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品德故事8篇

时间:2022-08-05 21:45:06

品德故事

品德故事篇1

关键词 故事 童话 哲理 历史 孝德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一、运用童话故事激趣

童话中的想象、夸张,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因此,在品德课堂中采用童话的内容或者是形式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播放了一个童话故事《咕咚来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兴趣就来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在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前盲目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童话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有助于他们提高认识。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光可以让学生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故事。

我在教《我不胆小》时,让学生观看一个课前让学生编排的故事剧《学本领》。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总结,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现在就是小猫,你想学本领,拿冠军,你怎么办?通过表演,学生就清楚:要想学本领就不应该胆小。

二、运用哲理故事启思

一些小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或震撼,可以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合作》,教学时适时抛出小故事: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三、运用历史故事溯源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热爱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取适当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与社会,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我们来寻根》讲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时,我补充了关于他们的小故事——《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通过这样的历史小故事的补充,学生更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运用孝德故事明理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利用好孝德故事,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统一。教学时,利用这样的小故事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教育无痕。

品德故事篇2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故事资源的作用,或偏离目标,教育价值错位;或平铺直叙,情感缺失;或蜻蜓点水,缺少剖析。这样简单的处理故事资源,使品德教学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只有致力于课前故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并在课堂上加以巧妙的利用,才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心灵受到教育,获得真正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故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一、利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分别是:看故事书、看电视和其他。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里“故事屋”或“记录故事”中有许多绘本故事并配置相应的插图加以文本说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中的意境,用童眼观察文本中的故事或场景,让学生全面领会图意,他们的内心情感也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问号”之歌》这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讲完后发现学生对于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过后笔者又开始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笔者事先预设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个故事的整个内容,并要求学生自己会把故事复述下来。这样从故事中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让孩子感受快乐,在故事中让孩子领悟、感染某种道德,这种道德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更直接有效。

二、引用其他学科的文本故事,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与语文、音乐、美术、班队活动等其他课程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要素,把握品德教材和其他学科内容的关系,以广阔的视角和思维来组织与处理教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努力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教学时可适时引用其他学科的故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教育浸润在欢声笑语中。如:三年级上册《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教师可以引用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圆圆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明理的事情,教师引领填空:你们还记得二年级语文中《一分钟》的故事吗?圆圆只多睡了( )分钟,却迟到了( )分钟。为什么只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呢?孩子自然回忆起故事中的情节,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悟自然深刻。像这样,各科整合引用一个故事,从语文书中走出来,变成一个鲜活生动的画面走进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善用孩子身边的生活故事,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

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点燃课堂的激情,丰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震撼学生的懵懂心灵,在孩子心灵的品德课堂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成为孩子生活中最有效的教育渠道。

生活故事在每个孩子身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善于点拨,善于煽情,让孩子说出身边的故事,倾听伙伴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从生活故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播放深情的乐曲,用低沉的言语引导,“当下雨时,父母撑着伞在学校门口焦急等待;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夏天到了,烈日炎炎,为了我的学习,父母几年来,一天都不断,坚持每天接送我上下学。当我感冒了,父母……”深情的音乐继续着,孩子们沉浸于往日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此时父母的身影就在他们的眼前,父母的爱就在他们的心里。“孩子们,说出父母和你之间的故事吧!”一个孩子说出的故事,其他孩子也感同身受,一个孩子的故事就是其他孩子共有的故事,一个孩子流出的泪水,就是大家的泪水。此时,整个课堂已情意浓浓,感恩父母之心也早已在孩子内心深处烙下了印记。

四、活用有价值的社会故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教师要挖掘有价值的社会故事资源,让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教学中,教师或是学生总会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获取大量的社会新闻等信息资料,而很多是鲜活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将这些信息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社会故事,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意义。曾听一位教师在执教浙教版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时,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这位教师把活动重点放在“遥望台湾”这一板块,增加了“两岸互助,升华感情”的环节:大陆女孩小霞因为患了白血病而失去应有的灿烂笑容和蓬勃朝气,中华骨髓库里不仅库存少而且配对率也极低,此时海峡对岸的一位台湾男孩愿意把骨髓捐献给这位女孩。教师引用这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虽然两岸人民隔海相望,但心却始终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用真情搭起了一座跨越时间的生命桥,帮助孩子们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而这些新认知、新情感体验就是源于学生对这些社会故事的深刻感知。

