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培智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29 02:04:27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培智教育论文篇2

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课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重点,开展美术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

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三项原则:

(1)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2)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能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

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几年来,我们实验的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制定了详尽的教研计划,各组员分别承担了子课题的研究。实验的研究分集中研究和个人研究两种形式。个人研究,就是平时组员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集体研究,每个学期都有三、四次全体组员集中研究活动,进行观摩教学、互相评课、技艺切磋、交流教学体会、参观学习等。尤其是观摩教学,我们力求有专题,并有针对性,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目的,解决教学教研中碰到的问题。在评课交流中,大家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原则,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究气氛民主和谐,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培智教育论文篇3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情绪智力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学业的成败,甚至今后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然而,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普遍强调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而对促使人才成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一些情绪困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情绪智力的内涵及作用

情绪智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英文为EmotionalQuotient,简称EQ,与传统的智商IQ相对应。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它把传统的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扩展到情绪领域,把情绪过程与认知(理性)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结构特点高度概括的一种能力。其本质是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他所著的《情绪智力》一书中把情绪智力界定为五种能力,即了解自我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们长期以来把智商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据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有智商,还有情绪智力。因此,情绪智力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绪智力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三、当前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受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情绪智力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存在较多情绪困扰

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很多,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父母等多方面的期望和由此产生的压力。在面对这些压力及其他困扰的时候,很多学生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易受不良情绪困扰。这些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三是控制力较差,容易冲动。

(二)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自我,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很多高职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对自我认知总是存在矛盾,自我的评价也不准确,常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我,无法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考进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进入高职学校以后,不能及时调整对自己的认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较大,产生了严重失落心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有的学生则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给自己一个很高的定位,当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高职学生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求职中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

(三)缺乏自我激励能力,自卑心理严重

高职学生往往被社会误解为高考“差生”或“落榜生”,其就业岗位就是技术工人,其职业往往得不到社会认同,职业发展空间很小,面对这些,高职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还较弱。进校后,又往往会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但由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使得一些同学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感到适应困难而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得他们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

(四)了解他人的能力较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和处理问题,过分苛求挑剔别人,不能理解他人处境,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不善于理解他人情绪,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高职学生同样如此,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融入集体,渴望交到朋友;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宽容待人,缺少合作精神,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和人际沟通技巧,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无法融入集体,这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进入社会以后也会与社会不协调,无法适应社会。

四、加强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智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不是天生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因此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高职学生情绪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情绪智力教育的重点

认识到情绪智力对人的重要性,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以单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为中心转移到智力因素与动机、意志、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尤其是情绪智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智力教育和情绪智力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学校的教育者和决策者应把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从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领导体制、工作制度的建立,环境建设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绪智力教育工作。

同时,学校应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握情绪智力教育的重点,一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培养良好情绪。二是加强对学生意志的磨炼,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三是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往往会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学校可以通过愉快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模式,或者组织一些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去体验、表达和发展情绪,让他们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激发出积极情绪,通过这种情绪的内在激励促进情绪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四是培养学生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加强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教会他们善于理解他人,调控自己。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情绪智力的育人环境

个人的情绪智力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情绪智力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发展。学校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绪智力教育环境对高职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通过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积极健康的情绪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智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爱、理解、尊重和信赖等情感的体验,这是学校情绪智力教育实施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利用多种形式,如知识讲座、职业技能竞赛、志愿者活动等,为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化、丰富化提供一个平台。这些校园集体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们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学校的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情绪智力起着很重要的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智商和情绪智力水平都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智商和良好情绪智力水平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师也应注重自身情绪智力的提高,通过自己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社会活动去影响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也能从教师身上学会如何去培养良好的情绪。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适应性品格。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为情绪智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学校应在全校设置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心理知识传授和情绪智力的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情绪智力的表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及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学生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途径

2、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消极、逆反情绪,以及挫折承受能力较弱,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问题,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和学生的心灵沟通,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通过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加强情绪智力教育与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结合

加强高职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与情绪智力教育相结合,将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渗透进各类教育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情绪智力水平。除了以上这些环节,针对高职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很好途径,即实习实践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较多,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校内短期实训、校外集中实习、长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实习实践也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对于外出实习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应与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应结合各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从各种岗位所需心理素质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进行实景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情绪智力,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岗位和职业,能够适应社会。

情绪智力的培养对高职学会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王丽,《大学生情商教育: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话题》[J],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

[3]司远兰、龚一鸣,《关于高等学校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7月。

[4]李永诚、李海滨,《情商:新世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J],经济师,2001年第9期。

[5]申丽娟,《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J],素质教育论坛,2008年2月。

[6]冯涛,《开展情绪智力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清远职业技术院校学报,2008年10月。

