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老年病学术会议8篇

时间:2024-03-15 10:39:28

老年病学术会议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1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倡议书,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一听到写倡议书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欢迎阅读!

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望。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生是青春洋溢的、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就在我们快乐地工作、愉快地学习,享受这一切美好生活的时候,就在我们身边,有两位同学正在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他们仍用顽强的意志和病魔斗争,用他们单薄的个体力量同命运抗争。

老师们、同学们,咱们就这么忍心看着他们走向另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空间吗?为此,党委宣传部、院团委向全院师生倡议: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次零食,甚至少喝一瓶饮料,献出每个人的一份爱心,让这两个不幸的家庭感受到一份温暖!伸伸手,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们击碎这层命运的薄冰,共同拉他们一把!让我们为同学点盏爱心灯,为友情牵根丝线,为生命搭建座希望的桥梁!

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2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好!

生命可贵,人生仅此一次。当你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生命乐趣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一个柔弱的生命正在与病魔作殊死搏斗?无情的病魔正改变着她的生活。

她就是我校三(4)班的__同学。她患上了神经纤维肿瘤引起的脊柱曲弯。(只有通过手术才有可能治愈,否者会有生命危险。)一个曾经—文静、朴实、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因为疼痛而哭泣的坚强女孩,一个急待着您献出爱心的孩子,现在只能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二次手术,才有可能站起来。她是我们老师的乖孩子,是我们同学的亲密伙伴,她现在急需大家的鼎力援助,帮助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__的父母都是外地来宁打工的农民,家风淳朴,性格善良,靠租耕闲置的农田种粮生活,劳作艰苦,收入有限。又由于前年__父亲得了双肾结石,光一次手术就用去家里多年的积蓄。为了生计,她的母亲到了服装厂上班,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仅供她和弟弟上学。__一生病,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巨额的手术费,母亲甚至有了放弃治疗的无奈想法。__是个勤劳的孩子,平时父母都很忙,很晚才能回来,可每次一放学回家她就先把饭做好,然后边做作业边等父母回家一起吃饭。虽然家里平时过的很清苦,但让父母安慰的`是,__很懂事,学习上非常自觉,每次回家都很主动的完成作业或看书,从不让她的父母她的成绩而担心。自开始患病以来,__的母亲就辞去了工作,在鼓楼医院照看她,父亲奔波老家筹集二次手术费用,少了收入,家庭生活更是陷入低谷。而十几万手术治疗费用,更使得她母亲常常以泪洗面,束手无策。

以前总以为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可是现在却发生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亲手教过的学生,就是我们一起学习一学习游戏的同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心,情比金坚。衷心希望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能积极行动起来,用一颗真诚的心,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能力帮助__同学度过这个难关。一分一元,都呼唤着人间真情,都憧憬着实现生命的梦。一十一百,都体现着人道慈善,都意味着奉献无私的爱!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恳请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无限的爱意,送去你有力的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__治好病,走出困境,共享幸福。你的爱心和真情,将如春风一般为她的生活送去一缕最温暖的阳光,将像星星之火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曙光。

为__同学捐款,献出一份爱心,赶紧为她筹集部分手术费用,尽快完成第二次手术,盼望她早日站起来。

我们替她感谢您!

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3亲爱的朋友们: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和梦想。当我们和朋友引吭高歌、放声欢笑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学习、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正处于豆蔻年华的15岁初三少女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死亡进行抗争,用坚强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__年1月8日10:50分,厄运就降临在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乡长铺中学126班的__同学身上,当时正是学校出操时间,正在跳绳的__突觉头痛难忍,不能站立,被学校老师迅速送往县人民医院急救,第二天因病情恶化,紧急送往湖南湘雅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急性脑血管堵塞,必须马上进行开颅手术,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巨额手术费却让这个本就已经风雨飘摇的家庭无计可施。

__也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一年前父亲因误入传销组织被抓罚款15万元、判刑入狱2年,只能靠母亲瘦弱的肩膀撑起两姐弟的学习和生活。此次发病前,__在校头晕晕倒过一次,但因家中无钱就没有去医院检查,而是迅速回校读书。女儿大病的生死关头,母亲竭尽全力,却又无可奈何,在借遍亲戚朋友后,只能在病床前看着像朵将要枯萎的花儿般的女儿以泪洗面。

也许您与她素不相识,也许您正在忿忿不平地抱怨人生。但是相比较起来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幸福感,汶川地震震动了所有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献出了关爱的心。虽然她只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您的一点付出她不能当面致谢,但我相信,他也相信:他相信还有你们,他相信还有我们。

她需要您、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伸起双臂,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帮她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朋友们,恳请您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让春风吹绿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

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4高中毕业后,时隔20年再相聚,聚会中,大伙得知有个同学身患重病,一致发出捐款倡议,为重病同学筹得15万余元。

2日,宜昌市中心医院外科楼9楼,患重病需要动手术的杨__,收到了原鸦高__届同班同学的1万多元善款。

杨__今年39岁,家住夷陵区鸦鹊岭镇,今年7月中旬检查时发现,若不赶快动手术取出结石,将导致肾脏积水,直接危及生命。因为没有两万元的手术费,杨__只得回到家中。

今年8月9日,杨__的同学黄西林组织原鸦高__届同学,在宜昌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同学何__得知杨__身患重病的消息,倡议借这次聚会,来帮助被病痛折磨的同学。

8月18日,何__在鸦高__届同学群上,发出了一封感情真挚的捐款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响应,并推举何__负责捐资事宜。仅3天时间,先后收到广州、江苏、新疆、陕西和武汉等,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同学们从银行汇来的善款1522098元。

9月2日,何__会同在宜昌市工作的黄西林等7名高中同学,将这些现金送到了躺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外科9楼50床,刚动过手术的杨__父母手中。杨__的父母泪流满面,泣声感谢同学们挽救了他儿子的生命。

重病同学爱心捐款倡议书5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生命如此宝贵,人生仅此一次,当你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生命乐趣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勇敢的老师正在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

__老师自从4年前被检查出患“肝占位病变、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腹膜炎”后,每年都要住院3—4次,每次住院都要花费1万多元钱。今年由于病情的加重,前3次已经花费2875257元,现又住进了医院,目前身体某些部分已处于浮肿状态,仅靠注射丙种球蛋白维持生命。而高额的治疗费用中有很多费用要靠自费解决,现__老师一家已陷入困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素有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生命是可贵的,面对如此的不幸,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我们相信,我们的社会有情有爱、有关怀有支持!有了大家的帮助,他一定可以度过难关!为此,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及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2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长期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并擅长复杂心血管病救治及心脏介入治疗的曹雪滨教授,不但是中央军委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二类岗位津贴,其所供职的二五二医院,在他的带领下,还创造出了令人称道的业绩,发展成为“全军老年心血管病中心”,肩负着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保健等多方面的重担。因此,本刊记者就曹雪滨教授多年来一直倾力探讨的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的话题,对他做了独家专访。

重视高血压防治,

改善老龄人群生活质量

据记者了解,第四届河北古城心血管病论坛暨2014年心血管年会于2014年3月14日至15日在古城保定召开,曹雪滨教授再度出任大会主席。

记者关注到,在历届河北古城心血管论坛上,“强调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是各届会议的鲜明特色。同时,曹雪滨教授不仅担任着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同时还担任着保定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因此,采访一开始,记者即希望曹雪滨教授谈一下这个学术会议为何如此重视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对此话题,曹雪滨教授首先介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而且,老年心血管疾病对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以及全世界人口健康的重要威胁。”

曹雪滨教授认为:“我国是一个老年人口基数非常大的国家,同时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非常高。老年人高血压和中青年高血压比较起来,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诊断治疗不完全相同,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方面均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老年人自身的认知功能差,对自身一些症状的感觉机能降低;另外,老年人的合并症比较多,像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这种多种病并存的情况,给他们的药物治疗带来一些困难。再次,有一些老年人由于认知功能比较差,在药物治疗的依存性上也比较差,所以说我们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曹雪滨教授继续解析说:“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近50%,已成为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一般而言,老年人高血压以单纯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假性高血压多见,并发症多且严重;其中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冠脉疾病、心力衰竭、房颤及肾脏损害等,治疗难度较大。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低盐、减重、戒烟、限酒、运动、避免情绪波动等。纠正可逆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联合用药。”

谈及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曹雪滨教授坦陈:“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接近2000万,然而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对于高龄老人的关注相对较少。就我们而言,当前我们对中青年血压研究比较多,而关于高龄老年人的资料确实比较少。”同时曹教授也认为,“近年来,老年人高血压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个老年高血压的指南,在这个指南中,对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以及它的诊断和治疗做了一些规定。”

个体化对待,

正确把握老年高血压治疗策略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临床指南中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的控制,推荐在140/90mmHg;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需要达到130/80mmHg,甚至更低的范围。那么,老年人的降压目标是多少?临床上究竟如何看待老年人的血压控制情况?在采访中,曹雪滨教授解释这一疑惑时首先强调:“老年人高血压控制标准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这些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目前我们都在重视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而我认为,这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对于老年人来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老年人来讲,我们对他(她)的最终靶目标的控制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具体而言,对于老年人的降压目标值,也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那么在药物选择上,比如说高血压人群,我们会根据他们的血压的特点,合并疾病来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我们常用的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ACEI以及ARB类的药物,还有我们最常用的一些利尿剂。老年人容易出现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那么对于这种患者我们在药物的选择上有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组合方案,或者说哪个药物可以作为我们的首选呢?”

