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品德与社会教案8篇

时间:2022-12-17 17:14:03

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

一、分析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

1.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及评价不理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存在了太长时间,想要连根拔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不会特意去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太会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

此外,还存在一些“霸占”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做一些习题,他们便毫不留情地将品德与社会课改成了他们想要上的内容。这些教师只考虑到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说完全被应试教育蒙蔽了双眼,没有考虑到其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教育是一样的重要,或是说要比最后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2.教师的不专业化,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较少

在小学教师队伍里,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他们的专业、擅长的学科并不是品德与社会。只不过是学校需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所以便从事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这样就会使我们小学的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队伍不专业化。再有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教学,这样就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3.教学中片面追求理论性教学,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由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较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授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不是非常清楚。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完全就是按照课本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在读,或是根据语文的看图写话在不断解释每一个图片的含义,根本不会顾及学生的感受,更没有设计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环节,也就更谈不上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看成了初中的政治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停地说教,不知道小学生现在并不能接受他所讲述的这么深奥的知识,不知道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案

1.重视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认识,懂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就会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会非常快,对于自己思想道德及人格品质的性质也会非常有利。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重视程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和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并利用自己那聪明的大脑想出妥善处理的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并真正体验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用途,久而久之,才会发自内心的重视起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

另外,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体验和感受高尚的道德与人格的重要性。如乘车让座、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等等都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以,并且能够从这样正确的、善良的做法中体会到喜悦和幸福感。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课本的理论知识,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得感受,体会品德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和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理论联系实际,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时,教师应多联系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例。我们先讲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然后让学生去换位思考:事例中的人物做得对不对?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做?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评价你?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小学生知道自己越来越大,应该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但是有的家长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些日常生活的家务事,而是告诉他们要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水平。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是我不做家务而是家长不让,便认为家长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家长做法的一番苦心,体会家长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尽量争取时间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主动告诉父母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

3.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效率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中探究、课中及课后灵活运用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是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自主先学指明方向

如何引导先学?凭着一本教材,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即:为学生设计学案。

教师要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根据内容的不同有的也可在课中)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

学案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启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必须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思辨性。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本,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又学会看书。同时,根据课标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及自学能力,在设问角度上应有所区别。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要把导学案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其问题设置要层次化,兼顾各类学生的发展,要让A层次的学生寻到挑战,B层次的学生受到激励,C层次的学生受到鼓励。内容主要由学习目标(三维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达标检测、课后反思几个部分组成。

二、指导学生用好学案导学,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点燃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黑板出示、口头表述或投影出示和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二)定向自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定向自学、自主探究,主动阅读教材、联系已有的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汇报展示“先学”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要求学习小组长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全员互动,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兵教兵”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教师既可引导学生自行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也可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精讲点拨”。“精讲”,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或变角度发问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兵教兵”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归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排查基本观点,进一步强化易混点、易错点。此环节,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四)当堂训练促学生用知识、明事理、强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明事理,强能力。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只要教师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引导先学、导探谐振,指导学生学会会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乐于倾听、勇于评价、勤于反思的习惯,一定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2、培养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

3、初步培养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鼓励学生参与竞争。

2、懂得有序竞争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3、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既参与竞争又积极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竞争与合作促进发展的实例。

【教学设计】

一、认识参与竞争的必要性和竞争的重要性。

1、学生自学故事:我们能赢

2、全班交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老师引导领悟:参与竞争非常重要,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参与竞争,努力拼搏,我们才能赢。

4、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参与竞争?

5、教师播放生活中激烈竞争的课件。

6、教师小结:现代社会竞争真是无处不在。

7、学生讨论学习中有哪些竞争。

二、竞争要守规则

1、如果咱们班要和同年级的另一个班进行拔河比赛,可是规定他们班可以出10个人,而我们班只能出5个人,你们同意这样的比赛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2、竞争要有一定的规则,做到有序竞争。那课文中告诉我们什么叫有序竞争呢?

3、学生看课本中的图画,讨论这样的竞争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4、联系生活。

5、组织学生辩论:如果并非自己的原因,而是在竞争中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你该怎么办?