品德故事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故事教学法

八、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较多、较抽象,这给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是思想品德教师提高课堂效率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而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

一、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与必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一,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容易被故事所吸引。第二,故事能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概念,如挫折、从众、逆境和顺境的概念等。第三,故事的教育正面,说服力强。一个好的故事能让人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第四,故事教学能让主旨更清楚、突出地表达出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很有必要。初中传统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在教育目标上,注重课本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缺乏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忽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大多数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切实解决问题。第三,在教学过程组织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道德素养易被忽视,师生互动较少,不能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身为中心,灌输说教情况较普遍。第四,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

故事导入激起对故事不熟悉的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让熟悉故事的学生调动课堂的氛围。例如,请熟悉故事的学生起来复述该故事,提高该学生的关注度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回答问题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当今的教学追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一代的教师不能再同以前一样,做只会灌输知识的教育者,不能再让学生产生“厌倦学习,学习无趣”的感受,而是要让学生有“我想学,我要学”的新体验。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中受益;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辨别某些事情。比如在《透视追星》和《超越崇拜》这两节课中,笔者列举了美国篮球明星科比的辉煌的故事,当红新生代影星赵丽颖成名之前的励志故事,粉丝杨丽娟疯狂崇拜刘德华的故事,柯震东本是台湾地区禁毒形象大使却吸毒被捕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追星不能太盲目,要理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偶像;要怎样追星,应该追哪些明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偶像的力量,并让这种力量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自己的绊脚石。再比如,在讲授《危险的诱惑》和《拒绝不良诱惑》时,笔者让学生讲述身边因受不良诱惑导致恶劣后果的故事。《危险的诱惑》主要讲述的重点是“黄、赌、毒、邪”的危害。近年来,笔者实习中学周边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学生因为“、、吸毒”而被捕的案例。通过学生讲述,教师复述,学生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拒绝这些不良诱惑便可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最能检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行之有效。经过三个月的教学,采用故事法教学的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前者课堂活跃氛围更加活跃,主要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能够集中,能较快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故事课堂,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第三,课后学生反馈良好:有故事的思想品德课堂相对而言比较有趣,如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分小组讲述故事情节等活动都能够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了,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随堂测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质量比以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课堂引用故事可以促使学生记住课本的知识点。

三、运用故事教学法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故事的选择

第一,所选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针对初中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选用的故事,就有很大差别。前者更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即故事选择是否真实且具有说服力,后者则注重趣味性。第二,选择的故事应具有新颖性。教师要尽量选择发生在受教学生所处时代的故事。特别是选择近年来或者近几个月甚至近几周发生的事例,学生对故事越熟悉,他们的感兴趣程度越高,求知欲越强。比如,明星、名人的故事,把居里夫人、巴金等换成“00”后熟知的王宝强、TFboys、周杰伦等,教学效果会更加好。第三,故事的选择题材应具有针对性,层次多样,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好。比如,在讲到抗挫折能力时所选用的故事用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劫难与某个明星从过气再重新恢复辉煌相比,前者会更加好,因为具有典型针对性。再如,讲到明星名人故事的时候,可以从影星、歌星、科技明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这会比只讲某个行业发展好的明星更具有层次感和真实性。第四,选择的故事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围绕上课计划和教学目标组织来展开。故事教学一定要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故事教学千万不可以脱离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要用情节丰富的故事展现出来,这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合。

(二)故事的使用频率

故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需要也不应该每节课都实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选择。一般来说,故事教学法不能经常使用,如果一味追求故事化课堂而每节课都使用的话,虽然课堂气氛是热闹活跃,但是如果故事和教学内容无关,不但让学生产生厌倦还影响教学效率。

(三)故事教学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熟悉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选择地选用故事。故事具有正面典型意义和教育性启发性,学生深入探究才有意义。切忌为课堂效果和迎合学生要求选择低级趣味、庸俗的故事。