培智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作者:李翠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培智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艺术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面对艺术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教育理念——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展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全面发展的理念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本文将这一理论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类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智力定义, 被许多西方国家称为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逐渐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多年来人们用智商(IQ)来判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即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智力观。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①语言智力;②节奏智力;③数理智力;④空间智力;⑤动觉智力;⑥自省智力;⑦交往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

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学生在中小学十几年的教育中一直是注重学习基础知识,缺少创新意识,而社会恰恰需要的就是勇于创新、变革的应用型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民办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办艺术类学院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运用于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依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我国现行的高等艺术教育主要由专业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工科类院校的有关艺术的专业构成,他们的定位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但是在民办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针对性培养是需要在整个四年的教学中贯穿的,是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这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

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教育分工,而我们民办艺术类院校更有自身独特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其行业、产业、职业、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具体落实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乃至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等方方面面。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出现偏差。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目标

实践教学是集中培养和锻炼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各艺术院校都十分重视并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素质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因此对我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使教学情景化、人文化,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本文就借鉴多元智能的角度,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角度,对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1)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促使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随着艺术学校招生的扩大,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高考文化课水平偏低,但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艺术天赋”和“灵性”与其并不是一定相关,因此艺术类专业教学其实并不存在“谁能力高谁能力低”的问题。在艺术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存在劣等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其潜在的闪光点,并发展其独特的潜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以多角度来观察和评价。

(2)多元智能理论能够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立体提出:学生的智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存在着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的学习特点及方法应用到弱势领域中,促进其弱势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育更应该如此,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在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优势领域得以展示、弱势领域得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办学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做的设计,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使方案得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分析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有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上建立了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方向与技能课群、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能力与实践课群五个课群。基础能力与能力分类项目教学培养同步进行,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把专业方向课群细化,多途径、多方面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并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学情特点,客观、科学、有计划性地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为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保证专业稳步健康发展。

2.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建立起了新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学分为纽带的“三个课堂联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课堂实践即课内实践,是指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各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实践为校内实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以外,在校内进行的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节、文艺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培训和艺术的展、演、赛等;第三课堂为校外实践,是指包括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服务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参加的各种展、演、赛和国际上文化艺术交流等的教学活动。将三个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联动。

3.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研究。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实践演出为载体推动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演中教”、在“教中演”教演相结合,二者互相推动,在表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去完善和加强;同时,注重了课堂中的基本训练,为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表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促进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互相比着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赛事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后,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在实践学分的认定上,我院规定参加大赛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更加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艺术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并在每学期以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主持人大赛、广告片展映等形式进行教学汇报。我们以赛事为平台,把教学融入比赛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理论学习。通过大赛,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越来越突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而这场变革对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的理论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该理论对于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考试观(评价观)、学生观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育界尤其是在实践类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课题将多元智能的思想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以剧目教学、项目教学为基础,以“三个课堂联动”为教学体系,给学生建立多种展示平台,从而提高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的初步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04(08).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3—77.

培智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培智学校 教学 生活化 智力障碍儿童

分类号 G764

据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有401所培智学校,共计6151个班级,专门开展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普通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其独特性。2007年2月,教育部颁行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使智力障碍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方案》里所设置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课程,显示了培智教育对生活知识和能力的重视。各培智学校也根据该《方案》精神,开发校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与生活的结合。而这其中,教学环节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核心。厘清培智学校的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提出的依据,以及表现形式,有助于形成对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推进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

1 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1 生活

生活,是一个平凡而又复杂的概念,每个人对生活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简单地说,生活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各种的活动,或者说,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它应当包括一切时间和空间,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可以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里。

1.2 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它突破了要求教材统一、过程统一、结论统一、注重技术训练的传统的教学观,将学习领域从单纯课堂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对于培智学校来说,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不偏离生活的轨道。通过创设情境培养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生活,为日后顺利融入正常人的社会群体提供必要保证。

2 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2.1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

当前,大量的轻度智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些儿童由于大脑有生理性缺陷或器质性损伤,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社会适应问题。因此,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社会适应是其的教育重点。例如,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重点主要有四个领域:自助、基础准备、独立生活技能;沟通、口语和认知发展技能;社会化及人格发展技能;职业休闲和娱乐技能。从这四个领域可以看出,不同于普通学校所提出的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等目的,培智学校把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适应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培智学校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致力于培养智障儿童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

另外,受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智力障碍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难以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借助熟悉的具体生活事例,建立起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就是把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问题生活化。

2.2 教育理论依据

2.2.1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在他看来,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为学生将来顺利地从事相应活动而做准备。历史上很多教学论家诸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虽未明确提出“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但却大致遵循了这一理论路线。

到了20世纪,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他认为,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的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以博比特为代表的这些人因只关注未来社会的成人生活、忽略儿童的现实生活而遭到许多的质疑,引起了对“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的批判。但是,该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肯定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为了生活的教育。把为生活做准备作为教育的功能质疑,实际上是无可争议的。