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地狱和天堂”

2、全班讨论: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3、在集体生活中,相互合作的伙伴,就如同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彼此都为别人着想,才能共同达到目标,才能双赢。

4、学生讨论课文图画中的同学在合作中完成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如果由一个佃来完成会怎样?

5、学生讨论:参与哪些方面的合作,可以让自己在什么方面进步?参与哪些方面的竞争,可以让自己在什么方面进步?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4

关键词: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案例化教学 应用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克服光谈理论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模式,倡导以“理论结合实际”并且以实际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案例教学模式。它包括学习教材理论,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讨论交流,启发指导,体会总结四个环节,这样充分利用了课程和实际资源,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案例化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通过讨论、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二、案例化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升华案例。

1.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案例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被吸引其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其实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案例”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公捕大会、公开宣判大会”这两个实际案例,学生从这两个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了违法以后给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危害,且受到的制裁和惩罚,真正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这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远离违法犯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案例呢?首先,对于这两个案例,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学校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这两个活动。其次,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多重效果。

2.教师组织案例讲解案例,学生自主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所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案例设计选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案例的选用,多考虑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家庭之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是案例讲解,同样是同一个案例,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效果已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讲解时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多讲究解说艺术,如“幽默、讽刺、严肃、活泼”等,这样可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不成熟阶段,要想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总结案例。

在对教学案例讲解、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案例、总结案例内涵。通过案例的现象认识和把握案例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过程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受引申出案例结论和体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和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案例。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5

关键词:三爱教育;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德育

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与专业教育相比,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不够高的现状。在2013年6月,就曾发出号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2013年9月,教育部又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2013年11月,“三爱”教育被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德育品质,有效地进行德育档案的建设管理,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三爱”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档案建设及管理的现状

社会的进步对国民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提高我国全民道德水平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处于学生期间的公民,尤其是作为即将进入到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管理,是促进我国德育建设长足发展的有力措施。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将德育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德育测评是各校对学生德育档案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形式,也是综合评价学生表现的重要内容。以德育测评为基础形式的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多运用记录的形式激励、约束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德育行为以及德育观念,虽然有所成效,但因更多偏重学生对各项校园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缺少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具体评价指标,并且在学生就业时也没有体现出学生德育档案对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作用,这都使学生德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显得不够完善。“三爱”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德育教育的具体体现。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也对现阶段进行“三爱”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但以“三爱”教育为视角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内容。

二、“三爱”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想观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社会繁荣景象出现的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负面现象。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水平滑坡,不仅干扰了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也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和科研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德育环境作为支持。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动员和鼓舞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旗帜[1]40。高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输出人才的德育素质影响着国家整体的道德水平,而“三爱”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所以以“三爱”教育为基点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做好学生德育档案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但是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及家长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德育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诚信的缺失,例如考试违纪,不按时缴纳学费,拖欠银行贷款,就业时违约等行为,严重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大学期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提出的“三爱”教育的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需要。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三爱”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内涵。“三爱”教育内容具体又广泛,不仅融入了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品德塑造等多个方面,还融入大学生后续择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在实现自己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极易出现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对人生以及社会的错误认识,这就需要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来促进自身的社会发展。德育档案的建立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三爱”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建议

1.优化档案管理内容。学生德育档案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德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历史要求,是使德育工作提高档次的基础性工作[2]40。为了使德育档案的建设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三爱”教育为基础对档案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如包括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和教育活动等内容的德育教育记录;诚信、政治素质、集体意识等内容的学生行为品德记录,院级、班级和个人等不同层次的评价考核记录等。这些档案的归档,都需要对其保存价值进行思考,如果硬性地将所有的档案都进行归档则会造成时间的浪费以及档案的资源浪费。建设管理有效的学生德育档案可以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方法和水平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2.加强品质测量。品质测量是做好德育档案管理的前提。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品质测量中,大多数是对于事实的具体描述,缺少对学生德育品质形成过程的记录,因此无法反映出学生品质的变化规律。所以在进行德育档案管理时可以针对“三爱”教育中的大学生学习诚信问题、政治品质、关怀友爱的意识以及集体协作能力等德育品质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针对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以及能力,进行四个级别的分类,即优秀、好、中等、不合格。特别是在进行德育档案管理中可以依据需要对学生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德育变化情况,建立一个坐标,直观展现出大学生品德素质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3.提高实用性。德育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德育档案的价值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德育档案中会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记录凭证,能够提升学生道德成长的整体精神空间。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已将学生德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了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考核管理中,但其构建和应用仍然较为局限。“三爱”教育是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密切结合的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在“三爱”教育视角下加强学生的德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品德素质方面的参考依据。加强德育档案在学校与社会衔接时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档案建设和管理,提高德育档案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振峰.“三爱”教育唱响学校德育主旋律[J].中国德育,2014(7).

