一样、受众相同,所以传播内容与性质到形式都大同小异。例如医学卫生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可能在校园媒体中更多涉及关于医疗器械的功能与使用问题,以幼儿师范类为特色的高职就应当在校园媒体中用较大篇幅介绍师范教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达到潜移默化与文化熏陶的作用。

校园媒体文化同质化还表现为受众单一性。校园中无论哪一种媒体的设计都是首先面对自己本校的师生,受众的主体定位于本校的老师和学生,校园媒体关注的必定是师生群体趣味趋同的文化需求,受众的单一主体决定了在百花争艳的校媒形式下无一例外地隐含着质的相似性。

(三)校园文化生活的再现与介入

如果校园媒体文化资源不能为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切入点,那么这种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校园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加工与传播,实现校园文化生活的再现。因为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切入点也是不断变化的,校园媒体文化要尽量适应师生的辨识力,尽量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生活体验。“干预生活也是传媒文化的一个特点”{5}。学校师生通过校媒了解学校,获得信息,同时,师生还对校媒寄予期待,希望其扮演维护正义、公正和公平的角色,弘扬什么,反对什么等等。

为师生提供话题也是校媒介入师生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每天在校园中耳濡目染的校园信息,可以成为讨论与思考的话题。多元的校园传媒内容在不同师生中形成各种爱好和生活体验,进而影响和介入每一位师生的生活。校园媒体文化对校园流行的生成、普及以及衰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时尚的引领、走向及性质具有导向作用。

(四)人文素养的隐性德育与媒体技能的显性培养并举

校园媒体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传媒文化,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来,宣传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媒体功能,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校园媒体成为唱响主旋律和提高影响力的先进文化载体。

校园媒体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在历练和锻造学生的媒体技能和职业养成。高职院校是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流与汇集的场所,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的兴奋剂,师生在校园媒体文化的传承与宣教过程中,切身感受和养成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通过参与实践校园新闻传媒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成长与提高的过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造就和培养学生的新闻传媒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五)技能为核心的工业文化与人文科学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并蓄

在高职校园媒体文化中应包含工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前者是特色文化,后者是通识文化。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应当服从和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所以在现代高职院校中应当注重技能为核心的工业文化的传承,这也是其与普通综合院校的主要区别和生命力所在。人文科学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则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康身心、健全人格重要途径,通过道德内化与职业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职校园媒体文化则是上述两种精神文化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积淀和蕴育下来的特色和文化,是高职院校长期办学的历史文化沉淀,是办学理念的价值追求,既是使命责任,也是校园媒体文化的题中之义。

当然,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特征还包括很多传媒文化本身具有的特征,比如说开放性,反建构性,霸权与民主的斗争性,娱乐性等等。

总之,新媒介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对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科技在不断改变世界,而文化,则永远忠诚于人们的习惯与感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媒体文化的时代特征,推进校园媒体文化的繁荣发展,培养技艺精湛、人格健全的现代大学生。

注释: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消费社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让·波德里亚[M].樊柯,译,2008.

{3}周宪,许钧.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3.

{4}{5}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

参考文献:

[1]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5

【关键词】新媒体 校园广播 跨媒体

校园广播是小功率FM广播的一种。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校园广播是高校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校园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它对于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都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新旧媒体交替、碰撞的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正受到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出现了学生关注度减弱、依赖度降低等现象。那么如何打破媒体间的壁垒,重新整合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寻求新的跨媒体合作发展之路,是高校校园广播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站自成立以来,经过历代广播人的努力和多年的制作、改版,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它的功能定位主要在校园内部,其传播者和受众为本校的师生。设置的栏目有:校园生活(校园新闻、国内高校动态)、生活万花筒(娱乐新闻、奇闻趣事等)、时事广角(时政新闻,国际形势)、大学生论坛、体育与健康(体育新闻、健康贴士)。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的开办效果,找到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我们对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101名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设计了10道题目,调点放在校园广播的收听情况、喜爱程度、播出方式、获取资讯的途径以及对校园广播的改革建议等。

1、收听情况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经常收听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2.87%,偶尔收听的同学占55.45%,基本不收听的人数高达21.78%,并且表示对于校园广播无所谓以及完全不听的同学共占总人数4.9%。

