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8篇

时间:2024-03-15 10:39:29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1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眼中,对于特殊学生,我们教师不要求个个成才,但求人人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可训练的,都是有潜力的,都应得到关怀、爱护和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奢望智障学生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或掌握多么高超的本领,但可以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就是让每个智障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因此,培智班的语文教学要尝试改变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发展智障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课中悟生活。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设定的,我国培智课程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其主要是从学科目标向生活目标的转变。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1] 这个方案减弱了语文的学科色彩,明确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培智班(学校)选用的校本教材应定位为:使学生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补偿语言缺陷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最终提升其生活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内容应根据培智教材教学的目标来选择,在生活语文方面,2007年课程方案提出以生活为核心来组织教材内容,即校本语文教材的内容天需贴近学生生活。2004年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发行的校本教材《实用语文》二年级下册所选内容包括讲卫生、穿着、节日、作息、文具、安全、守秩序等。[2]这些教材内容来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形象具体,符合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智力落后儿童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学习这些内容,并可以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予以运用,有利于他们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

1.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训练

培智生由于智力较差,理解力、语言能力都不是很好。为了使他们以后能回归社会,学会与人交流,教师必须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对学生进行训练。告诉别人自己住在哪里,怎样买东西,怎样问好,迷路了如何求救等等,都是教师平时训练的重点,学会了这些,智障儿童才有可能回归社会。

2.选择生活自理素材组织教学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培智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对培智生来说才是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讲卫生》(培智教材第四册第14课,课文的内容是“刷牙、洗脸、剪指甲”)这一主题,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去说教,直接教学生刷牙的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或者实际操作,最后再教学生认识这三个词。再如:教学生学会认读“衣服、拉链、纽扣”(培智教材第五册第12课)一课,教师教学生会说“我会(扣纽扣),我会(拉拉链)。”这句子后,还花了一段时间来教学生穿衣服、扣纽扣、拉拉链。虽然这似乎不是语文教学内容,但是会读这几个词语,会说这个句子,对智障儿童来说用处不大,真正学会扣纽扣、拉拉链这技能才是最有用的,也是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特殊教育的学科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对学生有用的东西要及时教,不能觉得这是劳动技能课的重点,就放弃眼前的好机会,等到劳动技能课的时候再去教,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生活语文的教学需兼顾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语文学科特点,并侧重于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智低年级学生更是强调生活语文中生活方面,这是由培智语文的课程目标决定的。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就可以了解教师对“生活取向”和“学科逻辑”的权衡。

笔者在培智班听课中发现,许多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按照“识字写字――组词――说句子或儿歌”的思路安排课堂教学。如:某教师在教学《我有一双小手》一课,其教学设计思路为“认识生字‘手’――识读词语‘手指、手心、手背’――学习句子‘小手会……(做什么)’”,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依然按照语文学科的逻辑(即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字词的学习,对生活方面体现的明显不足,间接反映教师还没有充分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体现于教学全过程的思想。笔者认为《我有一双小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从“手是什么”到“手的作用”,再到“手的保护”,最后到“手的认识和读写”,这样既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又突出了生活化,并兼顾了语文学科词句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任务和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3]结合培智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游戏活动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两种比较合适培智班(学校)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

1.游戏活动法

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生活场景展示法,可以利用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进行。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学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在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因此,生活场景展示法能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促进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游戏活动法寓教育于活动中,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如角色游戏“做客”,“打电话”,“过生日”等可以把智障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中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玩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如:在教《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智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语文的识字教学可以在创设生活情景中自主识字。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智障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字词的意思。如:生字“聪”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本班成绩最优秀同学上课时的表现,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必须做到耳听、眼看、口说、心记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又如教学“五颜六色”一词,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图,然后老师加以描绘:我们来到花园里,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多么清新。花儿看见小朋友来了,都张开双臂,用笑脸欢迎你们呢!请同学们说说你自己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最后老师总结:你喜欢红花,他喜欢黄花……老师喜欢各种颜色的花,各种颜色的花我们可以换一个词叫“五颜六色”花。还可以根据孩子们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一些游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比如让他们猜字谜、编字谜都是识字的好方法。

“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将现行教材中的语文问题还原为培智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引导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将使我们的语文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但激发了智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智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加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培智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空,是提高培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只要培智班的教师坚持以培智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智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语文学习融汇进广阔的生活海洋,就一定能激发起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培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培智学生“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2-2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2

关键词:培智;低年级;语文;生活化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培养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化语文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不断探索中促进智障语文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作为培智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这种新课程思想呢?

