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员论文8篇

时间:2022-11-07 22:03:48

教员论文

教员论文篇1

1.教务员队伍基本情况。长期以来,由于本科教务员工作岗位存在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责任重大,工作待遇低(没有级别待遇)等问题,本科教务员总是存在队伍不稳定的现状。目前,全校24个学院共有本科教务员(含兼职)共45人,包括8名合同工。学校本科教务员呈现出年轻化、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80年代以后出生的教务员占了教务员总数的近50%,本科以上学历占了98%。

2.教务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本科教务员是学校基层的教务工作者,是学校重要的教学管理基层骨干力量。45名教务员承担了全校基层的教务工作,服务于两万五千名本科生。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多年来,教务员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确保了本科生的顺利毕业。但是,教务员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作繁杂辛苦,工作热情不高,队伍不稳定。教务员上与领导打交道,下与学生打交道,左与教师打交道,右与同行打交道,可以说教务员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另外,教务工作不容易量化,即使做得再好也看不见明显的成绩,但一旦疏忽大意就可能酿成教学事故;且教务员的职务地位和社会地位不高,学校领导不重视,待遇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困难,进修机会基本没有,发展空间不大,职业生涯发展前途渺茫。低地位、低回报、高负荷的工作会使教务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严重挫伤教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下,教务员也会存在“跳槽”的心理,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岗。而教务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业务性强的特点,教务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熟悉和精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教务员的频繁“跳槽”势必会造成教务员队伍的不稳定,教务员队伍的不稳定必然会对学校教学管理产生影响,造成管理工作的动荡。

(2)认同度低,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由于本科教务员工作岗位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不仅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同时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水平。过去本科教务员队伍虽然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现状,但是这些老教务员都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他们长期从事教务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普遍偏低。随着老一辈教务员的退休,年轻化、高学历的教务员加入到我校本科教务员队伍,逐渐改变了我校本科教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但是,由于年轻的教务员存在工作不熟悉和经验缺乏的情况,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深入学习。由于长期受“重教育科研、轻管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一直以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仅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务员工作认同度不高,就连高校里的工作人员,甚至连从事高校教务工作的教务员自己也普遍对高校教务员工作认识不足,认为教务员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的机械劳动,只做一些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甚至只起到“收发员”、“通信员”、“传声筒”的作用,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干,忽视了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改革、教育管理研究等决定高校教学整体水平方面的作用。

(3)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务岗位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教务员的教学管理研究缺乏激励措施。这一缺失使教务员形成一种意识,觉得干了也不多,不干也不少,干好干差都一样,只要不出差错就行。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工作的惰性,容易低标准要求自己,工作热情自然不高,更不要提工作创新了。在管理上也墨守成规,按章办事,无法适应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而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管理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创新教育对教务员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直以来,教务员主要是落实教务处和院系领导布置的通知和任务,属照办型管理,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办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统统地照办型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方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这要求教务员在工作中应转换角色,树立创新型、学习型研究者的角色。

1.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教务管理工作急需规范化。长期以来,本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严格,但实际操作灵活性大的问题。学校大规模开展创新教育后,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创新教育提倡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教育的进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后怎样进行更为规范的管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务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师生冲突。特别是一些学生不爱上的公共课,老师严格管理,学生往往很不满,甚至威胁老师教学评价打零分或者向老师索要分数。

2.工作内容增多,工作界限模糊。教育多元化,工作内容也日趋多元性,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务员经常抱怨工作内容太多,要对口的部门也越来越多。现在不仅要对口教务处、学院、档案室、学工,人事处的工作也出现了交叉;每年学生研究计划等各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申报和验收、各级各类课程建设、教研项目的申报和验收交叉进行,让本科教务员目不暇接,越来越“全能化”。作为教务工作主要内容的排课排考和日常教务管理,反而成了“细枝末节”。

3.工作对象增多,个性化甚至个人化服务越来越多。创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个性、提倡个性的教育。从量上来说,教务员的服务对象———学生,没增多,但从质上来说,有无限延伸的可能。创新教育要求教务工作提供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培育不出好的创新成果。在与教务员的交流中,以前是“几个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就能把一个教务员搞死”,现在往往是“出现几个班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孩子”。

