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8-07 10:28:37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1

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延续着上课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学课堂基本上是合班上课,课件讲授,学生我行我素,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教师课件讲授,知识复杂深奥,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课堂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听课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求知欲望不浓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教师没有从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难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的兴趣,过多深奥的理论知识与行业的需求完全脱钩。如今,这种教学理念变成了高校的一种“常态”,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变成了一种奢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沿用过去的教学理念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迫在眉睫。

2转型期教学理念探索

2.1高等教育转型理念分析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如此一来,高等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实际培养方案上来看,其实各本科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只不过是本科的职业教育。自从高校扩招之后,学校的经费和师资有限,实验实习等设备落后以及短缺,教师只从事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缺乏,很难实现真正的双师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学术研究的能力,又没有实践操作技能,所以社会不认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普通高校转高职的整体战略是对的,现在要把部分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劳动者,是一线工人,而不是研究高科技白领。培养技能型人才,大部分高等院校正在探索,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应用型高校就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发生革命性变化,真正脱离学术型的教学模式。

2.2转型期教学模式研究

对于培养目标为技术型人才的高校,教学重点是对知识的深度、广度的理论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目前转型期高校还是只注重理论教学,只是深度和广度有所变化,但对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却变化不大。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来源、能力的拓展与兴趣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应实行少理论、多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需求转变。现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分析。

1)基础课程。转型期高校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浅显易懂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所学专业,按照行业技术需求,以够用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强,为企业一线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本科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用2年时间,占大学学习时间一半,对于转型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校,基础课程学习时间较长,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甚至学生实践只是走马观花,导致偏离了培养目标。在基础课程学时分配上要把社会产业结构和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基础课时依据。按照专业行业对知识需求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不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复杂数理与外语知识和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其次,所学知识能满足职业一线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强调教学内容为三实,即实用、实际、实践。

2)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课堂深入一线与实际生产并行。机械专业在讲授专业课程可以将课堂转移到车间,让学生知道学的知识用在哪,边教学边实践。例如讲授机械制图课程,在实习车间利用工厂加工零件图纸来进行讲解,图纸与实物对比,使学生兴趣更浓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动各种机床现场加工来讲解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零件的加工过程、编排工艺等;数控编程课程中,学生每学完G代码后,直接就可以在数控机床上进行操作演示,这样学生不觉得乏味,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知道所学知识用在何处,怎么用,让学生主动问为什么,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内涵。

3结束语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2

1.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内涵。所谓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其实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价。监控组织需要定时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其他教学方面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信息收集或整理,运用这些信息和数据,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使有关人员及时发现和修正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最终达到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2.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特征。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项体制性的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需要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这样,质量监控工作才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才能够对相关的教学及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实施,需要全员参与。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仅依靠授课教师,也不是只靠学校的管理人员。它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协作努力才可以实现。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积极主动配合和努力来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③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施,要坚持全程性原则。在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与标准相偏离的情况,这就需要质量监控工作人员及时地找出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在处理问题时找准方法和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监控工作具体过程中需要坚持监控的全程性。即工作人员需要对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学阶段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修正,确保教学工作不偏离教学重心,达到教学目标。如果缺乏全程性则导致监控结果分析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从而影响对事件的正确判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地讲,就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相对来说层次比较高,较为繁杂,教育对象的专业素质相差也比较大,相对而言,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担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是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和专家,很多时候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办法,从而导致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结合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成人教育的真正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好。究其根源是没有一只专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和研究的专业队伍。

2.教学管理工作跟不上时展的节奏。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则明显落后。它往往是简单地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切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工作,与时代脱节。现在当务之急是对管理与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工作。

三、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1.完善质量监督体系,重视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作为管理人员,要创造机会,让所有工作人员接触、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技术。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要优先选聘那些对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熟悉,专业素质比较高的老师。要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不断满足成人高等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学习的根本目的。