一、创设情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制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教师必须立足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各种基本的生存适应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智障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性,创设生动、形象和活泼的情境进行教学,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2年4月13日下午,鲤城区教育局暨鲤城区开智学校学生生活劳动技能比赛在我校举行,低年段学生参加系鞋带、叠衣服和摆餐桌,这些教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渗透,通过此次比赛,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第13课《穿鞋袜》时,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实物鞋子和袜子,请轻度智障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家里,是不是自己穿鞋子和穿袜子?接着引入新课,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能认真地学习生字词,通过观看课件和课文的图片,理解“先”“后”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轻轻”“慢慢”的意思,智障学生在学习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突破难点“拉”“提”,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比一比我最棒!”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一动、穿一穿,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14《讲卫生》时,笔者创设一个情境,让同桌互相检查牙齿、指甲、脸和衣服干不干净,然后由班长检查评出最佳干净奖两人,最后由教师确认,全班学生的目光闪出了羡慕,这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这样智障学生学得快又学得牢固;播放喜洋洋和懒洋洋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谁讲卫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同学们每天都能穿着整洁和讲究卫生。

二、再现生活,使教学课堂生活化

知识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智障学生生活区域的局限性,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积累也较贫乏,让他们走进生活,再现一些生活场景,那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与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第16课《让座》一文时,笔者播放视频《让座歌》,教师提问:“如果同学们乘坐公交车,你们会怎么做?”智障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引导智障学生理解“一位叔叔把座位让给了我。”“我说:‘谢谢!’”“汽车开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我把座位让给了她。”课文中的“我”从叔叔的让座行为,学习懂得互相谦让的美德,这时一位老奶奶上公交车,“我”主动给老奶奶让座;智障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这时,妈妈笑了,叔叔也笑了。”通过一个智障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我”,另外3个智障学生扮演妈妈、叔叔、老奶奶,让智障学生通过扮演懂得谦让的道理及再现生活,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角色游戏,使教学形式生活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智障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和直观为主,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把学习融于游戏之中,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有:

1.比赛法

根据智障学生好比心强的特点,寓说话于各种比赛活动中,如,争夺小红花比赛,可采用两人比和分组比进行语言训练,看谁说得好、听话听得正确、说话能力强把小红花奖给谁,用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充分肯定学生在这堂课语言训练的成绩,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很棒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看图学文第6课《鹅》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鹅的情景,直观形象,引导智障学生正确朗读,通过比赛的形式,奖励小红花的方法,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独立背诵古诗。

2.游戏法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如“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句子的游戏;“摘苹果”游戏,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并掌握所学的内容。

3.鼓励表扬法

鼓励和表扬,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能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更多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学生的认可而学习,激励手段的应用正好迎合了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课堂学习中一旦获得奖励,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今天你进步真大!棒棒棒,你真棒!在日常教学中,要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学的一条原则,当智障学生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取得明显进步时,以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欲望。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游戏进一步检验智障学生所学知识,把故事情境再现,复述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培智语文第三册第10课《孔融让梨》时,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扮演爸爸、孔融、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把整个故事进行情境再现。这一环节充满童趣,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点。

四、活动教学,使教学结果运用于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培智语文活动教学中,笔者平时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观察力及说话训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

如,学校组织智障学生到漳州龙佳山庄、厦门大嶝岛、开元寺等去春秋游,笔者带领智障学生游玩时,培养智障学生观察事物和说话训练,增加智障学生的词语量,提高智障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学生生活技能比赛、助残日、庆祝“六一”儿童节、普小联谊会等,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参加,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也可以丰富智障学生的语言,引导智障学生说一说、谈一谈活动的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扣,作为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寻找语文,才能更好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学得更多更广阔。

参考文献: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3

关键字: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4-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迟缓,其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刻板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感知的对象,离不开行动。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自己生活,将生活体验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在语文的学习中增长自己的生活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这样既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增加学习的乐趣,促进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1.教学内容生活化

1.1选择生活化的教材。教材选择上,要选能凸显生活化教学的教材。教材中应该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社会伦理、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另外,教学不应完全依赖某套教材,可以教材为主线,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努力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

1.2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从本地的地方特色出发,可以了解本地的物产,可以欣赏本地的奇山秀水,可以学习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字词,练习描述看到的景物,练习说一段通顺的话。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难度,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教学效果非常好。

2.教学方式生活化

2.1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教学。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衣、食、住、行几个方向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在选择和设计适应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就应该以是否符合智障儿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促进智障儿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智障儿童大多情况下独立生活能力差,容易依赖他人,生活天地狭窄,社会交往十分有限,使他们很难融入社会,更没有能力去参与社会活动。所以,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各种起码的适应能力。