三、加强教务员队伍建设,优化教务员队伍管理

1.重视教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务员工作积极性。华南理工大学作为“985”高校,教务员也应该体现出“985”高校的精神风貌。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方面给教务员平等的待遇。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很高,一般教务员很难达到,职务晋级也是机会渺茫。这样挫伤了教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务员作为学校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本院系专业的相关知识,了解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框架和应用前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选课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而且还应具备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教育。

3.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务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务员管理水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务员开展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地帮助了教务员提高管理水平。但是培训仅限于校内,培训的面还较窄,比如缺乏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应该进一步拓宽教务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培训不仅提高教务员的工作水平,也可以开阔眼界,提高总体的综合素质。

4.加强沟通协调,简化办事程序。上级管理部门往往直接下达新的教学工作,让教务员感到增加了新的工作量,也容易引起教务员的不理解。在下达新的教学工作时,要将教学工作的精神传达至教务员,加强沟通,也利于教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通过与基层教务员的沟通,也可以听取各学院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简化办事程序。

教员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研员;新使命

一、历史地看待语文教研员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教研员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独特存在。这个隶属于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最初诞生于1956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庞大、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弱国,他们发挥了积极稳健的业务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制订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教研员是由课程和教学的应然状态向具体的实然状态作规范转换的业务权威。具体到语文教研员,他们以语文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规范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如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板书设计的精致、语言运用的准确等等(并根据不同课文或课型而分别一一加以细化),换言之,语文教研员同样是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预设性、计划性、操作性和符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语文教研员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平稳和规范地运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的规范性限制过多,从课文的预先备课到终端的考试测评,均提出一系列明确和细致的量化、硬性指标。而且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不断予以强化,从而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难以摆脱。人们戏称这样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而所谓评课,同样是教研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来一锤定音,以致某位优质课获奖教师作如是痛心的反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1]如此这般,语文教研员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和统一考试为基本内容的教研活动,已构成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阻力;换言之,语文教研员正面临着其他学科教研员同样严峻、甚至更为严峻的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蜕变

具有极强先锋性的语文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对语文教研员而言是一项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由于过度偏重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共性而导致对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而语文新课程,已经发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蜕变,从而赋予语文教研员新的历史使命。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7)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17)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学习主体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以及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这样,语文教研员就未必能从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制目标来作削足适履式的框定。而个别教研员对“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语文课例的非难,恰恰表明改变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研员所形成的教学目标全预制和全垄断观念的紧迫性。[3]

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2](14)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而另一方面,新课标更要求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鉴于母语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力求彰显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以使语文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这种应试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更加突出了师生双方对语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自主性。这样,无论是教师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编制好的教材,还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独立开设选修课,都将促进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各个相异的个性化风貌。这使语文教研员习以为常的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评方式等标准化尺度,难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

其三,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15)在课程目标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趋势下,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这种充满民主气息的课程实施,要求语文教研员也要以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襟怀来促进多样化语文课程实施形态和个性化语文课程创造者的出现。

其四,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教研员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促进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成熟。

三、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研员崭新的历史使命,使其承担起前所未有的新职能,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角色趋向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这三种新身份上。[4]

首先,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各级教研员自身也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地市、县市两级教研员尤甚),更多的是单向式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而没有发挥作为课程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中介的特殊主体功能;准确地说,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研员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创造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构建基于课堂实践的艺术研究之品格,包括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狭隘的课程与教学之实践而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深化、广化和敏化理论思维。这里,语文教研员需要克服下述两种片面的倾向。其一是重语文学科知识而轻语文课程理论。由于传统上将语文课程视作学科、视作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总和,所以有些教研员不免将自己的学术之根植于狭窄的语文学科领域,缺乏对课程理论的“自觉意识”,更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这必然导致课程理论素养的相对贫乏。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语文教研员要同时具备“学科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课程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严格区分作为静态型知识序列的学科与作为动态型主体构建的课程,明确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识客体,后者指向师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激活和内化。其二是重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轻西方课程和教学理论。建国以来,前苏联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很深,使多数语文教研员的理论观念留有苏式胎记,诸如偏重课程和教学的预期性、计划性、统一性和终端结果,并以这种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作为主要的理论内存。而语文新课程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精华,这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追求理论视点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角度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虽然,教研员的理论素养难免有深浅宽窄之分,未必人人能达到相当渊博的专业水准,但在实施和推广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人人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行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语文教研员的历史使命。