[2]马晓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3(2).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6

新课改要求传统案例教学推陈出新。新型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手段。本文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新型案例教学法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效运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新型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教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并逐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外学者对案例教学法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舒尔曼从探究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出发,将案例教学法概括为“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1]。科瓦尔斯基从分析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效果的角度出发,指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推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舒尔曼和科瓦尔斯基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共鸣,也是我们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出发点之一。国外学者理论层面分析全面,但对我国一线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我国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对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做出了多种阐释。郑琼梅从案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出发,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3]。崔丽华从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教学要求三个方面综合对案例教学法做出了研究,注重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4]国内学者更注重课堂及案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改进传统教学环节有重要借鉴意义。近年来,新课改要求我们创新案例教学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应当借助与教材主题相联系、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贴近的典型案例,从案例教学事前分析、事中引导、事后反思三个环节入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落实新课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以思想品德课为例,研究新型案例教学法。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案例教学困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关注学生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因而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领域。目前,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传统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倡案例使用的开放性、探索性,较好地实现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利用困境

(1)对教材资源缺乏有效利用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是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对教材理论的分析和阐述。随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不断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选择各种丰富多样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出现了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找故事”上,把课程核心放在“讲故事”上的现象,而没有关注到他们选取的案例和教材理论内容的联系。[5](2)教材案例形式过于单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首要资源,也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虽然结构清晰,主线明确,配合着“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三大教学版块来编写,但是教材中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漫画低幼化、形象和名字固化、画风单一等,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材料过于简单,缺少设疑,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无法实现相关教学目标和课程理论。(3)既有的案例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探究性不足,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使案例失去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案例本身缺乏理论知识支撑,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2.师生互动中的角色定位困境

理论上,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论证的过程。但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自说自话、课堂氛围沉闷等现象。教师一人主导课堂、“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度比较低、状态沉闷、缺少学习的热情,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不能跟着老师给出的思路去认真思考问题,不能及时地和老师进行互动。

3.知行合一实践困境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对课程的实践性提出了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引导和情感态度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讲授案例式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和记忆,而忽视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新型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实施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使用开放性、探索性的案例教学法。合理地选择案例,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开展灵活有效、教学环节衔接流畅自然,还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但案例教学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新型案例教学法”要求我们始终把握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的,并在案例教学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有效落实这一目的。综合借鉴学者的学术观点和在教学中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主动落实新课改要求。

1.案例教学质量关键——事前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是为了说案例而选案例,案例教学针对的应该是课程标准,分析的应该是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完善的案例分析、选择合适的案例呈现的方式至关重要。(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新课改推行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新课标也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案例式教学课前分析应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方便学生直接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2)选取典型,启迪思维案例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选取时要考量其典型性,这关系教师是否能够透过案例联系理论,是否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所谓典型性,就是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既能够体现事物和规律的共性,又能体现不同原理的个性和特征,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法巧妙阐释教学理论、有效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3)寓教于乐,推陈出新一个新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经济社会的新鲜元素和热点问题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联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取新颖的教学案例,那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落实要义——事中引导

(1)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案例辅助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素材,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破课堂的沉闷,改变教师主导的现象,在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出轻松愉快并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2)化难为易,学生为本教学案例的突出优势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理论形象化,把深奥原理浅显化。案例式教学法实施过程应尽可能生动,使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知识原理,从而化难为易、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认识自我”与“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两部分的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易懂,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这部分涉及各种法律知识就比较抽象,有些法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不易理解,学生们缺乏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对概念的直观体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更应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降低教学难度。(3)理论系统,学以致用碎片化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大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时刻把握理论脉络和课标要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为导入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而服务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的媒介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案例中获得的启迪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3.案例教学生命力所在——事后反思