2.注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成人教育特征。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为成人教育服务的思想,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对象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且个体差异很大的事实,掌握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科学的监控方式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方式以及具体教学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以及差异,不能照搬照用。这就需要负责教学的领导层和管理人员,正视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采取有效的实施监控的方法。

3.完善改进质量监控工作,需要提升师资力量。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大多数教师由从事普通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兼任。应该说其业务素质较好,但队伍稳定性较差,轮岗教学情况严重,敷衍教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要从观念上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来稳定成人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具体来说,一是学校支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对成人教育进行研究,鼓励教学成绩和业务素质优秀的担任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加入到队伍中来。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的稳定性以及科学合理性,从根本上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稳步提升。二是要挑选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补充到队伍中来。要针对成人教育特点从各行各业选聘优秀人才加入到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做到产学研结合。教师的选聘范围可以是科研所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一些党政机关单位或者是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甚至可以是个人。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3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语言学,指谓现代语法中词形的各种变化规则,诸如动词的人格化、名词的各种变格等,由此引申出范例、模型、模块、模式等义项。库恩将范式移植于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160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这里,我们可以把库恩的范式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2]。可见,正如库恩所言,范式问题就是一个学科何以可能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问题。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内涵丰富,通常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原则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施加各种教育影响,使医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医学职业所必需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医德规范以及人文理念等,从而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使其具备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此而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特殊的系统,必然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基点性问题、元问题或曰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方法,同样也有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主体所秉持的共有人文信念、人文价值以及实施技术等。可以说,以上诸多要素共同塑造与铸就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因此,所谓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就是指人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所持有的形而上的见解、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是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理论反映。基于范式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家们所共同持有的形而上学信念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客观存在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教育目的、教育向度、教育层次等多方面的具体与历史的统一中,尽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范式具有多种表现,但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是其至少应该呈现出的三种根本性的范式。

2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

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鹄的。“认识你自己”的要义就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样,以反省、明确意义为价值依皈的理想范式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的重要研究范式。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莫尔、黑格尔,或者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近现代西方哲学,都将对人、对社会的理想设计作为重要理论旨趣。完全可以说,若抛弃了理想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将无以栖息。而这理所当然构成了理想范式之所以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范式之一的合法性依据之所在。在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目标、理想手段进行相对集中的探索,也使理想范式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范式。有学者指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更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人文熏陶和能力培养,以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因而在观念层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在实践层面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便内在的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3]。还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4]。还有学者从医学目的、医学发展趋势以及反思医学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层面论证了开展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5]。关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举措,研究者大多从课程建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诸如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引导医学生感受医生崇高的职业价值、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6]。可以看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想范式的核心侧重于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想建构倾向。问题是,现实中的理想有抽象与具体之别,因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也就有抽象的理想范式与具体的理想范式之分。其中,抽象的理想范式,指的是忽视现实中的各种客观要求,以抽象的、永恒存在的原则为依据去建构教育理想目标的范式。这种教育范式虽然对个体、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价值,但往往走向宗教叙说或话语强权,现实中如科尔伯格所言的“美德袋式”教育即是证明。具体的理想范式则是指能够与其他教育范式实现有机互动,以对现实性问题的分析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依据,在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操作技术进行具体设定的范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理想范式的乌托邦叙述或话语强权而不至于滑向抽象?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理想范式的非独立存在性进而把握好适度性是极其必要的。