其次,语文教研员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自身的意识总是被一套标准化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这些为语文教研员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规则被予以充分的细化和量化,并在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中严格地规范着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自然也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课程,是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语文教研员要有意识地张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之间的教学差异性,反对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示范课”之范,并非诱人入彀,而是启发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变,从课程目标直至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莫不在变中呈显生机──因此,语文教研员理当引导和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第一,就语文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应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言,教研员应唤醒教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教研员要有眼力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语文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第三,就语文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的实施,恰如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张的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5]。因此,教研员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简言之,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语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语文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最后,语文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鉴定效应是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的,并与语文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故语文教研员形象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监控的威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理应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第一,语文教研员要重构与语文教师的新型关系。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对话关系,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亦当如此──更确切地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语文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第二,语文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而牺牲语文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语文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乃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观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第三,语文教研员要养成教学评论家的“发现意识”。这是教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应有目的地、周期性地进课堂,全面掌握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总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适度调整和对语文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另一方面,要敏于发现语文新课程发展中有创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能以课程和教学专家的理论眼光与评论家的职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去发现自有追求、高标特立的语文教学新人,从而引导语文教改实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非常强调:语文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与语文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所谓前瞻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性发展前景,充分估计到语文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总之,高标崭新价值取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赋予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研员以历史新使命,进而引导教师角色随之而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和谐的创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05-2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友慈.目标──教学的最高基准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3):25.

教员论文篇3

(一)

“三个代表”的论述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概括。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党领导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毫无私利、始终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党。这就是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我们党,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经验。“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就国际环境而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既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使我们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就国内环境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种种影响,给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历史上产生并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依然时刻影响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中,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不仅对于当前深入开展县(市)“三讲”教育是有力的推动,而且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

坚持“三个代表”精神,对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共产党员是党的细胞,“三个代表”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必须具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党员的这种素质,只有在党组织的长期培养教育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艰巨任务,各级党组织应当自觉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加强党的建设,重视抓好教育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工作。

应当肯定,过去几年,我们省的党员教育工作是有成绩的,对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我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拚搏、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党员。周福坤、李常水、艾爱国、郭树人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但是也要看到,党员教育工作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也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尚不够有力,不少地方的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有些党组织对这项工作还不够重视。党员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党员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识跟不上迅速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二是相当一些党员掌握新知识不够,缺少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三是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在少数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中存在、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战斗力,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任其发展,必须按照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要求,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工作,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员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既要继承我们党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和党员队伍的新情况,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

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学习邓小平理论,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就很难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很难有坚强的党性,也就谈不上是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真正的先进分子。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些党的组织埋头于具体事务,不重视党员理论学习的状况。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作为党员教育和整个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党员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贯串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所在。现在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信心不足,摇来摆去。各级党组织必须认识到讲理想信念和坚持“三个代表”的一致性,大力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广大党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并教育引导党员在为实现现阶段纲领而努力奋斗的同时,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目标。

三是加强党的宗旨教育。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和幸福。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要求每个党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参加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商品生产经营者,而应遵循党性原则,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下,在各种利欲的诱惑下,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与民争利,有的甚至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政策和制度规定以外的私利。这是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各级党组织必须大力加强对党员的根本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做到多作贡献,少讲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四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智力条件。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共产党员如果科学文化知识贫乏,没有为人民服务和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在群众中就没有示范力、影响力、号召力。要使共产党员真正成为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先进分子,必须引导党员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员教育,必须大力采用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方式方法。要摒弃那种把党员教育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的做法。可以开展融党员教育与经济工作于一体的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如我们省全省及一些市州开展的“先锋工程”、“双学双带”、“三心三为”活动,把党员教育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要组织一些必要的辅导课,而且要采取党员乐于接受的双向交流、说服疏导的办法进行教育。要根据党员因参与经济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而比较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要把思想教育与典型示范、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增强党员教育的直观性。要把电化教育、大众传媒手段引入党员教育,不断提高党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四)

要搞好党员教育工作,各级党组织必须根据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党员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当前在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把党员教育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表明,党的建设是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密不可分的。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自身状况,说到底是为了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和政治任务的实现,将“三个代表”的要求付诸实践。党员教育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紧密结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来进行,绝不能脱离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搞教育。要通过抓好党员教育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贯彻基本路线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用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用完成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员教育工作的成效,并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生动活泼的内容及时吸收到党建工作中来,使党员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成效。

