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寓言四则教案8篇

时间:2022-10-31 00:05:38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篇1

打开我的书橱,里面的书真是琳琅满目,有《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福尔摩斯探案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总之,我爱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今年刚买的彩图版《伊索寓言》。它的封面是一则寓言的插图——萄的狐狸说葡萄酸。讲的是一只黄色皮毛的狡猾狐狸,它的肚子非常饥饿,路过一葡萄林,绿叶的掩映之中,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亮,那么诱人,狐狸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狐狸并不在意葡萄的主人是谁,四周没人,葡萄颇多,于是产生了摘葡萄的念头。它挺直了身子,把前臂使劲伸长,立起来去摘葡萄。可是由于葡萄架太高,狐狸怎么也够不到,急得它恨不得长上翅膀飞上树去!于是它又跳起来摘,还是摘不到,这可急坏了狐狸,它气呼呼地说道:“我干吗非吃那些葡萄呢!那些葡萄颜色青青的,肯定没成熟,一点都不好吃,说不定又酸又涩,即使摘到了,吃进去也得吐出来,真没意思!”这则寓言说明能力小的人,做不成事,就借口时机未成熟,这是喜欢对自己找借口辩解的人的写照。

这本《伊索寓言》总共120则寓言,每一则都有它们的教育意义,有嘲笑、讽刺和赞扬之类的寓言,但嘲笑和讽刺的属更多,如《揠苗助长》、《亡铁》、《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叶公好龙》、《攘鸡》等优秀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给人启迪。阅读这些寓言故事,能够让我启迪心灵,增强哲思。

寓言四则教案篇2

打开我的书橱,里面的书真是琳琅满目,有《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福尔摩斯探案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总之,我爱书。

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今年刚买的彩图版《伊索寓言》。它的封面是一则寓言的插图——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酸。讲的是一只黄色皮毛的狡猾狐狸,它的肚子非常饥饿,路过一个葡萄林,绿叶的掩映之中,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亮,那么诱人,狐狸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狐狸并不在意葡萄的主人是谁,四周没人,葡萄又颇多,于是产生了摘葡萄的念头。它挺直了身子,把前臂使劲伸长,立起来去摘葡萄。可是由于葡萄架太高,狐狸怎么也够不到,急得它恨不得长上翅膀飞上架去!于是它又跳起来摘,还是摘不到,这可急坏了狐狸,它气呼呼地说道:“吗非吃那些葡萄呢!那些葡萄颜色青青的,肯定没成熟,一点都不好吃,说不定又酸又涩,即使摘到了,吃进去也得吐出来,真没意思!”这则寓言说明能力小的人,做不成事,就借口时机未成熟,这是喜欢对自己找借口辩解的人的写照。

这本《伊索寓言》总共120则寓言,每一则都有它们的教育意义,有嘲笑、讽刺和赞扬之类的寓言,但嘲笑和讽刺的属更多,如《揠苗助长》、《亡铁》、《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叶公好龙》、《攘鸡》等优秀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给人启迪。阅读这些寓言故事,能够让我启迪心灵,增强哲思。

寓言四则教案篇3

(一)从情节结局中揭示寓意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寓言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了解了小壁虎向小燕子、金鱼、黄牛借尾巴不成功的事情,而最终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性。让学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别人的再好自己也利用不了的深刻含义。

(二)从关键词句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对课文的思想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像《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通过对叶公的衣饰、装饰上龙图案的描写和他见到真龙后的惧怕神态、滑稽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好龙。这个故事告诉小学生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不能虚伪做作。

(三)从哲学层面引导、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明白野兔撞死在树旁这一现象纯属偶然,如果把它看成一种发生率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有活活饿死的份儿了。再如《矛和盾》中,矛的无比锋利和盾无比的坚固,假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只有自相矛盾了。

(四)从联系现实中去揭示寓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联系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意义。

二、分析寓言现象,引导学生质疑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时就寓言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怀疑精神是极其有价值的思维素质,是在小学培养中就应该灌输的思维模式,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即使是名人大家的著作,也有其松懈漏洞之处,亦或是这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描写,正是作家的独到之处。

如《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蚊子发出的声音是细小的嗡嗡声,怎么可以说是“吹喇叭”呢?这样比喻太不恰当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有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表情变化,然后总结发言:蚊子战前“吹”,显示出勇往直前、坚定果敢的心态;战后“吹”,表现出不屑一顾、得意忘形的心态。学生们都会意地点了点头。

三、形象化寓言,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于肢体表达。让他们表演寓言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激发儿童智慧之花,打开思维闸门,快乐地学习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大多贴近生活,语言通俗,要理解、读懂它们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其中的思想深意。如果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来体会寓言的思想和意境,有时则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表演小品能够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又能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实确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寓言四则教案篇4