3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既存问题而新问题又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将“认识你自己”奉为自身圭臬,因此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而问题范式也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范式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从皮浪、康德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众多哲学家都曾以问题范式为基础对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矛盾问题进行过历史与现实的展现和批判。问题范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范式,对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问题范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可以从不同维度审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对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就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当代医学的重要性而言,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质疑,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当前医学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难道不可以通过医学自身的发展得到解决吗?何需人文学的鼓噪?为医学技术的成果运用设置伦理道德界限,难道不会妨碍医学的发展吗?提倡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难道不是在给医学设置、违背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吗[7]?针对当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困惑以及边缘化现状,众多研究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学者总结当下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被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选课具有盲目性[8]。还有研究认为造成目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认知错位的原因,也有环境困扰的原因,更有机制掣肘的深层原因[9]。当然,针对以上的各种质疑和问题,学者们或从观念层面予以批判论证,或提出一些颇具合理性的知识建议。可以发现,对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问题研究,使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相较于理想范式而言要充盈、丰满、具体一些。然而,当我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本身进行理性的审视时,就会发觉现有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研究本身大多是从纯粹的知识、理念、原则出发,坚持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理念化、原则化的知识反思、知识拯救。而事实上,倘若这种知识反思、知识拯救仅仅驻留于观念层面且抛离了对社会规律、社会存在的正确把握则流于抽象便是其不二归宿。显然,没有对规律的正确把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也是存有诸多缺陷的。这也表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还需要规律范式这个基础性平台的强力支撑。

4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范式

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副纷繁复杂甚至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图景。对此,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就不断的反思这样的问题: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是源自偶然的冲动,还是遵循着其深层次的固有规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杂乱无章而孤立存在的,还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而普遍联系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依循着“逻各斯”而有一定的次序和周期并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实际上就是指规律。因此,人类在对规律性问题的不懈探索以及在对规律性问题各个层面不同解答的历程中便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础性范式,即规律范式。可以说,没有对规律客观存在的哲学承诺及其自觉把握,人类是无法适应复杂的生活世界的,遑论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规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当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客体主体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就外在地表现为人们在行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在规律与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关系上,规律是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基础,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是规律的主体反映。当人们抛开客观规律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是抽象的;而当人们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则是具体的。因此,是否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是判断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建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重要分水岭。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规律范式就是以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本质性存在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律为基础、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从具体层面进行本质把握的基础性范式。库恩曾指出,范式更新带来知识更新,知识更新以范式转换为前提。因此,在明确规律范式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将规律范式基础性地引入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将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明确、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在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各种教育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必将获得充分的重视。当然,规律绝不是纯粹的一般性公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历史性决定了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历史的规律。因此,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去揭示具体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体规律,是保证规律范式科学性、具体性的根本前提,也是具体的规律范式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本质才能得到全面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科学设定的多层次性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5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4

(一)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不同步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大刀阔斧地进行扩招。数据表明,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48%;2001年,全国高校招录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达57%。由此可见,高校扩招这样的举措将直接导致学生生源数量剧增。倍增的学生数量与学校配套硬件设施不能够同步,同时师资力量也很难及时补给,这就造成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应尝试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使学生数量不再成为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二)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以后如何适应社会。社会则成为检验学生水平的标尺,其通过提供岗位的形式来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如今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教学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降低。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教育的市场性和社会性。现如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第一,一味强调热门专业,不断增加热门专业的科目数,致使其他专业的科目数大幅减少;第二,只关注理论知识,现在许多高校的课本,纯理论性的内容比例很大,实践活动性的内容匮乏;第三,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设置的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与社会的不对称性是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的内部原因。

(三)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同步

随着科技的变革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现行很多专业领域之间出现交叉延伸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由先前的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今的综合新型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近年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他们的思维理念中,那些自认为有用的专业课程他们才会努力学习,至于那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他们则觉得无足轻重,没必要潜心研习。这一错误的想法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知识面变窄,道德教育、心理素质修养严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得他们的知识面极其窄小,很难达到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教育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因此需要一个不断变革的时期。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知识教育所获得的有限专业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要想更好的立足于当下,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项着力点

(一)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其本职工作还是以学习为主,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定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课程制度比较死板僵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身边的同学时常会有这样的疑虑“学习这门课程,以后用得到吗”?其背后所折射的是我们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思索。按照常理来讲,学习成绩应当和个人能力成正相关的,可现实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似乎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笔者的研究生导师陈德玉先生曾经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胶凝材料相关知识撰写成综述并做报告,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搜寻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胶凝材料的进一步认识。