2、喜爱程度

在校园广播全部节目类型中,同学们关注度最高的是生活万花筒,关注度高达81.19%;关注度较低的是大学生论坛,不足50%。最喜欢的是国内外新闻,占总体比例的48.51%;其次为娱乐八卦,占41.58%;校园新闻及热点评论也是同学们较为关注的节目类型,在总体比例中各占36.4%。而散文朗诵和同学点歌不喜爱的程度高达57.43%和32.67%。

3、播出方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校园广播内容较为单一,不够丰富,互动性不强,因此有79.21%的同学希望开设特别话题节目,增加互动环节。同时,38.61%和37.62%的同学希望能邀请学校老师、学生作为嘉宾参与广播互动。

4、获取资讯途径

在获取校园活动资讯的方式中,班级通知、海报以及收听校园广播为同学们所常用,各占总体比例的67.33%,61.39%,54.46%。但在获取国内外资讯的方式中,微博的使用率高达77.23%,校园广播仅占39.6%。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度较高的生活资讯、热点评论等内容也比较受欢迎。但由于声音是线性传播,听众选择性差,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同学们对校园广播的关注率整体较低,一半以上的同学只是偶尔收听。同时,校园广播的播出时间固定,为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2点至12点30分,下午5点20至6点,师生收听广播的时间通常与锻炼身体,用餐,坐班车离校等时间相冲突。广播节目又是稍纵即逝,不便存储,也不可保留反复欣赏,这些都降低了同学们对广播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同学们获取校内外资讯的途径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校园广播在校内传媒中的地位明显被削弱。那么,在新媒体勃兴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其优势,并将之融入到传统的广播节目制作之中,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广播谋求发展的途径

广播曾经把世界缩小为一个村落,然而,随着电视的发展,电台从“集中化的工业组织衍生而来的中央网络包袱”①中解脱出来,开始“转变为一日之内不同时间、各种人的需求服务。”②如各式的汽车、厨房收音机问世,伴随而来推出的专业节目;广播与唱片的结合,催生了音乐电台的兴起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今,校园广播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持久的生命活力,同样要将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形态融合进来,走出一条跨媒体的合作之路。

1、利用网络优势,延伸广播功能

虽然媒介本身即讯息,但通常来讲,我们在日常广播节目的制作中,只注意到了改进节目的内容。而目前众多高校的广播节目制作中,每档节目的类型都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具体内容也要在符合当下主流价值的众多讯息中,择取适合高校师生的一小部分进行编排报道,并非博采各家之言随意针砭时弊。因此,校园广播要在各种传媒手段层出不穷、交织错杂的校园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应从媒介整合的角度入手,将互联网这一有校园影响力的媒介融入其中,以使广播的功能得以延伸、加强。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已在网络广播电台方面做出尝试。它们多采用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的知名Web2.0网站建立主页,定期新的节目和站内动态,以获得更好的反响。这类网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例如,在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的豆瓣网上搜索“大学广播”,就可找到60至70个活跃的高校广播小站和小组,他们可在网络上实现日常节目的同步更新、招新通知、进行特辑宣传等。在互联网发达的搜索功能中,这种新型社区网络里的广播电台得以生存并茁壮成长。而这种经验和做法,同样可以在我校的广播站与校园网的联姻中实现。它会为我校校园广播寻求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2、借助微博互动,提高听众参与度

以电台广播为代表的冷媒介,具有高清晰度,提供信息多等传统特点。而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微博”可谓是热媒介行列中的突出代表。微博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公众的参与,公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不仅丰富了讯息的内容,有时侯这些“跟帖”,比原文本更具影响力。它们会引起更大范围公众的关注和议论,甚至引起爆炸性的传播效果。“微博”的这种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下公众对社会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迅速扩张并得到广泛认可。在广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庆典前后,广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就充分发挥了其传播功效。他们在新浪官方微博上滚动校庆资讯、活动照片,利用微博引导广大校友、师生参与校庆讨论。而网友的不断转发,也使众多未到会场的校友、师生能通过官方微博,现场般感受校庆的盛况,并留言祝福学校的80华诞。如今,我校校园广播也已开通“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官方微博,主要通过预告节目内容来进行宣传,重大节假庆典日时辅以跟踪宣传报道。而在节目的制作上,还没能实现同步播出与网络上传。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微博更新快,可承载信息量小的制约与学生操作技术的限制。