暑期中研读了冯卫东院长的著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原以为是一本需要用毅力战胜的枯燥的教育理论书籍,然而初读几章,便离不开眼了,其中的课例耐人寻味,许多教育现象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曾为之感到疑惑的。所以这本原以为需要打持久战的书籍,花了一天功夫遍读完了。

冯院长全书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18条建议,每一条针都对课堂的实际现象而提,字字珠玑。对于冯院长在第六条建议下提出的问题“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我身受触动。特地网上搜索了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我们的“中国式教育现象”却是广泛地存在着,课堂容量非常“丰富”,教师讲授特别“具体”,学生们都很乖巧的成了课堂中的小绵羊,配合教师完成四十分钟的问与答,我们仍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不断的寻找着让课堂容量更饱满的方法。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所谓公开课。我曾经精心准备一堂市级的展示课,内容是五上寓言故事的《揠苗助长》。“寓言”这个词第一次在课本中和孩子正式见面,所以我对这个文本体裁也是卯足了劲儿,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来解释什么是“寓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和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寓言”,孩子的反应非常顺畅,我和孩子的问答配合几乎可以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以至于我在心底暗自窃喜“设计对了!”课毕,当时指导我备课的主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你花了三分之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和孩子搞懂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问题。”我顿时傻了眼,课堂效果很好啊,孩子的反应很热烈啊,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活泼吗?现在再回想起来,为当时的愚钝感到惭愧,一堂热热闹闹的、孩子对答如流的课堂,究竟引发了孩子多少思考呢?孩子那一堂课有所得吗?我回到家,拿出录音笔听听我这次的试教的过程,作为一个第三者再聆听这节课的时候,真是引人发笑,43分钟的时间里,尽是我的声音,大段的讲述、琐碎的提问、迫不及待地抢达,让坐在下面的51个孩子“失了声”。拿出教案数一数,我提出的问题竟然多达19个,想删也无从下手,总感觉少了哪个问题,我这场戏就接不上了。“戏”,确实,这堂课就像我精心设计好了剧本,孩子只是充当了我的演员,我把剧情设计好了,把自己的台词设计好了,甚至把孩子的台词也设计好了。如此多的提问,削弱了课堂的内容确定性,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不知道自己要教和在教什么,“失之琐碎,浅表思维,碎问碎答,缺乏勾连,游离文本······”。冯院长文章中提到“碎问似乎成了满贯课堂现象趋于减少的‘改课’新背景下许多人共同的新宠”,我也不落俗套的成了这一些人之一。怎样才能通过“少”的问题,引发孩子“多”地思考呢?如何才能将提问进行整合,怎样提出提纲挈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思前想后,还必须从研读文本出发,打破一贯教学的老思路,重新针对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引起真正思考的问题。最终,我确定了这样几个中心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简单的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吗?”“你能再读读文字,揣摩揣摩农夫的心情,试着演一演吗?”“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情吗?”伴随四个大问题,我把整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寓言激趣,发现特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度课文,品味文字”“课堂延伸,链接生活”。问题少了,我的思路也许清晰了不少,心里有了数,上课的时候也不用眼睛盯在教案上挪不开了。教案经过重新整合,在实施的时候最明显改变就是课堂有了更多的留白,但这时候我不害怕这片刻的“冷场”了,孩子的生长拔节本就是静悄悄的。

回忆以前的自己,执教一堂公开课的时候,总是把课件完善了又完善,过渡语修改复修改,板书设计再设计……问题却不敢提大的,提出一堆琐碎的简单的。于是乎,虽然我给孩子准备的很“多”,但实际上孩子的得到却少之又少。课堂看上去师生互动频繁,氛围融洽,教师的语言似乎也是精彩纷呈,热热闹闹的一堂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这便是课堂的“外在美”了吧。

寓言四则教案篇5

【关键词】寓言 寓意 思维力 创造力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篇幅大多简短,它一般是以人或某种拟人化的动植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理解寓言,关键在于理解它的寓意。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辟地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视角的特征。无独有偶,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也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寓言时选择的角度不一样,对寓意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如果只满足于一个答案,思维就会会受到束缚,所以应灵活地、富有独创性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寓言.这样才能达到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力的目的。

第一,分析寓言故事 :《滥字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一般人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只停留在“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上,南郭处士也就成了没有真才实学之人的代名词。