(二)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依旧未能很好地普及。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各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始探寻自身优势特色并结合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步将自身定位成服务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性院校。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进入跨国市场,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当今时代,大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接班人。因此,当下要想使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中,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三观”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着力于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也称“填鸭式”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倘若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授课教书,显然不合时宜,也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现代化媒介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且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其除了快捷方便之外,还具有信息共享的优点。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育效能,使其发挥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主导作用。

(四)着力于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机会

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朝气,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在平日的工作中摸索了一条使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的途径———不断加强不同学术间的交流与沟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交流还不够频繁,只有一些著名大学的学术氛围比较活跃,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其倡导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碰撞和融合。学术交流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使多种思想相融汇,进而产生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最终达到推动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除了在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学术交流以外,笔者认为,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由它所决定的学校定位问题和学科定位问题都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去借鉴其他著名高校的先进思想体系,将学术交流与沟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着力点来抓。

三、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5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将声音、文字、图表、影像结合成教学课件,通过视觉和听觉享受,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克服畏惧心里。提出问题可来源于专业需求方面、生产实际当中、知识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历史故事。例如,以积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提出积分问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等数学中,许多重要知识点难点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概念、图形通过动画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运动,可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例如:通过对极限双变过程的动画演示,讲授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教育

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可能出现的关键点,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变连续点为间断点,观察面积变化,引导学生将可积条件由连续变为有限间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产生冲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有目标的自主积极的学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境”:1)猜想式。教师对某一问题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证明。教师提出的猜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定积分的第二换元法”之后,提出“定积分的值只与被积函数和积分区间有关,而与积分变量用何字母表示无关”的猜想,让学生去研究。2)引导式。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定积分的第二换元法”之后,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题目,这些题目隐含着怎样巧妙地处理对称区间积分的问题。学生在作这些题目时必然会遇到这些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3)提问式,教师根据教授的内容,明确地提出问题,并提供资料资源,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后,明确提出凑微分法有哪些常用的凑微分形式,让学生归纳总结。

(二)独立操作,自主探究

学生在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下,按照自己设想的探索途径去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以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它当然涵盖教材的学习,一些优秀的教辅书籍,再有网上资料的查询等。例如,对前面提到的专题,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或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通过一定的时间段,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继而完成自己的专题研究。

(三)交流合作,信息重构

给学生一个主题一个主页,让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学校“QQ群”上建立“学生论坛”栏目,让学生把自己的专题研究报告出来,让大家评议和交流,学生也可以在“学生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解答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

本文的“做”是指学生在数学实验室做数学实验。

(一)第一层次数学实验课

第一层次的数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例如在讲授完定积分的计算之后,安排学生做“求定积分”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掌握Matlab及GeoCebra求定积分的方法。做完例题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个人独立操作,也可以结成小组共同讨论。