2.2.2 教育即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美国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揭示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影响、改造生活;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生长;教育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桥梁;教育具有创制新生活的意义,即不断地促进学生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教学活动是一种学生的生活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学活动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学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在于传递和交流经验,从而实现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因此,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相结合,融入儿童

生长发展的过程当中。

按照杜威的观点,从培智学校的教育来说,首先,培智学校生活应与智障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智障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其他;其次,培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长期以来,培智学校这种教育安置形式受到的最大质疑,就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实际上,学校生活毕竟不是智障儿童的最终归宿,特殊教育应该立足于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从融合教育的角度来看,培智学校的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该是开放的,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要想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教育既符合儿童需要也合乎社会需要,这就需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教学,使之更具实效,更有益于智力障碍儿童发展。

2.2.3 生活即教育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鉴、吸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础上,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这表明了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体现了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

生活教育理论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方面,陶行知明显主张与生活相联系,纠正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实弊端,改造教学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由此看来,我们的培智学校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教学的环境,扩大教学的空间,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让生活走进教学,建构生活化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2.2.4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教学方面,源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构建新的知识。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同样如此,需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主动性。这一过程是不可能包办代替的。其次,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同时提供促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使教学承担更多的接近生活领域的活动,有利于智力障碍学生运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再次,关注个体差异。建构主义认为如何建构知识是个人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信念等相互整合的结果,因此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需要以适当的个体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激活每位智力障碍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恰当的认知基础。

3 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3.1 教学目标生活化

尽管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上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不管是以斯宾塞为代表的“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还是杜威等所坚持的“教育即生活”等观点,都强调了教育目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与普通学校一样,培智学校的教学是在生活实践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人类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学目标同样不可能超脱“生活”意义。相反,依据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就是为了生活。例如,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我们将“能够认识物价标签”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将“能认读常见的人名和地名”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些都是教学目标生活化的体现。

教学是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教学过程属于他们的生活过程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学也是为了智力障碍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创造新的生活,体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培智学校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紧紧抓住“生活”这个中心。立足于丰富和充实智力障碍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为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未来生活质量而开展教学活动。

3.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选取智力障碍儿童日常生活和未来生活中经常见到和用到的知识,以及与智力障碍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内容。

培智学校新课程中所设置的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体现。例如,“生活语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对于读和写而言,听、说能力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用得更多,更必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侧重。而具体在写作方面,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尤其是教学生学习写请假条、留言条、日记、收条、借条、简单的书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删减了普通学生作文教学所会涉及到的议论文、文言文的等内容,这就充分考虑了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的内容与智力障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或对于相同及相似情景的熟悉,来帮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环境生活化

首先,从物质环境来说,培智学校的校园环境创设,尤其是教室环境的创设,要充分体现温馨的生活化气息,尽量保持与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的共通性,而淡化其独特性。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真实或较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更能使智力障碍儿童感受到教学即生活。

其次,良好的心理氛围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需要有宽松民主的心理氛围,师生关系亲如朋友。在培智学校的教学中,要强调师生双方共同感受生活,再现生活,经历生活,表达生活。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智力障碍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是这种特殊生活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自我判断和自我情感体验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挥。比如,尊重智力障碍儿童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权利,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并耐心倾听、认真对待,将有助于他们提升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如果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迟缓等特点,而剥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这将加剧师生之间的隔阂,大大削减教学效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选择意识,本身就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总之,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就是要以智力障碍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创设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的环境和氛围。

3.4 教学方法生活化

实现培智学校教学的生活化,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4.1 情景化教学法

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经验特别贫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生活为依据,注重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运用,通过学习来丰富学生感性的生活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的创设巧妙结合在一起,将儿童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引入学校教学中,把书上所描述的内容变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情景。在儿童的生活和教材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在中年级智障学生“认识整点时间”的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之初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九点开始上课,大家看看钟,九点到了没有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起床、上学、午餐、放学、睡觉等时间在钟面上表示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用生活经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3.4.2 直观教学法

智力障碍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水平低。在培智学校教学中,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应用实物演示、多媒体、现场参观、视频、语言的形象描述等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对人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增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关于传统节日的生活适应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各地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的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此外,实物展示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快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认识,教师通常会带相关的实物让学生去观察,对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带学生到公园,认识公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设施的特点,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等等。

3.4.3 游戏法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为了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智力障碍儿童开展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如:低年级识字是个难点,为使孩子们很好的记忆,采用“找朋友”、“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生活数学课上,通过“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这首儿歌帮助学生学习书写“0”;在运动与保健教学中,通过“抢险”游戏训练学生走独木桥搬运物体,锻炼其平衡能力。游戏自身具有的娱乐性,使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欢快,能够轻松地学习,愉快地运用。