2.2模拟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从而进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上超市"一课,有的同学扮演收银员,有的同学扮演顾客,上课时模拟人们购买商品、结账等生活情节。这种情景设计,贴进生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是从生活中来,并最终掌握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

2.3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善于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活化等特点,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如教学《悯农》一课,可以运用电脑课件,制作老农在烈日下劳作,汗水滴入土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农民耕地的辛苦,使学生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的学习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3.1学校生活"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2家庭生活"语文化"。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智障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体会不深,为了让学生体味亲情的可贵,家长配合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放学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每天回家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3.3社会生活"语文化"。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游园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在培智教育中贯彻教育的生活化理念,让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纲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年

[3]邢同渊. 《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4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0-0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发展,对于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的改革也在深入发展。当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在当前的基础上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进行开发,顺应教育改革和市场发展需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实现课程生活化。课程生活化指的是课程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而服务。所以在开发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时,必须依托于现实生活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校本教材要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需要。因此,下文以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为例,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1.教材设计的生活化

1.1 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教材目标和课程目标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才能设计相应的教材。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的培智学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所以,必须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在培智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字、阅读和写作文即可,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语文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思想。换句话来说,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自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之后,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让学生掌握和生活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引导学生正常地生活。目前,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弥补学生生活汇总的语言缺陷,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

1.2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虽然许多培智学校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在编写语文教材内容时,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融入日常生活经验,这就导致教材内容很难和生活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于此同时,培智学校学生存在生理缺陷,和正常人相比难以理解语文知识,思维能力不足,对于语文知识只能直白地理解和接受。当语文知识中出现了许多理论性知识时,就要为学生构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效整合不足,很难把复杂的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编写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时,必须考虑培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去开发生活化语文教材,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感受到生活化情境。

2.教材使用的生活化

2.1 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在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完成之后,需要对校本教材进行实践应用,所以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且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培智学校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中有这样一课《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计划,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手是什么?然后引导出手的作用,最后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手应该怎样书写?通过一整套逻辑相关的教学计划,能够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书、读、写技能,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如何用手。

2.2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只有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才能有效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生活化教学任务,把传统的知识讲解法和生活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发育不足,和正常人相比存在各种心理缺陷,所以可以采用游戏活动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游戏活动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中创设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模拟或角色扮演的凡是引发学生思考,弥补学生心理和智力上的缺陷。

2.3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至关重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培智学校的教学评价和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生活化语文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存在心理缺陷,所以必须以正面的态度评价学生,并积极向上地鼓励学生进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生活困难。

参考文献:

[1] 苏慧,雷江华. 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7:23-27.

[2] 王尼.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4,32:153.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5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智障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主流生活。《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要实施“生活化教学”。那么在实际生活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选择生活化的教材

教材选择上,要选能凸显生活化教学的教材。教材中应该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社会伦理、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另外,教学不应完全依赖某套教材,可以教材为主线,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努力开发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2.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从东莞的地方特色、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出发,开发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添加三大元素,凸显我们的生活特色和需求。

(1)添加校园生活元素。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学中,我们把认识校园环境、爱护校园一草一木、校园文体活动、作息时间制度、好人好事、新闻动态等都纳入语文课堂,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教会孩子更好地适应、关注并热爱自己的校园生活。

(2)添加家庭生活元素。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家教方式等,在教学中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把家庭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日活动,欢迎家长给孩子们上亲子课或者组织开展丰富的家庭团体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热爱生活。

(3)添加社会生活元素。智障孩子的学习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更应该走出去,充分整合社区的资源来拓展和延伸我们的教育教学。比如,周边的商场、菜市场、医院、邮局、图书馆、公交车、公园、银行等都可以是我们教育实践的场所。通过与社区资源的联系与沟通,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场所,还加强了社区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和爱护。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1.多学科有效整合,采用主题式教学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科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制订一个个学习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如,在学习《碗 筷 勺》一课时,我与生活《学会用餐》和数学《认识数字1、2、3》的教学点融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文明用餐”单元来进行主题教学。

2.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智障学生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在劳动技能比赛中,教孩子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基本的劳动和自理能力是低年级段生活语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学习《穿戴整齐》一课时,我让孩子比赛穿衣服、扣纽扣,比比谁穿的衣服又快又整齐。比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学生玩得开心,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2)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孩子学习社会交往能力。日常口语的练习和运用需要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我们结合教材的内容,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角色游戏“做客”“打电话”“过生日”“有客人来我家”“我是警察叔叔”等都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实践操作练习,提高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3)在外出实践活动中,教孩子学会使用社区。智障学生的课堂必须是动态的,开放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勇敢带孩子走出去,包括商场、公园、医院、银行、公交车、马路边等。比如,在学习《购物》这个主题时,我们把购物活动进一步进行细化,分为若干次社会实践活动:到超市买日用品、到市场去买菜、到电器城去买电器、到面包店去买面包、到水果店去买水果等等。