(二)第二层次数学实验课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6

对高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突显是《要点》的另一个特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所承载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要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部署。《要点》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中提出了6项任务,这是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是把履行历史使命落实到工作实处的具体体现和表征。《要点》第五大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内容中提出了4项任务,体现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广西师范大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工作要点。《要点》中第六大方面的内容“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出了3个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师大所承载的科学研究历史使命的进一步强调,更是一种品质超越和升华,服务社会就是科学研究的归宿与出发点。在“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项,要求加强海外华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要点》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有的地方语言表述上故意含糊其辞,如在总要求中提到“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表述对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没有明确,到底是国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国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还是广西区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对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上的表述糊糊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广西师范大学现实办学境况的一种真实反映: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综合实力在国内达不上一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也不是龙头老大。这种办学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份工作要点对广西师范大学今后办学定位的表述也是显得尴尬。总体上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这份工作要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形成其自身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至少这所大学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对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大学文化特征的表述充分表明这个学校的高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与办学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在其悠久的办学史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独秀”大学精神。这种“独秀”精神不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孤傲,不是天下皆差我独好的自足。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是全体广西师范大学人对真、善、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是的是全校师生人格上的诚实与独立,人品上的完善与诚挚;彰显的是全体师生对真理追求、对学术探索、对科学创新的一种独立精神、首创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精神;表现的是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和一言一行的良好形象。广西师范大学在“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工作有创新有成效,学习有追求有效率,生活有目标有品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教师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教书育人乐奉献、科研创新图富强、服务社会勤致富、文化创新留清名”的一种新时代教师的典范;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学生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好学上进求真知、诚实做人人人爱、踏实做事事事顺、知书明理的社会有用人才。《要点》中,似乎没有对这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精神的突显和强调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在措施表述也没有任何提及。如果《要点》能够把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突显出来,整个《要点》将是另外一个面貌。《要点》没有体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没有突显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要点》对本年的招生工作和财务工作似乎没有提及。在整个工作要点中,有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点,也有对毕业学生就业的工作要点,除在第七大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到“进一步扩大长短期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外,全文没有提到招生工作。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做好了,即是对一份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一种极好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要点》对招生工作的只字不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无论原因是什么,在年度工作要点没有提及招生工作,似乎使人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原有影响特别好,学校领导班子对广西师范大学招生工作相当自信。无论是这种原因还是其他理由,似乎都是《要点》的一点缺憾。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账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校很多具体工作的催化剂和油。一所高校是否善于理财,是否能够做好其财务工作是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要点》中提出了诸多民生工程的工作要点,如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和基建维修工作中提出:“督促润松公司按时按质完成雁山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推进东院二期教师主房建设的前期工作和争取在上半年开工;推进王城东、南区危房住户搬迁工作和朝阳乡半塘尾43亩土地(东院三期)建房的前期工作业推进育才校区北院排水(排污管道)改造和校园侯车棚修建等基建维修项目。”等多项具体任务,但没有把财务工作单列提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

二、微观视角分析

在明确《要点》总体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该工作的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微观解读,以进一步加深对工作要点的理解和解读。加强党的建设是《要点》的第一方面内容,含8个工作,在篇幅上占了整个工作要点的四分之一。加强学校的建设工作要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巩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注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夯实高校党组织的党的基层队伍建设。同时,推进党的民主工作机制建设工作。第二,加强和突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推进干部选优选能制度。第三,群众路线和统战工作在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战略高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高度一致。第四,工作要点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最后一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这与中央的八项规定是高度一致性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工作要点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领域领导权的一种坚决拥护。《工作要点》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抓好顶层设计,含四个工作要点。一是完善学校发展定位规划。二是全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三是做好办学结构和布局调整。四是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块工作要点的优点体现如下:第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校定位把师大的教育事业放在中国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文化语境下,把国家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广西教育发展决策部署和广西师范大学自身的发展融为一体,加强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二,这份工作要点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数量发展,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审视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第三,工作要点提出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工资收入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要点》的第三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要点》中这方面含8项内容: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做好学生帮困助学和就业工作。注重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培养质量是这一方面工作要点的首要特征。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两个工作要点直接强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从教学具体层次提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工作要点,而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则是对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师资要求。但在这方面最后一个工作要点中把帮困助学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教学工作要点中,至少在感觉上给人一种分类不够明确的感觉。不能说助学工作及就业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及学生培养质量没有关系,也不是教学工作就不管困难学生及学生的就业工作,但在传统做法,这两项工作往往是划分在学生工作中,不是归属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6个要点总体上而言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各个方面紧密形成一个整体,这是这份工作教学工作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以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为契机,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和优秀教学品牌的打造三位一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齐抓共进,师范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和非师范教育三方面各有特色,平衡协调发展。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块的工作要点中没有得到很突出的体现,教学工作要点中没有富有特色的工作措施,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工作亮点,都是传统的老一套,没有保障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和学科融合工作机制,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关联不大,但人文关怀体现的较好。《工作要点》的第四方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包括3个工作要点: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没有关注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品质教学团队的打造与培养,更没有提出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当然很重要,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更加重要,只有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才是解决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专业人才的不断层的人才饥荒。工作要点表明广西师范大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升。但工作要点中学校本身在运用专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面,没有给出任何说法。整个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措施没有特点,没有亮点,没有创新。