提出这些问题后,曹雪滨教授又逐一解析说:“从广义的范围来讲,我们目前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不但中青年可以使用,老年人也是可以联合使用的。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个药物的联合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为什么呢?联合用药一方面可以增加它的效果,另外可以相对减少单种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一些药物的不良的反应。那么单纯的收缩期高血压应如何治疗,药物选择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是大家一直关注的。”

曹雪滨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业内存在着不同声音。有人说CCB效果比较好,有人说用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患者更好一些;但是我认为,对于老年人的治疗,既要注意收缩压,也要重视舒张压。但是有时候舒张压控制起来比较困难,原则上来讲不低于65 mmHg,是比较理想的指标。有些人压差值非常大,舒张压很低,收缩压很高,这时我们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舒张压。因为舒张压到了一定程度自身有一个保护机制,舒张压不会降得更低,这时候更应该关注患者的高压情况。”

曹雪滨教授还介绍说:“在临床工作中,我注意到目前一些报道用平均血压来描述正常血压的控制情况会更有意义,而根据平均血压来判断老年人高血压的控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指南上要求注意三种情况:一是诊室血压,二是患者在家里测量的血压,三是动态血压。对于老年人来讲,平均血压的意义确实更大一些,但在临床上我们用的还不是很普遍。”

曹雪滨教授强调:“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心率过快已经成为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为心率跟心血管病愈后存在密切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越快,愈后就越差。同样,对于高血压而言,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血压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病人的心率情况。当然,控制心率是有一个度的,控制到什么程度最理想呢?老年人自身心率就偏慢,这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心脏功能差,另外就是房室传导有障碍,这两种情况还会同时存在。所以对于老年人,我们既要控制心率,也要将心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什么算合理呢?根据病人的年龄、心功能情况,在安静的情况下应不低于50次/分,活动后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有的时候如果我们用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而病人的心率没有明显的降低,反而增快,这说明这个药物剂量还不达标。如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率应控制在50次/分,对于有些人来讲55次/分可能好一些,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讲,我们不能要求过低,平均在55次/分以上还是比较理想的。”

就此话题,曹雪滨教授归结说:“总而言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既具有特殊性,患者的症状常也不典型,易出现多病共存的情况。如何针对老年人群的特殊性,根据个体特点合理选择治疗策略、以发挥最佳疗效,这是我们应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立足古城,

构筑区域学术交流平台

曹雪滨教授供职的二五二医院虽处地级市保定,但该院心内科作为全军老年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却对老年心血管的防治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肩负着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保健等多方面任务。多年来,该中心在曹雪滨教授的带领下创造出了令人称道的业绩。

对于该院心内科各方面的情况,曹雪滨教授介绍说:“作为全军老年心血管病中心,我们始终把老年心血管病临床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设立了老年心血管病门诊,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老年心血管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方面。广泛开展了高龄、超高龄人群的冠脉介入检查治疗,发挥团队优势,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益求精,术后严密观察,依靠这种强化的围手术期保护,为很多被视为的高危老年人顺利开展了介入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为科室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综合防治、老年房颤栓塞事件危险因素研究及规范化抗凝治疗、老年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确保老年心血管病的总体治疗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我们在心内科门诊诊区专门建立了老年心内科和老年心内科专家门诊,在超高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老年心衰的综合防治、老年房颤栓塞事件危险因素研究及规范化抗凝治疗、老年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王士雯院士的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老年房颤栓塞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病理研究,样本例数居国内领先。我们建立了抗凝门诊,印制了和国际接轨的抗凝手册,建立驻保军队系统离退休干部老年房颤数据库。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观察例数,为提高老年房颤的防治水平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多年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老年心血管病有其特殊性,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是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曹雪滨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们科室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高血压临床规范化管理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军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不同层次医务人员提供培训平台,连续举办了5届介入治疗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把培养人才作为科室发展的原动力,打造合理的人才梯次,为科室发展储备后劲儿。选派基础好、临床技能过硬的医生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在重视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做到临床科研协调发展,积极打造研究型科室。”

谈及科室未来的发展规划,曹雪滨教授感慨地说,我们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军地保健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未来,我们科室的发展更是任重道远的。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先进数字平板造影机、320排(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内血管腔内超声仪(IVUS)、虚拟组织成像(VH)、三维标测系统CART0、冠脉旋磨仪、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等设备,为开展复杂高难度的心血管介入技术奠定了基础,但科室的健康发展不是单纯依靠先进设备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始终将打牢基础,提高科室内涵质量建设看做科室发展的生命线,“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原则,脚踏实地看好每一个病人、做好每一台手术是最大的责任。

在采访中,谈及曹雪滨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河北古城心血管论坛”时他首先介绍说:“历史名城保定毗邻京津及省会,有良好的地缘优势,近年来我们搭建学术平台,注重学术交流,在各位专家的大力帮助及保定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的努力下,保定心脏病学及介入心脏病学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在于:由中华预防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河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河北省老年医学会、保定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二五二医院承办的河北古城心血管病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4年,已经成为了区域性品牌会议。”

曹雪滨教授进一步介绍道:“多年来,我们一直本着‘注重临床,注重实用,面向基层,关注进展’的原则,先后举办了多次介入诊治培训班、电生理培训班、心血管相关疾病学习班,受到了基层广大医生的欢迎及认可。同时,我们借助古城会议平台,广泛交流了心血管病的防治经验、研究进展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深入探讨了地区内学术领域的合作,同时还为进一步规范介入治疗、增加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届会议基本上达到了探讨地区内学术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冀中地区心血管病学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3

“葛医生,有个急性心梗病人需要您手术。”

“好,我马上来。”

凌晨4点,葛均波赶到医院为病人手术,随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个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10多年来已经抢救了约2000例患者。

而通道的主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带领着一支精湛的团队,日夜坚守,凭借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成为了打开无数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半月现象”:国际心肌桥诊断标准

20世纪70年代,一天深夜,在山东省五莲县城医院,刚上初中的葛均波被匆匆送了进来,他的左臂在骑自行车时摔骨折了。2位年轻的值班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

1个月后,葛均波来复诊,医生傻了眼,石膏取下后,本应康复的左臂竟一动不能动。父母急了,孩子的手若是残废了,将来可怎么办?一家人四处求医,但无论什么偏方,都不管用。

几个月后,父亲打听到附近县里有位老中医,治骨伤很有名。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葛均波,一早便出发,赶到老中医家时,已是天黑。老先生一把推开父亲送的礼——1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我什么也不要。”

老先生仔细询问了几句,又看了看眼前的葛均波,抓着他的胳膊一推,葛均波的左臂立即恢复了活动。眼泪在葛均波的眼眶里打转。“那可不是因为疼,那是因为佩服。”葛均波回顾这段往事时,依然有些激动。

“如果我以后也学这么一招,不是也可以为天下人治病吗?”少年葛均波萌发了学医的念头。从此,“做医生,治病救人”成了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几年后,葛均波考取青岛医学院,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公派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留学。在儿时选定的这条道路上,葛均波勇往直前,勤学不懈,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读书的学习习惯。

付出就有回报,初到德国第一年,葛均波就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并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

1993年,葛均波获美因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紧接着,他跟随导师艾倍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该院的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1996年,葛均波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1997年,一个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来到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半月形暗区并非特例。他立即找出实验室里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症状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二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

葛均波的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心肌桥的诊断率,使其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从此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心肌桥诊断标准。

欧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桑切斯(Sanchez)教授等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称作“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赤子回国,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术

就在众多荣誉和机会纷至沓来时,葛均波却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当他向导师艾倍尔教授郑重提出想回到中国时,艾倍尔教授十分意外:“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

第二天,葛均波再次找到导师,希望导师能理解他报效祖国的愿望。艾倍尔教授对他说:“我将保留你的办公室,如果你今后遇到不如意的事,仍然可以回这儿。”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举家回国,受命担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刚回国时,葛均波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狗与兔的动物实验都做了,但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葛均波心想,德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上海就不能做呢?上海也要敢为天下先嘛。

于是,葛均波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递交给当时的院长杨秉辉,还给当时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写了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同时,葛均波还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并提出,手术的一切后果由他来承担。

葛均波回忆说:“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万幸的是,我的建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承担责任。”

在葛均波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5月,中山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在心外科、心内科等多科室的协作下获得成功。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的典范。

创新技术,打开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要做的却是把它放入人体的血管内,以支撑起闭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在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外国人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葛均波勇于开拓,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更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入新技术,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600例,2011年更是增加到8400例,10年翻了5倍多。