3、开通手机广播,实现媒介资源共享

所谓“手机广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机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据统计,目前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普及率接近100%。除基本通讯功能外,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各类应用软件、多媒体软件的丰富,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也使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随身工具。手机中带有的内置FM广播调谐器,使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此外,GPRS、3G、WAP等无线通讯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使手机作为新的媒体终端,可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实时收听网络电台节目。“广播同步或长期存留在互联网上,极大的方便了受众的收听和下载,因而拓宽了广播传播范围,吸引了许多听众的注意力。”③对电台来说,手机广播拓展了广播的新时空,增加了节目的外延。“以英国为例,官方收听率调查机构RAJAR数据显示,2004年只有0.7%的人听过手机广播,到了2008年底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12.3%。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中,听过手机广播的比例更高达31.3%”④手机媒体融合了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传播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在跨媒体快速发展时期,手机广播给传统广播带来了新的面貌,这对未来校园广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校园中庞大的手机用户可看作是校园广播的潜在受众,跨媒体合作使传统广播由单一方向传播拓展为受众自由选择自己喜好广播节目的收听方式,符合不同个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方便师生在合适的时间自主收听节目。与此同时,校园手机电台使传统校园广播的信息权威性与手机电台的受众自主选择优势相结合,在公告通知、校内新闻、国家重大事件等方面可实现信息传递的迅速、准确,将激发手机电台用户的使用兴趣。

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考量,校园广播日常节目的主要制作团队来自学生,而高校有各类学科的专业人才,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受众的同时也可以发展成为校园广播的制作者与传播者。在保证节目录制的基础上,广播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技术革新可通过综合电子工程、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组成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来实现。这些校内研发人员同时负责对客户终端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提高手机电台的实用功能。

4、校园广播跨媒体发展要求培养校园“超级记者”

“超级记者就是集多种信息采集技能于一身的新闻工作者。培养超级记者是媒介生产融合的核心环节。理想状态下,未来传媒机构中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同时具备采集文字、图像、音视频这些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这将使新闻采制成本大大降低,而一条新闻的信息容量和精彩程度则会大大提升。” ⑤

在培养“超级记者”方面,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率先创办了媒介融合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网页、博客制作、在新闻文本中加入音频、照片等技能,并鼓励学生组成融合报道团队,针对具体受众需求来完成多媒体报道。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广播的学生节目主持人目前主要负责从网上采集新闻和其他内容,并进行整理、编排和节目的录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时效性与信息容量、精彩程度往往含有矛盾。一则事件发生后,从校内记者采访、写稿、到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录制再到广播的播出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就没有了。而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80周年校庆筹备情况”、“年终大事盘点”等,广播节目主持人又不能独立完成报道。因此,跨媒体合作的趋势呼唤“校园超级记者”的出现。它要求我们树立“融合传播”意识,学会用不同的信息采集工具去采集信息,在提高播音技巧的同时,还要掌握文字编写、音频剪辑、网络等技术。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广播受到一定冲击,也迎来新的挑战。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其各自优势,并在不同媒介间实现互补与提升,高校校园广播一定会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9

③④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10

⑤赵云泽 主编:《跨媒体传播基础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31-01

一、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校园建设

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把大学校园文化看作大学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内涵,因为大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就创新教育而言,期待着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成为一种柔性机制。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柔性机制的内涵,本质上是追求创新教育的大学文化氛围,即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渗透于大学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物质文化而言,包含了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课程结构;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还有物化层面的校园本身应具有文化的品位与格调,蕴含人文精神的其育人功能。校园的建筑、景观、园林、标识、设施都应以形象的、艺术的、美好的内涵,给人文精神的关怀,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达到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表现在融会、渗透、弥漫于大学内的建筑、环境、制度、理念、传统、精神,人际关系乃至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之间,以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从而形成的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即: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感染力、辐射力、凝聚力、竞争力,能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并左右人生方向。