但是,仅仅停留在此层面上,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僵化,难于创新。我们应从多个角度考虑,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人物和情节来着手分析,先列举出寓言中的四类人物:齐宣王、南郭处士、齐酢⒍百九十九位乐师(三百人中除去南郭处士) ;再列举出几组有关联的人物: 齐鹾湍瞎处士、二百九十九位乐师和齐宣王、然后结合情节从以上六项入手,就有六个不同的角度。另外,还可以从南郭处士这个人物身上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因此这则寓言的寓意至少可以有七种不同的讲解法,细述如下:

一、从南郭先士的角度思考(正面)――南郭处士没有吹竽的本领,却混在行家里面装腔作势,实在是不懂装懂。因此,寓意可讲解为:不懂装懂可耻。

二、从南郭处士的角度思考(反面)一一南郭处士听说齐跸不短人一个一个地吹竽,他知道自己过不了关便马上逃之夭夭,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因此,寓意又可讲解为:人贵有自知之明。

三、从齐宣王的角度思考――齐宣王喜欢众人一齐吹竽,不分优劣,待遇平等,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只会扼杀有能力人的才华,打消有能力者的积极性,使无能之辈有机可乘。因此,寓意可讲解为:吃"大锅饭" 有害。

四、从齐醯慕嵌人伎家灰黄跫次恢后,改革旧制立新规,“好一一听之”把南郭处士之流扫出乐师队伍,最终辨别出了人才的真伪。因此,寓意又可讲解为:考核与改革是必要的。

五、从二百九十九位乐师的角度思考――齐宣王在位时,南郭处士与他们混在一起吹竽,他们不举报,以致南郭处士最终不学无术,在齐跫次恢后只好仓惶而逃。试想,当初齐宣王在位时,他们帮南郭处士一把,说不定南郭处士能成为吹竽的高手呢! 因此,寓意可讲解为“好好先生”信不得,最终不仅不能成人之美,反而会害了别人。

六、从齐跤肽瞎处士的角度思考一一“齐鹾靡灰惶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必定过不了关,齐醪捎玫恼庵钟攀ち犹的方式实在令人叫绝,南郭处士只好走为上计。因此,寓意可讲解为:在智者正确的领导之下,像南郭处士这类不学无术的人最终会被淘汰。

七、从二百九十九位乐师和齐宣王的角度思考――“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三百人一齐吹,定然分不出优劣,这就为南郭处士"充数"创造了条件,而二百九十九位乐师又知情不报,不经意间充当了南郭处士的保护神。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道理:有良莠不分的领导和知情不报的众人,必将产生腐败。

这样,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地去分析寓言,其寓意的讲解更为深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第二,分析故事《狐假虎威》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这则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家都会讨厌故事中的那只狐狸,认为它太狡猾了,只会依仗别人的声势,自己没什么真实本领。当然,这种认识未尝不可,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狐狸:狐狸凭自身无法斗过老虎,硬拼不行,那就斗智吧。为了逃脱虎口,它想出了一条妙计一一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使老虎信以为真,最终自己得以保全性命。这又何尝不可呢?古人欣赏的“智者”,就有这种“善假于物”的人。因此,这则寓言的寓意又可讲解为: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善于利用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外,故事中除了狐狸这一角色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一老虎。在这则故事里,老虎在一般人的意念中成了一个可怜的、被人欺负的、值得人同情的形象。它被狡猾的狐狸骗了,眼看就要到口的美味没有了,好像很值得人为它鸣不平。其实,我们反过来思考,可能会哑然失笑:老虎啊老虎,谁叫你这么笨呢?居然被狐狸骗了,到最后还不知道真相,活该!因此,这则寓言的寓意又可讲解为:不要像老虎一样不动脑筋,不相信自己,以致最终上当受骗。

以上这种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敢于向传统挑战, 不只是为狐狸翻了案,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第三,分析寓言《智子疑邻?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寓言四则教案篇6

关键词:磨课;同课异构;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98-02

磨课,是指运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的智慧,在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它是一项艰辛的教研活动。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教师耗费的大量汗水,但它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钟书先生的《读》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版社)《语文》第四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经典名篇,难度较大,适合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并借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虽然笔者以前教过这篇课文,但是时间久了,现在又与同事“同课异构”这一课,心中没有底,生怕上“砸”了。经历了三次艰辛的“磨课”过程后,笔者深切体味到每一次“磨课”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解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学设计

第一次磨课,是在职高三年级农林班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时间分配,解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了解作者钱钟书,顺势导入课文;

2.学生速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3.重点讲读9则寓言前2则的故事,把握作者赋予的新意;

4.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法引导学生完成上述4个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就用预设的答案,来个“填鸭式”,最后当然是师生的“貌合神离”,草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甚至是筋疲力尽,学生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即使有个别愿意学的,那也只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教师的 “一厢情愿”,只突出了“教”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课后反思课堂教学,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就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过于平庸。