凭着医学研究上的专注,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中国首例”和“上海第一”。 回国不久,就成功进行了中国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市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等。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葛均波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为病人打通血管,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上述方法难以奏效。葛均波1993年春节回国讲学时将“高频旋磨术”介绍到中国,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世界前列。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细,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23毫米,长3.25米,更难于控制,而且导丝上还有一个直径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以每分钟15~19万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进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

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稍有差池,就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葛均波之所以敢做这样的手术,关键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手法。

一年春节,一位76岁的老人慕名来到中山医院,他因患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步行2米,就会胸痛、胸闷,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老人心肌最重要的血管——左前降支99%已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

葛均波带领他的助手运用高频旋磨术,在患者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中,硬是“钻”出一条1.25厘米的“隧道”,然后再扩张球囊,安置支架,并一次解决3支血管病变。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患者的症状立即得到改善,转危为安。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最为复杂的病变。由于血管腔完全堵塞,用常规操作技术引导钢丝难以顺利通过病变。葛均波独辟蹊径,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对吻引导钢丝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成功率。

2010年10月3日,葛均波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2012年5月26日,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再次刷新了中国的医学史。

心脏病人的抢救贵在快速及时,但一般的门诊和急诊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治疗,葛均波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葛均波带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创造着国际和国内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完善自己创建的这条“绿色通道”,手术成功率达96%以上。

中国研发:让患者用得起药物支架

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便是安装药物支架。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冠心病患者需要放置药物支架。

10余年前,一个进口药物支架要4万多元,有经济能力承担的患者寥寥无几。

10余年后的今天,药物支架的国产化进程大大推进,每个支架价格从4万元降至1万元。

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并加以改良的,就是以葛均波为首席科学家的“863计划”项目“国产药物涂层支架研究与开发”课题组。

当年,进口药物支架刚来到中国时,葛教授万分感慨:“一个要卖4万多,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

在最初使用药物支架的日子里,葛均波体会到了立竿见影的疗效,可随着病例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原来,药物涂层材料无法在体内降解,由此导致的血管持续性炎症反应和内皮化延迟,具有诱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危险。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有可能引发炎症,一旦引起支架血栓,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这让葛均波十分忧心。他琢磨着,要设计一种新型支架,避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葛均波正式开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他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一心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研制出现在临床普遍可见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

“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将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从1~1.5%降至0.15~0.3%,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由于全部国产化,支架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1万多元。国产支架市场份额走高,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降幅高达7成至8成。

初步估算,葛均波研发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此外,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葛均波也因此荣膺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99年归国至今,葛均波先后承担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E收录论文152篇(第一及通讯作者66篇),他引2820次。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5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4项科技奖项。

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并没有自我陶醉,他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我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

葛均波从未停止追求的步伐,每当去国外开会,他就抓住机会学习国外的最新医疗技术,力求精益求精,不断践行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侠骨仁心,不负生命的重托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只会看病还远远不够,千万不要陷入‘技术至上’和‘机器崇拜’的怪圈。因为比治疗病人心脏病更难的,是治好病人的‘心病’。”葛均波经常对学生说:“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在葛均波所在的心内科里,有几条“大忌”:患者在讲述病情时,医生不能只顾埋头写病史,看都不看患者一眼,就开出一堆化验单。

葛均波认为,不看着病人就是不尊重病人,冷冰冰地问两句,不可能获得详细的病史,而有时看似细微的信息恰恰能对诊断起到重要作用。他告诉学生:“机器再先进,只见人却不见心,仅凭一张X光片,一张CT报告,一张化验单,医生怎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医生如果过度依赖机器,就是医学的悲哀。”

冬天,用冰冷的双手为病人“触诊”,也是葛均波决不允许的。他说:“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

从医这些年,葛均波从来没和一位患者“红过脸”。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都将心比心,哪怕有时候一开始并不能得到病人的理解,他也会耐心解释,直到病人理解。

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

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说:“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

患者和家属都急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葛医生就是不愿意做这个手术。

葛均波耐心解释:“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以您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放置支架后反而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对您来说有脑出血的风险。所以,放支架的弊大于利。假如您是我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一句“假如您是我母亲”,终于说动了患者。

有一位徐州来的老干部患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老伴陪着他四处求医,因病情复杂,安放支架风险很大,没人敢冒风险为他动手术。

病人最后辗转来到中山医院,看着病人所受的痛苦和四处求医的艰难,葛均波感到揪心,决定收下这个病人。

为了这台手术,葛均波连着几个日日夜夜,反复推敲研究,讨论手术方案,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

那天的手术真是一场硬仗,葛均波和同事们在X线的辐射下工作了整整4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守在手术室门口的老太太热泪纵横,拉着葛均波的手颤颤巍巍就要跪下,在场的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葛均波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他们大都由于疑难杂症慕名而来。“每当看到有些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他们的每1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葛均波说。

在葛均波眼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绝不是利益交换的关系。否则,医学技术虽然进步了,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会越来越疏远。

葛均波说:“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也许最终不是每件事都办得成,但是你必须去努力。”

当年,给葛均波看病的年轻医生就是因为仅凭经验接上了断骨,没有在X光片上看复位情况,耽误了病情,给葛均波留下了肘后翻的后遗症。

葛均波经常开玩笑地指着自己的胳膊对大家说:“生病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医生应该多为病人想想,所以我要做一名好医生。”

有一次,葛均波感冒发热,他在办公室里一边挂着补液,一边编写教材,直到凌晨3点。正要回家休息的时候,突然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抢救,他立即带领“绿色通道”的一班人,投入抢救工作,最终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他自己却累得筋疲力尽,稍作休息后,他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过度的劳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痕迹:不到50岁已经两鬓斑白;由于参加介入手术陪病人“吃”了太多的X光,面色黝黑;20多斤重的手术防辐射“铅衣”他经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长期的负重站立手术让他的腰椎不堪重负,有时甚至无法起身行走,被迫卧床。

这种时候,葛均波就让导管室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造影图像接到他的床头,通过对讲机“遥控”手术。有时还请同事将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做一回“动口不动手”的“君子”。遇到紧要关头,他便硬撑着起来,亲自操刀,令在场的同事、病人无不为之动容。

葛均波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病人的称赞,他也由此获得了各种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参政议政,彰显学者本色

2010年,葛均波当选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葛均波时刻铭记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他关注民生、关注热点,结合自身所长,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数十篇提案,并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呼吁大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在医言医,葛均波最关注的还是医疗卫生改革。2009年,他的提案《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2011年,他撰写了《关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提案引起社会热议。

医保卡的使用关乎千家万户。部分医保定点服务单位为了追求利益,存在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针对“医保卡变身购物卡”这样一个普遍现象,2012年,葛均波提交了《关于规范医保卡个人账户资金使用的建议》,指出当前滥刷医保卡造成的社会危害,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他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的《关于加强监管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建议》、《关于培养青年人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关于行政官员问责制科学化的建议》等提案,也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2011年,天津车主许云鹤扶起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元一案,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引起人们对我国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深刻反思及广泛讨论。葛均波就此提交了《关于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建议》,对相关法理进行思考分析,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条款,重新界定行人或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分担标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和能源浪费是当前大城市的通病。针对这一情况,2012年“两会”期间,葛均波提交了《关于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葛均波热心参与九三学社的社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丰富社内活动形式,组织社员活动和研讨会,为复旦大学和上海市的发展献言建策。他注重医学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带领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和中山医院合作创办了《健康促进》科普杂志,为疾病预防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者、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葛均波以严谨务实的求索心和使命感,精心打造着人生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

1962年出生,1979~1984年就读于青岛医学院,1987年获山东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心内科博士研究生,1990年公派赴德国美因兹大学留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4

左脚麻凉就诊小病治成大病

2003年5月16日下午,臧清感觉左脚趾麻凉,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来到北京某医院,医生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I期”。三年前,因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下肢缺血,他的左腿接受过人工血管手术,那次手术做得很成功。然而三年后,这段手术植入的人工血管发生了堵塞,造成了上述症状。

7月初,由于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在医生的建议下,臧清及家人同意接受“大隐静脉转流术”血管手术,即将大隐静脉绕过人工血管接到股动脉上。5日,臧清和大女儿分别在手术协议书上签了字。7日是臧清手术的时间。术前,臧宏特意找了主治大夫,详细询问了手术的内容。大夫连比带划地讲解着,臧宏半懂不懂,但那时的他仍然相信医院会治好父亲的病。

被推进手术室前,臧清突然喊住了医生:“2000年做手术换上的那段人工血管一定不能再动,本身就有问题……”对老人的叮嘱,主治医生点头默许。整整七小时的手术,臧宏如坐针毡。父子俩感情很深,不忙时,他常陪父亲出去钓鱼,坐在一旁看着父亲神情专注得像个孩子,一种莫名的满足就会涌上心头。父亲住院后,给父亲洗澡、按摩的工作由臧宏一个人包了,每天再忙再累,他都会抽时间到医院给父亲按摩。父亲被推进手术室,臧宏的心也悬到了半空……