二是把党员教育的统一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无论对哪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必须具备规定的条件,履行规定的义务。这样,才能成为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先进分子。因此,任何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党员教育工作,都必须按照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去进行,这是党员教育的统一性。不讲这种统一性,就会丧失党员教育工作的原则性。但是,我们省有290多万党员,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年龄党龄有差异,受教育的程度有差异,职业职务也有差异。这就需要在坚持党员教育统一性、原则性的同时,注意层次性,加强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党员的不同情况,从他们现有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他们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党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原有基础和水准上得到新的提高。

教员论文篇4

(一)情感方面

人的情感是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情感的趋向可以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在一般的成人思想教育中往往忽视成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其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致相同,机械式的传授,完全不考虑学员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几乎完全忽视。学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消极对待,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对成人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员的情感需求来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思想教育教学奠定基础。针对农村的学员,因为其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成人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员的兴趣与情感,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无意识方面

无意识因素在思想教育中也占很重要的作用。有意识的教育往往过于死板,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无意识寓于有意识中,在无形中对学员进行教学,可以采用暗示和熏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可以利用惩罚的方法来促进学员的学习风气,运用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指导学员学习。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但要重视课程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影响完成的因素。比如:校园的文化环境对学员思想的影响,要进行选择性的教育,帮学生选择正确的文化影响。

(三)个性化方面

人的性格是非理性因素中的重要内容。每个学员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对事物的认识也都不同,因此,对成人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也就是个性来进行个别教育。对学生正确的思想趋向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思想趋向要给予纠正。每个学员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学员的优点来发掘学员的潜力。对学生的缺点可以慢慢引导,帮助其改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员来说,地区的因素也是塑造性格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思想教育。

(四)自主性方面

人的自主性是学习效果得到实现最重要的因素。自我意识是自主性形成的基础。自我意识决定了人需要独立和受到尊重。因此,在对成人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要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学员为主体,树立平等的观念,尤其是对农村成人学员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其知识水平的有限,教师不能因此而歧视学员,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也不要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特别对待的情况不要出现。也对学生尊重,这样才能在思想上体现学员的自主性,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五)体验性方面

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堂的氛围或是学习的环境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一个紧张的学习气氛具有双面性,这个度的问题是不容易把握的,过于紧张的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精神紧绷;而太不紧张的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没有学习的斗志。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一个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过分轻松的课堂氛围。善于调节学员的情绪和心情,使学员乐于学习。

(六)结语

教员论文篇5

1.1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一方面,患者入院后即将院方规章制度、护理收费情况、抽血检查的注意事项、医德医风承诺书以及病房环境、检查时间等告知患者,同时将以上内容的常规健康教育便签发放给患者,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因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紧张心理。另一方面,住院过程中医患者治疗为安排依据,责任护士可通过口述的形式将住院期间的饮食、手术前后的配合、支具固定的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对于功能锻炼方法可进行动作示范;第三方面,出院指导,出院当天可将指导便签发给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所掌握的锻炼方法进行了解,以评估情况为依据进行指导。护士长及质控员每周实施一次效果评价。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士进行护理,当主管护士上夜班或休息时,由代管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的训练方法,再以评估情况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这时在主管护士上班时可向代管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情况,从而进行下一环节的功能训练指导。每周由护士长及质量控制员对其进行效果评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健康教育管理单,责任护士每天都要和患者交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护理重点、功能锻炼要求等落实到纸面上,自制成健康教育管理单,其主要内容有:患者姓名、住院号、住院日期、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患者皮肤情况、诊断既往病史、阳性指标等;入院须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要求及护理要点等;护士长每周一次评价;出院日期、复查时间以及随访时间等。