《工作要点》的第五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包括4个工作要点:抓好学位点申报与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学科建设工作是对教学专业工作的提升和总结,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要点中的学科建设一个亮点是探索自主调整学科设置的机制,加强广西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另一个工作亮点是加强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当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高校职业教育转型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专业性强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工作要点一个很重要的的方面。同时,工作要点中学科建设似乎相对忽视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平衡。从长远规划来看,一所高校的学科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学科为支撑,优先发展特色鲜明的拳头学科,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新兴学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合理的学科结构,否则,始终会影响学校学科的总体发展。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科发展措施给学科发展造成的伤害迟早会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过程突显出来。工作要点对兼顾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提及相对较少,眼光应该可以放得更长远些。工作要点的第六到第八方面的工作在宏观评价中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三、建设对策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7

19世纪以来,大学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并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中心。“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无论是社会经历涓涓细流般的改革,还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大学都屹立于世,特别是在政治论哲学盛行之时。人们最初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做好今后生活的准备,可当他们一旦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学和学院就是生活的本身,它们不再是一首插曲,而是成为了主旋律。因此,“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正因如此,宗教和教会此时难以像以往那样在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广泛推进,“垂而不死”的资本主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冲击着教会的枷锁。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已经从当初的为上帝增加荣耀,转向了知识本身。大学开始试图挣脱教会的牢笼,以新的方式认识社会、解释社会,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源于宗教和神启的探索发展到了对世界本身的关注。这一过程的变革方式,是通过严厉批判圣书、高举进化论和新物理学,在暗中破坏主教们建立起来的神圣秩序而进行的。既然如此,大学是不是彻底与教会决裂了呢?毫无疑问,正如大学在获取教会的特许状时表现出的对宗教的忠诚一样,大学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大学明白,“由于学者完全并且只能是上帝的仆人,因此,其自由是由一个超人的权威批准的。所以宗教信念是学术自由的必不可少的特点”。大学天然不是教会,但它却始终以宗教的虔诚和对上帝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来约束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世俗权力和已有权威并未消退,只是被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所取代。这些约束机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本义,即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大学在不受控制、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因此,学术自由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从表面上看是掌握了高深知识的“专业特权阶级”服务自我需求的表现,但实际上,学术自由最终还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存在。社会依靠高等教育机构作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并作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对个人而言,追求学术自由更是个人道德感的体现。这种道德感与对真理的体悟一起构成了学术自由的信念。学术自由植根于作为学者的专业团体对高深知识的认识和训练之中。学术自由是自由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与理智自由相反并仅适用于学术界。学术自由来源于高深学问的性质及其内在逻辑,而公民自由则源自于政治原则和契约精神。学术界并不自然遵循民主政治,而是坚守学术本身的规范。因此,公民的理智自由是每一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力,而学术自由则成为了作为学术团体的一项特权。强大的教会与作为“特权阶级”的学者团体在学术自由上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妥善保护”的体现。这种学术保护即是教会对日益壮大的学者社团的妥协,更是学者社团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守与执着。一旦拥有了学术自由,学者社团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者王国,与教会形成了对立。“如果妨碍了一个学者追求真理到它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如果他们用神学枷锁束缚了学术思想,即使很松,那他们也是在那个范围内侵犯了学者王国的自治权”。从此,学者王国开始形成自己的规范,并用学术自由捍卫自身的权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是在教会所属的大学中亦是如此。因此,北美天主教大学国际联合会认为,天主教大学也不应该接受宗教裁判的控制、审查或监督。而对教会中的牧师来说,“如果牧师想成为学者,他们就必须拥有学者的传统学术自由。因为,如果学术研究不是因为学术成就而受到尊重的话,它就不会对教会有任何贡献”。可见,学术自由已经从最初的“妥善保护”转变为教会和学者王国间达成的共识,从而奠定了随后几百年来西方大学的灵魂和根基。