据医生说,臧清的手术成功。术后一周内,病情有所缓解。但从7月14日起,医院的反常举动让本已放下心来的臧宏心生疑窦:当天,臧宏在给父亲擦澡时发现,父亲的左侧腹沟长了一个肿块,他找来医生。医生检查后告诉他,这是正常反应,血块自行吸收后就好了。但事实上一直到最后,这块血肿也没消。7月16日,老人又进行了一次多普勒检查,而这次检查又和前几次一样,未拿到任何结果。臧宏急了,找到有关大夫,指责道:“我们花钱检查,就应该有结果,可这几次,既没有检查结果,又没有图片和病程记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院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但得到的仍然是敷衍搪塞。到了7月22日,依照医院安排,臧清再次进行B超检查,这一次,医生故意不把探头对准血栓部位,只是对准大腿处的肿块!目睹了这一切的臧宏,心底升起了一丝疑问和不祥的预感。

8月1日,医院认为臧清“术后恢复良好”,老人于是遵照医嘱回家休养。然而,出院后老人的腿一直红肿不消,常觉得疼痛难忍。在家里休养了十来天,左脚肿得越来越厉害,原先麻凉的症状竟变成了如刀割般的疼痛!这次手术,如果如医生所言成功,那么,其后这种剧烈的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术前原本还能走路,为什么在术后短短一个月内,病情反而急剧恶化?那段时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臧清及家人。怕儿女和老伴担心,倔强的老人很少提及左脚的疼痛。但好几次臧宏半夜醒来,都看到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低声问:“爸,怎么了?”老人背对着他,半天才挤出几个字:“一到晚上就疼得更厉害……”看着父亲有些佝偻的背影,臧宏有些内疚,当初如果不是他极力劝说父亲动手术,他那条病腿又怎会发展到痛得彻夜难眠的地步!臧宏再也睡不着了,他仔细回忆着从签订手术协议到出院前的发生的一些奇怪事情,一团更大的疑云笼罩了他。

原来,在2003年7月5日签订手术协议时,臧清的大女儿提笔准备在手术协议上签字,主治大夫侯某在一旁提醒她注明强烈要求手术。考虑到手术是医生建议故而病人及家人并未“强烈”要求,臧清的大女儿并没有在协议上写明“强烈”二字,当时候某的神情就有些异样。到了7月7日手术前一小时,侯某又拿着已有大姐和父亲签名的手术协议,让臧宏在上面再签一次。如此“谨慎”究竟意味着什么?8月1日,臧清出院当天,主治大夫伍主任一再叮嘱老人:“如果感觉不好,一定要再回来看看,找我就行……”如此惊人而巧合的预知能力,在事后想起来,怎不叫人生疑?还有一件事,臧宏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也就是那件事,让他开始陷入不安:7月16日,父亲在病房接受一名医生的多普勒检查,而当臧宏走进该病房时,斜靠在病房门口的大夫一脸慌张,赶紧示意该医生出去“将检查结果跟伍主任说一声”,没等臧宏询问情况,该医生已经快步走出了病房……

擅改手术内容硬朗老人含恨冤死

2003年8月15日,臧清再次住进北京某医院。此时,他的腿部红肿严重,病情恶化。一门心思要查出事情真相的臧宏找到病案室,提出要调父亲的病历,却被拒绝了。一连一个星期,他天天去病案室软磨硬泡,其诚心最终打动了工作人员。臧宏站在病案室门外,一页页翻看着父亲的病历,翻到父亲手术名称的那一页,他一下子蒙了:他清楚地看到,在手术签字单,自费药品签字单上,手术名称不再是原先的“大隐静脉转流术”,而是在其后添加了“人工血管取栓”几个不易察觉的小字!难道医院不顾病人要求,在病人及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篡改手术协议?

臧宏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伍主任,问:“手术名称怎么添了几个字?’伍主任一直避而不答。直到有一天,“不堪其扰”的伍主任不耐烦地告诉他:“那是后加的……手术中间出了点问题,我们临时决定人工血管取栓……”见臧宏一脸的气愤和诧异,伍主任又解释道,“像你父亲这种大隐静脉转流术加人工血管取栓手术,国内国外都有人做过,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至此,臧宏才确信,手术果然没有如协议所说的进行。

更令人气愤的是,臧清生怕医生在日后的手术中不按他的叮嘱处置,在2003年5月18日病历的一角,还亲自写下“如采取手术取栓,患者估计流出道欠佳,术后可能再阻塞,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臧清”。

白纸黑字,医生竟视而不见,在手术室利用病人麻醉后无力保护自己的情况,擅自改变术式,采取了之前多次否定的取栓术式!天哪!全身的血液一下子涌到臧宏的头上,他终于明白了这么多天父亲左腿剧烈疼痛的原因。他没有想到,满怀信心到医院治疗的他们,竟在无意中被卷入一场可怕的欺骗。而这场欺骗,最终造成了父亲病情的急速恶化。

强忍着怒火翻看父亲的病历,臧宏发现其中破绽百出,到处都有明显篡改过的痕迹:7月15日医院B超检查照片,有血栓的那张照片,被巧妙地贴在了数张无关紧要的照片背后,隐蔽得很好;7

月18日的病历上,明确写着“左下肢缺血Ⅱ期”,这无疑证实了父亲手术后的病情比入院前还差,而医院为了制造“能出院就说明手术是成功的”假象,竟然在臧清左小腿部分血栓仍然严重的情况下隐瞒真正病情,让他出院“休养”……

看着这些,臧宏的眼睛模糊了,他回忆起在家那半个月里坚强的父亲咬着牙不喊一声疼的样子,可父亲哪里知道,清高一生的他竟然在迟暮之年被这群“白衣天使”玩弄于股掌!

回到父亲的病房前,臧宏偷偷藏起了病历。他知道,如果把事情真相告诉父亲,这等于要了他的命啊!臧宏多了个心眼,悄悄地把病历复印了十几份带在身上,然后又通过朋友找到一位医学专家。看完病历,专家告诉他:“旧人工血管取栓手术目前在国内成功率较低,旧人工血管清理不好,极易发生脚部流出道堵塞,形成血栓。”臧宏觉得,父亲的症状与这位专家所说情形非常相似,这也就意味着,父亲手术后所有的痛苦,都是这些擅自更改手术内容的医生一手造成的!

臧清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从8月份开始,他的左股血管逐渐阻塞,足部严重缺血,脚趾开始变黑、流脓,一点点坏死。为了不碰到溃烂的伤口,家人为他套上一只大号的棉袜,并在病床上支起一个铁架子,在铁架子上盖上厚厚一层被子或羽绒服。虽然是夏天,但那是怎样一种冰冷彻骨的疼痛啊,老人曾在日记上描述这种疼痛:“如同把脚插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里,再用刀子一点一点地剜割!”

知道了真相的臧宏,开始悄悄地搜集证据,他打算将自己搜集到的证据向医院领导反映,要求他们承认错误,停止继续隐瞒病情,并尽快治好父亲的病!

于是,仅有高中文化的他四出向专家学习专业的血管学知识,并开始有针对性地搜集父亲住院期间的医疗单据。医院里许多医生都深知这场手术背后的隐情,他们对这位可怜老人抱以深深的同情,于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臧宏获得了父亲在接受手术前后的一系列单据。他发现,就连这些单据,也存在着种种漏洞:7月7日手术当天和次日,父亲曾接受过两次输血,每次输血都有反应,但医院没有让家属签字,并且在输血记录单上标记“无反应”;7月19日,父亲又一次输血,输血后高烧达40摄氏度,浑身发抖,肚皮以下出现白霜,酒精擦浴多次,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父亲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大大超过正常值,然而就连这么严重的反应,医院却在输血记录的输血反应栏中没填一个字!

很快,臧清的事情在医院里传得沸沸扬扬,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全国有名的三甲医院!到了2004年初,尽管臧宏及家人百般隐瞒,老人还是知道了真相……

签订神秘协议高额赔偿唤不回可怜父亲

坚强的臧清,曾在腿部严重溃烂时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并且拒绝服用任何止痛片;在没有医护人员照料的时候,他还经常跛着脚到护士值班室取棉签。在医院8号病房的无数个夜里,因为腿部的剧烈疼痛,他无法平躺着睡觉,只能整夜整夜地坐着,困极了就靠在墙上打个盹。就算这样,他的意志也没被摧垮,仍梦想着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然而,从知道了真相的那一天起,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父亲的目光里,越来越充满着对生命的眷恋,臧宏知道,父亲不想死啊I就在一年前,他还爽朗地告诉邻居,他有幸福的晚年……一想到这些,看着父亲含泪的眼睛,臧宏的心都碎了。

臧清的病情每况愈下。到了2004年3月底,不得不靠氧气维持呼吸,但每次清醒时,他总会愤怒地拔下氧气插管,有几次还拔下了正在输液的针头,鲜血一下子染透了病员服。好几次,倔强的他要来病历复印件,颤抖着手在上面写下“改病历,大骗子,法律不容。患者臧清”的字样。在他心目中,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发泄愤恨!