1.2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相关主管人员在看到健康教育管理单后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并由此为依据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的护理疗效做出切实的评估。同时,质量控制主管可以周围单位对患者护理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在以评估结果对教育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失误。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骨折患者都希望在出院后得到具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这时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管理单作为回访依据,同时制定后期康复计划,避免了患者在家中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如此一来,健康教育就会融入到入院、出院、康复,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了康复工作的全面性及持续性。健康管理单的应用,不仅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责任护士就可利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上的对应信息进行回访,再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进行功能锻炼指导,该指导主要以居家锻炼为主,如果患者存在问题,护理人员也可依据健康教育管理单进行指导回复。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责任护士需将患者病情评估情况真实的记录在管理单上,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患者实施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传统方法中,责任护士需将锻炼内容及方法告知夜班代管护士,再由代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大量的重复工作,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更加繁琐杂乱;而本文中责任护士只需负责8个左右患者,囊括护理、教育、观察病情等,在责任护士夜班或休息时只需一个护士代为负责即可。此外,很多刚入行的年轻护士由于刚入行,缺乏经验、技巧和相关知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遗漏了患者病情或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资历较浅的护士在工作中就要仔细阅读健康教育管理单,对患者日常行为、饮食、训练情况及皮肤等进行观察,严格按照管理单的内容操作,从而实现全面无误的指导患者。部分调查显示,当骨折患者常与护理人员交谈、沟通,会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当患者与护理人员交谈很少时,就会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士每天都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了两者的沟通时间,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拉的更近、更紧密。本文研究显示,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理的观察者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总结

教员论文篇6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这标志着我们党把“纯洁性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纯洁性是党的生命体系,力量所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一些党员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价值选择一度出现困惑。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不纯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工作上害怕触及困难和矛盾,不愿深入困难单位和基层调查研究,不积极主动,不认真负责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严重,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

二是服务缺位,效率低下。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衙门作风重,办事托拉,效率低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很容易办好的事情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三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少数党员干部沉湎于吃喝应酬,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更有甚者比收入、比待遇,讲究排场。豪华装修办公场所。超标准配置公务用车。

四是因循守旧,创新不足。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善于总结经验;观念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缺乏创新意识,习惯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习惯用简单思维对待深层次问题。

五是精神懈怠,执行不力。工作缺乏激情,热情,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缺乏敢于超越,争创一流的气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行力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遇到阻力就退,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

六是,与民争利。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贪污贿赂,。部门权力利益化,该放权的不放,该改革的不改革,对群众“吃、拿、卡、要。”

七是有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等等。

上述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的身上,但影响不小,危害很大,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的实现。我们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前途的高度,深刻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持党的纯洁性同永葆党的先进性统一起来。作为永葆本色的“生命线”紧紧扭住不放,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一、抓好源头管理,严把“入口”关

各级党组织把牢党员发展“入口关”,通过在入党关口上层层把关,以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以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1、诚信承诺制。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后,由支部书记就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入党条件,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是否严格依据程序操作等问题,向上级党委做出书面承诺并备案,作为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2、背景调查制。对于各基层党员支部确定的新发展对象,由上级党委结合政审对其背景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走访,与党员、群众代表座谈等形式,就发展对象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严格按照程序产生,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群众是否公认,以及对他在工作、生活方面是否存在作风问题等,进行全面了解。

3、入党公示制。按照实效性、广泛性和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利用现有宣传工具,如:公示栏,局域网等阵地,对拟吸收的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一周,对公示中没有异议的按程序发展,对存有异议且问题属实的,则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情节轻重,做出相应处理。

4、投票表决制。按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必须保证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参加,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正式党员半数方可通过,并将票决结果记入入党志愿书。对票决未过半数的发展对象,由支部帮助其进行整改。对预备党员转正,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实行分步票决。

5、全程纪实制。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围绕发展党员培养、考察、政审、公示、预备、谈话、审批等各个环节,凡是涉及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会议及公开事项的,全部由上级党委派员列席和监督,同时对会议现场,会议诀议及公开事项等,进行全程录像或照相,连同会议材料一并存档。

6、责任追究制。对于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及暗箱操作的,一经发现查实,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是发展党员对象的,直接取消其入党资格,五年内不能重新发展入党,是党组织领导责任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分。

二、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依靠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要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要把握时代的主题,不断拓展党员的教育内容和范围,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特点及要求开展教育和培训。

1、要实行分岗分层教育、注重针对性。教育活动要因人而异,分岗分层确定学习重点,在学精、管用上下功夫。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重点对党支部书记每年进行一至二次轮训,对生产一线的党员,要加强岗位技能,实用生产技术方面内容的学习;培养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带领群众创新致富的本领;对年轻党员要加强党性和党的宗旨的学习,对老党员重点进行改革开放形势政策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坚定改革信念。