二、“有而无在”:作为现代教会的大学

现代大学已经成了知识的工厂和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在独立发展的轨迹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保持着自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同时也巩固着自身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柏林大学的创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大学的社会担当,认识到了研究对教学的裨益,尽管最生动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科学研究使大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与教学的结合中把大学引向深沉。正如杜威所言,对于智慧的信念仿佛变成了本质上是宗教的东西。对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不断揭示真理的信念,究其本质而言,要比其他任何一种对完美的宗教启示的信念都更加具有宗教性。在这里,大学教师俨然成为了探求和传授真理的“高级牧师”,而大学则变成了世俗的大教堂,变成了净化人类灵魂的场所。人们不再依赖教会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学的价值和信念的推崇,并最终产生了对大学的依附心理。“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已经成为社会中超自然的机构,因为它似乎发展着社会的概念。在这里,人们感到自己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学者、学问、书籍、思想和过去”。诚然,这种依附心理最初来源于宗教对人们的启示。正因如此,大学在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的交替作用下,一方面逐渐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和改革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大学也在彷徨和失落中试图找回教会和宗教曾经赋予它的大学精神。大学和学者王国是允许犯错误的。“正如从前没有人会向教皇和身负神授之权的国王提要求一样,现在也没有人要求学者事事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过程。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如果能够认识的都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而学者们所做的,仅仅是追求真理,而从来不是穷尽真理。正因如此,大学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颠簸,但其对真理的执着却未曾改变,“人们在真理方面可以自由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伴随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大学的扩张,伴随着科学的革命和学科的形成,知识也开启了扩张之路,从前居庙堂之高的高深学问也开始以各种形式融入到社会当中。然而大学毕竟还继承着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源自宗教的保守与坚持的一面,大学虽然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带,但并不必然地一切都听从于时代的召唤。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

今日的大学已不再是昨日纯粹的学者社团,不再是以保存和传播知识为己任的边缘机构。相反,现代的大学是“昔日学术自治、宗教等级与今日的官僚体系的混合体,而这种官僚体系本身又是在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仿佛是大学的左膀右臂,为大学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大学教师作为个体的影响力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无论是梅贻琦的“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还是如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Rabi所言“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都表明大学早已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大学教授作为高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往往有着超凡的魅力,为社会所敬仰。他们也往往会突破自己的学科限制,对公共事务品头评足,成为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学者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专业性的反思并无妨,只要是在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之中,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不过,正如社会这个万花筒一样,学者们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像在自己的专业之内那样游刃有余。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教授们的敬畏往往源自他们对公共事务的评论,并把他们对本专业的权威性移植到其对所有热点问题的言论上。而教授们往往乐此不疲,并立志从社会的公知变成社会的良知,甚至成为某一派的代表。其实,“魅力非凡的教授必须谨慎小心,不使自己有力的个性发展成为自己变身‘宗教首领’的起点。相反,他们应该注意当教师和当首领之间的微妙而又重要的差别”。不少教授对非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而专业的学者往往不会随便对实事和热点进行公开解读,这既是鉴于学术的严谨,更是对公众的负责。而正是有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某些时候引导了公众舆论的走向,把大学和学术置于尴尬的境地。大学曾经彷徨过,也曾徘徊过,因为它曾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进程中迷失了自我方向。