因为臧清体内器官开始衰竭,医院给他安了各种监视仪器。4月2日晚,他在睡梦中竟然遭受了痛苦的电击。

原来,臧清睡觉有打鼾习惯,打鼾时呼吸暂停让没有经验的实习医生误认为他病危,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贸然对他实行了电击。强度极大的电击在老人胸前留下了无数烙印,胸前的部分皮肤都被烧焦了。虚弱的老人拼尽力气想起身打医生,他凄厉地喊道:“骗人鬼打了我!骗人鬼!”看着父亲的惨状,臧宏的心如撕裂般疼痛,他多么想替父亲承受这一切不该有的痛苦啊!

4月19日晚上,臧清当着医护人员及众亲友的面打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听话!”他用尽全力一下下打着面前的儿子,臧宏呆呆地站在那里,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如果这样能让父亲多活一段时间,他宁愿父亲狠狠地打他一顿!可怜的老人到死都埋怨儿子隐瞒自己的病情,也埋怨儿女“错误地”将自己送进了这家医院!

那一夜,看着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父亲,连续几顿饭没吃的臧宏流着眼泪,颤抖着手端着摄像机,拍摄了父亲留在这世上的最后画面:溃烂、发黑的脚惨不忍睹;胸前大片血红的烙印;鼻孔插满了吸管,表情痛苦不堪。4月20日清晨,臧清含恨去世。从2003年5月16日住院,到2004年4月20日死亡,短短的11个月,一个走路大步流星、身体硬朗的老人就这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臧宏和家人陷入了巨大悲痛。他们开始与医院交涉,并将老人的遗体长期停放在该医院太平间,发誓一定要为冤死的人讨回公道。臧宏先后买了两部摄像机、一部拍照手机、4支录音笔,将父亲“二次住院”后的病情变化一一记录下来。有一次,他找到伍主任镇静地问:“为什么要给我父亲取栓?”伍主任回答:“这个手术方案我没有和你们商量,这个我承认,我吸取教训。”就这样,在父亲去世前后,臧宏用各种方式搜集了大量“医生擅自改变手术术式”、“篡改病历”、“隐瞒病情”的证据!

2004年12月15日,医院答应赔偿,并与臧宏签订了一份据臧宏说很“荒诞”的协议,医院承认对臧清的死亡“负有一定责任”,答应赔偿。关于协议里涉及的赔偿数额,臧宏拒绝向记者透露:“我没法告诉你,这是我和医院约定的。但从近年媒体公开的报道来看,我没有发现过去有医院向患者家属赔偿这么多的……”对于协议内容,臧宏也不愿意透露,他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合适的时候我会对外公布的,但协议中没有写明赔偿金额。”

据医院一位知情人称:“协议主要是约定臧宏及其家属要保守秘密,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具体内容,同时放弃对医院及有关医生的法律主张。”

协议签订后,医院向臧清家属支付一部分赔偿款,余款迟迟没兑现。臧宏多次找到当时签订协议的院方代表交涉此事,但一直没有结果。到最后,医生开始否认臧清的手术存在问题,当时手术的第一责任人伍主任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在臧清事件上,医院血管科尽心尽责,并不存在医疗事故问题,医院之所以答应赔偿,是觉得“纠缠不起”。

院方的态度让臧宏及其家人愤怒了。父亲就是被医院和某些医德沦丧的医生害死的,就算是赔偿再多,又怎能换回老人的命?而现在,这些一手造成父亲死亡的医生,竟然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无数次慎重考虑后,臧宏决定将此事曝光,为含恨而死的父亲讨公道!

2006年5月9日,记者拨遗伍主任电话,表明身份后,记者向其询问对这起医疗赔偿的态度,伍主任拒绝回答,并提供了医院党委办的电话让记者同他们联系,记者随后多次拨打该电话,均提示线路故障。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5

TheAdvance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XingFanYangShen(339)

脑电熵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赵玉洁岳云(344)

2011年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TiNAS2011)(347)

麻醉与监护论坛 磷酸丙泊酸钠与镇静谢莉方才(348)

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贾济朱萧玲陈绍洋(351)

中西医治疗疼痛特色技术班(353)

输血与血液保护新认识招伟贤(354)

基础与临床研究

部分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研究进展祝胜美张雄信(359)

无创正压机械的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影响施健阎锡新徐海博李海涛关继涛(363)

硫化氢复合浅低温可选择性激活突触内NMDARs及其下游CREB信号通路胡婷婷段满林徐建国(366)

喉罩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古丽拜尔.努尔周明祝晓娟(370)

2011年第十六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371)

改良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王翰然章勇张达颖(372)

经验交流

第十三届全军麻醉与复苏学术会议(373)

北美2B及GS麻醉机吸气流速对预设潮气量的影响及合理设定周钦海王珊青韩传宝(374)

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会议暨2011年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年会(375)

Supreme喉罩和Proseal喉罩用于腹腔镜手求患者气道管理的比较体会周卫东(376)

罕见后纵膈嗜铬细胞瘤麻醉处理一例周钦海王珊青刘存明(377)

全国急救及重症医学专业新进展高级研讨会(378)

多腺体自身免疫综合征病人术中延误诊治1列分析张志春(379)

2011北医麻醉学论坛(379)

手术室外的紧急气道处理白浪(380)

ICU专栏

重症患者免疫调理治疗的进展黄顺伟管向东(383)

谷氨酰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余志中麻醉与监护论坛 万献尧(386)

特别报道

第十四届世界临床疼痛大会暨第一届亚洲疼痛大会第四届中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会议报道马骏倪家骧(389)

行业新闻(390)

2011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草案)(394)

2011年国中青年麻醉学科医师论坛征文通知(草案)(395)

第四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会议(223)

第三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227)

200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医学年会暨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国际研讨会(233)

第二届协和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242)

全国麻醉科主任临床新进展研讨班暨肝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及处理学习班(245)

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疗养康复学术会议(249)

第一届海峡两岸康复医学交流会议(253)

首届全国急救与灾难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广州)国际急救与灾难救援器材、设备展览会(256)

第六次全国妇科内分泌学术会议(263)

亚洲公共卫生大会(265)

第四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269)

2009第三届基因技术产业大会(272)

2009国际病理生理教学会研讨会(277)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280)

全国感染性疾病高级学术论坛(282)

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288)

首届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290)

会议讯息(291)

200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医学年会暨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控国际研讨会(292)

综述与讲座

Notch信号通路和Notch相关疾病贾济候丽宏陈绍洋(224)

围术期麻醉对细胞因子的影响郭晨(228)

七氟烷预处理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唐建成(综述)郭曲练(审校)(231)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麻醉处理郭智星孙莉(234)

交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病理及保护作用张俊杰(综述)鄢建勤(审校)(236)

瘙痒动物模型及其病理机制研究进展项红兵(240)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理论的教学探讨王强(243)

经皮气管切开技术的演变及启示李春雨贾晋太(246)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ICU中的应用新进展皋源吕丹杭燕南(250)

地氟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时鹏才石蓓(252)

麻醉与监护论坛 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马骏王瑞婷方才(254)

要重视瘢痕子宫剖宫产的麻醉处理陈昆洲柴小青(255)

肝包虫病的麻醉处理李江李丽莎唐天云(257)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王建芬唐天云(258)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复苏的实验研究肖华平古妙宁肖金仿徐翔赵振龙(259)

切口浸润罗哌卡因对全麻下甲状腺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赵桂军孙莉承耀中丁超郑春京刘若杉(264)

乳酸测定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生利万献尧(266)

谵妄的临床研究进展张丽挪艾宇航(270)

Toll样受体2、4与全身性感染研究进展张杰万献尧(273)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研究谢红傅志海王琛倪勇吴雷梅(278)

瑞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观察王建芬唐天云(281)

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麻醉的临床研究赵为禄雷恩骏(283)

2009年第十五届俄罗斯医药医疗展(361)

全国麻醉科主任学术会议暨新进展研修班(364)

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17次全国学术大会(373)

全国儿科学急危重症暨临床新技术研修班(383)HttP://

中华麻醉学会关于SCI发表文章评奖通知(2008--2009)(390)

2009全国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及危重病治疗指南学术论坛(394)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398)

第二届全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征文通知(408)

全国大肠癌肝转移诊治进展学习班(第三轮征稿及会议通知)(414)

2009中国普外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419)

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最新教材出版发行暨家庭康复研讨会(419)

会议讯息(426)

2009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征文通知(427)

广告索引(428)

《读者来信》张艳红朱也森(428)

读者服务表(429)

《麻醉与监护论坛》稿约(429)

综述与讲座

血红素氧合酶-1与急性肺损伤谢海辉(综述)(审校)石海燕(审校)(368)

围手术期中草药与麻醉风险徐少群高巨(371)

