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9-24 15:44:29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1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两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一种,它比较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非智力因素需要后天的探索和学习才能形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培养非智力因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含很多因素。有道德品质、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则主要涵盖了意志、情感、性格和兴趣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日程生活中,人类行为的结果好坏、过程和方向都会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智商,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行为能力很高。《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他的智商可谓不低,但是他的生活却需要经常靠朋友才能维持。虽然这不能代表其非智力因素很低,至少说明了他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想要当一个合格企业家,需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企业家经商的能力要高;其次德商要高,因为德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的诚信度;然后情商要高,情商和企业家的为人处世有直接关系,这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问题;最后是智商要高,智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决策走向。四个条件中,只有智商属于智力因素,其它三种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语文课改的作用

(一)培养非智力因素是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变化,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对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体验。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还能提升新课改下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对语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行为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大多都是关于文言文内容的学习,这些文言文中,有对于某些事件的见解、有对政治的批判、有对事物的赞赏、对民间疾苦的反应等。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作者的人生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课文中的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反方向进行理解,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提升的时候也就更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三)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因为社会和国家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高中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的思想基础。只有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品格,也才能更加顺利地踏入到社会中。

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学生们非智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有很多。

(一)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树立对非智力因素的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将某种思想强加到某个人身上,强迫其加以实施,将会遭到相应的反抗。无论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还是对一些其它科目进行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待学习,越主动效果就越好。可见自身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有多重要。此外,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其自行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一般都很注重自己的讲解。所谓讲解式的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在下面边听边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仅没有了思考的空间,还失去了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往往都喜欢在考试之前,进行知识的死记硬背,这种学习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往往也只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理念考试要点来讲解,完全和教学的方向与目的相背离。

(三)完善教学方式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育 培智语文教学 培智教育 培智教学 语文教育 培智

培智教育不同于正常教育,有会写会读的,有只会写不会读的,有会读不会写的,还有不会写不会读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搞好分层教学,把班上的学生根据智利水平进行分类,按照分类情况分别制定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了个体差异,突出了因材施教,使学生成绩在原来基础上人人得到一点提高。另外,我还结合汉字特点进行教学。汉字的形态各异,数量又多,难学难记,尤其是弱智生学起来更加困难。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记忆,我根据不同汉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此教学手段有效性不明显,还需继续探索。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三、引导学生多说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思维迟钝,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3

【关键字】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主要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中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生物生理的一种潜能,而潜能是指人的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教授将人的智能主要分为8中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自我认识以及自然观察等。因此,他认为人类是有着非常完善的智能谱,是一种多元化智能。以上8种智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智能,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之处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正确的对待智能的差异性,使其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智能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一)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指人们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个人可以自行组织语言,将某件事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采用语言智能的培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与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活动,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创设言语的练习,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第一,要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通过简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件事的观点、意见等阐述出来;第二,培养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教材的能力,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掌握阅读时的节奏感、语气、语调等,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应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讲究语言课堂的艺术性。

(二)多元化教学加强逻辑,提高数理智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性。其中数理的推理和运算,主要是对各种事物的关系进行叙说,例如:案例对比、事情因果、语言逻辑等,通过对数据的推理和运算,得出结果。加强学生的核心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者认为数理智能不仅只存在于数理化等科目中,还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数理智能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点拨的教学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1]。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个网络话题来进行口头作文,教师应在一旁指引,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语言逻辑等进行深入指导,指引学生去推敲作者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情境。

(三)利用高科技进行教学,点亮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在人脑中构成一个空间世界,使得学生掌握空间智能的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如:人们对线条的构思、形状、色彩、结构等方面的敏感度,再构成一个图形,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存在厌学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课本缺乏视觉空间感的原因[2]。所以,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将重点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片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视觉效应,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进音乐艺术,加强音乐节奏的智能

音乐节奏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个人感受,记忆和辨别等音乐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演奏和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社会性充分表现出语文与音乐艺术的联系。因此,有效的结合音乐资源,将教材与音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素材,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指引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意境。例如:教师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中,可以先播放一段《水浒传》的相关画面,再配上一首《好汉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五)人际关系智能,加强自然观察智能

人际关系是所有智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可以让学生能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感觉、意图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开展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探讨、交流等,可以相互学习,并获得不一样的见解,从而解决问题,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并给予各小组一定的指导和面对面的探讨,从而有效的落实学习任务。

(六) 加强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升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认识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能力进行有效调节。核心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反思、重建。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场合的情境设置,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自主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疏理、开启自我认知智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才能充分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新视野、新思路。才能加强创设,把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引入课堂教育的实践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素质教育