三,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篇8

俗话说“药皆有三分毒”,治病的药品和致命的差异只在毫厘之间,作为治疗疾病、维护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药品在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否保证科学、安全、合理、经济、高效,与药学从业者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均与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有关。如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起因就是药厂采购员购入假冒的“丙二醇”(实为甘二醇)充当药用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而同年发生的“欣弗”事件,则是药品生产中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影响了灭菌效果所致。又如“华联甲氨蝶呤”事件中,由于生产人员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注射用甲氨蝶呤及盐酸阿糖胞苷等批号药品中,导致多个批次药品污染。要避免此类药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就要对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使用药品的从业人员实行道德约束,通过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药品安全落到实处。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因此从药学生踏入专业大门的一刻起,就需要将责任观念和奉献精神纳入教育目标。比如在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课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古今医药学家的求知典故,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李时珍采访四方、考证本草到彭司勋、安静娴等药学泰斗心无旁骛、研创新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情感,也可激发学生的奉献热情和学习动力。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即使0.1%的“不合格率”也可能付出难以挽回的生命代价,药学生对药品的认识,不仅包含知识技术层面,还应向社会责任意识层面深化,因此,严谨求实的态度、敬业奉献的精神,应是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2创造性和仁爱精神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而所谓“完整”,则不仅要培养出术业专攻的技艺之才,还要激励出勤学善思的进取之心,训诫出“仁、义、理、信”的精神信条。具体到高等药学教育领域,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以开阔药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药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倡导药学生树立“药者仁心”的职业观。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是我国制药工业的最大缺陷,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根源,医药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药学复合人才。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药学生创新能力诞生的土壤,博大的仁爱精神是滋养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若一心只读专业书而缺乏对文学、历史、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了解和掌握,只追求技能技艺进步而缺乏“尝百草、济苍生”的悲悯情怀,则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对接,建构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网络,也无从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谈不上活跃和拓展思维空间了。试想,若只从实验室科研层面探讨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不考虑药物的规模化投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患者服用的依从性等社会、环境因素,这样的药物,又如何能真正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呢?药学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为拯救生命而不断创新的历史,古今中外的药学研究者们,无一不是心怀仁爱,为发现、发明克制疾病的药物而奋斗。在药学专业教学中,可通过引述实例说明药学创新的巨大能量:如对比青霉素发现前人类面对细菌感染的束手无策和抗生素家族诞生后对生命的挽救;又如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之时,大批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研发非典疫苗,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决断力与协作精神

“独生子女”一代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下的特有现象,有研究者认为: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的一代相比,独生子女们的竞争力与信任感均显不足,他们存在较明显的消极处事倾向,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并且更加谨小慎微,交流与协商能力较差。基于此种现状,如何引导药学生摆脱对父母、师长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决断、分工协作、相信团队的能力,是专业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分小组进行药理学动物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先进行小组实验分工:让眼手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主刀手术,让细心谨慎的同学负责器械准备、消毒,让观察能力较强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将实验课作为一次团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性。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予建议,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判断、进行处理,比如大鼠手术尚未完成而出现苏醒迹象时,请学生在“补充注射戊巴比妥钠”和“补充吸入乙醚”的操作中做出选择,并在实验结束后,请做出不同选择的学生陈述理由,并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广纳良方、运用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逆商教育与探索精神

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于1997年在其著作《逆商:变挫折为机会》中提出了“逆境商数(AdversityQuotient)”这一概念,近年来,AQ与IQ、EQ合称3Q,被看做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AQ的可培养性决定了它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通过逆商的培养,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辈们兢兢业业、点滴积累的成果,药学研究并非易事,在新药开发的漫漫长路上,遭遇失败、陷入逆境是常有之事,专业教学中可穿插讲述中外药学研究者的故事,如获得拉斯克奖的女药学家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中草药抗疟疾研究的重任后,与科研团队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埋头试验,在历经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最后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成果是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得到了世卫组织和世界医药界的肯定和高度赞赏。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青蒿素的药理药效学知识,还引入了逆商教育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培养药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5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