为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要倡导学人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功能高度上促其文化觉醒,自我认识文化的地位、历史,自我提升文化的创新与包容。费孝通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费孝通所言及的文化,阐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大文化概念,我们论及的文化,是依附社会主导文化,而又衍生于社会主导文化,针对大学特殊群体的一种文化。韩明涛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定义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大学文化功能有了更新的视角,文化强烈的育人功能,有着不亚于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影响,不然难以理解雅斯贝尔斯何以将其“创造性”文化生活列为真正的大学需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我们倡导文化自觉,是要形成人们共识与觉悟,使其觉悟到文化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在文化转型或变化的自主能力,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从而提高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们的文化自觉,人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着眼于整体建构,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渗透在教学、科研、课内、课外一切实践环节,使科学与人文同重、融合、交流,使大学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在文化熏陶之中,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正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作为大学,应该建立由大学理念识别、大学行为识别、大学视觉识别为内容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以建构独特的大学文化,铸就大学之魂,凝练、弘扬大学精神,以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使之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

二、建设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也是最能感受和证明一所高校文化魅力的场所。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而课堂文化则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课堂对学生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文化的性质与功能,然而,现今高校课堂文化这种作用的良性发挥却受到严重困扰。

民主平等的课堂化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基本权利和应有地位的关注尊重,是对传统课堂文化的一种超越。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科学民主的课堂文化环境,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必须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师生对权威盲目崇拜,营造一种勇于质疑、批判、创造思维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识。实现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考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一切,只有在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中才能产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质量受到质疑,教育教学条件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师资水平不高等等,很大程度将限制这种课堂教学文化发展与实施,但这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的操守和价值理念。

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互动,构建课堂“对话文化”。教师自觉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教师要从学术神坛走下来,从相对固定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重构心智状态,自觉成为思维的激励者、引领者,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常师生对话的氛围,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去发组织、管理和创造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学生能静心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上彼此碰撞、激荡、擦出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独立的思考。

三、建立宽松、宽容、自由的人文教育环境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7

关键词:医学生;校园环境;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

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关乎着国家兴旺发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想要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上的授课环节是否精彩有吸引力,学生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否与实践社会需要相关,课外大小活动是否都会举行和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强调校园环境,主要是来突出其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结合校园环境现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大环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挖掘,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六个学院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2。

通过此调查大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度,并分析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校园物质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有利于缓解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可以降低其压力重而产生的一切不良情绪与烦躁心理。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有91.5%的医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仅有1.2%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表4主要是关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有85.7%的医学生认为完善的校园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非常重要,仅有3.9%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设施环境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校园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的好坏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校园网络的配备,设施齐全的教室与实验室,都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从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影响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三方面来看,82.5%的医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重要的,仅有5.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重要。可见,寝室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在医学生的调查中是相当看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寝室环境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各个大学生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外,还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寝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除教室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寝室内成员间每天生活在同一空间和同一范围,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其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每个同学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形成了各个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从此方面即可提现出建立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表6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观点非常认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着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从教学源头上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在高校教学的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它以其自身直观性和生动性完整的展示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通过调查医学生对多媒体教W的情况,仅有58.6%的医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很重要。这就说明多媒体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率。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篇8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变革必然带来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迅速崛起的新闻类微信公众平台因其开放性、大容量、交互性、即时性等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了解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

2015年10月,papi酱开始在网上上传原创短视频,papi酱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迅速蹿红。如果说papi酱的成功与她抓住了短视频UGC内容井喷的契机有关,但目前粉丝量巨大的微信公众号咪蒙主要依靠文字内容,却基本没有采用什么特别的技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成功是一种征兆:在网络平台上,打造一个成功的微信公众平台依靠文本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文本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相对于文学文本,新闻文本的不同在于其文本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文本的简洁性和述体的多重性等。因而,我们可以给新闻文本作如下界定:新闻文本是媒体将客观事实信息编织而成的一套有机符码以及这套符码的社会化过程。所谓“有机”,即这套符码不是随意无序的排列,而是有规则、有主旨的有序安排;所谓社会化过程,就是文本在被解读、被消费过程中释发出来的个性化意义。新闻文本的表现体裁是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图片新闻等。

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新闻文本生产现状

(一)政治性大于新闻性,运营团队专业技能不足

在推送一些校园活动时,很多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新闻做成了文件通知形式,内容读起来像在看文件,受众往往只会看标题,知道发生什么事就好了,不会关注主要内容。运营团队缺乏专业技能,对于活动类的消息运营者也可以通过发现新闻本身的新闻点去推送消息,取代文件式的写作风格。