“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关键。”教师素养是素质教育深情的期盼,而课堂教学机智正是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成分,是教师智慧艺术的展现。

一、课堂教学机智的教育价值

1.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机智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照学生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同时,也正是教师教学生命的流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新的不确定因素,给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机智提供了契机,铺设了平台,把握时机,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2.教育机智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新课程的深情呼唤

在新课程中,学生也是课程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历,人身体验等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占有了合法地位,并把他们视为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的奠基因素,与课堂中的间接经验一起共同构筑知识结构和人格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行为技巧。构筑和谐的教育,更需要新型的课堂教育机智的参与。

二、语文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需要教学机智的闪现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抽象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这个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

2.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学机智的捕捉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文学即人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语文教师更要关注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教学机智就可以捕捉这个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机智灵活地从学生那里发掘有价值的信息,生成丰富而有意义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

1.培养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机智是教师灵魂深处教学观、学生观的行为外化,反映着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所以只有加强教育思想建设,才能固本求源。教师务必认真学习,并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从传统教学经验中大胆取舍,牢牢把握教育新思想的精髓,并以此反思教育,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对其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引领教师教育水平同步发展。

2.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在新型学习方式中,教师将会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长期习惯“单向传授”教学方式的教师将会面临极大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能力。

3.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偶然事件”和“意外”,其实这些事件并不偶然和意外,他与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一切言行都能找到归宿,所以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信,遇事沉着,处变不惊,积极主动找到与课程的联系,把控全局,便能成竹在胸,决胜千里,就能调好“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琴弦,弹出最和谐、美好的协奏曲,这正是生成教育机智的必要心理准备。

4.提高教学情景的敏感性和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机智所面对的教学情景中突发的“意外”事件,教师无法预先设计,要维持课堂动态平衡,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当机立断,准确恰当地反应。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具有敏锐分析判断能力,高度的课程敏感性。

四、语文课堂教学机智运用

1.因势利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当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也。

2.冷静思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 语文; 智力; 发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3-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呢?智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又与语言关系极为密切。如果离开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离开字词句篇教学和听说读写训练,去搞什么形式的智力训练,不仅会抹杀语文教学的固有功能,而且会使智力发展失去必要的基础,反而达不到发展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在发展智力的思想指导下,搞好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把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和发展智力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在这方面已探索出了不少经验,本文试图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再从三个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一、实践大语文教学观,为发展智力提供广阔的“背景”

语文教学不能只把眼界局限在课内、校内,而要把眼界放到课外、校外,树立广泛积累的思想;不能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和技巧,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只就语文知识谈语文知识,就语文能力谈语文能力,而要注重语文的其它功能。要着眼于语文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为智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材料和驰骋的广阔天地。总之,要实践大语文教学。它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智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来实践大语文教学观呢?

1.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可以丰富表象、学习直接知识、充实自己的语言。这些都与智力有密切关系,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可能进行想象,更不可能进行创造活动;没有广博的知识,智力活动就要受到阻碍。语文教学增加社会环节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利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又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应组织学生参加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主要是与教学活动紧密配合的,观察、认识社会与自然的活动。如:组织参观和野游,写参观记、游记;开展专题调查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注意周围的生活,开展一事一议活动等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及时运用课堂上的知识、技巧,锻炼语文能力,而且能发展观察、想象、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2.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丰富语言

知识是智力的基础,语言是智力活动的工具和材料之一。知识和语言赤贫,智力也一定不会发达。中学阶段即是记忆的最佳期,又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但广泛阅读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读,也不是不加选择的滥读。教师要加强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订出计划与措施;推荐知识性、思维性强,语言规范的读物。总之,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黄金时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的阅读,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语文智力上升到一般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就语文教材里反映出的技能技巧进行的智力训练,掌握的一些智力活动规律、方法,毕竟带有局限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发展语文智力,二是要发展一般智力,要能够把语文智力顺利迁移到课堂之外、语文之外的问题上。这种迁移的形成、一般智力的上升,在课堂上是有限的,因而需要课外活动的补充。如:组织演讲活动,语文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只要认真组织,加强辅导,即可以把语文智力上升到一般智力,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智力向更高级发展。

4.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理智感

二、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高度发挥教材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都是经专家按大纲要求挑选的最适合教学用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无不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的结果,无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挖掘这些智力因素。这样教材不仅成为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教科书,而且成为发展智力、学习智力活动的好教材,高度发挥了教材的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着重谈挖掘教师的潜在智力因素。