(四)故事要联系时事热点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能够快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某些可以亲眼看见或亲耳听到的故事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利用时事热点积极引导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五)不能只讲故事

有的教师认为故事教学是单纯地讲故事,上课时教师只要讲故事,学生只要听故事就好了。但是,教师除了要讲故事,更要和学生一起演故事,甚至去猜故事。如果只是教师单纯讲故事,学生竖起耳朵听,那学生就没有真正得到实践和思考,接受的还是灌输教育。

参考文献:

[1]温敬超.关于故事教学法[J].教学实践研究,2014(21).

品德故事篇4

关键词:品德课堂 故事资源利用 思辨策略

所谓思辨,就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入思考,并反复比较与鉴别不同的回答,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思维方式。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可能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价值澄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手段,来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获得最好的、适合于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新课标也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它通过择选,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思辨,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让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资源,引起学生思辨的策略有哪些?我们通过思考、实践,认为有如下策略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思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一堂品德课的开始,老师引入一个让学生联系生活,能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共鸣的故事资源作为导入,必定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而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在故事资源的导入时,我们要关注:

1.捕捉生成资源。故事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时,由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此时,教师只要认真关注在场因素,从这不同的声音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就可以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四年级下册《萝卜的故事》一课,在老师和同学围绕萝卜的故事讨论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劳动不一定有收获。”这是教学中的不和谐声音,但这恰恰是学生观察社会某些现象后所获得的真实体验。老师此时没有随意否定,而是抓住生成的资源,提出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到底能不能产生收获?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思辨的积极性也随讨论而激越。

2.整合典型教材资源。《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那些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讨,更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在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对那些典型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出现。这样,空洞、分散的教材资源能够充满生机。在作为导入新课r,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带动思辨。

二.故事讲授,体验思辨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引发我们思考的起点和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来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

(1)逆向性问题情境。逆向性思维是一种启发智慧的方式,有悖于惯常思维,可以解决很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激发人们思维兴趣。四年级的孩子喜欢新奇、思维经常出人意料,创设逆向性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思辨。

如:四年级上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中,老师呈现“2008年冰灾造成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停运”的故事后,抛出问题:“如果我们的交通都没有了的话会怎样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个逆向性问题引导下,纷纷联系生活实际,甚至有学生联系到自己或家人在2008年冰灾时的真实经历进行讨论。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体验中,不光“交通与人们生活、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这一教学难点,水到渠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辨的密度和效度,促成了学生自由思考,拨动了学生寻找意义的心弦。

(2)矛盾性问题情境。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而这正是学生思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四年级下册《餐桌上的发现》,本课通过学习要知道食物的来源与土地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课中老师引入科技发展,科学家进行无土栽培并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故事,同时导入一段破坏土地的故事,并故意设计了这样的矛盾问题:无土栽培技术这样成熟,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社会,你认为土地是可以破坏的吗?我们还需要土地养育吗?我们该怎样做?这样的问题恰恰是学生乐于讨论的问题,他们学习情绪高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学生的认识由直观、肤浅,甚至模糊,向概括、深入、清晰的认识发展,通过思辨,对问题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起到了激励作用。

(3)疑惑性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在思辨中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一课,当老师将落后的农业生产与科技带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事例、故事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对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的巨大贡献时,老师创设一个疑惑性的问题情境:既然科技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那么,属于科技一部分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不受大多数人的接受?针对这一疑惑,学生兴趣昂扬,他们通过自己对转基因知识的了解,从科技认识、人伦、接受心理等几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通过思维碰撞,思辨火花四射,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2.预置故事留白

品德课堂学习中,故事资源的利用要适当留白。这种留白让学生有了思辨的机会:一方面为学生自由伸展思想进行深入思考提供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以思考统领行为,自觉扩展事先描绘好的疆界,进行创造性的阐发。