(二)推送声音消息,形式大于内容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和目前很多官方微信一样,采用了以声音为主的传播介质,弥补了校园报纸只能通过看的方式接受信息的不足。但是校园微信媒体的语音大多以抒情为主,新闻性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

(三)标题透支用户兴趣,形式与内容脱节

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表现为“题文不符”,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标题十分文艺,带有吸引用户的“关键词”,但是内容实际上是软文,带有商业性质。这样使得用户在发现是商业广告后就会自动退出。第二种是标题吸引人,但内容与标题无关,且不符合用户的预期,用户被标题中的“唬人”的事情吸引,但点开后往往发现是一些“破事”。这两种情况不仅不能提高用户的阅读率,还降低了用户的好奇心和忠诚度,有时甚至被直接取消关注。

(四)“刻板印象”形成两极判断,内容同质化严重

校园新闻微信推送的过程中,形成的现行微信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呈现出两极现象:“好的”和“不好的”。而衡量这个“好”和“不好”的标准是文本是否“唱响主旋律”。这对微信新闻文本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很多微信在推送新闻时形成思维懒惰,索性放弃创新、直接转发,浪费了为同学发声的平台优势,同时也造成新闻同质化严重,缺乏平台特色。

三、papi酱,咪蒙运营的成功给新闻类微信运营的启示

(一)构建良好的内部新闻生态

在不违背我国新闻舆论引导方针的前提下,运营团队应该形成良好的新闻生态环境,重视创新,共同学习一些好的微信文章,不仅重视技术的革新,更应该重视内容的文本生产。

(二)关注热点话题,抓住契机制造报道

生活中有很多新闻会成为旧闻,但是很多新闻揭示的问题往往并没有得到解决,依旧年年是热点话题,这些话题在某一过程中会成为新闻。例如,虽然校园网慢是常态,但是如果校园网突然停了,抓住这一新闻点,就可以老话新说,表达同学们的不满,同时可以借此延展新角度,陈述校园网的种种表现,使得校园网这一议程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推动校园网的发展。

(三)准确的受众定位

微信公众平台想要有固定的粉丝群,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用户定位,推送粉丝们感兴趣的话题;其次是要形成固定的封面风格、内容页面设计风格、合适的字体、干净的色调、整洁的图文排版的页面板式等,给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对公众号的熟悉度和忠诚度。

(四)形成自己的文本群系列文章

文本群文章相对于单一的微信文章推送,更能获得用户的持续关注,但如果内容不好,也会加速用户的流失。因而一方面要推送独家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受众的互动性。例如,在招生季时期,微信公众平台就可以把对学校硬件软件的介绍,做成一个文本群系列文章推送,满足在校学生推荐母校和高三学生了解报考学校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关注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内容,把用户最关注的事做成新闻,增强新闻的新闻性、贴近性。再如在运动会期间,运动会的赛事进展往往具有动态性,同时运动会全体师生都会参加,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微信平台可以做一期文本群系列文章,跟进运动会动态资讯。

(五)挖掘用户使用时间

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通过阅读量来衡量的,为了实现更好的图文到达率,推送者应该分析用户的爱好、阅读习惯,同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用户访谈等调查方法确定用户阅读时间。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推送的文章得到用户最大的关注。

(六)图文消息排列应挖掘用户兴趣

微信上由于同质化内容多,用户对微信团队原创的内容更感兴趣,因而在消息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为保证图文消息的整体质量和风格一致性,在内容编排上,应当以运营团队原创力量的稿件为主,放在头条或第二条,然后依次是其他热点新闻或者活动、广告软文。

任何媒体都应该进行受众细分,微信公众号也不例外,运营团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自己的粉丝对哪一类消息更为关注,从而增加某部分新闻内容的原创性,满足受众需求。

(七)减少文章篇幅,多用通俗易懂的文字

网络时代下,大部分用户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微信文章,手机这一载体决定了用户的阅读速度相对快。用户更倾向于阅读精短、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语言接地气的文章,深入浅出的文字,合适的篇幅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八)打造核心功能,注重特色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过程中,不可能做到每一条都原创,大多还是要依赖于转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打造核心功能才能拥有固定的受众数量。比如“长安大学学生在线”的核心功能是在线签到、成绩查询,“长安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一些独家的校园新闻,“长安人生活圈”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一些新闻性的文章,站在学生立场为大学生提供校内校外资讯。各个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核心功能是介绍学院消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