(1)系统考核,案例反思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教学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案例教学不应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应不断考核案例教学效果,反思改进空间。(2)师生互动,推陈出新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往往给人枯燥难懂的感觉,灌输式教学会让学生在复杂的知识面前束手无策、倍感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新颖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讨论问题,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兴趣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新型案例教学法的交叉运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获得社会热点案例的方式更加方便和多元。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专属教学模式,对其他学科教学一定程度上也有着普适性,同时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共同开展教学工作。

1.借力互联网平台

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非常紧密,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互联网时代,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学生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的多元、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也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平台,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对教学有指导性意义的案例。

2.选用真实生活素材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涉及情感、品格、道德、心理、社会与法律等方面。中学生群体是一个身心发展很快的特殊群体,因而要面临成长中的诸多困惑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悉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并运用到教学中。比如,七年级的《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身边的真实经历作为案例来运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面对挫折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地去认识成长中的自我,学会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再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同侪携手共进》一课,如果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生活里面对的交友困惑为案例的原型,来设计课程思路,引导他们掌握交友的原则,掌握与朋友交往的正确方式,从而学会更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3.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之后推行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唯一的选择。比如传统的讲授法,它可以被看作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知识的传递始终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讲授法让教学更加严谨、规范和高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还有一种情景分析法,通过具体情景的设置,给学生呈现问题发生的真实环境,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考来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切身实际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如果能够巧妙地将这些有益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辅助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能够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俗话说得好“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思想品德课程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效。案例式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改之后推行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敏 贾蕊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鲁迅中学

参考文献:

[1]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西奥多J•科瓦尔斯基.教育管理案例研究[M].庄细荣,译.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26-28.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58-01

新课程提倡教育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能把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生活案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并不等同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而要求教材完全与现实生活同步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社会热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乐于通过网站、论坛、微博等了解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反映社会热点的生活案例,把当代的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让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

例如,教学《历史的足迹》(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入手,使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华不仅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放假,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下,对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保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面对“哈韩热”“哈日热”“欧美潮流”等,我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保持生命力。这样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融入学生生活经验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生活案例与课本知识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系统的、稳固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为案例,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教学《跨越代沟》(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存在的种种矛盾,并进行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表述矛盾和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给予太多的指责。接着,教师教学代沟产生的原因和消除代沟的方法等知识点,并用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如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等)。这样教学,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在与父母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成熟。

三、利用乡土资源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深切的感情。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来构建生活案例,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类的朋友》(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本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风光。然后,播放反映环境污染给本地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失,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的视频。利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调查的形式,调查本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生态保护机制,然后,以学生的调查结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理解了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思想品德

在现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的速度也在变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缩短了能量转化的周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这些变化对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想真正成为21世纪新时代的人才和社会的主人,就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就要求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接受教育阶段,要培养好自身的素质,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它也是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内在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来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形式。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内容,教育模式是途径,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了调整配对,对教学起到了构造的作用。同时,教学模式一般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它解决了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则是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思想指导。这样合适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教育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总体素质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培养一个优秀的新时期学生的基础,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这些理论相结合,把这些积极乐观的政治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但是正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就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

第一,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再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年级偏小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思想品德内在思想,而只是从文字的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这还不足以将思想品德的实质内容融入生活。第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种很抽象、很无趣的思想理论,于是他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这些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生活。第三,只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多思想品德的基本模式,而这些理论模式是不符合大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现实事物,而不是静静躺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要为他们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1.引导模式

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尊重人权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主要的原则,所以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会给素质教育的实现带来很大的效果。引导模式是指学生以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在一旁起到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协助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2.案例模式

案例模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构建属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独有的案件模式,将案例教学目标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中,打造属于它独有的案例模式。第二,案例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案例的撰写。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重点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案例,案例中要包含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且案例要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现实。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案例熟悉,教师还必须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第四,案例教学开展的形式应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教育部门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时会下发一份教案,教案是供老师教学参考的,而非是必须教授的知识,老师在开设自己的课程时要把握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学生自己的学案,当然学案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案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初中的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未来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晓虎.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成人教育,2012(5):23-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