妇科内镜手术的麻醉陈瑛琪岳云(374)

产科急诊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治疗孙德海(382)

一种新型的基因开关-RU486诱导调控系统宋小星尤圣武彭章龙于布为(384)

脓毒症与免疫调理治疗朱曦葛庆岗(387)

KCC2与痛觉过敏董榕于布为(391)

不同麻醉方案在术中唤醒试验中的应用岳云巫志国王云穆小波(395)

关于麻醉安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向涛(399)

氟比洛酚在丙泊酚静脉麻醉行无痛人流中靶向超前镇痛作用张兴梅万康沈卫红王东青(405)

专家丛译

围手术期体液的管理——最小化输液疗法与目标疗法的比较沈娴文(译)钱燕宁(校)(407)

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辛标(译)钱燕宁(校)(409)

麻醉医师是围手术期医师廖朝辉(译)钱燕宁(校)(411)

病理报告

全麻术中发生过敏性休克一例麻醉与监护论坛 彭文平左明章(412)

2例全离体肝肿瘤切除余肝原位再移植麻醉处理张培俊李江宁杰龙永富李艳华唐天云(413)

经验交流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6

“治未病”思想贯穿了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始终,然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老年健康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解决老年健康需求的实际问题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目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服务在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信息服务的质量、水平及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服务的应用研究更是不断的深入和成熟。这些成果的取得让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这两者之间互通的“桥梁”逐渐清晰起来。首先,“治未病”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主动性”特点,即主动了解、主动治疗、主动预防等。而近年来信息服务模式也从原来的“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逐渐向“信息找用户”的主动模式转变,可见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是相似甚或相通的。其次,信息服务模式在不断网络化、集成化、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及时、准确、主动的向老年人群或其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做到“了解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即“未病先防”。再次,信息服务平台的双向性特点可以有效检测并及时反馈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态。老年人群往往由于生理功能和机体反应速度的下降而“贻误病机”,若能将比较便捷的信息采集器装备于老年人身上,实施全面监测,一旦处于非正常状态,设备将会向医疗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及老人的身体异常数据,医疗服务器再发送相应的初步诊断报告和基础信息到医院救护中心及病人监护人等,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这也正是“治未病”理论中“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1-2]。

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最大特殊优势在于与其它学科的亲和性,比较容易形成交叉性边缘科学,产生新的学科门类或学科方向。近年来,信息工程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领域中,比如医院、居家诊所、事故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治并实施监控。欧盟委员会在其医疗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将《在线医疗》(e-Health)作为欧盟2020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数字议程的重点优先行动,于2011年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动《在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将信息工程技术运用于医疗,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其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对紧急情况能紧急处理的时效性、节省医院和患者开支的经济性。首先,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使病人能够及时而准确的获知自己的生理情况,减少边远地区病人求医的费用和求医诊断花费的时间,节省医院医生往返各地的费用和时间。其次,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模式,减少了监护设备与医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并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再次,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海量生理参数数据的自动检测分析,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使人们享受随时随地的、低廉的医疗服务。另外,电器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与自己病情相应的小型诊疗设备,如老人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对信息工程式医疗提出全新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护理问题、医疗资源的短缺、医护费用的恶性膨胀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医疗危机。香山科学会议第427次学术会议围绕“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议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强调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工程技术对宏观表征的识别和监控成为实现老年健康“治未病”的有效途径“表征”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征象的梳理和概括,是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也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某种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实质或者本质。表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WrightJ等[3]提出了基于稀疏表征的人脸识别模式。刘树民等[4]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代谢网络的异同,同时实现了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表征。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所采集到的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体温、肥胖指数、血糖等指标都可视为患者的“表征”。应用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物表征,将测量数据通过网管无线传输,医生在远程端对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监控,以便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5-6]。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便携式家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使患者生物表征信息的全面采集成为现实。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强调“有病早治”,“善治者治皮毛”,通过四诊信息的准确获得,从细微的身体变化(即表征信息)判断出疾病可能的转归发展,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如“中风”“胸痹”“消渴”等,在发病的早期,其相应的表征已经提示。防微杜渐,有病早治是老年健康中的重要环节。有些疾病,在发病后,不仅不断发展,而且还会出现转变或传变。中医认为,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很重要的,然而更应该重视可能出现的转变,即“已病防变”。老年人正气多已虚弱,某脏腑患病多容易波及全身,及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疾病的发展变化,整体治疗,能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主要来源于四诊信息。四诊信息的获得实际上是对患者宏观表征信息的汇总,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与再整合,从而形成对疾病、证型等的判断。中医证型是“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整体反应状态”,比如舌象是人类证候体征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机体整体反应的外象[7]。笔者前期的研究提示:以复杂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作为媒介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的整合,进而实现对证型的识别[8-10]。以往对中医宏观表征信息的判断和解读多停留在主观层面,形成了难以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得中医表征信息的采集逐渐趋于客观,比如舌象信息的客观化和数字化研究已经实现了舌体区域性分割、舌苔舌质分离、舌下络脉提取以及舌象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用于老年健康“治未病”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非常重视“数字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拟定了医学诊断数字化的研究方向。结合当今信息工程技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WIFI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个人医疗设备上,并整合互联网与社会医疗资源,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将HIS、LIS.CIS、CMS.PACS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网上服务活动与院内信息的互通以及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医疗服务活动等。“治未病”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医学的智慧结晶,信息工程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诠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更多的人工智慧,使医疗服务逐步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7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将可以有效地测量和传输数据。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7

60年来,中国人正通过越来越多的健康信息,不断更新着健康观念,同时也拥有更多的健康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0世纪50年代-人多力量大

回顾60年前,我国刚刚解放,经历战火的风霜后,百废待兴,人民终于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迎接来了和平,大家不用再继续颠沛流离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型工业同样急需发展。发展需要劳动力去支撑。,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希望补充劳动力,繁殖下一代是当时最直接的方法,人们都响应号召多生育,坚信人多力量大。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医疗水平不发达,接生的设备当然也很落后。农村里很多孩子都还是“接生婆”帮忙接生的,准备的东西主要有热水、剪刀、布、婴儿衫。如果产妇是顺产,“接生婆”就轻松很多,只是在旁边给产妇打气和一些善后工作;但如果是难产,“接生婆”有独特的“手法”推腹催生。

产科医生只是在大医院里面才有,但接生设备也是挺落后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清洁用具。剖宫产当时并不盛行,只是在某些具备相关医疗条件的医院,在产妇难产时才进行的接生方式,并不像现在,为了避免痛楚就进行剖宫产。那时人口数字上升得也比较快,很快就上升到4.5亿人口左右。

20世纪60年代-农村人看病难

农村人看病难的问题在60年代一样存在。

因为生产队缺乏技术设备。“放下锄头拿起针头”的赤脚医生可能对你的病无能为力。因此,你不得不到县城医院里去接受治疗,又因为你是农民,无法享受当时城里人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所以,你还得支付挂号费用和部分医疗费用。然而,这部分医疗费用就会给公社的资金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往往对这种送县治疗的病人名额进行限制,同时,公社里的赤脚医生往往担任“把关人”的角色,由他们来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谁可以去县城,谁不能去。

另一方面,在60年代以前,中国医疗资源也是向城市倾斜的。新兴的医疗设备、新培养的医务人员、卫生部的资金,都主要流向城市。这必然造成加剧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低水准。直到1965年,批评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之后,医疗人员和设备大规模下乡运动才开始展开,但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准仍然极为有限。

20世纪70年代-中医吃香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医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药品也没有现在丰富。特别是在乡下,中医大夫(老百姓叫草药郎中或者先生)格外吃香,老百姓对那些上了年纪、鹤发童颜的老中医非常尊敬:如果老先生的医术是家里几代祖传,脉又把得准,又有几个看家的绝方子,那地位一点不次于县官。老中医受传统医学熏陶,修身养性,都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把医术看成是仁术,望、闻、问、切一丝不苟,辨证施治反复斟酌。尤其是那些心系苍生的老中医,不图名不唯利,“宁可架上药蒙尘,但愿世上无病人,”对贫困患者,一把草药能治好,绝对不会开一包开好了草药方子,怎样煎药,如何服用,应该忌什么口。都要嘱咐好几遍。几乎所有的中医诊所,都会给病人免费提供砂锅、药壶。有的老中医怕病人煎煮失当,还要亲自帮助病人熬药,守在病人身旁观察服药后的反应,根据药效情况及时做出药味及用量调整。

那个年代对一个老中医的评价,除了口口相传,最能服人的便是坐堂诊所里病人赠遥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赞语,绝对是病家的有感而发,老中医们也当之无愧