如:四年级上册《传统与进步》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传统工业的生a状况与现代企业生产的区别后,老师利用教材与企业现实生产之间的差距,利用故事进行留白,讲述了一个传统的广州个体服装加工厂为了转变,引进现代的生产技术,但是效果不理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很多种可能的原因,在思辨中明白事物在发展,但是又会生成新的问题。

三.故事延伸,升华思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课后让学生走进故事,真正体验故事,学生的智慧、行为才能与思辨一起升华,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进一步完备价值观念。

由于学校地处天河新区,很多学生的籍贯是外地的,虽然从小在广州长大,但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粤语、粤文化等了解不多,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文化好过粤文化。四年级上册《乡音乡情》一课中,老师除了在课堂中引进有关粤文化的故事外,要求学生课后对粤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了解,采用走访故事人物、听粤剧、说粤语、吃粤式菜品等,他们惊讶的发现和感受到粤文化的魅力是如此迷人。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来思考、交流对粤文化的看法,他们就能客观、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认为作为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都是祖国优秀的文化,更引发了他们作为一个新广州人的自豪。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利用故事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兴趣,挖掘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辨的实效性,对于学生的分析、利用信息,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郑英.《让课堂焕发“思辨”的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2008.1

4.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品德故事篇5

一、故事教学的价值

1、故事教学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容易模仿故事人物的言行,这符合他们的记忆特点和思维特点。故事的美,不仅在于情节、语言,更在于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故事,可以触碰心灵的最深处,对小学生一生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故事蕴含的哲理,往往成为小学生言行的指南。教学实践证明,寓教育于故事之中,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受到健康思想的具体感染,达到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养成良好品德的目的,教学效果往往比冗长的论述好得多。

2、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渐渐完善,心理渐渐成熟,思维活泼富有表现力。简单的情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较长的阅读材料对他们来说又稍显枯燥乏味。故事材料,内容有趣,语言活泼,又不失深意,正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3、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善于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保持注意的持久性。教学中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会避免课堂的单一、机械、枯燥乏味,会激发兴趣和热情,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爱迪生说:“没有热情,就创造不出伟绩。”故事教学就是点燃热情的火焰,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活力。每当我讲故事的时候,是学生最认真听讲的时候。寓抽象的道德观念于具体的、形象的故事教学之中,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常见的教学方法。

二、故事教学的实践

故事教学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前选择故事,课中如何演绎,课后对整个教学的思考等等,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实践中值得培养的素养和能力。

1、故事收集的内容和重点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要注意收集和记录,形成自己的故事宝库和教学体系,这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没有充分认识故事教学价值的人是很难持之以恒的。收集要全面,包括不同专题、不同类型、适合不同年龄的故事等等。积累多了容易杂乱,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才能信手拈来,以备所用。收集的重点应根据教材体系和自己的兴趣。我喜欢收集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如《风中抽烟》:曾经有一个烟民,下决心要戒烟。有一天,天刮大风,他走在路上,烟瘾又上来了。他掏出一根火柴,迎着风,一边划一边给自己立下规定:“点烟不过三,过三不点烟。”三根火柴划完了,烟没有点着。于是,他又大声地说:“抽烟不过七,过七我不吸。”接着,他又划了四根火柴,烟还是没有点着。他控制不了烟瘾,转而轻轻安慰自己:“管他三七二十一,啥时点着啥时吸。”

2、故事教学的选材和选时

故事要依据教材而选编,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方向明确,有所遵循,克服随意性。同时,以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过程,以例明理、上下贯通,能准确把握道德认知点、行为能力点,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故事《风中抽烟》就可应用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坚持,我成功》中,作为反例,与文中正面例子一起全面阐述了“成功需要坚持,需要毅力”的主题。故事教学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千万不能甩开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故事教学法还要注意选时,如发现学生爱为自己行为找理由、上课控制不住自己时,也可灵活运用故事《风中抽烟》来说理。如果没有把握时机,掌握不好节奏,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故事展现的手段和方式

语言文字,图片漫画,卡通动画,视频电影都是展现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把故事深刻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故事在课堂上的呈现也是多样的,可由教师讲述,也可由学生讲述,可以大家一起阅读,也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故事,即根据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如故事《风中抽烟》可制成优美的课件,也可让学生续写改编。