二、重组教材,带着教学设计走向学生

第二次磨课,是在职高三年级机电班进行的。如何变讲为导?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荣生等著)等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反复研读,并认真地翻阅了曹永鸣老师的《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对话》(《人民教育》,2003年,第21期)文章。通过研读资料,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同步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凭借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为达成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要对教材做适当的重组和拓展。于是,在这一次“磨课”中,不是对教材进行逐句逐段的梳理,而是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问难,变教师设计教学流程为师生共同梳理疑问,最后围绕学生提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正是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教师无法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分配从以遵循教学设计为重心转向了以遵循学生学习为重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收获了很多惊喜。现在,回放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

1.“《伊索寓言》大可看得”与“我认为寓言要不得”是否矛盾?对于读寓言故事,钱钟书与卢梭的观点有何异同?

2.“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的“新意义”指什么?

3.怎样理解“三重安慰”,是正话还是反语?

4.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户的一种?”

提出第1、3两个问题的学生较多,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整体感知课文,第2个问题虽然只有3个同学提出,但它带动了对文章开头的理解。第4个问题,学生回答:庸医是屠户;没有职业道德的医生是屠户;收受红包和礼品的医生是屠户;随意开高价药的医生是屠户;甚至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医院也是屠户。问题讨论十分激烈,学生思路开阔,发言精彩纷呈。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复苏”了;学生的“权力”增大了,教师的“权力”减少了。然而,就整节课而言,似乎还缺少着一种神韵――那就是“观赏性”。如何上好既有“实用性”的普通课,又有“观赏性”的公开课呢?

三、活化教材,让学案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蓝本

黄厚江老师曾说,“尽管我们竭力反对把公开课当作演戏,但客观上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和平常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授课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和关注教学过程,也不能不考虑老师的审美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前两次“磨课”的基础上,笔者对第三次“磨课”(公开课)又有新的构建,即活化教材,让学案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蓝本。

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选在是职高三年级综合班授课。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让班长担当此次公开课的“节目”主持人,并下发《读》学案:

1.介绍钱钟书先生。

2.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3.9则寓言的出处(或原题),寓言的原寓意、新寓意。

4.有的故事与原题不一致,有的根本就不出自《伊索寓言》,这说明什么?

5.本文选自哪里?那是一个什么集子?

拿到学案后,主持人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同学各有分工,精心准备,通过图书、网络查找资料。这就将文本的语言符号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打通了,学生已不再把学习当做是一种枯燥无味且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当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以下是课堂实录:

主持人:请第一组的同学谈谈钱钟书。

生1:钱钟书一周岁抓书不抓钱。小学时喜欢读书,把传统名著中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是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的。

生2: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学贯中西古今的学问,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生3:狂人钱钟书。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愿拜访名人,他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

生4:谦虚的钱钟书。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煌煌巨著,可谓尽善尽美了,但他并不满意,并不引以自豪自傲。他说他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对《宋诗选注》“实在很不满意,想付之一炬”,因此他对这些既成著作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逐渐地自我完善。

主持人:很好!刚才大家对作者已有不少了解,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请第二组代表发言。

生5:第一段讲人际关系,第二段谈现代人对历史的态度,中间九段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

生6:我认为,把作者的写作目的说得具体一点应该是: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同时又呼吁,每一个人都应尽一份为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的责任。

主持人:讲得很对,请坐!请第三组代表谈谈作者对第一则寓言的“纠正”。

生7:这则寓言原题叫“蝙蝠与黄鼠狼”,说的是一只蝙蝠被黄鼠狼逮到了,这只黄鼠狼最恨兽类,要吃它。蝙蝠说:“我不是兽类,我是鸟类。”黄鼠狼于是就放过了蝙蝠。后来,这只蝙蝠又被另一只黄鼠狼逮住了,那只黄鼠狼最恨鸟类,要吃它。蝙蝠说:“我不是鸟类,我是兽类。”那只黄鼠狼也放过了它。寓言告诉我们:随机应变,能使我们转危为安。

生8:寓言也讽刺那些无独立人格,趋炎附势的人,而作者的新解为: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专门到外行里去充当内行。

……

寓言四则教案篇7

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5、 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著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 现代文阅读(6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 文言文阅读(4课时)。

4、 作文(2课时)。

七、复习教案

第一 、 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名著导读。

一 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 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 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 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 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 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 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 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 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 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 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 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 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 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 仿写句子。

2、 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 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寓言四则教案篇8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第二, 智慧生长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实践的而非灌输的学习方式。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交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往往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有整体的、实践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去支撑。本课教学中,“诵读”“评述”“扩编”“改写”等,都是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感悟不断在加深,智慧不断在生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