首先,要抓思路。不论什么类型,什么体裁的文章,不管它怎样谈古论今,包罗万象,都有一条思路贯穿其间,这条思路不仅反映了文章的线索,而且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过程。抓住了这条思路,就抓住了文章的纲目。教师就可以顺藤摸瓜的挖掘其中的智力因素,学生也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抓特点。不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有的适宜观察训练,有的适宜想象训练,有的则适宜思维训练,有的很可能是几方面兼而有之等等。我们除了抓思路教学外,还要分析文章的其他特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智力训练。

最后,抓内容记忆。记忆是智力的“仓库”。如果这个仓库没有一定的“储蓄”,智力活动就不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智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进行。所以,我们要重视挖掘教材记忆的因素,根据不同特点,及时确定记忆内容和方法,提出记忆任务和目标。

三、在听说读写结合中,多角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把四方面结合起来训练,不能单一孤立地训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放弃其它方面。这样不仅语文能力得不到健全发展,而且智力的发展也要受到影响。不过这种训练,还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角度进行训练。

1. 抓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一要根据教学特点,提出听说读写的要求,吧各方面融进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去;而要根据教学进度和任务定出训练计划、方法、步骤;三要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样就能使听说读写结合训练落到实处。

2. 抓训练方式的变化

智力是在训练中形成和发展的,但又是在不同条件、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训练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因此要采取不同方式、多方面进行训练。

3. 抓教学结构的改革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智慧;语文教师;高效课堂

新课程呼唤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智慧型语文教师有教育的智慧。但是,智慧型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或者说语文教师的智慧应该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如果把智慧的语文教师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它也有树根、树干和果实枝叶。智慧的这棵大树要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创造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一生,需要“九商”,即:“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逆商”、“悟商”、“习商”和“健商”。

一、智慧之根――“心商”、“德商”、“志商”

(1)“心商”。所谓“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心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是教师的成功之根。

“心商”优良的智慧型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是“快乐的场所”,积极地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把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和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作为“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德商”。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新课改呼唤“绿叶”型的智慧语文教师,智慧型语文教师的“德商”,应该有绿叶的奉献品格。智慧型语文教师,不但应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3)“志商”。所谓“志商”,就是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志商”是信念的基石,是毅力的源泉。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新课改中的智慧型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基石。信念并不深奥,信念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成功,相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相信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具备的能力。一个人拥有绝对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信念,力量会自然而生。

二、智慧之干――“智商”、“情商”、“习商”、“逆商”

(1)“智商”。所谓“智商”,就是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选择。“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不怕失败。不怕失败,才能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才能避免失败;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创新。我们不可以选择社会,但我们可以选择机会、选择方法、选择方向、选择走向成功的道路。智慧型语文教师会选择,才有充满智慧的人生。“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创新。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在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

(2)“情商”。所谓“情商”,就是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具有一颗宽容的心,有宽容自有人生精彩。智慧型语文教师,能使周围变得开朗、开放、开明,能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能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3)“习商”。所谓“习商”,就是教育教学操作的实践能力。教育智慧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体现智慧的力量。

(4)“逆商”。所谓“逆商”,就是如何认识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能把挫折当作走向胜利的又一个起点;再次,要海纳百川,妥善处理与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智慧型语文教师,似浩浩长江,不拒细流,如茫茫大海,接纳百川,会用真情去呼唤真情,用真诚去赢得真诚。

三、智慧之果――“悟商”、“健商”

(1)“悟商”。所谓“悟商”(也称为“灵商”),就是一个人对人和事物本质的慎思明辨的顿悟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悟商――教育反思能力。新课程将反思看作是一种教学实践,智慧型教师能不断地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与别人交流,促进个人信念的发展。有专家讲:一个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智性教育 理性教育 诗性教育 审美教育 可持续发展

为使语文教学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并真正落实其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就必须在推进语文智性教育的同时突出理性教育,在强化语文诗性教育的同时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智性教育、理性教育、诗性教育和审美教育同等重要,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总目标服务。

一、开发多元智能,推进智性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和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十分重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授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查阅写作背景,搜寻需要的信息,阅读、理解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生互相讨论、分享网络阅读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言语、运动、交往和自省自知等多种智能的发展。授课时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在朗读及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在交流、讨论中开展合作学习,开发言语、反省及人际交往智能。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的智性教育就有了推进。

二、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能力就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理性教育可以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去抓:一要培养学生思惟的广阔性,“纵横发散,打开思维拓展之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尽量想宽点,想远点;二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措施时,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诱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四要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五要训练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三、注重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

“诗性”一词最早由18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整个“新科学”的建构都是以发现“诗性智慧”为前提。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向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诗性智慧”,就必须重视诗性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引领学生进行教材经典阅读是强化诗性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能感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后,熏陶渐染,会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自己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的。强化诗性教育,引领学生诗化自己的生活、诗化自己的情感,从而“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是语文教学的高级追求!