4、故事教学的激情和技巧

故事教学不仅是故事内容的演绎,更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面对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教师应充满激情,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只有感染学生的情感,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为屈原抱屈,为窦娥鸣冤,为杜十娘不平,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要精彩地讲述故事,是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讲述技巧。课前对故事的精心预设,并针对班级实际编排,课堂上投入自身情感,绘声绘色,运用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就会将故事中的人或物活生生地带到学生面前,必要时还可和学生一起表演,将学生带进故事。教师要根据自身优势,锻炼自己语言功夫和创造能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故事作用充分渗透到教学之中。这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扩充知识储备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故事的选材才越灵活,编写更得心应手,演绎也更有感染力。

5、故事教学的点题和留白

品德故事篇6

2015年是一个积极向上,值得期待的年份。3月5日,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与互联网结合成为主流思路。

而从品牌营销角度观察,企业似乎又陷入了新的困惑。因为营销传播环境的嬗变使得品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变,新媒体的崛起,让企业的品牌塑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选择性困境,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战略环境下,企业将何去何从?

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市场,毫不讲理的颠覆性时代,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迅速从山顶坠落到谷底,意味着众多企业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如何与时俱进笑傲行业?

在传统的品牌操作思路变得不那么有效的情况下,企业的品牌传播又将走向何方呢?

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博比・卡尔德教授面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销售与市场》:非常欢迎博比・卡尔德教授来访中国,并能够有幸在济南与您会面、交流。您作为世界级的品牌大师,如何看中国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品牌创建与以往有何不同?

博比・卡尔德:新媒体的出现,广告已经不是很有效了。现在传播的主题不是广告而是内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造出好的内容,并让消费者接受,变得无比重要。所以,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广告公司的作用。现在广告公司的方向,不仅仅是做广告,而是创造出内容,因为那些广告不再那么吸引消费者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访问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时,你们会发现,可口可乐不再依赖于传统广告公司,而是自己创造,它们有强大的团队来针对客户使用产品和品牌经历创造出丰富的内容。所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的变革期。

目前,美国的一些广告公司都在“死亡”,因为很多公司失去了最忠实的客户,反而是公关公司开始变得更好。

《销售与市场》: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博比・卡尔德:经济的衰退,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的市场营销非常难做,打开电视一分钟你能够看到多少条广告呢?消费者又能记住几个?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正在尽量不看广告,逃离广告,原来的电视广告变得没有那么有市场了。还有就是竞争,在世界各地的竞争,在任何一个领域和产品类别中,你看有多少个产品在那里,而且任何一个产品类别都有国外品牌的进入。

《销售与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品牌经理们该如何调整策略?

博比・卡尔德:企业的品牌经理人,应该着重去做的是内容而不仅仅是广告。什么叫作内容?就是讲故事,把你的品牌的故事讲给消费者,产生共鸣,让消费者认同,你的品牌就成功了。

关键是怎么使用企业的市场预算,并有创意地将故事讲好,从而战胜你的竞争对手。你要用社会媒体、新媒体,将你的品牌故事有创意地讲给消费者听,并更加接近消费者。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才如此,而是因为消费者的口味在变,我们要将你的品牌故事用有效的方法传递给消费者。

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和胃口,并通过媒体的整合营销去给消费者讲故事,而不是侧重于某一个媒体。

《销售与市场》:对于品牌经理人而言,要讲好企业的品牌故事恐怕没那么容易,是讲原有的企业故事还是创造出新的故事呢?

博比・卡尔德:你可以把一个老的故事跟市场演变进行结合,不断地进行演绎,不是完全创造一个新的故事;讲故事要和消费者的经历结合起来,让消费者感觉这就是我,这样这个品牌故事就成功了。消费者为什么使用和喜欢这个品牌,品牌经理人要讲的故事,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认同你,继续购买你的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能够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光是买一个产品,你能够把消费者的生活目标和品牌结合起来,就会非常成功。因为你不再停留在产品功能层面,而是更近了一步。而且,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的故事就需要跟着消费者走,要做到真正地了解消费者。

《销售与市场》:您曾经提出过品牌的三个发展方向――产品的品牌化,利益的品牌化,体验的品牌化。一个好的品牌要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就是体验品牌化的状态吗?但是,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还处在利益品牌化的阶段,它们向消费者宣导的是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利益。那么,在中国整个大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向体验品牌化发展?