2、要创新学习形式,注重灵活性。要通过骨干带学、辅导助学,互助促学,重点帮学,网络助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各级党组织要对学习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等进行具体安排,保证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到联系点督促促学,加强指导。

3、加强学习培训,保持经常性。要坚持党员学习制度,根据党员的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制定党员培训计划,做到学习时间、内容、人员、阵地、效果、“五落实”要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家庭等活动。

4、要严格考评监督,增强主动性。要实行述学、评学和考学制度,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将学习任务纳入年度目

标管理内容,与业务工作目标一并布置,一并考评,增强党员干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三、健全制度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为加强自身而在规章制度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制度是否健全、科学,极大地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应当在坚持完善基本制度的同时,着眼于创新具体制度,应通过改革和完善,增强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1、建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 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2、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以保障党内民利为根本,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做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集中的工作,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按照“要精、管用”的原则,避免制度之间相互脱节,互相抵消,确保体制和机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全覆盖,努力形成全方位推动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

4、加强制度体系的协调性、统一性。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制度,对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贯彻执行,对实施中不完善或有缺陷的制度,要及时加以补充和完善,对需要细化的制度,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对已经过时的制度,要适时加以废止。

5、加强制度落实机制建设。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确保依法依纪执行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查处,问责违反制度的行为,维护制度的尊严和权威。

四、建立完善党员吐故纳新机制

吐故纳新机制是教育功能和惩戒手段的有机统一。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重视发展党员的数量,忽视党员的质量,把关不严,“出口”不畅,

1、要畅通“出口”,建立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当前有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宗旨观念淡薄,有的党员组织纪律松懈,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认真甚至不愿意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有党员甚至成为工作中的“刺头”,“档头”,不仅与组织形成对立,而且影响恶劣,对徒有其名的共产党员,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应该及时清退,已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实际工作中,应从党纪管理入手,建立党员定期分析、评议、登记、“三项制度”。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采取定性分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审核审批。及时清退和处置不合格的党员,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永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教员论文篇7

1.1调查访谈的思考在调查访问中,在校就读从训的三集中的少年运动员中,占受访的67%的运动员均反映出他们不喜欢读书。更喜欢参加各自从事的运动项目训练,即便是高强度、负荷也无怨无悔,再苦再累都愿意承受。15%的运动员是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天赋,文化知识结构偏差较多,由家长授意才进入各自的运动项目参加训练;余下18%是具有一定潜能,由教练员挑选而入队的。作为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吸取大量文化知识时期,人仍处在似懂非懂不成熟阶段,因此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运动员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和好奇的心理,躁动则成为他们的一大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潜心学习文化知识。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都是由业余体校逐层向上输送的较封闭且单一直线式,专业化程度较高,相对集中的一种形式在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步失去昔日的优势,弊端显而易见地暴露出“重体轻文”,“重训轻读”的思想倾向,忽略了文化学习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只盯住运动成绩的获取这一层面上,有的家长也存有这种思想。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系统的训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主体,传统训练方式忽视了文化学习,进而影响运动员对现代科学训练的理解。出现跟不上进度要求或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潜能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运动员自身对文化课不重视,重训轻文的思想导致文化素质偏低,只能局限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又无其他一技之长,进而阻碍了以后更高的就学和再就业;另一方面,部分教练员重训轻文,且自身文化素质低,科学训练与科学管理和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认识不到位,进而直接影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运动员的发展。在访谈中校分管领导及教务人员也倾吐其难处,授课教师常因学生的怠学而无语。诸此,反映出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够有效促进少年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1.2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构成影响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内外因所致的。内因是产生的主要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具体表现在个人思想认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而外因则在于硬件设施,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师资结构及水平,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训练时间与负荷五个方面因素。设施是前提,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形式、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文化氛围,对少年运动员具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少年运动员的积极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动力。

1.3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冲突

1.2.1训练竞赛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文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学习环境相对稳定性。而对少年运动员而言,在当今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下,由于训练和比赛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作为运动员其首要任务是训练、比赛。因此挤占学习时间是不可避免。尤其受“唯成绩论”的直接影响,出现了训练时间长,学习时间自然就少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课时间大为缩水,很难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导致运动员本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的空白点多,日积月累造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它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方针。诸如“上调试训”而中断学习等情况的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不但得不到保证还势必受到影响。原本少儿运动员学习的知识点极有限了,这一来不更雪上加霜,进而恶性循环便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学习方面上的种种行为做法。