20世纪80年代-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20世纪80年代,病人看病时的感受基本上和20世纪70年代前差不多,医生会问这问那,生怕漏掉一点疾病信息而给病人造成误诊,,开药的时候,哪种药好用又便宜,就开哪种、有APC绝不开索密痛、安乃近;药片能解决了,绝不开注射液。那时医生看病,一把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支体温表,即可诊断清楚,很少出现误诊现象。医院里影像检查设备也就一台×光机而已,不需要透视的患者,医生决不会乱开单子、对于有的患者把×光机看得很神秘。医生还会认真地告诉他们,经常照射对身体是有害的医生给身体不便的老年患者测量血压时,帮着脱衣袖;给小孩诊断时寓诊于乐,又摇铃铛又扮鬼脸冬天出诊,医生先要用手掌把听诊器听筒捂热,然后再放到患者身上,生怕凉着患者、病人看完了病取了药,医生还不忘叮嘱几句,告诉他们服药注意事项,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跟医生说。责任心极强的医生,碰到了患者会主动问吃了他开的药有没有效果。有的医生还打电话给病人或家属了解患者治疗状况,或者骑上自行车跑几十里到患者家中去做进一步的检查。那个年代,医生看病行医着实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说到20世纪80年代,绝对不能忘记赤脚医生的功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赤脚医生撑起了那个年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遗憾的是,这个被世界卫生组织肯定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到了20世纪90年代彻底断裂。

20世纪90年代-日新月异的医疗手段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型医疗设备层出不穷。病人看病,因为仪器多了,大大减轻了医生问诊的繁琐。在开药时,医生会主动跟病人说,给你开点“好药”吧。由于医生的引导,凡是到了医院,病人也会主动央求医生给开点好药。于是,以消炎药(抗生素)为主的“好药”,大行其道。确切地说。滥用抗生素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而一发不可收拾的。一旦患上大病就得找好医生。要找好医生就得走后门托关系。开始先是请医生吃饭,送礼品,后来发展为送红包,送红包的劣概就是从那时逐渐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医院基本上还能正常运转,农村一些常见病也能对付,到了末期,受医疗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乡镇卫生院日渐势微,老百姓无论大病小病一律往县级以上的医院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乡镇)医院门可罗雀。

21世纪初-看病难看病贵

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医院要求科室与业务量挂钩,科室要求医生与工资效益挂钩,业务绩效考核的标准是多劳多得。为了创收,为了提成,普通感冒有部分医生会开几百元的药。那些能够享受国家报销医药费的患者,医生还会在主要药物之外加开一些营养品,更有甚者,连生活用品也能在医院里买到。各种各样仪器检查,先进而昂贵的药物,很多老百姓感受到了看病难,看病贵。

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让医院的公益性大大降低。但是,如果把医患矛盾的板子,全部打在医院、医生的身上,显然不公平。

2010年代之后,看病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我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

傅斯年的悲剧

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50年傅斯年因招生问题对峙会场,散会后突发脑溢血死亡。

当“秀才”遇见了“兵”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在台湾,傅斯年出席农复会一次会议,讨论农业教育改进和保送台大学生出国深造问题。据在现场的人回忆说,他一会儿用汉语讲话,一会儿用英语和美国人交谈,一会儿汉英交杂滔滔不绝。

午饭后稍事休息,傅斯年又于下午2时许赶往省议会厅,列席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参议会上所质询的问题全是有关教育行政方面的事务。

大约到了5点40分左右,参议员郭国基突然蹦起来质询有关台大的问题。这郭国基好勇斗狠,在日本留学时,郭氏就开始率领一帮乌合之众,打起“苍天已死,国基当立”的大旗或明或暗地闹事。

后来,郭国基又一跃成为台湾省参议会的议员和立法委员。气焰凶妄,举止轻狂,江湖上人送外号“郭大炮”。意想不到的是,作为台大校长的傅斯年竟与这样一个流氓恶棍在议会大厅遭遇了。

招生问题大动肝火

当时的台湾大学属台湾省政府拨款,故“郭大炮”便以地头蛇身份,怪叫着向傅斯年开起火来。郭的发难主要是教育部从大陆抢运来台并存放于台湾大学的器材如何处理,以及放宽台大招生尺度等问题。此事看起来简单,其实十分敏感、复杂、棘手。如台大之招生,尺度已尽量放宽,招生人数已达最大限度,但各界仍不满意,特别是郭国基辈纠集部分失意政客,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学校施加压力,惹得傅氏极其恼火愤怒。

今日郭氏之质询,当然需由傅斯年亲自答复,于是傅不得不第二次登台讲话。在回答完上述两个问题之后,郭又提出台湾大学用的是台湾人的钱,就应该多聘台湾教授,多取台湾本地学生,否则便是与台湾人民作对云云。傅针对郭的无知狂妄予以反击,在讲台上大谈其办学的原则、规矩、计划与理想等,并称台大考试对台湾学生已尽量照顾。讲着讲着情绪激动起来。

最后他高声说道:“我们办学,应该先替学生解决困难,使他们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心勤学。如果我们不先替他们解决困难,不让他们有求学的安定环境,而只要求他们用功读书,那是不近人情的……”

讲完话时,大约是6时10分,傅斯年满含怨气地慢步走下讲坛。就在即将回到座位时,他突然脸色苍白,步履踉跄,坐在台下的陈雪屏见状,赶紧上前搀扶,傅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倒在陈雪屏怀中昏厥过去。离得较近的议员刘传来赶紧跑上前来,把傅斯年扶到列席人员的坐席上,让其躺下,顺便拿陈雪屏的皮包做了枕头。从此傅进入昏迷状态,再也没有醒来。

陈诚指挥抢救

刘传来本身是台大的医学教授,他是一面用冷毛巾贴其额,一面打电话通知台大附属医院和傅斯年的夫人俞大。傅原定当天晚上6点钟在他家中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讨台湾省政府和台湾大学合办“血清疫苗制造所”事宜。5点多钟,校长室秘书那廉君来到傅家,俞大以为众人在家里开会,自己不便打搅,准备外出去吃饭。不久,傅的司机老杨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呼喊:“校长不行了,校长晕倒了!”俞大、那廉君等急忙驱车赶到省议会厅。

大约6时30分左右,台大附属医院院长魏火曜、台大医学院代院长叶曙、副教授王大杰亦赶到会场。经王大杰诊断,傅斯年得了脑溢血,当即采取急救措施,抽血300CC,这时血压尚高至190,7时30分左右,国防医学院院长卢致德、内科教授丁农、台大医学院教授林天赐、严智钟等亦闻讯赶到,诊断结果与前同,于是商议再抽血150CC。

闻讯后,立即指令陈诚动员台湾所有名医,不惜代价抢救傅斯年的生命,并要陈诚每过半个小时打一次电话向自己报告傅斯年的病情。陈诚得令,竭尽全力组织台湾一流的医务人员抢救治疗。

病床上的傅斯年一动不动,西装已被剪开,头部堆满了冰块,医生、护士跑前跑后紧张地忙碌着。满脸焦虑之色的陈诚在会议室来回踱步,周围站立的一圈党政要人均不敢坐下,同样满脸焦虑、神态凝重地观望着来自病室的风吹草动。

晚上9时30分左右,傅斯年的血压渐降至180左右,体温亦降至38℃,情况稍有好转。至11时,血压又增至230,体温升至40℃。至11时23分,仰躺着的傅斯年突然睁开了眼睛,床前众人惊喜交加,以为傅斯年终于醒了过来。医师急忙走过来按了按脉,抬手合上了傅斯年的眼皮,一声不吭地退后低下了头。这时众人才真正地顿悟――傅斯年走了。门外的俞大会意,急步进来抱着傅斯年号啕大哭:“孟真呵,孟真(傅斯年字孟真)……”陈诚等人闻讯,冲出会议室向病房奔来。傅斯年就此与大家永别。

第二天,台湾省议会副议长李万居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台大傅斯年校长于20日夜“弃世”。当天台湾报界刊发消息,“大炮议员郭国基骂倒傅斯年,傅氏绝命身亡”。

校长死讯引起学生骚乱

12月21日,台湾大学宣布停课一天,悼念傅校长,并下半旗志哀,由各院系学生代表联合会组织学生排队前往极乐殡仪馆致唁。当学生们听说傅斯年是被郭国基活活气死的消息后,心中的悲痛立即转成愤怒,纷纷冲出灵堂,打着“失我良师”的白色横幅,向省议会厅涌去。

学生们聚集在省议会厅门口,强烈要求气死傅斯年的郭国基出来述说昨日会场中质询之经过。郭国基隔着门缝看到学生们包围了参议会大厅,并听到学生们高声怒吼:“郭国基有种你出来,你出来……”冲在前方的学生喊叫着与参议会阻拦人员扭打在一起。躲在门后的郭国基见状,立即意识到事情严重,怕遭到对方的群殴与痛击,往日的张狂之气顿消,急忙溜出后门,老鼠一样逃窜了。

有人喊出了“杀郭国基以为傅校长报仇雪恨”等口号,此时阴风顿起,大雨骤降,风雨交织中现场更加混乱,愤怒的学生终不肯离去,继续冲击议会大厅,并与警察发生了肢体冲突。

武则天“禁屠”趣闻

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当作自己登上权力顶峰的思想武器。在强制性的全民崇佛运动中,有一道禁杀牲畜、禁捕鱼虾的命令,曾闹出了不少趣闻。

为了查验禁屠令的执行效果。武则天特命宰相娄师德下基层巡视。宰相视察工作,基层官吏自然要设宴接待。宴席上,首先送上来的是一盆羊肉。基层官吏解释说:这羊不是我们杀的,是狼咬死的。既然是狼咬死的,吃了当然不算犯禁。接着送上来的是一盘鱼。基层官吏又声明:这鱼也是狼咬死的。娄师德一听喷饭大笑:你咋这么笨呢,应该说这鱼是水獭咬死的才对。欢笑声中,美味佳肴很快成了腹中之物。

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武则天的禁屠令在基层的执行状况估计不会太理想。后来,武则天大约也觉得这个禁令有点过分,因而在处理违禁案例时,对当事人十分宽容。

老年病学术会议篇8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倡议书的事情愈发增多,倡议书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还是对倡议书一筹莫展吗?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欢迎阅读!