博比・卡尔德:在世界各地,每个市场的产品类别都极度丰富,很多国家的产品绞尽脑汁要进入另外一个国家,而本国又都有着丰富的产品品类。所以,企业过度强调品牌利益的话,这个方向是有限的,只能有某几个方面的利益,做到最后,消费者将会感到很枯燥。

如果将消费者的经历和企业的品牌经历嵌入进去的话,那就不一样,消费者使用你的品牌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如果企业品牌能够和消费者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那么就将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是强调品牌利益化还是体验化,都需要紧跟消费者的步伐,如果你不跟着消费者走,你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销售与市场》:从去年开始,中国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刻。未来,中国哪些行业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博比・卡尔德:中国政府的调控,为的是拉动内需。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在品牌方面有很大空间的企业,将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件有关品牌标准化的事情,我们正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ISO/TC289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在中国,我们与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以及国家标准委员会一起,从国家的层面,推动品牌标准化。所以,参与到这个体系中的企业,一方面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并能够打败竞争对手。

之所以做标准,是让企业从消费者和公司内部两个层面,对企业品牌做评估,看企业的品牌处在什么位置。当企业做完评估之后,就会发现,需要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能够更受消费者欢迎。

用我们这套标准来衡量品牌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销售与市场》:您怎么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博比・卡尔德: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不光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人问我如何在移动端讲好故事。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在移动端讲好故事,你就是下一个发财的人。用移动互联网将故事讲好,既不是做产品功能展示,更不是做一个酷炫的广告。很多企业都想在消费者拿起移动端媒体的时候能够想到自己,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我刚刚参加了巴塞罗那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也是没有答案。

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领域。比如,你经过一家店,产品信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推送到你的手机,但你能知道它成功吗?还都没有成功。

《销售与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大品牌的迅速衰落,让很多人对品牌产生了疑问,品牌在整个企业运转过程中,重要性有多大?

博比・卡尔德: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摩托罗拉是一家以技术为主导的公司,它有优秀的工程师,但这些人不懂做品牌。摩托罗拉早期做了几款产品,非常成功,只能说是运气好。后来,摩托罗拉因为不懂品牌,不懂开发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现在在美国已经没人谈起摩托罗拉。不过,摩托罗拉目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芝加哥,是一个网络公司,非常成功;另一个就是手机部门,最终被联想收购,成了一家中国公司。

《销售与市场》:您是世界级的整合营销传播专家,您怎么看IMC整合营销传播学的发展,以及发展趋势?

博比・卡尔德:传统的传播是单向的与消费者沟通,现在是怎么样让故事与消费者互动,是双向的、互动的。一些大品牌自己也会成为媒体公司,像红牛饮料就是如此。而为了应对这种改变,在西北大学的IMC专业,每年有很多中国学生报考,原来的课程都是以广告为主,现在我们甚至让他们去上新闻学的课程,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讲好故事。在中国我们也有了IMC(中国)咨询机构,由刘定坚先生带领团队在做,他们不仅做了很多理论传播工作,同时他们做的一些企业实践案例也丰富了我们的理论,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成长最快最丰富的市场。

《销售与市场》:您如何看待定位理论?该理论在中国市场正在被热捧。

博比・卡尔德: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一直在做定位方面的工作。当你做完一个产品调查之后,你需要一个产品定位,将这个定位交给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就会根据你的定位描述来制作广告。但现在的问题是,新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这种模式还是产品功能的定位。未来真正的定位,是能够在消费者心里让你的产品、品牌故事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起来,IMC是品牌营销未来的方向。