四、提升语文素养,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对审美教育也做出了具体说明:“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德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审美教育上无疑是明智的、科学的。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眼中,对于特殊学生,我们教师不要求个个成才,但求人人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可训练的,都是有潜力的,都应得到关怀、爱护和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奢望智障学生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或掌握多么高超的本领,但可以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就是让每个智障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因此,培智班的语文教学要尝试改变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发展智障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课中悟生活。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设定的,我国培智课程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其主要是从学科目标向生活目标的转变。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1] 这个方案减弱了语文的学科色彩,明确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培智班(学校)选用的校本教材应定位为:使学生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补偿语言缺陷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最终提升其生活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内容应根据培智教材教学的目标来选择,在生活语文方面,2007年课程方案提出以生活为核心来组织教材内容,即校本语文教材的内容天需贴近学生生活。2004年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发行的校本教材《实用语文》二年级下册所选内容包括讲卫生、穿着、节日、作息、文具、安全、守秩序等。[2]这些教材内容来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形象具体,符合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智力落后儿童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学习这些内容,并可以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予以运用,有利于他们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

1.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训练

培智生由于智力较差,理解力、语言能力都不是很好。为了使他们以后能回归社会,学会与人交流,教师必须选择生活素材组织对话,对学生进行训练。告诉别人自己住在哪里,怎样买东西,怎样问好,迷路了如何求救等等,都是教师平时训练的重点,学会了这些,智障儿童才有可能回归社会。

2.选择生活自理素材组织教学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培智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对培智生来说才是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讲卫生》(培智教材第四册第14课,课文的内容是“刷牙、洗脸、剪指甲”)这一主题,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去说教,直接教学生刷牙的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或者实际操作,最后再教学生认识这三个词。再如:教学生学会认读“衣服、拉链、纽扣”(培智教材第五册第12课)一课,教师教学生会说“我会(扣纽扣),我会(拉拉链)。”这句子后,还花了一段时间来教学生穿衣服、扣纽扣、拉拉链。虽然这似乎不是语文教学内容,但是会读这几个词语,会说这个句子,对智障儿童来说用处不大,真正学会扣纽扣、拉拉链这技能才是最有用的,也是家长最希望看到的。特殊教育的学科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对学生有用的东西要及时教,不能觉得这是劳动技能课的重点,就放弃眼前的好机会,等到劳动技能课的时候再去教,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生活语文的教学需兼顾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语文学科特点,并侧重于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智低年级学生更是强调生活语文中生活方面,这是由培智语文的课程目标决定的。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就可以了解教师对“生活取向”和“学科逻辑”的权衡。

笔者在培智班听课中发现,许多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按照“识字写字――组词――说句子或儿歌”的思路安排课堂教学。如:某教师在教学《我有一双小手》一课,其教学设计思路为“认识生字‘手’――识读词语‘手指、手心、手背’――学习句子‘小手会……(做什么)’”,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依然按照语文学科的逻辑(即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字词的学习,对生活方面体现的明显不足,间接反映教师还没有充分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体现于教学全过程的思想。笔者认为《我有一双小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从“手是什么”到“手的作用”,再到“手的保护”,最后到“手的认识和读写”,这样既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又突出了生活化,并兼顾了语文学科词句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任务和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3]结合培智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游戏活动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两种比较合适培智班(学校)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

1.游戏活动法

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生活场景展示法,可以利用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进行。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学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在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因此,生活场景展示法能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促进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游戏活动法寓教育于活动中,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如角色游戏“做客”,“打电话”,“过生日”等可以把智障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中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玩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如:在教《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智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语文的识字教学可以在创设生活情景中自主识字。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智障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字词的意思。如:生字“聪”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本班成绩最优秀同学上课时的表现,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必须做到耳听、眼看、口说、心记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又如教学“五颜六色”一词,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鲜花图,然后老师加以描绘:我们来到花园里,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多么清新。花儿看见小朋友来了,都张开双臂,用笑脸欢迎你们呢!请同学们说说你自己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最后老师总结:你喜欢红花,他喜欢黄花……老师喜欢各种颜色的花,各种颜色的花我们可以换一个词叫“五颜六色”花。还可以根据孩子们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一些游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比如让他们猜字谜、编字谜都是识字的好方法。

“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将现行教材中的语文问题还原为培智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引导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将使我们的语文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但激发了智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智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加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培智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空,是提高培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只要培智班的教师坚持以培智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智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语文学习融汇进广阔的生活海洋,就一定能激发起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培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为可能,更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培智学生“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