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1当你在放声欢笑的时候,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意识模糊;当你在神采飞扬的高谈阔论时,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全身肿胀,眼睛里面布满血块;当你在午后品上一杯细腻的咖啡时,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一连几天不能进食,年迈的双亲老泪纵横。

她是唐宗英,家住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两碗镇两碗村柏香社,今年24岁,在重庆文理学院读大四,今年6月毕业,家里有父亲,母亲,哥哥,妹妹。父母在家务农,哥哥妹妹都是在外打工。从小家境就比较贫穷,在学校也有国家资助的一级助学金。家里基本没有稳定收入,现在每天的医药费非常多,病情也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所以会需要更多的医疗费。她的父母也比较上了年纪了,也没有什么工作和收入的能力,在两年前的时候就是这个病,在治疗的时候就已经把家里的钱都花完了,现在都是在亲人朋友那里借的、现在真的是基本无力拿出钱来治疗接下来的病了。

一个从大山里面飞出的“金凤凰”,她没有被家庭的贫苦所打到,没有被当地艰苦的求学环境所打—倒,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但是现在,她的身体正被无情的病魔所吞噬,她现在患有:肾病综合症、肾病、慢性肾病能衰竭(尿毒症期)、癫痫、肺部感染、可逆性脑病综合症。每天她使用的药物器材写满了9张纸,5月5日,院方正式向其家人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每天高昂的医药费使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负债累累,亲爱的朋友,请伸出你的援手吧,让我们用一根根稻草筑起一座生命的城池吧!尊敬的朋友,请救救她吧!!这是怎样的坚韧、勇敢的生命之花啊!你能放任她在狂风暴雨中零落吗?请给她一点养分,给她一抹阳光。

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2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好!

生命可贵,人生仅此一次。当你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生命乐趣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一个柔弱的生命正在与病魔作殊死搏斗?无情的病魔正改变着她的生活。

她就是我校三(4)班的崔玉同学。她患上了神经纤维肿瘤引起的脊柱曲弯。(只有通过手术才有可能治愈,否者会有生命危险。)一个曾经—文静、朴实、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因为疼痛而哭泣的坚强女孩,一个急待着您献出爱心的孩子,现在只能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二次手术,才有可能站起来。她是我们老师的乖孩子,是我们同学的亲密伙伴,她现在急需大家的鼎力援助,帮助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崔玉的父母都是外地来宁打工的农民,家风淳朴,性格善良,靠租耕闲置的农田种粮生活,劳作艰苦,收入有限。又由于前年崔玉父亲得了双肾结石,光一次手术就用去家里多年的积蓄。为了生计,她的母亲到了服装厂上班,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仅供她和弟弟上学。崔玉一生病,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巨额的手术费,母亲甚至有了放弃治疗的无奈想法。崔玉是个勤劳的孩子,平时父母都很忙,很晚才能回来,可每次一放学回家她就先把饭做好,然后边做作业边等父母回家一起吃饭。虽然家里平时过的很清苦,但让父母安慰的是,崔玉很懂事,学习上非常自觉,每次回家都很主动的完成作业或看书,从不让她的父母她的成绩而担心。自开始患病以来,崔玉的母亲就辞去了工作,在鼓楼医院照看她,父亲奔波老家筹集二次手术费用,少了收入,家庭生活更是陷入低谷。而十几万手术治疗费用,更使得她母亲常常以泪洗面,束手无策。

以前总以为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可是现在却发生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亲手教过的学生,就是我们一起学习一学习游戏的同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心,情比金坚。衷心希望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能积极行动起来,用一颗真诚的心,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崔玉同学度过这个难关。一分一元,都呼唤着人间真情,都憧憬着实现生命的梦。一十一百,都体现着人道慈善,都意味着奉献无私的爱!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恳请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无限的爱意,送去你有力的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崔玉治好病,走出困境,共享幸福。你的爱心和真情,将如春风一般为她的生活送去一缕最温暖的阳光,将像星星之火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曙光。

为崔玉同学捐款,献出一份爱心,赶紧为她筹集部分手术费用,尽快完成第二次手术,盼望她早日站起来。

我们替她感谢您!

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正准备悄悄发芽,绿柳正准备吐出嫩叶,一切都那么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你、我、他正在在这明媚的校园里享受这学校生活的美丽。可你是否知道到,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挣扎,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呼喊……

江雨曹,男,我们怀远县城关小学六(6)班的同学。本来应该和大家一样,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可开学初不幸查出患有严重的脑瘤疾病,现正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急需手术。可是他的父母均无正式工作,家境贫寒,父亲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在无力支付昂重的手术费……

江雨曹同学在校期间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勤奋。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等待他的就只有生命的无情。但是我们相信,大家是有情有爱、有关怀有支持的!所以,我们大队部特提出倡议,举办本次募捐活动,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再次点燃生命之火!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江雨曹同学一定可以战胜病魔,度过难关,重返校园!

尽管我们捐款的金额可能是微小的,但这些却表达了我们对生病同学的关心,体现了我们的奉献精神。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类最温暖的力量是关爱,懂得付出爱的人才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请让我们每个人的微小力量在这里得到凝聚,凝聚成一股爱的`洪流。为了让江雨曹同学早日重返校园,我们倡议:伸出大家援助之手,为他献上一份爱心!重燃一个年轻的生命!让干枯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让枯涸的生命之河永流不息!

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4亲爱的朋友们: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和梦想。当我们和朋友引吭高歌、放声欢笑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学习、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正处于豆蔻年华的15岁初三少女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死亡进行抗争,用坚强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__年1月8日10:50分,厄运就降临在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乡长铺中学126班的孙雪瑶同学身上,当时正是学校出操时间,正在跳绳的孙雪瑶突觉头痛难忍,不能站立,被学校老师迅速送往县人民医院急救,第二天因病情恶化,紧急送往湖南湘雅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急性脑血管堵塞,必须马上进行开颅手术,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巨额手术费却让这个本就已经风雨飘摇的家庭无计可施。

孙雪瑶也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一年前父亲因误入传销组织被抓罚款15万元、判刑入狱2年,只能靠母亲瘦弱的肩膀撑起两姐弟的学习和生活。此次发病前,孙雪瑶在校头晕晕倒过一次,但因家中无钱就没有去医院检查,而是迅速回校读书。女儿大病的生死关头,母亲竭尽全力,却又无可奈何,在借遍亲戚朋友后,只能在病床前看着像朵将要枯萎的花儿般的女儿以泪洗面。

也许您与她素不相识,也许您正在忿忿不平地抱怨人生。但是相比较起来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幸福感,汶川地震震动了所有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献出了关爱的心。虽然她只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您的一点付出她不能当面致谢,但我相信,他也相信:他相信还有你们,他相信还有我们。

她需要您、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伸起双臂,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帮她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朋友们,恳请您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让春风吹绿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

此致

敬礼

同学重病捐款倡议书5同学们: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当你在健康的生活着,享受快乐的时候,一个柔弱的女孩正在与病魔作殊死搏斗着,她就是__县__镇__初中的__同学。在大家眼里,__是一位勤奋上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女儿。

20__年8月,当__被医院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们一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中,30多万元的医疗费使这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陷入了困境,目前她的母校为她捐了7000多元,但对于30多万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14岁,正值花样年华!__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健康快乐的生活,但家庭困难无法支撑这昂贵的医疗费,任凭无情的病魔在一天一天的吞噬她的生命。于是,共青团__县委员会向全县发出倡议,希望全县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全力帮助__战胜病魔。

同学们,也许你与她素不相识,但爱心与真情是没有界限的。你的仁爱之心,你的点滴之恩,都有可能拯救一个生命。区区几块钱,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只是一个冰淇淋,一瓶饮料,一个汉堡包,但一元钱,可以温暖一个心房,五元钱,可以传递一份力量,十元钱,足可以撑起一片蓝天……同学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滴水能汇成大海,,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贵在有份爱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心,去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让__早日和我们一起共享人世间的美好和温暖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