1.2.2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访谈调查中不难得知,目前大多数运动队,少体校开设的课程仅限于语、数、英三门课。显然,这对于少儿运动员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加之,学生本身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教学时间又无法得到根本满足,许多教师只顾完成进度计划,学生知识点没有得到较好好的掌握,只求过程不求结果。“不懂———枯乏———厌学”的思想自然产生,课堂纪律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一些想学的学生也因此连带受影响,最终也融入这一群体之中,对文化学习抱着消极情绪和态度。

2结论与建议

2.1协调解决学训之间的冲突

2.1.1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体育和教育是一对相互依赖的关系。必须找到既符合运动训练特征,又满足教育培养体系的规律的路子。走“体教结合”的路子,则是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模式。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业余训练体制。其作用不仅能有效解决文化学习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路子。体育行政职能部门应重视教育部门沟通联系,撘桥铺垫,选择有意向有一定基础的普通中小学为“体教结合”的体育项目基地,并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工作,从运动员的选拔、进入基地学校就读、文化学习的全程跟踪、训练及比赛及文化课程的补习辅导,奖励机制等。确实做到体育与教育间的优势互补,获取体育与教育的双赢成效。我市体操班与市实验小学的成功结合事例。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后备人才源源不断,运动成绩稳步提高,就是最好的见证。

2.1.2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内脏器官身体机能生长尚未健全,过早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成人化训练。这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一则影响运动员的成长发育,身体健康;二则会断送优秀运动员的前程,同时还会因不适宜的运动量所导致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等因素致使对文化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课。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成效。应根据少年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和负荷。教学组织形式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灵活且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什少儿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运动员特有的充沛体力的身体条件来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同发展。

2.2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能力中国与国外体育的差距除了理念上的差距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素质的差距,这已被众多体育人士所共识。我们国内许多运动队,甚至优秀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仅有小学,初中文凭;国外不乏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专业文凭。可见高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更能领悟运动的精神和内涵,更能深刻理解从事项目的规律。感受技战术的真缔,“清华模式”的成功表明了,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运动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能对动作的领悟力和训练自觉性增强,提升训练与比赛的绩效。

2.3完善课程设置,适当加大投入依据体校培养特点,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所享有的各门主干课程学习的同时,根据少儿运动员的特性,适当拓宽学习门类。选择一些适合少年儿童又为这一群体所喜欢的课程,如音乐,美术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少年运动员的个人修养并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适当加大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成本投资力度,以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有条件力争配置多媒体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等。为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调动教师教学热情,激发少年运动员轻松的学习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运动训练,运动成绩的迅猛发展服务。

2.4确立科学严格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及奖惩制度,不应当只界定在奖励运动成绩和体育技能方面,而应当把文化学习及文化成绩也列入到奖惩的系列内,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将运动员文化学习成效也纳入教练员的年度考核条例之中,进行逐级考核监督,逐步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员论文篇8

1.依照《会计法》与有关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规定,负责组织好本单位的各项财务工作。2.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单位内部办理会计事务和财产物资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有关方面共同贯彻执行。3.负责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各岗位责任制,并制定严格考核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银行的工作质量与效率。4.搞好市场容量预测、市场占有率预测和保本点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项财务预测,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减少损失献计献策。5.依据本单位的整体运营规划,定期组织有关岗位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成本计划与相关的费用计划。6.负责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财务收支,经常检查货币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7.认真研究税法,督促足额上缴。督促有关岗位办理转交手续,做到按期足额完成上交任务,不挪用、不截留、不拖欠。8.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主管领导汇报财务状况,及时向有关方面报送会计报表,并负责认真审查会计资料,确保数字准确、真实可靠。9.安排好有关岗位专门负责保管暂存于会计部门的会计档案,并保证将定期立卷按期移交档案部门归档。10.监督因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的会计工作人员,认真办理会计交接手续,确保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会计资料的完整性。11.负责按有关规定,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并结合财产清查,促使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成为年轻职工学习的榜样,才有资格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走向成熟!