品德故事篇7

一、老师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年级学生刚入学,面对的是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学科――思想品德。这和小学相比知识面更宽、难度也更大,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我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字而已。我要让学生感兴趣、负责任地来学习新知识。怎样提升学生学习本科目的兴趣呢?我想到了我校挂在校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梦想的学校。”我的课堂教学何不采用故事教育法?既能让课堂生动有趣,又能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传递知识。

学生看着入学第一课《我上中学了》里的“探究园”中五颜六色的图案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开心地笑了。可当要求他们阅读“心灵导航”文字部分时,同学们开始不自觉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害怕读书。这对我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极大困难。这时我想到了故事的作用。我给他们讲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人住在一座可以无限供应奶酪的迷宫里,不过奶藏在迷宫的某一个角落,两只小老鼠是凭着直觉去找。两个小人则是凭着分析和推理去找,他们花了很大的工夫终于找到一座看上去可以吃不完的奶酪山,于是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搬到奶酪山的附近,日复一日,过得很快乐。直到某一天奶酪山不见了,两只小老鼠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去找下一座奶酪山,但是两个小人却被“奶酪消失”的景象震撼住了,他们不断问自己以及相互讨论“谁搬走了我的奶酪?”日子在困惑中一天天过去,其中一个小人决定接受这个事实,去找下一座奶酪山。可是他的朋友不愿意,还是坐在原来的地方,希望“搬走奶酪的人”会将奶酪山“还给他”。出去找奶酪的小人在路途中几度因为不确定“能否找到奶酪山”而动摇,但是他却发现:当一个人摆脱了自己的恐惧,就会觉得无比的畅快和舒适!虽然那时他还没有找到奶酪,但是他不再为过去曾经拥有又失去奶酪山而感到痛苦。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新的奶酪山,也见到了那两只小老鼠。两只智慧的小老鼠因早就发现旧的奶酪山有越来越少的现象,所以当旧奶酪山消失时,它们毫不犹豫地开始寻找下一座。然而,当这个小人兴高采烈地带着新的奶酪找到他的朋友――仍守在旧奶酪山的那个小人时,他的朋友却拒绝吃新的奶酪,因为他仍然想吃到旧的奶酪,仍然希望“拿走奶酪山”的人有一天会“还给他”。

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明白了“奶酪”象征着我们生命中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尽管你现在手里拥有“奶酪”,但你随时可能失去。这就需要你不仅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奶酪”,而且心中时常还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在危机来临之前行动起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做一个行动迅速的人,做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入学的第一课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要学习的道理,在往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也好上了。

二、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课堂上我不仅讲故事,还请学生讲故事,在讲八年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邀请学生讲身边遇到的案例,张庆(化名)同学讲到:我参加希望学生用品有限公司主办的文具展销会,在展销会的第8号文佳文具厂的柜台前,看到一件价格为240元的皮书包,款式新颖,我决定购买。当我掏钱购买时,却被销售员口头告知,特价商品不包退换,而我急着要书包用也没太在意。我买书包后即用,但没想到10天后,我清洗书包时,发现外皮有脱落现象,皮书包上斑斑点点十分难看,书包厂的人员已经撤走。我十分气愤,随打电话到文佳书包厂反映产品质量有问题,要求退钱或更换书包。随后我引出消费者六大权益: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维护尊严权、及消费者要注意的事项。张庆同学讲到,他最终按照消费者维权程序更换了一个新书包,还让他在以后的消费中更加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听了张庆的故事后,也纷纷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变成了讲故事比赛课,从讲故事中同学们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效果良好,课堂氛围也轻松。