3.4.4 个别化教学法

要使每一个智力障碍儿童都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个别化教学就必不可少。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

在培智学校,每个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发展特点都存在一些差异。要真正做到教学生活化,就应该针对弱智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坚持个别化和生活化。从而确定适宜的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运用最佳的方式,使每个智力障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生活语文《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请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对不同障碍程度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智障程度较重的孩子,也可以借此机会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总之,只有花大力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才能真正使智力障碍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与必备技能,为他们将来“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培智学校的教学生活化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生活化可以综合体现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重视模拟生活情境;在教学指导中,善用生活实例;在作业布置上,关注生活体验;在教学评价上,回归生活现实。而在培智学校各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坚持生活化的理念,还需要教师们认真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基本情况,moe.gov.crg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4/201012/113459,html,2011/12/30

2 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1-422

3 刘勇,教育回归生活:理想与现实,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 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 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6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59

7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8 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86-87

9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28

10 战婷,作文教学生活化,硕士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11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 魏婷婷,“生活化”,还是“语文化”?――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理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1,(2):87-88

1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科技致富向导,2008,(5):106

14 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0

培智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育技术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Bsed o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DING N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the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a system, educational measure and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de of cultivation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平等的、有差异的,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更好些而在其它方面的不那么突出,这种组合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相同的。

加德纳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加德纳特别强调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在某种社会文化的标准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①他的智能观点不是像传统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个体智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明确指出要尊重个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每个人都能以在不同的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教育要使每一位学习者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宽口径与特色方向结合”的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可从事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符合学科体系,注重课程多样化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②培养“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前期的基础知识和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基础对能力的提升快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包括: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注重多样性,比如,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各自的知识特长和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

2.3 培养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才更丰富、更易于迁移,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景性,或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

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分组实验的方式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十分有利。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智能。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发展个体智能。

2.4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点,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那么就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水平。类似于传统的智力量表之类的东西或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书面考试作,只是强调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树立多向度的评价观,即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真实情境中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侧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③评价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此,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过程档案袋、实验设计、作品集、上机考试、书面考试、课程答辩等。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培智教育论文篇8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同智力活动的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他们同智力因素结合,在智力活动中发挥作用。燕国材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ⅹ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为原则,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扬其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真正热爱与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篮球战术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的如何完善与改进,以期在教学内容上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篮球技能上能有一定的提高,并能终身受益,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论述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篮球教学的影响作用分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中学篮球教学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1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作用进行调查分析

2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研究

2.1动机与篮球教学

2.2焦虑情绪与篮球技术教学

2.3情感态度与篮球教学

2.4.

意志、思想品质与篮球教学

3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篮球教学的深远意义

3.1对转变、更新篮球教学观念有着积极作用

3.2对篮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着促进作用

3.3对篮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3.4对完善篮球教学原则起着积极作用

预期目标:

1.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维持与调节、补偿与抑制等作用。它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与智力因素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影响很大,具有重要意义。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3.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培养至关重要。应采取最优化的激励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稳定而积极的学习兴趣,热情愉快的情感情绪,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进而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1.本选题研究步骤:

本选题研究步骤分三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研究方向的确定、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访谈调查、导师指导、文献综述撰写、题目确定、确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包括:论文撰写工作的实施、走访调查、访谈调查。

第三阶段:完成阶段。包括:研究内容归纳分析、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答辩。

2.课题的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非智力因素在中心篮球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文献。

2.2访谈调查法:在研究的选题论证阶段,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走访部分专家,广泛征求其对本课题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体育教师、学生和社区篮球爱好者进行随机的交流与咨询,以帮助拓宽论文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深度。

2.3逻辑归纳法:通过得到的资料与调查进行逻辑归纳与总结,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2.4数理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关重要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毕业论文开题

3月20日—3月30日第一周

2.收集论文资料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3.形成论文初稿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4.修改论文

4月30日—5月5日第六周

5.论文二稿的形成与修改

5月6日—5月12日第七周

6.答辩稿的形成

5月13日—5月20日第八周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

刘福军.  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宁贺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

[3]

徐海滨.  篮球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34)

[4]

贺建福.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

李加奎.  目标——导控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4)

[6]

李俊平.  体育游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0)

[7]

费洪林.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8)

[8]

宋子祥.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0(11)

[9]

侯志岚,马侠.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科学大众.

2007(09)

[10]

陆培祥.  试谈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学大众.

2009(03)

[11]

李菲菲,葛文,刘丹.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竞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12]

王力.  非智力因素在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02)

[13]

聂武生.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4]

赵素云.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8)

[15]

刘福军.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6]

王建密.试论篮球教学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7]

荣敦国,刘一民.非智力因素在不同运动项群中的作用等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18]

崔树林.东北地区体育院系篮球专选班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本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步骤合理。同意上报。

指导教师(签字):

七、系(教研室)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