二、定位好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为主办会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还应当做好团队的管理工作。高效团队离不开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特别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来说,能否被团队接纳,能否被领导关注、关心与重视,可能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情绪与效率。所以,做为年轻职工的领路人,我首先要坚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每一位成员,对自己的下属要以诚相待,做他们的知心人,要增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感,增强成员对团体的信任感。在我们的团队中,希望能使员工时刻具有被关怀,被温暖的感觉,使其内心产生极大的归属感,从而带动个人工作热情和整体团队力的提升,发挥出巨大的“围炉效应”。还要注意搞好团结,人尽其才,善于对所属人员进合理调配,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充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各种任务。特别注意要教育职工,做为一名会计人员,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保证各项工作依照会计出纳基本制度与财务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执行办法规定来完成;在利益得失面前,一定做到以大局为重,坚决维护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

三、做好新职工及年轻职工的业务、思想等综合培训

一般来说,新员工初入单位之时,一片茫然,有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则会影响新员工的工作效率,适应期会延长,工作的出错率会大幅度提高,会降低新员工的自信心和对企业的依赖感,严重的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劳动效率和工作成果。所以对新职工及年轻职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了解新员工所面临的困惑:新员工会面临哪些困惑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其一,能否融入群体?每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能否被这个群体接纳?同事是否能友好相处、有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是最困扰大多数新员工(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刚跨出校园的毕业生)的几个问题之一。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难以与同事相处而换工作。其二,我和单位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单位也同样。员工在接受企业的价值和理念之前,他通常会思考这家单位的价值观是否和我的一致,它是否值得我为之效力?如果他的价值观与公司里其他成员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相差太远,会导致离开。其三,单位给我的这份工作是否是我所期望的?新员工进入公司,通常都满怀期待。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希望能让自己尽情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这项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常常会比较关心公司将要安排的工作是否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其四,我在该企业能否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在这家公司里,我究竟能学到多少东西?我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现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员工选择企业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在这个流动愈加容易和频繁的社会里,在关心工资福利的同时,人们渐渐地更关心起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得到提高。其五,我能否能胜任工作?新员工进入公司,可以说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学起,有的甚至是从写信函、接听电话开始。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很用心去学,然而,从陌生到熟练毕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工作之初,工作绩效普遍来讲,都会低于其他的老员工。而且有时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事情,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应对,导致工作的失误。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羞愧、挫败感和尴尬的心情,甚至造成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怀疑和否定。找准这些新职工的心里困惑后,我们在培训中便方便对症下药,我们会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与业务培训老师,利用业务时间,对新职工每年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短期培训,来有效地疏导和管理呢新职工的工作心理。

在我们的团队里,我们尽力一定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我们会以真诚、热情去接纳和感动每一位新员工。公司不光是通过各种欢迎仪式来迎接他们,而且还要在与他们的每一次接触中,都给他们留下和善、友好、亲近的印象。例如,在新员工进入部门工作那天,可以要求每个同事送一份小礼物以表示对他加入这个团队的欢迎。这份礼物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别致的办公用品,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有意义的故事等等,尽量让新员工感到团队的温馨与浓浓人情味。同时公司也要适时表达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于公司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第二,建立互相沟通、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师赫尔曼在他的《留住雇员心》一书中提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成功的公司都必须基于坚实的道德准则,公司的价值观将被视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生命线。这一观点表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但已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而且也已逐渐成为企业聚留优秀人才的向心力。

IBM公司就是凭借其"尊重个人、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和追求优异工作表现"的原则和信念,构成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积聚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第三,给新员工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新员工来说,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受到“现实的冲击”。这是指通常发生于一个人开始职业的最初时期的一种阶段性结果,在这一时期,新雇员的较高工作期望所面对的却是枯燥无味和毫无挑战性可言的工作现实。比如,在一项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年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在公司的第一年中所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显得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是到了五六年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同时,企业也可根据员工的能力差异和不同意愿,给予新员工更个性化的工作任务。对于学习较快、能力较强的新员工,可以考虑给他们更多、更难的工作,尝试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第四,信任员工,并尽可能地为其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现在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对新员工提供培训,而且也通常会指定资深的老员工作为导师,对他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其实这还不够,还应该提供给员工必要的资源和工具。有些新员工对公司不满,其中有一项就是觉得公司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很配合,不能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设备、预算、空间等资源和有关信息,没有让他们觉得在公司做事。优秀的企业大都会尽量满足新雇员工作上的要求,他们认为,通常人才都是愿意工作,想把工作做好的。给员工需要的东西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工作,他们就会带来你想要的成果。第五,不断鼓励,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