三、“他人”讲故事,丰富课堂内容

故事教育中我还请“他人”讲故事,让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学习书本知识,从他人故事中汲取能量。九年级学生快要步入成年人行列,社会责任感较强,领悟能力较好。在讲《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一课时,我收集到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老兵的故事,课堂上静静的,同学们看着投影听着102岁抗战老兵钟必偕老人讲述着他的故事:“沙村镇是当年万泰苏维埃政权所在地。1930年10月,时年16岁的我参加了工农红军,成为肖克将军麾下的一名红军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我随部队转战南北,分别在吉安、永丰、兴国、瑞金、于都等多地战斗。”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惨烈,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我因大腿受了贯穿性枪伤,被分散隐蔽在当地百姓家里疗伤。然而,当我的伤口痊愈后,部队却已经北上。从此,我与部队失散,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好景不长,我又被部队抓了壮丁。1937年,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我跟随部队驰骋于各地的抗日战场上。期间,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对中国军民上千次地使用生化武器,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毒气战,由于没有防护措施,我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相继倒下。抗战胜利后,我不愿打内战,就离队回家务农,直至全国解放。虽然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当年在战场上杀敌的情景却依然铭刻在我心中。”老人讲到激动之处,还兴奋地唱起了许多当年的红歌和民谣。“有钱出钱去救国,没钱出力去当兵,说起当兵人人夸,这个当兵真不差……”举手投足间,老人仿佛回到了年轻时。

品德故事篇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故事留白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22

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应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逐渐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故事留白”则是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时对所讲故事有所保留,并在留给学生足够时间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应尽可能避免任意干扰。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故事留白”教学方式,可有效改善传统教条式讲解方式给小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可避免对其思维造成禁锢,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我完善思想品德。

1 课堂中于故事的“真”处留白,感化学生的心灵

故事是人们表达理想和道德追求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故事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真”以真实人物为原形,反映人物特定的人性观和历史事实,见证了人类光辉的历史。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选择真实历史事件和人们对人性的真诚追求作为教学案例以体现故事的“真”。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实现价值模仿和心灵感化,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故事时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例如,教师在讲雷锋的故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和意义。雷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作为普通的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教师在讲这一故事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体现的人性“真”,即雷锋为什么要帮助那么多的人?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物身上具有的大爱胸怀、忘我精神。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讲授故事的“真”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风格,在讲完后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以便于学生能够不断反思和感悟人性的“真”,有效达到实现教育价值的目的。

2 课堂中在故事的“善”处留白,把握善的内涵

采用故事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的良好品格,增加对善的情感依赖性,还可以引导其向往善的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善”这一抽象名词,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讲故事方式让他们体会,等到了高年级之后就能理解故事中“善”的含义,进而在实际活动中实践“善”[2]。学生在对“善”进行把握时会对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使得把握程度出现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善”的德育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故事中“善”的因素,应在“善”处巧妙地留白,让其在实践思考中自行掌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时应选择具有很高价值引领作用的故事,注意引导“善”的讲究性和艺术性,尽可能避免采用强迫灌输方式让学生理解“善”的行为和意义,“善”这一抽象概念应通过学生的自我领悟去理解。教师在讲了故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心灵的感悟。通过“故事留白”可以让学生产生“善”的向往动力或对故事外的“善”进行模仿。例如,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用“王泰让枣”的故事作为例子,由于学生年龄与故事中的人物年龄相仿,他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与其进行对比,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进而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免夸大宣传故事中的“善”行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为实现“善”处留白的实践与思考,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角色扮演,有效地将“善”表达出来,从容能加深“善”的体验和内心感悟。

3 课堂中为故事的“美”处留白,体会心灵美的意义

每个小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关于美的德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在恰当的课堂时间选择适宜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故事留白”实践及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导学生从善向美的目的。在很多的德育故事中都包含有“美”的元素,所以教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在故事内容体现美的地方留白。例如教师在讲《张海迪》的故事时,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因高位截瘫而无法上学,所以只能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张海迪15岁时与父母到聊城农村,在给当地孩子教书的同时还自学针灸医术免费为村民们治疗。她面对疾病的挑战并没有沮丧,用坚强的毅力和恒心经受住了考验,并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实现了“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目标,从此成为了道德的力量。这就是张海迪,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以高尚的品格向社会和人民服务,成为了千万青年人的骄傲。教师在采用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掌握好引导力度在恰当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含义和心灵美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足够的时间里结合美和善,提高自身从善向美的美德。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故事留白”中应尽可能体现出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插入相应的故事。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握了“故事留白”时间,在故事中向学生流露出了真、善、美的意义。教学中采取“故事留白”策略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地探究故事的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并对彰显和完善人格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凌云,杨福毅.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教师,2012,(9):5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