(4)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进行体验和运用。在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要争取到家庭教育的合力。平时,我们可以适当给家长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协助我们加强对孩子的能力训练。比如,回家让孩子练习洗碗、给钱让孩子去买某一样东西等。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自己运用知识的平台,在不断的练习中进步。

三、教学评估生活化

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对智障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估时,我们务必做到两点:

1.注重过程评估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更多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能力,提倡纵向对比,注重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

2.评估方式多元化

评估的方式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做到丰富多元,可以有口头测评、书面测试、活动检验、实践的操作,参加评估的人员要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方位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去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生活化教学使培智语文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但激发了智障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提高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和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6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070

培智学生是社会上一类特殊群体,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其关心和关注的,同时培智生也是单纯和美好的,虽然他们在认知和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他们渴望去融入社会、渴望去适应生活。对此,我们特殊教育教师,在“公平”“平等”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不仅要重视开展对培智生的语文教学,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尝试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来拉近培智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培智生们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其中的人文属性、情感内容,以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生活技能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如下,以为一线特教同仁提供一份借鉴。

一、借助生活化语言

培智生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其在认知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更是比较差,进而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朗读,而是要善于借助生活化语言对文章内容或者文章主题进行转述,在促进培智生理解的同时,有效降低培智生的语文学习难度,进而有效调动培智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银行》这一课内容时,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问了培智生们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老师身上有200块钱,不想花掉它,但是放在身上又怕丢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呢?”進而在生活化语言的引领之下,引导培智生们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心态下进行主动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银行”这一课堂教学主题,还能促成培智生们对后续课本知识学习欲望的提升,进一步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二、引入生活化内容

培智生虽然在智力方面逊色于普通学生,但是他们同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只将目光放在课本上,而是要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为培智生们引入生活化内容,以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拓展培智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还能够获得生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看电影》这一课时,我专门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以全景图片的形式为培智生们展示了影院的结构内容,给培智生们注意介绍电影院的配置:音效极佳的音箱、投屏清晰的大屏幕、柔软舒适的座椅……并引导培智生们学习如何在电影院黑暗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座位号码、寻找“安全出口”的位置;同时提醒培智生们在观影的全程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进而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引入之下,帮助培智生们学习在电影院有序、顺利、完整观看电影的方法,以使培智生在更好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进一步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培智生大部分都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才能够引起其注意,才能够加深其学习印象,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课上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为培智生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给予培智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以在增进其学习“熟悉感”的同时,既能够帮助培智生们增进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又能促成培智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完《好客的小主人》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在课堂上为培智生们构建了“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即搬几把椅子作为“家”里的沙发,用几个凳子拼在一起作为茶几,随机邀请几名培智生扮演“家”里的主人,再挑选几名培智生作为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从而引导培智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等进行待客、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的表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培智生作为主导,教师负责从旁指导,可能培智生在表演时说话不是特别流利,待人接物的行为也相对比较生硬,但是我相信通过这次表演培智生们在欢乐的表演氛围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加深对“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的学习效率。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7

一、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智障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不高,缺乏学习上的迁移能力,学习进度不快,学习效果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等,这些典型的学习特征已经警告我们:对于智障儿童的学习要高度注重,必须要有紧密综合的认知,首先研究,然后确定适应每个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个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立足于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生活。因此,培智学校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寻找合适有效的课程内容。将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生活,加强语文学习课堂与智障儿童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是我国目前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目标。

二、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同样地,外国的教育学家卢梭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际执行者。卢梭让爱弥儿生活在自然中,教导他从游戏、种植、木工的劳动中得到感悟,让生活造就孩子,让自然做爱弥儿的天然教师。卢梭相信爱弥儿会在自然中得到最好的认识和教育,因为自然才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构建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内容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的人并不是从自己空白的基础而学习的,而是在以前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知识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而是个人作为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由于智障儿童各种条件都有限,他们的学习教育都和普通的学生差别很大,学习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让智障儿童在玩耍中学到知识,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完善智障儿童的教育环境,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表现和方法

1.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制作PPT,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智障儿童充分掌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和常识,以便以后独立地生活,进而塑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2.语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篇8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助性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